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国画艺术研讨会纪要

岭南国画艺术研讨会纪要

一、岭南中国画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闫智开[1](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认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杨元元[2](2021)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数千年历史的艺术文化中,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美术创作。在20世纪50年代,于国家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推行之下,画家们纷纷走向西部民族地区,催生了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此时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体现了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在承应时代变迁而宣扬变革与创新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中国现代画家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风情进行艺术再现的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人民生活的变化及艺术审美形态的拓展与变迁。但是,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少数民主题材美术创作的研究相较于其繁荣发展的现象呈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且对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专门研究较为匮乏。有鉴于此,本文将站在历史的高度梳理分析少数民族题材在20世纪50年代呈现繁荣的缘由,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其形成的风格特征。文章拟定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梳理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中国画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作品,探索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中少数民族题材艺术特征及审美形态的变化;第三部分阐述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蓬勃发展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第四部分结合典型作品,挖掘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图像叙事。通过对以上四个章节的研究,本文勾勒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整体面貌,同时对艺术家不断选择这一题材的内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葛玉君[3](2021)在《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中国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期刊之一《美术》作为切入点。从其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文艺政策的推动者"、"艺术现象理论化的阐述者"与"审美理想学术话语的建构者"等角度展开对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嬗变的研究。进而提出,中国画分别在以"革命化"、"现代化"、"全球化"为文化想象范式的外部语境下,由"题材内容"、"笔墨语言"到"价值理念"的重心位移;对中国画的探讨也呈现出由"争议、争鸣"到"迷茫探寻"再到全球化语境的焦虑下,集体反思、积极建构的一个过程。并在新世纪"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关系中,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多样性"与"历史的总体性"共构的时代关联。

杨娟[4](2020)在《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张书旗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在民国时期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他创作的《百鸽图》被民国政府当做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蜚声海外,艺术成就令人瞩目。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使中国美术也开始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盛行于清朝以师承和摹仿为时尚、以避世和自娱为目的的消极文人画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张书旗独具魅力的粉彩写意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精髓,结合西方水彩、水粉的色彩表现,开创了现AI写作意花鸟画的新风貌,赢得了“白粉主义画家”的称号。透过张书旗独特的“白粉”技法,解析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画面色彩的构成,他“以粉代墨”,减少黑色面积,扩大白色的面积,“以粉调墨”提高色彩明度;“以粉调色”降低色彩纯度,这些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构成为我们带来明、雅、清、丽的视觉特征。回溯中国传统花鸟画色彩历史,“随类赋彩”和“水墨为上”等重要的色彩理论都是相对主观抽象的色彩表现。张书旗重视固有色和色彩层次的丰富表现,以客观再现来进行色彩表现。他的这种强调视觉感受,从视觉上直观表达的方式,有别于传统水墨色彩重心理表达,凸显了艺术创作的绘画性。张书旗通过“写实”来“写意”,这种具象的客观再现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写意花鸟的表现途径。张书旗的粉彩写意画以准确生动的造型,具象丰富的色彩呈现出清新雅致又世俗大众的艺术格调,是笔墨与色彩达到了很好契合的旷世之作,影响了后世的一大批花鸟画创作者。论文的基本内容1.在近现代中国绘画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表现产生的来源。2.通过分析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表现技法,了解张书旗的色彩探索路径。3.分析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面色彩的构成,概括出作品所具有的明、雅、清、丽的视觉特征,揭示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具有客观写实的特点。有别于传统文人水墨重心理表达,他的抒情表现则通过视觉直观表达。4.总结张书旗探索的粉彩的影响和启示。他立足写实来写意的创作方式,促进写意花鸟画的现代化进程,保留传统绘画的精髓,将书写的意趣性与色彩的生动性结合,联通了中外观众的艺术审美,不断创新的勇气也对国内花鸟画家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辑[6](2020)在《“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1月8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举办第四期馆员文史沙龙"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麦淑萍副主任(副馆长)出席。专题研讨会由梁如洁馆员主持,许钦松、邓子敬、关伟、莫各伯、曾嵘、梁如洁、钟鸣、孙戈、黎展华、万仁辉、吴俊明等30多位馆员、参事与会。大家围绕"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就岭南画派产生的原因和艺术特点、艺术主张以及岭南画派的

