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LAN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LAN

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LAN(论文文献综述)

周紫阳[1](2018)在《蜂窝网络上的移动宽带数据流量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nternet骨干网流量中混合了来自于固定宽带接入和3G/4G蜂窝网络接入的不同客户端流量,在不依赖于应用层信息和查看数据报内容的前提下,使用传统的流量特征和分析方法难以将两者正确区分开。针对流量依据网络接入类型进行分类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蜂窝网络上移动宽带数据流量特征分析方法,据此构建分类模型,可有效区分3G/4G和固定宽带接入环境中产生的数据流量。论文主要对蜂窝网络链路层通信技术对IP数据报时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TCP/IP协议和时延的被动测量方法,构建了 6个时延相关的网络流量特征,用于区分通过3G/4G和固定宽带接入的流量来源。在此基础上,采用有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网络流量的分类模型,利用公开的数据流量进行交叉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这些时延特征建立的流量描述模型,能够有效区分来自于蜂窝网络接入或固定宽带接入的数据流量,正确率达到92%以上,并具有良好的覆盖性与容错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如下几点:(1)从网络架构对时延影响的层面,分析了蜂窝网络、WLAN和固定宽带的链路异同,研究其对网络数据流量中时延特征的影响,据此构建了蜂窝网络的流量特征。(2)针对蜂窝网络和WLAN、固定宽带网络流量的差异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特征统计量化方法及准则,对应总结了在混合流量中进行特征提取的流程和步骤。(3)采用有监督学习算法,构建流量分类模型,使用公开数据集进行分析实验,验证了提取特征对流量分类的有效性,并对不同特征分类贡献度及不同条件下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常伟伟[2](2016)在《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城市的建设可以带来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建设无线城市的目的就是可以实现划定区域随时随地的无线宽带服务。本文在大量资料查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建设。首先分析可能应用于无线城市建设的有关技术的优缺点,找出最适合扬州实情的无线宽带技术,然后分析无线网络建成以后可以应用的行业和领域进行讨论,并通过海内外已经初具规模的无线城市锁采用技术和开展应用的调研,趋利避弊,借鉴外地建设应用中的成功经验,避免建设应用不足之处在扬州重演。通过对扬州一期25平方公里的网络建设的技术采用、工程方案和应用开展情况的详细分析,归纳出扬州无线城市大规模建设所采用技术和建设方案以及运营模式。主要运用技术是Wi-Fi和Mesh技术相结合来组网,使用3G和4G信号作为网络盲区的补充。通过政府引导运营商建设并给运营商建设资金补助和最初三年运维资金补助的方式来建设,分多期逐步建设完善无线宽带网络,为各类行业应用提供保障。

汤家盛[3](2015)在《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现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产品的出现,传统有线网络由于自身的端口的制约,很难满足这些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因此提供一个具有移动性、便捷性、经济性的家庭宽带网络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家庭宽带接入技术,结合工程实践,经过调研、规划、设计、实施,完成了大黄中心村的无线网络覆盖。文中先提出了三种住宅小区WLAN技术方案:小区覆盖合路、楼顶架设AP、楼道架设AP。分析比较三种方案的覆盖效果、工程量和投资费用,最终选取WLAN信号源合路传统的2G小区覆盖布线系统。由于2G小区覆盖天线安装位置往往受到现场情况影响,天线的安装位置往往不是很理想,从而造成WLAN覆盖效果的不理想。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研究中引入无线中继器设备,放大WLAN信号,优化WLAN覆盖效果。将现如今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解决了大黄中心村小区内的无线网络覆盖的难题,而且节约了资源,减少了资金的投入,缩短了建设的时间。小区覆盖合路模式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建成后,进行了有无无线中继器设备的无线信号测试,验证了无线中继器设备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大黄中心村的宽带接入问题,为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在成熟小区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晏敏俊[4](2015)在《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应急通信车因其机动性强、使用灵活、开通速度快等特点,已成为上海移动在无线网络日常优化、调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通信保障工具,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保障模式。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目前主要围绕话音业务保障的应急车保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于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因此需对保障模式加以改进。本文针对目前应急通信车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WLAN的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通过运用WLAN技术,使应急通信车实现对于高速数据业务的保障,从而拓展了应急车的保障能力,构建了多业务保障模式,进而能够满足保障现场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在明确了应急通信车保障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对构建基于WLAN的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主要从WLAN的技术演进路线、WLAN技术在室外应用环境的新技术、应急车系统改造、改造周期及费用等角度展开讨论,研究了WLAN技术在应急通信车上的适用性。然后,本文重点阐述了WLAN设备和应急通信车的融合方案。在融合方案中,通过各种WLAN设备的性能比较,完成设备选型,确定将国人通信SGR-W500-QDB型Wi-Fi基站作为集成在应急车上的WLAN设备,接着介绍了该设备的安装方式以及开通调测的过程。WLAN设备与应急车的融合,使应急车具备对于高速数据业务的保障能力,结合原有的话音业务保障能力,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完成构建。最后,介绍了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在2013年F1中国大奖赛的通信保障中的应用。通过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覆盖测试和性能分析,对基于WLAN的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进行了验证。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建立,使应急车的保障能力得到拓展,满足了用户多层次的需求,应用前景良好。

