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在气候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一、在气候振动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艳[1](2021)在《黄河流域的干旱驱动及评估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旱是分布面积广大且造成经济损失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干旱越来越突出。我国频发的旱灾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并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生产生活与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了黄河流域的干旱威胁,制约着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对黄河两岸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而迫切需要开展流域干旱评估,驱动和预测研究,以期为流域内科学防旱、有效抗旱和高效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气象、水文与农业干旱入手,依据生态学、水文学与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框架,借助相关统计指标、Mann Kendall检验、连续小波变换、Copula理论框架、经验模态分解与随机优化算法等工具,剖析黄河流域各个分区的气象、水文与农业干旱的多尺度时空演变规律,并借此评估流域干旱情势;探究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干旱胁迫机制,分析不同分区生态系统受旱后的恢复时间;厘清流域不同类型干旱的驱动、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动态响应机理;借助数值预测模型与未来气候模式,预测黄河流域干旱演变态势。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揭示了黄河流域气象、水文与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探究了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干旱胁迫机制,明确了不同区域生态系统受旱后的恢复时间。以气象干旱为例,流域整体上处于干旱化趋势,不同分区站点的干湿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上游的多数站点趋向湿润化,尤以源区湿润化趋势最为显着;中下游地区多数站点趋向干旱化,渭河流域南部与部分汾河流域干旱化趋势显着;黄河流域干湿演变的整体趋势的空间分布呈现东—西反向分布的特点。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演变趋势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游NPP值逐渐增加,中游和下游区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受旱后的恢复时间存在差异性,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恢复时间分别为4个月、3.8个月和4.5个月。(2)探究了干旱驱动机制及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动态响应关系界定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概念,探讨干旱的发生、发展、高峰与衰退全过程,阐明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驱动机制;分别采用滑动窗口 Copula熵方法和滞时灰色关联度方法深入探究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响应关系,厘清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上、中、下游水文干旱对上游气象干旱响应时间分别为2个月、8-9个月和11个月;中、下游水文干旱对中游气象干旱响应时间分别是1个月、9个月,下游水文干旱对下游气象干旱存在1个月的滞后时间。(3)识别并量化了流域气象干旱的主要驱动因子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究了气象干旱不同驱动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降水和气温是影响气象干旱的最敏感因素,其次是平均风速和平均水汽压,而日照百分率的敏感性较低。采用分位数法和皮尔逊三型概率分布方法量化了不同干旱等级下降水与气温的临界阈值,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干旱因子阈值存在差异:上游、中游和下游在重度干旱等级下的降水阈值区间分别为[186.22mm,339.53mm],[295.98mm,458.74 mm]和[449.72 mm,657.81 mm],气温阈值区间分别为[5.51℃,7.32℃],[9.37℃,12.82℃]和[9.36℃,15.42℃]。(4)基于EEMD-FOA-SVR干旱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气象干旱基于分解-优化-集成数值预测模型,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进行分解操作,将干旱指数分解为多个模态分量,随后耦合支持向量回归方法预测模态分量,最后引入果蝇智能算法对耦合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进而建立基于EEMD-FOA-SVR的分解-优化-集成耦合的干旱预测模型,并应用于黄河流域的各个分区的气象干旱预测中。结果表明:采用EEMD多尺度分解的序列经过果蝇优化后的支持向量回归算法,而后再进行集成预测的结果较其它预测模型拟合度好,误差小,可实现较高精度的干旱预测。(5)基于降尺度的黄河流域未来旱涝演变特征的时空规律分析基于2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下的三种气候变化情景(RCPs)数据、结合数据(NCEP)和实测气象数据(降水、气温等),利用统计降尺度方法(SDSM)将全球大尺度预测因子降尺度到黄河流域,采用SPI干旱指标预测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未来时期2020—2050年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流域未来干旱整体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且流域中游流域干旱最为严重。

王雨晴[2](2021)在《气候与地形因子对浑善达克沙地ANPP的影响 ——以多伦县为例》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温度、降水和风速等气候要素对不同地形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不同。本文以多伦县为研究对象,使用深度学习方法模拟了研究区地形要素对生态环境因子(水和热)状况空间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的影响。详细研究方法为:(i)通过Mann-Kendall统计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80-2019年生长季气温、降水和干旱程度(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特征。(ii)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2001-2019年通过MODIS遥感数据获取的地表温度(LST)和土壤湿度(使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进行反演获得)的空间变化趋势和稳定性,并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划分方法分析了LST和TVDI在区域的空间变化规律。(iii)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分别模拟了研究区LST和TVDI的空间分布与气象站点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湿度及研究区地形因子的关系。(iv)基于前述深度学习建立的模型,通过CASA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候(气温和降水)变化情景模式下研究区生长季的ANPP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多年生长季温度、降水和干旱气候变化特征。气温以0.042℃/a的速率显着上升(r=0.685),其中1980-2000年线性倾向率是2001-2019年的2倍,这表明该区域温度升高有减缓的趋势。降水量在1980-2019年总体呈下降趋势(-0.2884mm/a)。但这一趋势呈波动变化,降水量在1980-2000年呈上升趋势(4.783mm/a),在2000和2001年急剧下降,而后从2001-2019年起又呈上升趋势(2.284mm/a)。相应地,研究区总体呈干旱化趋势(SPI指数倾向率-0.0038/a)。1980-2000年干旱减轻(SPI指数倾向率0.074/a),2001发生极严重干旱,此后湿润度又呈增加趋势(SPI指数倾向率0.037/a)。温度、降水和SPI随年份变化并不是呈简单的线性变化,在不同时段其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尤其降水和SPI时段差异性较大。在对气温、降水和干旱程度分析时,应考虑时间尺度问题,时间尺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结果。(2)LST和TVDI空间变化特征。基于2001-2019年MODIS遥感卫星数据,LST在29.05℃≤LST<30.60℃时面积占比最大,占总面积的66.66%。在2001-2019年,低温(23.05℃≤LST<27.65℃)区和次低温(27.65℃≤LST<29.05℃)区面积有扩大趋势;中温(29.05℃≤LST<29.89℃)区、次高温(29.89℃≤LST<30.60℃)区及高温(30.60℃≤LST<31.24℃)区面积有缩小趋势。TVDI指数对土壤湿度有很好的反演效果。研究区土壤湿度主要以正常状态为主(占总面积的50.48%)。区域土壤湿度状态有向湿润方向变化的趋势,土壤湿度为正常和湿润状态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而干旱状态的面积有缩小的趋势。(3)深度学习方法模拟研究区生长季LST空间变化时模拟值和实测值决定系数(R2)达0.8125,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53℃,均方误差(MSE)为0.46℃。研究发现,影响LST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有气象站点温度、NDVI、海拔、太阳辐射、地表反射率、坡度和坡向,其特征重要度分别为0.58、0.238、0.134、0.014、0.013、0.01和0.008。在其它因子一定时,生长季LST是气温的1.7倍。随着NDVI增加,LST下降,这表明植被覆盖度对LST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LST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变化幅度较小;在东、东南和南坡向的LST较高,北、西北和西坡向的LST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拔、坡度和坡向的LST呈增加的趋势。(4)深度学习方法模拟TVDI时,MAE为0.06,MSE为0.01和R2为0.7765。通过定量海拔、NDVI,地表反射率等因素,进而分析LST与TVDI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随LST的增加,土壤湿度呈减小趋势,这可能会导致区域缺水或干旱的发生。TVDI随降水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即降水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高。TVDI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即土壤湿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5)深度学习方法模拟GDD时,MAE为23.8℃、MSE为883.22℃和R2为0.9217,GDD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GDD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小;在东、东南和南坡向的GDD较高,北、西北和西坡向的GDD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拔、坡度和坡向的GDD也呈增加的趋势。(6)地上生产力受水热共同因素的影响,本文发现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ANPP有积极作用。不同水热情景下,随海拔的升高,ANPP均呈增加趋势随坡度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北和西北坡向的ANPP较高,在西和东南坡向上ANPP较低。本文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水热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形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克服了遥感方法只能监测当前生态环境因子的局限,使研究不同地形条件下生态环境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可能。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下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陆佳[3](2021)在《风机齿轮箱异常振动的状态识别与信号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愈加重视,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加速发展,而风力发电机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代表之一,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风力发电机是一个由多部件组合协作完成的复杂设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设施并网运行,其故障排查及后期运维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难题。