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北京郊区平原深部隐伏岩溶塌陷

谨防北京郊区平原深部隐伏岩溶塌陷

一、谨防京郊平原发生深层隐伏岩溶塌陷(论文文献综述)

李巧灵,雷晓东,李晨,冉伟彦,杨全合,何祎[1](2019)在《微动测深法探测厚覆盖层结构——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文中认为微动测深法通过提取表征介质物性差异的频散曲线,反演S波速度结构,为厚覆盖层结构划分提供地球物理依据.本文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在通州北部布设45个微动测深点,采用扩展空间自相关法(ESPAC)从预处理后的微动信号垂向分量中提取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基于遗传搜索算法模型反演,获得各测点S波速度结构特征.沿北西向近似垂直地质构造走向切剖面AA’,利用剖面附近各测点反演结果,勾画主要地层结构.研究表明,微动测深可以有效探测新生界覆盖层厚度和结构,探明研究区新生界覆盖层厚度约为200~700 m,东南部甘棠凹陷沉积中心新生界覆盖层厚度约为700 m,凹陷发育受控于燕郊断裂和张家湾断裂.新生界覆盖层厚度和结构变化特征与区内搜集到的钻孔资料吻合.研究成果为北京副中心地区地质灾害防控和地热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巧灵,雷晓东,李晨,关伟,何祎,赵晨旭[2](2018)在《北京东部地区深部岩溶塌陷危险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岩溶塌陷的研究常见于50m以浅,而事实表明,在钻孔施工及岩溶水大量抽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具有发生深层隐伏岩溶塌陷的风险。结合地质背景,参考岩溶塌陷调查规范,提出深部岩溶塌陷的控制性因素为4大类5种影响因子,分别是碳酸盐岩地层条件(顶板破碎程度)、第四系条件(覆盖层厚度与底部土层性质)、构造条件(断裂构造)、地下水动力条件(水位变幅)。在系统调查分析各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北京东部地区深部岩溶塌陷的危险性,将研究区分为3个等级,提出了地下水位监测、下管固井等工程防控措施。

王立发,雷晓东,何祎[3](2018)在《平原区深层隐伏岩溶的重力正演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岩溶塌陷一般发生在覆盖层较薄的地区,深层岩溶塌陷虽较少见,但若发生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其危害极大。为研究北京东部地区深层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对不同尺度的岩溶风化壳和溶洞可能产生的重力异常响应进行了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厚覆盖层地区开展微重力测量识别一定规模的岩溶是可行的,覆盖层厚度大于200m、半径小于2m的空洞将难以通过微重力方法直接识别出来;岩溶空洞引起重力异常的幅值与其半径、埋深及内部充填物的密度有关;实测剖面长度应大于岩溶风化壳宽度或空洞直径,且需要在实测重力异常中准确去除覆盖层的影响。

雷晓东,王立发,何祎[4](2018)在《平原区深层隐伏岩溶的重力正演模拟》文中研究说明1.引言岩溶塌陷是岩溶发育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在覆盖层较厚的地区一般较为少见,但若处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塌陷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北京平原区曾发生多起深层岩溶塌陷(钟立勋,2001)。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区,同时也是深层岩溶发育的地区,该区碳酸盐岩地层以寒武系灰岩、

