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提高及常见病害分析

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提高及常见病害分析

一、提高沥青路面耐久性及常见病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昱涛[1](2021)在《基于贯入剪切疲劳试验的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评价》文中认为近年来轮迹下的剪切流动型车辙和Top-Down开裂已成为沥青路面病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严重影响其耐久性。本文基于钻芯取样及有限元计算,分析了路面轮迹处病害成因,提出了贯入剪切疲劳试验方法,据此评价典型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疲劳性能。首先,主干路钻芯取样结果表明,沥青路面轮迹处病害多为剪切流动型车辙和TopDown开裂;对北京市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证明剪应力是轮迹处破坏的主要原因,且并不是由于单次剪应力过大,而是重复荷载剪切疲劳作用导致。其次,为了评价轮迹处病害产生,需要找到一种沥青混合料剪切疲劳性能的试验方法,对比多种剪切试验并通过有限元计算,发现重复贯入剪切试件内部与车辆轮迹边缘的剪力分布相似,其破坏形式与实际剪切流动型车辙和Top-Down开裂相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所以提出60℃与15℃下的贯入剪切疲劳试验评价轮迹处剪切流动型车辙与Top-Down型裂缝。然后,由于影响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混合料类型与胶结料,上面层采用AC-13典型级配,通过DSR、BBR及黏附性试验对沥青性能进行评价,选择三种代表性的胶结料分别为基质沥青、SBS改性及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进行混合料的剪切试验。再次,通过60℃和15℃单轴贯入试验测定不同沥青混合料的剪切强度,并对紫外老化与冻融循环后其抗剪强度衰减规律进行研究。贯入剪切疲劳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疲劳性能,在60℃下进行贯入剪切疲劳试验,选用0.7、0.9、1.1、1.3MPa四个应力水平,测定3种沥青混合料的剪疲劳寿命来评价其抗剪切流动型车辙性能;在15℃下进行贯入剪切疲劳试验,选用0.2,0.3,0.4,0.5四个应力比进行循环加载,提出以劲度模量残留比突变点为剪切疲劳开裂的失效判据,评价其抗Top-Down剪切疲劳开裂性能。试验研究表明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疲劳及耐老化性能最优,SBS改性沥青次之,基质沥青最差;车辆循环碾压下的剪力作用是导致沥青路面轮迹处病害的主要原因,外界环境老化加剧了病害的发生。最后,基于MMLS3小型加速加载设备对沥青混合料的抗剪耐久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经加速加载设备碾压后其抗剪耐久性最佳;沥青路面轮迹处的剪切流动型车辙与Top-Down开裂并非相互独立的,车辙会加剧裂缝的扩展,开裂也会加速车辙的产生。所以在沥青面层设计阶段应综合考虑由剪切疲劳寿命不足导致的剪切流动型车辙与Top-Down开裂,选择抗剪性能较优的材料,对减少沥青路面轮迹处病害产生,提高其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张正伟[2](2021)在《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基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道路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环境生态和排水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满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通行,而是逐渐与使用环境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这无疑对道路材料性能与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孔沥青(PA)混合料作为一类特殊设计的混合料,具有高度连通的内部空隙,以及由粗集料相互接触和嵌挤形成的骨架-空隙结构,从而在安全、舒适和环保等方面获得诸多益处,是我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理想辅助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PA混合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经济、适用并与我国气候和交通相匹配的高黏改性沥青;另一方面,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足,制约着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基于对6类热塑性弹性体、增黏剂及增塑剂的作用机理与性质的分析,系统开展了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确定了4类适用的弹性体种类;引入多目标正交极差分析,揭示了不同材料组分及含量对高黏改性沥青6项主要技术指标的作用规律与机理;研制出3类性能良好的高黏改性沥青,并探究了其流变性、改性与老化机理。考虑老化、浸水和低温条件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索了微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质;改良附着力拉伸试验方法,研究了宏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破坏规律;结合微观黏附机理与宏观破坏特征,优化了高黏改性沥青的组成设计。基于粒子干涉理论和堆积理论,对比研究了典型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和采用多级填充骨架密实及主骨架空隙填充方法进行分段设计的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利用离散元虚拟试验模拟了针、片状集料对矿料级配体积特征的作用规律;据此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细长比的针片状集料及含量对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的作用,探讨了PA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与针片状限值。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各类稳定性与耐久性试验方法对空隙率和试件尺寸的敏感程度与可靠性,研究了PA混合料的高温动态蠕变破坏和低温约束应力冻断特征;探究了不同混合料老化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PA混合料抵抗劈裂破坏与集料剥落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了混合料老化对间接拉伸强度和疲劳寿命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典型改性沥青、工程纤维和填料对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作用规律与机理,分析了PA路面的常见病害与沥青性质及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技术方案对PA混合料常见病害的适用性。

李艺铭[3](2021)在《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苯橡胶(SBR)改性沥青自从被发现及使用以来一直以较好的低温性能而着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荷载及频次的不断增加,SBR改性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的不足以及老化后性能劣化严重的问题逐渐在使用中突显出来,影响SBR改性沥青的使用与发展。为提高SBR改性沥青高温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使其应用于夏炎热冬寒冷地区的气候环境,开展SBR改性沥青的进一步综合改性研究。采用物理共混法,在基质沥青中加入丁苯橡胶(SBR)和热塑性酚醛树脂(PF)进行综合改性,制备成树脂橡胶改性沥青(PSBR)。通过物理性能试验,研究两种改性剂的掺配比例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PSBR的制备工艺参数。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结合CAM模型分析PSBR在宽温度域内的流变特征,研究PF对SBR改性沥青抗永久变形能力的影响;通过线性振幅扫描试验(LAS)研究PSBR的耐久性及抗老化能力。利用旋转薄膜烘箱(RTFOT)室内模拟沥青不同程度的老化,对比研究老化作用对沥青物理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荧光显微镜(FM)在微观尺度下研究沥青结合料的热稳定性,探究其行为机理。在此基础上,对PSBR混合料原样及经短期、长期老化后的混合料分别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老化、水侵蚀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Logistic损伤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损伤行为特征。