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一、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婷婷,闫道良,袁虎威,郑炳松[1](2020)在《冬青属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冬青属Ilex是冬青科Aquifoliaceae内种类最多的属,属下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多种植物兼具观赏、药用及其他综合利用价值。近年来,冬青属植物在药用及绿化观赏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多,该属植物备受关注。据已有文献报道,对冬青属植物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种质资源调查与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冬青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以及冬青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化学成分分析和园林应用等。文章汇总和归纳了有关冬青属植物各方面的文献报道,旨在为进一步展开冬青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潘学峰,邵国伟,刘国民[2](2018)在《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对定植于海南大学苦丁茶种质资源圃内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的花果形态与经典分类学文献中的描述有所不同。经典分类学文献记载苦丁茶冬青的花为4基数,子房4室,每室中着生1胚珠,而且雌雄异株。笔者观察结果:1)花瓣数通常为4,但也有花瓣数为3,5,6和8的情况;雄蕊通常为4枚,但也有3,5,6和8枚的情况。2)子房通常为4室,但也有3,5,6室,甚至是8室的情况。3)分核通常为4枚,但也观察到2,3,5,6枚甚至8枚的情况。4)子房4宫,每室中着生1胚珠,而且雌雄异株。每个子房室通常只着生1胚珠,但可在少数子房室中观察到同一子房室中着生有2胚珠,即苦丁茶冬青中的"多胚现象"。5)通常为雌雄异株,典型的雄性种质材料占45. 45%,典型的雌性种质材料占44. 16%。但约有10. 39%种质材料,其不同雄花的不发育子房退化程度各不相同,从不发育子房仅残留一个小突起痕迹到雄蕊和雌蕊发育基本正常的两性花均有存在,即在典型的雄花与两性花之间,子房发育程度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

钱燕萍,田如男[3](2016)在《冬青属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青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园艺品种多样,叶、花、果等具有优良的观赏特性,抗性较强,具有广泛的园林应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文中综述了冬青属种质资源的分类、调查与引进,从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冬青属植物的园林应用,提出目前我国冬青属种质资源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加强种质资源调查和保存、加速优良种质资源繁育和引进、深入探索冬青属种质资源的药用价值等建议,旨在为冬青属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刘洋,张璐,姜艳娟[4](2015)在《冬青属植物分类学及园艺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冬青科冬青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在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现从进化与分类、园艺引种驯化、栽培与生态适应性、繁殖方法、病虫害防治及园林景观营造等几个方面对冬青属植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了目前冬青属植物在园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冬青属植物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5](2014)在《六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RP-HPLC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提取和RP-HPLC法分析了6种冬青属苦丁茶新干燥的功能叶及苦丁茶冬青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地域、野生与栽培材料、不同存放时间下功能叶中的绿原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样品材料中的绿原酸含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苦丁茶冬青、霍山冬青、大叶冬青、五棱苦丁茶、华中枸骨、枸骨;新干燥的成熟叶样品在室温下存放2个月后绿原酸的含量显着下降;在野生的苦丁茶冬青叶片不同发育阶段中,一般是以老叶样品中的绿原酸含量高;野生苦丁茶冬青植株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要高于栽培植株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6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样品中的绿原酸含量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

田建平[6](2014)在《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研究与种质资源评价》文中指出“苦丁茶”是中国民间一大类代茶饮料植物的总称。其中,有两类”苦丁茶”在国内外比较有影响:一类是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为代表的冬青科苦丁茶;另一类是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为代表的木犀科苦丁茶。本研究仅限于研究冬青科苦丁茶。冬青科苦丁茶包含苦丁茶冬青I. kudingcha、大叶冬青I.latifolia、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枸骨I. cornuta、华中枸骨I. centrochinensis、霍山冬青I. huoshanensis等136种冬青属植物。在6种植物当中,栽培面积、产量和经济价值等方面最具影响者系苦丁茶冬青。影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产业发展和推广的因素较多,其中植物基源和种质资源品质是两大关键因素。由于传统上冬青属植物归属于分类较为困难的群体之一,在植物系统学上表现为分类学者对是否应将苦丁茶冬青与扣树I.kaushue,以及霍山冬青与华中枸骨给予合并存在着争议。