而齿轮箱作为风力发电机的重要传动部件,也是故障最为频发的部件,因此它的工作状态对于整机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快速确定齿轮箱的失效形式也对提高机组的工作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本文以风机齿轮箱的故障诊断为研究目的,在对齿轮箱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故障诊断精度,缩短故障诊断周期为研究重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识别与信号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专利分析方法构建了齿轮箱故障诊断技术的检索样本库,分析了齿轮箱故障诊断技术的专利申请年度变化趋势、专利申请人区域分布情况、主要技术领域分布、技术生命周期分布等专利布局态势情况,通过这些更能直观反映工程实践的特征要素,梳理总结了风机齿轮箱主要故障类型及故障诊断方法的适用性。其次,运用全关联关系矩阵从联接、功能、位置、能量传递四个角度全面的分析系统内各零部件与目标零件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研究对象系统进行模块的划分,并通过拒绝域确定合适的临界值将系统进行模块分类,选取与目标零件关联性最大的模块为关键故障区域,对关键故障区域内各组件进行功能分析,并建立功能模型,使划分的零散组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系统。合理确定临界值对研究系统的模块划分具有重要意义,划分的模块既要使研究系统更加精简,又要全面涵盖与目标零件故障特征关联性强的零部件。再次,分析关键故障区域零件可靠性计算的数据类型及特征,并分别求解各零部件的应力与强度值,构建零件失效的功能函数,且按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联接结构建立关键故障区域的可靠性框图。对各零部件可靠性依次排序,并运用蒙特卡罗的方法对零部件的可靠性进行仿真计算,验证前述计算的合理性。最后,按可靠性排序对关键故障区域内各零部件所采集的振动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得到其分解到各子频带的模态分量,并计算各模态分量的能量值,选取能量值最大的模态分量对其进行RMS谱分析,获得振动信号的特征频率,从而确定零件的故障类型。该诊断方法在对齿轮箱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精度,同时又缩短了诊断周期。通过分析对比齿轮箱实时采集的振动数据,验证上述故障诊断方法的可行性,且对于大批量相同型号的风机齿轮箱故障诊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王亚迪[4](2020)在《变化环境下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径流变化驱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源区水资源极为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近年来气候变化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地球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生活。黄河源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冰川消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河流生态功能减退,河流健康受到威胁。研究变化环境下,源区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和径流演变规律,对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健全水资源保证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指导作用和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对黄河源区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包括其一致性、趋势性、周期性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对源区径流变化进行研究,包括其变化特性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取得成果主要包括:(1)根据黄河源区1961-2015年期间水文气象资料,分别采用启发式分割法、改进的Mann-Kendall法和CEEMDAN法对研究区降水、气温和潜在蒸散发时间序列的一致性、趋势项和突变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源区降水增加趋势不明显,一致性良好,主周期为2.04a。气温增加趋势显着,在1997年发生突变,序列变化剧烈,未检测到主周期。潜在蒸散发(PET)增加趋势明显,在1969年和2001年发生突变,主周期为3.67a。空间分布上,三个要素主要呈现西北-东南分布,从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数值逐渐增加。(2)根据黄河源区干旱指标和极端气候指标计算结果,本文分析了源区干旱情况和极端气候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逐渐向“暖湿化”转变,干旱指数下降趋势明显,在1990年发生突变,主周期为2.04a。干旱主要为东-西向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相对湿润,西部区域相对干旱。8项极端降水指标中,强降水事件(R95p)、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和降水强度(SDII)呈增加趋势;各指标突变年份和主周期情况并非完全一致;空间分布以西北-东南向为主,从西北向东南区域逐渐递增。11项极端气温指标中,冷昼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霜冻日数(FD0)和结冰日数(ID0)呈现出显着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均为显着上升趋势。各指标的突变年份、主周期各有特点。空间分布主要为西北-东南向分布和南-北向分布,突变前后各指标的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3)在7期土地利用分布图中可以发现,黄河源区以草地为主,未利用土地次之,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最少。研究期内,水域面积减少;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其余类型土地面积波动变化,基本持平。1982-2013年期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加,时间序列在1986年发生突变,主周期为4.00a。NDVI主要为西北-东南向空间分布特点,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数值逐渐增加。(4)根据黄河源区在1961-2015年期间唐乃亥水文站径流资料发现,黄河源区径流量呈不显着降低趋势。径流时间序列在1990年发生突变,下降趋势不显着,主周期为3.67a。春、秋季节径流下降趋势明显;3月、6月份径流为轻微上升变化,其他月份均为下降趋势。降水是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两者相关系数较大,时间序列的耦合振荡强烈。径流与干旱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共振信号明显。径流与年雨日降水量(PRCPTOT)、暖昼日数(TX90P)的相关性较强。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径流的重要因素,但径流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关性较弱。(5)人类活动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是其重要因素。本文以1961-1990年为径流基准期,1991-2015为径流变化期。根据SCRAQ方法,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9.04%和20.96%。根据Budyko弹性分析法,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8.53%和21.47%。

赵璐璐[5](2019)在《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方法的矿物风化及古气候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球表层的土壤沉积物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与环境、气候、人类等相关的地球演化信息,是研究地球过去历史的重要载体。成土体系中土壤的诸多特性都与成土期的气候环境信息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学研究方法可以将某些特性提取出来作为反演风化强度和古气候变迁的风化指标-古气候替代指标。本文的前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粘土矿物指标,磁学性质指标以及非磁性铁矿物指标在反演土壤风化程度以及重建区域古气候方面的能力与稳定性,并以中国北方的洛川剖面(LC),中部的上白川剖面(SBC)以及南方的胜利剖面(SL)中的土壤样品为例展开说明。在各类传统的风化指标中,元素地球化学风化指标在不同的风化成土体系中一般都有反演古气候的能力,可以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气候替代指标。然而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获得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高精度大范围的数据采集并不现实。以磁化率变化为主体的磁学指标在中纬度风化程度中等的土壤中,土壤中磁性的增加大部分来自于成土作用及风化强度的增加,此时的磁化率会成为良好的古气候替代指标。成土作用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直接受控于成土期盛行的环境与气候条件,所以其形态结构与含量组成等矿物学特征充分记录了成土期的环境气候信息。另外,成土体系中也会新生成部分铁矿物。次生的铁矿物是反映成土期的湿度条件、温度范围的有效指标,因此对当时的气候演化历史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粘土矿物与铁矿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作为独立的重建古气候的替代指标,但是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物源供给、地质背景、风化条件、气候类型等客观局限对这些风化指标的制约。因此,通常利用多指标结合对比的方法来重建区域内的风化程度及古气候更为可靠,另外对于新型的风化气候的发掘与寻找也十分必要。光谱学方法是一种快速,相对廉价,并且无损的,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土壤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其中可见-近红外光谱学(VNIR,350-2500 nm)因为其光谱域内具有的诊断性吸收峰大多与土壤中与化学风化和气候信息相关的矿物学特性有关,因此其对于分析土壤矿物学信息以及成为新型的古气候替代指标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本次研究的后半部分主要分析VNIR光谱学应用于土壤化学/矿物学和古气候重建分析中的可能性以及对应新型光谱学风化指标的建立。首先,将三个研究剖面光谱原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然后,将光谱学与土壤学信息通过两种方式联系起来,即简单线性相关以及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区土壤样品VNIR光谱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区域内土壤以及相同土壤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的光谱PCA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在LC黄土-古土壤剖面中,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的土壤样品点在PCA投图中具有较为清晰的组群划分特征;SBC剖面的样品没有明显的组群划分;在SL红土堆积剖面中,表土层的土壤样品与其下部的粘土层有着差异性较为明显的光谱学特征。另外,红土剖面与其余两个剖面之间的组群差异最为明显,基本没有重叠的土壤样品。而风化趋于中等堆积黄土-古土壤序列的LC剖面与SBC剖面在组群划分上具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土壤样品点有很多重叠之处。土壤原始光谱与土壤特性的相关型矩阵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的矿物学特性与光谱学行为(光谱形态特征与吸收率等)有最直接联系,而化学元素特性与光谱学行为也存在间接性的联系,土壤中的矿物学特性(直接联系)与元素组成特性(间接联系)的改变都会强烈影响VNIR光谱域内部分光谱的行为。其中,磁性矿物特性对中等风化作用下的黄土-古土壤的光谱特征具有更大的影响,其相关性最大可达到0.80;粘土矿物含量变化对强风化作用下的红土堆积的光谱特征具有更大的影响,高岭石与伊利石的含量都对SWIR光谱域内的很大一部分光谱具有强烈的影响,而粘土矿物对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光谱影响就不是那么强烈;非磁性铁矿物对VNIR光谱的强烈影响局限于400-700 nm的区间范围内,这与其在此区间内直接具有鉴定性的特征峰相关;元素特性作为间接性的影响因子,对光谱行为的影响没有特别规律性的特点。Δ4Si与CIA的大小变化都是本次研究中的间接联系特性。而具有间接联系的特性可以影响到光谱的行为可能依赖于其与直接矿物学特性的相关性,因为化学元素的变化与矿物学以及土壤粒度等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去包络线法得到的部分VNIR光谱学形态参数(例如峰高,峰的对称性等)参数与传统的风化指标(例如粘土指标与铁矿物指标等)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光谱参数D900更适宜作为指示总铁含量的指标;光谱参数P500与D700/D500的减小可以指示温暖的,季节性干旱的气候以及更强的夏季风阶段;光谱参数AS1400,D2200/D1900,AS2200在一定前提下都可以作为可靠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其中AS1400和D2200/D1900更适宜实验室内部的环境,而AS2200则更适宜在野外实施勘测的风化与古气候重建过程。黄土-古土壤以及红土样品中光谱数据与土壤特性的多元统计分析可得,VNIR光谱学在准确预测与气候相关的土壤矿物学特性时具有极大潜能,可以建立预测性较为精确的PLSR与MLRCR模型。总体来说,针对磁性特性的预测模型在两种土壤类型中都表现稳健可靠;粘土矿物与铁矿物特性的模型相对在风化强烈的红土样品中预测结果更准确,而磁性特性的模型在风化中等的黄土-古土壤样品中预测更准确。VNIR光谱学可以在今后基于土壤化学/矿物学的古气候研究中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或者替代传统研究(XRF,XRD,DRS等)的新型方法,这可以大量减少研究工作量以及提高古气候研究精度。土壤的类型(粒度,风化程度等)与数据统计模型的选择是控制预测模型表现能力的主要因素,但是土壤样品的本质似乎更加影响最终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另外,对于单独的某一土壤特性来说,更高的含量浓度以及波动性都会增加预测模型对其预测的准确性。我们也以此推测土壤特性在超过一定浓度或者一定波动性以后才可能建立起较为可靠准确的光谱学预测模型。综合来讲,VNIR光谱学在分析土壤化学/矿物学中有极大的潜能,其光谱信息中包含了与成土风化和古气候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土壤特性变化,其光谱数据可以快速提取并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可靠的风化指标。通过简单线性相关提取以及多元数据模型框定得到的光谱参数D900,AS1400,D2200/D1900,AS2200等可以作为中等至强烈风化作用下土壤中稳健的风化指标。另外,由于VNIR光谱学法具有在野外实时实地获得数据的优势,使其在建立大型土壤光谱数据库监管土壤特性,以及在大范围区域内古气候重建等研究工作成为可能。

