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直播报道中的时间概念

电视直播报道中的时间概念

一、电视现场报道中的时间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满熠[1](2021)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创新呈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发展,优秀出镜记者在电视现场报道中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出镜记者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和人性化的解读,将声画同步的现场迅速准确传播,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同时,出镜记者也成为识别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和特殊符号。在媒体融合时代,观众对出镜记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当前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呈现方法,以促进出镜记者强化个人的业务能力和职业修养,促进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发展。

罗锦锋[2](2019)在《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研究 ——以“触电新闻”客户端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成为当今十分流行的传播手段。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都希望利用“网络直播”在互联网上争夺市场与用户,融合了多种报道形式的网络直播新闻应运而生。但是生产者应当按照怎么样的标准来生产网络直播新闻;又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评判网络直播新闻的品质优劣?在学界和业界至今没有较为统一的意见。本文旨在研究当前传统媒体客户端生产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厘清“直播新闻”以及“新闻品质”两大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关于“电视新闻新闻品质的标准”;并初步建构出网络直播新闻“四大层面,三十七条标准”的检测类目。其次,选择“触电新闻”客户端这一传统媒体下属的新媒体作为研究个案。根据建构的网络直播新闻“基本特征”以及“新闻品质标准”两大类目,对“触电新闻”中8个月中所有的网络直播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析。从而探求出“触电新闻”所生产的网络直播新闻的现状、不足,以及分析其原因;最后为其提出提升新闻品质的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当前“触电新闻”中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趋低,并存在“生产模式发生转变,自产新闻少”、“专业生产价值偏低”,以及“用户生产内容,实现转化难”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网络直播新闻是在两套新闻范式中生产;“三轴”高度压缩、“直播场”平衡被打破;以及“核心大众”未完成身份转变等三大原因。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在专业理念层面的三大路径,以及在技术层面的五大方法,来提升“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本研究运用电视新闻语言学以及网络传播学等相关理论,首次建构出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标准;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和总结出网络直播新闻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了提升新闻品质的对策;对传统媒体如何生产网络直播新闻的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廖莹文[3](2020)在《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交媒体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控制和垄断,自媒体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以及暴恐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轰动性、社会性等特征,导致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一旦发生便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随着事件报道在自媒体平台的持续发酵,媒介主体在暴恐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媒介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提升了善与恶的上限,如果不对可能预见的未来结果加以控制或约束,则媒介主体很有可能通过使用媒介技术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恶果。马克思·韦伯认为虽然信念在个人行动中起到了指导目标和行为选择的作用,然而其最终的结果仍然需要责任伦理去辨别和约束行为规范。可见,传播活动本身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新闻传播离不开道德的干预和调节,道德标准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而责任伦理则能够有效指导媒体主体从自身和客体角度承担责任,从职业信念与可能结果之间审慎做出抉择。本研究从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出发,运用波特方格的伦理抉择方法对自媒体中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和公众的暴恐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基于对微信中暴恐事件的分析,梳理暴恐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失范现象,挖掘失范现象背后的成因。本文探寻暴恐新闻传播中的三类主体(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公众)的信念与责任,并对三类媒介主体、媒介平台和监管部门提出关于伦理责任的相关建议,为摆脱这一伦理困境提供指导。