王曼利[7](2019)在《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安画派萌发至今已约一甲子,但关于画派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既少且浅,艺术价值研究又多忽略艺术界的建构作用。我们以画派基本问题为研究起点,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在画派艺术品价格的考察中分析它与艺术价值的关系,从艺术社会学视角探究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途径与方式,挖掘出画派多元的艺术价值。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回顾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历史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梳理和分析了长安画派艺术品价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可借鉴的理论资源,指出:在经济繁荣的今天,艺术经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观照是该画派研究的应有之义。第二章:长安画派:概念、构成和风格。我们从艺术地理学视角对画派名称进行解读,认为此名与长安地理及文化所积淀成的心理原型有关。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画派构成进行概括,以1961年参加“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的6人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因篇幅所限,重点放在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4人上。画派艺术思想深受延安文艺理论影响,作品多表现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艺术风格。第三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我们通过访谈和文献分析补充了画派从萌芽期到2000年的作品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了画廊价格。长安画派作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价格受宏观经济和居民购买力影响直接,作品的艺术水准、传播和营销得力与否同样影响画派价格。陕西地区画廊中画派作品数量少、价格低,艺术家市场地位不同,作品价格已产生分层。第四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通过对雅昌艺术网中长安画派作品拍卖价格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我们对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个人国画作品拍卖价格指数和画派整体拍卖价格态势及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究。画派艺术品拍卖成交数量少、成交额和均价普遍较低,市场有一定认可度,但与着名画派和画家相比作品价格不高,价值与价格发生了较大偏离。第五章: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本章借鉴丹托和迪基的“艺术界”和“艺术体制”、贝克尔的“艺术界”和布尔迪厄的“资本”、“场”等概念,糅合惯常的艺术界概念,将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置于艺术体制网络中,从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与定位)、艺术展览(展示与传播)、艺术批评(评论与阐释)和艺术营销中介(宣传与销售)等方面分析画派艺术价值建构的途径与方式。作品离开画家之手后其艺术价值由艺术界共同赋予,艺术价值的认定、传播与阐释有益于艺术品价格的提高。第六章: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本章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和依据,从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启示价值三方面研究了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画派创作表现了“人”的母题和大地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艺术家对文艺思想时代最强音的积极响应、既破又立的艺术超越精神,以及艺术家巨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长安画派值得被传播的价值,也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强大内驱力。结论:在长安画派的不同阶段,其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呈现出时而吻合时而背离的复杂关系,这是正常的,但背离也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加大对画派学术价值的深度研究和科学传播,辅以时间条件,画派艺术品价格仍首先取决于其艺术价值。这也符合马克思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科学总结。

