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集资市场好评如潮

港交所集资市场好评如潮

一、港交所集资市场获正面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刚[1](2019)在《从“股东”中心到“企业家”中心:公司治理制度变革的全球趋势》文中认为"同股不同权"股票的发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与"一股一票"的"同股同权"相比,不利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股权设计。然而,近二十年来,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相关企业选择发行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上市。来自中国的阿里通过合伙人制度,腾讯通过"大股东背书"模式变相实现了"不平等投票权"股票的发行。公司治理制度变革由此出现从传统的股东中心向企业家中心的全球变革趋势,在股权结构设计上体现为从"同股同权"转变为"不平等投票权",在董事会制度建设上体现为从专职的内部董事为主转变为以兼职的独立董事为主,而在对外部接管角色认识上,则体现为从被视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转变为在反并购条款中加入相关限制。本文在剖析公司治理范式从股东中心到企业家中心全球变革趋势下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从股权结构设计、董事会组织和反并购条款等三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企业家中心公司治理范式全球变革特征,并揭示这种全球变革趋势背后所包含的经济学逻辑,为公司治理理论和实务界未来如何顺应这种全球变革趋势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王皖君[2](2018)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价值增长机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这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由于房地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对我国金融系统也带来了一定冲击。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和金融水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下简称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的出现,为房地产融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产证券化工具,有效满足了房地产业的资金需求并提升了资金的流通性,因此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成为重要的一种房地产融资形式。自1960年REITs诞生于美国至今,目前全球已有37个国家或地区推行了REITs立法,正在考虑推行REITs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尼、波兰和瑞典等8个国家。在推广REITs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这十年来,力度逐渐加强,在2018年最新两会上,REITs再次被纳入议题。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在全国两会提出提案称,公募REITs对防控金融风险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尽快推出公募REITs管理办法。本文通过定性、定量等分析法,提出REITs价值增长的具体机制及增长要素,以发达国家现行REITs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内部增长的源泉和外部增长的方式并作出具体实证分析,陈述了各要素对REITs增长的贡献程度和方式,并以此提出了REITs价值增长的对策及政策建议。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了REITs市场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第二章的内容明确了REITs的基本概念,并对其他相似概念进行类比;运用FFO、AFFO指标、NAV净值模型、P/FFO或P/AFFO模型及现金流折现模型,总结了市场对REITs价值进行估值及预估的方法。第三章详细论述了REITs价值增长的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增长机制和外部增长机制。首先文章阐述了内部增长的主要要素,包括租金增长、租户升级、物业翻新以及资本再循环的方式;其次阐述了外部增长的主要渠道,包括收购、开发等外部增长方式。REITs价值增长可以通过其蓝筹股的业绩增长来体现,本章的最后部分,总结归纳了世界范围内REITs蓝筹股的特征及表现,包括管理团队的素质、额外的内部增长机会、良好的物业区位优势、业绩记录跟踪以及资产负债表的强健程度。第四章对内部增长机制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选取新加坡整体REITs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指标体系的分析,做出VAR脉冲分析及因素方差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无论是外部宏观、行业中观和选取的微观要素都对REITs增长有影响,但各自影响的程度与方向不一样。其中,租金增长是影响REITs增长的源泉与可控要素,提高租金的能力,是REITs内部增长的决定因素。现实情况下,租金率还能够随宏观、行业环境的提高而增长,意味着更高的租金收入使得REITs的资产价值不断有内生的能力。第五章用中国香港越秀地产REITs 2008—2017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并购、开发带来的非租金增长的增长要素对REITs价值外部增长的影响。首先本章对越秀房产信托基金的增长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包括其十年的内部增长与外部增长表现并作出增长函数模型,通过模型的计量分析,尤其阐述了越秀信托基金的外部增长要素。2008年开始越秀REITs通过外部收购的形式,收购了多样的资产,改变了单一租金收入来源的状况,特别是2012年斥资134.4亿元收购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国金中心)后,国金中心中包含了诸如酒店等多种形态的收入形式,使得非租金收入这一外部增长对越秀的收益率增长做出了显着的正向的贡献。第六章首先列举了国际惯用对蓝筹REITs进行估值的模型和方法;然后选取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共8只蓝筹REITs,对其绩效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对蓝筹股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蓝筹股REITs的业绩,无论是股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还是股本乘数方面,都有较好且稳定的成绩,是比较理想的固定投资类产品;其次,从物业涉及的类型来看,依据研究样本商业地产的投资回报率会高于其他物业类型,尤其显着高于多样化地产经营的单位业绩。第三部分运用资本定价模型CAPM来测度国际知名蓝筹REITs的绩效价值,并与金融业、制造业、科技类企业分析比较,从而找出REITs呈现的绩效价值特性。综合而言,蓝筹REITs具有和科技行业一样具有较好的绩效价值,但各企业的价值呈现不太一样,有的绩效价值更多体现在其超额的Alpha收益上,而有的企业绩效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其相对稳定的风险上。第七章研究REITs价值增长的策略和政策,从内部增长的租金增长、物业翻新、租户升级三个角度分别陈述相关策略;从收购、开发两个方面陈述外部增长策略;通过对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分析提出更有利于蓝筹公司经营管理的治理机制;最后从宏观角度,结合我国目前REITs发展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对目前发行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价值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待硏究结果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同时希望本硏究能够在理论上可以弥补目前国内对REITs硏究的不足,丰富REITs价值增长理论和方法,为市场收益管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立足于大量与REITs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市场收益管理理论,一方面为REITs市场收益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为REITs市场收益管理提供实践价值。

吴芳[3](2016)在《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文中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企业形态,历史悠远却又基业常青。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全世界企业总数中有65%的企业为家族性质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更是占据近40%的份额。1这一切都在说明,家族企业治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学术题域,对于商法学研究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当前学界有关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法学界尤其是商法学界对此问题鲜有着述。我国现行《公司法》、《证券法》之逻辑架构主要依据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说封闭公司与公众公司之二元界分展开,并未对家族公司治理问题作针对性规定。然而,从实证层面来看,家族企业、家族公司与普通公司在产权结构、代理成本、治理规则等众多方面有所差异。这就意味着家族企业治理规则应当被法律予以特殊关照。笔者选取“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一题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即希望通过专门化研究,找寻到家族企业尤其是家族公司治理中的特殊性问题,并为相关法律规范之进一步完善以及实践中的家族企业治理提供可资借鉴之认识。除引言与结语之外,正文共有六章:其中第一章是总括性的、前提性的介绍与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最后一章主要涉及家族企业外部治理问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家族企业公司化治理概述”。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对家族的定义引出对家族企业、家族公司的定位,提出家族企业是与家族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企业组织,家族公司则是公司化的家族企业。然后,笔者从实证视角分析了文化、道德、观念、政治体制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家族企业的三个特征即: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集中、企业主绝对权威和家族与企业价值同一,以保障后续研究能够侧重于中国家族企业本土性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其次,笔者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借助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家族企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家族企业;1987年到1992年对私营企业的关注使家族企业有了发展空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家族企业步入正轨,开始有序发展;1999年和2004年两次修改宪法之后,最终确立了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地位,家族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在梳理了家族企业发展历程之后,笔者通过家族企业上市困境与传承困境的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家族企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最后,笔者通过在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家族还是公司,将家族企业治理划分为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以厘清本文的研究主线,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双重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家族企业的首要挑战,家族势力对企业的涉入,导致家族关系矛盾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利益冲突破坏家庭和谐的局面。