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密封放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区密封放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全区密封放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其信[1](2021)在《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阶段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O3,主要贡献源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加强VOCs治理是控制PM2.5和O3污染的有效途径。VOCs来源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受人为源影响,工业源占人为源的1/3~1/2。要控制人为源中VOCs,关键是控制工业源VOCs。煤化工行业属于VOCs排放重点行业,VOCs治理工作起步较晚,无针对性的源项排查指南、排放系数及排放标准,开展煤制油项目VOCs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识别煤制油项目VOCs物料,开展VOCs源项排查,建立VOCs源项清单,开展有组织和无组织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项目VOCs排放特征明显,其中,有组织源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37.37%,无组织排放源占62.63%,在有组织源中,低温甲醇洗尾气VOCs排放量最大,占有组织排放总量的51.42%;燃烧烟气排放口中,气化热风炉排放气排放量最大,占燃烧烟气排放总量的84.33%;在无组织源中,废水集输、储存、处理过程逸散源排放量最大,占无组织排放源总量的75.61%。煤制油项目控制VOCs排放的重点是控制无组织排放,首要控制的有组织排放口是低温甲醇洗尾气排放和气化热风炉排放气。按动、静密封点分类,静密封点最多,占密封点总数的99.56%;按介质分类,重液体密封点最多,占密封点总数的59.73%;按组件类型分类,法兰密封点最多,占密封点总数的69.73%,阀门占19.29%;动静密封点泄漏率为0.07%,修复率达98.22%,修复后总泄漏率为0.0013%;法兰泄漏点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泄漏点的62.72%,其次是开口管线和阀门;轻液体最容易发生泄漏,其次是重液体;因螺栓松动造成泄漏的泄漏点占总泄漏点的73.37%,因阀门填料漏造成泄漏的占10.06%,螺栓松动是密封点泄漏的主要原因。按照2019年油品产量核算,吨油品VOCs排放1.68 kg,吨油品有组织VOCs排放0.41 kg,吨油品密封点VOCs排放0.0074 kg,减排0.0059 kg。采用系数法计算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量是相关方程法核算量的129.74倍,偏差较大;高压煤粉锅炉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平均为1.89 mg/m3,VOCs排放系数为0.015 g/kg煤(以非甲烷总烃计),在环境统计中采用现有系数计算煤制油项目锅炉VOCs排放总量,偏差较大。

胡芮恺[2](2021)在《新疆核技术利用辐射环境现状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辐射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核技术利用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研究核技术利用项目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新疆辐射环境状况。本文以空气吸收剂量率为切入点,分析新疆环境辐射背景情况,运用相关技术手段,重点对核技术利用项目进行监测研究,并进行分析及评价。基于此,本文对2013-2019年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喀什市、克拉玛依市、哈密市5个地州(市)6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点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同全国其他省份2017-2019年空气吸收剂量率数据进行比较。对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伊犁州和哈密市54家使用密封放射源核技术利用单位的526枚密封放射源周围环境、工作场所及运输过程的辐射剂量水平进行了监测分析。对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州77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的123台X射线装置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水平进行了监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2013-2019年新疆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74.9 n Gy/h-118.6 n Gy/h,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处于正常水平。(2)距含密封源仪表源容器表面5 cm处的辐射剂量率为0.05-9.01μSv/h、100 cm处的辐射剂量率为未测出-4.25μSv/h;距γ石油测井源源罐表面5 cm处辐射剂量率为0.25-49.6μSv/h、100 cm处的辐射剂量率为0.46-3.5μSv/h,距中子石油测井源源罐表面5 cm处辐射剂量率为35.1-538μSv/h、100 cm处的辐射剂量率为5.45-41.1μSv/h,测井运源车辆外辐射剂量率为0.1-105.5μSv/h,驾驶员位置辐射剂量率为0.09-0.15μSv/h;γ探伤室外辐射剂量率为118-141 n Sv/h,野外γ探伤作业符合国家标准。(3)医用X射线装置工作场所外辐射剂量0.08-2.5μSv/h,移动设备周围环境辐射剂量0.09-2.65μSv/h;移动X射线探伤野外作业符合国家相应标准。总体来看,新疆核技术利用项目周边环境辐射剂量水平基本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使用过程安全可控,人为生产生活中所进行的辐射活动未对环境造成显着影响。

刘璟[3](2019)在《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城港核电厂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首个核电项目,对广西乃至全国的核电事业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是核电厂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辐射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们在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国内外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管理研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综合当前的工作实践经验,确定了加强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质量的途径研究,提出了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重视并提高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做好信息公开以及加强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建立了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为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为完善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护体系,增强交流与学习提出了决策参考。

尉玉晓[4](2015)在《基于水生态的西安浐灞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刚性、多元化、动态需求越来越具有依赖性,对其开发和利用也造成了水资源短缺、河湖水质污染、水生态功能退化等严重影响。本文以西安浐灞生态区水资源开发为例,探讨如何遵循水生态规律去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从而修复并且改善水生态环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归纳总结了水资源理论、水生态理论、水资源循环理论、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和流域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其次,分析了西安沪灞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状况,提出沪灞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研究浐灞河水资源开发管理工程对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带来的问题,对沪灞河流域开发工程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包括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沪灞河水资源开发管理对水生态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沪灞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控制单元的设置,提出水环境容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流域固体废物处理等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措施,进行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的资金预算及效益预测,并提出保障措施。

