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与GEF合作推动节能无CFC冰箱的生产和销售

中国将与GEF合作推动节能无CFC冰箱的生产和销售

一、中国将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推动节能无氟冰箱的生产与销售(论文文献综述)

晏娇[1](2020)在《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界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集中在演进路径和具体机制的研究上。演进路径的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问题上,以及具体的诸如“共区原则”、“资金与技术”或者“气候融资”等问题上;气候治理机制的研究则试图从之前的京都机制中寻找机制设置的缺陷,进而对机制的完善提供思路。但这些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诸如“公地悲剧问题”的研究,限制了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思维。因为这些研究成果都无法解释两个问题:“为什么全球气候治理不是在‘自上而下’的京都机制式治理路径上进行自我完善,而是在《巴黎协定》的设计下发生了‘自下而上’的转型”以及“为什么美国在京都进程中退出,到了巴黎进程再次退出”。气候治理路径转型之后的“后巴黎时代”的谈判仍然艰难。无论是从合作理论还是从制度主义视角都很难对这种现象给予很合理的解释。因此,研究跳出现有研究成果的限制框架,在全球气候治理走向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背景、梳理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现象、得出治理权威动态变化的结论,最后探讨其对中国的意义。首先,当前的全球治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背景:全球治理总体上呈现出了多层次的特性。各个国家不但更多时候选择进行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更多地选择在特定的议题上进行联合,还有日渐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体与传统的主权国家共同拉开了全球治理的大网。因而文将多层次治理框架引入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中,搭建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为支撑,大国气候治理行动为基石,跨国气候治理网络为辅助的全球气候治理架构。其次,通过以“服从”为核心特征的治理权威这一关键因素,探求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根原因及实际意义。分析发现,在气候治理路径的转变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了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国家的权威得以增强;二是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权威已经兴起且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产生影响。在对“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的梳理中发现,《京都议定书》的惨淡收场实际上并非是其机制设置的问题,原因在于该多层次治理体系没有一个实质凌驾于所有主权国家之上的“超级政府”,因而就无法确保一个机制得到所有国家的遵守。在审视《巴黎协定》安排的气候治理路径时,可发现所谓的“自下而上”路径实质上依靠的是主权国家各自的节能减排行动。由于还没有明确的不遵约机制,因此该路径的治理效果取决于各国最后对国的定位和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协定对签约国实际上的约束力非常小,既无法强制国家履约,也无法在国家能履约的情况下进行惩罚。这就是国家层次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这一超国家层次的互动博弈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的动态变化——国家权威的强势回归。这是一种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同时也是对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再次,在国家权威回归、超国家权威势弱,且缺乏强制性法律效力的减排协议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治国理念以及中国当前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展现出的积极态势,文认为目前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展现出了方向型领导力。因此通过与国直接相关的气候行动以获得领导力,增加中国的话语权,是合理且可行的。最后,结合当前针对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谈判进程,文认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强法律效力的全球性减排协议,全球层面的国家间合作会持续性艰难。因此国家自主气候治理行动最终将会落在次国家层次,而各国是否能顺利地将气候治理政策内化及下沉是气候治理的关键。国家内部的次国家层次的区域化合作、国际层面的次国家合作以及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参与,可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陈雄[2](2018)在《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发展权之争,是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之争和减排资源的分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南南技术合作也是我国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20多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技术援助与技术培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讨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探讨了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案例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按地区、按类型需求的分析,发现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减缓领域和适应领域,总结出了这些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发展中国家重点技术需求大多以低成本、易掌握、易维护的成熟适用技术为主,并且这些需求与其优先发展事项如减贫、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紧密关联。(2)开展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形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可供转让的适用技术清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进行了筛选,编制了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3)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通过在农林业、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和卫生健康等几方面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的合作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战略措施。(4)提出了南南技术转移主要存在的障碍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西非农业科技园建设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点亮非洲行动方案(减缓领域)和非洲生态守护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等重点领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南南科技合作方案建议,促进形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整体机制、有效平台、优先领域和重点援助项目。