白金[4](2019)在《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如何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传媒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以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以及现场报道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分析了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现状,并梳理出其目前存在的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语言评论能力以及现场采访能力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蒋林在实际新闻报道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分别从知识素养、个人素养以及技能素养三方面,提出了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综合素养的提升路径,期望以此来为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水平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任晗[5](2019)在《移动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职业技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加速推进了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纵观全国中央、地方新闻媒体,均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做出各种改革措施,传媒行业生态开始发生巨变,迫使新闻记者转型升级。自2016年“移动直播元年”以来,移动新闻直播依托于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商业生态环境以及用户需求应运而生。新闻媒体机构在融合转型过程中瞄准这一趋势,纷纷发力移动新闻直播以争夺用户市场。在这一新诞生的新闻直播形式中,作为直播报道的主体——出镜记者,其职业技能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影响着移动新闻直播的质量,进而影响用户的去留,也影响着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展进度。本文旨在研究移动新闻直播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相较于传统新闻记者的职业技能而言,出镜记者的职业技能有怎样的继承与突破。研究发现,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移动新闻直播因其强互动、长时间、零时差等特性对出镜记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现实情况中,无论是从电视新闻直播转型而来,还是外来引进的新人才,其职业技能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且存在一定滞后性的情况。采编播一体化能力欠缺、语言表达失范、有效互动缺失、出镜环境选择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出镜记者直播报道的表现,削弱了移动新闻直播的传播效果。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更新了用人需求,而固有的出镜记者队伍、媒体制度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却没能跟上其发展速度,这也成了移动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职业技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要加快加强对出镜记者职业技能的转型提升,这就要靠媒体人自身、媒体用人单位、以及相关高校协同发力。其中,媒体人要结合自身情况,从细节之处发现不足,主动提升相关技能以适应新型直播;媒体单位完善培训培养机制,改进人才引进方案;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高校也应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高标准严要求输送出镜记者人才后备军。三管齐下,有针对性地提升移动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职业技能。

宋延宏[6](2017)在《出镜记者语流失畅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现场报道的节目形式越来越占据着电视节目的重要地位,因此也对出镜记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作为活跃在现场的“新闻主播”,出镜记者在现场通过镜头来进行信息传达和人物采访,增强了电视报道的现场感,他们的现场报道也成为了电视节目最具有吸引力的看点之一。尤其是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规范性更有利于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益。作为电视节目现场报道中最强有力的信息载体,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然而,在实际现场报道的过程中,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现象屡见不鲜。出镜记者的语流失畅问题研究对出镜记者顺利进行现场报道活动和提高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积极和实际的指导作用。为出镜记者提供语言表达顺畅的技巧和策略,力求增强出镜记者的语言规范意识,为提升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报道水平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出镜记者在电视节目中的言语是现场生成的,难免会出现言不及意、说话打疙瘩、断档、前后脱节、说半截子话、说车轱辘话等等一系列的语流失畅现象。出镜记者如果说话频频失误、语流屡屡失畅,不仅会影响节目质量和播出效果,也会影响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本文从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界定出发,阐述了语流失畅突发性、暂留性和持续性的主要特征,并将语流失畅分为言语缺失、言语冗余及口误三种类型。然后从原生态口语导致粗略表达、书面语和文本对即兴口语的干扰及突发事件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客观原因,从言语知觉迟钝、即兴口语生成环节受阻、预期准备缺失、知识储备薄弱及现场经验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主观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出镜记者语流顺畅的策略,包括强化言语知觉、完善语料构建、增强动态语境适应力、积累实战经验、增加知识储备等,为出镜记者尽量避免在节目中语流失畅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以及信息研究方法等,运用语言学、新闻学等相关理论,对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实例进行分析。