此外,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还发现了存在系统位置不明的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其形态特征介于苦丁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之间。这些系统学难题给冬青科苦丁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从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微形态学、核型特征、数量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红外光谱分析、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学进行比较系统的和综合研究,以期为解决冬青属苦丁茶系统学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作者还以绿原酸和芦丁为标准,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超声提取等方法对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为其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的物种茎的形态有五棱形和圆形两类。苦丁茶冬青的花被基数、子房室数目、果实分核数目和花的性别特征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上述特征对于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通过实地观测,结果表明,除五棱苦丁茶的植物茎为五棱形外,其余5种植物的茎均为圆形。苦丁茶冬青的花被数、子房室数目、果实分核数目以4为主;在性别方面,以单性花为主,但也存在杂性的现象。2.对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茎和叶柄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的物种之间其茎的结构大体相似,其差异体现在髓部形态、髓部与次生维管束宽度比例、木射线的宽度及密度方面。该6种冬青属植物叶柄解剖结构也大体相似,其主要差异体现在维管束的形态方面,可分为两大类。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茎和叶柄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霍山冬青茎中髓部宽度所占比例最大;枸骨和华中枸骨茎的髓部形态呈四方形,其他四种茎的髓部形态呈圆形或近圆形;木射线最宽的是苦丁茶冬青,大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的木射线宽度次之;叶柄木质部束呈较规则半月形者为枸骨、华中枸骨、霍山冬青和大叶冬青,典型不规则半月形者为苦丁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3.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茎叶形态数量分类学研究结果与叶柄解剖分类结果相似,均可分为同样的两大类。基于26个茎叶形态变量的数量聚类分析结果,可将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苦丁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第二类为大叶冬青、霍山冬青、枸骨和华中枸骨4种植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叶片对称性、叶柄长度、叶基到最宽处的距离与叶长的比值。4.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冬青属苦丁茶叶片微形态特征具有种级水平上的分类学意义,可以为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划分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霍山冬青与华中枸骨的合并。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叶表皮特征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形态居间种质材料的冬青属苦丁茶类型应为五棱苦丁茶(Lpentagona)的变种。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7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器均位于下表皮,每种植物均有正常气孔器和大气孔器,气孔器类型以环列型为主,其次为双环列型;其差异性体现在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形态和气孔外缘角质层纹饰等方面。霍山冬青叶表皮微形态与华中枸骨存在着较大区别。5.观察了不同地域的枸骨和四种性别特征材料的苦丁茶冬青的正常与异常花药与花粉的微形态学特征,同时还研究了大叶冬青、贡山冬青和猫儿刺的花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花药纹饰大体相似,但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沟、花粉体积在种间和种内具有较大差异。不育或败育花粉则在萌发沟深度和长度方面与正常花粉具有较大差异。根据花药与花粉微形态学研究结果,说明花药特征对冬青属系统分类意义不大,但花粉的特征对于冬青属植物的分类具有一定的价值。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五类材料其花药纹饰大体相似,都具有不规则脊纹并间有条纹,种间区别不显着;花粉均为三沟型,外壁纹饰均具疣状或钉状颗粒。不同物种间、不同地域的枸骨与不同性别特征的苦丁茶冬青其花粉体积大小指数、纹饰颗粒密度、萌发沟长度和宽度及其比值等特征都具有多样性。此外不育或败育花粉微形态体现在萌发沟深浅和长度不一,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6.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4种冬青属苦丁茶的核型可分为两类,核型分析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冬青属植物的亲缘关系。通过酶解离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发现苦丁茶冬青、大叶冬青和形态居间类型种质材料其核型属于2B类型,五棱苦丁茶属于3B类型。就核型分析结果而言,形态居间类型种质材料的核型更接近于苦丁茶冬青。7.冬青属苦丁茶化学分类学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五棱苦丁茶与苦丁茶冬青归为一类,这表明化学分类学与形态数量分类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也显示,苦丁茶冬青在化学成分方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其分布地域有关。根据RP-HPLC数据和NTsys软件进行了化学分类学研究。六种冬青属植物中色谱峰共有峰数目有6个,另外在各个物种色谱图中,作者还发现了一些特殊峰。