李俊[3](2017)在《组织合法性视角下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绩效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凸显了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国内外对碳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制度环境不断健全,企业逐渐意识到环境和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平衡各方利益,逐步改善和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在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可能存在目标冲突的背景下,企业环境绩效驱动机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虽然某些制度元素如环境规制、媒体等也作为驱动因素被学界探讨过,但结论始终不统一,且制度理论的分析不够系统化;此外,战略管理学界对“企业如何面对环境议题、以何种战略行为反应”等问题也缺乏深入探究。本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以组织合法性需求为切入点,试图挖掘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战略反应和企业环境绩效的内在影响机制,探讨企业环境战略反应的中介效应,并将基于管理者在组织中对外界环境感知的重要性及其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探索管理者认知对以上作用机制的调节作用。具体来看,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1)企业实施环境战略是不是广泛存在组织合法性的动机,哪些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绩效有显着影响;(2)企业在受到制度压力时会形成怎样的环境战略反应,经历怎样的内在反应过程,制度压力在影响企业环境战略时是怎样的内在作用机理;(3)企业环境绩效受企业环境战略反应的影响程度如何,环境战略在制度压力与环境绩效之间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4)管理者认知是否会对上述作用机制产生影响,是增强还是减弱上述影响,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机制在不同规模及不同行业的企业中有区别吗。本研究首先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笔者选取了分布在四行业的五家企业。首先在案例数据搜集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推演,并以此构建理论模型。通过三者(案例分析、理论推演、模型构建)相互弥补,互为论证的分析思路,探索企业感知的制度压力、企业环境战略反应和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制度环境正向作用于企业环境战略和企业环境绩效,同时环境战略反应也会促进环境绩效的理论命题,初步论证了本研究构思的合理性。其次,本研究将企业环境问题和环境绩效的产生机制放置于制度环境中,基于新制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文献阅读,理论推演和分析,为探索性案例初步得出的研究命题找到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石,从理论和案例两个角度一定程度的揭示了组织合法性视角下“制度压力-企业环境战略反应-企业环境绩效”以及“管理者认知-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绩效关系、管理者认知-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战略关系”两种内在作用机理,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再次,本研究对问卷设计过程,问卷主要内容,各变量量表设计依据和测度指标来源均做了详细交代,包括样本选取的主要依据,问卷发放时间、回收方式、回收过程以及问卷筛选,并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建模),回归分析(调节效应)等统计方法,用204份有效问卷所得数据检验了理论部分所提出的27个假设。最后,本研究最后一部分进一步讨论和分析了文章主要结论和观点,归纳了本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和在战略决策上对企业环境问题的管理启示,在总结本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企业感知的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战略反应和企业环境绩效都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2)企业感知的制度压力可以区分为强制、规范和模仿三种类型,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显着性和程度各有不同,其中强制压力、模仿压力对环境绩效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规范压力未能通过显着性检验;(3)企业环境战略反应是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内在能力,它在不同类型的制度压力和企业环境绩效中承担了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4)管理者认知在制度压力和企业环境绩效、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战略之间起到了正常的调节作用。总体看来本研究实现了以下研究进展:(1)突破了以往经济利益视角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范式,弥补了环境规制视角的研究,结合战略视角与制度视角,即研究了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如何取得合法性,又探讨了合法性环境下的合法性手段和策略,进一步完善了基于制度战略观的研究。(2)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和制度环境,发展中国家制度环境能否驱动环境战略选择,促进环境绩效。研究结论显示不同的制度维度在不同研究情境下作用效果不同。(3)系统构建并实证检验了“制度压力-企业环境战略-企业环境绩效”以及“管理者认知-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绩效关系”两种分析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中国情境下“环境-战略-绩效”经典范式,将成熟的制度理论拓展到了新情境。

杜文[4](2016)在《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规制》文中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引进国内的舶来品,在我国经历其发展的黄金十年后逐渐进入疲软期,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通过对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概念较为混乱,节能服务公司仍有相当部分性质不纯粹,立法总体效力层级不高、数量不多。从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内的法制建设看,登记备案制度难以保证节能服务公司资质,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缺乏标准化能源管理合同;欠缺权威的节能评价标准,第三方服务机制不健全;运作模式存在法律空白,项目运作混乱。从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大环境看,我国用能单位的能耗违法行为被追究时承担的法律责任小、被追究的概率低,用能单位能耗违法成本低;同时,欠缺促进合同能源管理的配套法律措施,如融资渠道缺乏法律保障、公共领域节能要求覆盖面局限且无实施保证、欠缺地域性区别对待的鼓励政策等。文章基于国外合同能源管理立法经验,提出从两方面着手完善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立法。一方面,完善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内的法律规制:建立节能服务公司准入机制与发展档案,确定标准化能源管理合同,设立节能量测算与验证机制,规范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法律大环境:通过增加用能单位能耗违法成本,分阶段倒逼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同时辅之以法律形式保障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合同能源管理在公共领域的利用底线法定化、立法均衡合同能源管理的区域发展等措施。两方面合力完善,共同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不断发展。

王志芳,张海滨[5](2015)在《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与中国的应对》文中认为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工业污染控制类环境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政府将长期主导全球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对全球环境治理决策的影响逐渐加强;公私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在积极探索中;城市治理行动正推动次国家层面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不同多边环境机制之间协同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对技术援助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力上升,但其内部分化越来越严重;全球环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相关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上述特点揭示了全球环境治理正在日益强化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若想有效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需要在全球环境谈判和全球环境政策实践两方面采取正确对策。

王志芳,张海滨[6](2015)在《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与中国的应对》文中认为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工业污染控制类环境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政府将长期主导全球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对全球环境治理决策的影响逐渐加强;公私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在积极探索中;城市治理行动正推动次国家层面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不同多边环境机制之间协同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对技术援助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力上升,但其内部分化越来越严重;全球环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相关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上述特点揭示了全球环境治理正在日益强化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若想有效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需要在全球环境谈判和全球环境政策实践两方面采取正确对策。