第二章——“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与治理模式选择”。产权结构是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家族企业产权方面当前存在的三个特征:股权高度集中于家庭成员、股权结构呈现超稳定状态以及产权归属模糊。同时分析了家长式权威的强弱、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初始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需求的强弱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其次,在分析了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基础之上,笔者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业主型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更适宜采用折衷型治理模式。第三章——“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家族企业治理中最为核心的命题当属家族企业控制权问题。本章中,笔者指出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是家族通过一系列机制,委任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职位,限制非家族成员权利,制造投票权不同的多级股份等措施以维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的治理方式。其次,笔者分析说明了特殊性资产与企业制度稳定性对家族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最后笔者对家族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人之间的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治理暂不宜采用“董事会中心主义”控制权配置模式,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考虑到家族企业控制权的特殊性,对家族企业股东大会的控制地位做特殊性关照。第四章——“上市家族企业股东利益平衡”。上市家族企业治理是家族企业治理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多面临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上市融资是很多家族企业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上市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家族成员股东与资本市场分散投资者的利益平衡问题。在本章中,笔者认为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对上市家族企业采取双重股权结构的问题予以规定,即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以避免家族控制权因企业上市融资而被严重稀释或掠夺。同时,在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的基础上,再对中小股东的利润分配权进行倾斜性保护。并且,还要辅之以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障中小股东权益。第五章——“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法律构造”。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7个年头,中国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已经普遍都过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即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应对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本章中笔者通过对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及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公司治理是传承的保障,家族企业可以通过编制传承规制或者设立家族基金会的方式实现传承。最后,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家族信托是未来中国众多家族企业实现传承的重要路径。家族信托在避税、风险隔离、遗嘱执行、子女保障以及控制权集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其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建议从健全信托法律法规、丰富家族信托类型、保障债权人知情权三方面入手为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提供保障。第六章——“家族企业治理外部环境”。制约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的外部环境原因有多种,首先,国家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从19世纪80年代到当下,宪法对私营企业地位的界定成为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也有着重大影响。家族文化底蕴凝聚在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价值追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信仰与激励。再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背景下,融资难导致我国家族企业物质资本变迁困难,使家族企业至今仍保持着以自有资本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复次,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家族企业难以公司化的重要原因。在不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家族企业难以融合社会人力资本,由此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相重叠的治理模式。最后,家族企业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家族企业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分割的局限,另一方面,国际化又对家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交易规则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分散化,还要发挥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作用,这对家族企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张华[4](2014)在《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次公开发行新股上市(IPO)是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IPO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规模,而且对于公司治理也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IPO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然而公司选择IPO进行融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公司IPO相关决策的机理是什么?大股东控制在我国IPO公司中普遍存在,股权集中条件下大股东具有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强烈动机,而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对公司IPO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理论,研究了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决策、IPO定价和IPO抑价的影响机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揭示了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公司IPO行为的内在因素。大股东通常是公司IPO的决策主体。公司IPO一方面使得原有大股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结构将会产生变化,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进一步偏离,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增加。另一方面,会使得大股东面临外部投资者和市场的监督产生变化,外部大股东(如机构股东)的加入和市场的监督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但又限制了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获取。因此,大股东控制下的IPO决策需要在公司价值最大化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最大化之间进行权衡。本文基于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和外部监督角度构建了大股东控制下公司IPO决策的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公司IPO决策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阿里巴巴集团IPO的相关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研究提出的相关结论。研究认为企业选择IPO而不进行私募融资的意愿和融资规模、私募股权融资的边际成本及大股东利益侵占效率正相关,与公司最大价值、上市成本负相关。发行定价决策是公司IPO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IPO询价制度下,新股发行价格反映了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如果IPO公司存在股权集中和大股东控制现象,那么外部投资者在对IPO新股定价时就会关注公司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治理风险,并在新股价格中做出反应。因此,本文在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IPO公司披露的大股东控制股权结构特征对IPO定价能够起到信号传递效应。投资者在新股估值时能够一定程度关注IPO公司大股东控制的治理风险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另外,IPO定价会直接影响IPO抑价水平,现有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IPO抑价现象,但现实中我国公司IPO一直存在“三高”现象,与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对IPO抑价的解释并不一致。本文构建了大股东控制影响IPO抑价的理论模型,并选取我国中小板IPO的公司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越大,IPO公司大股东通过降低IPO定价维持公司控制权的动机减弱,而是倾向于提高公司的IPO定价,一方面,可以补偿外部投资者对新股的定价折扣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高额募集资金,为上市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创造条件。研究还发现IPO公司的私募股权资本不能起到对IPO公司控股股东的监督和公司投资价值的认证作用,会减弱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对于公司IPO抑价水平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IPO决策和定价的相关理论,同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IPO抑价现象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广大企业在IPO的股权结构设计、定价、治理结构的优化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帮助投资者对IPO公司股票进行合理的估值,为证券监管部门加强IPO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及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张红波[5](2013)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初期是市场自发启动,我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民币业务的政策支持也主要是为了支持个人居民跨境流动消费所需,如内地居民在香港地区使用人民币购物。