孟尚志[5](2014)在《煤层气单支U型水平井合采多层技术研究 ——以柳林示范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柳林示范区煤层气产能不理想为出发点,研究国内外提高煤层气产能的钻井、完井和排采方法。鉴于煤层气储层低孔低渗低压特点,需要扩大解吸和渗流面积才能提高单产量,目前采用直井/斜井压裂、U型井、水平井分段压裂、分支井、洞穴等钻完井技术。但这还不能满足提高产能的需要。因此,论文提出钻一口单支U型水平井,分段压裂水平井上下煤层,这样可以同时排采多个煤储层的新设想,被命名为单井多层合采技术。为了说明此设想是否具备实际可操作性,论文展开室内研究工作和现场试验工作。本论文从柳林示范区煤层物理化学性能入手,调研柳林示范区目前实施煤层气开采时钻井、完井、压裂和排采、产能现状,表明柳林示范区实施单井多层合采技术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目前井型存在的技术难点,再结合单支U型水平井的特点,提出柳林示范区实施单支U型水平井的难点为保持215.9mm的大井眼水平井井壁稳定性及水平井套管完井、水平井纵向分段压裂以及多层合采排采参数选择。针对这些难点,论文进一步利用力学实验方法、测井信息、数值模拟软件,展开煤岩地层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预测研究,煤岩地层完井方法研究,煤岩地层分段压裂效果预测研究,水平井排采效果数值模拟研究,并与直井压裂比较产能后,确定单支U型水平井同时排采多个煤储层的可行性。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工作,从两个方面取得了创新。一是首次提出并配套成煤层气U型井多层合采技术;二是首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煤层气U型井多层合采的产能。

贺红英[6](2014)在《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文中认为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AH)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3895例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LH组2539例,AH组135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问卷随访患者的盆底及性功能情况。结果: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术后肛门排气快、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半年发生排便异常(便秘)少以及发生性功能障碍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生尿失禁比较,两组之间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EMBASE、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短,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少,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评分值低的优势,同时具有术中泌尿道损伤发生率高,术后主要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及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在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降低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疼痛评分值及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结局指标的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广西区近27年间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85-2011年度广西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61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顺位及构成比:顺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宫颈癌的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从1985-1989年度的17.48%上升到至2010-2011年度的56.74%,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1.75%,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2)好发年龄:宫颈癌的好发年龄从≥60岁前移至<40岁,呈年轻化态势;子宫内膜癌<60岁的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有所上升,也存在年轻化态势;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好发年龄无明显改变。(3)地域和职业分布: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地域城镇高于农村,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农村高于城镇;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镇,构成比67.1%,后10年却主要集中在农村,构成比52.6%。(4)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和输卵管癌大部分为早期患者(I-II期),分别占66.3%、67.3%、51.4%、73.7%及67.9%;而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为中晚期(III-IV期)患者,分别占56.2%及53.1%。结论:(1)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其他妇科肿瘤的防治力度。(2)加大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相应肿瘤标志物、新的诊治方法的发现和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5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266例,开腹组301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少以及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及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6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中并发症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3年复发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091例临床分期IA1-II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55例,开腹组6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左右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术中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多、术后尿失禁发生少及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发生排便异常、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宫颈间质侵润深度和淋巴结状态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对照临床试验(CCTs)。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5个对照临床试验(CCTs),共32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复发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徐宗恒[7](2014)在《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中期以来,强降雨诱发的山区流域植被发育斜坡大规模群发性失稳的频率越来越高,降雨型滑坡给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安全构成的威胁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其形成机制、过程及灾害效应的研究已取得了若干进展,但总体上这些成果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滑坡这一关系形成的基础环节-降雨(经大孔隙通道)入渗研究以及对渗透介质的刻画精度不高,机制研究明显滞后,因而开展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及其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选择云南省境内段家营和头寨两个披覆有不同植被的自然斜坡(五个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和室内试验、送样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大孔隙的定量化分析和三维重组、大孔隙流过程及大孔隙对降雨入渗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试验区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的物理、化学和水理性质研究表明:斜坡土体(尤其是头寨试验区)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导致土体呈现高孔隙度-低容重-高含水率的物理特征以及高胀缩性的水理特征,其物理参数与农业土壤和裸露斜坡土体具有明显的差别。试验区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经历了强烈的脱硅富铝作用和风化淋溶过程,其风化过程符合表生条件下成土作用规律。