病毒性脑炎132例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炎132例临床分析

一、132例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樊涛,胡川泽,韩彦洁,权会丽,孙一硕,马静,于盼辉,谢正德,王巍,张萌,乔彦霞,孙素真,陈祥鹏[1](2021)在《2018年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病原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病原学特点, 同时研究病原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收集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2018年1~12月)的住院患儿脑脊液标本132例,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脑脊液中的4种病毒核酸进行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2例患儿中男性78例, 女性54例, 男女性别比为1.44∶1。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不具统计学差异(χ2=3.901, P=0.272)。132例患儿中, 发热体征的121例、头痛症状的109例、呕吐症状的92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异常的17例、头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异常15例。病毒被检出的80例, 77例为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 有2例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1例为人疱疹病毒I型(human herpesvirus type I, HHV-I)。其中1~3岁年龄组EV检出率为66.67%, 4个年龄组(<1岁、1~3岁、3~6岁、>6岁)的EV检出率无显着差异(χ2=3.147, P=0.369);夏(6月、7月、8月)秋(9月、10月、11月)季节的EV检出率分别为65.52%及70.83%, 明显高于春季(3月、4月、5月)及冬季(12月、1月、2月)的33.33%及0.00%, 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2.504, P=0.000)。EV阳性和非EV阳性患儿发热、头痛、呕吐阳性率无显着差异(P>0.05)。EV阳性和非EV阳性患儿EEG、头部MRI检查异常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2018年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为EV, 其在夏秋季检出率高。

卢金芳[2](2021)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神经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神经内科住院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反复查阅2018—2020年我院神经内科收诊的96例热性惊厥患儿、10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57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计算得到PEWS。按照每种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三组:监护组包括32例热性惊厥、35例病毒性脑炎、19例化脓性脑膜炎;非监护组包括32例热性惊厥、35例病毒性脑炎、19例化脓性脑膜炎;PICU组包括32例热性惊厥、35例病毒性脑炎、19例化脓性脑膜炎。分别记录前12 h内监护组、非监护组、入院时和转进PICU组患儿的PEWS,观察数据,比较三组患儿的PEWS差异。结果: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PEWS比较,PICU组>监护组>非监护组,三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性惊厥PEWS比较,监护组>非监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WS在儿科神经内科的临床应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姚忠琦[3](2020)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是研究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其临床及实验室验证评价该技术应用于临床进行精准诊断的价值。方法:留取入组患者脑脊液1ml存入脑脊液试管中,并在30min内将样本保存于-20℃冰箱进行冷冻。取冷冻后脑脊液样本300ul,使用DNA提取试剂盒(BGI,华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武汉)提取DNA。提取的DNA经超声打破至200~300 bp大小的片段,加上接头序列,环化形成单链环状DNA,再滚环扩增2-3个数量级,生成DNA纳米球。使用BGISEQ-50测序平台(中国华大基因)构建DNA文库。应用 Agilent2100生物分析仪(Agilent Technologies,美国Santa Clara公司)质控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使用定量PCR(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质控DNA文库浓度。应用BGISEQ-50的测序平台(天津华大研究所)进行测序。结果:最后入组的53例患者中,通过脑脊液NGS测得阳性24例,其中测得1例伪狂犬病毒致病引起的脑炎,这是世界首次发现并报道人罹患伪狂犬病毒脑炎;临床及实验室验证11例,用χ2检验对脑脊液NGS结果及临床实验室验证进行统计学分析,用McNemar检验进行验证,得到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脊液NGS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诊断病毒性脑炎方面,脑脊液NGS技术较传统实验室方法更有优势。2.脑脊液NGS技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或罕见的致病病原微生物。