李辉[5](2018)在《基于MODFLOW-LGR的多尺度模型在岩溶水源地模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溶地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内岩溶地下水水质优良,是首都重要的供水来源之一。在岩溶水发育地区,大尺度模型往往无法准确反映局部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的流动情况;而模型网格的尺度大小对模型的计算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合理建立精细的岩溶地下水多尺度模型,是当前岩溶地下水模拟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选取位于大兴迭隆起岩溶水系统作为研究区,探索基于GHOST-NODE边界耦合方法的MODFLOW-LGR程序,在岩溶水多尺度模型模拟中的应用方法、效果以及合理性。论文在研究MODFLOW-LGR程序计算原理基础之上,以前人所建立的大兴跌隆起岩溶水流数值模型为基础,充分分析了大兴跌隆起岩溶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流动特征以及源汇项,选定研究区内念坛、东高地、龙旺庄水源地中的集中供水地带作为加密范围,对三处水源地加密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源汇项进行了概化,建立了水源地加密模型的概念模型,并合理有效地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处理,建立了水源地加密区岩溶水系统的局部加密模型,模拟期为153个应力期。论文将加密区的局部加密模型与未加密模型在占用空间、运行时间以及模型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局部加密模型在计算时间以及占用存储空间上远大于未加密模型。在浅层含水层的水位上,局部加密模型与未加密模型计算所得结果相差不大;在深层含水层的水位上,两者间绝对差随模拟时间增长而增加。在计算所得均衡项上,局部加密模型结果基本大于未加密模型计算所得结果;在主要开采层的越流量上,整体上加密模型与未加密模型相差不大,而在GHOST-NODE边界处交换量上,两者相差较大。结合模型计算结果、计算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得局部加密模型效果较好,其结果相对未加密模型更为精确、合理。论文建立了极端条件下东高地、龙旺庄水源地集中供水区的局部加密预测模型,并与未加密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经模型计算对比分析,水源地开采量越大,加密效果越明显。东高地水源地加密区加大开采后,维持原现状开采量,则2个月后水位基本可以恢复至加大开采前,恢复能力较好;龙旺庄加大开采后,水位恢复速度极慢,且水位下降剧烈,含水层储存量亏损较大。在东高地加密区,加大开采会加强区域第四系含水层对加密区的侧向补给以及加密区内第四系向基岩含水层的垂向越流,第四系对基岩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大;龙旺庄加密区相对东高地加密区,第四系对基岩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小。

张文波[6](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黄骁[7](2013)在《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依托公益性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对规划新城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震地质等条件,建立了工程地质三维结构模型,重点研究了影响规划新城地质环境质量的软弱粘性土、活动断裂及水库浸没等三个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对研究区的岩土地基承载力、压缩性等进行了分区评价;基于GIS系统和DP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展开了诸如地基稳定性、场地稳定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系列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基于FLAC3D软件模拟了规划新城范围内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并对断层未来的活动性进行了预测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延庆新城规划建设条件,进一步研究了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提出了城市规划修编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工作,论文得到如下认识:1)研究区岩土体具有典型的多层、互层结构,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场地较为稳定,场地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总体较好,适合于规划各类建筑。2)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软弱粘性土、活动断裂及官厅水库浸没。软弱粘性土分布面积广,工程特性差,严重影响了研究区岩土地基的工程能力。研究区构造复杂,北东向主要发育7条断裂,南北向4条断裂。延矾次级盆地北缘断裂(F6)为全新深大活动断层,活动断裂危害大;康庄断裂(F1)为第四纪主要断裂,活动断裂危害小;其余断裂均为第四纪一般断裂,在山区出露段活动断裂危害小,平原区隐伏段一般不考虑其对工程的危害影响。现有库水位条件下官厅水库对规划新城无浸没危害,浸没预测表明库水位达到476m时,则会对规划新城建设区产生浸没危害。3)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分析表明:研究区100年后表层土WE向最大水平位移约2mm、NS向位最大水平位移约3mm;虽然最大位移发生位置均在新城规划区域内,但其位移量小,对新城兴建影响较小。4)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地质环境工程建设适宜性与新城规划协调性总体较好,适宜于开展大规模新城建设。