汝醒君[7](2013)在《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这场考验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使得人类面临着来自能源安全性方面的挑战,此外,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经逐渐取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确保能源安全,确保在新一轮的国际新秩序建立过程中抢占有利地位,很多发达国家都转变了发展思路,寻求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本文从历史演进的角度,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三个指标为切入点,对碳排放历史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的主导性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欧当前所处的低碳发展阶段进行判定;接下来又基于脱钩理论对中国和欧盟国家近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程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欧盟15国基本上跨越了碳排放强度的倒U型曲线高峰,但是各国碳排放强度高峰出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各国碳排放强度峰值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双峰曲线特征,分别于上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中后期出现碳排放强度峰值,中国碳排放强度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但是在21世纪初又出现了反弹,这说明中国尚未完全实现碳排放强度的稳定下降。(2)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比利时、丹麦、法国、爱尔兰、瑞典、荷兰、英国和美国等基本上跨越了人均碳排放量的高峰,芬兰、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发展趋势仍需继续观察,他们目前可能或者正在跨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峰。虽然中国已经实现了碳排放强度高峰的跨越,但是其碳强度下降趋势还不稳定,中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均碳排放量峰值。(3)仅有7个欧盟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瑞典、英国等)跨越了碳排放总量高峰。(4)通过观察近半个世纪中国、欧盟15国、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的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出现过强脱钩,且发达国家脱钩弹性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3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特征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发展阶段不同将会对中欧低碳国际定位、低碳战略目标的制定和低碳政策的取向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对中欧低碳发展阶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欧追求的低碳发展国际定位。在低碳发展国际领导力方面,欧盟具有低碳发展的先发优势,而且其还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这些优势,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低迷欧盟低碳发展领导力出现下降,但这并未动摇其领导者地位;目前中国在国际低碳发展领域仍处于追随者的地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领导力方面与欧盟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中国仍存在实现低碳发展领导力的潜力和可能性。国内低碳政策的有效实施是欧盟实现低碳发展国际领导力的重要基础。本文从低碳政策历史演进、低碳发展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规划、低碳发展政策实施现状3个方面对中欧低碳发展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低碳发展政策实施现状比较研究主要从中欧追求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面向企业的节能政策以及能效政策3个维度展开。研究结论如下:(1)欧盟应对气候变化、追求低碳发展的政策演进历程也是其政策一体化逐步深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20世纪90年代)和基本成熟(2000年以后)三个阶段;相对而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政策的发展速度比较慢,20世纪80年代至2005年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追求低碳发展政策的萌芽阶段,迄今为止中国的低碳发展政策尚处于发展阶段。(2)中国进行节能减排控制对象和欧盟温室气体减排控制对象非常相似,都是以重点耗能企业作为控制对象,且两者都是以循序渐进的手段逐步扩大控制对象的范围,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好:欧盟低碳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而中国当前的低碳政策是以政府管制为主,市场机制为辅。发展阶段不同、政策环境不同,造成中欧低碳发展目标选择的不同。中国在选择低碳发展政策工具时应认真考虑自身当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环境状况、碳排放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低碳发展目标。基于以上对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的定性和定量比较研究,本文提出中国深化低碳发展建议如下:(1)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提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影响力,在全球低碳发展新秩序构建中占据有利地位,为追求气候变化国际领导力奠定基础;(2)中国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制定中长期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的路线图进行规划;(3)继续使用以管制-命令和制定标准为代表的传统政策工具;(4)推进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积极探索低碳税收政策;循序渐进的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冯晔[8](2012)在《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道德因素分析 ——以新飞电器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当然,这所有的改善都与工业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今,工业企业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并不是理想中的快速而稳健,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种行业的质量事故频发,给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企业的良性发展,这些都与作为企业动力的技术创新不无关系。随之而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就是说,道德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这些方面,在西方已经有很多研究和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只是在与其相关的经济领域和劳资纠纷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他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比如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盲目研发不符合公共道德的产品,侵犯社会公众和其他企业的利益等方面没有明显进展。所以,对道德因素在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也日益迫切,如何使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在道德因素的指引和规范下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舆论如何应对技术创新中的现状和问题,广大消费者如何应对企业不符合公共道德的行为等,这些都成为迫切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以实例的方法来剖析和探讨企业技术创新和道德因素的关系,从深层次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多方面特征和社会普遍性意义。首先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的发展为例来研究企业如何规划远景、如何从企业的理念着手,在产品定位、技术创新、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穿插进行分析道德因素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最后,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道德因素现状,提出改善社会现状和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建议。