于占江[6](2019)在《气候变化对京津冀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京津冀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阻碍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系统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变化量的影响,提出了该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对实现京津冀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60~2015年共56年京津冀区域内站点的气象、水文及地质的实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高时空分辨率的ESA CCI SM卫星遥感资料,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估、预估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蒸(散)发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了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的演变趋势和水循环变化过程;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京津冀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利用最新的Reg CM4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了在RCP4.5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的京津冀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采用经济计量模式对京津冀地表及地下水资源未来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未来气候变化下京津冀应采取的适应性对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京津冀区域近56年来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各气候分区也呈现和全区域一致的上升趋势;90年代初发生突变上升;炎热日数年代际变化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日最低气温≤0℃和≤-10℃日数的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与气温变化不同是该区域降水呈弱下降趋势且存在比较显着的区域非均一性,冀北高原区无明显变化,冀东平原区降水下降趋势显着于京津冀全区和其他气候分区。(2)验证了彭曼、高桥公式在计算京津冀区域潜在、实际蒸发量的可适用性。通过实际计算指出了京津冀区域存在“蒸发悖论”现象:蒸发皿蒸发量和潜在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而实际蒸发量呈弱上升趋势,尤其是2000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与当前学术界蒸发互补理论相一致;实际蒸发与地表、地下水资源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3)京津冀区域空中水汽总量分析表明,近56年来水汽总量呈减少趋势;水汽收支分析表明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中低层700 h Pa以下,850-700 h Pa水汽总量最为丰富,总水汽收支基本平衡,有弱水汽流出;夏季水汽净收支为正值,春季、秋季和冬季水汽收支均为负值。(4)京津冀区域近56年地表、地下水资源均呈减少趋势,地表水资源减少趋势尤为显着,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比山区要快;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是影响京津冀区域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但降水影响更为明显;分析表明,京津冀区域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5)京津冀区域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不均,且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夏季呈上升趋势,冬季呈下降趋势;土壤湿度与气温、蒸发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降水是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6)预估结果表明了京津冀区域面临增暖和增湿的风险。年平均气温及冬、夏季气温都呈一致上升趋势,尤其夏季升温幅度较大,高达1.2℃左右;21世纪近期京津冀区域年平均降水和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冬季则是增加和减少相间的区域性分布;21世纪近期京津冀区域地表水资源呈弱增加趋势,地下水资源呈减少趋势。

益霖露[7](2019)在《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气候分析方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可以创造良好的风景园林小气候环境,带动城市的健康发展,给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地区提供更加舒适、愉悦的户外活动场所。但在不同城市中,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户外环境中的气候问题是不同的,因此在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过程中,气候分析阶段非常关键,其决定着设计构思和决策的正确与否。近年来,风景园林小气候的研究得到了较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但是对于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中的气候分析方法并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多数情况下的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只笼统的进行气候分析。在此背景下,为了给风景园林设计师提供气候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明确城市的气候问题及室外小气候空间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而生成更加清晰的气候调控目标和相应策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量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气候分析方法展开研究,并尝试构建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气候分析方法体系,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对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气候分析相关原理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气候分析的原理及其之间的关系,梳理出风景园林气候分析的目标、主要任务及分析步骤。其次,对小气候设计中现有气候分析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对具有借鉴意义且发展较为完善的建筑气候分析方法及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案例中普遍使用的气候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及梳理,分析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在研究及应用中的现存问题。再次,展开相关工作尝试解决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中的现存问题。尝试从人体生理及行为调节着手,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调节反应和适应的温湿度区间,并以此作为户外热舒适评价标准;提出使用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气候的健康性,并补充完善现有气候分析方法。最后,探索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体系。按照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的任务及步骤,梳理相关气候分析方法,尝试构建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体系,探讨体系中各气候分析方法的适用性,为设计师在进行气候分析时提供选择的依据。

薛占璞[8](2018)在《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动力学联合仿真分析》文中提出随着风力机大型化发展趋势的加剧,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振动,在考虑非线性振动情况下,进行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振动属于非线性耦合振动,由此带来的位移及应力变化等对系统稳定性会产生重要影响。塔架与叶片作为风电机组主要弹性体,其耦合结构的振动直接影响系统各部件之间的分级式耦合,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为了研究大型风电机组结构动力学,利用联合仿真技术对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进行多参数监测,经过不同工况下的响应分析,确定需要改进的结构部位,监测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关键部件的多参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各参数变化对结构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并且将改进前后的结构部位进行动力学对比分析。采用谐波合成法产生的气动载荷,结合振动的位移应变关系及势能理论,进行模态分析,对塔架叶片耦合结构进行风振响应分析,从而得出塔架叶片耦合振动及结构参数对于风电机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为大型风电机组运转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的状态监测与控制提供参考价值。在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把风电机组作为复杂多体系统考虑,其动力学联合仿真分析对大型风电机组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针对大型风电机组柔性多体塔架叶片耦合结构气动响应问题,提出在不同偏航角度下的分析方法。根据该方法的流程图,建立大型风电机组柔性多体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动力学模型,采用谐波叠加法计算气动载荷分布,考虑塔影效应与风剪切的影响,结合模态分析,得出诱导因子与气动响应时程曲线。结果表明,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在扭转、挥舞、摆振三种形式中,随着偏航角度的增大,动态位移变化幅值减小,叶尖弯矩与叶根剪力均值逐渐减小,轴向与切向诱导因子变化较小,尾流稳定。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的气动响应直接决定振动位移变化,从而对风力机发电效率产生影响。塔架叶片耦合结构作为承受空气动力的主要构件,气动响应产生的位移及变形对于大型风力机叶片设计、保障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2)关于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振动引起的风力机柔性多体系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振动学研究。