系统研究出镜记者语流顺畅的策略,不仅对提高出镜记者的业务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推进电视媒体语言的理论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第一章,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界定。对出镜记者语流失畅进行了界定,阐明了出镜记者语言的基本要求以及语流失畅的三个主要特征。第二章,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类型分析。对出镜记者语流失畅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第三章,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原因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原因,并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出镜记者语流顺畅的策略分析。对出镜记者规避语流失畅提出了具体策略。结语。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了创新之处和不足。

余晓文[7](2017)在《形似与神离 ——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中的“老百姓”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提出“老百姓”指谁?似乎不难回答。《汉语大词典》释为:平民、居民,今亦用作人民群众的习称。《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人民、居民,即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但是,词典的释义只是在静态的层面上揭示它的指称对象,实际生活中,“老百姓”指称的对象范围却随着语境的变化产生漂移,在指称范围上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和相对性。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是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电视台制作的民生新闻节目,2002年12月2日正式开播后,逐渐融入深圳百姓的生活,号称深圳本土最权威、最全面、最及时的民生新闻栏目,根据“深圳电视台自办节目满意度调查”,《第一现场》栏目知名度第一、栏目期待度第一、栏目满意度第一。但是,《第一现场》建构的“老百姓”与真实的“老百姓”是一致的吗?本文通过对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中的百姓形象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调查中的百姓形象的比对,发现《第一现场》在拟态环境的建构中,出现“老百姓”形象的偏离:《第一现场》中的百姓,无论是收入水平、职业身份还是生活方式等,都不是主流,作为大多数的老百姓被少数百姓“代表”了!再从典型案列的分析中,我们进一步发现,《第一现场》建构了一个想象中的“极端”百姓形象,而现实中的百姓却是朴实“无华”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汹涌而至的消费主义浪潮中,只有那些能够吸引眼球的“特别百姓”与“特殊生活”才能更大程度地引发受众关注。《第一现场》中的百姓虽然形似,但实质却是神离的,具体而言,其传播的老百姓在形象上与现实不符、传播的新闻内容与生活脱节,传播的视角更是偏离。如何才能能够更好的树立民生新闻中老百姓的形象,让新闻中的老百姓与实际生活中的老百姓更加贴近?笔者认为要从“拓宽视野丰富选题角度,坚守职责定位媒体角色,深入基层倾听百姓故事,多方调研确保新闻真实,丰富形式讲好巷角小事”五个方面入手,让民生新闻中的老百姓能够更好的贴近大众的生活,能够更好的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掌握老百姓的需求,进而更好的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问题。

胡达闻[8](2016)在《出镜记者的现场呈现研究 ——以湖南《经视新闻》栏目为例》文中认为“现场”无疑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现场直播报道展现出了强烈的震撼力和非凡的影响力。我们在这里讨论出镜记者的作用与意义。如果把电视新闻报道理解成一个创作过程,记者,尤其是出镜记者无疑是现场报道创作活动的灵魂。他们是新闻报道中距离现场最近的人、也是最直接的体验者,出镜记者的作用和地位无可取代。出镜记者如何呈现现场?怎么做才能推陈出新做出更精彩的出镜报道?怎么做现场才更能体现出镜记者的意义?这也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湖南经济电视台综合频道(简称湖南经视)的《经视新闻》栏目。除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本人还对该栏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以期借此梳理“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怎样使用新闻的现场”、“栏目和行业对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好“作为管理者希望记者怎样去做出镜报道”等问题。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章重点研究了现场与现场中的人,以主客体的视角把现场分离开,重点阐明现场是电视语言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基于实践与经验,有创建地提出“双十字结构”。第二章通过例子分析了出镜记者呈现了怎样的现场?同时,现场呈现的文本(内容)和语态(方式)也值得关注。第三章重点关注了现场信息呈现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现场信息的获取、筛选、组合与表达,此外对“口播”给予了重点研究,因为这是来自出镜记者的口语信息呈现。并且举例说明了《经视新闻》现场呈现的新尝试。通过对出镜记者的现场呈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说,能否把现场报道做得更好,成为了电视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把现场报道做得更好就是要明确出镜者的功能定位、职责任务以及业务技巧。本文尝试通过《经视新闻》这个窗口,对现场呈现进行一个梳理,以期为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些许思路与思考。