蔡萌[9](2012)在《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文中提出气候变化已经延伸出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命题。低碳经济因其所赋予的重要政治意义及其特殊的技术经济属性,而受到学术界与决策者们的普遍关注。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学科研究的交叉性与应用性,如何与最新的应用型理论研究接轨,以直是旅游学科研究创新关注的着力点之一。本文尝试将低碳经济的理论嫁接于旅游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之中,试图寻求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旅游发展规划与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依据。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理论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但两者都没能在能源要素与交通组合的变革方面寻求一条发展新路,在实践层面出现了诸多局限。本文基于技术经济的视角,在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以及旅游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搭建起低碳旅游的理论框架,并尝试将其付之于实践。本文各章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指出本文研究的问题、目标以及研究方案。本文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旅游部门职责为起点,以旅游发展方式内部要素组合变化的规律为主线,以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理论的创新为要求,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即基于技术经济的视角,构建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文明理性的旅游发展模式,用于指导旅游发展实践。第2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内容就目前国外内低碳旅游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碳排放的评估与相关减排对策与理论两个方面,以定量研究为主,注重实证分析,但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文献众多,但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大多数都是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讨论,缺乏实证案例分析,尚未形成有关低碳旅游科学的理论体系。第3章为理论基础部分。该部分就低碳旅游所涉及的三大核心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其中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低碳旅游方式建构的伦理导向;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旅游实现的技术原理;旅游系统理论作为旅游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理论,是进行低碳旅游方式建构的系统支撑。第4章为论文的核心理论部分之一,即回答“什么是低碳旅游”这一核心命题。该部分就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主要内涵、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是生态文明价值的旅游实现,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其具有低碳性与经济性、技术性与创新性、普遍性与实践性等特征。第5章为低碳旅游实施的框架,即低碳旅游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度。该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低碳旅游”以及“如何发展低碳旅游”这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指出低碳旅游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旅游发展综合效益、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技术、旅游行为模式以及“碳汇”旅游资源是影响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旅游发展主体的角度,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营销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第6章是城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分析。该部分就上海构建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建设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是实现上海旅游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上海建设都市低碳旅游目的地,必须建立在对上海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科学认知之上,必须制定相关的评估指标,推出都市低碳发展的行动导则,建构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要以示范区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展开,并针对不同的片区特征,确定合适的示范领域。对崇明进行低碳旅游岛的建设示范是实现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步。第7章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分析。该部分以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地区作为案例,就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模式、实现路径以及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湿地公园是实现保安湖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塑造高质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培育乡村低碳休闲产业集聚区,实行严格的旅游发展负面效应管制,是实现碳保安湖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第8章为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实践。该部分以新疆沙雅县为案例,就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沙雅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区位的边际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具有独特组合的原生碳汇资源以及多彩的民族社会文化底蕴,是政府战略决策的重要区域,沙雅县的低碳旅游发展要以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线,通过建立低碳旅游消费市场,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来加以实现。第9章是对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的探讨。该部分从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背景、发展的意义以及战略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具备发展低碳旅游的良好政治环境与政策背景,具有地方与旅游各界的积极响应热情。中国应该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个层面,加快制定低碳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通过示范区的形式,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实践。第10章为结论部分。该部分就全文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就论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纪明[10](2011)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而产生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低碳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它将会带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全方面变革,是人类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关键;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讲,低碳经济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率,它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然而,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一个任重道远,且曲折艰难的过程,其中如何摆脱“低碳陷阱”,实现我国自身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不仅仅依靠我国自身的发展,也依靠于中国积极的与发达国家碳博弈。“碳博弈”意味着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各个国家(博弈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及策略集合,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动策略,每个国家都出于对国际生态环境的共同知识,通过对其他博弈者的分析与研究自身的局势,采取的相应战略,因此中国应当为这场博弈斗争做好全面的准备。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更是负责任的大国。我国重视经济的发展,但也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不仅仅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负责,同样是为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负责。国际间的碳博弈集中体现于:碳排放空间设定与排放权的博弈、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博弈、以及国际碳交易博弈之中,因此系统的研究国际碳博弈中的各种博弈关系,各种博弈目标与均衡结果,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与此同时,发展低碳经济绝不仅仅是国际间碳博弈的结果,也需要我国自身的发展与努力,即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要处理好国际间的碳博弈,更要解决好国内的诸多方面的博弈关系,在国内,我国同样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法律、法规完善等多方面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中国将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推动节能无氟冰箱的生产与销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将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推动节能无氟冰箱的生产与销售(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全球治理中的权威的研究
        (二)关于气候治理路径的研究
        (三)关于多层次全球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研究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文的主要创新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重构
    一、全球治理权威的重置与分解
    二、全球治理权威的分层
        (一)国家让渡权威给区域一体化组织
        (二)国家让渡权威给国际组织
        (三)非国家行为体逐步形成权威
    三、多层次全球气候治理的思路与架构
        (一)全球气候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同源性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思路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架构
第二章 “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
    一、“自上而下”的实质
        (一)“自上而下”的内涵
        (二)“上”与“下”之间的“服从”关系
        (三)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原因
    二、“自上而下”治理思路的源起与实践
        (一)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
        (二)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
        (三)欧盟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
        (四)臭氧层治理与削减战略武器谈判
    三、“自上而下”思路安排下的京都机制
        (一)联合履约机制
        (二)清洁发展机制
        (三)排放交易机制
第三章 “自下而上”的全球气候治理路径
    一、“自下而上”的实质
        (一)“自下而上”的内涵
        (二)“下”与“上”之间的相对关系
    二、《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安排
        (一)国家自主贡献
        (二)国家自主贡献的内容
        (三)国家自主贡献的特点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外的“自下而上”路径
        (一)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兴起
        (二)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范例
    四、美国国内“自下而上”气候治理实践
        (一)加州经验
        (二)康州经验
第四章 两种气候治理路径下的权威分析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结构
        (一)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二)不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二、动态的气候治理权威的变化
        (一)京都机制的衰弱——国家权威让渡受限
        (二)《巴黎协定》——国家权威增强
        (三)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知影响
    三、权威的动态变化带来的结果
        (一)国家权威在转向过程中增强
        (二)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
        (三)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
第五章 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中国应对
    一、中国与京都机制的互动
        (一)中国参与的CDM项目
        (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
        (三)京都时期中国体现的大国担当
    二、中国在“自下而上”时代的大国风范
        (一)日益进取的中国治理
        (二)中国地方政府与城市的治理实践
    三、中国在后巴黎时代的角色定位
        (一)中国以积极作为发挥“领导”作用
        (二)中国的准备
        (三)中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致谢