郑杰[5](2014)在《异构无线网络中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多种无线技术飞速发展,异构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未来无线网络发展的趋势。资源管理对异构无线网络的融合和协作有着重要意义。在异构无线网络中,首先面临的是选择接入控制方式的问题,选择单个网络接入(单接入)还是选择多个网络同时接入(多接入)。不同的接入控制方式将对异构无线网络的融合和资源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由于接入控制方式的不同,对应的业务分配算法也会造成很大的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本文将围绕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中的接入控制与业务分配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以接入控制方式为切入点,分析对比不同接入控制方式对异构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继而研究多接入方式下的业务分配算法,最后对异构蜂窝网络中基于干扰协调的负载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无线网络的干扰管理与容量研究”(61231008),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智能的动态网络资源管理模型与控制机制研究”(2009CB320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02057),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852)和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B08038)的共同资助下,本文对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资源管理中的接入控制方式和业务分配算法以及与其息息相关的干扰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异构无线网络中选择接入控制方式的问题,分析了三种接入控制方式,网络选择、分集多种无线接入和并行多种无线接入对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性能的影响,其中网络选择指选择速率最大的单个网络接入;聚合(分集)多种无线接入指复制相同的数据流分配到不同的网络中传输;并行(复用)多种无线接入指将数据流分成多个不同的数据子流,通过不同的网络进行传输。首先,考虑了异构无线网络中多址协议和服务速率的不同,采用完全共享的机制对无线局域网络建模和采用均享的机制对蜂窝网络建模,分别得到两个网络的服务速率,然后将三种接入控制方式嵌入到马尔科夫模型中,建立马氏链,得到三种接入控制方式下系统的阻塞概率和平均时延。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多址接入协议和不同的服务速率下,并行多种无线接入相比其他两种接入控制方式可以获得更小的系统平均时延。2、基于概率分流研究了异构无线网络中多接入业务分配的算法。首先,从队列的观点出发将异构无线网络看作多个队列耦合和并行的系统,得到单个网络的平均时延,进而从概率分流的角度推导了异构无线网络系统的平均时延,然后以系统的平均时延最小化为目标,以网络的稳定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问题。为了验证我们提出模型的有效性,采用蜂窝网络和WLAN网络组成的异构无线网络场景,并用启发式的搜索算法求解最优的分流概率,得到系统最小的平均时延。最后用马尔科夫过程建模提出的算法,并与网络选择算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网络选择算法,概率分流算法不仅降低了系统的阻塞概率,而且减小了系统的平均时延。3、在异构无线网络中,针对端到端的并行多接入传输,研究了时延最小的并行多接入业务分配问题。首先考虑了不同网络的可利用传输速率和网络时延的不同对业务分流的影响,分析了业务分流经过不同网络的传输时延,然后建立了以时延最小化为目标的优化问题,利用贝克曼变化思想证明了最优的业务分配问题存在门限值,根据业务分配门限选择传输网络的集合,并进行业务分流获得最小的传输时延,最后提出了一种联合网络选择和业务分配的并行多接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重负载情况下,与已有的算法相比,所提的算法不仅获得最大的吞吐量,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业务的传输时延。4、在宏蜂窝和微微蜂窝组成的异构蜂窝网络中,研究了基于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eICIC)的联合上下行的负载分配问题。为了提高几乎空白子帧(ABS)的利用率,首先提出了在eICIC的ABS子帧中配置宏蜂窝用户的上行传输,简称为UM-ABS,接着考虑了上下行的非对称信道,对于单个用户的上下行可以接入不同的基站。然后联合UM-ABS和上下行非对称信道,将宏蜂窝与微微蜂窝时域资源分配和上下行的非对称接入问题建模为优化问题,提出了松弛-取整的多项式近似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现有的算法,所提的算法显着改善了系统的吞吐量和用户的速率。

任丹萍[6](2012)在《光与无线融合宽带接入网中的智能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业务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用户对多媒体应用如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等高速率、大带宽、高质量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移动业务的推动下,用户提出了全覆盖、移动性等接入灵活、应用便利的需求。用户对信息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业务应用也趋于多媒体化,需要综合的宽带化网络来满足用户需求。接入需求的多样性、接入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无线接入在带宽和传输距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无线依托于光,无线接入和光接入共存、互补,光与无线融合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提供多样性的增强,网络智能化逐渐向网络边缘和业务层延伸的全网智能化方向演进,进而对宽带接入网在业务提供的差异化和智能化以及管控技术的灵活性和动态性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光与无线接入”结合光通信与无线通信两者的优势,实现了动态、灵活、宽带的信息接入。本文针对光通信和无线通信两者之间良好的互补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IEEE802.11)的融合宽带接入组网方案。基于EPON和WLAN的融合组网方案,本论文对融合宽带接入网中的智能管控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业务切换机制、基于动态资源分配和联合路由算法的保护机制及节能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网络技术和电信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研究了光与无线融合的网络结构,提出和设计了一种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 (IEEE802.11)的联合绍网方案。该方案依赖于两种网络技术的互补特性,基于联合组网资源调度与网络优化技术,实现了无线网络部分和光网络部分的信息交互和功能协作,提供动态、灵活、宽带的信息接入,有利于未来全业务运营,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并提供更好的服务。2.针对融合接入网络中移动用户对于连续性服务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位置管理和网络资源动态分配的业务切换机制,该机翩包括用户位置管理、网络资源动态分配和配置两部分。其中用户位置管理机制针对复杂网络环境,提出了一种环境感知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EARL),该算法可以有效克服无线信号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不规则传输,减少定位误差。与现有的定位算法Dv-hop和CDL相比,该算法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另外,为了实现业务在用户层的无缝切换和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设计和开发了一个中间件(middleware)结构来支持融合网络环境下的用户移动性,以保证当用户的物理环境发生变化时保持用户的逻辑业务环境不变,保障业务的差异性,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3.