此外,分别对PSBR混合料原样、短期及长期老化后的混合料进行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5/10/15、50/100/150)作用,利用半圆弯拉疲劳试验(SCB)研究老化、温度变化、冻融循环等气候环境因素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研究PSBR混合料的耐候性,考虑环境因素研究PSBR混合料疲劳寿命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F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SBR改性沥青的物理及流变性能,拓宽使用温度范围,使其适用于更高的交通荷载等级。SBR与PF的掺配比例及制备工艺参数对PSBR的性能影响较大,综合考虑PSBR性能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改性剂的最佳掺配比例为3%PF+4%SBR(S4P3),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剪切温度175℃、剪切时间45min、剪切速率为3500rpm。PSBR不但高低温性能良好,同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SBR在长期老化过程中,羰基及亚砜类化合物生成少且生成速率较低,丁二烯键裂解速率低,化学体系保持稳定性。PSBR、SBR和基质沥青中大分子(LMS)的含量与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及蠕变恢复率(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LMS的含量越高,不可恢复蠕变柔量越小,蠕变恢复率越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越小。PF加入后的SBR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明显改善,与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动稳定度能提高74%、累积变形量可降低25%;冻融损伤发展速度和冻融损伤程度更低,且老化作用对水稳定性的影响更小。建立了考虑老化和冻融作用的PSBR混合料疲劳寿命方程。SCB疲劳试验结果表明PSBR混合料具有更加良好的耐久性,加入PF可以有效减缓老化、冻融及水分侵蚀等气候因素对混合料耐久性产生的影响。与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PSBR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在10℃、15℃、20℃下分别提高了 65.7%、65.2%、75.7%;疲劳寿命损失率更小,且损失率曲线斜率低,具有更加良好的耐候性。综上所述,PSBR及其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及耐候性能,并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性能的稳定,适用于夏炎热冬寒冷地区的沥青路面。研究结果可为耐久性路面的建设提供技术性能优良、耐候性强的新型路面材料。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4](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魏宗昊璇[5](2020)在《基于区域特征的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的低温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当裂缝在气温变化、雨水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发展,路段的强度和稳定性都会被削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的裂缝病害进行调研,并结合调研路段的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建立环境特征变化模型。根据此模型可知,该地区1月份的气候数据可作为参考气候进行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研究。其次,基于怀来地区的特征气候,确定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的温度。采用5℃延度、脆点试验、BBR试验对沥青材料的低温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低温小梁弯曲试验与低温劈裂试验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选择。通过混合料试验数据进行离散度分析,认为劈裂抗拉强度更适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然后,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路段所采用的路面结构进行温度场数值模拟。结合怀来气候数据,分析在当地环境下路面各结构层温度变化规律,总结试验路段采用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温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为后续温度应力计算及理论分析提供基础保障。最后,通过计算在不同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温度应力,对比不同结构在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优于倒装式基层沥青路面,但随着条件逐渐恶劣,上面层材料低温性能成为路面结构抵抗低温开裂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设计沥青路面时,需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综合考虑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

钱谣[6](2020)在《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是一种黑色的吸热材料,其对太阳辐射具有的高吸收率,致使路面温度显着上升。加之车辆重载交通的持续作用,许多沥青路面在通车后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车辙病害,影响行车舒适及行车安全。鉴于此,国内外陆续开展了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降温技术的研究。它们在“主动”降低路表温度、提高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涂层的部分路用性能亟待提高,其综合性能的优劣亦有待验证。此外,目前研制涂层的成膜物质大多为溶剂型树脂,其在制备中易产生污染,不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因此,亟待研发出一种综合性能优良,并适用于高温湿热且重载交通地区的水性环保型热反射涂层,在提高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同时兼具环保功能。本文首先深入调研了浙江地区的气候交通及沥青路面病害状况,提出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热反射涂层的基本要求,并优选出一种适用于当地的涂层原材料。其次,系统开展了高温湿热地区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设计及制备研究。通过对涂料制备参数、制备与涂装工艺进行研究,以涂料粘度、光泽度及降温值为评价指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反射涂层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并制备出一种适用于当地高温湿热环境、且兼具环保功能的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同时还进行了彩色热反射涂层的研制及其基本性能测试。借助自制的室内降温试验模拟装置进行了涂层的室内降温性能测试,探究了涂层用量及试件温度等因素对其室内降温效果的影响。随后研究了涂层的室外降温性能,并对室内、外涂层降温试验测得的降温值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热反射涂层室内、外降温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涂层在最佳涂料用量下的室内最大降温幅度为11.2℃,室外最大降温幅度为8.3℃。为了进一步凸显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良好降温效果,本研究在前期查阅目前常用热反射涂层降温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热反射涂层的降温效果对比。最后,深入研究了高温湿热地区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路用性能,借助摆式仪对涂层的抗滑性能进行测试,并对比分析了其抗滑性能改善前后的降温效果。利用拉拔测试仪测试了涂层的粘附性能,采用加速磨光试验开展了其耐磨性能研究,并对耐磨试验后涂层的抗滑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3种常用热反射涂层的路用性能。此外,开展了高温湿热地区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施工工艺及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成果不仅为提高浙江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还可供全国类似地区沥青路面车辙的防治所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孙炜[7](2019)在《扬州市城市道路路面养护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的里程以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城市道路进入了管养并重的阶段,这也对道路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主要涉及到道路材料的选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养护施工方法的改善等;二是管理问题,涉及到养护制度、管理策略和水平的提升。