(2)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2.1 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态势
    2.2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助现状与特点
        2.2.1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2.2 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2.3.1 南南科技合作现状与政策
        2.3.2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的途径
        2.3.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按地区)
        3.1.1 东非
        3.1.2 南非
        3.1.3 西非
        3.1.4 中非
        3.1.5 西亚北非
        3.1.6 东南亚
        3.1.7 南亚
        3.1.8 中亚
        3.1.9 拉美
        3.1.10 小结
    3.2 需求分析(按类型)
        3.2.1 小岛国及低海拔沿海国家
        3.2.2 干旱与半干旱国家
        3.2.3 最不发达国家
    3.3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分析
        3.3.1 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
        3.3.2 技术需求特点
第4章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分析
    4.1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
        4.1.1 农林业
        4.1.2 可再生能源
        4.1.3 水资源与环境
        4.1.4 卫生健康
        4.1.5 节能减排
        4.1.6 我国可供转让适用技术清单
    4.2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
        4.2.1 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2 已转让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3 适用技术来源分布
    4.3 可转让适用技术储备分类统计
        4.3.1 能源
        4.3.2 农业
        4.3.3 林业
        4.3.4 水资源
        4.3.5 卫生健康
        4.3.6 建筑节能减排
        4.3.7 工业节能减排
        4.3.8 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4.3.9 防灾减灾
        4.3.10 基础设施
        4.3.11 废弃物利用
        4.3.12 交通
        4.3.13 资源环境技术
        4.3.14 其它
    4.4 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分析
        4.4.1 已转让技术按领域分布
        4.4.2 已转让技术按国别分布
    4.5 小结
第5章 重点领域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分析
    5.1 农林业
        5.1.1 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5.1.2 种植加工技术合作
        5.1.3 菌草利用技术合作
        5.1.4 节水农业技术合作
    5.2 可再生能源
        5.2.1 太阳能技术合作
        5.2.2 小水电技术合作
        5.2.3 沼气利用技术合作
    5.3 水资源与环境
        5.3.1 水窖技术合作
        5.3.2 给排水技术合作
        5.3.3 坦噶尼喀湖生态监测技术合作
        5.3.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合作
        5.3.5 气象技术合作
        5.3.6 生态保护技术合作
    5.4 卫生健康合作
第6章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6.1 南南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6.1.1 资金短缺
        6.1.2 文化差异
        6.1.3 受体水平
        6.1.4 需求不明
        6.1.5 政治与人身安全
        6.1.6 商务障碍
    6.2 南南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6.3 南南技术转移的模式、机制分析
        6.3.1 政府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2 市场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3 国际组织/NGO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三方合作机制
    6.4 重点领域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6.4.1 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2 环境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3 农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5 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实证分析
        6.5.1 水行动项目方案设计、建议提出及实施
        6.5.2 水行动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6.6 小结
第7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合作方案
    7.1 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项目合作
    7.2 非洲农业行动南南合作方案
    7.3 点亮非洲项目建议
    7.4 非洲生态守护项目建议
    7.5 关于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成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
    附录1: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重点领域分类
    附录2: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征集调查表
    附录3: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问题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建议
    附录5: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的建议
附件

(3)组织合法性视角下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绩效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关键概念分析与界定
        1.3.1 组织合法性
        1.3.2 制度压力
        1.3.3 企业环境战略
        1.3.4 企业环境绩效
        1.3.5 传统制造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研究创新点说明
2 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新制度理论框架与组织合法性逻辑
        2.1.1 新制度主义理论研究框架的演进
        2.1.2 组织合法性流派、类型与研究视角
        2.1.3 制度影响下的组织行为表现
        2.1.4 现有研究述评
    2.2 企业环境战略研究内容与理论演进
        2.2.1 战略管理理论—基于制度战略观概述
        2.2.2 战略理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环境战略类型
        2.2.3 环境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结果的争议
        2.2.4 企业环境绩效的测量
        2.2.5 现有研究述评
    2.3 企业环境战略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因素
        2.3.2 经济利益视角下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因素
        2.3.3 规制制度视角下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因素
        2.3.4 现有研究述评
    2.4 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 制度压力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1 案例研究的原理和思路
        3.1.2 案例研究的分类与步骤
    3.2 案例探索的理论背景
    3.3 案例设计方法论
        3.3.1 案例选择
        3.3.2 数据搜集
        3.3.3 分析方法
    3.4 案例企业简介
    3.5 案例内分析
        3.5.1 制度压力
        3.5.2 企业环境战略
        3.5.3 企业环境绩效
        3.5.4 案例数据信息评估汇总
    3.6 案例间比较与初始假设命题提出
        3.6.1 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战略反应
        3.6.2 企业环境战略反应与企业环境绩效
        3.6.3 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绩效
    3.7 本章小结
4 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绩效:内在机理与理论模型
    4.1 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战略反应
        4.1.1 强制压力与企业环境战略反应
        4.1.2 规范压力与企业环境战略反应
        4.1.3 模仿压力与企业环境战略反应
    4.2 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绩效
    4.3 企业环境战略反应与企业环境绩效
    4.4 企业环境战略反应的中介作用
    4.5 管理者认知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5 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绩效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方法及问卷的主要内容
        5.1.2 问卷的设计过程
    5.2 变量设计与测度指标
        5.2.1 被解释变量测度指标
        5.2.2 解释变量测度指标
        5.2.3 中介变量测度指标
        5.2.4 调节变量测度指标
        5.2.5 控制变量
    5.3 数据收集与有效性控制
        5.3.1 样本与调研对象选择
        5.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4 数据分析与方法描述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因子分析
        5.4.3 信度与效度检验方法
        5.4.4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
        5.4.5 层级回归分析
6 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效度和信度检验
        6.2.1 量表的效度检验
        6.2.2 量表的信度检验
    6.3 构念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3.1 各变量整体构念的二阶因素模型检验
        6.3.2 变量分维度的一阶因素模型检验
    6.4 调节效应的检验
    6.5 控制变量的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意义
        7.2.1 研究的理论贡献
        7.2.2 研究的管理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探索性案例研究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二: 企业环境战略建设与企业制度环境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与科研成果
致谢

