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烟雾致死原因分析

火灾烟雾致死原因分析

一、火灾烟气致死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堃[1](2021)在《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隧道为半封闭的狭长空间结构,故运营时均采用高标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隧道内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整条线路。然而,事故尤其火灾事故的灾情程度较洞外路段严重。因此,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概率和提高灾后疏散效率就成为隧道运营安全的重点。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研究多集中在燃烧理论、火灾场景、火源类型、结构损伤、人体伤害等方面,但关于火灾场景下的人员逃生疏散行为的研究较少,在人员逃生疏散方面的少量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数值仿真单一手段,软件边界条件的假设性较强,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学位申请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5-4)课题五子课题四“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为科技依托,以港珠澳海底特长沉管隧道安全运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试验、疏散行为实测等方法,对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隧道火灾时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临界值;采用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方法获得5MW、20MW、25MW、30MW、40MW、60MW六种燃烧规模所对应的典型火灾场景;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安全疏散必须时间T(R)和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等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的研究。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火灾产物主要有: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气体温度对判断隧道使用者和隧道结构是否热暴露,估算探测火灾所需时间和火势蔓延的可能性以及设计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内能见度好坏严重影响人员疏散成功率。有毒气体是火灾人员疏散致死率的直接影响因素。2)关于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的研究。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隧道疏散知之甚少,更不知安全设施的位置及用途;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心理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防教育水平等因素显着相关。通过研究隧道火灾疏散的人员行为特性及疏散安全临界值,探究出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下的可用时间函数模型与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由此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函数模型。3)关于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的典型火灾场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隧道类型的火灾场景,得到了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事故着火车辆引燃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火灾场景及发生概率,发现了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随燃烧规模增大呈指数降低。4)关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对影响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和疏散实践,通过单因素、双因素分析方法,获得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模型。5)关于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离散化,分成疏散准备时间、疏散运动时间、出口排队时间、通道通过时间等四个方面,研究离散后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和函数解法,最终获得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场景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断面隧道火灾着火车辆引燃条件的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火灾场景及其对应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2)得到了温度-能见度-CO浓度影响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研究了基于纵向风速-燃烧规模下的可用时间函数规律,提出了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共同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3)获得了基于疏散行为实测的(1)疏散准备时间、(2)出口排队时间、(3)通道通过时间的模型边界参数;建立了基于增强学习的多元多汇疏散运动模型,给出了(4)疏散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离散单元的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4)提出并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人员疏散模型,为实现人员疏散的评估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的增强学习方法下的人员疏散路径模型,为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路径及人员的数值求解提供了支持;提出的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实现对既有运营隧道的人员疏散量化评估,并为拟建隧道中的防灾减灾和消防配套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段鹏举[2](2020)在《大跨度仓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发生火灾后,烟气对人的危害是最主要也是最致命的影响因素。传统的大跨度仓库火灾研究更多的是从知识理论层面的火灾预防,以及在类似建筑火灾中扑救经验的总结,研究缺乏系统性,结论缺少有力论据的支撑。本文选取了辖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陕西统一企业有限公司,针对大跨度仓库火灾的烟气蔓延,运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FDS火灾模拟软件对统一公司大跨度仓库进行火灾模拟,对于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两种不同排烟方式、防火卷帘门开启与关闭状态,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火灾烟气的温度、CO浓度和能见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种排烟方式均能基本满足大跨度仓库的排烟规定要求,不同的起火位置会带来不同火灾危险性,当起火点位于仓库货物西侧时,危险性较大。防火卷帘的关闭能够有效阻截火灾烟气的蔓延,但也会造成部分区域温度的升高和能见度的降低,尤其是起火点位于防火分区B中心时,东西两侧安全出口能见度和温度的指标均在安全指标范围之外,人员将无法进行疏散逃生。大跨度仓库发生火灾后,影响人员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火灾烟气的温度和能见度,人员最佳的疏散逃生时间应在300s以内进行,900s后部分安全出口的能见度和温度指标超出安全范围之外,无法使用疏散逃生。大跨度仓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的研究,将为其在火灾预防工作提供参考,对于发生火灾后的人员疏散逃生具有指导意义。