黄蕴心[8](2019)在《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百年潮汕中国画艺术。时至当代,历经数代人薪火相传,潮汕中国画坛仍呈现出旺盛的活力,更在开放的当代语境下,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文化,吸收岭南画派及其他艺术流派之所长,接受西方造型艺术技艺和观念,并在专业领域不懈探索,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趋向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汇集了当代广东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艺术历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延续至今,贯穿当代广东中国画整个发展时期,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上构筑各自的艺术境界和文化理想,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画学背景、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等,使艺术追求和风格亦呈现一定的整体现象。目前研究多是对某一画家个体的研究,较少针对画家整体展开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因此本文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开展梳理,研究其整体的艺术风格和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访谈总结等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搜集、梳理有关潮汕文化及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作品集、画展资料、期刊等文献基础上,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学生以及画家前辈进行采访,通过统计和对比进一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论证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对潮汕地区传统中国画和思想文化语境进行概述及分析,以揭示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解读独具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影响,为当代潮汕中国画家辈出奠定了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师承。其次分析当代潮汕籍中国家的组成和整体呈现的现象,并探讨其整体艺术风格,详细论述当代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潮汕籍中国画家,以把握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基本情况,通过其中的研究达到对整个现象的探讨。最后总结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贡献及问题、缺失,展望其发展的前景。通过研究可知,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绘画,取法潮汕地区的自然和物象,各类题材全面发展,呈现出立足本土、注重吸收、崇尚笔墨、讲究意境、画面精细的整体现象,代表了当代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的中国画的发展状态,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黄丽英[9](2019)在《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文中提出从唐代独立分科后的工笔花鸟画,经过五代徐熙和黄筌异体发展,以徐熙的野逸灵动和黄荃的富贵典雅的,在北宋和南宋期间抵达了光辉的艺术高度。但在元代因为兴起“水墨为上”的文人画,工笔花鸟画开始不受重视,一直在低谷徘徊。直到发展至近代,工笔花鸟画才一扫其萎靡的态势。古今的工笔花鸟画都注重骨法用笔、墨韵意境,西方绘画则侧重视觉效果、透视造型。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绘画相互碰撞、融合,苏百钧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借外贯中,深挖传统,承古创新,抽取当代审美元素,采撷融汇,将工笔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典雅清幽的艺术语言和闳约逸致的艺术修养,成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之一。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观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多次观习苏百钧的个人大型画展、针对本文内容专访苏百钧老师等,以苏百钧大量的创作作品、专着资料以及古代画论为研究依据,对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其艺术雏形、蓄力、成长、成熟四个时期认真梳理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进而分析因其艺术语言流变而形成的绘画特征,以及在其艺术语言影响下的审美取向。此外,本文结合苏百钧的画作横向从色彩、光影、图式结构的角度,纵向从空间布局、题材、绘画技法等方面深入分析其创新的艺术语言。归纳总结得出苏百钧对绘画艺术坚守传统、立足时代、不断创新、侧重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向。最后论述苏百钧高古而创新的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以及对岭南画派和笔者的影响。苏百钧的创新性语言为中国画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赋予时代意象。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苏百钧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特征和审美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希望能让更多学子了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语言,为以后研究苏百钧和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学者提供理论资料,对研究当代工笔花鸟画、当代岭南工笔花鸟画的画者以及笔者产生一定的启示。

林美舒[10](2019)在《方人定1931-1972年女性人物画研究 ——兼谈对个人创作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方人定先生自1931年起至1972年的女性人物画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方人定先生的女性人物画进行分析,本文按照年历以及题材对其作品进行了分类,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以1931年至1945年十四年抗日战争为第一阶段;(2)以1946年至1962年为第二阶段;(3)1962年后为第三阶段;(4)最后以其创作的《琵琶行》、《西厢记》系列组画单列一类。就研究步骤而言,本文主要对方人定先生的造型观念、表现语言、笔墨技法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其发表的艺术着论,并集中于方人定先生在女性人物中所使用的造型、构图、笔墨、染色等方面进行展开。最后,以本文的个人创作所受方人定先生作品的启示进行说明。

二、岭南中国画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岭南中国画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二)生平研究文献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三、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访问与调查
        (四)图像分析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三)改良中国画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二)对战争的哲思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二)美术执教
    二、画派活动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三、艺术活动
        (一)美术展览
        (二)学术活动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文献综述
    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中国美术中少数民族题材的历史追溯
    1.1 20世纪之前中国美术中的少数民族题材
    1.2 20世纪30、4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肇始
    1.3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蓬勃发展
2.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2.1 新的审美形态的形成
    2.2 技法上的革新
3.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集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原因
    3.1 20世纪上半叶国族观念下“边政学”的勃兴
    3.2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导向
    3.3 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自觉意识
4.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形象的图像叙事
    4.1 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审美文化
    4.2 美好生活:边疆新生活的赞歌
    4.3 民族团结:多民族统一的符号象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世纪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图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标准的创立——文艺政策的解读与推动(1949—1966)
    (一)“二为方针”指导下的“国画创作与接受遗产”运动
        1.“新、旧”之辩
        2.“国画改造问题”
        3.“谈新国画”
    (二)“中国式道路”语境中的“本体性”转向
        1. 去虚无主义
        2.“双反模式”
        3.“线是中国画的命根子”及“白描、素画”说
    (三)“再双百”契机里的“笔墨与创新”新定义
        1. 笔墨与创新
        2. 文人画
        3. 彩墨画——中国画
二、批判性反思与争鸣中的建构——艺术现象的理论化阐述(1975—1990)
    (一)对遗留问题的清理
        1.“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问题”的探讨
        2. 再论“牡丹丁香”
    (二)“文化热”语境下的“穷途末日论”
        1. 中国画哲学、美学等传统资源溯源
        2.西方理论参照下的对比性研究
        3.“穷途末日论”的提出
    (三)专栏《中国画问题讨论》《传统问题讨论》的几个层面
        1. 关于“传统”的再发现
        2.“中国画理论概念”的学术化梳理
        3.“绿色绘画论”和“球体说”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与重塑——审美理想的学术话语建构(1990—2020)
    (一)“文化身份”与“本体诉求”
        1.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
        2.传统研究再升温
        3.“等于零\底线论”、“笔墨\造型”的二律背反
    (二)“现代化——全球化”回眸与展望中的世纪审思
        1. 本土、民族和21世纪——百年中国画展
        2. 什么是好画?——艺术标准再探讨
        3. 正本清源与“传统整体观”
    (三)“拆除——守卫”:历史的总体性与内在的多样性
        1.“拆除——守卫”:内在的多样性
        2. 传统国学与绘画——一种可能的“历史总体性”
结语