考虑塔架的结构参数对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计算了系统及各部件的自然频率,对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进行振动分析。采用谐波合成法产生的气动载荷,对塔架叶片耦合结构进行了风振响应分析,从而得出塔架叶片耦合振动及结构参数对于风力机柔性多体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塔架结构参数变化及塔架叶片耦合振动位移对风力机柔性多体系统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为大型风电机组正常运行提供一定参考价值。(3)针对大型风电机组柔性塔架分段处的动态响应问题,进行动力学分析。利用双向流固耦合法对塔架分段处法兰进行流体与结构动力学分析,结合流程图,得出塔架法兰典型模态振型图。考虑塔架叶片耦合结构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中,在风剪切与脉动风联合作用下,得出塔架法兰的速度、压力、剪应力、涡量分布,同时将考虑耦合作用与未考虑耦合作用进行塔架法兰的应力、位移的对比。结果表明,塔架法兰的剪应力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均布排列的螺栓风速云图稳定,考虑耦合作用的塔架法兰变化幅度比未考虑耦合作用小。该结果为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作用下的塔架分段处法兰结构状态动力学参数监测提供参考价值。(4)通过大型风电机组整体振动与局部振动的联合作用,研究塔架叶片耦合结构振动的动力响应。结合振动的位移应变关系及势能理论,对其进行模态分析,重点分析了在脉动风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经过动力学参数变化曲线分析,提出塔架的结构改进措施,并且将改进前后的结构进行动力响应的对比,阐述了改进后结构的优越性,从而为工程应用提供值得参考的依据。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4)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桥梁工程领域(包括高性能材料、桥梁作用及分析、桥梁设计理论、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桥梁基础工程、桥梁监测、评估及加固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成就的同时对未来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疏理:高性能材料方面重点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CFRP材料,桥梁作用方面分析了车辆荷载和温度,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方面分析了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方面分析了抗震、抗风、抗火、抗爆和船撞及多场、多灾害耦合;最后对无缝桥、桥面铺装、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嘉亮[10](2011)在《仿生·动态·可持续 ——基于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动态建筑表皮研究》文中提出建筑适应气候一直是建筑领域研究与实践的追求,随着几十年的智能建筑和表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建筑与建筑表皮逐渐具有了整合智能、动态和可持续特征的可能性。本课题基于“生物气候适应机制对研究思路的技术创新性”提出这样的研究假设:从仿生学的思路出发,将生物气候适应性的特征,从自然模型的层面上转移到建筑可持续层面的建筑表皮设计中;同时,面向未来城市、建筑空间和人的互动性趋势发展,将界面的动态特征融合其中,最终形成“仿生性的动态建筑表皮(Bio-inspired Kinetic Envelopes)”。无论是作为设计思路,抑或是理论体系,该研究都可以为建筑领域提供一个崭新的和极具特色的发展方向。本课题的研究围绕仿生设计、动态建筑和可持续设计三个主题展开,并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参数化设计作为整合三个主题的核心研究方法。全文共分七章,从导论一章的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思路和假设,过渡到第二章相关表皮、动态建筑和仿生三个内容的基本理论阐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而后的研究主体内容基本上按照如下“问题的启发设计”(Human problem-driveninspired design)的研究思路展开:1)定义研究对象(第三章动态建筑及动态建筑表皮的类型研究和实验探索,以及第五章建筑表皮与建筑能耗的关联性研究);2)重构研究问题(第四章中生物与建筑表皮在气候适应性上的对应);3)探索相关生物系统(第四章中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各类系统分析和整理);4)提炼生物启发设计的逻辑应用模型(第四章中生物气候适应性的模型分析和启发设计框架);5)实验性应用(第六章基于BIM参数化方法的仿生动态建筑表皮实验性设计)。在这其中,实验性应用的研究过程是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和生物模型展开,其主要作用在于对整个思路和架构的示例,以及对仿生性动态建筑表皮设计的思路总结。第七章结论中重申了课题的核心成果,包括动态建筑和动态建筑表皮的类型及其特征、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启发设计框架、以气候适应为目标的建筑表皮和能耗之间的变量结构关系、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参数化方法、仿生性动态建筑表皮设计与发展的三维空间体系五个内容。

二、在气候振动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气候振动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流域的干旱驱动及评估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指标及评估分析
        1.2.2 干旱驱动机制研究
        1.2.3 干旱预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基本方法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
    2.3 基本方法
        2.3.1 小波分析法
        2.3.2 Mann-Kendall检验分析法
        2.3.3 克里金差值法(Kriging插值法)
    2.4 小结
3 黄河流域干旱特征分析
    3.1 干旱定义及指标
        3.1.1 气象干旱定义及指标
        3.1.2 水文干旱定义及指标
        3.1.3 农业干旱定义及指标
    3.2 黄河流域气象干旱时空演变规律
        3.2.1 气象干旱事件多尺度时程变化规律
        3.2.2 气象干旱事件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
        3.2.3 多尺度下气象干旱频率特征分析
    3.3 黄河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规律
        3.3.1 水文干旱事件多尺度时程变化规律
        3.3.2 水文干旱事件多尺度空间统计特征
        3.3.3 多尺度下水文干旱周期性变化特征
    3.4 黄河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
        3.4.1 农业干旱事件的时程变化特征
        3.4.2 农业干旱事件与气象要素的空间相关性
    3.5 农业干旱影响下的流域陆地生态系统恢复时间
        3.5.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模拟及分析
        3.5.2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3.5.3 生态系统干旱恢复时间(RT)确定
        3.5.4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植被干旱恢复时间RT的空间变异特征
    3.6 小结
4 干旱驱动机制及动态响应分析
    4.1 气象干旱驱动机制分析
        4.1.1 气象干旱的形成发展过程
        4.1.2 驱动因素
        4.1.3 驱动机制
    4.2 水文干旱驱动机制分析
        4.2.1 水文干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2.2 驱动因素
        4.2.3 驱动机制
    4.3 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相关性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相关性分析
    4.4 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动态响应分析
        4.4.1 基于滑动窗口Copula熵的干旱动态响应
        4.4.2 基于滞时灰色关联度的干旱动态响应
    4.5 小结
5 干旱驱动因子分析
    5.1 驱动因子特征分析
        5.1.1 驱动因子时间变化规律
        5.1.2 驱动因子空间变化特征
    5.2 驱动因子敏感性分析
        5.2.1 敏感性分析方法
        5.2.2 黄河流域干旱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5.3 驱动因子阈值分析
        5.3.1 理论基础
        5.3.2 驱动因子阈值选取方法
        5.3.3 黄河流域干旱驱动因子阈值分析
        5.3.4 黄河流域干旱驱动因子阈值检验
        5.3.5 阈值归因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EEMD-FOA-SVR的黄河流域干旱预测
    6.1 研究方法
        6.1.1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6.1.2 果蝇优化算法
        6.1.3 支持向量回归
        6.1.4 FOA-SVR模型
    6.2 基于EEMD-FOA-SVR预测模型
        6.2.1 基于EEMD-FOA-SVR预测模型流程图
        6.2.2 模型评价准则
    6.3 基于EEMD-FOA-SVR模型的干旱预测
        6.3.1 模型构建
        6.3.2 模型验证
        6.3.3 模型预测
    6.4 小结
7 黄河流域未来干旱演变特征的时空变异规律分析
    7.1 GCM数据来源及主要方法
        7.1.1 GCM模式
        7.1.2 SDSM统计降尺度方法
    7.2 SDSM模型降尺度适应性评估
    7.3 未来降水和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7.3.1 未来降水和气温的时程变化规律
        7.3.2 未来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7.4 未来时期2020-2050 年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7.4.1 未来时期2020-2050 年气象干旱的时间序列预测
        7.4.2 未来时期2020-2050 年气象干旱的空间预测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气候与地形因子对浑善达克沙地ANPP的影响 ——以多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候变化对区域环境的研究进展
        1.2.2 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2.3 不同地形下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
        1.2.4 土壤湿度遥感研究
        1.2.5 深度学习模型的常见网络结构和应用
        1.2.6 环境因子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的研究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类型
    2.2 数据源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温度、降水和干旱特征
        2.3.2 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统计
        2.3.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空间模拟
        2.3.4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形植被地上生产力的模拟
3 研究区温度、降水和干旱特征
    3.1 气温在多伦区域时间尺度研究
        3.1.1 多年生长季气温变化规律
        3.1.2 多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周期特征
    3.2 降水在多伦区域时间尺度研究
        3.2.1 多年生长季降水变化规律
        3.2.2 多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特征
    3.3 传统干旱监测方法在多伦区域时间尺度研究
        3.3.1 多年生长季气象干旱指数变化规律
        3.3.2 多年标准化降水指数变化周期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4 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统计
    4.1 地表温度基本变化特征
        4.1.1 基于地表温度空间面积特征
        4.1.2 地表温度空间变化趋势与稳定性
    4.2 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4.2.1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特征空间的构建
        4.2.2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土壤湿度评估
        4.2.3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区域干-湿面积分析