徐昊,袁伟,俞孟蕻[3](2020)在《船舶舱室火灾危险等级实时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能够在火灾中对不同类型舱室实时判断舱室危险等级,本文提出一种能够实时判断火灾中不同舱室危险等级的评估模型。首先利用Pyrosim软件设计了一个单层多舱室平台,分别定性和定量地分析火灾烟气蔓延的规律,根据温度、CO2浓度、CO浓度、O2浓度和烟尘密度对人的影响将火灾划分为4个等级,然后利用一个6层的BP神经网络对舱室火灾危险等级进行实时划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分类准确度达到了98%,为判断火灾蔓延的路径和灭火救援提供了依据。

徐昊[4](2020)在《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邮轮火灾探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提出要成为全球邮轮市场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的目标后,邮轮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也随之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同于传统的火灾检测,邮轮火灾检测需要综合处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来实现不同类型舱室的火灾定位检测和危险等级划分。目前,如何合适地使用和融合这些数据仍存在一些难点,主要包括:火灾目标检测的泛化性问题、多摄像头信息融合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研究。1.本文首先将目标检测算法应用到了可见光图像火灾检测上,首先对目前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简单介绍,详细分析了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接着通过实验获取可见光视频数据并处理成图像帧和标注类别,制作数据集。然后将数据集送入Faster R-CNN中进行训练测试。测试发现对于可见光图像,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可以有效对明火区分其阶段和检测定位,但是无法对火焰被遮挡情况和阴燃状态的火焰进行检测,有一定局限性。2.为了解决上述局限性,引入热成像图像,但是由于热成像图像对比度低等缺点,直接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效果很差。首先使用改进后的直方图均衡化对热成像图进行图像增强,提升其图像对比度;然后将热成像图通过伪彩色化处理获得彩色图像;接着根据摄像头成像模型,建立起热成像图映射到可见光图像的变换模型;最后将融合之后的图像放入Faster R-CNN中训练测试。测试验证了融合了热成像图像的可见光图像可以有效区分火灾的不同阶段,甚至是阴燃和余热状态,为后面评估舱室火灾等级提供了基础。3.对于火灾的危险等级评估需要融合多类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由于火灾蔓延实验成本过大,本文通过仿真实验获得数据。首先利用Pyrosim软件对烟气的蔓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起火舱室和其余舱室中选择了16个参数作为原始数据;然后利用图像处理领域的1×1卷积、多卷积核和通道权重分配等方法对全连接神经网络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在精度上提升了2.1%,达到了91.25%,但参数上更是只有全连接网络的1/10,大大减轻模型的存储需求,为以后的嵌入式平台开发提供了一定基础。

陈海燕[5](2020)在《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烟气释放的尺度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但是这些材料都是可燃的,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以及一氧化碳(CO)、氰化氢(HCN)等有毒有害气体。在建筑火灾中大约80%死亡是由于吸入材料燃烧释放出烟尘和有毒气体。本文围绕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燃烧过程中烟气释放的影响因素以及释放规律开展研究。利用了锥形量热仪和烟密度箱的方法,研究了材料的小尺寸燃烧性能及烟气释放规律,最后基于稳态管式炉实验,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构建多种尺度的火灾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毒性气体释放的尺度规律。首先,选取了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开展了小尺寸火灾试验研究,进行了针对不同尺寸试样的锥形量热仪实验,分析了材料的燃烧性能参数。发现了点燃时间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材料厚度的增加使其内部导热过程加长,参与燃烧的有效质量增加,使热释放速率与释烟速率峰值及到达峰值的时间也随之增加。燃烧特性指数中火灾增长指数和火灾增长速率指数基本随着宽度的减小而增大。放热指数、烟因子和点燃指数受材料的厚度影响较大,前两者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后者随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其次,针对三种不同厚度的热塑性聚氨酯材料,采用了烟密度箱法,分析了材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烟气,进一步得到了烟气毒性指数。材料释放出有毒气体CO和HCN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烟气毒性指数CITG和烟气成分的有效剂量百分数FED均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厚度之间近似成线性关系。厚度对于烟密度参数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影响了烟密度测试结果。最后,基于热塑性聚合物燃烧气体毒性的稳态管式炉实验,开展了对热塑性聚合物燃烧释放毒性气体的尺度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多种不同尺度的FDS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满足弗洛德尺度准则的条件下,随着实验尺度的增加,CO毒性气体的浓度整体变化趋势是增加的,通风管内FED值也随之增加。当通风状态由良好转为不良时,CO的浓度增加率和FED值增长率随着实验尺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尺度比值均基本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当实验尺度的比值较小,通风管内CO浓度与FED值均随着无量纲通风口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而当通风状态由良好转为不良时,通风管内CO浓度增长率与FED值的增长率均随着无量纲通风口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林锦[6](2020)在《封闭空间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协同消除研究》文中提出潜艇和空间站等封闭空间发生火灾时,舱室内容易累积大量有毒烟气,需要对其进行快速消除。然而,当前潜艇和空间站的空气处理系统主要用于日常微量有毒气体的净化清除,难易满足火灾情况下高浓度烟气的清除需求。