(2)植被-动物-有机质相互驱动为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大孔隙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采用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为示踪剂进行多组不同强度降雨的染色示踪试验表明:大孔隙流行为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和非均匀性,不同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中大孔隙流区别很大;局部染色特征表明大孔隙类型主要有植物根系腐烂后残留的通道、根系-土体以及砾石-土体接触带空隙、动物通道、团聚体间结构性大孔隙、土体干缩以及气候冻融交替产生的裂隙,其中植被根系对大孔隙的影响占主导地位。(3)采用CT无损检测技术对试验区大尺度土柱进行扫描,利用CT值范围将大孔隙从CT切片上提取出来,大孔隙定量化计算表明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大孔隙发育规模显着高于农田耕地土和水稻土,大孔隙的平面和空间变异性由两个独立参数成圆率和复杂度表征,两者随深度的离散性较小。土体中大孔隙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特征,其盒维数随深度单调递减,并与大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当盒维数一定时,累积大孔隙度随大孔隙孔径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基于VolView软件,对试验区土体及其大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组,方法可行且图像质量理想。(4)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大孔隙流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方法能清晰定量化描述大孔隙流湿润前锋的推进过程,大孔隙效应明显,在固定格点处流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大孔隙效应逐渐减弱;在连通性较好、孔径较大的区域流体流速较快,且在孔隙中心流速最大,往两侧逐级递减;大孔隙流模拟过程与实际斜坡区土体大孔隙流过程相吻合,说明格子Boltzmann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5)由于非饱和带土体中大孔隙的广泛存在,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具有强吸-强贮-高渗的特点,促使斜坡能基本上同步吸收来自降雨过程的全部水量,极大优化着地下水的补给环境;同时,沟谷溪流流量对降雨的响应表现出无明显滞后和强烈敏感特征,且绝大部分的溪流流量均来自于地下水排泄,表明斜坡地下水的径流交替十分强烈;再者,大孔隙通道能为斜坡水-岩化学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和湿度条件,保持水-岩化学作用体系内交换相饱和指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保证水-岩化学作用时间上的连续性,所以在降雨条件下,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大孔隙显着的影响着水分入渗,促进地下水补给和循环以及斜坡水-岩化学作用,从而推动着斜坡失稳的进程。本文的研究有如下的创新性:(1)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分布特征及其对强降雨过程的响应与裸坡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已有研究中,现场和室内降雨入渗试验以及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大多没有考虑植被的影响,有的甚至人为消除了植被因素,本文以两个披覆有不同植被的自然斜坡为研究点,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2)已有对大孔隙分布特征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业土壤,且采用CT扫描进行的相关研究相对偏少,以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为对象且以山区流域频发性滑坡地质灾害为背景的研究则更少,本文CT扫描对象为大尺度(25cm×25cm×50cm)的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柱,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尺度上具有一定的突破。(3)本文创新性的将格子Boltzmann数值模拟方法和CT切片相结合,对大孔隙流过程进行研究,为三维空间内土体的大孔隙渗流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蕴昀[8](2013)在《建筑施工中粉尘扩散及安全距离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量旧建筑被拆除,新型建筑拔地而起,产生了大量的建筑粉尘,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此外,开发新的建筑群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投入到建筑一线上去,导致了矽肺病患者的人数急速攀升,严重影响了社会劳动群体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由于建筑粉尘产生矽肺病需要及时治疗,由于在建的建筑工地较多,对建筑工人的需求量大,导致有更多的建筑工人患上了矽肺病,总体上来看,原本可以避免的高额治疗费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加强建筑施工环节对粉尘的防护,尽可能减小建筑粉尘对建筑工人和周边居民身体伤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节约型社会,形成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建筑施工中产生粉尘的代表性工序为研究对象,运用模拟仿真分析与现场实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建筑工地粉尘的分布情况,进而反映出建筑工地粉尘的危害性以及传统防尘管理的不足。在仿真部分,通过基于FLUENT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建筑工地粉尘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特定工作环节建筑施工场所周边的浓度分布情况,确定了建筑施工环节中的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在实测分析部分,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了特定工序粉尘分布函数,证实了模拟仿真结果的一致性;最后,在模拟仿真分析和现场实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防尘标准,对建筑施工过程中防护方法和用具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和建议,为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制定粉尘危害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代锐锋[9](2012)在《基于ASP.NET的核与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Internet技术推广以来,基于WEB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无论是政府、企业的内部计算机应用系统,还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服务系统都是以WEB应用系统为主,WEB应用系统已逐渐成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主流。目前,WEB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主要有:JSP、PHP、ASP.NET。其中ASP.NET是.NET技术框架的一部分,它使用编译的、事件驱动编程模型,提高运行速度,并实现了应用程序逻辑和用户界面分离的技术。使用ASP.NET可以很容易的开发基于三层架构的B/S结构的应用程序。由于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核与辐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核与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应对该类突发事件的有效救护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核与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提供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集成环境。为核与辐射医学应急救援的决策、指挥、响应和处置及后果评估提供快速、准确的最新动态信息平台。本文在对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背景的描述基础上,结合对内蒙急控中心工作的需求分析,采用了目前先进的B/S三层架构的开发模式,设计了一套适合内蒙急控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对基于ASP.NET的信息系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对用户需求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了如何利用微软的.NET框架部署三层架构的Web应用程序,如何在实际应用开发中结合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三层架构的划分与设计,然后实现系统的总体开发规划。其次,解决了基于ASP.NET平台的技术问题,按照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系统测试的顺序,逐步完成系统建模并最终实现系统。再次,本文还重点对机构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人员管理和报表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实现。