王燕菲[4](2020)在《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儿童病毒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和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两种脑炎,由于两者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在疾病早期存在较大的误诊率,目前尚缺乏简便有效的指标来对两种脑炎进行早期鉴别。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是颅内体液免疫反应的标志物,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均会引起颅内免疫反应,但两者的免疫反应水平和类型不全相似,为进一步评估病毒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颅内免疫水平的差异及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作为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本研究收集了病毒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情预后等临床指标,探讨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儿童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9年03月在我院儿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的病毒性脑炎162例和自身免疫性脑炎23例,收集他们的临床表现、细胞免疫指标、体液免疫指标、脑电图、头颅磁共振、病原学等,评估每位患儿的神经损伤程度和预后,比较两组脑炎患儿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分布,总结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对早期鉴别VE和AE以及对脑炎患儿预后评估的意义。结果:1.病毒性脑炎组病毒性脑炎组脑脊液细胞数升高组患儿的CSFIg G、CSFIg M和CSFIg A分布比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脊液蛋白升高组患儿的CSFIg G、CSFIg M和CSFIg A分布比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既往是否接受过免疫治疗两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脑炎组的CSFIg G和CSFIg A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组,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CSFIg M水平高于轻症患儿,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S对于评估病毒性脑炎组患儿的病情严重度为轻症时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65.5%,mRS评估病情严重度为重症时灵敏度为65.5%,特异度为97.1%,。2.自身免疫性脑炎组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组患儿的CSFIg G、CSFIg M和CSFIg A水平与拟诊为AE组患儿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收集脑脊液时接受过免疫治疗组和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组患儿的CSFIg G、CSFIg M和CSFIg A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自身免疫性脑炎组患儿的CSFIg G和CSFIg A水平比重症病毒性脑炎组患儿高,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诊断价值根据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对诊断AE的ROC曲线得出,三种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鉴别病毒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效能分别为:CSFIg G的AUC为0.668(95%CI0.538-0.797),cut-off值为16 mg/L;CSFIg A的AUC为0.723(95%CI0.638-0.808),cut-off值为1 mg/L;CSFIg M的AUC为0.703(95%CI0.601-0.805),cut-off值为0.4 mg/L。对脑脊液免疫球蛋白评估VE预后的ROC曲线得出,CSFIg G的AUC为0.667(95%CI0.425-0.910),cut-off值26.9 mg/L;CSFIg A的AUC为0.593(95%CI0.387-0.799),cut-off值为1.44 mg/L;CSFIg M的AUC为0.748(95%CI0.568-0.928),cut-off值为2.78mg/L结论:(1)mRS评分用于评估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评估病毒性脑炎预后方面有一定的效能,其中,CSFIg M对于预测病毒性脑炎预后的效能最大。(3)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对于鉴别病毒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其中CSFIg A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效能最大。

胡川泽[5](2020)在《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河北省儿童医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石家庄市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4月~2018年12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一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住院患儿127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患儿脑脊液进行病毒病原学核酸检测、确定病毒类型,主要检测以下六种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肠道病毒71型(EV-71)、肠道病毒(EV)。应用Epidata录入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患儿一般资料:患儿男女比为1.35:1,但患儿在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不具统计学差异(2=0.478,P=0.973);3 6岁年龄组患儿59例(46.46%),占比最大,婴儿组2例(1.57%),占比最小;有44.09%的患儿来自城市;大部分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夏秋季(6-11月)。2. 临床症状及体征:127例患儿中,出现发热体征的有119例,占比高达95.28%,其中大部分患儿体温值在38.0℃到39.0℃之间(63.78%),低热和高热者患儿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患儿出现了头痛及呕吐症状,分别占85.83%、72.44%;除此之外,有17例患儿出现了嗜睡症状(13.39%),6例患儿出现了颈强直(4.72%),未发现出现巴氏征阳性的患儿。3.病毒检出情况:对127例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测出病毒者79例,总检出率为62.20%。且有77例为EV病毒(97.47%),有2例为VZV病毒,其它病毒(HSV-1、HSV-2、EV-71、CVA16)均未检出。1 3岁年龄组的EV病毒检出率最高,为70.00%,但总体来看,四个年龄组的EV病毒检出率无显着差异(2=0.836,P=0.658);夏秋季节的EV病毒检出率(夏季为64.77%,秋季为72.73%)明显高于春冬季(春季为37.50%,冬季为11.11%),且存在统计学差异(2=0.836,P=0.004)。结论:1.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发病风险在各年龄组无性别差异,且在3 6岁年龄组中高发。2. 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多见,部分患儿出现了嗜睡及颈项强直。3. 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EV,各年龄组病毒检出率无差异,夏秋季高发且病毒检出率高。