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五棱苦丁茶(S12,S13)与苦丁茶冬青(S2)种质材料聚类在一起,其亲缘关系最近,但起源于广西马山石灰岩地区的苦丁茶冬青(S1)种质材料单独聚为1类,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与其他地域苦丁茶冬青的差异很大。8.六种冬青属苦丁茶的叶片因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野生来源与栽培条件以及叶片储藏措施的不同,其绿原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超声提取和RP-HPLC基础上的绿原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新采集的成熟功能叶经过低温干燥后,其所含绿原酸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丁茶冬青>霍山冬青>大叶冬青>五棱苦丁茶>华中枸骨>枸骨;干燥的成熟功能叶放置2月后绿原酸含量显着降低;在苦丁茶冬青野生材料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中,大部分材料以老叶绿原酸含量最高;一般来说,苦丁茶冬青野生材料叶片中绿原酸含量要高于栽培材料,种间或种内绿原酸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有关。9.根据叶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并结合绿原酸含量的分析结果,可以认为霍山冬青是一种良好的苦丁茶种质资源;利用幼嫩叶加工成苦丁茶具有其科学性。在超声提取、络合反应及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就5批次栽培材料的功能叶总黄酮的平均值而言,苦丁茶冬青(3.96%)>五棱苦丁茶(3.67%)>霍山冬青(3.63%)>枸骨(3.04%)>大叶冬青(2.64%);低温干燥(50℃)放置2月后的叶片总黄酮含量明显降低;栽培条件下的苦丁茶冬青,其成熟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平均值要高于野生植株成熟功能叶所含量;就所有个体总黄酮含量而言,霍山冬青最高(7.39%);幼嫩叶的总黄酮含量具有较高的水平。10.基于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表明,利用红外二阶导数谱图可以将不同物种的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和不同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快速和有效地加以区分。一维傅里叶中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不同物种的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和不同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不易区分,有大量的共同的吸收峰,特征峰相对较少。通过对指纹区二阶导数图谱变换,将重叠的光谱分开后,除共同的吸收峰外,不同物种的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和不同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叶片红外光谱图吸收峰位置、数目和吸光度显示出了明显差异,利用此差异可以对上述物种或不同来源的种质材料进行鉴别。利用红外光谱聚类分析表明,形态居间类型种质材料与五棱苦丁茶亲缘关系较近,霍山冬青与华中枸骨亲缘关系相对较远。11.基于SRAP-PC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冬青属苦丁茶可分为两大类,与其他分子标记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同时SRAP分子标记实验结果还显示供试的苦丁茶冬青不同的种质材料可分为两大类,这己研究结果为探讨苦丁茶冬青的基因型分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证据。在本研究中,苦丁茶冬青、五棱苦丁茶和大叶冬青聚为一大类,枸骨、华中枸骨和霍山冬青聚为一大类,这与传统的根据其叶形的分类结果完全一致。也与其他分子标记实验的结果相吻合。因此,SRAP分子标记用于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以及种级水平和种下水平分类鉴定是完全可行的。另一方面,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不同来源的供试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还可分为2个类群,每个类群又可分为若干小类。这说明苦丁茶冬青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论文在综合分析各种研究手段的实验结果基础上,对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系统亲缘关系及优良种质资源选择进行了探讨。

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7](2013)在《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分类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冬青属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 seng)与5个近缘种和一形态居间物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7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器均位于下表皮,每种植物均有正常气孔器和大气孔器,气孔器类型均以环列型为主,其次为双环列型。(2)7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差异性体现在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形态和气孔外缘角质层纹饰等方面。(3)霍山冬青叶表皮微形态与华中枸骨存在着较大区别。(4)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叶表皮特征,形态居间物种类型应为五棱苦丁茶的变种。研究认为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种水平上的分类学意义,能够为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划分提供可靠的依据。