(4)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表现的来源
    2.1 张书旗与粉彩写意花鸟画
    2.2 转折时期中国绘画的时代选择
    2.3 博采众家张书旗的艺术探索
3.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表现的技法
    3.1 粉彩写意代表作《百鸽图》
    3.2 粉彩写意创作的工具材料
    3.3 粉彩写意创作的具体技法
4.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特征
    4.1 明雅清丽的色彩视觉特征
        4.1.1 明
        4.1.2 雅
        4.1.3 清
        4.1.4 丽
    4.2 客观再现的色彩表现特征
        4.2.1 主观表现的传统水墨花鸟画色彩
        4.2.2 客观再现的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
5.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表现的影响和启示
    5.1 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的影响
    5.2 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的色彩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岭南画派产生的原因
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艺术特点和艺术主张
岭南画派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岭南画派的发展方向

(7)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基于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客观历史
        1.1.2 基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1.1.3 基于长安画派绘画价格现状——从赵望云说起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
    1.5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1.5.1 本文的“艺术品价格”
        1.5.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长安画派:概念、构成与风格
    2.1 画派形成条件分析
        2.1.1 经济因素
        2.1.2 政治环境与时代精神
        2.1.3 环境因素
        2.1.4 艺术赞助
        2.1.5 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
    2.2 艺术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画派”
        2.2.1 艺术地理学阐释“长安画派”名称的可能性
        2.2.2 “长安画派”名称的艺术地理学追问
    2.3 长安画派的构成
        2.3.1 长安画派:艺术观念与理想的层次
        2.3.3 长安画派:网络组织凝聚的层次
        2.3.4 本文研究的长安画派
    2.4 长安画派的艺术风格
        2.4.1 赵望云的艺术风格
        2.4.2 石鲁的艺术风格
        2.4.3 何海霞的艺术风格
        2.4.4 方济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
    3.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与文献分析
        3.1.1 赵望云绘画价格
        3.1.2 石鲁绘画价格
        3.1.3 何海霞绘画价格
    3.2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画廊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2.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问卷调查
        3.2.2 经营长安画派作品画廊的深度访谈
        3.2.3 经营长安画派画廊的价格地图
第四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
    4.1 赵望云国画价格
    4.2 石鲁国画价格
    4.3 何海霞国画价格
    4.4 方济众国画价格
    4.5 长安画派国画作品价格整体态势
第五章 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
    5.1 艺术界相关理论回溯
    5.2 博物馆和美术馆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3 艺术展览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4 文艺批评者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5 营销中介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第六章 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
    6.1 求索创新的思想价值
        6.1.1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6.1.2 探索,探索,再三探索
        6.1.3 文艺思想最强音的响应者
        6.1.4 艺术思想的根性意义
    6.2 深厚绵长的审美价值
        6.2.1 “人”的母题与深沉的大地情怀
        6.2.2 艺术创作既破又立的超越精神
        6.2.3 对西北地域美术元素的开拓表现
    6.3 生命深度的启示价值
        6.3.1 为艺的赤子之心
        6.3.2 为人的傲人风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当代潮汕地区中国画的传统概述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的界定
    第二节 潮汕地区中国画的概况
        一 潮汕地区中国画发展溯源
        二 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潮汕地区与其他地区绘画流派的交流
        一 对海派的学习与发展
        二 与岭南画派的融合
第二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语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当代潮汕地域文化艺术语境