针对融合网络中的生存性和故障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技术的无线保护切换机制。当网络发生故障时,该机制根据网络拓扑、可用资源、业务配置等信息,利用无线Mesh网络的自组织网络结构智能地为受故障ONU影响的业务提供最佳恢复路由。同时,由于用户对移动性的需求以及光纤布线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具有无线接入和自动保护倒换功能的ONU,简称为WONU,并讨论了基于该WONU的融合网络结构中的故障检测、保护倒换和带宽调整等问题。进一一步针对网络中的视频业务提出了一种QoS保证的动态带宽分配机制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保证用户服务质量。4.针对通信网络尤其是接入网中的能量消耗,结合ITU-T和IEEE标准讨论内容,提出了一种基于休眠和周期唤醒的ONU节能机制。基于ONU的休眠机制和融合网络的分层结构,融合网络在光网络部分采用流量聚合的ONU休眠机制,在无线网络部分采用能耗和时延感知的路由机制以实现绿色网络通信。提出的ONU节能机制在OLT端集中实现对ONUs工作状态的监测和控制,通过OLT和ONU之间的消息控制机制(请求和授权)来实现ONU的周期唤醒,以降低ONU的能量消耗。通过实验观测和硬件平台验证了融合网络中该节能机制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流量聚合的ONU休眠机制可以减少网络至少40%的能量消耗,而能耗感知的无线路由技术以牺牲系统时延换取降低系统能耗。

曾晶[7](2012)在《无线城市建网主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城市”自2004年在美国费城提出以来,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居民生活品质以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尺度,“无线城市”已在全球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通过“无线城市”网络,城市居民可以很方便地以无线方式接入网络,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无线城市”为政府、公众和企业(产业)间建立起实时的、全方位的联系纽带。目前,“无线城市”已经被定位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全球各大城市已经加大了“无线城市”的投入。本文在回顾“无线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无线城市”经验,初步探讨了“无线城市”的建设目标、技术要素和网络架构,其中重点对“无线城市”网络的接入层和承载层等主要技术进行了讨论,从而进一步分析和得出WLAN是“无线城市”建网的主流技术。此外,本文还结合深圳“无线城市”WLAN网络规划,进一步详细介绍了本文所提出的“无线城市”建网主流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方法。最后结合现阶段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无线城市”应用,提出了一种可运营、可持续发展的、且与现有网络紧密结合的“无线城市”建网方案,并对“无线城市”的发展进行了初步展望。

李希金[8](2011)在《异构无线网络中资源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给移动用户带来越来越丰富的无线业务体验和更高的带宽、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与此同时,无线接入网络类型的多样化与彼此间的不兼容也给用户和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各种无线接入网络在覆盖范围、资源管理和服务支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特性,网络融合已经成为异构无线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和发展”必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方向。通过不同类型和不同特性的无线接入网络的融合,用户可以获得无处不在的、综合以及有质量保证的业务,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享受任何种类的信息服务”的目标。对异构无线网络系统的融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核心在于实现对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的联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融合系统的性能。要实现异构无线网络资源联合管理,必须要解决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如频谱资源共享、联合呼叫接纳控制,以及联合带宽分配机制等问题。一些研究机构、项目组织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未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不具备通用性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提高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性能和效率为目标,对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中的呼叫接纳控制、频谱资源共享与借用、联合信道资源分配等关键技术展开重点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机制和算法,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进行了性能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的频谱资源借用算法。该算法将空闲频谱纳入频谱池进行统一管理,用户以非透明方式共享频谱资源,所有频谱资源的分配和回收都由重配置管理模块统一管理。所提算法以整体性能最优准则设计了适用于异构无线环境下频谱借用的最佳借用选择标准,可以设置不同的借用细则从而最大化整体频谱资源利用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业务量较大时可以显着提高频谱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呼叫阻塞率,有效地解决热点覆盖问题。2)设计了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联合呼叫接纳控制管理机制。该机制引入了基于半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决策理论,根据业务的优先级别,在尽量保证用户QoS需求的前提下,以提高整体网络吞吐量为优化目标,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独立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地处理了异构无线网络间负载不均衡与业务QoS需求之间的矛盾,降低了业务的平均阻塞率,提高了网络吞吐量。3)提出了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联合信道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基于非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具有多约束的最优化问题模型,以最大化异构无线网络信道资源总效用为首要目标,兼顾信道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使得融合网络中的系统总效用达到最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取得了较高的带宽资源总效用,同时保证了信道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艾明[9](2010)在《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构网络的融合与互通是未来网络重要发展趋势之一。网络融合与互通是未来融合网络持续发展的基础,移动性管理技术则是支持终端、业务、用户的移动性的关键技术。