范佳[6](2020)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送检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病毒序列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送检时间、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结果、治疗方案、转归等,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中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与传统临床诊断的一致性。结果: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送检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病毒序列者共44人,男性占29例,女性占15例,男女比例1.93:1,年龄范围为15-85岁,年龄中位数为46岁。44例中检出病毒种类主要为人类疱疹病毒,其中检出排名前五位的病毒依次为: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a疱疹病毒1型、巨细胞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6A。44例患者中,诊断相一致组中占18例,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为40.9%。18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大脑半球受累及脑膜刺激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头痛12例(66.7%),发热12例(66.7%),意识不清2例(11.1%),头晕3例(16.7%),恶心呕吐2例(11.1%),癫痫发作1例(5.5%);也可出现精神症状4例(22.2%),包括胡言乱语2例,烦躁2例;还可表现为小脑受累症状,如行走不稳1例(5.5%)。诊断不一致组26例中,其中最终临床确诊结核性脑膜炎10例,隐球菌脑膜炎4例,自身免疫性脑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1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例,神经性布氏杆菌病1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脑梗死1例,癫痫1例,周围神经病1例。结论:1.病毒性脑炎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大脑半球受累及脑膜刺激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2.传统诊断方法如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学、PCR等在临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3.脑脊液二代测序具有协助临床明确病原体,发现新病原体,获得更多病原体信息等优势。4.脑脊液二代测序灵敏性及特异性可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报告解读有待进一步优化。5.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病毒特意序列数越高,其置信度可能越高,必要时可行PCR、Sanger测序等方法进一步验证。