翟丽艳,李娟玲,刘国民,谢俊,罗轶奇,成善汉,潘学峰[8](2013)在《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文中提出为了研发出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CAR特异标记,本研究中首先利用92条RAPD随机引物对苦丁茶冬青中已知对炭疽病高抗或高感的不同种质材料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寻找到4个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特异标记特异性片段S69-300,S227-300,S227-2000和S247-400。后续的研究可对这些RAPD特异片段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作为开发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的基础。

徐小静,郭志永,刘越[9](2012)在《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苦丁茶是我国传统的药用及饮用植物,具有多种功效,享有"绿色黄金"的美誉.我国具有丰富的苦丁茶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来各省,各地使用的植物类型有很大差别,以冬青科的冬青属和木犀科的女真属最为有名.根据文献报道,从本草考证、植物种类及资源分布、资源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综述了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罗轶奇[10](2012)在《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研究》文中指出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 J. Tseng)是雌雄异株的多年生乔木,其老叶和嫩芽均可饮/药两用,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和药用功效。此外,该种植物还是一种良好的园林观赏树种;其优良的雌性植株可用于观果,优良的雄性植株可用于赏花。由于苦丁茶冬青的性生理成熟期长(定值后5~6年),加之幼龄植株或成年植株在无花/无果的季节中没有任何形态特征可以指示其性别,故确定育种材料的性别是苦丁茶冬青杂交育种工作中的一件十分耗时的工作。本研究中利用RAPD-SCAR双重分子标记技术对苦丁茶冬青的性别进行早期鉴定,即先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找出与性别性状密切关联的RAPD标记(特异的RAPD条带),然后将这种特异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在原来RAPD引物的两端延长10~17bp,从而设计出一对较长的SCAR引物,以提高退火温度,增强反应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进而用新设计的特异SCAR引物进行PCR扩增,将特异的RAPD标记转化为只检测单一带型的SCAR标记。这种SCAR标记技术操作简便快速,实验成本低廉,适合对大批量性别不明确的苦丁茶冬青样品进行性别早期鉴定,在生产上有推广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苦丁茶冬青RAPD-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最终确定苦丁茶冬青RAPD-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20ng, Mg2+2.5mmol/L,引物浓度为0.3μmol/L, Taq聚合酶浓度为2.0U, dNTPs浓度为200μmol/L。最佳的RAPD-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30s,36℃退火30s,72℃延伸120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4℃保存。2.利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和RAPD-PCR扩增程序,筛选了91条随机引物,共计有24条引物能在雌/雄DNA/样品池显示多态性,其中引物S164和S191分别扩增得到2个雄性特异标记S164-900和S191-800。3.对2个雄性特异片段S164-900和S191-800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别获得928bp、824bp的核苷酸特定序列。根据对2个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分别设计出一对SCAR引物,其中S164-900标记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并命名为SK-928;S191引物的RAPD标记转化失败。4.利用此SCAR标记对已知性别的90份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进行实际检测,结果表明其中50份雄性种质材料中均能扩增出SK-928条带,40份雌性种质材料中仅有3份扩增出了SK-928条带,符合率为96.7%,由此可以证明该SCAR标记(SK-928)可以应用于对大批量苦丁茶冬青样品的性别进行早期鉴定。

二、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冬青属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冬青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1 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1.2 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1.3 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2 冬青属植物的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2.1 有性繁育研究
    2.2 无性繁殖研究
        2.2.1 扦插
        2.2.2 组织培养
3 冬青属植物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3.1 药用价值研究
    3.2 园林应用研究
4 研究展望

(2)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花器形态结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花的形态结构特征
    2.2 雌花的形态结构特征
    2.3 花性的异常现象
    2.4 性别比例观测结果
    2.5 多胚现象
3 讨论
    3.1 关于苦丁茶冬青花器形态与数量的变异
    3.2 苦丁茶冬青中的多胚现象及其潜在的利用价值

(3)冬青属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分类
2 我国冬青属种质资源调查与引进
    2.1 种质资源调查
    2.2 种质资源引进
3 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3.1 植物学研究
    3.2 生物化学研究
    3.3 分子生物学研究
        3.3.1 RAPD技术研究
        3.3.2 AFLP技术研究
        3.3.3 ISSR技术研究
4 园林应用
    4.1 公园绿化
    4.2 道路绿化
    4.3 庭院绿化
    4.4 工矿企业绿化
5 建议与展望