为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道路全寿命周期维护费用,需对这两方面进行全面改善。本文从养护技术和养护管理制度两方面,对扬州市城市道路的养护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扬州市现行道路养护管理体制和常用的养护技术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养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基于路面检测和现场钻芯取样的结果,研究了扬州市城市道路的主要病害类型,从沥青质量、设计规范、气候因素、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凝土拌和温度的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平行交叉作业对路面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对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而后,通过扬州市文昌路养护维修案例工程,从设计方案、施工方法、养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沥青混凝土抗病害能力和路基承载能力的有效技术以及养护工作质量控制优化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对道路养护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扬州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坏、变形、裂缝等病害是主要病害类型,设计、施工质量控制、气候、日常养护管理等为病害的主要成因;选取SUP、SMA等级配作为面层沥青结合料,并采用地聚合物等新材料级新工艺对路基进行补强,能够有效提高城市道路的路用性能;强化日常养护质量、采用再生沥青技术应用及道路挖掘恢复养护技术等,能够显着提高道路的养护效能。要做好道路养护工作,本文认为主要从系统化、专业化、科技化等方面入手,即建立科学养护体系、编制执行合理化的养护规划,实现系统化养护;通过市场化行为选择专业的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专业化养护;引进运用好先进的养护观念和养护材料、技术和设备,实现科技化养护。本研究所提出的道路养护技术及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提升方案及具体建议,可用于指导扬州市城市道路养护质量的提升,对相关城市道路养护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雪峰[8](2019)在《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力度加大,但矿区大部分公路是按照一般等级进行设计施工的。在重载车辆的长期作用下,路面病害较为严重。为满足重载交通下路面病害改造技术的需求,本文选取矿资源丰富的泰安地区对路面结构破坏进行分析及并研究改造方案。本文收集了国内外路面结构及其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外路面结构应用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调查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路面结构类型、建设材料和技术、路面损坏的原因,为典型的路面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诸如泰安市的自然环境条件、轴载特点、建筑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因素,给出了一、二级公路改造的典型结构。针对公路改建为沥青路面结构,利用敏感性分析,对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进行了划分。经计算,分别提出了半刚性基层、复合式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选取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效果验算,选取沥青层底拉应变、基层层底拉应力以及剪应力三个指标,在面层、基层为最不利层间粘结状态下时,在标准轴载100k N和重载作用130k N下路面各结构层的拉应变、拉应力和剪应力都能满足其重载交通及规范要求,可有效提高路面通车性能和使用寿命。针对公路改造工程中的水泥路面结构,首先分析了水泥路面典型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划分了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然后提出了不同的水泥路面类型及其应用条件,利用内实验法来确定路基、垫层厚度与土基模量大小间的关系,依据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水泥路面改造工程中典型的水泥路面结构。根据加铺层设计原则,提出了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分离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和组合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典型结构。

朱玉琴[9](2019)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高速公路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在路面结构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半刚性基层的耐久性,因而该类型路面结构在设计中仅需控制面层性能的发展,也即可以使用性能指标作为该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控制指标。在沥青面层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进而针对典型破损类型分别研究构建了性能预测模型,为修正和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打下基础。首先,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性能和结构强度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衰退规律,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各项性能指标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了占破损比例极高的横向裂缝和随路龄显着增长的车辙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且二者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相关性显着。其次,利用有限元分析了江苏省在不同季节下的路面温度场,根据温度场确定了3个特征气候(春秋、夏、冬)结合4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组成12种工况,根据ABAQUS建立的温度场确定不同层位在不同特征气候下的实际温度,利用室内试验测得不同级配混合料的动态模量,根据动态模量主曲线计算得到各层实际温度下的动态模量,作为结构力学响应计算的输入参数。采用ABAQUS软件模拟计算了12种工况中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竖直移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了路面纵向水平弯拉应力,横向水平弯拉应力和剪应力在路面结构内的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行车速度、温度、材料模量和路面结构等力学响应影响因素。根据分析得到的动载下的基层弯拉应力水平计算半刚性基层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内不会发生因荷载引起的疲劳破坏,可认为是永久性结构层。然后,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量、气候条件和材料性能,对MEPDG进行了车辙预测模型的本地化标定,获得了适用于江苏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车辙预测模型标定系数。结果表明标定后的MEPDG车辙预估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为14.59%,优于我国新规范预测中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42.3%和标定前MEPDG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187.7%。接着,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另一个典型破损的横缝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未养护路段的横缝出现的路龄、每公里横缝数量发展速率及通车5、10、15年后的横缝间距等指标进行多元因素分析,确定了影响横向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显着影响因素为交通量,路面各层位混合料类型,改性沥青层厚度,路面总厚度和基层类型。通过横缝间距与交通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交通量显着影响基层收缩裂缝反射至路面形成横向裂缝的速度和进程,但影响程度随着基层开裂的能量逐步释放,裂缝逐渐反射至路表的过程的而逐渐减弱。采用与横缝间距相关性显着的复合断裂能作为评价路面材料抗裂能力的指标,最终综合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路面厚度和复合断裂能建立了分阶段的横缝间距预测模型。