张庆华[10](2010)在《油气探井安全评价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油气钻井工程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系统工程,也是隐蔽性很强的地下工程。这些工艺特点,决定了在油气钻井作业,尤其是各油气圈闭(区块)第一口探井作业施工过程中,隐藏着多种不安全因素,若不切实防范,容易发生各类事故,将可能会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危险,也可能会给企业和国家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国内复杂地层油气井主要分布在西部探区和南方海相油气探区,这些探区资源丰富、前景广阔,是实现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点开展区域。中石化、中石油等国内石油天然气公司部分探勘区域具有高压、高产、高含硫的特征,其中有些区域如川东北是实现国家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点区域,十分重要但勘探程度低。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喷、卡、漏、塌、硬、毒等复杂情况相对集中,大大增加了探井施工的难度和风险,井喷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本论文以已有的行业安全评价、企业HSE管理风险评价等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油气探井安全评价的技术应用。针对陆地油气探井作业系统、工程的特点,尤其是钻井施工过程中的钻进和完井、测试等的危险、危害因素和可能发生的钻井事故以及对周边公众环境造成的危害,以系统安全工程和安全评价为理论基础,将油气探井作业危险性分为事故的易发性和后果严重程度两个部分,采用基于模糊理论,并通过专家评判法确定定性定量化的指标和指标的权重,加权合成多层次多体系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以构建最终的油气探井安全评价量化风险评估系统,并结合对西南地区部分探井的评估实际应用,验证了探井风险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提出油气探井作业施工相应的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通过应用研究表明,本油气探井安全评价技术可应用于油气探井作业的安全评估,以满足企业油气探井作业安全管理的需要。本论文提出的油气探井风险评估系统是对油气探井作业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个初步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油气探井安全评价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也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科学依据。

二、全区密封放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区密封放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大气生态环境现状
        1.1.2 首要污染物组成及来源分析
    1.2 挥发性有机物管理现状
        1.2.1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治理
        1.2.2 挥发性有机物防治政策及标准
        1.2.3 挥发性有机物管控现状
    1.3 煤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情况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2 某煤制油项目概况
    2.1 项目所在园区概况
    2.2 项目整体概况
    2.3 主工艺装置简介
        2.3.1 空分装置
        2.3.2 气化装置
        2.3.3 合成气净化装置
        2.3.4 甲醇合成装置
        2.3.5 油品合成装置
        2.3.6 油品加工装置
        2.3.7 硫回收装置
        2.3.8 动力站装置
        2.3.9 液体灌区
        2.3.10 水系统
    2.4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简介
        2.4.1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设计情况
        2.4.2 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情况
    2.5 研究期间装置运行情况
3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源项排查情况
    3.1 受控装置判定
    3.2 排查方法及排查范围
    3.3 源项排查情况
        3.3.1 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VOCs污染源排查
        3.3.2 有机液体储存与调和挥发损失VOCs污染源排查
        3.3.3 有机液体装卸损失VOCs污染源排查
        3.3.4 废水集输、储存、处理处置过程逸散VOCs污染源排查
        3.3.5 其他源项VOCs污染源排查
    3.4 源项排查结论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与分析
    4.1 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情况
        4.1.1 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
        4.1.2 检测结果
    4.2 检测结果分析
        4.2.1 有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分析
        4.2.2 LDAR检测分析
        4.2.3 排放量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全工艺过程管控情况分析
    5.1 煤制油项目源头管控情况
        5.1.1 原辅材料使用及管控
        5.1.2 生产工艺装置
        5.1.3 输送过程
    5.2 煤制油项目过程控制情况
        5.2.1 开展设备与管线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
        5.2.2 储罐管理
        5.2.3 装卸管理
        5.2.4 污水处理
        5.2.5 循环水系统
        5.2.6 非正常工况管理
        5.2.7 其他过程管理
    5.3 煤制油项目末端治理情况
        5.3.1 储罐
        5.3.2 装卸
        5.3.3 废水液面
        5.3.4 工艺有组织
    5.4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管控问题分析
        5.4.1 存在问题
        5.4.2 拟采取措施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新疆核技术利用辐射环境现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
    1.2 国内外辐射研究现状
    1.3 新疆辐射环境概况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新疆空气吸收剂量率的研究
    2.2 含密封放射源设备的研究
    2.3 射线装置的研究
第3章 新疆空气吸收剂量率的研究
    3.1 新疆五地州(市)空气吸收剂量率结果与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密封放射源设备辐射剂量水平的研究
    4.1 放射源调查结果
    4.2 含密封源设备辐射剂量测量分析及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射线装置使用环境辐射剂量水平研究
    5.1 射线装置调查结果
    5.2 射线装置周围辐射剂量测量分析及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国内研究现状
        1.2.2 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
        2.1.1 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内涵
        2.1.2 核与辐射环境的定义
    2.2 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
        2.2.1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分析
        2.2.2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识别
        2.2.3 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评估
        2.2.4 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控制
    2.3 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质量管理的特点
第三章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概述
    3.1 防城港核电厂建设项目背景概述
    3.2 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的内容
        3.2.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2 仪器安装工程项目
        3.2.3 监测软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3.2.4 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与培训
    3.3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的范围三角
        3.3.1 投资规模
        3.3.2 时间进度安排
        3.3.3 质量目标
第四章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识别与评估
    4.1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分析
        4.1.1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识别方法