戴进[9](2016)在《国际足球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当今世界足球水平最高的地区首推欧洲、其次是南美,欧洲同时又拥有最悠久的现代足球报道历史、以及发达的传媒市场,中国足球报道也具有自身的特征。国际足球报道在形成自身特色和经验的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如足球报道体现的文化多元化程度是否已经超越了奥林匹克文化整体传播水准?国家意识形态对足球报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新媒体环境和传播技术给足球报道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国际足联等体育组织的传播策略与足球报道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国际足球报道版权市场现状对足球报道形成了怎样的冲击?为此本文拟主要从六个方面对国际足球报道进行研究、并试图寻找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而为中国足球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针对国内外关于足球报道、体育项目传播和比较新闻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文献综述,这成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本体论对足球报道的自身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足球报道的国际化趋势和跨文化传播、小众化传播趋势下的专业化要求、现场化报道规律下的细节化呈现等内容。第三章业务论研究了现阶段足球报道业务发展现状和问题,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报道为例,梳理了巴西、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报道的特点和风格,分析了中国世界杯报道的特征、并对世界杯报道的互动性传播进行了研究。第四章观念论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对足球报道的影响,在分析足球运动与政治关联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国家“维护”观念背景下足球报道的典型作用、民族主义情绪与媒介霸权对足球报道的影响等问题。第五章组织论研究了国际足联等体育组织的传播策略对足球报道的影响,分析了国际足联等机构通过掌控传播主动权、提升专业性报道要求、保护广告赞助机构利益、积极传播自身价值观等方式对足球报道形成的影响。第六章版权论探讨了国际足球报道版权环境对足球报道产生的作用,在厘清足球赛事着作权性质的基础上,以电视转播为重点研究了足球报道版权现状、国际版权市场特征及对足球报道的作用。第七章本土论在梳理中国足球报道风格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的足球典型报道、地域性冲突等特色问题,探讨了在国际足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足球报道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以在变革和发展中的坚守去实现在坚守中的发展。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在国际足球赛事组织专业化构建的背景下,足球报道呈现出传播理念跨文化接轨、传播范围全民化推广、报道版权细分化维护、传播品质公平化提升、传播技术分众化制作等规律性特征。中国足球报道应当在坚守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足球报道的规律,通过广泛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文化和报道经验、努力实现中国足球报道方式和内容的提升。

朱清[10](2016)在《电视体育现场报道变化趋势及策略研究 ——基于2010年-2015年《体育新闻》节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是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是整个社会连接起来的纽带,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传递速度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媒体技术的到来对传统的电视现场报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视现场报道的内容组织、叙事结构和话语表达。本文立足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借助于社会学以及新闻学的相关知识,并以“两会”现场报道的内容组织,叙事结构,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变化为例分析当下电视现场报道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并从报道内容、叙事结构和话语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第一章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了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式的电视现场报道带来了一定的变化,说明了本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对现场报道的相关新闻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界定,分析了传统现场报道的构成以及传统特点,并对传统现场报道的传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为后文现场报道的抽样调查埋下了伏笔。第三章是在2010年“两会”至2015年“两会”现场报道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内容组织、叙事结构和话语表达等方面总结了现场报道所呈现出变化的趋势。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2010年至2015年《新闻直播间》“两会”现场报道内容组织、叙事结构和话语表达的抽样数据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在前面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时代现场报道的转型策略,从报道内容、叙事结构和话语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增加深度报道以及改变叙述方式的必要性,把控叙事结构的同时可采取先进的科技手段,并就话语权的归属提出相应建议,努力实现现场报道的更好发展。

二、电视现场报道中的时间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现场报道中的时间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创新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镜记者:电视现场报道“第一看点”
    1.深入现场,使报道纪实化
    2.同步报道,使传播扩大化
    3.穿针引线,使品牌效应增强化
二、拉低出镜记者表现的几种情况
    1.专业素质欠缺,思维紊乱,缺乏逻辑
    2.导语式出镜普遍存在
    3.合作精神欠缺
三、出镜记者的创新呈现
    1.抓住开头黄金8秒,做好核心内容40秒