(4)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
    2.2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
3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法律问题
    3.1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内部的法律问题
    3.2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的法律环境问题
4 国外合同能源管理立法经验
    4.1 国外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内部的法律制度立法经验
    4.2 国外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的法律环境建设经验
5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规制建议
    5.1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内部的法律规制建议
    5.2 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的法律环境建设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与中国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
    (一)工业污染类环境问题的全球关注度上升
    (二)政府将长期主导全球环境治理
    (三)非政府组织对全球环境治理决策的影响逐渐加强
    (四)公私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在积极探索之中
    (五)城市作为次国家层面的环境治理主体作用重大
    (六)资源竞争促使不同环境机制加强协同合作
    (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需求日益强烈
    (八)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影响力上升
    (九)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越来越严重
    (十)环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提高
    (十一)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二)挑战
三、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对策
    (一)关于全球环境谈判
    (二)关于全球环境政策实践

(6)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与中国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
    (一) 工业污染类环境问题的全球关注度上升
    (二) 政府将长期主导全球环境治理
    (三) 非政府组织对全球环境治理决策的影响逐渐加强
    (四) 公私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在积极探索之中
    (五) 城市作为次国家层面的环境治理主体作用重大
    (六) 资源竞争促使不同环境机制加强协同合作
    (七)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需求日益强烈
    (八) 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影响力上升
    (九)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越来越严重
    (十) 环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提高
    (十一) 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
    (二) 挑战
三、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对策
    (一) 关于全球环境谈判
    (二) 关于全球环境政策实践

(7)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1.2 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安全性挑战
        1.1.3 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国寻求新经济增长点
        1.1.4 低碳发展正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新规则
    1.2 问题的提出
    1.3 低碳发展的概念界定
        1.3.1 低碳发展的提出直接原因:气候变化的公共物品属性和资源过度利用
        1.3.2 低碳发展理念的提出
        1.3.3 低碳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对象界定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1.2 低碳发展与环境经济学
        2.1.3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
        2.1.4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理论
        2.1.5 基于国际多边关系的领导力理论
        2.1.6 比较公共政策
        2.1.7 减碳规制及政策工具理论
    2.2 低碳发展研究综述
        2.2.1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
        2.2.2 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
        2.2.3 低碳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2.2.4 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
第3章 中欧低碳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3.1 低碳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及其驱动因素
    3.2 中欧低碳发展阶段实证比较研究
        3.2.1 中欧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强度关系实证研究
        3.2.2 中欧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
        3.2.3 中欧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总量关系实证研究
        3.2.4 不同国家或地区跨越碳排放高峰所经历的时间
    3.3 基于IPAT方程的不同演化阶段碳排放驱动力实证分析
    3.4 基于脱钩理论的中欧低碳发展比较研究
        3.4.1 脱钩模型选择
        3.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4.3 1960-2009年中欧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特征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和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定位比较
    4.1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领导力分析
        4.1.1 欧盟气候变化领导力类型分析
        4.1.2 欧盟气候变化领导力发展历程
        4.1.3 欧盟气候变化领导力SWOT分析
        4.1.4 欧盟恢复气候变化领导力的可能策略
    4.2 中国追求扩大气候变化国际影响力
        4.2.1 中国3种类型气候变化领导力潜力分析
        4.2.2 中国应积极寻求扩大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影响力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比较
    5.1 中欧低碳发展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比较
    5.2 中欧低碳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
    5.3 中欧低碳发展政策实施现状比较
        5.3.1 中国和欧盟的低碳发展财税政策
        5.3.2 中国和欧盟面向企业的节能减排政策
        5.3.3 中国和欧盟的能源效率政策
    5.4 中国和欧盟低碳政策的比较分析
        5.4.1 中欧低碳发展政策工具比较
        5.4.2 政策工具的应用随着政策环境而循序渐进演变
        5.4.3 中欧低碳发展政策制定过程比较
        5.4.4 中欧低碳发展的决策机制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对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基本研究结论
        6.1.1 中欧低碳发展阶段比较结论
        6.1.2 中欧应对气候变化、追求低碳发展国际定位比较结论
        6.1.3 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政策比较结论
    6.2 中国深化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提升中国气候变化国际影响力
        6.2.2 提出中国低碳发展中长期目标并设定路线图
        6.2.3 继续使用以命令-控制和制定标准为代表的行政性政策工具
        6.2.4 推进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