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于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有较多的批评,我国政府确立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和倡导实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战略目标,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支撑,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境外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离岸市场体系,并为境外人民币业务提供重要的支付结算、投资支持。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跨境套利、影响中国内地货币政策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我国中央政府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决策。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属于政策推动型的离岸市场,其发展受到我国中央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因此这些问题及争议必须影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未来发展。本文对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构成、发展背景、发展过程、目前成果、当前的主要问题和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优势。从现有对于离岸市场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认为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法律体系、政治稳定、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离岸市场的发展。现有研究同时认为香港具备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条件,并且其发展对于内地的影响包括增加热钱进入内地渠道、影响内地利率和汇率、影响内地货币供应量、影响香港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但是整体来看风险是可控的。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背景及优势,认为香港具有完善的金融制度和监管,金融市场发达,并已经有美元等离岸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中央政府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发展过程,在谨慎推进的同时对于香港有较多的倾斜支持。但是我国中央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取向不同,也扩大了套利问题的争议,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速度。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离岸市场体系,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深度,本文从清算体系、投资市场、外汇市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支付结算体系方面,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人民币清算网络,能够为全球人民币离岸之间、离岸和在岸之间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其次,投资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发债主体多元化。第三,建立了两个外汇市场:一是CNY汇率市场,由具备跨境贸易背景的企业参与;第二个是完全自由的CNH汇率市场,由香港和全球的市场参与者自由竞价,形成香港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并且没有任何交易背景限制。两个市场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可以向全球人民币投资者提供即期、远期、NDF、IRS等全面的人民币外汇及衍生品,在内地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为境外人民币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当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之间的跨境套利,并引起社会舆论和我国中央政府内部的争议,影响了离岸市场的发展进程。本文分析了人民币跨境套利的三种模式及其影响,其正面影响一是迅速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发展;二是显着增加了香港市场贸易融资的规模,加速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一是热钱借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流入内地,影响内地货币供应量和宏观调控效果;二是离岸市场影响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从实际结果来看,首先,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仍很有限,热钱对内地货币供应量和宏观调控的影响非常小;其次,通过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NDF汇率、内地远期市场汇率和人民币即期汇率三组时间序列的分析,证明人民币在岸即期汇率与离岸NDF各期限品种的汇率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并且在岸市场汇率更具信息优势,对离岸市场存在影响,因此现阶段套利行为对在岸市场汇率的影响很小。综合来看,套利行为的负面影响有限,而对于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有较大帮助。综合以上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首先,我国政府可以发挥套利行为的积极作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其次,在香港人民币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于内地的市场参与者起到重要作用,而香港作为自由经济体采取投资者风险自负的市场原则,建议我国中央政府可以进一步放松对于内地企业到香港进行人民币IPO、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各类政策限制,支持香港投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第三,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市场力量的作用,我国中央政府可以借鉴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市场机制,推进内地债券市场的市场化、远期外汇市场建设,并实现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发展。

王飞[6](2011)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用规范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论文的结论是:尽管存在非完备性,但围绕效率建设目标,创设并实施合意制度,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论文的展开逻辑是:首先是考察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发生发展历史,从理论上论证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及其实现;其次分析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非完备性;再次是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论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非完备性的深层原因;最后是设计合意制度,促使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改进。第一章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文献综述,包括衍生品市场公平性与合法性、资产组合理论、定价与交易策略等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重点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论文也综述了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相关的金融创新、与基础市场关系、风险管理、监管相关理论。第二章论述全球金融衍生品发生发展概况。作者对金融衍生品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金融衍生品实质上是基于货币、债券、股票、外汇、价格、指数等基础资产波动性之上的金融买卖合约,并对金融衍生品进行了分类。论文在考察了全球金融衍生品漫长的发生发展的历程后,从交易场所、标的资产、产品类型、国家和区域发展四个角度论述了当代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第三章论述、证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存在性及与实现有关的三个问题。第一,作者论述了为什么要把帕累托最优作为衡量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的标准的理由,指出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与实体经济市场效率具有同质性,其效率对实体经济具有正的外部性,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衍生品效率作用的领域也具有时变性。第二,阐释了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内涵,在定义了帕累托最优、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后,作者从如下两个角度论证了三者是等价的:市场能通过完全的自由价格竞争实现瓦尔拉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完备的资本市场能够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易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这一部分,作者也论述了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交换条件、生产—交换条件和竞价实现的相关理论。第三,作者把帕累托效率理论运用到金融衍生品领域,定义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帕累托最优概念,在本章第一节回顾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社会福利函数、阿罗不可能定理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只要创设出合意性的制度规避掉效率标准中偏好完全相反的第3和第7项、采用能形成社会个人偏好完全一致状态或大多数一致状态的政策措施,金融衍生品市场便会形成社会无差异曲线,因而金融衍生品市场能无限地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的实现问题,作者构建了“三叶草”模型,围绕效率建设目标,搞好三个系列的制度安排: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平制度、风险可控的安全制度、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协整发展制度。第四章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深化及非完备性表征。