张晓靖[10](2019)在《四川藏区沥青路面开裂及隔离层低温抗裂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四川藏区(甘孜州、阿坝州境内)高速是内地进入藏区的关键通道,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由于该地区路面病害较多,且主要以低温开裂为主,因此,针对该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分析研究沥青混凝土及路面结构低温抗裂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沥青混凝土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呈粘弹性,当温度下降时,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可以通过应力松弛而消散;但在相对低的温度区域,沥青呈弹性;如果环境温度下降很快或者沥青混凝土的松弛性能较差,将很快造成低温缩裂。另外,反射型裂纹受温度影响产生反复收缩扩张,会在裂纹尖端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上层结构疲劳开裂。基于以上理论,本文主要针对四川藏区极端气候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典型温度场、单级配隔离层低温抗裂性能及疲劳性能、均质度对裂纹扩展规律及扩展状态的影响、沥青路面结构隔离层抗裂性能及反射型裂纹的开裂扩展等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收集分析四川藏区近30年来13个典型站点气象数据,结合G213、S450、S217三条国省干线路面使用性能调研、路面病害状况调查及钻芯取样,深入分析四川藏区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2.通过四川藏区典型气温并结合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四川藏区沥青路面结构在冬季、夏季及相应极端条件下的典型温度场,明确各结构层的温度状态及特征,同时比较不同气象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的参考温度。3.通过BBR、DSR及LAS(Linear Amplitude Sweep)等试验对单级配隔离层的低温蠕变性能、疲劳等性能做深入分析,并结合低温评价指标(低温分级指标差(35)Tc、基于劲度模量主曲线的指标SS-t、基于能量的指标W ls(7)t(8)、松弛时间?、复合柔量J、基于黑色空间分布的指标G&R参数等)的相关性分析,选择适用于单级配隔离层结构低温抗裂性能、疲劳性能的间接评价指标;同时结合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MSCR(Multiple Stress Creep Recovery),采用应变恢复率R以及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对单级配隔离层所用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了验证;另结合含隔离层结构试件的OT(Overlay Test)试验、四点弯曲疲劳等试验对单级配隔离层结构的抗裂性能、疲劳性能进行研究,选择单级配隔离层结构低温抗裂、疲劳性能的直接评价指标。4.基于均质度的裂纹扩展分析时,在非均匀材料单元划分中引入基元这一标准,并将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参数按Weibull分布来进行随机赋值,从而描述材料缺陷分布的随机性和非均匀性;同时结合室内小梁弯曲试验、马歇尔劈裂试验,系统分析均质度对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及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状态,进而有利于深入理解沥青混凝土的开裂破坏机理,为工程设计和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5.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沥青路面反射型裂纹扩展模型(含初始缺陷),基于饱和滞后能以不同隔离层厚度条件为例分析隔离层对沥青路面结构抗裂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有限元理论,基于不同隔离层参数、不同温度降幅及不均匀沉降方程等分析隔离层抗裂及反射型裂纹的起裂和扩展寿命、扩展路径、扩展规律等,深入研究四川藏区沥青路面结构开裂破坏特征。

二、提高沥青路面耐久性及常见病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沥青路面耐久性及常见病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贯入剪切疲劳试验的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轮迹处车辙与开裂成因机理分析
        1.2.2 剪切试验方法
        1.2.3 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破坏判据研究
        1.2.4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沥青路面车辙与开裂成因分析及耐久性评价方法的提出
    2.1 沥青路面车辙与开裂病害调查
        2.1.1 剪切流动型车辙病害调查
        2.1.2 Top-down裂缝病害调查
    2.2 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轮迹处受力分析
        2.2.1 ABAQUS软件介绍
        2.2.2 模型条件假设
        2.2.3 路面结构组合及材料参数
        2.2.4 车辆荷载及网格划分
        2.2.5 力学分析
    2.3 车辙与开裂成因分析
    2.4 耐久性评价方法的提出
        2.4.1 沥青混合料贯入剪切疲劳试验方法的提出
        2.4.2 沥青混合料贯入剪切疲劳试验有限元分析
        2.4.3 贯入剪切疲劳试验破坏判据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材料性能评价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沥青材料性能评价
        3.1.1 高温性能
        3.1.2 低温性能
        3.1.3 黏附性能
    3.2 原材料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 沥青技术指标
        3.2.2 矿料技术指标
        3.2.3 级配设计
        3.2.4 最佳油石比确定
        3.2.5 路用性能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沥青混合料抗剪切强度评价
    4.1 不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抗剪切强度评价
        4.1.1 60℃下混合料抗剪切强度评价
        4.1.2 15℃下混合料抗剪切强度评价
    4.2 外界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切强度影响评价
        4.2.1 紫外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切强度影响评价
        4.2.2 冻融循环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切强度影响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沥青混合料抗剪切疲劳性能评价
    5.1 60℃高温下沥青混合料抗剪切疲劳性能评价
        5.1.1 60℃下沥青混合料抗剪切疲劳性能评价
        5.1.2 荷载作用次数与荷载大小关系研究
    5.2 15℃常温下沥青混合料抗剪切疲劳性能评价
    5.3 不同老化条件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切疲劳性能影响评价
        5.3.1 60℃下不同老化条件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切疲劳性能影响评价
        5.3.2 15℃下不同老化条件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切疲劳性能影响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沥青混合料抗剪耐久性验证
    6.1 基于MMLS3 小型加速加载设备碾压后沥青混合料抗剪耐久性验证
        6.1.1 常温车辆荷载碾压下沥青混合料抗Top-Down开裂性能验证
        6.1.2 高温车辆荷载碾压下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验证
    6.2 沥青路面车辙与开裂交互影响研究
        6.2.1 剪切流动型车辙对Top-Down开裂的影响研究
        6.2.2 Top-Down开裂对剪切流动型车辙的影响研究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沥青路面的特点
        1.1.2 多孔沥青路面的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1.2.2 多孔沥青路面中沥青结合料的应用现状
        1.2.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稳定性和耐久性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性质及影响因素
    2.1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