        4.1.2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分析
        4.1.3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清单的构建
    4.2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潜在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评估与确定
        4.2.1 关键质量影响要素评估的原则
        4.2.2 关键质量影响要素评估的方法及过程
        4.2.3 项目潜在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确定
    4.3 专家评估结果可靠性的技术论证
        4.3.1 专家评估结果论证
        4.3.2 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确定
第五章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管控
    5.1 对设备工程师能力的管控
    5.2 对设备安装调试时间进度的调控
    5.3 对物料种类的繁杂性的管控
    5.4 对作业环境的管控
    5.5 对子站供电及网络系统备用设施配置的管控
    5.6 对各项影响要素的协同管控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建立程序化质量管理系统
        6.1.2 建立工程进度质量管理平台
        6.1.3 建立基于PDCA的质量管控体系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水生态的西安浐灞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论文逻辑结构
2 相关理论
    2.1 水资源理论
        2.1.1 水资源的内涵
        2.1.2 水资源的特征
    2.2 水资源的循环理论
        2.2.1 水资源的自然循环
        2.2.2 水资源的社会循环
        2.2.3 水资源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关系
    2.3 水生态理论
        2.3.1 水生态的内涵
        2.3.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4 生态经济系统
        2.4.1 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构成
        2.4.2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5 流域管理理论
        2.5.1 流域管理
        2.5.2 流域综合管理理论
3 西安沪灞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状况分析
    3.1 流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河流水文
        3.1.3 社会经济
        3.1.4 水功能区
    3.2 水资源条件
        3.2.1 水资源规划分区
        3.2.2 水资源总量
        3.2.3 水资源可利用量
        3.2.4 水资源质量
    3.3 水资源开发管理情况分析
        3.3.1 各类工程供水现状
        3.3.2 用水及耗水现状
        3.3.3 水资源开发管理潜力分析
    3.4 水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4 流域开发管理对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的影响研究
    4.1 开发管理综合评价
        4.1.1 水资源开发利用
        4.1.2 防洪
        4.1.3 拦河造湖蓄水
        4.1.4 水土保持
    4.2 浐灞开发管理对流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
        4.2.1 对污染源影响的评价
        4.2.2 对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价
        4.2.3 对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价
        4.2.4 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
        4.2.5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4.3 浐灞开发管理对水生态影响的特点分析
        4.3.1 开发管理对水生态改善带来压力
        4.3.2 区域差异性显着
        4.3.3 对土壤及农作物的影响较小
        4.3.4 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4.4 水生态视角下浐灞河水资源开发管理的主要问题
        4.4.1 流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4.4.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4.4.3 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4.4.4 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5 沪灞河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
    5.1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控制单元
        5.1.1 浐灞河流域控制单元
        5.1.2 浐灞河流域企业控制单元
    5.2 水环境容量
        5.2.1 浐河环境容量
        5.2.2 灞河环境容量
        5.2.3 控制措施
    5.3 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5.3.1 浐灞河水资源涵养
        5.3.2 面源控制
        5.3.3 湿地保护
        5.3.4 广运潭生态景区工程
    5.4 饮用水源地保护
        5.4.1 水源地
        5.4.2 饮用水源地保护
    5.5 流域固体废物保护
        5.5.1 生活垃圾处理方案
        5.5.2 建筑垃圾处理
        5.5.3 工业垃圾处理
    5.6 项目资金预算及效益预测
        5.6.1 项目汇总
        5.6.2 资金预算
        5.6.3 效益分析
第6章 保障措施
    6.1 建立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
    6.2 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6.3 建立新的监管体系
    6.4 实施浐灞河流域共建计划
    6.5 促进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转化
    6.6 切实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煤层气单支U型水平井合采多层技术研究 ——以柳林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煤层气钻完井研究现状
        1.2.2 煤储层改造研究现状
        1.2.3 煤层气产能模拟预测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6.1 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2 多层纵向合采提高单井产量储层资源潜力可行性研究
    2.1 储层分布特征研究
        2.1.1 地层及构造特征
        2.1.2 水动力特征
        2.1.3 煤层特性
        2.1.4 煤岩特性
    2.2 储层含气特征研究
        2.2.1 含煤层气层位
        2.2.2 等温吸附特征和含气饱和度
    2.3 储层及夹层力学特征研究
        2.3.1 岩石力学参数实验
        2.3.2 三井区的地应力计算
    2.4 单支水平井合采层位优选研究
        2.4.1 依据煤储层压力和温度优选层位
        2.4.2 依据渗透性能优选层位
    2.5 本章小结
3 多层合采单井产量增加可行性研究
    3.1 纵向合采多层方案优选
        3.1.1 基准方案:直井压裂合采开发效果模拟
        3.1.2 方案 1:3#煤层钻水平井,合采其它层开发效果模拟
        3.1.3 方案 2:4#煤层钻水平井,合采其它层开发效果模拟
        3.1.4 方案 3:5#煤层钻水平井,合采其它层开发效果模拟
        3.1.5 方案 4:3#和 4#煤夹层钻水平井,合采其它层开发效果模拟
        3.1.6 方案 5:4#和 5#煤夹层钻水平井,合采 4#、5#煤层开发效果模拟
    3.2 纵向合采多层方案开发效果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多煤层大井眼套管钻完井工程可行性研究
    4.1 多煤层大井眼套管钻完井技术难点
        4.1.1 钻井施工难点
        4.1.2 钻井流体技术要求
        4.1.3 完井施工难点
        4.1.4 固井施工难点
    4.2 多煤层大井眼套管钻完井技术对策
        4.2.1 钻井技术对策
        4.2.2 钻井流体技术对策
        4.2.3 完井技术对策
        4.2.4 固井技术对策
    4.3 本章小结
5 多煤层纵向压裂工程可行性研究
    5.1 多煤层纵向压裂技术难点
    5.2 多煤层纵向压裂技术对策
        5.2.1 柳林示范区煤层气单水平井压裂穿层方案设计
        5.2.2 柳林示范区煤层气单水平井压裂穿层方案优选
        5.2.3 柳林示范区煤层气单水平井优化设计
        5.2.4 柳林示范区煤层气单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
        5.2.5 柳林示范区煤层气单水平井分段压裂多煤层工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英文主要缩写略语列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1.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史