网络的异构特性、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网络融合与互通研究及移动性管理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不但体现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接口协议、安全机制、QoS控制技术等方面,还体现在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在覆盖范围、数据速率、移动性支持能力不断增强等各个方面。就网络融合与互通而言,现有研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现有各种互通架构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缺乏一个在安全性、移动性支持能力、实现难度程度等各方面较为均衡的互通架构;二是缺乏安全便捷的用户接入控制和鉴权机制。现有的方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一次签约,即可球漫游、安全易用等方面的需求;三是异构接入网络的垂直切换机制在性能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新型网络接入节点,如家庭基站,也需要适当的移动性管理机制,来保证其正常运营。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异构网络互通中网络架构及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网络的互通架构、用户接入控制及鉴权、垂直切换跨层优化技术、家庭基站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等问题。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在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网络互通架构及关键技术方面,本文分析了紧耦合、松耦合、混合耦合、对等集成等现有四大类互通模型,并在全球漫游支持、安全机制、切换管理、位置管理、QoS支持、实现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互通模型:半紧耦和模型,并且提出了该模型在全球漫游支持、用户接入控制和鉴权、移动性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分析指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用户接入控制和鉴权方面,本文基于对GSM、GPRS、UMTS、IEEE802.11等网络中安全机制的研究,分析对比了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网络在安全机制方面的异同。基于本文提出的半紧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户接入控制和鉴权机制,引入移动网络和WLAN网络签署漫游协议的前提下,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传递用户接入鉴权所需的信令,实现了移动用户通过WLAN网络接入时的全球无缝漫游,提高了网络互通的安全性。在搭建的实际网络实验平台上,验证了该机制的可行性。在跨层切换优化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网络层切换性能的跨层地址配置方法。移动检测和地址配置过程的时延是异构网络之间网络层切换时延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预留多个转交地址并将其和对应的二层链路信息绑定,可以避免在网络层切换过程中执行路由器发现、地址生成、重复地址检测等子过程,移动终端直接依据新的网络接入点的二层链路信息确定要使用的转交地址。理论和数值分析表明,可以将切换时延降低到几乎和链路层切换时延相同的数量级。在家庭基站的移动性管理方面,基于本文提出的半紧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家庭基站的位置锁定机制。家庭基站装备终端模块,终端模块基于现有协议,在其接入过程中由网络确定并报告家庭基站的位置信息并实现工作位置的授权和锁定。针对进入工作状态后的移动攻击,在分析给出了移动攻击行为的特点及数学描述的基础上,确定周期性位置报告的周期,终端模块按照该周期进行周期性报告,触发网络检测家庭基站的位置,从而发现和防止移动攻击。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以较少的信令开销、快速发现并制止移动攻击。本论文受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No.2005AA121510,No.2006 AA01Z229,No.2006AA01Z209,No.2007AA012222)资助。

张曙[10](2009)在《EPON和WLAN融合网络架构下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由于对以太网的高兼容性、高带宽和良好的维护性,已成为最有前景的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光纤到家庭还是存在成本相对较高,接入不灵活等缺点。而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IEEE802.11)由于高灵活性和易用性,已被广泛用于机场、办公室等应用环境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无线网络的信道不如有线稳定,同时也受到带宽的约束。因此,这两种网络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将EPON与WLAN网络互连融合,能充分发挥这两种网络的优势,降低成本,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本论文的研究以基于EPON网络和WLAN网络下的融合架构展开,并重点研究了融合架构下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对EPON和WLAN的融合架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和设计了两种融合架构:基于ROF技术的EPON和WLAN融合架构和基于基带传输的EPON和WLAN融合架构,分别论述了两种融合架构的特点、关键技术、应用前景等。从技术成熟度以及对上行链路带宽分配方面考虑,本论文采用基于基带传输的EPON和WLAN融合架构。(2)对EPON的上行链路调度宽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针对HG算法的不足,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E-HG,E-HG算法对在等待时间内到达的可变比特率类业务流量进行预测,同时Intra-ONU调度采用相对优先级调度,这样既可以保证低优先级数据业务流的带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可变比特率类业务流的延迟,从而整个系统的平均时延也得到降低,系统吞吐率也有了增加。仿真实验显示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符合。(3)对WLAN的上行链路调度宽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针对HCCA机制下简单调度算法的不足,提出和设计了HCCA机制下一种增强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E-HCCA,E-HCCA算法不仅适用于常比特速率业务的动态调度,而且适用于可变比特速率业务的动态调度,同时E-HCCA算法优先服务高优先级业务流,使得在业务流量比较大的时候,高优先级业务也能优先得到服务,有效地降低了时延。E-HCCA算法还有效地增加了系统能容纳的业务流数量。仿真实验显示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符合。(4)提出和设计了EPON和WLAN融合网络架构下两种上行链路调度框架:集中式带宽分配和分布式带宽分配,对它们的优缺点做了详细分析。从信令开销、计算复杂度、系统维护以及技术成熟度等方面考虑,本论文采用分布式带宽分配作为EPON和WLAN融合架构的总体带宽分配方案。在分布式带宽分配中,WLAN网络中采用E-HCCA算法,EPON网络中采用E-HG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分布式带宽分配算法使融合网络能高效的运行,可以很好地支持EPON和WLAN融合架构下各种业务的QoS,提高了系统吞吐量,降低了各业务的时延。

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LA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LAN(论文提纲范文)