        4.2.4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空间变化趋势与稳定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模拟
    5.1 地表温度模拟变量参数选取和模型评估
        5.1.1 参数选取
        5.1.2 模型评估
    5.2 基于生长季空间地表温度的模拟
    5.3 特定环境条件下气象站温度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5.4 特定环境不同覆盖度条件下气温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5.5 气温变化条件下地表温度空间变化特征
        5.5.1 生长季气温变化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5.5.2 地表温度随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特征
        5.5.3 地表温度随NDVI的变化特征
    5.6 讨论
    5.7 小结
6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模拟
    6.1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拟变量选取和模型评估
        6.1.1 参数选取
        6.1.2 模型评估
    6.2 基于生长季空间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模拟
    6.3 特定环境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随温度变化特征
    6.4 干湿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6.4.1 降水、SPI指数与TVDI相关性
        6.4.2 生长季降水量变化对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6.4.3 土壤湿度随海拔的变化特征
        6.4.4 土壤湿度随NDVI的变化特征
    6.5 讨论
    6.6 小结
7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形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7.1 气温变化下,有效积温空间变化特征
        7.1.1 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分析
        7.1.2 有效积温模拟评估
        7.1.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有效积温的模拟评估
        7.1.4 气温变化条件下有效积温变化特征
        7.1.5 有效积温随海拔、坡度和坡向变化特征
        7.1.6 有效积温随NDVI变化特征
    7.2 水热变化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影响
        7.2.1 气温不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降水量变化特征
        7.2.2 气温升高2℃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降水量变化特征
        7.2.3 气温升高4℃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降水量变化特征
        7.2.4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特征
    7.3 讨论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风机齿轮箱异常振动的状态识别与信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风机齿轮箱故障诊断技术专利布局分析
    2.1 故障诊断技术专利检索策略
        2.1.1 专利数据的来源
        2.1.2 专利检索方法
        2.1.3 构建专利文献样本库
    2.2 故障诊断技术专利布局态势分析
        2.2.1 专利申请年度变化趋势
        2.2.2 专利申请人区域分布情况
        2.2.3 主要技术领域分布
        2.2.4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2.3 风机齿轮箱的主要故障类型
        2.3.1 齿轮失效
        2.3.2 轴承失效
    2.4 风机齿轮箱的主要故障诊断方法
        2.4.1 振动监测
        2.4.2 声发射监测
        2.4.3 油液监测
        2.4.4 温度监测
        2.4.5 电参数监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全关联关系矩阵的关键故障区域识别
    3.1 关键故障区域的识别
        3.1.1 关键故障区域分析方法
        3.1.2 关键故障区域识别原理
    3.2 构建全关联关系矩阵
        3.2.1 系统模块分解方法
        3.2.2 系统模块分解模型
        3.2.3 构建全关联关系矩阵
    3.3 基于拒绝域与临界值的模块分类
    3.4 基于功能的关键故障区域模型构建
        3.4.1 产品功能的分析
        3.4.2 建立功能模型
    3.5 工程实例
        3.5.1 风机振动数据采集模型
        3.5.2 多振动传感器的布局策略分析
        3.5.3 构建组件相关性矩阵
        3.5.4 组件离散程度验证
        3.5.5 建立关键故障区域功能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故障区域的零件可靠性分析
    4.1 可靠性数据研究
        4.1.1 可靠性指标
        4.1.2 可靠性数据分类
        4.1.3 可靠性数据分析
    4.2 零件的可靠性模型建立
        4.2.1 零件可靠性建模的特点分析
        4.2.2 可靠性框图
        4.2.3 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4.2.4 并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4.2.5 混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4.3 零件可靠性计算
        4.3.1 齿轮的可靠性计算
        4.3.2 轴承的可靠性计算
    4.4 蒙特卡洛仿真
        4.4.1 蒙特卡洛仿真的基本流程
        4.4.2 齿轮可靠性的仿真分析
        4.4.3 轴承可靠性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键故障区域的零件失效分析
    5.1 经验模态分解与小波包理论分析
        5.1.1 经验模态分解(EMD)特点分析
        5.1.2 小波包变换特点分析
    5.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故障特征提取
    5.3 基于小波包频段能量谱分析的故障诊断
    5.4 实例分析
        5.4.1 中速轴叶片侧轴承故障诊断
        5.4.2 高速轴小齿轮故障诊断
        5.4.3 中速轴电机侧轴承故障诊断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4)变化环境下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径流变化驱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环境变化研究
        1.2.2 水文气象要素研究
        1.2.3 干旱与极端气候研究
        1.2.4 土地利用与植被指数
        1.2.5 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与地貌
        2.1.3 气象与水文
    2.2 研究资料
        2.2.1 气象资料
        2.2.2 水文资料
        2.2.3 土地利用资料
        2.2.4 植被指数资料
3 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时间序列变异性
        3.1.2 时间序列趋势项
        3.1.3 时间序列周期性
    3.2 黄河源区降水变化
        3.2.1 年尺度降水时空变化
        3.2.2 季尺度降水时空变化
        3.2.3 月尺度降水时空变化
    3.3 黄河源区气温变化
        3.3.1 年尺度气温时空变化
        3.3.2 季尺度气温时空变化
        3.3.3 .月尺度气温时空变化
    3.4 黄河源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3.4.1 年尺度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3.4.2 季尺度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3.4.3 月尺度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干旱和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干旱指标计算
        4.1.2 极端指标计算
    4.2 黄河源区干旱情况时空变化
        4.2.1 年尺度干旱时空变化
        4.2.2 季尺度干旱时空变化
        4.2.3 月尺度干旱时空变化
    4.3 黄河源区极端气候时空变化
        4.3.1 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4.3.2 极端气温时空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5.1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5.1.1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
        5.1.2 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5.2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5.2.1 植被覆盖年尺度变化
        5.2.2 植被覆盖季节尺度变化
        5.2.3 植被覆盖月尺度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径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相关性研究
        6.1.2 贡献率计算
    6.2 径流变化分析
        6.2.1 年尺度径流变化
        6.2.2 季尺度径流变化
        6.2.3 月尺度径流变化
    6.3 径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6.3.1 径流与降水的关系
        6.3.2 径流与气温的关系
        6.3.3 径流与潜在蒸散发的关系
        6.3.4 径流与干旱的关系
        6.3.5 径流与极端气候的关系
        6.3.6 径流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6.3.7 径流与NDVI的关系
    6.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研究
        6.4.1 SCRAQ方法结果
        6.4.2 Budyko弹性系数法结果
        6.4.3 贡献率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5)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方法的矿物风化及古气候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风化指标的应用现状
        1.1.1 基于离子迁移衍生的风化指标
        1.1.2 基于次生矿物形成与转化的风化指标
        1.1.3 新型风化指标的寻找与展望
    1.2 利用光谱学方法表征风化强度的研究进展
        1.2.1 土壤中常见矿物的VNIR光谱学特征
        1.2.2 数据处理与建模
        1.2.3 简单线性光谱学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
        1.2.4 分析土壤矿物及成土风化的可能性
    1.3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及气候背景及研究剖面的特征
    2.1 地理及气候背景
    2.2 研究剖面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传统分析方法
        3.1.1 XRD分析
        3.1.2 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
        3.1.3 DRS分析
        3.1.4 磁化率分析
    3.2 光谱学分析方法
        3.2.1 VNIR光谱测量
        3.2.2 原始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3.2.3 去包络线及光谱参数提取
        3.2.4 简单线性分析
        3.2.5 多元统计分析
        3.2.6 模型的建立,优化与评估
        3.2.7 重要波段/参数的判定
第四章 中国不同纬度带土壤剖面中传统风化指标的探讨
    4.1 基于化学及矿物学风化指标的气候重建
        4.1.1 LC黄土-古土壤序列及黄土高原内的气候环境重建
        4.1.2 SBC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洛南盆地内的气候环境重建
        4.1.3 SL红土序列及四川盆地内的气候环境重建
    4.2 传统风化指标反演古气候时的表征
        4.2.1 元素迁移
        4.2.2 磁学特征
        4.2.3 粘土矿物特性
        4.2.4 非磁性铁矿物特性
第五章 VNIR光谱学对土壤特性的表征