同时,目前潜艇和空间站的空气处理策略仍是针对不同气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系统体积大、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无论是日常还是火灾紧急情况下,CO和CO2均是潜艇等封闭空间内容易累积的两种主要毒害性气体。近年来,对于理想气氛下CO催化和CO2吸收等单一组分气体清除方法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是关于火灾复杂烟气气氛下毒害性气体清除的相关研究较少,同时针对于火灾烟气中多组分协同消除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旨在开展封闭空间火灾烟气中CO和CO2联合消除研究。研究拟通过CO催化剂和CO2吸收剂多组分耦合,得到适用于火灾烟气中CO和CO2协同消除的耦合催化剂,并提出封闭空间火灾烟气中多组分联合消除的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归纳如下:(1)低温高活性一氧化碳催化剂制备和优化研究。采用浸渍(IM)、沉积-沉淀(DP)、共沉淀A(CP)、共沉淀B(CC)和溶胶-凝胶(SG)方法制备Cu-Mn-Ce复合氧化物催化剂(CuMnCe),并进行性能测试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浸渍(IM)和沉积-沉淀(DP)法制得的负载型催化剂CO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共沉淀A(CP)、共沉淀B(CC)和溶胶-凝胶(SG)法制得的非负载型催化剂,其中CuMnCe-IM表现出最佳的CO催化性能。负载型CuMnCe催化剂表面富集的CuO和MnOx物相有助于提高晶格氧和表面吸附氧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活性。考察不同Cu/Mn元素比例的催化剂发现,CuMnCe催化剂的活性明显高于CuCe和MnCe催化剂,并且随着Cu/Mn质量比在1/0.2~1/9内变化,CuMnCe催化剂活性高低呈单峰分布,当质量比为1/1时催化活性最优。考察煅烧温度(160~400℃)的影响发现,随着温度提高,催化剂前驱体分解形成孔隙结构,元素价态也随之变化;与此同时,过高的温度会导致CuMnCe颗粒烧结成块。其中,320℃是较为理想的制备条件,可以获得所需价态的金属氧化物,且CuMnCe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2)一氧化碳催化剂与二氧化碳吸收剂耦合制备研究。采用湿浸渍(WI)、固相浸渍A(SI-Ⅰ)、固相浸渍B(SI-Ⅱ)和湿/固相浸渍(WSI)方法将CuMnCe催化剂与3种CO2吸附剂KOH、LiOH和K2CO3分别进行耦合,并进行性能测试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3种耦合催化剂均能实现CO催化氧化和原位CO2吸收。耦合方法对其性能存在显着影响,而吸附剂分散状态是影响耦合样品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以KOH耦合为例,CuMnCe/KOH-WSI具有较大尺寸结晶的KOH物相,表现出优异的CO/CO2清除性能,优于分层布置的CuMnCe/KOH非耦合样品。此外,通过WSI方法制备的3种吸收剂耦合催化剂均表现出较高的CO催化活性,而CO2吸附性能差异明显,其中CuMnCe/LiOH表现出最优的CO2吸附效率和容量,适用于潜艇等封闭空间火灾烟气中CO和CO2清除。研究还发现,通过催化剂和吸收剂耦合,可提高其催化活性和吸收效率,这是由于耦合催化剂中的吸附剂对于催化剂表面附着的CO2等杂质气体的竞争吸附从而诱发催化剂和吸收剂间的协同效应导致的,即“吸附增强”效应,进一步将其归纳为吸附增强CO催化氧化概念。(3)杂质气氛下催化剂失活与改性措施研究。催化剂普遍存在H2O、SO2和NO2作用下失活的问题,而火灾烟气中含有高浓度水汽等杂质气体。将耦合吸附剂作为催化剂改性措施,对CuMnCe催化剂和CuMnCe/LiOH、CuMnCe/KOH、CuMnCe/K2CO3耦合催化剂在H2O、SO2或NO2气氛下进行性能测试,并开展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会不同程度降低催化剂和3种耦合催化剂的CO催化活性。LiOH耦合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水汽的不利影响,而KOH会加剧其影响。同时,水汽可提高3种耦合催化剂的CO2吸附效率。此外,SO2在有、无水汽条件下均会降低样品催化活性。在高浓度0.04%下,SO2甚至会导致CuMnCe催化剂完全失效,而通过耦合LiOH或K2CO3吸附剂可以有效抑制SO2对催化剂的影响。与此同时,NO2也会对催化剂活性造成影响,但相比于SO2,其作用有限。(4)封闭空间耦合催化剂烟气循环清除效果验证研究。搭建缩尺封闭实验舱系统,对上述所得CuMnCe/LiOH耦合催化剂在封闭空间内聚乙烯燃烧烟气气氛下的CO和CO2循环清除效果进行多工况测试。研究发现,CuMnCe/LiOH耦合催化剂在聚乙烯燃烧产生的烟气气氛中保持高性能,对烟气中的CO和CO2综合清除效果良好。在基准工况50.0g CuMnCe/LiOH和72.4g LiOH用量以及5 L/min的净化流量下,样品平均CO清除效率为96.4%,CO2清除效率为70.3%。进一步提高净化流量,有利于提高清除反应速率,缩短清除时间;而减少样品用量则会同时降低清除效率以及单位质量样品的清除反应速率。在基准工况基础上提升净化流量至10 L/min时,样品CO和CO2清除反应速率最高,且平均CO清除效率可达98.1%,CO2清除效率可达46.6%。上述结果均验证CuMnCe/LiOH耦合催化剂适用于潜艇等封闭空间火灾烟气中CO和CO2联合消除。最后,采用实验数据对理论分析获得的封闭空间循环清除过程中气体浓度变化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气体浓度变化模型如下:

张昊哲[7](2020)在《隧道断面和燃料性质对火灾烟气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隧道,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建筑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交通运输行业迅猛发展,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类在享用隧道带来的便利时,也在为其火灾事故频发而担忧着。本文主要使用缩尺寸模拟实验和FDS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燃料性质和隧道断面宽度因素对隧道火灾烟气的影响展开研究。在缩尺寸实验部分,利用一个1:10缩尺寸实验平台以及热电偶装置,对三种常见的汽车燃料柴油、汽油和乙醇汽油的燃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燃料发生火灾对烟气稳定性影响较大。柴油的分子量最大,燃烧速率最慢,火源功率最小,其燃烧产生的烟气分层效果没有另外两种燃料强,但是维持相对稳定性的时间更长。汽油和乙醇汽油较相似,燃烧猛烈,烟气分层效果比柴油高约30%,但是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时间则比柴油燃烧缩短50%左右。在计算机数值模拟部分,针对不同数量的车道,搭建了三种长150m,宽度不同的隧道,通过固定火源功率下改变不同纵向风速来对隧道内烟气展开研究。经过分析发现,相同风速下,隧道断面宽度增加有利于烟气热分层,并且允许火源下游人员安全逃生的最大风速也增加;经过初步的研究,给出了层化强度的临界值为0.88,低于此值时,烟气分层被破坏严重,火场人员无法安全逃生。同时通过对比发现,相同纵向风速下,当出现墙边火行为时,烟气波动变得更剧烈,但不会影响人员安全逃生。