邱会卿,刘娜,张立海,贺新奇,孟丽[7](2019)在《322例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322例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特点,为该的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本院收治的来自周边地区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22例,采集血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病毒IgM抗体;收集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资料,采用χ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2例患者中春、夏、秋、冬季发病分别占12.11%、23.91%、48.76%和1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7 9,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占58.70%和4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78 3,P<0.01);患者年龄为0~12岁、13~18岁、19~38岁、39~58岁、>58岁者分别占36.02%、23.29%、11.49%、13.04%、1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0 6,P<0.01);学生、教师、公务员、服务员、农民及其他职业患者分别占36.96%、9.01%、4.97%、16.15%、23.91%、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26 1,P<0.01);发热288例(占89.44%),恶心209例(占64.91%),呕吐84例(占26.09%);意识障碍63例(占19.57%),抽搐52例(占16.15%),嗜睡16例(占4.97%)。抗体检测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感染分别占25.24%、3.88%、15.53%和55.34%。其中感染的肠道病毒包括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10.68%、8.74%、3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9 5,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秋季病例较多,患者以男性、0~12岁学生占比较多,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主要流行株为肠道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可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樊涛[8](2019)在《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17年5月到12月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特点,研究病原学资料与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399名。疾病的诊断依据国际脑炎联合会诊断标准。除外创伤、代谢紊乱、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全身感染相关性脑病,脑血管病,脑肿瘤,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采集自发病7日内的脑脊液样本,共计采集脑脊液399份。2.进行样本核酸提取。实验室全自动化工作站进行PCR体系配置和加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检测病毒包括:检测的RNA病毒包括肠道病毒(EV),乙型脑炎病毒(JEV)、风疹病毒(Ru V)、麻疹病毒(Me V)、腮腺炎病毒(Mu V)、甲型流感病毒(Flu A)、乙型流感病毒(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的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人疱疹病毒6型(HHV-6)、腺病毒(Ad V)。Ct值低于35判定为病原学阳性结果,Ct值高于35的样本,其产物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3.将病原结果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分析。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不同病原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资料特点和差异。结果:1.本研究随机收集并检测了39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患儿中男性259例,女性140例,男女比例1.85:1,中位年龄5岁1月,最小年龄2月,最大年龄14岁。352例有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占88.22%。385例有咽部红肿症状,占96.49%。7例出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1例言语不清合并下肢运动障碍,1例出现双眼左斜视,14例有抽搐发作,其中1例出现TODD麻痹。360例患儿实行了头部MRI检查,其中43例异常(头颅MRI显示脑实质炎性改变或符合病毒性脑炎并发症改变),317例正常。328例实行了脑电图EEG或视频脑电图检测,其中234正常,46例异常(存在慢波或棘波,符合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改变),48例界限性脑电图。399例患儿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为88×106/L,极值1-1187×106/L,四分位数间距181×106/L;脑脊液单核细胞中位数为53×106/L,极值0-1023×106/L,四分位数间距118×106;脑脊液多核细胞中位数为17×106/L,极值0-926×106/L,四分位数间距45×106/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3.16 mmol/L,极值2.04-6.89mmol/L,四分位数间距0.63 mmol/L;脑脊液蛋白测定中位数为0.25g/L,极值0.08-1.76g/L,四分位数间距0.17 g/L;304例患儿脑脊液单核细胞为主(单核细胞比例>50%)占比76.2%,单核细胞比例中位数76.9%,极值0-1,四分位数间距0.4;多核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3.0%,极值0-1;74例患儿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小于2.8 mmol/L),占比18.5%;61例患儿脑脊液蛋白升高(大于0.4g/L),占比15.3%。2.399例样本中80例阳性,检出阳性率20.05%。阳性样本中单一病毒感染72例,其中感染EV 22例,HHV-6 14例,Ad V 8例,CMV 7例,VZV 7例,Flu A 4例,EBV 4例,Mu V 3例,HSV-1 2例,HSV-2 1例。阳性样本中8例为合并感染,分别为EV合并HHV-6 3例,EV合并JEV 1例,HSV-2合并Ad V 1例,Flu A合并HHV-6 1例,Mu V合并HHV-6 1例,HSV-1合并VZV 1例。3.河北省儿童EV病毒性脑炎高发于5月、6月(P=0.016)。HHV-6病毒脑炎较非HHV-6病毒脑炎易合并感染(P=0.016);不同病毒引起的脑炎患者的MRI和脑电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V是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其中EV脑炎于5月、6月发病率高。2.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是:EV、HHV-6、Ad V、CMV、EBV、Flu A、Mu V、HSV-1、HSV-2和Je V。3.本研究中HHV-6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较常合并其他病毒共同感染。4.本组患儿中不同病原病毒性脑炎患儿与非该病原MRI结果、EEG结果阳性率无显着差异。

于锋,靳鑫[9](2019)在《脑电图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为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积累经验。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3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并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脑脊液和脑电图的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同时根据脑电图诊断结果,以脑电图异常程度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脑电图与脑脊液的阳性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40,P<0.05);脑电图与CT的阳性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19,P<0.05)。脑电图异常者,轻、中、重度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5.45%、71.43%,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脑电图监测,能在发病早期发现异常状况,能为早期诊断提供更具客观性的参考依据。

刘海玲,郑春妮,梁波[10](2018)在《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与视频脑电图及功能磁共振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及视频脑电图(VEEG)、功能磁共振(FM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均经VEEG、FMC检查,分析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及VEEG、FMC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0例(46.5%)、头痛27例(31.4%)、呕吐22例(25.6%)、烦躁不安13例(15.1%)、嗜睡8例(9.3%)、伴有肌力下降7例(8.1%)、昏迷5例(5.8%),合并出血4例(4.7%)、构音障碍2例(2.3%),脑膜刺激征阳性者47例(54.7%),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9例(10.5%);δ、θ、α、β功率比值分别为(13.96±0.83)、(22.41±2.93)、(26.13±3.92)、(11.46±1.05),且癫痫首发症状者VEEG异常程度显着高于非癫痫首发症状者(P<0.001);FMC检查病灶部位集中在额叶、颞叶、顶叶、海马、岛叶及基底节-丘脑区,单侧病灶稍多于双侧病灶;VEEG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阳性率为95.4%,显着高于FMC的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烦躁不安、嗜睡、昏迷、肌力下降、构音障碍等,部分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病灶部位集中在额叶、颞叶、顶叶、海马、岛叶及基底节-丘脑区,且病灶多呈现对称性;VEEG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优于FMC,且在评估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病情程度价值较高。