    5.1 土壤特性概述
        5.1.1 描述统计学特征
        5.1.2 相关性分析
    5.2 VNIR光谱学特征概述
        5.2.1 原始吸收光谱特征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原始光谱特征
        5.2.3 土壤特性差异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5.3 光谱的简单线性分析
        5.3.1 SL剖面光谱的应用性分析及光谱指标的提取
        5.3.2 SBC光谱指标的提取及验证
    5.4 光谱的多元统计分析
        5.4.1 统计学模型的建立
        5.4.2 优化后的模型分析结果
        5.4.3 重要光谱参数/光谱域的多元统计模型判定
第六章 VNIR光谱学在土壤矿物学及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6.1 简单线性分析下的古气候学应用分析
    6.2 多元统计分析下的古气候学应用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气候变化对京津冀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空中水资源
        1.2.2 地表水资源
        1.2.3 地下水资源
        1.2.4 蒸散发
        1.2.5 土壤湿度
        1.2.6 水资源的预估
        1.2.7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说明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主要气候特征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资源概况
    2.2 资料说明
        2.2.1 代表站的确定
        2.2.2 资料来源
        2.2.3 数据及质量控制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数据和方法
    3.3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气温事件
        3.3.1 空间分布特征
        3.3.2 气温变率
        3.3.3 突变特征
        3.3.4 周期性分析
        3.3.5 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3.4 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3.4.1 空间分布特征
        3.4.2 降水的变率特征
        3.4.3 突变特征
        3.4.4 周期性分析
        3.4.5 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
        3.4.6 夏季降水减少明显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中水汽总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
    4.1 引言
    4.2 数据和方法
        4.2.1 数据
        4.2.2 方法
    4.3 水汽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4.3.1 水汽总量的年际变化
        4.3.2 水汽总量的年内变化
        4.3.3 水汽总量垂直分布
        4.3.4 水汽总量空间分布
    4.4 水汽输送与收支的时空分布
        4.4.1 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
        4.4.2 水汽通量散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4.4.3 水汽收支的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和方法
        5.2.1 数据
        5.2.2 方法
    5.3 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5.3.1 蒸发皿蒸发量的年变化特征
        5.3.2 蒸发量季节变化特征
        5.3.3 影响因子分析
    5.4 潜在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5.4.1 潜在蒸发量变化特征
        5.4.2 潜在蒸散发对各气象要素敏感性分析
    5.5 实际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5.5.1 实际蒸发量的估算
        5.5.2 实际蒸发量变化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陆地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6.1 引言
    6.2 数据和方法
    6.3 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6.3.1 地表水资源基本特征
        6.3.2 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
        6.3.3 典型水文站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
        6.3.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6.4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6.4.1 地下水资源量空间分布特征
        6.4.2 地下水变化趋势
        6.4.3 气候要素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7.1 引言
    7.2 数据和方法
    7.3 实测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分析
        7.3.1 土壤水分常数分布特征
        7.3.2 实测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7.3.3 气候因子与实测土壤湿度的相关关系
    7.4 ESA CCI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分析
        7.4.1 CCI土壤湿度时间变化特征
        7.4.2 CCI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特征
        7.4.3 土壤湿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
    7.5 气候变化下土壤湿度的调控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京津冀水资源适应性对策
    8.1 引言
    8.2 数据和方法
    8.3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水资源效应
        8.3.1 预测模式的建立
        8.3.2 京津冀区域气候变化预估
        8.3.3 京津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预估
    8.4 气候变化下京津冀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及适应性对策
        8.4.1 京津冀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8.4.2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现状及挑战
        8.4.3 适应性对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文创新点
    9.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气候分析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相关研究成果
        1.1.2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必要性
        1.1.3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中进行气候分析的必要性
        1.1.4 研究意义
    1.2 现状研究综述
        1.2.1 基础概念界定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2.3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及气候分析基本原理研究
    2.1 风景园林设计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关系
    2.2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基础理论研究
        2.2.1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2.2.2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原理
        2.2.3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目标
        2.2.4 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步骤
    2.3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基础理论研究
        2.3.1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的目标和任务
        2.3.2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的步骤
        2.3.3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的气候要素
    2.4 气候舒适性评价指标的基本原理研究
        2.4.1 气候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2.4.2 气候健康性的评价指标
    2.5 小结
3 小气候设计中的气候分析方法应用现状分析
    3.1 建筑气候设计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中气候分析的关系
        3.1.1 建筑气候设计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关系
        3.1.2 建筑气候分析与风景园林气候分析的相同点
        3.1.3 建筑气候分析与风景园林气候分析的差异点
        3.1.4 建筑气候分析方法的借鉴意义
    3.2 建筑气候设计中的气候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3.2.1 建筑气候分析中的气候数据收集方法
        3.2.2 建筑环境中的气候舒适性评价方法
        3.2.3 建筑小气候要素与环境作用关系分析方法——“风”和“光”的分析方法
    3.3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3.3.1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中的气候数据收集方法
        3.3.2 风景园林气候舒适性评价方法——沿用建筑气候分析方法的思路
        3.3.3 风景园林小气候要素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分析方法
    3.4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中常用模拟分析方法
        3.4.1 CFD软件
        3.4.2 Ecotect软件
        3.4.3 ENVI-met软件
        3.4.4 其他软件
    3.5 小结
4 风景园林小气候的热舒适性评价标准探索
    4.1 气候要素与人体的热舒适
        4.1.1 气候要素作用于人体的机制
        4.1.2 空气温度的作用机制
        4.1.3 湿度的作用机制
        4.1.4 气流的作用机制
        4.1.5 太阳辐射的作用机制
    4.2 人体的热量平衡和热舒适
        4.2.1 人体热量平衡过程
        4.2.2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量传递方式
        4.2.3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主要气候要素
    4.3 空气温度的适应性舒适区间
        4.3.1 人的气候适应性
        4.3.2 人体的生理适应温度范围
        4.3.3 人体的行为适应温度范围
        4.3.4 人体的心理适应
    4.4 空气湿度的适应性舒适区间
    4.5 小结
5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体系构建
    5.1 风景园林小气候数据获取方法的改善
        5.1.1 风景园林小气候空间——生物气候场
        5.1.2 竖向“场”:城市近地面层小气候立体矩阵式综合实测法
        5.1.3 平面“场”:风景园林小气候场效应梯度实测法
        5.1.4 立面空间:红外热成像拍摄记录法
    5.2 城市气候舒适性评价方法的改善
        5.2.1 数据选择
        5.2.2 城市气候背景的热舒适性分析方法——季节气候热过程分析方法
        5.2.3 城市气候背景的健康性分析方法
    5.3 风景园林小气候要素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分析方法的补充
        5.3.1 利用空气热效应场机制的分析方法
        5.3.2 依据潜热显热分区机制的分析方法
        5.3.3 日照分析方法
    5.4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体系
        5.4.1 气候数据收集方法
        5.4.2 气候舒适性分析方法
        5.4.3 风景园林小气候要素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分析方法