任朔[8](2013)在《黑龙关泉域地下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步增大,水量缺乏和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变得尤为严峻,直接制约了人类的经济发展。据前人资料记载,北京市拥有大小岩溶泉300余处,随着气候变化、人类采矿、岩溶水开发等各种活动的加剧,多数岩溶泉水流量大幅度衰减并干涸,特别是一些岩溶大泉也相继断流。北京本身就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水资源一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就目前形式,我们急需掌握西山地区各个泉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摸清其水文单元的水力联系等,方可做到适当开采,在挖掘水资源的前提下又不会破坏其平衡性能,避免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黑龙关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其作为北京重要的能源基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煤炭、建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和城市建设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北京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2003年以来启动的“应急水源地”建设工程,先后建设了北京—西山、房山—张坊和平谷—中桥3处岩溶水应急水源地。辛宝东(2005)将房山—周口店岩溶水分布区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其中已建的张坊应急水源地、高庄—甘池泉群和黑龙关泉域均位于“霞云岭—龙门台复向斜水文地质单元”内部。其中黑龙关泉域的边界问题及泉域与其他泉域间的水力联系均未得到深一步的研究。本文针对北京西山地区黑龙关泉域岩溶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岩溶水系统边界不明的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分析的手段,开展北京黑龙关泉域水化学同位素研究。利用水样水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水化学成分的源解析,利用聚类分析、Piper三线图及毫克当量法更进一步的划分了水化学类型,并确定了岩溶水系统的阻水边界、弱透水边界及透水边界。研究结果显示,该泉域分为2个岩溶水子系统,分别是大石河背斜子系统和百花山南翼子系统。其中大石河子系统岩溶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碎屑岩区地表水渗漏补给,经过地下径流,分别于九道河和凉水泉以天然泉的形式排泄。而百花山向斜南翼岩溶水子系统的补给主要为降雨入渗、河流渗漏补给、大安山煤矿排水补给和大石河子系统九道河泉流至长操一带的二次渗漏补给,黑龙关泉为该子系统的最终排泄点。通过研究区水化学同位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得出该区主要以HCO3-Ca型水为主,水质状况良好,个别地区水质较差,推测为附近煤矿开采污染及人类活动影响。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前人仅针对北京西山地区进行了岩溶水的研究,而本文却对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研究,划定了黑龙关泉域的边界问题及其补径排关系等。且在黑龙关泉域开展的岩溶水化学-同位素研究,为该地区岩溶水环境水文地质演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杜思思[9](2011)在《海河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模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河平原地表水资源较为贫乏,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资源,多年的地下水超采使其成为中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随着近20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以及对地下水的需求与日俱增,海河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沉降覆盖面积最大、地面沉降漏斗最大的地区之一,且地面沉降呈现加剧的趋势。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现状基础上,根据海河平原区实际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地质概念模型,确立了模型的边界条件,采用水资源配置模型和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模型-Processing Modflow模型耦合实现用水变化情景下的海河平原区地下水演变模拟。通过数据展布构建两个模型不同时空尺度的数据转换输入。通过动态插值将水资源配置水平年年数据转换为连续时间过程的地下水模型动态时间序列的输入数据,进而模拟以现状为初始状态的地下水演变趋势。通过不同条件的配置情景模拟得出未来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变规律,以及南水北调和地下水限采措施的影响。海河平原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层释水,引起土层压缩,导致地面沉降。本文以北京市平原区为地面沉降模拟研究区,根据北京平原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立了地质模型和模型的边界条件,基于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采用Processing Modflow软件IBS模块对北京市平原区各含水层水位、地面沉降进行同步模拟,结合南水北调的水资源配置的不同情景,运用所建立的地面沉降模型,预测了南水北调对北京市未来的地面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南水北调情景下,海河平原区在2005~2020年期间地下水负均衡量将接近50亿m3,南水北调水通水后负均衡量减少到不足14亿m3,典型漏斗区的水位将少下降5~25m,北京市平原区典型地面沉降将少下降10~80mm,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恶化的趋势将得到有力的缓解。

郭高轩,刘文臣,辛宝东,李宇,沈媛媛[10](2011)在《北京岩溶水勘查开发的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北京地区岩溶水开发的历史,简述了各岩溶水分布区的特征与当前的开发规模。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推迟到2014年的形势下,相比较2.5亿m3/a的开采量,北京的岩溶水仍具有一定开采潜力,是进一步保障北京城市供水安全的有力补充。探讨了在当前应急条件下,应当加强多种技术的联合运用,以查清岩溶系统的边界,阐明岩溶水的运动规律,评价可采资源量,提出23处岩溶水水源地靶区。此外,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预防伴生灾害,加强岩溶水的保护以可持续利用。

二、谨防京郊平原发生深层隐伏岩溶塌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防京郊平原发生深层隐伏岩溶塌陷(论文提纲范文)

(1)微动测深法探测厚覆盖层结构——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背景
2 方法原理
3 数据采集和处理
    3.1 数据采集
    3.2 数据处理
        (1) 频散曲线提取
        (2) S波速度结构反演
4 解释推断
5 讨 论
6 结 论

(2)北京东部地区深部岩溶塌陷危险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地质背景
2 深部岩溶塌陷主控因子调查
    2.1 碳酸盐岩地层条件
        (1)碳酸盐岩地层分布范围
        (2)碳酸盐岩地层顶板破碎程度
    2.2 断裂构造
    2.3 覆盖层条件
        (1)覆盖层厚度
        (2)覆盖层底部土层结构
    2.4 地下水动力条件
3 深部岩溶塌陷危险性综合评价
    3.1 评价因子分级
    3.2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3.3 模糊综合评判
4 结论

(3)平原区深层隐伏岩溶的重力正演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原理
2 正演模型建立
    (1)岩溶风化壳模型
    (2)溶洞模型
3 结果分析
    3.1 岩溶风化壳
    3.2 岩溶空洞
4 结论