(4)冬青属植物分类学及园艺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冬青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1 经典分类学研究
    1.2 化学分类学研究
    1.3 分子系统学研究
2 冬青属植物园艺应用研究进展
    2.1 冬青属植物引种驯化和生态适应性评价
    2.2 冬青属植物繁殖方法研究
        2.2.1 播种繁殖
        2.2.2 扦插繁殖
        2.2.3 冬青属植物的组织培养
        2.2.4 冬青属植物的嫁接繁殖
    2.3 冬青属植物的病虫害及防治
    2.4 冬青属植物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3 研究展望

(5)六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RP-HPLC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1.3.1材料采集
        1.3.2样品前处理
        1.3.3标准品的配制
        1.3.4色谱分析
        1.3.5方法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分析
    2.2 功能叶中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2.3 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2.4 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材料功能叶中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3 讨论

(6)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研究与种质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冬青属植物系统学研究概况
        1.1.1 传统分类学特征在冬青属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
        (1) 植物形态宏观结构特征
        (2) 植物形态微观结构特征
        (3) 花粉形态特征
        (4) 染色体数目
        1.1.2 植物化学分类学在冬青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1)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基础上的化学分类法
        (2)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化学分类法
        (3) 基于人工智能方法基础的化学分类法
        (4) 基于光谱法基础上的化学分类法
        1.1.3 分子生物学在冬青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2 冬青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1.2.1 分子生物学在冬青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2.2 基因组学研究在冬青属植物性别检测中的实践
        1.2.3 分子标记在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的应用
        1.2.4 分子标记在冬青属植物鉴定中的应用
        (1) 分子标记在鉴定冬青属植物杂交种中的作用
        (2) 基于ITS序列对冬青属不同物种间的鉴别
        1.2.5 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对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概况
        (1) 基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分析
        (2) 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分析
        (3)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分析
        (4) 基于RAPD-SCAR方法对冬青属性别方面的研究
    1.3 冬青属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概况
        1.3.1 民族植物学在冬青属植物研究中的意义
        1.3.2 民间可做代茶饮料使用的冬青属物种、分布及其用途
        1.3.3 国内外冬青属植物传统利用方法
        1.3.4 冬青属植物在民间的其他用途
        1.3.5 民间冬青属植物代茶饮料的加工方式及其影响
    1.4 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在农学方面的研究概况
        1.4.1 繁育方法研究
        (1) 有性繁殖
        (2) 扦插育苗
        (3) 嫁接和压条
        (4) 液插法
        (5) 组织培养
        1.4.2 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病虫害防治概况
        (1) 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病虫害防治原则
        (2) 病虫害常见种类及药物防治方法
        (3) 物理防治
        (4)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5) 茶园的杂草管理
        1.4.3 苦丁茶种质资源概况
        (1) 国产苦丁茶物种概况
        (2) 苦丁茶冬青主要品种(种质)类型
    1.5 冬青属代茶饮料植物现代药学研究概况
        1.5.1 冬青属代茶饮料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5.2 冬青属代茶植物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2) 抗氧化作用
        (3) 利胆、促进小肠蠕动等方面活性
        (4) 抗肿瘤作用
        (5) 降血压和降脂肪作用
        (6) 抗炎、抗菌活性
        (7) 生殖系统作用
        (8) 急性毒性、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形态学研究
        2.1.2 解剖学研究
        2.1.3 数量分类学研究
        2.1.4 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
        2.1.5 花药和花粉微形态学研究
        2.1.6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2.1.7 冬青属苦丁茶化学分类学研究