    2.强化合作意识和创新报道视角
    3.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立足地方,全国意义
    4.引入出镜记者中心制,实行明星化打造

(2)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研究 ——以“触电新闻”客户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意义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直播新闻与新闻品质研究概述
    第一节 直播新闻
        一、传统媒体与直播新闻
        (一)广播与直播新闻
        (二)纸媒与直播新闻
        (三)电视与直播新闻
        二、网络直播新闻
        (一)定义
        (二)发展历程
        (三)特点与困境
        (四)与传统直播新闻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品质
        一、品质与新闻品质
        (一)品质概述
        (二)新闻品质概述
        二、广电新闻新闻品质之要素
        (一)国外“广电新闻品质要素”之研究
        (二)中国“广电新闻品质要素”之研究
        三、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标准建构
        (一)讯息内容品质标准
        (二)专业素养品质标准
        (三)影像技术品质标准
        (四)互动服务品质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现状
    第一节 新闻品质内容分析
        一、样本来源与分析单位
        二、抽样方法
        三、类目建构
        四、信度验证
    第二节 基本特征数据描述
        一、直播类型
        二、生产主体
        三、报道题材
        四、报道时长
        五、报道类型
        六、新闻点击量
        七、用户评论数
    第三节 新闻品质数据描述
        一、讯息内容品质
        二、专业素养品质
        三、影像技术品质
        四、互动服务品质
        五、整体新闻品质
    第四节 新闻品质趋低描述
        一、生产模式转变自产直播少
        二、专业生产价值偏低
        (一)时间长度大报道类型单一
        (二)直播“新闻感”模糊化
        三、用户生产内容实现转化难
        (一)用户参与新闻生产
        (二)点击量与用户评论数量差异大
        (三)用户互动渠道单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趋低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直播新闻在两套范式中生产
    第二节 “三轴”高度压缩“直播场”平衡被打破
        一、“三轴理论”与“直播场”
        二、X轴缺失与“点击率新闻”
        三、秀场基因与直播形式
    第三节 “核心大众”未完成身份转变
        一、用户互动动力不足
        二、用户理解负担加重
        三、用户身份的转化
        四、记者以“职业语境”主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升“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建议
    第一节 从专业理念层面提升其新闻品质
        一、参照“新闻品质标准”
        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倡网络直播美学
        三、让“新闻消费者”向“核心大众”转化
    第二节 从技术操作层面提升其新闻品质
        一、增加记者在报道中的参与度
        二、发挥传统媒体号的生产优势
        三、重视突发新闻丰富报道题材
        四、避免直播冗长合理控制时间
        五、增加报道类型适应媒介融合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1.1.1 媒介社会化时代及其中的暴恐新闻
        1.1.2 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中的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1.2 文献综述
        1.2.1 责任伦理的渐进式发展
        1.2.2 伦理失范定义及其在自媒体上的演变
        1.2.3 暴恐新闻报道伦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与分析模型
    2.1 责任伦理概述
        2.1.1 历史语境中的责任伦理
        2.1.2 马克思·韦伯的责任伦理
        2.1.3 责任主体、责任客体以及责任的划分
    2.2 波特方格分析法
        2.2.1 伦理推理的波特方格模型
        2.2.2 波特方格(Potter Box)四步分析法
第3章 自媒体上暴恐新闻文本的波特方格分析
    3.1 研究样本选取
    3.2 暴恐新闻文本波特方格分析
        3.2.1 陈述事实
        3.2.2 价值观
        3.2.3 伦理原则
        3.2.4 忠诚对象
第4章 自媒体上暴恐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及缘由分析
    4.1 自媒体暴恐事件伦理失范现象
        4.1.1 媒介机构失范现象
        4.1.2 媒介从业人员失范现象
        4.1.3 公众失范现象
    4.2 自媒体暴恐事件伦理失范缘由分析
        4.2.1 社会角色认知
        4.2.2 责任伦理意识
        4.2.3 责任伦理执行力
        4.2.4 责任客体反馈
第5章 暴恐新闻传播中的伦理责任探寻
    5.1 “自律”-内在环境的自我约束
        5.1.1 职业自律
        5.1.2 个人自律
    5.2 “他律”-外部环境的他者规约
        5.2.1 媒介客体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5.2.2 媒介平台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5.2.3 监管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电视新闻直播
    第二节 现场报道
    第三节 出镜记者
        一、出镜记者概述
        二、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概述
        三、出镜记者的特点
第三章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现状
    第一节 出镜记者综合素养现状
        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素质