王超凡[8](2019)在《长距离隧道火灾时期人员疏散安全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基础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公路建设得到了巨大进步,隧道修建及运营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公路隧道总长度已经达到1528.51万米,其中长隧道及特长隧道长度约占公路隧道总里程的70%,且它的数量和长度都在逐年增加。隧道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尤其是长距离隧道,它的内部空间封闭,可通行道路单一,可逃生方案唯一。因此,一旦发生危险,人员将避无可避且无处可逃。随着隧道火灾的危害性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它的灭火救援以及人员疏散体系便成为隧道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从隧道烟气扩散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烟气扩散数学模型以及人员疏散理论体系,将隧道火灾时期人员疏散体系可靠性研究转化为在高温有毒气体下人员的极限耐受时间与可用安全时间之间的对比分析。运用理论研究所得到的的烟气扩散计算模型,选取合适的数值模拟软件FDS作为研究基础,设置数值模型所需边界条件。以云南昭通鹰嘴岩隧道为工程应用,通过FDS模拟软件结算验证。通过在隧道火灾场景中火灾地点的不同布置,研究长隧道隧道火灾发生点为入口、出口以及横通道口对人员逃生的影响。并根据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计算出隧道横通道间距以及排烟风机启动后隧道风速对疏散人员安全可靠性影响。分析不同工况下隧道内温度分布、烟气扩散及CO浓度变化。发现当火灾发生于横通道口且火灾堵塞住此出口时,人员疏散处于最不利条件。分析人员疏散体系可靠性应从此最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在工程应用实例模拟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临界风速的救援影响,认定排烟风机开启应使隧道内风速超过临界风速。并设立多种隧道优化布置,为最大程度提高人员疏散体系可靠性在对多种优化方案对比分析中,选取最优方案。发现当排烟风机启动,隧道内风速达到3.5m/s以上且隧道内横通道间距在250米以下时,能最大程度保障疏散人员安全。图[43]表[16]参[64]

田丹[9](2019)在《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模型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地铁作为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然而,地铁系统内部结构复杂、电气网络交错纵横,易引发火灾事故;地铁站半封闭的地下空间特性,导致火灾毒气大量聚集,严重侵害人员身体健康;地铁站人员密集、内部空间结构复杂,致使地铁站火灾疏散与救援困难,影响地铁站火灾应急管理进程;在地铁站火灾危害的研究中,对于火灾毒气时空侵害程度的研究较少,理论体系较薄弱。因此,以火灾毒气扩散规律为基础,结合人员疏散规律,研究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模型,刻画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演化过程,对地铁站火灾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考虑地铁站内毒气时空变化,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分析地铁站火灾毒气扩散受力情况,提取毒气扩散影响因素;结合毒气扩散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定理,构建地铁站火灾毒气扩散物理模型,揭示地铁站火灾毒气时空分布规律;以元胞自动机模型为基础,剖析人员在疏散过程中的运移演化规则,形成毒气环境下地铁站人员疏散机制;以疏散人员空间位置为导向,提取地铁站火灾毒气在该位置点浓度值,以静态毒气侵害模型为基础,引入毒气浓度时空分布规律,选取适当时间步长,计算疏散过程中人员所受毒气侵害大小,以致死概率为毒气侵害评判准则,建立地铁站毒气侵害时空模型。本文以光谷地铁站为例,构建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仿真平台,导入地铁站内部环境、人员疏散属性、日常平均人流量等参数,分析地铁站风力流场变化,模拟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过程。模拟结果揭示了地铁站火灾毒气的扩散规律,展示了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演化过程,得到了光谷地铁站站台层的人员在毒气环境下的最大致死概率为58.7%,站厅层人员在毒气环境下的最大致死概率为49.15%,生成了毒气侵害程度曲线。进一步验证了地铁站毒气侵害时空模型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为量化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程度提供有效的计算方法,也为地铁站火灾应急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刘晨[10](2019)在《氧气浓度和材料特性对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火灾烟气毒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聚氨酯具有非常多的优良特点,比如耐磨性能好、耐低温性能强等,因此被广泛应于汽车行业、建筑行业和医疗用品行业等领域。但聚氨酯在燃烧时十分危险,其会释放出许多热量,以及一氧化碳(CO)、氰化氢(HCN)、氯化氢(HC1)等有毒有害气体。前人对于火灾烟气毒性研究主要集中于CO和C02,对于HCN等毒性气体和各毒性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同时,前人进行了阻燃剂对聚氨酯材料的影响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了单组份阻燃剂对于火灾烟气毒性释放的影响。此外,前人在研究中发现了氧气对于材料燃烧的重要性,但对于火灾烟气毒性气体随氧气浓度变化的规律和机理研究较少,且实验中选取的氧气浓度也不连续。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火灾烟气毒性实验,重点研究了氧气浓度变化、材料特性改变对于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的火灾烟气毒性产物释放影响,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热塑性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了火灾危险性的综合评价。首先,通过改变氧气浓度对热塑性聚氨酯(TPU)的热解行为进行研究。氧气使得TPU达到其分解速率峰值的温度提前,表明由于氧气增加使得TPU的热稳定性下降。当氧气浓度超过3 0%时,TPU的燃烧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氧气浓度上升,Ea值增大,在15%氧气浓度之后,Ea值随着氧气浓度继续上升而下降。HCN在TPU燃烧过程中持续释放,受氧气浓度影响不大。CO释放的最大值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可能是因为O2一方面用于TPU的燃烧,另一方面用于CO的氧化。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氧气不断地用于TPU燃烧,成为主要消耗途径,因此CO的释放也增加。其次,通过聚磷酸铵(APP)、氢氧化铝(ATH)和纳米蒙脱土(MMT)按照不同比例组合成三组阻燃添加剂,包括APP-ATH,APP-MMT和APP-ATH-MMT,将不同添加剂分别加入到TPU中以降低其毒性。通过对热塑性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进行热解气体分析,APP、ATH和MMT三者加强了TPU向异氰酸酯的转化过程,因此CO和CO2产量降低,用于CO转化为CO2的O2也减少,对应O2消耗量也减少。进行FED计算,发现对于每组毒性气体而言,APP-ATH组样品的毒性降低主要是由于CO和HCN的释放,MMT的加入能够帮助降低CO的释放。超过50%的FED值是由HCN的毒性引起的,说明在TPU的火灾烟气中HCN的毒性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三类热塑性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本文中,将HCN浓度作为特殊毒性危害指标,CO和CO2浓度作为一般毒性危害指标,将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平均热释放速率(HRR)、总热释放量(THR)作为热危害指标,将产烟速率峰值(SPR)作为烟危害指标,综合定量评价了热塑性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大小。其中,聚磷酸按(APP)能够强有力的减少热量释放,聚磷酸铵(ATH)、氢氧化铝(ATH)和蒙脱土(MMT)三者加强了热塑性聚氨酯向异氰酸酯的转化过程,使得CO和CO2产率降低。实验结果说明了综合热、烟、毒三个层次来降低聚合物材料火灾危险性是可行的。