作者首先论述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所历经过的蓬勃发展、清理整顿、规范发展、快速发展四个创新演进阶段,在总结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利率类、外汇类、权益类、资产支持类结构衍生产品结构改善特点后,作者创设、定义了衡量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深化的两个重要指标——金融衍生化率、金融衍生相关率,并运用现有数据计算出2008年中国金融衍生化率为0.0797、金融衍生相关率为0.3984。其次,与市场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作者指出中国金融衍生品存在四大非完备性表征:机构保守,产品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对风险的理性启蒙、形成机理、计量模型理解不深不透;金融衍生品尚未成为各行业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金融利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第五章分析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缺失,并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剖析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在总结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正常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初见成效、投资效应初步显现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宏观经济功能发挥尚不充分三个方面。紧接着,作者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造成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非完备性:一是毕竟中国衍生品市场制度演进过程不长;二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中国衍生品市场内生交易成本和外生交易成本均高;四是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政府手中有碍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第六章是论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改进的路径选择。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产业集群,增进规模效应。因为机构投资者在价值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证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尤其是要培育中国本土的投行、对冲基金和CTA;注重金融人才等保健因子建设,形成上、下游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二是遵照“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产品开发路径,开发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衍生工具。三是引进并斟酌使用灵敏度(希腊值)度量模型和风险价值度(VaR)度量模型,强化风险管理。四是制定《衍生品交易法》,发挥各类监管主体的作用,按照风险预留、信息披露、全面系统、符合法律与公共利益、注重监管效率等五个原则对衍生品市场发展适度和审慎监管。五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强化开放合作,促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吴秀波[7](2008)在《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双重上市又称为跨境交叉上市,是指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境内外两地(或以上)市场挂牌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机制。对于一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融资需求巨大,势必对市场带来压力,选择在一个还是在多个金融市场融资值得考虑;在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时,选择在现有的市场再融资还是到异地市场再融资同样值得考虑。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双重上市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学者质疑双重上市的绩效,但是主流的观点仍认为跨境双重上市存在诸多优点。自从1993年8月27日青岛啤酒(H股)返回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并挂牌上市以来,公司的股票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交易所双重上市的现象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8月底,同时在香港和内地证券市场双重上市的中国公司共有56家。可以合理预计,未来采取双重上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当前,在双重上市的股票发行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发行次序安排。从中国现有情况看,实现双重上市机制的发行次序包括:(1)“先H后A”模式;(2)“先A后H”模式;(3)“A+H同步发行”的模式。分析它们的差异,为今后的发行上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回归A股发行模式。中国海外上市兵团规模庞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上市公司将回归A股市场。尽管大型H股公司已经回归A股市场,但是红筹股公司还没有成功回归的案例。对H股回归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很有必要。回归的发行模式包括:(1)直接在A股市场IPO;(2)换股吸收合并现有A股公司;(3)中国联通模式;(4)创设中国存托凭证(CDR)。每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海外上市公司应采取何种发行模式最好?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有序开放,并将最终建成国际知名资本市场,外国公司也会来A股市场发行上市,海外上市公司成功回归的经验会给它们带来帮助。第三,实现双重上市的监管合作。长期来看,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最终走向融合。但是在现阶段,内地与香港在新股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地的监管竞争将导致“相互降低监管标准”(race down the bottom),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利。采取让公司双重上市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矛盾,而内地与香港应如何开展监管合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海外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模式选择,对红筹股公司的回归提供解决方案,协调两地与香港之间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本文包括九章,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现有文献的简单回顾。第二章全球双重上市的现状与文献综述。早期的文献主要关注双重上市的股价反应,认为双重上市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提高股价、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扩大投资者基础。近期的文献则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考察,认为双重上市可以提供法律绑定效应、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借助外国资本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督等等。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则包括溢出效应和分流效应,但是难以确定净效应。第三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H股回归经历折射了双重上市政策的摇摆不定,社会各界对双重上市缺乏理性思考。现有的关于双重上市公司业绩的研究并不全面。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双重上市是企业的市场选择之一。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可解决企业再融资问题、股权分置问题,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做大做强。实证结果表明,H股公司的回归平抑了A股市场的泡沫。第四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内地公司赴香港发行上市包括H股模式和红筹股模式,具体选择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与上市地同期发行的新股相比,并不存在整体压低内地公司发行价问题。香港上市在解决生产所需的资金的同时,也存在牺牲境内投资者利益、主要惠及境外机构等等问题。由于内地大小非问题严重,因此赴香港发行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发行地。第五章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先H后A”模式主要适用于现有存量海外公司的回归;A+H同步发行由于存在较多的协调问题,尽管有两个成功发行的案例,将来难以成为主流模式:内地上市公司有再融资的需要,而大量限售股解禁后,市场可能会有较长的低迷期,“先A后H”应该是今后主流的发行模式。第六章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与换股吸收模式相比,采取IPO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熊市环境IPO不可行、难以解决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等。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的优点包括实现A股市场上市、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缓解合并所需融资压力、获得协同效应等;缺点则包括合并成本不确定、失去现金融资的好机会、复杂的审批程序等等。换股吸收合并的基本原则是双方股东的财富不能因为换股而减少,介绍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的成功案例。第七章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一直是市场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回归模式有三种:直接IPO、联通模式、CDR模式。采取IPO方式回归的优点是配套政策措施较少,缺点则是存在存量或增量发行争论、发行主体法律资格障碍等,上述缺陷都可以克服,目前管理层迟迟未能批准红筹回归的原因在于担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太快以及如何协调香港利益问题。联通模式需要国务院特批,并无推广价值。创设CDR实现红筹公司回归的时机已经成熟,与其让投资者到境外去投资,不如主动创设一些新的投资工具如CDR,使投资者在境内就可以买到境外公司的股票,而且可以避开IPO模式存在的法律障碍、存量与增量之争,有效协调内地与香港市场方面的利益。第八章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两地关于H股和红筹股实施监管合作的历史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现阶段新的问题包括红筹股公司回归问题、两地关于上市资源的争夺问题、两地关于跨境发行股价操纵问题、资金的跨境灰色流动问题、股票发行中的股票面值问题、大股东跨境套现问题等等。应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两地发行上市监管合作。第九章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王嘉盈[8](2006)在《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香港的启示》文中提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近期企业丑闻频频发生,暴露出亚洲各国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造成香港经济下滑的众多原因中,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是提高经济效率,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以及维持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香港虽然在亚洲经济实力仍然处于前列位置,但不可忽视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不可过分依赖严格的法例及强制执行来提高企业公司治理的水平。安隆事件亦可在美国这个公认拥有完美制度的国家发生。 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随后考察香港现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对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公司治理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国经验对香港的启示,本文从修改条例架构、改善内部治理机制、提升市场参与者的道德标准、监管高层管理的承诺及营造健康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改善香港公司治理的建议。