        2.1.1 基质沥青的选择
        2.1.2 热塑性弹性体与性质
        2.1.3 增黏剂的选择与机理
        2.1.4 增塑剂的选择与机理
    2.2 高黏改性沥青的性能要求
    2.3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
        2.3.1 方案设计
        2.3.2 制备工艺
    2.4 高黏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质
        2.4.1 弹性体的确定
        2.4.2 多指标正交试验结果
    2.5 多目标正交极差因素分析
    2.6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
    2.7 流变性能及老化机理
        2.7.1 高温流变性及老化作用的影响
        2.7.2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条件下高黏改性沥青-集料的纳观与宏观黏附性
    3.1 微观与宏观黏附试验设计
        3.1.1 基于AFM的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测试
        3.1.2 基于Posi Test AT-A的宏观黏附性能测试
    3.2 基于AFM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能
        3.2.1 不同条件下的形貌特征与粗糙度
        3.2.2 纳观黏附力计算
        3.2.3 杨氏模量的计算
        3.2.4 黏附力与黏附功的转化
    3.3 基于Posi Test AT-A试验的宏观黏附性能
        3.3.1 方法改进后黏附破坏的判断
        3.3.2 老化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3 老化-浸水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4 老化-浸水-低温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与针片状对PA混合料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1 级配理论及骨架嵌挤混合料设计方法
        4.1.1 级配设计的基础理论
        4.1.2 骨架嵌挤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4.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4.2.1 粗集料级配设计
        4.2.2 细集料级配设计
        4.2.3 合成级配曲线
        4.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4.3 级配类型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3.1 级配类型的选择及性质
        4.3.2 不同级配类型的贯入强度试验
        4.3.3 不同级配类型的空隙分布特征
    4.4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4.1 离散元模拟针片状含量对体积特征的影响
        4.4.2 级配选择及混合料性质
        4.4.3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的影响
        4.4.4 针片状含量对空隙特征与接触状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
    5.1 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5.1.1 温度稳定性评价方法
        5.1.2 耐久性评价方法
    5.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
        5.2.1 高温稳定性
        5.2.2 低温抗裂性
    5.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5.3.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老化处理
        5.3.2 老化-冻融循环对劈裂强度的影响
        5.3.3 老化-冻融循环对磨耗损失的影响
        5.3.4 老化作用对耐疲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提升技术及适用性
    6.1 改性沥青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1.1 改性沥青的选择
        6.1.2 改性沥青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1.3 改性沥青对耐久性的作用
    6.2 工程纤维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2.1 工程纤维的选择
        6.2.2 工程纤维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2.3 工程纤维对耐久性的作用
    6.3 工程填料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3.1 工程填料的选择
        6.3.2 工程填料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3.3 工程填料对耐久性的作用
    6.4 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制备工艺对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沥青
        2.1.2 改性剂
    2.2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PSBR)的制备
    2.3 掺配比例对PSBR性能的影响
        2.3.1 PSBR的物理性能分析
        2.3.2 PSBR的温度敏感性分析
        2.3.3 PSBR的稳定性分析
        2.3.4 PSBR最佳掺配比例的确定
    2.4 PSBR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及耐久性
    3.1 试验方法
    3.2 PSBR主曲线的建立及粘弹特性分析
        3.2.1 频率扫描试验(FS)
        3.2.2 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3.2.3 CAM模型拟合
        3.2.4 主曲线分析
    3.3 温度对PSBR流变性能的影响
        3.3.1 温度扫描试验(TS)
        3.3.2 弯曲流变试验(BBR)
        3.3.3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
    3.4 基于线性振幅扫描的PSBR耐久性分析
        3.4.1 线性振幅扫描试验(LAS)
        3.4.2 PSBR耐久性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
    4.1 试验方法
    4.2 老化时间对PSBR性能的影响
        4.2.1 老化时间对PSBR三大指标的影响
        4.2.2 老化时间对PSBR流变性能的影响
    4.3 老化时间对PSBR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
        4.3.1 FTIR结果分析
        4.3.2 GPC结果分析
        4.3.3 FM结果分析
    4.4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
    4.5 微观结构特征与沥青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
    5.1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5.1.1 矿料
        5.1.2 最佳沥青用量
    5.2 PSBR混合料路用性能
        5.2.1 高温稳定性
        5.2.2 低温抗裂性
        5.2.3 水稳定性
    5.3 混合料的老化及水稳定性试验方法
        5.3.1 短期老化(STOA)
        5.3.2 长期老化(LTOA)
        5.3.3 浸水马歇尔试验
        5.3.4 冻融循环试验
    5.4 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5.5 冻融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5.5.1 常规多次冻融循环作用(CFT)
        5.5.2 快速多次冻融循环作用(RFT)
    5.6 冻融循环过程中损伤特性
        5.6.1 Logistic损伤模型
        5.6.2 损伤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气候条件对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1 疲劳试验方法
        6.1.1 试件制备
        6.1.2 试验过程及参数
    6.2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3 冻融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3.1 冻融后试件破坏形式分析