(4)平原区深层隐伏岩溶的重力正演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正演模型建立
    (1) 岩溶风化壳模型
    (2) 岩溶空洞模型
3. 结果分析
    (1) 岩溶风化壳
    (2) 岩溶空洞
4.结论

(5)基于MODFLOW-LGR的多尺度模型在岩溶水源地模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局部网格加密技术研究进展
        1.2.2 研究区工作基础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前人研究基础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地质构造
        2.1.3 含水层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2.1.4 地下水源汇项及动态变化特征
        2.1.5 含水层间水力联系
    2.2 区域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
        2.2.1 模拟区范围
        2.2.2 时空离散
        2.2.3 边界条件
        2.2.4 模型流场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MODFLOW-LGR局部加密技术介绍
    3.1 地下水模拟软件
    3.2 MODFLOW-LGR基本原理
        3.2.1 概述
        3.2.2 边界识别
        3.2.3 边界插值
        3.2.4 边界耦合
    3.3 运算过程
    3.4 目前存在的优缺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水源地加密模型
    4.1 水源地概况
    4.2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4.2.1 模型范围
        4.2.2 边界条件
    4.3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4.4 模型数据处理
        4.4.1 水文地质参数
        4.4.2 源汇项处理
        4.4.3 初始条件
    4.5 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
        4.5.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4.5.2 时空离散
    4.6 局部加密模型对比与分析
        4.6.1 文件大小及运行时间
        4.6.2 模拟水位
        4.6.3 均衡项
        4.6.4 模型精度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极端条件下水源地开采影响
    5.1 初始条件
    5.2 开采方案
        5.2.1 开采层确定
        5.2.2 开采方案确定
    5.3 开采影响
        5.3.1 水位变化
        5.3.2 均衡分析
        5.3.3 含水层间水量交换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7)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以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理论研究现状
        1.2.2.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应用现状
        1.2.3. 研究区地质环境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评价思路、方法及软件介绍
    2.1. 评价方法
    2.2. 评价思路
    2.3. 软件介绍
    2.4. 三维地质结构建模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延庆规划新城地质环境特征研究
    3.1. 自然地理和社会条件
        3.1.1. 自然地理位置
        3.1.2. 气象、水文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新城规划建设条件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3.3. 岩土体特征
        3.3.1. 工程地质层划分
        3.3.2. 岩土体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3.3.3. 工程岩组分类
    3.4. 水文地质条件
        3.4.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3.4.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5. 不良地质作用
        3.5.1. 泥石流
        3.5.2. 崩塌
        3.5.3. 不稳定斜坡
        3.5.4. 活动断裂
        3.5.5. 水库浸没
        3.5.6. 砂土液化
    3.6. 本章小结
4. 延庆规划新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4.1. 软弱粘性土工程性状研究
        4.1.1. 软弱粘性土空间分布
        4.1.2. 软弱粘性土的物质成分及结构特征
        4.1.3. 软弱粘性土的物理力学特征
        4.1.4. 灵敏度
    4.2. 断裂活动性及其对场地稳定性影响研究
        4.2.1. 断裂类型
        4.2.2. 研究区断层地质特征
        4.2.3. 研究区构造应力反演与蠕变位移预测
        4.2.4. 活动断裂危险性分区
    4.3. 规划新城区受水库浸没危害影响研究
        4.3.1. 浸没危害评价标准
        4.3.2. 数值模拟法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5.1. 地基承载力评价
        5.1.1. 地基承载力分级标准
        5.1.2. 地基承载力分区评价
    5.2. 地基土压缩性评价
        5.2.1. 压缩性分级标准
        5.2.2. 压缩性分区评价
    5.3. 地基稳定性分区评价
        5.3.1. 分区原则
        5.3.2. 分区要素及标准
        5.3.3. 分区评价
    5.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4.1. 分区评价标准
        5.4.2. 分区方法
        5.4.3. 分区评价
    5.5. 工程地质分区
        5.5.1. 分区原则及要素
        5.5.2.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5.6. 场地稳定性评价
        5.6.1. 评价原则
        5.6.2. 评价要素及标准
        5.6.3. 分区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地质环境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1. 评价因子及体系
    6.2. 评价标准及方法
    6.3.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区
    6.4. 地质环境工程建设适宜性与规划协调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个人简介