(1)蜂窝网络上的移动宽带数据流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移动宽带网络流量特征基础知识
    2.1 移动宽带网络简介
    2.2 蜂窝网络与WLAN网络的通信架构模型
        2.2.1 蜂窝网络组织架构
        2.2.2 WLAN网络组织架构
    2.3 蜂窝网络相关技术
        2.3.1 多址接入
        2.3.2 蜂窝技术
    2.4 网络流量特征提取技术
    2.5 网络时延特征分析方法简介
        2.5.1 主动测量
        2.5.2 被动测量
    2.6 本章小结
3 移动宽带网络的数据流量特征研究
    3.1 移动宽带网络数据流量模型
    3.2 网络时延要素分析
        3.2.1 网络时延大小
        3.2.2 网络时延抖动
        3.2.3 蜂窝网络与WLAN网络的时延异同
    3.3 网络架构及协议对时延的影响
        3.3.1 接入链路
        3.3.2 通信协议
    3.4 蜂窝网络上的移动宽带流量时延特征
        3.4.1 接入网时延下限
        3.4.2 接入网时延波动
        3.4.3 RRC状态转换影响时延
    3.5 本章小结
4 网络流量时延特征提取与分析
    4.1 蜂窝网络流量截获模型
    4.2 网络流量链路时延特征分析
        4.2.1 链路时延定义
        4.2.2 采样率与拥塞噪声
        4.2.3 链路时延被动测量步骤与方法
        4.2.4 链路时延特征
    4.3 RRC时延特征分析
        4.3.1 RRC连接态时延
        4.3.2 RRC空闲态时延
        4.3.5 RRC时延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评估
    5.1 实验环境和实验数据
    5.2 数据处理
        5.2.1 预处理
        5.2.2 客户端分类
        5.2.3 构造训练集
    5.3 特征建模分析
        5.3.1 流量特征提取
        5.3.2 特征在数据集上的表现
        5.3.3 分类算法建模与分析
        5.3.4 特征贡献度分析
    5.4 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项目研究背景
        1.1.2 项目研究意义
    1.2 无线城市进程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无线城市概括
    2.1 无线城市的定义
    2.2 主流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2.2.1 WLAN
        2.2.2 WiMAX
        2.2.3 3G
        2.2.4 4G 技术
    2.3 线城市组网技术比较
    2.4 无线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Wi-Fi和Mesh技术分析
    3.1 Wi-Fi和Mesh技术简要概括
    3.2 Mesh网络标准
        3.2.1 Mesh IEEE802.11标准
        3.2.2 Mesh IEEE802.15标准
        3.2.3 IEEE802.16Mesh标准
        3.2.4 IEEE802.20Mesh标准
    3.3 Mesh网络构造
        3.3.1 无线网络构造
        3.3.2 无线Mesh网络的构造
        3.3.3 无线Mesh网络特征介绍
    3.4 Mesh网络关键技术
        3.4.1 Mesh网络的影响要素
        3.4.2 Mesh网络专有路由协议
        3.4.3 Mesh网络的多模方式
        3.4.4 MIMO和OFDM技术在Mesh组网中的应用
4 扬州无线城市建设
    4.1 无线扬州建设方案
        4.1.1 一期和总建设目标
        4.1.2 组网方案
        4.1.3 网络一期建设
    4.2 无线接入设计方案
        4.2.1 IEEE 802.11系列技术标准
        4.2.2 频率使用及规划原则
        4.2.3 技术指标要求
        4.2.4 设计原则及指标
        4.2.5 室内环境下的AP部署
        4.2.6 室外Mesh的规划
        4.2.7 用户的热点容量
        4.2.8 干扰和噪音
    4.3 漫游切换
        4.3.1 子网间客户端移动性
        4.3.2 漫游切换
    4.4 网络各部分负载分担
        4.4.1 无线控制模块的负载分担
        4.4.2 无线AP的负载分担
        4.4.3 MAC分割
        4.4.4 无线网络可靠性
        4.4.5 端到端的业务保证
    4.5 网络安全
        4.5.1 无线网络安全构架
        4.5.2 物理层防护
        4.5.3 链路层安全
        4.5.4 上层网络安全
        4.5.5 全面的无线安全网络
5 无线扬州项目系统功能测试及效益分析
    5.1 统功能测试
        5.1.1 漫游切换功能验证
        5.1.2 AP负载均衡和接入用户数压力测试
        5.1.3 RF(无线射频)管理功能验证
        5.1.4 无线终端定位、故障点定位和入侵检测功能验证
        5.1.5 安全性方面功能验证
        5.1.6 限速功能验证
        5.1.7 QOS功能验证
        5.1.8 网络容量验证
    5.2 无线城市应用项目
        5.2.1 无线办公系统
        5.2.2 城市管理视频立案
        5.2.3 城市应急联动指挥
        5.2.4 环保现场无线监控
        5.2.5 城市信息发布平台
        5.2.6 停车位管理
        5.2.7 公交实时无线监控
        5.2.8 智能无线导游
    5.3 城市投资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分析
        5.3.2 社会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2.2 WLAN相关技术
        2.2.1 WLAN协议标准
        2.2.2 WiFi技术在无线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2.2.3 常规WLAN网络设计基本原则及指标
        2.2.4 业务模型
        2.2.5 无线通信的常用覆盖手段
    2.3 常用无线局域网设备简介
        2.3.1 无线网卡简介
        2.3.2 无线路由器
        2.3.3 无线局域网相关设备介绍
    2.4 WLAN合路组网方式
        2.4.1 支路合路
        2.4.2 主干合路
        2.4.3 多AP合路
    2.5 WLAN系统模式及认证方式究
        2.5.1 WLAN系统模式
        2.5.2 WLAN认证方式
        2.5.3 无线接入的安全性问题
        2.5.4 网管设置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WIFI技术的家庭无线宽带接入方案设计
    3.1 方案设计原则
    3.2 家庭宽带接入设计
        3.2.1 有线接入技术的弊端
        3.2.2 采用WLAN技术的设计原理
        3.2.3 投资分析
        3.2.4 合路建设的优势
        3.2.5 无线中继器
    3.3 本章小结
4 大黄中心村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
    4.1 工程概况
    4.2 设备选型及相关性能指标
    4.3 工程方案
        4.3.1 方案设计
        4.3.2 费用估算
        4.3.3 容量预测
        4.3.4 建设模式
    4.4 工程测试及结论
    4.5 无线中继器方案
        4.5.1 无线中继器方案测试
        4.5.2 测试目的
        4.5.3 测试内容
        4.5.4 测试数据
        4.5.5 中继器测试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工作总结及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4)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应急通信车保障模式概述