        5.4.4 风景园林气候分析方法的应用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利用地面总辐射来计算直射辐射的步骤
附录Ⅱ 图录
附录Ⅲ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动力学联合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动力学理论
    2.1 引言
    2.2 柔性理论在塔架叶片耦合中的应用
    2.3 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动力学应用分析
    2.4 塔架分段处结构动力学分析
    2.5 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三维结构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多体塔架叶片耦合气动响应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气动载荷及流程图
        3.2.1 湍流风场载荷
        3.2.2 流程图
    3.3 气动响应特性分析
        3.3.1 模态分析
        3.3.2 诱导因子对气动响应特性的影响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架叶片耦合振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基本理论及方程的应用
    4.3 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模型风致振动
        4.3.1 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模型的振动特性
        4.3.2 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模型风致响应
        4.3.3 风致响应动力参数变化分析
    4.4 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架分段式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分段式结构
        5.2.1 分段式三维结构动力学模型
        5.2.2 分段式三维结构应用基本控制方程
        5.2.3 分段处边界条件及模型验证
        5.2.4 塔架模态振型图分析
        5.2.5 双向流固耦合法流程图
    5.3 大型风电机组柔性塔架分段处动态响应分析
        5.3.1 柔性塔架分段处法兰耦合结构模态分析
        5.3.2 柔性塔架分段处法兰耦合结构流体动力学分析
        5.3.3 塔架分段与锥筒式性能对比
    5.4 主振动与内振动联合作用下结构动力学分析
        5.4.1 主要应用控制方程
        5.4.2 边界条件及流程图
        5.4.3 动力响应分析
        5.4.4 结构改进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桥梁工程建设成就及展望 (同济大学肖汝诚老师、郭瑞、姜洋提供原稿)
    1.1 建设成就
        1.1.1 设计水平的提高
        1.1.2 施工技术的发展
        1.1.3 桥梁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改进
    1.2 展望
        1.2.1 桥梁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1.2.2 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其结构体系的创新[3]
        1.2.3 超深水基础建造技术
        1.2.4 创新施工装备和监测设备的研发
        1.2.5 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2 高性能材料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 (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张哲博士生提供原稿)
        2.1.1 UHPC桥梁工程应用现状
        2.1.2 UHPC在大跨桥梁上的应用展望
        2.1.3 小结
    2.2 纤维复合材料 (江苏大学刘荣桂老师提供原稿)
        2.2.1 CFRP材料在预应力大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2.2.1. 1 CFRP索 (筋) 锚具系统
        2.2.1. 2 CFRP材料作为受力筋
        2.2.1. 3 CFRP材料作为桥梁索结构
        2.2.2 CFRP材料在桥梁结构补强加固中的应用
        2.2.3 基于CFRP材料自感知特性的结构体系研发及应用现状
        2.2.4 CFRP材料现代预应力结构应用研究展望
    2.3 智能材料与纳米材料[49]
3 作用及分析
    3.1 汽车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任伟新老师、中南大学赵少杰博士生提供原稿)
        3.1.1 研究现状
        3.1.1. 1 研究方法及阶段
        3.1.1. 2 第1类模型
        3.1.1. 3 第2类模型
        3.1.2 各国规范的相关车辆荷载模型
        3.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3.1.4 研究发展方向
        3.1.4. 1 基于WIM系统和实时交通要素监测的车辆数据调查统计
        3.1.4. 2 基于多参数随机模拟技术的车辆荷载流模拟
        3.1.4. 3 基于交通流的桥梁结构效应及安全评估技术
        3.1.5 小结
    3.2 温度作用 (东南大学叶见曙老师提供原稿)
        3.2.1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和梯度温度
        3.2.1. 1 温度场
        3.2.1. 2 梯度温度
        (1) 沿箱梁高度的梯度温度分布形式
        (2) 最大温差值
        (3) 梯度温度的影响因素
        3.2.2 混凝土箱梁温差代表值
        3.2.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数值分析
        3.2.4 小结
    3.3 分析理论方法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3.3.1 单梁、空间梁格、空间网格建模
        3.3.2 非线性分析
        3.3.3 多尺度建模
4 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长安大学罗晓瑜、王春生老师, 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提供原稿)
    4.1 桥梁及典型构件寿命的给定
        4.1.1 桥梁结构寿命给定
        4.1.2 国外桥梁及构件使用寿命
    4.2 桥梁性能设计
        4.2.1 安全性能设计
        4.2.2 使用性能设计
        4.2.3 耐久性能设计
        4.2.4 疲劳性能设计
        4.2.5 景观性能设计
        4.2.6 生态性能设计
        4.2.7 基于性能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4.3 寿命周期管养策略及设计
    4.4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决策
    4.5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和决策
    4.6 存在问题与建议
5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
    5.1 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5.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 (中南大学丁发兴老师, 清华大学樊健生老师, 同济大学刘玉擎、苏庆田老师提供原稿)
        5.2.1 研究现状
        5.2.1. 1 静力性能
        5.2.1. 1. 1 承载力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拱
        5.2.1. 1. 2 刚度
        5.2.1. 2 动力性能
        5.2.1. 2. 1 自振特性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2) 钢管混凝土墩桥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5.2.1. 2. 2 车致振动
        5.2.1. 2. 3 风致振动
        5.2.1. 2. 4 地震响应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
        (2)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3)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
        5.2.1. 3 经时行为
        5.2.1. 3. 1 疲劳性能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节点
        5.2.1. 3. 2 收缩徐变性能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5.2.1. 3. 3 耐久性能
        5.2.1. 4 状态评估
        5.2.2 发展前景
        (1)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
        (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经时行为研究
        (3)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动力学研究
        (4)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服役状态评估
6 桥梁防灾减灾
    6.1 抗震 (同济大学李建中老师、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原稿)
        6.1.1 桥梁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模型
        6.1.2 桥梁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2. 1 RC桥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2. 2 桥梁剪力键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3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
        6.1.3. 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6.1.3. 2 桥梁结构多维地震动的空间差动效应
        6.1.3. 3 桥梁防落梁装置
        6.1.3. 4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
        6.1.3. 5 结构-介质相互作用
        6.1.3. 5. 1 土-桥台-桥梁结构相互作用
        6.1.3. 5. 2 近海桥梁-水相互作用
        6.1.4 桥梁减隔震技术
        6.1.5 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6.1.6 基于纤维增强材料的桥墩抗震加固技术
        6.1.7 存在的问题分析
    6.2 抗风 (长安大学李加武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李永乐老师提供原稿)
        6.2.1近地风特性研究
        6.2.1. 1 平坦地形风特性实验室模拟
        6.2.1. 2 特殊地形风特性
        (1) 现场实测
        (2) 风洞试验
        (3) CFD方法
        6.2.2 风致振动及风洞试验
        (1) 颤振
        (2) 涡激振动
        (3) 抖振
        (4) 驰振
        (5) 斜拉索风雨振
        6.2.3 临时结构抗风
        (1) 设计风速
        (2) 风力系数
        6.2.4 大跨桥风致振动的计算分析
        6.2.5 CFD分析
    6.3 抗火抗爆 (长安大学张岗老师提供原稿)
        6.3.1 研究现状与目标
        6.3.2 桥梁火灾风险评价
        6.3.3 适用于桥梁结构高性能材料的高温特性
        6.3.4 桥梁结构的火荷载特性
        6.3.5 桥梁结构的火灾作用效应
        6.3.6 火灾后桥梁结构的损伤评价
    6.4 船撞 (长安大学姜华老师提供原稿)
        6.4.1 船撞桥风险分析
        6.4.2 船撞桥数值模拟及碰撞试验校核
        6.4.3 撞击力公式及船撞桥简化模型
        6.4.4 桥梁防撞设施研究
    6.5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
        6.5.1 风-车-桥系统 (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提供原稿)
        6.5.1. 1 研究回顾
        6.5.1. 2 未来发展方向
        6.5.1. 2. 1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
        6.5.1. 2. 2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精细化分析
        (1) 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和耦合机理研究
        (2) 钢桁加劲梁断面的风-汽车-桥梁分析系统建立
        (3) 风-随机车流-桥梁分析系统集成、动态可视化及软件实现
