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论文文献综述)

何军侠,翟可如[1](2021)在《移民作家库切的命运共同体书写:在他乡再建一个故乡》文中认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混杂的、流动的、多种文明交织一体的世界,异乡人是现代人的精神特质。南非移民作家约翰·库切的自传体小说演绎了南非人自主或被迫流亡他乡他国所导致的精神上的创伤、沉沦、自救的故事。通过研究库切小说中记忆的、想象的关于南非的文本叙述和作者经历的互动,可以窥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非人的精神特质和时代风貌,为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提供微观的实践经验。

张冉[2](2021)在《论J.M.库切作品中忏悔意识的书写》文中研究说明

夏榆[3](2021)在《在星辰之下,悬着我的命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行在暗处,看见星光。斯德哥尔摩的冬季昼短夜长。瑞典学院演讲厅内,水晶枝形吊灯璀璨明亮。傍晚时分,观众席坐满应邀前来的嘉宾,然而没有嘈杂之声。讲台上是德籍罗马尼亚裔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正发表文学演讲《一个词语的循环》,她穿着剪裁合体的黑色西装,留着齐耳的短发,戴着的眼镜卡到鼻尖,她全程对着话筒埋头读手里的文稿。生于1953年的赫塔·米勒早年生活在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青年时期她在蒂米什瓦拉大学研究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

顾盼[4](2021)在《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克奖作为英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自1969年创立至今,截止到2019年,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并评选出了54部优秀小说。来自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获奖小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学审美历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英国动态的、民族性的、世界性的、非单一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时刻,而布克奖对大英帝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批判,对全球化资本流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争议,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迥异却多元的文化形态。从早期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到殖民紧缩、去殖民化和后殖民主义,英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应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布克奖获奖小说的选择,不仅是英国的审美趣味的选择,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抉择。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布克奖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分析了英国中心论的衰微与文学浪潮的交织,以及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其次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以布克奖及其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资料综述;最后提出了本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布克奖在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中所采取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模式。布克奖在英国社会引发的“布克效应”以及一步步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大英帝国的历史背景,则奠定了布克奖的帝国主题。第二章至第六章通过分析布克奖获奖小说的类型和主题,来探索布克奖对时代众多焦点的选择和兼顾,其获奖小说表现的英国式的审美意趣、美学价值和艺术精神。其中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历史重写以及小说中展现的异域文化。布克奖的后殖民小说以1981年萨曼·鲁西迪《午夜之子》的夺冠为元年,吹响了对大英帝国中心式的话语霸权的终结的号角。后殖民文学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殖民的人民重新获得权力以及民族身份,他们通过取代以往的帝国主义立场而将自己的话语赋予价值,进而恢复自己的声音。后殖民的主题由布克奖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代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第三章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如何在创伤记忆里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重塑。在战争这种极端语境下,人类更加渴望文明的修葺和重建。第四章论述了新历史视域下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从“元叙事”到“小叙事”的过渡让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对帝国历史的戏仿和重构深刻反映了文化和个体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和意识图景,女性作为性别概念中的“他者”,在对抗父性制的中心话语的同时,对本体性和自我意识一再重申,从而逐渐获得了对个体存在的证明和回归。第六章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中自我与他者的身份认同困惑,其中的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等身份认同问题都呈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分裂和无序状态,自我的意志和人性的价值都需要被放置在“他者”的理论体系中被重新思考和感知。第七章论述了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问题。布克奖商业和美学理想的结合,声望经济和艺术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布克奖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多方因素。布克奖对人性的洞察、对新历史观和多元叙述的探索,对未来的英语小说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文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结语部分则回溯了本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文学文本和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布克奖在推动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领域地位,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局势中,包容且赞赏的接纳和承认非英国中心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符号,打开了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的注视目光。

何少茹[5](2021)在《库切类型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以《幽暗之地》《夏日》《彼得堡的大师》为例》文中提出