        1.1.2 保障模式目前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方向
        1.2.1 移动通信宽带化
        1.2.2 宽带接入无线化
        1.2.3 中国移动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应急通信车及其保障模式
    2.1 应急通信车概况
        2.1.1 应急通信车的基本概念
        2.1.2 应急通信车的类型
    2.2 应急通信车的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应急通信车的系统组成
        2.2.2 应急通信车的工作原理
    2.3 应急通信车保障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2.3.1 目前应急通信车的保障模式
        2.3.2 应急通信车保障模式面临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WLAN的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
    3.1 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的规划
        3.1.1 多业务保障模式的概念
        3.1.2 多业务保障模式的设计目标
        3.1.3 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建立方式
    3.2 基于TD-LTE建立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可行性
        3.2.1 技术演进路线
        3.2.2 系统改造设想
        3.2.3 改造费用及周期预估
    3.3 基于WLAN建立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可行性
        3.3.1 WLAN技术及其演进历程
        3.3.2 WLAN技术的新发展
        3.3.3 系统改造设想
        3.3.4 改造费用及周期预估
    3.4 多业务保障模式建立方式的确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LAN设备与应急通信车的融合方案
    4.1 WLAN设备选型
        4.1.1 一些常用的室外型AP及其分类
        4.1.2 两类AP设备的覆盖性能比较
        4.1.3 国人通信SGR-W500-QDB型 Wi-Fi基站介绍
    4.2 WLAN设备的安装
        4.2.1 应急通信车系统组成的改动
        4.2.2 SGR-W500-QDB型Wi-Fi基站的安装方式
    4.3 WLAN设备的开通调测
        4.3.1 组网方式
        4.3.2 本地配置
        4.3.3 试开通及性能测试
    4.4 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的工作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应用
    5.1 保障方案
        5.1.1 应急通信车的分布
        5.1.2 资源配置
    5.2 覆盖测试
        5.2.1 测试目的
        5.2.2 测试环境
        5.2.3 测试方法
        5.2.4 测试数据
        5.2.5 测试小结
    5.3 性能评估
        5.3.1 Wi-Fi基站的性能分析
        5.3.2 应急车多业务保障的总体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进一步计划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计划
        6.2.1 应急车集成TD-LTE设备的改造
        6.2.2 应急车“四网协同”的策略
        6.2.3 应急车应用拓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异构无线网络中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异构无线网络的发展历程
        1.1.2 异构无线网络的形成、分类及特点
        1.1.3 异构无线网络中接入控制与业务分配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2.1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接入控制与业务分配
        1.2.2 异构蜂窝网络中联合上下行的业务分配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接入控制方式的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异构无线网络模型
        2.2.1 WLAN 网络模型
        2.2.2 蜂窝网络模型
    §2.3 基于马尔科夫的接入控制建模
        2.3.1 网络选择的建模和分析
        2.3.2 聚合多接入的建模和分析
        2.3.3 并行多接入的建模和分析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2.4.1 仿真场景
        2.4.2 网络模型验证
        2.4.3 仿真结果
    §2.5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概率分流的多接入业务分配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优化问题
        3.2.1 WLAN 的平均时延
        3.2.2 蜂窝网络的平均时延
        3.2.3 系统优化问题
    §3.3 分流算法及性能分析模型
        3.3.1 分流算法
        3.3.2 性能分析建模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时延最小并行多接入业务分配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4.2.1 系统模型
        4.2.2 问题描述
    §4.3 异构无线网络并行多接入业务分配算法
        4.3.1 基于贝克曼变换的求解方法
        4.3.2 算法设计
    §4.4 性能验证
        4.4.1 仿真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
    §4.5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异构蜂窝网络中基于 eICIC 的联合上下行负载分配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基于 eICIC 的联合上下行负载均衡问题建模
    §5.4 松弛-取整的求解算法
    §5.5 仿真结果
        5.5.1 仿真场景
        5.5.2 仿真分析
    §5.6 本章结语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内容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6)光与无线融合宽带接入网中的智能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接入网技术
    1.2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1.3 光与无线融合宽带接入技术
    1.4 网络中的智能管控技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EPON和WLAN的融合组网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EPON和WLAN的融合组网方案
        2.2.1 融合网络中的传输协议
        2.2.2 融合网络中的带宽分配
        2.2.3 融合网络中的帧格式转换
        2.2.4 融合网络的组网特点
    2.3 EPON和WLAN融合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2.4 EPON和WLAN融合网络中的智能管控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融合网络中的业务切换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用户位置管理