        1.1 腹腔镜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1.2 国内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和现状
    2.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2.1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1.1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2.1.1.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2.1.1.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2.1.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2.2. 腹腔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2.1 手术适应症
        2.2.2 手术方式
        2.2.2.1 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术(I 型)
        2.2.2.2 腹腔镜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I 型)
        2.2.2.3 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型(III 型)
        2.2.2.4 腹腔镜扩大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V 型)
        2.2.2.5 腹腔镜盆腔部分脏器切除术即盆腔廓清术(V 型)
        2.2.2.6 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2.2.2.7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2.2.2.8 腹腔镜卵巢活检移位术
        2.2.2.9 腹腔镜前哨淋巴结采样
    3.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存在的问题
        3.1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近期并发症
        3.1.1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概况
        3.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3.1.2.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3.1.2.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3.1.3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3.1.4 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3.2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远期疗效
        3.2.1 子宫肌瘤腹腔镜治疗后的远期疗效
        3.2.1.1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复发及妊娠结局
        3.2.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3.2.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3.2.2.1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率的研究进展
        3.2.2.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3.2.2.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3.2.3 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3.2.3.1 腹腔镜手术彻底性的研究进展
        3.2.3.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3.2.3.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4.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评价
        4.1 循证医学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4.1.1 循证医学的几个基本概述
        4.1.2 如何在外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
        4.2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研究
        4.3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4.4 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5.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展望
        5.1 无气腹腹腔镜手术
        5.2 微型腹腔镜手术
        5.3 手辅助腹腔镜手术
        5.4 单孔腹腔镜手术
        5.5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
    6.本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完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LH)
        2.2.2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
        2.2.3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情况
        2.4.1 随访时间及方式
        2.4.2 随访内容
        2.4.2.1 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
        2.4.2.2 女性性功能量表 (FSFI)
        2.4.3 随访结果
        2.5 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实现
        2.6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2.2 检索策略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结局指标评价结果
        3.3.1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天数
        3.3.2 术中泌尿道损伤并发症
        3.3.3 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
        3.3.4 手术时间
        3.3.5 血红蛋白变化值
        3.3.6 术后近期次要并发症
        3.3.7 术后疼痛评分
        3.3.8 住院时间
        3.3.9 住院费用和术后生活质量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顺位及构成比
        3.2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年龄分布及构成
        3.3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3.4 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分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腹腔镜组
        2.2.2 开腹组
        2.2.3 术后辅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
        2.4.1 随访内容
        2.4.2 随访结果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3.7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7.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7.1.1 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2 绝经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3 体重指数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4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5 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1.6 手术-病理分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1.7 深肌层浸润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1.8 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7.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2.2 检索策略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主要结局指标
        3.3.1 总生存率
        3.3.2 无瘤生存率
        3.4 次要结局指标
        3.4.1 总复发率
        3.4.2 手术时间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3.4.4 术中并发症
        3.4.5 术后并发症
        3.4.6 住院时间
        3.4.7 生活质量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腹腔镜手术