(8)黑龙关泉域地下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地区简介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
        2.2.3 水文
    2.3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构造
第三章 黑龙关泉域岩溶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1 采样点确定的原则
        3.1.2 样品采集详情与分析方法
    3.2 黑龙关泉域岩溶水化学因子变化规律
        3.2.1 水化学成分统计特征
        3.2.2 矿化度(TDS)与常规离子之间的关系
        3.2.3 各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4 矿化度(TDS)的分布特征
    3.3 聚类分析对水化学特征的研究
        3.3.1 聚类分析的步骤
        3.3.2 聚类综合分析
    3.4 Piper 图解对水化学特征的研究
    3.5 黑龙关泉域岩溶水化学特征分布规律
        3.5.1 黑龙关泉域岩溶水化学类型
        3.5.2 黑龙关泉域岩溶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第四章 黑龙关泉域岩溶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4.1 黑龙关泉域氘氧同位素分析
        4.1.1 氘氧雨水线确定
        4.1.2 氘氧同位素空间变化
        4.1.3 氘氧同位素时间变化
    4.2 黑龙关泉域硫同位素分析
第五章 基于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对黑龙关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确定
    5.1 岩溶水系统及其边界水文地质性质的确定
        5.1.1 百花山向斜南翼岩溶水子系统
        5.1.2 大石河背斜子系统
    5.2 岩溶水循环条件
        5.2.1 黑龙关泉岩溶水系统大石河子系统
        5.2.2 黑龙关泉岩溶水系统百花山向斜南翼子系统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海河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模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模拟研究现状
        1.2.2 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模拟与地面沉降耦合的研究现状
        1.2.4 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模型耦合存在的问题
        1.2.5 海河平原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河平原地下水问题与演变分析
    2.1 流域概况
    2.2 地下水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2.2.1 海河流域地下水利用与超采现状
        2.2.2 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引发的问题
    2.3 地面沉降状况分析
    2.4 影响地下水变化的要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河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1 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3.1.1 第四系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3.1.2 第四系承压含水层组
    3.2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主要特征
        3.2.1 地下水循环的总特征
        3.2.2 地下水补径排变化的趋势分析
        3.2.3 南水北调对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资源配置情景的地下水演变模拟研究--以海河流域平原区为例
    4.1 三维地下水渗流模型的原理
    4.2 地下水模型的构建
        4.2.1 水资源配置模型的构建
        4.2.2 地下水模拟模型的构建
    4.3 水资源配置方案
    4.4 地下水模型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区地面沉降研究—以北京市平原区为例
    5.1 区域概况
        5.1.1 社会经济状况
        5.1.2 气候、水文
        5.1.3 工程地质特征
    5.2 水文地质分层
        5.2.1 第Ⅰ含水组
        5.2.2 第Ⅱ含水组
        5.2.3 第Ⅲ含水组
    5.3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
        5.3.1 地面沉降模型原理
        5.3.2 模拟区域边界条件设定
        5.3.3 网格剖分和时间离散
        5.3.4 模型补排关系的确定
        5.3.5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5.3.6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北京岩溶水勘查开发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岩溶水的分布与开发现状
    1.1 北京岩溶水的分布
    1.2 北京岩溶水的开发
2 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2.1 分布区的边界问题
    2.2 资源计算的问题
    2.3 岩溶水补给条件及循环深度
    2.4 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
    2.5 地质灾害的预防问题
3 岩溶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
4 结语

四、谨防京郊平原发生深层隐伏岩溶塌陷(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动测深法探测厚覆盖层结构——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J]. 李巧灵,雷晓东,李晨,冉伟彦,杨全合,何祎.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4)
  • [2]北京东部地区深部岩溶塌陷危险性综合评价[J]. 李巧灵,雷晓东,李晨,关伟,何祎,赵晨旭. 城市地质, 2018(04)
  • [3]平原区深层隐伏岩溶的重力正演模拟[J]. 王立发,雷晓东,何祎. 城市地质, 2018(04)
  • [4]平原区深层隐伏岩溶的重力正演模拟[A]. 雷晓东,王立发,何祎.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8: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专题49: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2018
  • [5]基于MODFLOW-LGR的多尺度模型在岩溶水源地模拟中的应用[D]. 李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 [7]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D]. 黄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8]黑龙关泉域地下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D]. 任朔.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05)
  • [9]海河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模型模拟研究[D]. 杜思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10]北京岩溶水勘查开发的现状与思考[J]. 郭高轩,刘文臣,辛宝东,李宇,沈媛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02)

标签:;  ;  ;  ;  ;  

谨防北京郊区平原深部隐伏岩溶塌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