(8)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道德因素分析 ——以新飞电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道德因素缺失现状分析
    1.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现状分析
        1.1.1 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1.1.2 少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1.1.3 我国科技投入相对较低
    1.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往往忽视道德因素的潜在渗透作用
        1.2.1 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1.2.2 大部分企业未认识到技术创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2.3 政府对市场监管不力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滞后
    1.3 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对道德因素的警示作用考虑较少
        1.3.1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有道德限制的
        1.3.2 企业技术创新要有战略眼光
第二章 道德因素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1 道德是企业技术创新生存发展的隐性基础环境
    2.2 道德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推动企业良性进步
        2.2.1 积极倡导绿色发展之路
        2.2.2 勇当节能先锋
        2.2.3 真情回馈社会
        2.2.4 力推健康设计
    2.3 道德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警示性作用
第三章 加强道德因素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作用的对策分析
    3.1 强调道德在企业技术创新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3.1.1 政府须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3.1.2 政府须加大管理力度并落实相关政策
        3.1.3 政府须加快改革步伐和完善市场经济竞争体制
        3.1.4 政府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3.2 重视道德的培育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3.3 道德的引导作用需要企业技术创新给与特别重视
        3.3.1 政府须加大宣传力度来引导企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3.3.2 加强和扩大社会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
        3.3.3 企业须主动树立企业公民意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命题提出
        1.1.1 缓解气候变化是旅游部门的重大职责
        1.1.2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1.1.3 生态文明呼唤旅游发展新思维
    1.2 研究目标
        1.2.1 揭示低碳旅游的科学内涵
        1.2.2 建构低碳旅游的科学规范
        1.2.3 探索低碳旅游的实践经验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模块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研究动向
        2.1.1 研究发展历程
        2.1.2 研究内容分析
        2.1.3 主要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态势
        2.2.1 研究成长过程
        2.2.2 主要研究方向
        2.2.3 问题与不足
    2.3 研究趋势展望
        2.3.1 深化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研究
        2.3.2 加强与实践案例的有效结合
        2.3.3 重视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分析
第3章 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
    3.1 生态文明理论
        3.1.1 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
        3.1.2 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
        3.1.3 生态文明的旅游指向
    3.2 低碳经济理论
        3.2.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3.2.2 低碳经济的科学机理
        3.2.3 低碳经济的实践方式
    3.3 旅游系统理论
        3.3.1 旅游系统要素的组成
        3.3.2 旅游系统的运行流转
        3.3.3 低碳旅游系统的建构
第4章 低碳旅游的诠释
    4.1 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
        4.1.1 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
        4.1.2 低碳旅游概念的界定
        4.1.3 低碳旅游的核心要素
    4.2 低碳旅游内涵的解读
        4.2.1 低碳旅游: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
        4.2.2 低碳旅游:生态文明价值的旅游实现
        4.2.3 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4.3 低碳旅游的基本特征
        4.3.1 低碳性与经济性
        4.3.2 技术性与创新性
        4.3.3 普遍性与实践性
第5章 低碳旅游实施的理论框架
    5.1 低碳旅游实施的目标
        5.1.1 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5.1.2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5.1.3 提高旅游发展质量
    5.2 低碳旅游实施的影响要素
        5.2.1 低碳旅游技术
        5.2.2 旅游行为模式
        5.2.3 碳汇旅游资源
    5.3 低碳旅游实施的路径
        5.3.1 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
        5.3.2 营销低碳旅游产品
        5.3.3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第6章 大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实践分析
    6.1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6.1.1 全球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导向
        6.1.2 中国旅游城市发展的低碳指向
        6.1.3 上海城市发展实践的低碳行动
    6.2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设计
        6.2.1 都市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6.2.2 上海都市旅游业碳排放的现状评估
        6.2.3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方案
    6.3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实践示范
        6.3.1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条件诊断
        6.3.2 崇明岛旅游业发展的碳源调查
        6.3.3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行动方案
第7章 乡村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规划实践
    7.1 案例区的典型特征
        7.1.1 生态环境面临恶化
        7.1.2 旅游发展刚刚起步
        7.1.3 旅游民生诉求强烈
    7.2 低碳旅游实施的条件
        7.2.1 次生碳汇的本底环境
        7.2.2 区域转型发展的机遇
        7.2.3 低碳产业要素的支撑
    7.3 低碳旅游的实施方案
        7.3.1 低碳旅游实施的模式
        7.3.2 低碳旅游实施的路径
        7.3.3 低碳旅游实施的措施
第8章 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实践
    8.1 案例区的典型特征
        8.1.1 区位条件的边际性
        8.1.2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8.1.3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8.2 低碳旅游实施的条件
        8.2.1 原生碳汇的独特景观
        8.2.2 多彩的社会文化图景
        8.2.3 政府的战略决策指向
    8.3 低碳旅游实施的策略
        8.3.1 重点培育原生碳汇旅游产品
        8.3.2 着力构建低碳旅游产业体系
        8.3.3 高度关注生态环境脆弱性
第9章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战略分析
    9.1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9.1.1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规划
        9.1.2 加快旅游发展的国家战略行动
        9.1.3 倡导低碳发展的旅游各界响应
    9.2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现实意义
        9.2.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9.2.2 加快发展方式转型
        9.2.3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9.3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
        9.3.1 互动发展:加快凝聚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
        9.3.2 规范发展:尽快推出低碳旅游发展的行动导则
        9.3.3 示范发展:创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示范区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问题的理论综述
        1.2.1 对我国温室气体的测度与排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1.2.2 国际间的碳博弈
        1.2.3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1.3 论文结构
        1.3.1 研究框架