        2.2.2 开腹手术
        2.2.3 术后辅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
        2.4.1 随访内容
        2.4.2 随访结果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彻底性对比分析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7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3.8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8.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8.1.1 年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3.8.1.2 肿瘤直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3.8.1.3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8.1.4 组织学分级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5 临床分期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6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7 淋巴脉管侵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8 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8.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2.2 检索策略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主要结局指标
        3.3.1 总生存率
        3.3.2 总复发率
        3.4 次要结局指标
        3.4.1 手术时间
        3.4.2 术中失血量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3.4.4 术中并发症
        3.4.5 术后并发症
        3.4.6 住院时间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创新点
不足之处

(7)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降雨-地下水响应-滑坡研究进展
        1.2.1 降雨-滑坡方面
        1.2.2 地下水响应-滑坡方面
        1.2.3 降雨-地下水(降雨入渗)方面
    1.3 大孔隙研究进展
        1.3.1 大孔隙的界定
        1.3.2 大孔隙的研究方法
        1.3.3 大孔隙(流)模型
    1.4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本文研究的创新性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结构
第2章 试验区概况及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基本特征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1.4 植被状况
    2.2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2.2.1 试验区地形地貌
        2.2.2 试验区地层岩性
        2.2.3 试验区地质构造
    2.3 试验区斜坡土体基本特征
        2.3.1 物理化学特征
        2.3.2 水理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及其影响因子
    3.1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
        3.1.1 植被对大孔隙的作用
        3.1.2 动物对大孔隙的促进作用
        3.1.3 有机质对大孔隙的作用
        3.1.4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干缩裂缝
    3.2 基于染色示踪试验的大孔隙特征研究
        3.2.1 染色示踪剂的选择
        3.2.2 染色示踪试验
        3.2.3 图像处理
        3.2.4 参数计算
    3.3 染色试验结果分析
        3.3.1 染色面积比变化
        3.3.2 表面积密度变化
        3.3.3 土体含水率变化
    3.4 大孔隙影响因子
        3.4.1 根系密度
        3.4.2 有机质含量
        3.4.3 颗粒组成
        3.4.4 动物活动
        3.4.5 其他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T扫描的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研究
    4.1 取样过程和样品
    4.2 CT扫描和计算原理
    4.3 图像处理
    4.4 大孔隙分布特征
        4.4.1 CT值变化
        4.4.2 大孔隙度和大孔隙数量
        4.4.3 成圆率和复杂度
    4.5 基于分形维数的大孔隙分布研究
        4.5.1 理论基础
        4.5.2 分形维数的计算
        4.5.3 结果分析
        4.5.4 基于盒维数的大孔隙分布计算
    4.6 大孔隙结构的三维重建
        4.6.1 三维重建介绍
        4.6.2 三维重建过程
        4.6.3 三维重建结果
    4.7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大孔隙渗流分析
        4.7.1 格子Boltzmann模型
        4.7.2 边界条件与计算假设
        4.7.3 Matlab程序的实现
        4.7.4 实例计算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5.1 大孔隙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5.1.1 渗透特征
        5.1.2 容水-持水-给水特征
    5.2 大孔隙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5.3 大孔隙对斜坡CWRI的影响
    5.4 植被与滑坡灾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获得奖励)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8)建筑施工中粉尘扩散及安全距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粉尘形成机理和测量领域研究现状
        1.2.2 粉尘危害及防治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粉尘的危害及传统的粉尘防控管理概述
    2.1 引言
    2.2 粉尘的基本性质
        2.2.1 粉尘的物理特性
        2.2.2 粉尘颗粒的运动与扩散
    2.3 建筑工地粉尘的危害
    2.4 传统的粉尘防控管理介绍
    2.5 传统防尘措施的不足
第三章 基于 FLUENT 的粉尘分布机理仿真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FLUENT仿真概述
        3.2.1 Fluent 的程序结构
        3.2.2 Fluent 的模拟计算主要步骤
    3.3 FLUENT建模的基本模型设定
        3.3.1 湍流模型
        3.3.2 标准 k-ε两方程模型
    3.4 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3.5 数值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3.6 流场迭代计算
    3.7 模拟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某工地为例进行实测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粉尘浓度的检测方法
        4.2.1 测量时间
        4.2.2 测量方法
        4.2.3 测点的布置
        4.2.4 粉尘浓度的测定条件
        4.2.5 样本安全标准
    4.3 代表性工序选择
    4.4 特定工作环节的抽样
    4.5 实测数据的分析
        4.5.1 SPSS 正态性检验
        4.5.2 安全性检验
    4.6 防护措施效果分析
        4.6.1 P6 防尘效果分析和建议
        4.6.2 P8 防尘效果分析和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ASP.NET的核与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现状分析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B/S 结构
    2.2 .NET 框架
        2.2.1 公共语言运行时
        2.2.2 公用层次类库
    2.3 ASP.NET
    2.4 三层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核与辐射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分析
    3.3 核与辐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1 机构分析
        3.3.2 人员分析
        3.3.3 辐射源和场所分析
        3.3.4 物资设备分析
        3.3.5 放射事故分析
        3.3.6 放射损伤诊治情况分析
        3.3.7 培训演练宣传情况分析
        3.3.8 动态信息分析
        3.3.9 系统管理分析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3.4.1 经济可行性分析