龚兴隆,邓声兴[9](2005)在《第三只眼睛看国企》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已超过10年,随着内地经济发展及越来越多企业来港上市,国际机构投资者参股中国企业的热情越来越高,不少基金持有部分中国企业的股权高达10%。这些机构投资者对中国企业选择、增持或减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从定量价值、定性价值等企业层面和国内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等宏观角度解释国际机构投资者对国内企业的看法及投资行为。最后,我们对香港本地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观感作一总结。

柯嘉宝[10](2004)在《香港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比较与借鉴》文中提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是仅次于日本,在亚洲第二大的证券市场,又是中国对外的窗口。要巩固和提高这些地立,世界级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香港公司的特色是股权集中在家族手里,驱使香港公司治理制度的重心也放了在如何保护小股东的权益。近年,美国发生了多宗公司治理丑闻,揭示即使如美国般拥有全面的公司治理制度,都存在其治理问题和漏洞。香港也不例外,几年来都发生不少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案例。当然,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经济、法律和政策,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当中每个模式都各具优劣。各国或地区要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唯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追求适合其国家或地区的有效治理结构。为了找出完善香港的公司治理制度,本文首先会阐述香港公司治理的现状和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英美、德日治理模式的优缺点,最后,借鉴其利弊,并就香港本身的特色,作出完善香港公司治理的可行方向。

二、港交所集资市场获正面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港交所集资市场获正面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从“股东”中心到“企业家”中心:公司治理制度变革的全球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公司治理制度全球变革趋势形成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一) 对“Berle and Means误导”的校准
    (二)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创新导向的企业组织构架设计理念的现实需求
    (三) 对并购浪潮中的“野蛮人入侵”现象和如何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安排的反思
二、不平等投票权和企业家中心的股权结构设计理念
三、企业家中心的董事会制度建设:从以专职的内部董事为主到以兼职的独立董事为主
四、企业家中心范式下对外部接管威胁的重新认识:从外部治理机制到反并购条款的制定
五、结论

(2)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价值增长机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中国大陆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1.1.3 现有REITs的发展状况
        1.1.4 我国REITs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3.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3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相关理论基础
    2.1 REITS概念界定
        2.1.1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概念
        2.1.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REITS市场价值相关理论概述
        2.2.1 组合投资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风险控制理论
    2.3 REITS价值增长的理论基础
        2.3.1 REITs的价值概述
        2.3.2 REITs价值估值方法与模型
第3章 REITS价值增长的作用机制
    3.1 内部增长
        3.1.1 租金增长
        3.1.2 租户升级
        3.1.3 物业翻新
        3.1.4 出售原物业
    3.2 外部增长
        3.2.1 收购机会
        3.2.2 新开发
    3.3 REITS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蓝筹股REITS
        3.3.1 管理团队的绝对重要性
        3.3.2 额外的内部增长
        3.3.3 良好的物业区位优势
        3.3.4 价值创造的业绩记录
        3.3.5 资产负债表的强健程度
第4章 REITS内部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4.1 分析方法:VAR模型
        4.1.1 建立REITs内部增长要素VAR模型
        4.1.2 方差分解概述
        4.1.3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4.2.1 新加坡REITs收益率模型
        4.2.2 收益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4.3 ADF单位根检验
    4.4 JOHANSEN协整分析
    4.5 VAR模型滞后期的选取
    4.6 VAR模型的稳定性判别
    4.7 因素方差分析
    4.8 脉冲分析
    4.9 研究结论
第5章 REITS外部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以越秀房产信托基金为例
    5.1 REITS外部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的基本框架
    5.2 香港蓝筹REITS越秀房产信托基金增长分析
        5.2.1 越秀REITs内部增长
        5.2.2 越秀REITs外部增长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
        5.3.1 模型设定
        5.3.2 对数据的说明
    5.4 估计结果与结论
        5.4.1 估计结果
        5.4.2 结论分析
第6章 国际知名蓝筹股REITS的估值方法及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蓝筹REITS股票估值因素
        6.1.1 账面资产价值
        6.1.2 净资产价值NAV
        6.1.3 REITs证券市场的整体估值和历史数据
        6.1.4 小结
    6.2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蓝筹股REITS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2.1 指标设计
        6.2.2 各大REITs公司ROE的实证分析
        6.2.3 启示
    6.3 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国际知名蓝筹股REITS的绩效价值分析
        6.3.1 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绩效价值分析框架
        6.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与本文的模型设定
        6.3.3 数据说明与分析
        6.3.4 实证分析与检验结论
第7章 REITS市场收益增长的策略分析
    7.1 REITS市场收益内部增长策略解析
        7.1.1 租金增长
        7.1.2 租户升级:吸引最好的租客
        7.1.3 物业翻新
        7.1.4 出售原资产
    7.2 市场收益外部增长的策略解析
        7.2.1 收购
        7.2.2 新开发
        7.2.3 扩张或再开发原有物业
        7.2.4 联合企业战略
        7.2.5 参与房地产相关的业务
    7.3 蓝筹价值增长策略: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及案例分析
        7.3.1 REITs公司委托代理理论
        7.3.2 REITs委托代理问题的模型分析
        7.3.3 案例分析:越秀REITs的治理结构
    7.4 REITS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7.4.1 .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实施运作创造必要的宏观环境
        7.4.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防范体系
        7.4.3 完善REITs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附原始数据表
后记

(3)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阐述与评判
    三、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家族企业公司化治理概述
    第一节 家族、家族企业与家族公司的范畴界定
        一、家族
        二、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三、家族公司
    第二节 我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一、我国家族企业特殊影响因素
        二、我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第三节 家族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历程
    第四节 家族企业治理问题
        一、企业治理的内涵界定
        二、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
        三、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四、家族企业治理现状与困境
第二章 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与治理模式选择
    第一节 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
        一、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特征
        二、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
        一、业主型治理模式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三、折中型治理模式
第三章 家族控制权治理
    第一节 家族控制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家族控制权的概念
        二、家族控制权的特征
    第二节 控制权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家族控制权分配及影响因素
        一、家族控制权分配
        二、控制权影响因素
    第四节 董事会控制
        一、家族对董事会的控制权