        1.3.2 内在逻辑
    1.4 选题意义与论文可能的创新
        1.4.1 选题意义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低碳经济的含义、理论渊源
    2.1 低碳经济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2.1.2 外部性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2.1.3 生态经济学
        2.1.4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2.2 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含义
        2.2.1 低碳经济的背景
        2.2.2 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含义
        2.2.3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3章 碳博弈的内涵与我国的立场
    3.1 碳博弈的概念与国际碳博弈的基础
        3.1.1 碳博弈的概念
        3.1.2 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的意义
        3.1.3 国际碳博弈的条件
        3.1.4 国际碳博弈的基础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3.2 国际碳博弈中的利益集团及博弈的历史阶段
        3.2.1 国际碳博弈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与分歧
        3.2.2 国际谈判的简单回顾
        3.2.3 国际碳博弈的历史阶段
    3.3 人类的最后希望——超载的诺亚方舟
        3.3.1 诺亚方舟的典故
        3.3.2 诺亚方舟的比喻
        3.3.3 诺亚方舟中的不平等
    3.4 我国参与碳博弈的立场与目标
        3.4.1 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的立场
        3.4.2 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的目标
        3.4.3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国内各种博弈关系
第4章 碳排放空间设定与排放权的博弈
    4.1 碳排放空间设定与排放权分配的原则
        4.1.1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1.2 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相统筹的原则
        4.1.3 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公平的原则
        4.1.4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 碳排放空间设定与排放权分配的博弈
        4.2.1 碳排放空间的博弈
        4.2.2 碳排放权的博弈
        4.2.3 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博弈中的姿态
    4.3 碳排放监督机制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4.3.1 信号传递博弈的说明
        4.3.2 博弈模型的假设
        4.3.3 博弈模型的建立
        4.3.4 分析均衡以及对均衡结果的论述
        4.3.5 完善碳排放监督机制的政策分析
第5章 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博弈
    5.1 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的意义
        5.1.1 低碳技术的含义
        5.1.2 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
        5.1.3 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积极方面
        5.1.4 我国面临的困难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的博弈分析
        5.2.1 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的重要意义
        5.2.2 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的面临的困难
        5.2.3 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博弈关系
        5.2.4 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的演化博弈模型
        5.2.5 博弈模型的参数分析
    5.3 我国突破低碳技术与资金瓶颈的战略选择
        5.3.1 发达国家的经验
        5.3.2 加大自身低碳技术的投入
        5.3.3 加强政策的激励
        5.3.4 表明立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第6章 国际碳交易博弈
    6.1 国际碳交易的机理
        6.1.1 碳排放权的经济学属性
        6.1.2 国际排污权的含义
        6.1.3 我国参与国际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
        6.1.4 国际碳交易的前提条件
    6.2 国际排污权交易的现状分析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6.2.1 目前的碳交易市场
        6.2.2 我国面临的国际与国内方面的压力
        6.2.3 国际排污权交易谈判是各国的政治博弈
        6.2.4 目前国际排污权交易的缺陷
    6.3 国际碳交易博弈的显示偏好博弈
        6.3.1 国际碳交易机制
        6.3.2 一些假设变量的意义
        6.3.3 国际碳交易机制模型
        6.3.4 特定条件下的国际碳交易机制博弈
        6.3.5 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般情况
    6.4 中国参与国际碳交易的对策研究
        6.4.1 积极开展环境外交、促使碳交易条件的完备
        6.4.2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信息可以有效的传递
        6.4.3 加强宣传和教育,倡导和谐消费
        6.4.4 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第7章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博弈关系
    7.1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新兴战略产业发展
        7.1.1 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意义
        7.1.2 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原因
        7.1.3 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中政府与企业的两难选择
        7.1.4 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演化博弈的路径分析
        7.1.5 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7.2 能源结构调整
        7.2.1 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
        7.2.2 能源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碳排放的特点
        7.2.3 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7.2.4 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7.3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7.3.1 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现状
        7.3.2 政府与企业在执法过程中的博弈
        7.3.3 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议
第8章 总结
    8.1 重视低碳经济,尤其是碳博弈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意义
    8.2 碳排放空间设定与排放权的博弈
    8.3 低碳技术与资金引进博弈
    8.4 国际碳交易博弈
    8.5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博弈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中国将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推动节能无氟冰箱的生产与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D]. 晏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2]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D]. 陈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组织合法性视角下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 李俊.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5)
  • [4]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规制[D]. 杜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5]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与中国的应对[J]. 王志芳,张海滨.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2015(00)
  • [6]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特点与中国的应对[A]. 王志芳,张海滨.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5, 2015(总第8期)
  • [7]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D]. 汝醒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8]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道德因素分析 ——以新飞电器为例[D]. 冯晔.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2)
  • [9]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D]. 蔡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10]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 纪明. 吉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中国将与GEF合作推动节能无CFC冰箱的生产和销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