二、火灾烟气致死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灾烟气致死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基本理论与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1 大型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1 大型建筑结构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2 典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2 大型隧道火灾物理试验(与人员疏散相关)
        2.2.1 国外大型火灾试验
        2.2.2 国内大型火灾试验
    2.3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2.3.1 宏观模型、微观模型与介观模型
        2.3.2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
        2.3.3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基于力的模型
        2.3.4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2.4 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调查
        2.4.1 人员疏散的行为阶段
        2.4.2 问卷设计形式
        2.4.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2.4.4 人员疏散行为特征
    2.5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
        2.5.2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火灾增长蔓延的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1 隧道火灾增长理论
        3.1.1 隧道火灾增长率(Fire growth rate)
        3.1.2 隧道火灾增长模型
        3.1.3 隧道火灾的逆流传播(上游)
        3.1.4 隧道火灾的风力传播(下游)
    3.2 隧道火灾蔓延理论
        3.2.1 蔓延机理
        3.2.2 火灾蔓延模型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3.1 温度
        3.3.2 能见度
        3.3.3 有毒气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人员疏散火灾场景
    4.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4.1.1 未知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
        4.1.2 伪随机数及其对应未知量的计算
    4.2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值
        4.2.1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
        4.2.2 设计火灾的方法
        4.2.3 达到最大放热率的时间
        4.2.4 基于疏散的隧道设计火灾曲线
    4.3 隧道火灾车辆引燃模型
    4.4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4.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4.2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4.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4.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5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5.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5.2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5.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5.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6 不同隧道模型火灾场景引燃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
    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函数模型
        5.1.1 安全疏散边界条件
        5.1.2 安全疏散仿真工况
    5.2 不同纵向风速下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2.1 零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2 小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3 大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4 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3 不同燃烧规模下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3.1 小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2 大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3 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4 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
    6.1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离散模型
    6.2 疏散准备时间研究T_1
    6.3 疏散运动时间研究T_2
        6.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3.2 多元多汇模型
    6.4 出口排队时间研究T_3
    6.5 通道通行时间研究T_4
    6.6 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 疏散准备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1 相似性分析
        7.1.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1.3 实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7.2 疏散运动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2.1 相似性分析
        7.2.2 零纵坡下的人员疏散运动试验
        7.2.3 大纵坡对人员疏散运动影响试验
    7.3 出口排队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3.1 相似性分析
        7.3.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3.3 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工况
        7.3.4 0.9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5 1.8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6 1.6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7 测定结果分析
    7.4 通道通行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4.1 相似性分析
        7.4.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4.3 通道运动速度实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计算示例
    8.1 工程概况