        2.1.8 红外光谱特征比较研究
        2.1.9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系统学研究
        2.1.10 绿原酸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
        2.1.11 总黄酮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
    2.2 实验试剂
        2.2.1 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
        2.2.2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2.2.3 化学分类学研究与绿原酸含量测定研究
        2.2.4 红外光谱特征比较研究
        2.2.5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系统学研究
        2.2.6 总黄酮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
    2.3 实验主要仪器
        2.3.1 形态学研究
        2.3.2 解剖学研究
        2.3.3 数量分类学研究
        2.3.4 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
        2.3.5 花药和花粉微形态学研究
        2.3.6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2.3.7 化学分类学研究与绿原酸含量测定研究
        2.3.8 红外光谱特征比较研究
        2.3.9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系统学研究
        2.3.10 总黄酮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
    2.4 实验方法
        2.4.1 形态学研究方法
        (1) 宏观形态学研究方法
        (2) 花器官形态结构研究方法
        (3) 开花习性的研究方法
        2.4.2 解剖学研究方法
        2.4.3 数量分类学研究方法
        2.4.4 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方法
        2.4.5 花药和花粉微形态学研究方法
        2.4.6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方法
        (1) 采样
        (2) 预处理
        (3) 解离和压片
        (4) 镜检、显微摄影及核型分析
        2.4.7 化学分类学研究
        (1) 绿原酸提取准备及色谱条件
        (2) 线性关系、系统适用性、精度及重复性
        (3) 聚类方法
        2.4.8 红外光谱特征比较研究
        (1) 材料预处理与KBr压片制作
        (2) 红外光谱检测条件
        (3) 一维红外光谱图扫描与数据处理方法
        (4) 二阶导数谱与数据处理方法
        (5) 聚类分析
        2.4.9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系统学研究
        (1)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2) DNA样品检测
        (3) PCR扩增
        (4) SRAP扩增产物的检测
        (5) 数据统计
        (6) 数据分析
        2.4.10 绿原酸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
        (1) 绿原酸提取准备及色谱条件、精密度等
        (2) 主成分分析
        2.4.11 总黄酮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标准曲线的制备
        (3) 重复性实验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宏观形态学观察结果与分析
        3.1.2 雌花和雄花的形态结构特征
        3.1.3 花性别的异常现象
        3.1.4 性别比例观测结果
        3.1.5 开花习性
    3.2 解剖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茎的解剖学特征
        3.2.2 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叶柄的解剖学特征
    3.3 数量分类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聚类分析结果
        3.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3.4 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光学显微镜下苦丁茶冬青与6种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3.4.2 扫描电镜下苦丁茶冬青与6种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3.5 花药与花粉微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与分析
        3.5.1 苦丁茶冬青及近缘种花药形态比较
        3.5.2 苦丁茶冬青及近缘种花粉形态
        (1) 苦丁茶冬青及近缘种花粉大小比较
        (2) 苦丁茶冬青及近缘种花粉形态与外壁纹饰比较
    3.6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分析
        3.6.1 苦丁茶冬青核型结果
        3.6.2 大叶冬青核型结果
        3.6.3 五棱苦丁茶核型结果
        3.6.4 形态居间种质材料C-153核型结果
    3.7 冬青属苦丁茶化学分类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7.1 线性关系、系统适用性、精度及重复性
        3.7.2 相对峰面积及相对保留时间
        3.7.3 共有峰号及其相对保留时间及峰面积
        3.7.4 特殊峰
        3.7.5 基于RP-HPLC的苦丁茶冬青及近缘种聚类分析结果
    3.8 红外光谱特征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3.8.1 基于叶片一维红外光谱冬青属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比较
        3.8.2 基于叶片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不同地域和遗传背景苦丁茶冬青比较