李晶柯[6](2021)在《“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纵观历届获奖作家的创作生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作家一旦获得诺奖,便很少再有能达到其获奖前水准的佳作问世,这个现象被称作“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是针对“诺奖魔咒”这一现象,在结合诺奖自身特点,梳理“诺奖魔咒”的发生的基础上,对“诺奖魔咒”的产生,“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做出的分析研究。这是本选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原点。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籍作家。随着莫言的获奖,中国百年以来的诺奖情结终于得以实现,但莫言本人也随之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压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二部分,就将在梳理莫言获奖以前中国文学与诺奖之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基础上,以莫言获奖为节点,对其获奖后的困扰与压力进行分析研究。“诺奖魔咒”在每个诺奖得主身上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而对莫言来说,颇繁的社会活动中失去创作的宁静、喧嚣的文学场域难以凝神聚力、网上的捧与骂对创作元气无形的损耗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作为一个有文学追求的作家,莫言深感这些难题对自己的影响。2017年开始,莫言无论从心态还是创作上均进行了调整,逐渐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崇尚“文人精神”,经过调整、沉淀、思考、反思,在文学创作上所进行语言的实践、风格的调整、内容的新变,显示出莫言在获奖后积极寻求突破的决心。本文的第三部分,就将以此段时期莫言在面对“诺奖魔咒”时的自我沉淀与自我调整过程中的创作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深切关注莫言创作与心态的变化。2020年7月,莫言的最新短篇集《晚熟的人》出版。作为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之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坚持探讨人性的基础上,其叙述风格、情感表现、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等多个方便都有了新的内容。这是莫言小说创作在经历了获奖之后八年的调整与反思的新的成果。本文的第四部分就聚焦新作《晚熟的人》,对莫言获奖后的创作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这本《晚熟的人》,也正是莫言在获奖、沉淀之后对“诺奖魔咒”的答卷之一。

郭先进,刘利民[7](2020)在《英国曼布克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研究(1969-2019)》文中提出曼布克奖创立于1969年,是英国文学最高奖项,迄今有51年的历史。获奖作家及其作品在我国当今的外国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1969-2019"年间英国布克奖小说在中国大陆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分析和评价,旨在阐明其在中国大陆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惠慧[8](2020)在《戏仿视域下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青玲[9](2020)在《J.M.库切小说《夏日》的后殖民生态主义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是南非着名的后殖民文学作家,《夏日》是库切“自传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以种族隔离制度为历史背景,讲述殖民主义时期南非社会生态状况。迄今,国内外学者多从后殖民及后现代的视角研究《夏日》。本文认为该小说中南非环境问题与生态书写同样值得被关注。因此,本文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阐释小说中展现的人对自然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疏离,在揭露南非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的同时,解读南非白人和黑人对身份重构与和谐共存付出的探索与努力。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J.M.库切及《夏日》,概述《夏日》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选题意义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介绍后殖民生态主义批评理论。第三章分析殖民入侵后殖民活动对殖民地环境造成破坏,动物也成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导致人与自然的疏离。第四章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疏离,即种族隔离制度下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以及在种族隔离后期白人之间的疏离。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使得南非白人陷入严重的身份危机。第五章分析白人和黑人为重建新南非社会生态和谐共同付出的努力,包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种族融合及建构混杂身份。第六章是结语,指出自然环境对人的重要意义,倡导种族平等,从而实现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以期为新南非不同种族的和谐共处、友好共建提供有益启示,为国内外库切研究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蔡汶谕[10](2020)在《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与身份认同 ——以作品《耻》、《青春》和《耶稣的童年》为例》文中认为库切作品中的城市背景真实且独特,城市是划分库切不同阶段作品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立足于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和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库切的三部代表性作品《耻》、《青春》和《耶稣的童年》进行研读,分析库切小说中城市书写,试图探索作品中所构建的城市空间、所刻画的人的生存状态与身份认同问题之间的联系。本文计划从南非的开普敦、英国的伦敦和虚构的“乌有之邦”三座城市对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和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归纳总结了库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论题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耻》这部作品中城市个体卢里表现出的精神危机和他的集体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指出卢里在他者的冲击下确认了南非白人的主体文化身份,卢里陷入精神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他逐步认知自我身份的过程,对权力流动的感知是卢里确认身份认同的外在表征,并分析了对南非白人身份产生“耻”感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青春》这部作品中城市个体约翰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文本中城市空间的构建和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指出是约翰的国家意识导致了他的不自由和精神焦虑,进而导致了他试图在宗主国英国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失落,并分析了自我身份认同失落的原因。第三章则论述了《耶稣的童年》这部作品中“乌有之邦”的构建和对于“自我的他者”身份的探寻,试图说明库切在人生的新阶段接受了流散状态,并形成了“自我的他者”,而这促使他运用他者视角进行创作,同时这也给束缚于身份的个体提供了新的可能。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未来可供继续研究的方向。