        一 潮汕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 坚守本土的潮汕画家培养
    第三节 传统岭南画派及“广美”学院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构成
    第一节 乡恋:扎根本土的潮汕国画家
    第二节 乡思:安身他乡又寄情乡韵的潮汕籍画家
    第三节 乡愁:境外发展的潮汕籍画家
第四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现象及整体艺术风格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
        一 立足本土
        二 注重吸纳
        三 崇尚笔墨
        四 讲究境界
        五 画面精细
    第二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不同题材的发展
        一 山水题材
        二 人物题材
        三 花鸟题材
    第三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整体艺术风格
        一 田园牧歌式情调的画风
        二 个性张扬的画风
第五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突出成就
        一 增强和丰富岭南画派
        二 开创广东地区中国画的新面貌
    第二节 不足分析
    第三节 展望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
    2.1 艺术雏形时期:父辈言传身教
    2.2 艺术蓄力时期:独自艰苦钻研
    2.3 艺术成长时期:众师指点迷津
    2.4 艺术成熟时期:群雄脱颖而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特征及审美取向
    3.1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特征
        3.1.1 远承宋元,近师岭南
        3.1.2 搜妙创真
        3.1.3 骨法用笔
        3.1.4 写生三段论
        3.1.5 动静结合
    3.2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审美取向
        3.2.1 重意尚韵的意境之美
        3.2.2 冰壶玉衡的装饰之美
        3.2.3 静雅逸韵的笔墨之美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创新与发展趋向
    4.1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创新
        4.1.1 借西贯中创新的探索
        4.1.2 承古开今实践的尝试
    4.2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发展趋向
        4.2.1 坚守传统
        4.2.2 立足时代,不断创新
        4.2.3 归于平淡,侧重情感和人文关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百钧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和对笔者的影响
    5.1 苏百钧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
        5.1.1 理论意义
        5.1.2 实践意义
        5.1.3 苏百钧艺术语言对当代岭南工笔花鸟画的启示
    5.2 苏百钧艺术语言对笔者的影响
        5.2.1 对笔者创作实践的启示
        5.2.2 对笔者艺术观的陶染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1 :苏百钧采访稿
附录2 :苏百钧创作年表
附录3 :图片来源

(10)方人定1931-1972年女性人物画研究 ——兼谈对个人创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背景
    2、文献综述
    3、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方人定女性人物画
    1.1 方人定女性人物画概述
    1.2 处境——以女性题材为创作对象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方人定女性人物画的造型观念
    2.1 方人定女性人物画造型观念分析
    2.2 与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观念比较分析
    2.3 与西方写实人物画造型观念比较分析
第三章 方人定女性人物画表现语言分析
    3.1 方人定叙事性表现语言分析
    3.2 方人定现实主义绘画表现语言分析
第四章 方人定女性人物画笔墨技法分析
    4.1 染色技法分析
    4.2 线条笔墨分析
第五章 望向田野——方人定女性人物画于本文个人创作之启示
    5.1 造型观念方面
    5.2 表现语言方面
    5.3 画面效果表现技法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岭南中国画艺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研究[D]. 杨元元.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3]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J]. 葛玉君. 美术, 2021(01)
  • [4]张书旗粉彩写意花鸟画色彩探析[D]. 杨娟. 西南大学, 2020(05)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J]. 李辑. 岭南文史, 2020(01)
  • [7]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D]. 王曼利. 西北大学, 2019(04)
  • [8]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D]. 黄蕴心. 广州大学, 2019(01)
  • [9]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D]. 黄丽英.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方人定1931-1972年女性人物画研究 ——兼谈对个人创作的启示[D]. 林美舒.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岭南国画艺术研讨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