        3.8.3 基于叶片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的苦丁茶冬青及近缘种比较
    3.9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系统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9.1 SRAP引物筛选
        3.9.2 遗传相似系数及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3.10 绿原酸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3.10.1 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栽培品新鲜成熟叶绿原酸含量比较
        3.10.2 苦丁茶冬青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绿原酸含量的差异比较
        3.10.3 苦丁茶冬青不同来源成熟叶低温干燥后绿原酸含量的差异
        3.10.4 不同处理措施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3.10.5 主成分分析
    3.11 总黄酮含量测定及种质资源评价
        3.11.1 苦丁茶冬青不同时期新鲜叶与处理叶总黄酮含量差异比较
        3.11.2 苦丁茶冬青不同来源新鲜成熟叶总黄酮含量的差异
        3.11.3 不同处理措施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11.4 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栽培品新鲜成熟叶总黄酮含量比较
4 讨论
    4.1 形态学特征对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系统学的研究意义
    4.2 苦丁茶冬青花器官形态与数量的变异及其系统学意义
    4.3 苦丁茶冬青花器官变异机理的初步探讨
    4.4 茎解剖结构特征在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类学中的意义
    4.5 叶柄解剖特征在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类学中的意义
    4.6 茎叶数量分类学特征在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类学中的意义
    4.7 叶表皮微形态学特征在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类学中的意义
    4.8 花药及花粉形态特征对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系统分类及演化意义
    4.9 花粉特征对苦丁茶冬青生态习性的影响
    4.10 花药和花粉对苦丁茶冬青性别多样化的影响
    4.11 核型特征在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系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4.12 化学分类学与传统形态分类研究结果的关系
    4.13 红外光谱特征对于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系统分类的意义
    4.1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冬青属苦丁茶植物亲缘关系探讨
    4.15 关于霍山冬青新种合法性的讨论
    4.16 关于形态居间种质材料的系统位置
    4.17 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绿原酸含量差异与种质资源开发
    4.18 加工与贮藏措施对冬青属苦丁茶中绿原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4.19 幼嫩叶中总黄酮含量对苦丁茶食品保健价值的影响
    4.20 基于总黄酮基础上的苦丁茶种质资源评价
5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分类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学显微镜下苦丁茶冬青与6种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2.2 扫描电镜下苦丁茶冬青与6种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2.2.1 叶上表皮微形态特征
        2.2.2 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
3 分析与讨论
    3.1 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3.2 关于霍山冬青新种合法性的讨论
    3.3 关于形态居间物种的类型
Explanation of plate:

(9)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考证
2 植物种类及资源分布
3 资源特征
4 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4.1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子鉴定技术
    4.2 苦丁茶植物资源的分子鉴定
5 讨论

(10)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1 苦丁茶冬青研究进展
        1.1 苦丁茶历史文献记载与原植物考证
        1.1.1 与苦丁茶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
        1.1.2 苦丁茶原植物
        1.2 苦丁茶冬青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2.1 苦丁茶冬青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苦丁茶冬青的药理作用
        1.2.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2.2.2 降血脂、血糖作用
        1.2.2.3 抗氧化作用
        1.2.2.4 其他作用
        1.3 苦丁茶冬青的开发与利用
        1.3.1 苦丁茶冬青混合饮料
        1.3.2 以苦丁茶冬青为主要材料的其他产品
    2 分子标记技术
        2.1 分子标记技术的分类
        2.1.1 RFLP
        2.1.2 RAPD
        2.1.3 AFLP
        2.1.4 SCAR
    3. 雌性异株植物的性别
        3.1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3.1.1 性染色体决定型
        3.1.2 基因平衡决定型
        3.1.3 性别基因决定型
        3.2 植物性别鉴定方法归类
        3.2.1 外观形态学鉴别
        3.2.2 生理生化鉴别