        3.4.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4.3 系统操作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与辐射应急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目标及结构
    4.2 系统的三层结构设计
        4.2.1 ASP.NET 三层架构的部署
        4.2.2 表现层设计
        4.2.3 数据层设计
        4.2.4 业务层设计
    4.3 系统类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与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
    5.1 机构管理的实现
        5.1.1 表现层的实现
        5.1.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5.1.3 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5.2 人员管理的实现
    5.3 报表管理的实现
    5.4 新闻动态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核与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测试
    6.1 软件测试
    6.2 软件测试方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油气探井安全评价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安全技术现状研究
    2.1 钻井工艺及流程
        2.1.1 钻前准备
        2.1.2 钻进
        2.1.3 固井和完井
        2.1.4 其他作业
    2.2 钻井工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2.2.1 钻井工程主要危险物质及特性
        2.2.2 钻井施工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2.2.3 环境条件对钻井施工的影响
    2.3 胜利油田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块及特点
        2.3.1 胜采油区
        2.3.2 东辛油区
        2.3.3 孤东油区
        2.3.4 孤岛油田
        2.3.5 桩西油区
        2.3.6 现河油区
        2.3.7 临盘油区
        2.3.8 河口油区
        2.3.9 纯梁油区
    2.4 中石化高压、高产、高含硫区块分布情况及地质特点
        2.4.1 川东北地区
        2.4.2 塔里木盆地
        2.4.3 准噶尔盆地
        2.4.4 滇黔桂地区
    2.5 典型高压、高产、高含硫探区钻井工程技术现状研究
        2.5.1 井身结构设计
        2.5.2 井控技术
        2.5.3 喷、漏、卡、塌的预防和处理技术
        2.5.4 套管防磨技术
        2.5.5 复杂地层钻井液技术
        2.5.6 防C0_2、H_2S腐蚀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全评价理论及应用
    3.1 事故致因理论
        3.1.1 事故频发倾向论
        3.1.2 事故因果连锁论
    3.2 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
        3.2.1 安全评价的目的
        3.2.2 安全评价的原理
        3.2.3 安全评价的内容
        3.2.4 安全评价的程序
        3.2.5 安全评价的分类
        3.2.6 安全评价方法
    3.3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中风险概念和安全评价理论的应用
        3.3.1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实施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
        3.3.2 风险概念的应用
        3.3.3 事故致因理论的体现
        3.3.4 适用于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的基本设想
    4.1 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内容和范围
        4.1.1 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的过程
        4.1.2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4.2 建立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的初步设想
        4.2.1 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应实现的目标
        4.2.2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应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4.2.3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的形式
    4.3 建立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的原则
        4.3.1 系统性原则
        4.3.2 简明科学性原则
        4.3.3 充分利用指标信息的原则
        4.3.4 稳定可比性原则
        4.3.5 针对性原则
        4.3.6 灵活可操作性原则
    4.4 建立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的基本模型
        4.4.1 风险评估系统的基本模型
        4.4.2 风险评估系统的构成
    4.5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模型构建的思路
        4.5.1 风险评估系统指数体系的构建
        4.5.2 风险评估系统评分体系的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指数体系的构建
    5.1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模型指数体系的构建
    5.2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指数体系各分支体系的构建
        5.2.1 固有风险指数G
        5.2.2 事故易发性风险指数Y
        5.2.3 后果严重度系数S
    5.3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指数体系的确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气探井钻井工程风险评估系统评分体系的构建
    6.1 固有风险指数G
        6.1.1 地质指数G1
        6.1.2 流体指数G2
        6.1.3 环境指数G3
    6.2 事故易发性指数Y
        6.2.1 设计指数Y1
        6.2.2 设备指数Y2
        6.2.3 管理指数Y3
    6.3 后果严重度系数S
        6.3.1 影响范围S1
        6.3.2 人员分布S2
        6.3.3 监测和应急能力S3
    6.4 相对风险分值R
    6.5 钻井工程风险分级标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气探井风险评估方法应用实例
    7.1 清溪1 井钻井工程
        7.1.1 清溪1 井天然气控制性溢流事件
        7.1.2 清溪1 井基本情况
        7.1.3 相对风险评估
    7.2 新清溪1 井钻井工程
        7.2.1 新清溪1 井基本情况
        7.2.2 相对风险评估
    7.3 建深1 井钻井工程
        7.3.1 建深1 井基本情况
        7.3.2 相对风险评估
    7.4 阆中1 井钻井工程
        7.4.1 阆中1 井基本情况
        7.4.2 相对风险评估
    7.5 风险评估系统的其他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全区密封放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D]. 周其信. 浙江大学, 2021(02)
  • [2]新疆核技术利用辐射环境现状及评价[D]. 胡芮恺.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刘璟. 广西大学, 2019(01)
  • [4]基于水生态的西安浐灞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研究[D]. 尉玉晓.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5)
  • [5]煤层气单支U型水平井合采多层技术研究 ——以柳林示范区为例[D]. 孟尚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6]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D]. 贺红英.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7]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研究[D]. 徐宗恒.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8]建筑施工中粉尘扩散及安全距离研究[D]. 赵蕴昀.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9]基于ASP.NET的核与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代锐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10]油气探井安全评价技术应用研究[D]. 张庆华.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全区密封放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