        二、董事会对家族企业的控制权
    第五节 经理层控制
        一、家族对经理层的控制权
        二、经理层对家族的控制
    第六节 家族控制权的争夺
        一、案例 1:国美控制权之争
        二、案例 2: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
    第七节 上市公司家族控制的增强机制
        一、同股不同权
        二、职业经理人的引进
        三、设立家族信托基金
第四章 上市家族公司股东的利益平衡
    第一节 上市家族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
        一、上市家族公司股东间的代理问题
        二、上市家族公司股东出资再认识
    第二节 家族股东控制权的倾斜性保护
        一、一股一权原则
        二、双重股权结构契合了家族股东控制权倾斜性保护的规则诉求
    第三节 双重股权结构在上市家族企业中的具体适用
        一、限定可适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家族企业范围
        二、限定多重表决权的适用范围
        三、限制多重表决权的幅度
    第四节 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一、专业化机构投资者
        二、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股东权益救济机制
第五章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法律构造
    第一节 家族企业的长青模式
    第二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
        一、家族企业产权的传承
        二、家族控制权的传承
        三、家族企业文化资本的传承
    第三节 传承障碍因素分析
        一、企业主的交班意愿
        二、价值观多元化
        三、传承计划的缺失
        四、传承中的家族矛盾
    第四节 家族企业传承之道
        一、公司治理是传承的保障
        二、编制传承规则
        三、家族基金会
    第五节 完善家族信托相关法律制度
第六章 家族企业治理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家族企业私有产权的保护
        一、个体经济阶段
        二、私营经济补充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阶段
    第二节 家族企业文化的构建
    第三节 资本市场的发展障碍
    第四节 经理人市场
        一、经理人职业化
        二、经理人市场对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五节 家族企业的信息化
        一、打破产品市场分割
        二、公司法的IT走向
    第六节 家族企业的国际化
        一、交易规则国际化
        二、组织结构分散化
        三、知识产权成为核心资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大股东控制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相关研究
        1.3.2 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
        1.3.3 大股东控制对IPO定价影响的相关研究
        1.3.4 大股东控制对IPO抑价影响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评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25
    2.1 大股东控制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相关理论
        2.1.1 大股东及大股东控制的概念
        2.1.2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形式
        2.1.3 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的理论基础
        2.1.4 大股东控制结构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
    2.2 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行为影响的制度背景
        2.2.1 我国IPO相关制度的演变
        2.2.2 我国IPO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3 我国IPO公司大股东控制特征
    2.3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2.3.1 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决策的影响机理
        2.3.2 大股东控制对IPO定价的影响机理
        2.3.3 大股东控制对IPO抑价的影响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决策的影响研究
    3.1 大股东控制下公司IPO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大股东控制下外部监督对IPO决策的影响
        3.1.2 大股东控制下融资成本对IPO决策的影响
    3.2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下公司IPO的决策模型
        3.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3.2.2 大股东控制下IPO最优外部监督的确定
        3.2.3 大股东控制下IPO与私募股权融资的选择
        3.2.4 隐性融资成本对大股东控制下IPO决策的影响
        3.2.5 金字塔结构对大股东控制下IPO决策的影响
    3.3 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决策影响的案例研究
        3.3.1 案例背景
        3.3.2 案例分析
        3.3.3 案例总结和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IPO定价的影响研究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4.1.1 大股东控制风险对IPO定价影响的理论模型
        4.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变量定义
        4.2.2 实证模型的设计
        4.2.3 样本和数据来源
        4.2.4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检验和分析
        4.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4.3.2 多元回归分析
        4.3.3 稳健性研究
    4.4 研究结论和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5.1.1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IPO抑价影响的理论模型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变量定义
        5.2.2 研究模型的设计
        5.2.3 样本和数据来源
        5.2.4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检验和分析
        5.3.1 多元回归分析
        5.3.2 进一步研究
    5.4 研究结论和启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起点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离岸市场相关理论
    2.2.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3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背景
    3.1. 我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1.1.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3.1.2.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3.2. 香港具备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基础与经验
        3.2.1. 香港具备完善的金融金融制度及监管体系
        3.2.2. 香港具备自由、发达的金融市场
        3.2.3. 香港具备离岸货币市场基础及经验
    3.3.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过程中的我国政府政策演变
        3.3.1. 我国政府主要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
        3.3.2. 我国政府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特点
    3.4. 其它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情况及对香港的影响
        3.4.1. 新加坡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及对香港的影响
        3.4.2. 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及对香港的影响
4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支付结算体系
    4.1. 香港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阶段
        4.1.1. 人民币现钞支付阶段
        4.1.2. 人民银行开放香港居民办理人民币业务阶段
        4.1.3. 人民银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阶段
    4.2.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实时支付系统
    4.3. 香港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成果
        4.3.1.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体系的占比不断提高
        4.3.2.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全球支付中处于最重要地位
5 香港人民币离岸投资市场的发展
    5.1. 香港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
        5.1.1. 离岸人民币存款市场
        5.1.2. 离岸人民币存款证市场
        5.1.3. 离岸人民币贷款融资市场
        5.1.4. 离岸人民币拆借市场
    5.2. 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
        5.2.1.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债券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5.2.2. 香港人民币国债市场
        5.2.3. 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定价机制
    5.3.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股票和基金市场
        5.3.1. 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
        5.3.2. 离岸人民币基金市场
    5.4. 境外央行投资人民币情况
        5.4.1. 其它经济体中央银行的人民币资产储备情况
        5.4.2. 中央银行备用储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6 香港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的发展
    6.1. 香港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CNH)的发展过程
        6.1.1. 第一阶段 2010年2月至6月
        6.1.2. 第二阶段 2010年7月至12月
        6.1.3. 第三阶段 2011年至今
    6.2. 离岸市场(CNH)人民币汇价的形成及作用
        6.2.1. 离岸市场人民币即期汇率
        6.2.2. 离岸市场人民币远期汇率
    6.3. 离岸与在岸汇率的相互关系
        6.3.1. 离岸与在岸即期汇率的关系
        6.3.2. 离岸与在岸远期汇率的关系