        8.1.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1.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1.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2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
        8.2.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2.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2.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3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
        8.3.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3.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3.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4 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评价
        8.4.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4.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4.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主要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附录
    A 人员个体特征调查结果统计
    B 人员下车速率调查表
    C 疏散门流量系数调查表
    D 人群狭长空间运动速度调查表

(2)大跨度仓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大跨度仓库火灾的特点
    2.1 大跨度仓库火灾及烟气特性
        2.1.1 大跨度仓库的定义
        2.1.2 大跨度仓库建筑分类
        2.1.3 大跨度仓库火灾的特性
        2.1.4 火灾烟气的特性
    2.2 大跨度仓库火灾起火原因及预防措施
        2.2.1 起火原因
        2.2.2 预防措施
    2.3 大跨度仓库的防火设施
        2.3.1 室外消火栓和室内消火栓
        2.3.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3.3 排烟设施
        2.3.4 建筑物钢结构的防火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大跨度仓库火灾模型建立
    3.1 火灾模拟软件的介绍
        3.1.1 火灾模型的分类
        3.1.2 火灾模拟软件的概述
        3.1.3 FDS软件简介
    3.2 统一公司大跨度仓库概况
    3.3 大跨度仓库模型建立
        3.3.1 火灾模型建立
        3.3.2 火灾模型参数设置
        3.3.3 火灾安全评价指标
        3.3.4 火灾场景设置
    3.4 本章小结
4 火灾烟气影响因素研究
    4.1 排烟方式对烟气蔓延的影响
        4.1.1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A中心
        4.1.2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A西侧
        4.1.3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B中心
        4.1.4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B西侧
    4.2 防火卷帘门对烟气蔓延的影响
        4.2.1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A中心
        4.2.2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A西侧
        4.2.3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B中心
        4.2.4 火源位于防火分区B西侧
    4.3 火灾场景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邮轮火灾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邮轮火灾探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邮轮火灾探测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邮轮火灾探测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可见光图像的火灾检测方法
    2.1 引言
    2.2 卷积神经网络
    2.3 基于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算法
        2.3.1 R-CNN和 Fast R-CNN
        2.3.2 Faster R-CNN
    2.4 基于Faster R-CNN的火灾检测模型
        2.4.1 Faster R-CNN模型的训练
        2.4.2 数据集和实验准备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可见光图像与热成像图像融合的火灾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热成像图像增强
        3.2.1 直方图均衡化
        3.2.2 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
        3.2.3 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
    3.3 伪彩色化
    3.4 热成像图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3.5 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舱室火灾等级评估
    4.1 引言
    4.2 舱室火灾仿真模型建立
        4.2.1 实验模拟场景设计
        4.2.2 烟气蔓延定性及定量分析
    4.3 基于CNN的神经网络分类器
        4.3.1 BP神经网络
        4.3.2 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
        4.3.3 分类模型设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烟气释放的尺度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灾的危害性
        1.1.2 聚合物烟气释放研究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样品尺寸对聚合物火灾的影响
        1.2.2 聚合物火灾尺度研究现状
        1.2.3 火灾烟气毒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
第2章 实验理论和测量手段
    2.1 引言
    2.2 理论方法
        2.2.1 火灾烟气常见毒性气体危害
        2.2.2 烟气毒性评价方法
        2.2.3 尺度准则
    2.3 实验装置
        2.3.1 锥形量热仪
        2.3.2 烟密度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品尺寸对热塑性聚氨酯热烟释放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锥形量热仪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过程
    3.3 锥形量热仪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点燃时间
        3.3.2 释热速率
        3.3.3 释烟速率
        3.3.4 燃烧特性指数
    3.4 烟密度仪法
        3.4.1 实验过程