        6.5.1. 2. 3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评价准则
        6.5.2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与设计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7 基础工程 (湖南大学赵明华老师、东南大学穆保岗老师提供原稿)
    7.1 桥梁桩基设计计算理论
        7.1.1 竖向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1.2 水平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1.3 组合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2 特殊条件下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1 软土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2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3 陡坡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4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
        7.2.5 高桥墩桩基屈曲分析
    7.3 桥梁桩基施工技术
        7.3.1 特殊混凝土材料桩
        7.3.2 大型钢管桩
        7.3.3 大型钢围堰与桩基复合基础
        7.3.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7.3.5 大吨位桥梁桩基静载试验技术
        7.3.6 偏斜缺陷桩
    7.4 深水桥梁桩基的发展动向
8 监测、评估及加固
    8.1 桥梁健康监测 (同济大学孙利民老师提供原稿)
        8.1.1 SHMS的设计
        8.1.2 数据获取
        8.1.2. 1 传感技术的发展
        8.1.2. 2 传输技术的发展
        8.1.3 数据管理
        8.1.4 数据分析
        8.1.4. 1 信号处理
        8.1.4. 2 荷载及环境作用监测
        8.1.4. 3 系统建模
        8.1.5 结构评估与预警
        8.1.6 结果可视化显示
        8.1.7 维修养护决策
        8.1.8 标准规范
        8.1.9 桥梁SHMS的应用
        8.1.1 0 存在问题与建议
    8.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张建仁、王磊老师,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8.2.1 服役桥梁抗力衰减
        8.2.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8.2.3 混凝土桥梁疲劳评估
    8.3 桥梁加固与改造
        8.3.1 混凝土桥梁组合加固新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8.3.2 桥梁拓宽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吴文清老师提供原稿)
        8.3.2. 1 桥梁拓宽基本方案研究
        8.3.2. 1. 1 拓宽总体方案分析
        8.3.2. 1. 2 新旧桥上下部结构横向连接方案
        8.3.2. 2 横向拼接缝的构造设计
        8.3.2. 3 桥梁拓宽设计标准研究
        8.3.2. 4 新桥基础沉降变形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8.3.2. 4. 1 工后沉降差的定义
        8.3.2. 4. 2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中沉降变形施加方法
        8.3.2. 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拼接时机的影响
        8.3.2. 6 错孔布置连续箱梁桥的横向拓宽技术
        8.3.2. 7 三向预应力箱梁横向拓宽技术研究
9 其他
    9.1 无缝桥 (福州大学陈宝春老师提供原稿)
        9.1.1 研究概况
        9.1.2 发展方向
    9.2 桥面铺装 (东南大学钱振东老师提供原稿)
        9.2.1 钢桥面铺装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9.2.2 钢桥面铺装材料
        9.2.2. 1 铺装用典型沥青混凝土材料
        9.2.2. 2 防水粘结材料
        (1) 沥青类防水粘结材料
        (2) 反应性树脂类防水粘结材料
        9.2.2. 3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
        (1) 级配设计
        (2) 路用性能
        (3) 疲劳断裂特性
        9.2.3 钢桥面铺装结构
        9.2.3. 1 典型的钢桥面铺装结构
        9.2.3. 2 钢桥面铺装复合体系的疲劳特性
        9.2.4 钢桥面铺装的养护维修技术
        9.2.5 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1) 钢桥面铺装结构和材料的改进与研发
        (2) 基于车-路-桥协同作用的钢桥面铺装体系设计方法
        (3) 施工环境下钢桥面铺装材料及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4) 钢桥面铺装养护修复技术的完善
    9.3 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原稿)
        9.3.1 施工过程可靠度研究
        9.3.1. 1 施工期材料性质与构件抗力
        9.3.1. 2 施工期作用 (荷载) 调查及统计分析
        9.3.1. 3 施工期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
        9.3.2 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9.3.2. 1 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
        9.3.2. 2 全过程控制条件下的误差传播及调控对策
    9.4 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9.4.1 高性能计算
        9.4.1. 1 高性能计算的意义
        9.4.1. 2 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及算法
        9.4.1. 3 抗震分析
        9.4.1. 4 计算风工程
        9.4.1. 5 船撞仿真
        9.4.1. 6 高性能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9.4.2 结构试验
        9.4.3 健康监测
        9.4.4 建筑信息模型
        9.4.5 虚拟现实技术
        9.4.6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建设特征[1]
1 0 结语

(10)仿生·动态·可持续 ——基于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动态建筑表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应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策略
        1.1.2 建筑表皮技术的发展
        1.1.3 交互性在城市和建筑空间中的意义
    1.2 问题陈述
    1.3 原理阐述与假设提出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7 课题提出思路结构和论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理论一:建筑表皮的产生与发展
        2.1.1 定居型与游牧型的墙体发展历程
        2.1.2 气候适应相关的建筑表皮技术类型和研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二:动态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2.2.1 初期的控制理论结合
        2.2.2 William Zuk 的动态建筑理论及其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
        2.2.3 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2.2.4 Robert Kronnenberg 的“可活动环境”研究
    2.3 相关理论三:建筑仿生设计
        2.3.1 仿生设计学的出现
        2.3.2 仿生设计学的基本方法
        2.3.3 可持续建筑仿生设计的研究框架
    2.4 小结
第三章 动态建筑与动态建筑表皮的类型研究和实验探索
    3.1 动态建筑和动态建筑表皮的类型特征分析
        3.1.1 满足建筑可持续设计的需求
        3.1.2 满足建筑空间和环境功能的需求
        3.1.3 满足人与空间互动的需求
        3.1.4 小结
    3.2 动态建筑表皮的动态模式实验性探索与研究
        3.2.1 动态模式的界定
        3.2.2 动态模式实验性探索和分析
    3.3 动态建筑的类型特征提炼
第四章 生物与建筑表皮在气候适应性上的对应及启发
    4.1 建筑表皮与气候条件的基本关系
        4.1.1 建筑表皮的气候资源要素
        4.1.2 建筑表皮功能与气候资源因素的关系
    4.2 生物适应性与生物气候适应性
        4.2.1 生物的气候适应性
        4.2.2 生物系统与建筑系统的气候适应性类比
    4.3 光环境的适应性
        4.3.1 建筑的光适应需求及其与建筑表皮的联系
        4.3.2 生物系统的光适应性原理与建筑对应分析
    4.4 热环境的适应性
        4.4.1 建筑的热适应及其与建筑表皮的联系
        4.4.2 生物系统的热适应性原理与建筑对应分析
    4.5 生物气候适应性对建筑表皮设计的启发框架
    4.6 小结
第五章 建筑表皮与建筑能耗的关联性研究
    5.1 建筑能耗的总体分析
        5.1.1 按照建筑类型的分析
        5.1.2 按照地域和气候的分析
        5.1.3 按照建筑单体规模分析
    5.2 动态建筑表皮结合的对象选择分析
    5.3 建筑表皮主要组成部分的能耗关联模拟分析
        5.3.1 模拟平台的选择
        5.3.2 建筑模型信息
        5.3.3 总体能耗组成与比较
        5.3.4 围护结构组成部分与能耗关联性的分析
        5.3.5 体形系数与能耗的关联性分析
        5.3.6 窗墙面积比与能耗的关联性分析
    5.4 建筑表皮与能耗关联性的变量结构图
    5.5 本章拓展:建筑表皮与气候环境的能耗关系矛盾性和机会
第六章 基于 BIM 参数化方法的仿生动态建筑表皮实验性设计
    6.1 BIM 参数化方法及其应用
        6.1.1 BIM 建筑信息模型与应用程序界面 API
        6.1.2 BIM 参数化设计的概念
    6.2 选定地域的气候环境条件和机会分析
        6.2.1 北京气候条件特征分析
        6.2.2 与建筑能耗相关的气候条件主要矛盾与机会
    6.3 针对该气候特征的生物气候适应性启发
    6.4 BIM 参数化方法的动态表皮与动态模式设计
        6.4.1 BIM 参数化方法的动态建筑表皮设计架构
        6.4.2 关键单元的参数化仿生设计
        6.4.3 实验性设计小结
    6.5 本章总结:仿生性动态表皮的设计思路与发展模式
        6.5.1 产品轴
        6.5.2 过程轴
        6.5.3 参与者轴线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2 仿生性动态建筑表皮的适用性
    7.3 工作展望
    7.4 结语:仿生·动态·可持续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及来源
表格目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在气候振动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流域的干旱驱动及评估预测研究[D]. 黄春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气候与地形因子对浑善达克沙地ANPP的影响 ——以多伦县为例[D]. 王雨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风机齿轮箱异常振动的状态识别与信号分析[D]. 陆佳.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4]变化环境下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径流变化驱动研究[D]. 王亚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方法的矿物风化及古气候重建研究[D]. 赵璐璐.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6)
  • [6]气候变化对京津冀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D]. 于占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1)
  • [7]风景园林小气候设计的气候分析方法初探[D]. 益霖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大型风电机组塔架叶片耦合结构动力学联合仿真分析[D]. 薛占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5)
  • [10]仿生·动态·可持续 ——基于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动态建筑表皮研究[D]. 王嘉亮. 天津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在气候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