二、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论文提纲范文)

(1)移民作家库切的命运共同体书写:在他乡再建一个故乡(论文提纲范文)

一、去英、美寻根:异乡人的无根性
二、回到南非:“悬置的祖国”
三、落根澳大利亚:在他乡再建一个故乡
四、结语

(3)在星辰之下,悬着我的命运(论文提纲范文)

(4)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何谓布克奖
        (二)英国中心论的衰微和文学浪潮的交织
        (三)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
        (四)选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以布克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二)以布克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克奖的设立及其经营模式
    一、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与布克奖
    二、布克奖的设立与运营策略
        (一)布克奖的设立
        (二)“布克效应”与运营策略
    三、布克奖的发展模式
        (一)英国出版业的转变
        (二)当代英国文学的媒介
        (三)评选模式的“钟摆运动”
        (四)布克的帝国主题
第二章 异域文化与后殖民历史重写
    一、帝国审视和后殖民意象的重写
    二、英国式的思乡病
    三、轮回与重构
    四、后殖民的话语革命
        (一)异国情调和不可靠的历史叙述
        (二)被打破的二元范式关系
        (三)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立
        (四)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三章 在人性深处透视战争罪恶
    一、战争扩张与非人世界
    二、苦难的英国记忆
        (一)献祭文化的永续
        (二)与创伤记忆的对话:一个愿景
    三、西方文明的塌陷
        (一)中心与边缘的失衡
        (二)“距离背后的哀伤”
        (三)权力转换的隐喻
        (四)对帝国中心的批判与篡权
    四、帝国建构的精神失落
第四章 新历史视域下的洞察与反思
    一、元叙事的终结
    二、历史的戏仿与浸入
        (一)反讽时代与自觉的文化反思
        (二)“罗曼蒂克”与后现代叙事的平衡
    三、时间和空间的消解与重构
        (一)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
        (二)不被定义的小说家
        (三)作者之死
        (四)历史和现实的调解与谈判
        (五)“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拆除
第五章 女性的生存与意识图景
    一、“他者”的再商榷和布克奖女性文学
        (一)“他者”的性别投射
        (二)女性作家的文学声音
    二、疏离的孤独流亡者
        (一 ) “乌龟”姑娘与流亡者
        (二)自我边缘化
    三、女性主体性的僭越与透视
        (一)“欲望中的暴力”
        (二)“他者”身份的漂移与回归
第六章 在自我与他者中身份认同困惑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
        (一)人性的危机
        (二)文化聚合力的断裂
        (三)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人性图解
        (四)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文化话语
    二、裂隙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一)创伤性崇高下的身份认同重塑
        (二)性别身份中的裂痕与平衡
        (三)种族身份中的错位与和解
        (四)介入他者的叙述方式
    三、美的哀悼
        (一)阶级身份的桎梏
        (二)主体身份的追寻
    四、身份符号的隐匿与错置
        (一)文化身份的分歧与同化
        (二)宗教与信仰息争的可能性
        (三)从“他者”中读取新身份
第七章 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
    一、布克奖的声望经济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且共存的
        (二)声望经济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
        (三)英国中心的文学场域
    二、文学领域的资格竞争
    三、语种守望与世界性文学意图之间
    四、小说与语言的权力
        (一)小说的权力和语言的力量
        (二)小说的文化身份
    五、窄意图与宽冲击的当代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969-2019 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名单
附录2:1969-2019 年布克奖入围小说短名单
附录3:1969-2019 年布克奖评委名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莫言获奖后新作研究
        二、文化批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作为话语的“诺奖魔咒”
    第一节 “诺奖魔咒”的发生
        一、“魔咒”概念的产生
        二、“诺奖魔咒”的发生
        三、“诺奖魔咒”的形成
    第二节 “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一、评审制度是“诺奖魔咒”产生的根源
        二、突破“诺奖魔咒”的鉴定标准
        三、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第三节 破解魔咒的几种密码
        一、突破“诺奖魔咒”的作家
        二、破译魔咒的几种密码
        三、“祛魅”:揭开魔咒面纱
第二章 百年诺奖与莫言获奖
    第一节 中国对诺奖态度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盛名之下莫言陷入种种困扰
第三章 沉淀之后:莫言的自我调整
    第一节 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莫言的自我调整
    第二节 文人精神的寻找与实践
第四章 莫言的新变与坚守:新作《晚熟的人》
    第一节 沉淀之后:有韵味的描写以及情感的克制
    第二节 与时代并进:新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三节 新视角:“莫言”的介入与旁观
    第四节 不变的坚守:小说对人性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英国曼布克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研究(196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曼布克奖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专着
二、国内对获布克奖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热度
三、曼布克奖获得者获奖小说在大陆研究状况
四、曼布克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在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的状况
五、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9)J.M.库切小说《夏日》的后殖民生态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J.M. Coetzee and Summertime
        1.1.1 J.M. Coetzee and His Achievements
        1.1.2 Introduction to Summertime: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1.2 Literature Review
        1.2.1 Research Abroad
        1.2.2 Research at Home
    1.3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2.2 The Content and Core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3. The Alienation of Humanbeings from Nature after Imperial Invasion
    3.1 The Destruction to Environment of Ecological Imperialism
        3.1.1 The Deterio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3.1.2 Attitude Transition towards the Land from Reverence to Domination
    3.2 The Oppression of Humans over Animals
        3.2.1 The Sufferings of Animals in the Context of Rationalism
        3.2.2 Carnivory—An Expression of Human's Hegemony over Animals
4. The Oppression and Alienation in Human World
    4.1 The Oppression of the White over the Black under Apartheid
        4.1.1 The Marginalized Black under Racial Segregation System
        4.1.2 Local Power's Hegemony over Aborigines
    4.2 The Alienation within the Afrikaners
        4.2.1 Family Relation Transition from Harmony to Indifference
        4.2.2 Loneliness in the White Neighborhood
        4.2.3 Identity Crisis of the Afrikaners
5. The Reconstruction of an Eco-harmonious Society in New South Africa
    5.1 Pursuit of Eco-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5.1.1 Seeking Coexistence of Animals with Humans on the Earth
        5.1.2 Returning to the Intimacy with Nature
    5.2 Regaining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
        5.2.1 Promotion of Racial Integration
        5.2.2 Hybrid Identity Reconstruction:Critical Mimicry of the WesternCulture
6. Conclusion
Works Cited
Publications
Acknowledgements