        3.4.2 烟气毒性测试方法
    3.5 烟密度仪实验结果及讨论
        3.5.1 毒性指数值CIT_G
        3.5.2 TPU试样的厚度影响
        3.5.3 烟密度参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尺度对热塑性聚合物毒性气体释放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
        4.2.1 FDS模型有效性验证
        4.2.2 弗洛德尺度准则
        4.2.3 FDS数值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混合箱内气体浓度分析
        4.3.2 通风管内CO浓度分析
        4.3.3 通风管内FED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进展
    5.1 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烟气释放的尺度规律研究
    5.2 进一步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封闭空间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协同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封闭空间内空气污染物及其清除技术
        1.2.2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清除研究现状
        1.2.3 二氧化碳化学吸附清除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测试系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催化剂制备及耦合方法
        2.3.1 CuO-MnO_x-CeO_2催化剂常制备
        2.3.2 添加LiOH/KOH/K_2CO_3的耦合催化剂制备
    2.4 性能测试系统及评价方法
        2.4.1 测试系统组成
        2.4.2 测试步骤
        2.4.3 评价方法
    2.5 催化剂表征
        2.5.1 X射线衍射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5.3 N_2吸附与脱附
        2.5.4 CO程序升温脱附
        2.5.5 X射线荧光
        2.5.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2.5.7 场发射扫描电镜
        2.5.8 透射电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温高活性一氧化碳催化剂制备和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2.1 样品催化活性分析
        3.2.2 FE-SEM和N_2吸附脱附分析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2.5 催化反应机理
    3.3 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1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2 铜锰比例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3 最优性能催化剂表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氧化碳催化剂与二氧化碳吸收剂耦合制备研究
    4.1 引言
    4.2 耦合方法对耦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耦合方法制得样品的CO和CO_2清除性能
        4.2.2 X射线衍射分析
        4.2.3 N_2吸附脱附分析
        4.2.4 扫描电镜分析
    4.3 吸收剂对耦合催化剂能的影响
        4.3.1 耦合LiOH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3.2 耦合K_2CO_3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3.3 耦合KOH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耦合催化剂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杂质气氛下催化剂失活与改性措施研究
    5.1 引言
    5.2 水蒸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2.1 水蒸气对CuMnCe/KOH的影响
        5.2.2 水蒸气对CuMnCe/K_2CO_3的影响
        5.2.3 水蒸气对CuMnCe/LiOH的影响
        5.2.4 水蒸气影响小结
    5.3 二氧化硫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1 二氧化硫对CuMnCe/LiOH的影响
        5.3.2 二氧化硫对CuMnCe/K_2CO_3的影响
        5.3.3 二氧化硫影响小结
    5.4 二氧化氮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1 二氧化氮对CuMnCe/LiOH的影响
        5.4.2 二氧化氮对CuMnCe/K_2CO_3的影响
        5.4.3 二氧化氮影响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封闭空间耦合催化剂烟气循环清除效果验证研究
    6.1 引言
    6.2 相关标准和规范研究
        6.2.1 国内标准规范
        6.2.2 国外标准规范
        6.2.3 各国封闭空间毒害性气体允许浓度对比
    6.3 封闭空间烟气循环清除理论分析
        6.3.1 关于气体浓度的动力学模型
        6.3.2 最低净化流量要求
    6.4 封闭空间烟气循环清除实验验证
        6.4.1 循环清除实验设计
        6.4.2 耦合催化剂清除封闭空间火灾烟气特性研究
        6.4.3 净化流量对耦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4.4 用量对耦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5 封闭空间循环清除过程中气体浓度变化模型修正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和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课题

(7)隧道断面和燃料性质对火灾烟气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隧道火灾实例
        1.1.2 隧道火灾的基本特点和防治难点
        1.1.3 火灾烟气的危害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烟气热分层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小尺寸实验模型
    2.1 引言
    2.2 相似准则
    2.3 小尺寸模拟实验平台
        2.3.1 模拟实验隧道模型
        2.3.2 实验设备
第三章 不同燃料对烟气热分层的影响
    3.1 引言
    3.2 基础理论
        3.2.1 研究方法
        3.2.2 层化强度
    3.3 实验工况
    3.4 实验分析
        3.4.1 不同燃料对层化曲线的影响
        3.4.2 不同燃料的层化强度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软件
    4.1 FDS的基本特点
    4.2 计算机模拟基本参数
        4.2.1 模拟隧道模型简介
        4.2.2 网格划分
第五章 隧道断面宽度对烟气热分层的影响
    5.1 引言
    5.2 模拟工况
    5.3 不同断面宽度隧道中的烟气分层
        5.3.1 纵向通风因素
        5.3.2 火源位置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长距离隧道火灾时期人员疏散安全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长距离隧道火灾特点研究