二、132例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2例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神经内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性别和年龄比较
    2.2 不同疾病监护组、非监护组、PICU组患儿PEWS比较
3 讨论

(3)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二代测序技术简介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测序结果解读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临床特征
    3.2 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现状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细菌性脑炎
    结核性脑膜炎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
    真菌性脑炎
    脑寄生虫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儿童病毒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组标准及临床分型
        1.2.1 入组标准
        1.2.2 临床分型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收集和评分标准
        1.4.1 临床资料
        1.4.2 检查指标
        1.4.3 神经系统损伤评分
    1.5 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
        1.5.1 两组脑炎患儿的临床数据比较
        1.5.2 病毒性脑炎组CSF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分析
        1.5.3 自身免疫性脑炎组CSF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分析
        1.5.4 CSF免疫球蛋白的临床价值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
        2.1.1 两组患儿临床特征
        2.1.2 两组脑脊液检测结果
    2.2 病毒性脑炎组CSF免疫球蛋白临床分析
        2.2.1 依据脑脊液细胞数分组
        2.2.2 依据脑脊液蛋白分组
        2.2.3 依据是否接受过免疫治疗分组
        2.2.4 根据病毒性脑炎分型分组
        2.2.5 依据病情严重度分组
        2.2.6 评估mRS判断病情严重度的效能
    2.3 自身免疫性脑炎组CSF免疫球蛋白临床分析
        2.3.1 依据是否确诊AE分组
        2.3.2 依据是否接受过免疫治疗分组
        2.3.3 依据重症VE和AE分组
    2.4 CSF免疫球蛋白的临床价值
        2.4.1 在VE和AE的诊断价值
        2.4.2 对VE预后评估的价值
3.讨论
4.创新性与局限性
    4.1 创新性
    4.2 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5)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与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病毒性脑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322例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1 病例
    2 仪器和试剂
    3 方法
        3.1 标本采集
        3.2 特异抗体检测
        3.3 流行病学调查
        3.4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病毒性脑炎发病季节
    2 人群特征
    3 临床表现
    4 抗体检查
讨 论

(8)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脑电图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方法与标本采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10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EEG与脑脊液检验结果的比较
    2.2 10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EEG与CT检验结果的比较
    2.3 治疗效果
3 讨 论

(10)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与视频脑电图及功能磁共振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VEEG检查
        1.2.2 FMC检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
    2.2 VEEG检查结果分析
    2.3 FMC检查结果分析
    2.4 FMC、VEEG诊断的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3.1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
    3.2 FMC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的价值
    3.3 VEEG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价值

四、132例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8年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病原学研究[J]. 樊涛,胡川泽,韩彦洁,权会丽,孙一硕,马静,于盼辉,谢正德,王巍,张萌,乔彦霞,孙素真,陈祥鹏.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05)
  • [2]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神经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 卢金芳. 名医, 2021(14)
  • [3]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D]. 姚忠琦.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儿童病毒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研究[D]. 王燕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D]. 胡川泽.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D]. 范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322例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邱会卿,刘娜,张立海,贺新奇,孟丽.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9(04)
  • [8]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研究[D]. 樊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脑电图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及价值[J]. 于锋,靳鑫.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9(03)
  • [10]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与视频脑电图及功能磁共振检测分析[J]. 刘海玲,郑春妮,梁波. 中国医学创新, 2018(30)

标签:;  ;  ;  ;  ;  

病毒性脑炎13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