        二、较好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非语言符号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二节 出镜记者综合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突发事件的考验
        二、现场判断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三、语言描述能力尚有不足
        四、评论能力有待提升
        五、现场采访能力急需优化
        六、非语言符号掌握能力较低
第四章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提升路径
    第一节 提高出镜记者的知识素养水平
        一、对政策以及舆论导向的正确把握
        二、流畅的表达以及采访提问能力
        三、敏锐的现场观察和判断能力
        四、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
        五、扎实的新闻基础以及合作意识
        六、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第二节 提高出镜记者个人素养水平
        一、干净整洁的仪表
        二、准确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第三节 提高出镜记者的技能素养水平
        一、出镜场景的合理选择
        二、良好准确的镜头意识
        三、独特的报道和评述视角
        四、明确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五、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5)移动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职业技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二、新闻记者职业技能要求的嬗变
    (一)传统新闻记者职业技能的要求
    (二)技术驱动新闻记者职业技能要求转型
    (三)移动新闻直播拓展职业技能空间
    (四)出镜记者职业技能的继承与突破
三、出镜记者职业技能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
    (一)出镜记者职业技能存在问题
    (二)“三管齐下”,实现出镜记者新升级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出镜记者语流失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1.1 提高出镜记者的业务技能
        0.1.2 推进电视媒体有声语言的理论研究
    0.2 研究对象及内容
    0.3 研究现状
    0.4 理论依据
    0.5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界定
    1.1 语流失畅的界定
    1.2 出镜记者的语言特征
        1.2.1 出镜记者的职业定位
        1.2.2 出镜记者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1.3 语流失畅的特征
        1.3.1 语流失畅的突发性
        1.3.2 语流失畅的暂留性
        1.3.3 语流失畅的持续性
第二章 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类型分析
    2.1 言语缺失
        2.1.1 超时停顿
        2.1.2 前后脱节
        2.1.3 语脉中止
    2.2 言语冗余
        2.2.1 无效重复
        2.2.2 赘述
        2.2.3 口头禅
    2.3 口误
    2.4 案例综合分析
第三章 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原因分析
    3.1 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客观原因
        3.1.1 原生态口语导致粗略表达
        3.1.2 书面语和文本对即兴口语的干扰
        3.1.3 突发事件的影响
    3.2 出镜记者语流失畅的主观原因
        3.2.1 言语知觉迟钝
        3.2.2 生成环节受阻
        3.2.3 预期准备缺失
        3.2.4 知识储备薄弱
第四章 出镜记者语流顺畅的策略分析
    4.1 强化言语知觉
    4.2 训练即兴思维
    4.3 完善语料构建
    4.4 增强动态语境适应力
        4.4.1 稳定心理状态
        4.4.2 舍弃文本意识
        4.4.3 适当放慢语速
    4.5 积累实战经验
    4.6 增加知识储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形似与神离 ——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中的“老百姓”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 “极端”的呈现——《第一现场》“老百姓”的形象建构
    2.1 工作职业的极端化
    2.2 生存状态的极端化
3 “失实”的反映——观众心中“老百姓”的荧幕形象
    3.1 调查情况概述与数据分析
    3.2 新闻内容高于生活实际
    3.3 选择报道歪曲百姓形象
    3.4 负面形象散播消极信息
    3.5 报道内容忽略群众需求
4 “偏离”的方向:老百姓形象被“撕裂”的深层原因
    4.1 为追逐利益,制造了百姓形象被撕裂的“景观”
    4.2 为高收视率,营造了全民娱乐狂欢氛围
    4.3 为“蹭热点”,放大了百姓对社会道德滑坡观点
    4.4 因缺专业素养,加剧了百姓形象被撕裂
5 “真实”的声音——讲好“老百姓”故事的关键法宝
    5.1 拓宽视野丰富选题角度
    5.2 坚守职责定位媒体角色
    5.3 深入基层倾听百姓故事
    5.4 多方调研确保新闻真实
    5.5 丰富形式讲好巷角小事
    5.6 善用新法及时跟进结果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出镜记者的现场呈现研究 ——以湖南《经视新闻》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关于“出镜记者”的文献综述
        (2)关于“现场报道”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1)研究方法
        (2)篇章结构
第一章 出镜记者身处现场
    一、“现场报道是最好的报道方式”
    二、现场与现场中的人
        (1)现场报道的主体
        (2)现场报道的客体
    三、“双十字结构”:看得见的现场与看不见的现场
第二章 出镜记者呈现了什么?
    一、出镜记者呈现了怎样的现场?
        (1)直播类电视新闻出镜报道中的现场呈现
        (2)非直播类电视新闻出镜报道中的现场呈现
        (3)评论类出镜报道中的现场呈现
    二、现场呈现的“度”:高度、深度、温度
第三章 出镜记者怎么去呈现?