        1.2.1 隧道火灾事故分析
        1.2.2 长距离隧道火灾的危害
        1.2.3 长距离隧道火灾特点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人员疏散可靠性理论分析研究
    2.1 烟气扩散理论分析
        2.1.1 烟气为连续介质
        2.1.2 扩散烟气为稳定流
        2.1.3 烟气不可压缩
    2.2 烟气扩散浓度场计算模型
        2.2.1 基本控制方程组
        2.2.2 标准紊流方程
        2.2.3 隧道火灾的燃烧模型
        2.2.4 热辐射传输模型
        2.2.5 墙壁对流热损模型
        2.2.6 求解条件
    2.3 人员疏散理论研究
        2.3.1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2.3.2 所需安全疏散时间
        2.3.3 人员疏散速度研究
        2.3.4 人员在逃生出口处疏散时间
        2.3.5 人员疏散时间计算
    2.4 人员疏散可靠性分析
        2.4.1 隧道火灾时烟气能见度条件研究
        2.4.2 火灾有害气体研究
        2.4.3 烟气毒性评价分析
        2.4.4 人员疏散可靠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长距离隧道火灾烟气扩散数值模拟
    3.1 火灾的发展过程
    3.2 火源的分类
    3.3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3.3.1 计算流体力学
        3.3.2 三维湍流模型在CFD中的应用
        3.3.3 数值计算模拟软件对比分析
    3.4 隧道概况
    3.5 隧道模型的建立
        3.5.1 建立几何模型
        3.5.2 网格的划分
        3.5.3 测点的布置
    3.6 本章小结
4 工程应用
    4.1 长距离火灾隧道模拟
    4.2 现状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长距离隧道布置优化对比分析
    5.1 临界风速数值模拟分析对比
    5.2 优化设计布置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模型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地铁站火灾毒气浓度时空分布分析
    2.1 地铁站空间特征分析
    2.2 地铁站火灾毒气扩散分析
    2.3 火灾毒气扩散规律数学物理模型
    2.4 火灾毒气浓度计算求解
    本章小结
3 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模型建立
    3.1 地铁站人员暴露时间计算模型
    3.2 静态毒气侵害模型建立
    3.3 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4 地铁站毒气侵害仿真分析
    4.1 仿真软件介绍
    4.2 毒气侵害仿真边界条件界定
    4.3 地铁站毒气侵害过程仿真建模
    4.4 模型仿真与分析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10)氧气浓度和材料特性对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火灾烟气毒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热塑性聚氨酯的火灾危险性
        1.1.2 聚合物有毒烟气释放研究的重要性
        1.1.3 氧气浓度变化对聚合物火灾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塑性聚氨酯热解行为研究现状
        1.2.2 火灾烟气毒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实验理论和测量手段
    2.1 引言
    2.2 热分析基本理论
        2.2.1 热动力学理论
        2.2.2 热动力学方法及方程
    2.3 燃烧烟气毒性评价
        2.3.1 常见火灾烟气毒性气体危害
        2.3.2 毒性评价方法
        2.3.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氧气浓度对热塑性聚氨酯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热解试验
        3.2.1 实验装置及材料介绍
        3.2.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热稳定性和残留物分析
        3.3.2 动力学分析
        3.3.3 气体分析
    3.4 氧气浓度对热塑性聚氨酯热解产物影响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添加阻燃剂对热塑性聚氨酯火灾烟气毒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热解分析
        4.3.2 总分解气体产物分析
        4.3.3 气体产物分析
        4.3.4 FED失能模型
    4.4 阻燃剂对热塑性聚氨酯火灾烟气毒性影响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热塑性聚氨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火灾危险综合评价
    5.1 引言
    5.2 燃烧特性分析
        5.2.1 热释放速率分析
        5.2.2 总放热量分析
        5.2.3 生烟速率分析
    5.3 层次分析法
        5.3.1 实验数据
    5.4 火灾危害性评价
        5.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4.2 构造分层次的判断矩阵
        5.4.3 TPU及其复合材料火灾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进展
    6.1 热塑性聚氨酯火灾危害性研究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火灾烟气致死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D]. 田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2]大跨度仓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模拟研究[D]. 段鹏举.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2)
  • [3]船舶舱室火灾危险等级实时分类研究[J]. 徐昊,袁伟,俞孟蕻. 舰船科学技术, 2020(19)
  • [4]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邮轮火灾探测技术研究[D]. 徐昊.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烟气释放的尺度规律研究[D]. 陈海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封闭空间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协同消除研究[D]. 林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7]隧道断面和燃料性质对火灾烟气稳定性影响研究[D]. 张昊哲.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长距离隧道火灾时期人员疏散安全可靠性研究[D]. 王超凡.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地铁站火灾毒气侵害时空模型及仿真研究[D]. 田丹. 三峡大学, 2019(03)
  • [10]氧气浓度和材料特性对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火灾烟气毒性影响研究[D]. 刘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标签:;  ;  

火灾烟雾致死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