        6.3.2 CFT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3.3 RFT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4 老化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4.1 短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4.2 长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5 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的建立
    6.6 混合料耐久性与沥青耐久性的相关性分析
        6.6.1 失效破坏
        6.6.2 疲劳寿命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5)基于区域特征的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结构及材料研究
        1.2.2 沥青路面温度场研究
        1.2.3 沥青路面低温开裂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北省寒冷地区环境特征变化模型
    2.1 依托工程概况
    2.2 河北省北部高速公路裂缝病害调研
        2.2.1 裂缝病害统计
        2.2.2 路面裂缝病害调研结果
        2.2.3 寒冷地区路面裂缝病害成因分析
    2.3 区域气候特征调研
        2.3.1 大气温度变化分析
        2.3.2 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2.3.3 风速变化分析
    2.4 环境特征变化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材料低温性能评价
    3.1 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材料的设计原则
        3.1.1 寒冷地区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分析
        3.1.2 寒冷地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则
        3.1.3 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分析
    3.2 沥青结合料低温性能
        3.2.1 沥青技术性能
        3.2.2 沥青结合料低温性能评价
    3.3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
        3.3.1 原材料的技术性能
        3.3.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3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温度场的寒冷地区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4.1 热传导基本理论
        4.1.1 温度场与温度梯度
        4.1.2 傅里叶定律
        4.1.3 热传导边界形式
    4.2 沥青路面温度场模型及材料参数
        4.2.1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
        4.2.2 环境气象数据
        4.2.3 沥青路面材料参数
        4.2.4 有限元模型假设
    4.3 基于抗裂性能的沥青路面结构方案优选
        4.3.1 基于温度场的沥青路面结构抗裂性能分析
        4.3.2 基于温度应力的沥青路面结构抗裂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区域特征的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材料适用性与结构优选分析
    5.1 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优选
        5.1.1 基于低温性能的沥青结合料选择
        5.1.2 基于低温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选择
        5.1.3 基于低温抗裂性能的沥青路面结构选择
        5.1.4 路面结构性能验证
    5.2 SMA沥青路面效益分析
        5.2.1 SMA路面工程费用分析
        5.2.2 养护费用分析
        5.2.3 社会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热反射涂层研究现状
        1.2.2 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评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浙江气候交通及沥青路面病害调查与涂层原材料优选
    2.1 浙江气候环境及交通状况调查
        2.1.1 气候环境调查
        2.1.2 交通状况调查
    2.2 浙江沥青路面病害调查
        2.2.1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
        2.2.2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
        2.2.3 沥青路面其他类病害
        2.2.4 沥青路面病害总结与分析
    2.3 浙江沥青路面水性热反射涂层的原材料优选
        2.3.1 水性热反射涂层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2.3.2 水性热反射涂层的原材料优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设计及制备
    3.1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配方设计方法
        3.1.1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配方设计原则
        3.1.2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配方设计方法
    3.2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制备及涂装工艺
        3.2.1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制备方法
        3.2.2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制备参数
        3.2.3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制备工艺
        3.2.4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涂装工艺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涂料配方设计
        3.3.1 试验因素的选择及水平的确定
        3.3.2 评价指标的优选及测试方法
        3.3.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4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配方确定
    3.4 彩色热反射涂料的制备
        3.4.1 彩色热反射涂料的着色颜料优选
        3.4.2 彩色热反射涂料的制备工艺
        3.4.3 着色颜料对热反射涂层降温效果的影响
    3.5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基本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降温性能研究
    4.1 原材料及技术性能测试
        4.1.1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
        4.1.2 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及技术指标测试
    4.2 车辙板试件制备及热反射涂料的涂布
        4.2.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4.2.2 车辙板试件制备
        4.2.3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料的涂布
    4.3 室内降温模拟试验研究
        4.3.1 室内降温模拟试验原理
        4.3.2 室内降温模拟试验系统
        4.3.3 室内降温模拟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室外降温试验研究
        4.4.1 室外降温试验方案设计
        4.4.2 室外降温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涂层室内外降温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5.1 相关性分析的研究思路
        4.5.2 涂层室内外降温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4.6 不同热反射涂层的降温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路用性能研究
    5.1 抗滑性能研究
        5.1.1 抗滑性能测试方法
        5.1.2 基于摆式仪法的涂层抗滑性能测试
        5.1.3 涂层抗滑性能的改善技术研究
        5.1.4 改善抗滑性能后涂层的降温效果测试
    5.2 粘附性能研究
        5.2.1 粘附性能测试方法
        5.2.2 基于拉拔试验的涂层粘附性能测试
    5.3 耐磨性能研究
        5.3.1 耐磨性能测试方法