    一、现场信息呈现的过程
    二、“口播”——来自出镜记者的口语表达
    三、现场呈现中的视觉修辞
    四、《经视新闻》现场呈现的尝试与探索
        (1)出发:《经视新闻》的logo:出镜记者
        (2)思考:从“尾导语”到“尾评论”
        (3)延伸:“两会”的内场与外场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访谈节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国际足球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二、本体论:足球报道的自身规律
    (一)足球报道的国际化趋势和跨文化传播
    (二)小众化传播趋势下足球报道的专业化要求
    (三)现场化足球报道的细节化呈现
三、业务论:当前足球报道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主要国家世界杯报道的特点分析
    (二)中国世界杯报道的包容性和娱乐化倾向
    (三)中国世界杯报道互动性传播分析
四、观念论:国家意识形态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一)足球运动与政治的关联
    (二)“维护”观念背景下足球报道的典型作用
    (三)民族主义情绪和媒介霸权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五、组织论:国际足联等体育组织传播策略与足球报道
    (一)国际足联等机构传播主动权的掌控及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二)国际足联等机构专业性传播要求与媒体报道的契合
    (三)广告赞助因素对国际足联等机构传播政策的影响
    (四)国际足联等机构价值观传播及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六、版权论:当前着作权环境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一)足球赛事着作权的争议与否定
    (二)足球赛事报道着作权现状分析-以电视转播为例
    (三)足球赛事报道版权市场特征及其影响
七、本土论:中国足球报道的变革与坚守
    (一)中国足球报道的风格演变
    (二)中国足球的典型报道和地域性冲突
    (三)中国足球报道在扬弃中需要的坚守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10)电视体育现场报道变化趋势及策略研究 ——基于2010年-2015年《体育新闻》节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对象
    1.6 创新之处
2 传统现场报道的新闻学概念与特点
    2.1“现场”与“现场新闻”
    2.2 传统现场报道的发展路程回顾
    2.3 传统现场报道的特点
    2.4 传统现场报道的构成与形态
        2.4.1 传统的现场报道的构成要素
        2.4.2 现场报道的形态
3《新闻直播间》节目“两会”电视现场报道的数据统计
    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3.1.1 关于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与“两会”现场报道
        3.1.2 研究样本的典型性分析
    3.2 数据采集
    3.3 电视现场报道的内容组织
        3.3.1 动态性内容
        3.3.2 解释性内容
        3.3.3 分析性内容
        3.3.4 反应性内容
        3.3.5 花絮性内容
        3.3.6 评论性内容
        3.3.7 其它内容
    3.4 电视现场报道的叙事结构
        3.4.1 采访时长
        3.4.2 口播时长
        3.4.3 垫片时长
    3.5 现场报道的话语表达
        3.5.1 官方话语
        3.5.2 媒体话语
        3.5.3 知识精英话语
        3.5.4 大众话语
4 《新闻直播间》节目“两会”电视现场报道的数据分析
    4.1 电视现场报道内容组织变化趋势及问题分析
        4.1.1 电视现场报道内容组织变化趋势分析
        4.1.2 问题分析
    4.2 电视现场报道叙事结构变化趋势及问题分析
        4.2.1 电视现场报道叙事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4.2.2 问题分析
    4.3 电视现场报道话语表达变化趋势及问题分析
        4.3.1 电视现场报道话语表达变化趋势分析
        4.3.2 问题分析
5 新媒体时代电视现场报道的转型策略分析
    5.1 优化内容组织
        5.1.1 基于现场内容进行组合报道
        5.1.2 适当增加深度报道内容
    5.2 增强叙事手段
        5.2.1 提升多层次现场连线质量
        5.2.2 实现记者与主持人的身份互通
        5.2.3 增强后期制作技术
    5.3 提高话语说服性
        5.3.1 增强官方话语权威性
        5.3.2 把握媒体的话语权
        5.3.3 适当增加大众话语比重
        5.3.4 突出精英话语作用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视现场报道中的时间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创新呈现[J]. 满熠.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1(06)
  • [2]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研究 ——以“触电新闻”客户端为例[D]. 罗锦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D]. 廖莹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2)
  • [4]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白金.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5]移动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职业技能研究[D]. 任晗.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出镜记者语流失畅问题研究[D]. 宋延宏.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形似与神离 ——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中的“老百姓”形象建构研究[D]. 余晓文. 武汉大学, 2017(06)
  • [8]出镜记者的现场呈现研究 ——以湖南《经视新闻》栏目为例[D]. 胡达闻. 兰州大学, 2016(11)
  • [9]国际足球报道研究[D]. 戴进. 上海大学, 2016(02)
  • [10]电视体育现场报道变化趋势及策略研究 ——基于2010年-2015年《体育新闻》节目的实证分析[D]. 朱清.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标签:;  ;  ;  ;  ;  

电视直播报道中的时间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