        3.2.1 基于Zigbee的定位技术
        3.2.2 环境感知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
    3.3 务切换机制
    3.4 融合网络结构下的业务切换平台——“三屏漫游”
        3.4.1 基于Zigbee的用户位置管理
        3.4.2 基于中间件的业务环境迁移
        3.4.3 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融合网络中的保护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光网络中的保护方法
        4.2.1 网络保护
        4.2.2 网络恢复
    4.3 基于Mesh结构的无线保护倒换机制
        4.3.1 具有无线接入功能的光网络单元
        4.3.2 基于WONU的无线保护机制
        4.3.3 基于QoS感知的VBR视频业务
        4.3.4 基于QoS感知的动态资源分配和无线保护切换
    4.4 基于EPON和WLAN的无线保护倒换平台
        4.4.1 系统结构
        4.4.2 保护倒换方案设计
        4.4.3 保护倒换方案实现
        4.4.4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融合网络中的节能管理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接入网能耗分析和节能技术
        5.2.1 接入网能耗分析
        5.2.2 节能技术
    5.3 无源光网络中基于休眠的节能机制
        5.3.1 ITU-T和IEEE标准规范
        5.3.2 ONU节能机制设计
    5.4 光与无线融合网络中节能机制
        5.4.1 无线部分节能设计
        5.4.2 光部分节能设计
        5.4.3 融合网络中能耗感知的路由
    5.5 融合网络节能管理平台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无线城市建网主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城市的发展历程
    1.2 无线城市的定义
    1.3 无线城市的功能
    1.4 国外无线城市建设情况
    1.5 国内无线城市建设情况
    1.6 无线城市发展前景展望
第二章 无线城市总体建设方案
    2.1 无线城市建设目标
    2.2 无线城市总体建设思路
    2.3 无线城市网络技术要素
    2.4 无线城市网络体系结构
    2.5 无线城市建网技术
第三章 无线城市接入层建网主流技术
    3.1 第三代移动通信
    3.2 宽带无线接入
        3.2.1 WLAN 技术
        3.2.2 WiMAX 技术
    3.3 接入技术比较分析
第四章 无线城市承载网技术
    4.1 承载网络的体系架构
    4.2 承载网络传送层
        4.2.1 SDH 技术
        4.2.2 MSTP 技术
        4.2.3 PTN 技术
        4.2.4 OTN 技术
        4.2.5 PON 技术
        4.2.6 IP 城域网
        4.2.7 传送层主流技术比较分析
    4.3 承载网络核心层
        4.3.1 宽带互联网核心层
        4.3.2 移动通信核心层
第五章 深圳无线城市 WLAN 规划实例
    5.1 WLAN 定位
    5.2 规划策略
    5.3 规划思路
    5.4 热点规划
        5.4.1 制约因素
        5.4.2 热点分类
        5.4.3 覆盖范围
        5.4.4 传播特点
        5.4.5 业务等级
        5.4.6 服务质量指标
        5.4.7 用户模型
    5.5 覆盖方式
        5.5.1 共用室内分布系统
        5.5.2 AP 直接覆盖
        5.5.3 室外型 AP 覆盖
    5.6 频段规划
        5.6.1 2.4G 频段
        5.6.2 5.8G 频段
        5.6.3 频点使用
    5.7 链路预算
        5.7.1 室外环境
        5.7.2 室内环境
    5.8 容量规划
    5.9 设备选用及配置
    5.10 IP 地址
    5.11 建网方案
        5.11.1 总体方案
        5.11.2 无线侧方案
        5.11.3 承载网络方案
        5.11.4 核心侧方案
    5.12 典型场景WLAN 覆盖方案
        5.12.1 大学校园
        5.12.2 宾馆酒店
        5.12.3 区级医院
        5.12.4 购物中心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异构无线网络中资源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1.1.2 异构无线网络
        1.1.3 研究意义
    1.2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2.1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热点研究领域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若干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异构无线网络系统融合架构
        2.2.1 网络架构
        2.2.2 典型的融合结构
        2.2.3 协同无线资源管理
        2.2.4 联合无线资源管理
    2.3 异构无线网络频谱资源管理技术
        2.3.1 动态频谱资源管理
        2.3.2 支持端到端重配置的资源管理
    2.4 异构无线网络呼叫接纳控制技术
        2.4.1 接纳控制功能结构
        2.4.2 接纳控制管理
    2.5 引入博弈论的异构无线网络信道资源分配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频谱资源借用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系统描述
        3.2.2 网络场景
        3.2.3 重配置管理模型
    3.3 问题建模
        3.3.1 最优化建模
        3.3.2 算法设计
        3.3.3 算法流程
    3.4 信道垂直借用算法
        3.4.1 业务量寻优方程
        3.4.2 算法性能分析
    3.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5.1 仿真场景设置
        3.5.2 优化指标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联合呼叫接纳控制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系统模型
        4.3.1 网络场景
        4.3.2 决策模型
    4.4 问题建模
        4.4.1 最优化建模
        4.4.2 最优策略
    4.5 联合呼叫接纳控制算法
        4.5.1 算法设计
        4.5.2 算法流程
    4.6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6.1 仿真场景设置
        4.6.2 业务阻塞率
        4.6.3 业务吞吐量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WiMAX/WLAN异构环境下的联合信道资源分配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系统描述
        5.3.1 网络场景
        5.3.2 优化模型
    5.4 问题建模
        5.4.1 非合作博弈模型
        5.4.2 收敛性保证
        5.4.3 系统公平性
    5.5 基于博弈的信道资源分配算法
        5.5.1 最大效用策略集
        5.5.2 纳什均衡求解
    5.6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6.1 仿真场景设置
        5.6.2 系统平均收益
        5.6.3 算法公平性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计划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9)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结构和安排