        5.3.2 基于加速磨光试验的涂层耐磨性能测试
        5.3.3 耐磨试验后涂层的抗滑性能分析
    5.4 不同热反射涂层的路用性能对比
        5.4.1 不同热反射涂层的抗滑性能对比
        5.4.2 不同热反射涂层的粘附性能对比
        5.4.3 不同热反射涂层的耐磨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施工工艺及经济效益分析
    6.1 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施工工艺
        6.1.1 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施工要求
        6.1.2 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施工工艺
    6.2 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6.2.1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经济效益分析
        6.2.2 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的社会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扬州市城市道路路面养护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道路特点
        1.2.2 市政道路养护管理现状
        1.2.3 市政道路养护技术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扬州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现状
    2.1 扬州市城市道路情况介绍
    2.2 扬州市城市道路现行养护管理体制及技术
        2.2.1 路面养护管理体制现状介绍
        2.2.2 路面养护技术现状介绍
        2.2.3 路面养护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扬州市城市道路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3.1 扬州市城市道路的主要病害
    3.2 扬州市城市道路病害成因分析
        3.2.1 常见破坏类型
        3.2.2 典型道路病害分析
        3.2.3 主要病害成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扬州市城市道路养护对策应用研究
    4.1 道路养护方案
        4.1.1 案例工程概况
        4.1.2 道路数据调查
        4.1.3 案例工程养护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4.1.4 案例工程养护技术方案
    4.2 道路养护管理对策
        4.2.1 优化技术方案解决养护存在的问题
        4.2.2 主要原材料质量管理
        4.2.3 养护施工过程管理
    4.3 城市道路使用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泰安市一级、二级路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泰安市公路区划
    2.2 泰安市一、二级公路交通量
    2.3 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现状调查
        2.3.1 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2.3.2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2.3.3 水泥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2.3.4 水泥路面典型破坏及成因分析
    2.4 路面典型结构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2.4.1 环境条件
        2.4.2 交通轴载
        2.4.3 材料供应情况
        2.4.4 旧路使用状况及破损程度
        2.4.5 施工技术水平
        2.4.6 经济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3.1 现有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3.2 沥青路面改造方案的提出
    3.3 重新铺筑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3.3.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3.3.2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分析
        3.3.3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3.4 旧沥青路面加铺方案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3.4.1 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层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3.4.2 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层结构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3.4.3 旧沥青路面加铺补强层结构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4.1 水泥路面评价指标
    4.2 重新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4.2.1 设计标准和方法
        4.2.2 路基强度等级划分
        4.2.3 交通等级划分
        4.2.4 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设计
        4.2.5 典型结构方案设计
        4.2.6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3 旧水泥路面加铺结构方案设计及力学响应分析
        4.3.1 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典型路面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4.3.2 旧水泥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典型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1.2.2 对沥青路面破坏类型的研究
        1.2.3 对性能预测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分析
    2.1 整体状况
        2.1.1 江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路网规模
        2.1.2 路龄状况
        2.1.3 交通状况
        2.1.4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型式
    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状况
        2.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2.2.2 路面破损状况特征及发展状况
        2.2.3 路面车辙特征及发展状况
        2.2.4 路面平整度特征及发展状况
        2.2.5 路面抗滑性能特征及发展状况
    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强度特征
        2.3.1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方法
        2.3.2 路面结构强度发展趋势
    2.4 各项性能与累积轴载的相关性分析
    2.5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状况
        2.5.1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高速公路典型养护方案
        2.5.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层位养护比例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
    3.1 竖向移动荷载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模型
        3.1.1 模型建立
        3.1.2 动力学响应结果分析
        3.1.3 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层耐久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PDG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
    4.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方法
        4.1.1 MEPDG对于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1.2 中国新规范对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2 车辙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4.2.1 代表路段结构信息