7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套利模式
    7.1. 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套利的背景
        7.1.1. 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汇率差和利率差
        7.1.2. 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突破了外债额度管理的限制
    7.2. 套利模式分析
        7.2.1. 第一种模式 汇率差套利
        7.2.2. 第二种模式 利率差套利
        7.2.3. 第三种模式 人民币远期信用证+美元贷款(或港币贷款)+NDF/DF交易套利模式
8 套利行为影响分析
    8.1. 正面影响
        8.1.1. 套利活动增加了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
        8.1.2. 增加了离岸市场融资规模
    8.2. 负面影响
        8.2.1. 热钱借道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进入内地
        8.2.2. 对在岸市场汇率的影响
9 结论、政策建议和后续研究方向
    9.1. 结论
        9.1.1.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已经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
        9.1.2. 跨境套利促进离岸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9.2. 政策建议
        9.2.1. 合理利用市场套利继续扩大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
        9.2.2. 进一步扩大香港离岸投资市场规模
        9.2.3. 借鉴离岸市场促进在岸市场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9.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历史纷争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的方法
    四、论文的框架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不同时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综述
        一、衍生品市场公平性与合法性研究
        二、20 世纪40-60 年代的资产组合理论研究
        三、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的定价与交易策略研究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相关文献综述
        一、金融衍生品与基础市场关系文献综述
        二、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创新文献综述
        三、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四、金融衍生品监管文献综述
第二章 金融衍生品发展概况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的定义和分类
        一、金融衍生品的定义
        二、金融衍生品的分类
    第二节 国外金融衍生品发展概况
        一、二十世纪前金融衍生品产生过程
        二、当代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存在性及实现
    第一节 效率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建设的首要标准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的同质性、外部性、时变性
        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三个概念:经济效率标准、社会福利函数和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状态与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等价
        一、帕累托最优、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的定义
        二、帕累托最优、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等价机理
    第三节 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竞价实现
        一、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均衡和完备性市场通过竞争价格得以实现
    第四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及评价指标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定义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的存在性
        三、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竞价实现
第四章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金融深化及非完备性表征
    第一节 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与金融深化
        一、中国衍生品市场在管制中创新演进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结构改善及金融深化
    第二节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表征
        一、机构保守,产品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不够
        二、风险意识不强,对金融衍生品风险作用、风险形成机理、风险计量模型应用失当
        三、金融衍生品尚未成为各行业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金融利器
        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
第五章 非完备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缺失及制度缺陷
    第一节 非完备性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不全
        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微观经济功能发挥基本正常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宏观经济效应发挥尚不充分
    第二节 非完备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缺陷原因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一、中国衍生品市场制度演进过程不长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中国衍生品市场内生交易成本和外生交易成本均高
        四、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政府手中有碍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第六章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的制度重构——帕累托改进
    第一节 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产业集群,增进规模效应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产业集群价值增值过程:基于价值链角度
        二、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尤其是要培育投行、对冲基金和 CTA
        三、健全产业集群建设的保健因子
    第二节 开发新产品,促进交易所转型
        一、探索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开发路径
        二、促进交易所逐步由会员制转向公司制
    第三节 引进风险计量模型,强化风险管控
        一、金融衍生品风险度量的一般方法:希腊值模型、VaR 模型
        二、斟酌使用灵敏度度量模型和风险价值度度量模型
    第四节 制定《衍生品交易法》,对衍生品市场发展适度监管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难点
        二、发挥各类监管主体在衍生品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
        三、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衍生品监管的主要趋势
        四、审慎制定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原则
        五、制定《衍生品交易法》,在统一监管中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五节 强化开放合作,促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国际化水平
        一、积极“走出去”,勇敢参与国际竞争
        二、谨慎“请进来”,提升国内衍生品市场开放水平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S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双重上市现象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现状与相关文献的综述
    2.1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蓬勃发展
        2.1.1 时代背景
        2.1.2 跨境交叉上市的表现
    2.2 双重上市动因文献综述
        2.2.1 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关注双重上市动因
        2.2.2 从公司治理角度考察双重上市动因
        2.2.3 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2.2.4 对海外关于双重上市研究的小结
    2.3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文献回顾
        2.3.1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的研究
        2.3.2 对境内公司赴海外上市发行利益争论
        2.3.3 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带来的负面影响
        2.3.4 对现有文献的简评
3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
    3.1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企业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
        3.1.1 相关博弈规则
        3.1.2 仅允许在国内单一交易所发行情形
        3.1.3 仅能选择一家交易所发行情形
        3.1.4 允许在两个交易所双重上市情形
        3.1.5 小结
    3.2 双重上市政策摇摆不定——以H股公司回归政策演变为例
    3.3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绩效评价困难
        3.3.1 对双重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不全面
        3.3.2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并非市场选择结果
        3.3.3 境外研究方法不能简单照搬
    3.4 海归公司IPO平抑了A股市场泡沫
        3.4.1 2007年新股发行情况
        3.4.2 回归A股市场发行市盈率分析
        3.4.3 回归A股上市首日收益率分析
        3.4.4 小结
    3.5 双重上市对A股市场主体的影响
        3.5.1 回归A股给公司本身带来的影响
        3.5.2 回归A股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影响
4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
    4.1 赴香港上市模式的选择
        4.1.1 海外上市模式
        4.1.2 赴香港上市的模式选择