        3.2.3 同工酶鉴别
        3.2.4 染色体组型鉴别
        3.2.5 分子标记鉴别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
二、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开发
    1 苦丁茶冬青性别调查与基因组DNA的提取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主要化学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实验方法
        1.1.4.1 苦丁茶冬青性别调查
        1.1.4.2 苦丁茶冬青基因组DNA的提取
        1.1.4.3 苦丁茶冬青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1.1.4.4 苦丁茶冬青雌/雄DNA基因池的构建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苦丁茶冬青性别观测结果
        1.2.2 苦丁茶冬青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1.2.3 苦丁茶冬青雌/雄基因池的构建
    2 与性别相关的RAPD特异标记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1.4.1 利用正交设计对苦丁茶冬青RAPD体系进行优化
        2.1.4.2 苦丁茶冬青RAPD-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2.1.4.3 RAPD分析有效引物的筛选
        2.1.4.4 在雌/雄DNA样品池间筛选有差异的引物
        2.1.4.5 用单样验证雌/雄DNA池间有差异的引物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APD-PCR实验条件正交设计结果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
        2.2.2 PCR各影响因素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2.1 模板DNA用量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2.2 Mg~(2+)浓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2.3 引物浓度量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2.4 DNTPs浓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2.5 DNA Tag酶用量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3
        2.2.3.1 引物退火温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3.2 循环次数温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2.2.4 苦丁茶冬青RAPD雄性特异标记的获得
    3 RAPD雄性特异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1.4.1 LB培养基的配制
        3.1.4.2 RAPD特异性条带的回收、克隆、转化与测序
        3.1.4.3 SCA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4.4 SCA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3.1.4.5 SCAR引物对苦丁茶冬青进行批量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164-900与S191-800克隆结果的检测
        3.2.2 S164-900特异片段测序结果
        3.2.3 S191-800特异片段测序结果
        3.2.4 SCA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5 SCA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测定
        3.2.6 SCAR标记对苦丁茶冬青性别的批量检测
    4 讨论
        4.1 关于SCAR标记在苦丁茶冬青的品种选育中的意义
        4.2 关于植物性别表现多样性的问题
        4.3 关于SCAR标记的转化失败的问题
        4.4 关于SCAR标记准确率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苦丁茶冬青性别调查表
附录2 部分引物在雌/雄DNA池扩增的结果
致谢

四、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冬青属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 吴婷婷,闫道良,袁虎威,郑炳松. 浙江林业科技, 2020(06)
  • [2]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学观察[J]. 潘学峰,邵国伟,刘国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18(03)
  • [3]冬青属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 钱燕萍,田如男. 世界林业研究, 2016(03)
  • [4]冬青属植物分类学及园艺应用研究进展[J]. 刘洋,张璐,姜艳娟. 北方园艺, 2015(12)
  • [5]六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RP-HPLC分析[J]. 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2)
  • [6]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研究与种质资源评价[D]. 田建平. 海南大学, 2014(08)
  • [7]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分类学意义[J]. 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 西北植物学报, 2013(09)
  • [8]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J]. 翟丽艳,李娟玲,刘国民,谢俊,罗轶奇,成善汉,潘学峰. 热带生物学报, 2013(01)
  • [9]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J]. 徐小静,郭志永,刘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10]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研究[D]. 罗轶奇. 海南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