    1.4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支持异构网络融合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2.1 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2.1.1 移动性管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2.1.2 移动性管理关键控制功能
    2.2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
        2.2.1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2.2.2 移动通信技术
        2.2.3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
        2.2.4 核心网络的融合
    2.3 移动性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2.4 移动性管理技术面临的挑战
        2.4.1 网络融合架构
        2.4.2 移动性管理关键控制技术
        2.4.3 特殊移动性场景
        2.4.4 其它的方面挑战
    2.5 本章小结
    2.6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异构网络互联互通的半紧耦合模型
    3.1 引言
    3.2 现有的互通模型
        3.2.1 紧耦合模型
        3.2.2 松耦合模型
        3.2.3 混合耦合模型
        3.2.4 对等集成模型
        3.2.5 现有互通模型的比较
    3.3 半紧耦合模型
        3.3.1 概述
        3.3.2 基于半紧耦合模型的异构网络互通关键技术
        3.3.3 技术可行性分析
        3.3.4 与现有其它互通模型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半紧耦合模型的鉴别、授权和帐务机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松耦合模型中的AAA机制
        4.2.2 对等集成模型中的AAA机制
        4.2.3 现有方法特点及不足
    4.3 漫游关系传递及混合AAA机制
        4.3.1 概述
        4.3.2 漫游协议关系传递
        4.3.3 混合AAA机制的流程
    4.4 半紧耦合模型的安全性分析
        4.4.1 安全性分析
        4.4.2 现有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机制分析
        4.4.3 混合认证方法安全性评估
        4.4.4 混合认证的可行性分析
    4.5 试验验证与结果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一种提高网络层切换性能的跨层地址配置方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移动IP的切换信令过程
        5.2.2 移动IP的快速切换信令过程
        5.2.3 移动检测过程优化
        5.2.4 地址配置过程优化
        5.2.5 现有网络层切换优化机制存在的问题
    5.3 跨层设计方法
    5.4 一种提高网络层切换性能的跨层地址配置方法
        5.4.1 基本原理
        5.4.2 协议流程
        5.4.3 具体应用
        5.4.4 性能分析
        5.4.5 数值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5.6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家庭基站的认证和位置管理机制
    6.1 引言
        6.1.1 家庭基站的引入
        6.1.2 家庭基站位置锁定需求
    6.2 相关工作
        6.2.1 已有的位置锁定机制
        6.2.2 位置锁定方案的组合使用
        6.2.3 已有方案存在的问题
    6.3 一种家庭基站认证和位置管理方案
        6.3.1 基本原理
        6.3.2 协议流程
        6.3.3 非法位置移动的模型
        6.3.4 终端模块的其它用途
    6.4 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6.6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缩略语索引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10)EPON和WLAN融合网络架构下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接入网技术
    1.3 接入网的融合演进
    1.4 QoS
    1.5 本论文内容安排
2 EPON和WLAN组网方案研究
    2.1 EPON系统
    2.2 WLAN系统
    2.3 EPON和WLAN的联合组网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EPON的上行链路带宽分配算法研究
    3.1 EPON系统中的带宽管理
    3.2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3.3 一种改进的E-HG算法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WLAN的MAC层协议研究
    4.1 传统的IEEE802.11信道接入机制
    4.2 IEEE802.11e协议
    4.3 HCCA中的带宽调度算法
    4.4 E-HCCA(Enhanced HCCA)带宽分配算法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EPON和WLAN融合架构上行带宽分配算法研究
    5.1 融合网络的带宽分配框架
    5.2 帧格式转换和QoS映射
    5.3 业务传输流程及QoS保障
    5.4 性能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下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目录
附录3 缩写词表

四、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LAN(论文参考文献)

  • [1]蜂窝网络上的移动宽带数据流量特征分析[D]. 周紫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2]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D]. 常伟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D]. 汤家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4]应急通信车多业务保障模式的建立与应用[D]. 晏敏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5]异构无线网络中资源管理研究[D]. 郑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0)
  • [6]光与无线融合宽带接入网中的智能管控技术研究[D]. 任丹萍. 北京邮电大学, 2012(12)
  • [7]无线城市建网主流技术研究[D]. 曾晶.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8]异构无线网络中资源管理技术研究[D]. 李希金.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9]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艾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10]EPON和WLAN融合网络架构下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研究[D]. 张曙.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LA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