    4.2 对大型国企香港上市发行定价合理性的考察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对发行定价的实证分析比较
        4.2.3 小结
    4.3 内地企业香港发行上市带来的影响
        4.3.1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取得的成绩
        4.3.2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存在的问题
        4.3.3 修订发行制度安排,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
    4.4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再融资
        4.4.1 A股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依旧
        4.4.2 内地市场融资功能有限
        4.4.3 A股面临规模巨大的限售股全流通问题
        4.4.4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理论基础
        4.4.5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现实基础
        4.4.6 现行缓解大小非的政策效果不大
        4.4.7 双重上市——探索部分限售股香港减持的可行性
        4.4.8 A股限售股香港发行模式设计
        4.4.9 转H股是否涉及支付对价问题
        4.4.10 小结
5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
    5.1 先H后A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缺少定价权造成净权益向境外投资者转移
        5.1.2 H股发行量普遍高于A股
        5.1.3 后续募资基本在A股市场进行
        5.1.4 大盘股回归时的市场压力分析
        5.1.5 过高的A/H价差造成不稳定因素
    5.2 A+H同步发行模式分析
        5.2.1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优点
        5.2.2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问题及协调
        5.2.3 境内外同步发行对定价的影响
        5.2.4 A+H同步发行难以成为未来主流发行模式
    5.3 先A后H发行模式分析
        5.3.1 先A后H发行模式的优点
        5.3.2 先A后H发行模式的缺点
        5.3.3 先A后H发行模式前景可期
        5.3.4 从案例看采取"先A后H"发行模式应注意问题
6 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
    6.1 回归采用IPO方式可能面临的问题
        6.1.1 在市场不景气时大盘股面临发行风险
        6.1.2 因避免同业竞争而需要整合
    6.2 回归A股发行创新模式: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
        6.2.1 换股合并风行世界
        6.2.2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含义
        6.2.3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
        6.2.4 跨市场换股合并模式的负面影响
    6.3 公司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原则和实践
        6.3.1 遵循合并双方股东财富不因合并而减少的原则
        6.3.2 潍柴动力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案评析
        6.3.3 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方案评析
7 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研究
    7.1 IPO模式及前景
        7.1.1 IPO模式的优缺点
        7.1.2 相关监管部门欢迎IPO模式
        7.1.3 法律、技术障碍可以突破
        7.1.4 回归受阻的真正原因
    7.2 联通模式评析
        7.2.1 中国联通两地上市概况
        7.2.2 联通模式的优点评析
        7.2.3 联通模式的缺点评析
        7.2.4 联通模式的变种
    7.3 创设CDR实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
        7.3.1 存托凭证的功能与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7.3.2 CDR的推出对市场参与方都是有利的
        7.3.3 CDR的设计
        7.3.4 对几个问题的考虑
8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
    8.1 证券监管合作不能适应双重上市发展需要
        8.1.1 监管合作不适应两地证券市场进一步接轨问题
        8.1.2 如何处理回归A股市场的红筹股及H股面值问题
        8.1.3 如何看待双重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的跨市场套利
    8.2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发行监管合作的途径
        8.2.1 确立证券发行监管合作的目标
        8.2.2 确立证券合作监管的原则
        8.2.3 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发行监管合作制度
        8.2.4 具体问题磋商解决
9 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沪港双重上市应定位为市场选择行为
        9.1.1 限制性融资政策是"双刃剑"
        9.1.2 是否双重上市应由市场进行选择
        9.1.3 双重上市现象长期存在
    9.2 沪港双重上市公司数量会增加
        9.2.1 更多的香港上市公司会回归A股市场
        9.2.2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上市融资
    9.3 完善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的发行政策
        9.3.1 确立双重上市的监管原则
        9.3.2 改革内地新股发行制度
        9.3.3 鼓励采取多种发行模式实现沪港双重上市
        9.3.4 加强境内投资者保护力度
        9.3.5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香港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公司治理的由来与发展
    1.1 公司治理的由来——三次公司治理浪潮
        1.1.1 1992年:《卡特伯里报告》CADBURY REPORT
        1.1.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1.3 2002年:安隆(Enron)事件与美国公司治理危机
    1.2 公司治理的理论探讨
    1.3 公司治理的实务进展
2 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2.1 公司治理的目标
    2.2 股东舆经理人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3 经理人腐败行为分析
        2.3.1 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
        2.3.2 导致腐败的原因
    2.4 经理人与股东的利益冲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2.5 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2.6 激励约束机制对提升公司价值的意义
        2.6.1 基本模型
        2.6.2 总量与结构
        2.6.3 递延性与长期激励
3 香港公司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香港公司治理的现状
        3.1.1 香港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调查报告
        3.1.2 调查报告反映出的问题
    3.2 亚洲各国或地区间公司治理水平比较
    3.3 香港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小结
4 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 公司治理比较研究的意义
    4.2 德国公司治理的模式
        4.2.1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
        4.2.2 德国银行的公司治理
        4.2.3 德意志银行的做法
        4.2.4 对香港的借鉴意义
    4.3 日本公司治理的模式及其借鉴
        4.3.1 日本公司治理模式
        4.3.2 对香港的借鉴意义
    4.4 美国公司治理的模式及其借鉴
        4.4.1 美国公司治理模式
        4.4.2 对香港的借鉴意义
    4.5 小结
5 对香港改革公司治理的建议
    5.1 改善香港公司治理的总体思路
    5.2 改善香港公司治理的途径
        5.2.1 股东利益的保障
        5.2.2 加强董事会的作用
        5.2.3 审计师的独立性
        5.2.4 会计标准的实施
        5.2.5 独立监察的机制
        5.2.6 增加公司透明度
        5.2.7 严格商业操守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香港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公司治理概述
    1.1 公司治理理论
    1.2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 香港公司治理现状
第三章 公司治理的比较和借鉴
    3.1 英美、德日治理模式的环境分析
        3.1.1 英美治理模式的环境分析
        3.1.2 德日治理模式的环境分析
    3.2 三种治理模式的股权结构分析
    3.3 三种结构的比较-问题与借鉴
        3.3.1 三种结构的特征比较
        3.3.2 三种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第四章 国际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完善香港公司治理的可行方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港交所集资市场获正面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股东”中心到“企业家”中心:公司治理制度变革的全球趋势[J]. 郑志刚. 金融评论, 2019(01)
  • [2]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价值增长机制分析及策略研究[D]. 王皖君. 武汉大学, 2018(03)
  • [3]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D]. 吴芳.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4]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IPO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 [5]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研究[D]. 张红波. 武汉大学, 2013(05)
  • [6]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研究[D]. 王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7]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D]. 吴秀波. 复旦大学, 2008(08)
  • [8]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香港的启示[D]. 王嘉盈. 暨南大学, 2006(06)
  • [9]第三只眼睛看国企[J]. 龚兴隆,邓声兴. 新理财, 2005(09)
  • [10]香港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比较与借鉴[D]. 柯嘉宝. 暨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港交所集资市场好评如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