(10)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与身份认同 ——以作品《耻》、《青春》和《耶稣的童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城市个体精神危机与集体身份认同
    第一节 精神危机和身份确认
        一、个体精神困惑
        二、个体精神危机
    第二节 耻的形成
第二章 城市个体生存困境与自我身份认同
    第一节 个体精神焦虑和身份困惑
        一、城市空间的构建:狭窄固定的生存空间
        二、精神焦虑:“边缘人”的城市体验
    第二节 失落的自我身份认同
第三章 城市空间的重构与身份的探寻
    第一节 “乌有之邦”的构建和“自我的他者”
        一、“乌有之邦”的构建
        二、“自我的他者”身份的探寻
    第二节 流散状态和“自我的他者”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论文参考文献)

  • [1]移民作家库切的命运共同体书写:在他乡再建一个故乡[J]. 何军侠,翟可如.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论J.M.库切作品中忏悔意识的书写[D]. 张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在星辰之下,悬着我的命运[J]. 夏榆. 广州文艺, 2021(06)
  • [4]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D]. 顾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库切类型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以《幽暗之地》《夏日》《彼得堡的大师》为例[D]. 何少茹. 南昌大学, 2021
  • [6]“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D]. 李晶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7]英国曼布克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研究(1969-2019)[J]. 郭先进,刘利民. 凯里学院学报, 2020(05)
  • [8]戏仿视域下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之比较[D]. 惠慧.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20
  • [9]J.M.库切小说《夏日》的后殖民生态主义研究[D]. 马青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与身份认同 ——以作品《耻》、《青春》和《耶稣的童年》为例[D]. 蔡汶谕.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