        4.2.2 材料参数
        4.2.3 交通量数据
        4.2.4 气候环境数据
    4.3 MEPDG计算结果分析及模型修正
        4.3.1 MEPDG的车辙预测结果
        4.3.2 基于MEPDG车辙预测模型修正
    4.4 中国新规范中关于车辙的预测
    4.5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1 横向裂缝类型判别和研究类型划定
    5.2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状况影响因素
        5.2.2 断裂能测试及与横缝间距的相关性分析
    5.3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10)四川藏区沥青路面开裂及隔离层低温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裂纹类型
        1.2.2 沥青路面典型开裂研究现状
        1.2.3 沥青混凝土低温抗裂性能研究现状
        1.2.4 沥青低温粘弹性能研究现状
        1.2.5 沥青路面温度场研究现状
        1.2.6 沥青路面隔离层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2章 四川藏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调研与开裂病害机理分析
    2.1 四川藏区气候特征
        2.1.1 四川藏区气温
        2.1.2 四川藏区降水
    2.2 四川藏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
        2.2.1 G213 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
        2.2.2 S450 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
        2.2.3 S217 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
    2.3 四川藏区沥青路面开裂机理及影响因素
        2.3.1 四川藏区沥青路面开裂机理
        2.3.2 四川藏区沥青路面开裂影响因素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藏区沥青路面典型温度场研究
    3.1 传热学理论
        3.1.1 热传导
        3.1.2 热对流
        3.1.3 热辐射
        3.1.4 基本概念
        3.1.5 路面温度场边界条件
    3.2 计算参数与模型
        3.2.1 气候参数
        3.2.2 路面结构和材料参数
    3.3 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3.3.1 冬季温度场
        3.3.2 夏季温度场
        3.3.3 冬夏温度场结果比较
        3.3.4 不同气象参数温度场结果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四川藏区沥青路面隔离层低温抗裂及疲劳性能研究
    4.1 基本性能指标分析
    4.2 基于BBR的沥青低温蠕变性能分析
        4.2.1 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
        4.2.2 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结果分析
        4.2.3 cT及c(35)T指标分析
        4.2.4 劲度模量曲线S_(s-t)指标分析
        4.2.5 能量指标W _(t/s)(t)/分析
        4.2.6 复合柔量J指标分析
    4.3 基于DSR的沥青低温抗裂黑色空间分布分析
    4.4 低温指标相关性分析
    4.5 基于LAS的沥青疲劳损伤分析
        4.5.1 LAS试验方法
        4.5.2 沥青疲劳损伤分析
        4.5.3 沥青疲劳破坏分析
        4.5.4 沥青疲劳寿命分析
    4.6 沥青重复蠕变(MSCR)高温性能验证
        4.6.1 应变恢复率指标R分析
        4.6.2 不可恢复柔量指标J_(nr)分析
    4.7 基于OVERLAY TEST的隔离层疲劳抗裂性能分析
        4.7.1 Overlay Test试验简介
        4.7.2 Overlay Test试验参数选取
        4.7.3 裂纹驱动力衰减方程修正
        4.7.4 裂纹驱动力衰减分析
        4.7.5 不同隔离层结构抗裂指数比较分析
    4.8 基于四点弯曲的隔离层疲劳性能分析
        4.8.1 试验方法
        4.8.2 疲劳寿命分析
        4.8.3 累积损耗能分析
    4.9 小结
第5章 基于均质度的沥青混凝土开裂研究
    5.1 沥青混凝土劈裂试验方法
    5.2 劈裂试验过程模拟介绍
        5.2.1 基本原理
        5.2.2 基本要点
        5.2.3 材料的非均质性
        5.2.4 计算流程
    5.3 计算模型
        5.3.1 计算假设
        5.3.2 几何模型
        5.3.3 材料参数
    5.4 固定均质度开裂模拟及室内验证
        5.4.1 加载过程中典型开裂过程分析
        5.4.2 试件开裂变形室内试验验证
        5.4.3 小梁加载过程中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5.4.4 小梁下边缘应力分布随加载的变化
        5.4.5 小梁中线的应力分布随加载步骤的变化
    5.5 不同均质度试件劈裂过程分析
        5.5.1 不同均质度试件开裂状态比较
        5.5.2 不同均质度试件开裂对应的挠度分析
    5.6 同均质度不同强度小梁弯曲过程分析
        5.6.1 不同强度试件开裂状态比较
        5.6.2 不同强度试件开裂对应的挠度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四川藏区沥青路面隔离层抗裂研究
    6.1 扩展有限元理论
        6.1.1 单位分解法
        6.1.2 水平集法
        6.1.3 扩展有限元法
    6.2 路面结构模型
        6.2.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6.2.2 路面结构材料参数
        6.2.3 计算方法及假设
    6.3 周期性温度条件下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6.3.1 冬夏极端常规温度应力比较
        6.3.2 不同隔离层厚度饱和滞后能分析
        6.3.3 车辆荷载应力分析
    6.4 极端温度条件下的裂纹扩展分析
        6.4.1 持续大温差不同隔离层厚度裂纹扩展分析
        6.4.2 持续大温差不同隔离层模量裂纹扩展分析
        6.4.3 持续大温差不同降温幅度裂纹扩展分析
    6.5 路基不均匀沉降条件下的裂纹扩展分析
        6.5.1 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同隔离层厚度裂纹扩展分析
        6.5.2 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同隔离层模量裂纹扩展分析
        6.5.3 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同沉降幅度裂纹扩展分析
        6.5.4 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同侧向位移裂纹扩展分析
    6.6 小结
结论
    基本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提高沥青路面耐久性及常见病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贯入剪切疲劳试验的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评价[D]. 郭昱涛.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D]. 张正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3]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D]. 李艺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5]基于区域特征的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能研究[D]. 魏宗昊璇. 长安大学, 2020(06)
  • [6]高温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水性丙烯酸热反射涂层研究[D]. 钱谣. 长安大学, 2020(06)
  • [7]扬州市城市道路路面养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炜. 扬州大学, 2019(06)
  • [8]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D]. 白雪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D]. 朱玉琴.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四川藏区沥青路面开裂及隔离层低温抗裂性能研究[D]. 张晓靖.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提高及常见病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