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与比较

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与比较

一、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洵[1](2021)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和改革趋势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订,逐步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但是税法规定的颁布确根据我国国情来调整,步伐和会计准则的修订不太一致,所以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差异性也逐渐显着。如果税会差异过大,不仅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于税务部门来说也是一大征管难题。因为税会差异的增多会给企业带来有利有弊的影响,给企业带来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而税务部门是国家的征管部门,只能根据税法规定来征收税收,不会涉及战略目标的管理。随着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法》分别出台,从会计和税法两者角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方法做了不同规定,使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中存在会计和税法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论文,了解到长期股权投资在定义、核算方式、产生税会差异的原因以及差异对企业和税务部门的影响,然后从长期股权投资的理论知识、税收和会计差异产生的理论基础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中存在会计和税法在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对纳税人和税税收征收的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后续计量、以及最终转让、处置等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会计和税法规定的不同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纳税调整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比如在初始投资成本初始计量阶段会产生营业外收入或者商誉,同时导致税会差异,导致在本年的利润总额增加或者使本年度企业所得税递延;在持有阶段因会计和税法上对投资收益的确认方式和时点的不同,以及对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进行免税处理,而企业恰恰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这些存在的差异进行盈余管理,这会给税务部门造成不同程度的税收流失影响。而税务部门又希望能提高自身征管水平和业务能力来保证国家税收。因此,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是适用于企业和税务部门两个方向,所以税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税会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税收风险。本文在案例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协调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杨立丽[3](2020)在《企业合并中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以海通证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迫于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频繁通过并购重组寻找机会和资源,不仅进军海外市场,大规模的投资并购和企业重组的目标也开始锁定国内市场。早年有中粮与厚朴一起并购蒙牛企业部分股权、东方航空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航空公司的案例,近几年有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一起收购饿了么、美团并购摩拜等案例接连不断的发生,可谓是企业重组业务已经屡见不鲜,其中企业合并是现代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在大环境中谋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式,通过合并调整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地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合并的势头不减,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也在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针对企业合并业务的规定在会计准则和税法上也有所不同,税会处理方式不同将会使得企业完成合并业务后面临许多纳税调整事项。企业需要对每一笔业务进行准确计量,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漏税的压力。相反,如果企业税会处理不当,未及时准确地进行纳税调整,则会给企业造成少缴或者多缴税款的风险,少纳税款造成的税收滞纳金增加了企业成本。鉴于此,本文分别从税会两个视角出发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合并中的税会差异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企业在合并事项中合理降低风险、减少税会差异提供参考。文章首先梳理了税会差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差异的研究成果及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分别介绍了合并事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规定,并以小案例的形式,进行直观地税会处理分析。文章的重点是对合并事项的税会差异分析,首先从理论框架上,针对不同的合并方式,分析了合并日、持有及处置期间的差异,然后以海通并购都市股份为例,对合并事项中的税会处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盈余管理、信息质量及企业成本三个方面,分析了合并事项中由税会差异,对企业产生的潜在影响及风险,提醒企业谨慎处理合并事项中的税会问题,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最后,文章将差异分为客观性及主观性。客观性差异分别从政策制定、建立内控机制及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提出协调对策;主观性差异分别从政府部门、高管人员及中介机构三个方面提出协调对策。

王拴拴[4](2020)在《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及协调——以长期股权投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税法与会计是经济领域中既联系紧密又存在区别的两大分支,本文主要从税法和会计制度理论差异出发,并以长期股权投资为例来阐述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差异及协调,通过具体税会处理来更好地理解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税法与会计协调的一些可行性建议,加强政策制定部门沟通,不断完善税法相关规定,促进税法与会计相协调。

付春[5](2020)在《内部控制、核心高管背景特征与激进避税》文中指出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然而,企业通过激进避税将本应属于国家的财富更多地留存于公司内部,以图公司扩张或谋求个人私利。激进避税凭借各种节税与避税活动的“暗箱操作”,采用大量处于法律灰色地带或非法的避税手段有效减少税负,成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形式。激进避税行为愈演愈烈似乎正在成为各国公司的现实选择,其业已构成了对国家税务系统的最大挑战,并最终影响社会福利。企业避税现象日益严重,引致大量研究开始关注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其必然会对源自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激进避税行为产生影响。自从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来,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继2006年上交所和2007年深交所分别发布内部控制指引之后,2008年由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颁布了与之相关的配套指引。截止2017年,财政部已陆续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及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这些规范性文件使建设和评价内部控制有了一个共同可循的标准,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2018年11月,财政部等发布上市公司2017年度内部控制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上市公司得到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在提高上市公司合规经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内部控制究竟如何影响企业的激进避税行为?其作用机理又是怎样的?然而,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滞后和不足。国外鲜有文献关注内部控制对于激进避税的影响,国内现有的二篇文献对内部控制如何影响企业避税行为非但没有形成一致且较为明确的结论,甚至研究结论完全相反。一篇文献基于内部控制的“效率”目标视角,认为高质量内部控制提高了公司内部税务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了企业的避税行为。然而,另一篇文献则认为内部控制的“合规”目标有助于降低企业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风险,从而对激进避税行为起到抑制作用。此外,“高阶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其认知基础与价值观受其性别、年龄、任期、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人口统计特征影响,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组织绩效。因此,内部控制必定会受到其建设和维护主体——高管人员的影响。由此推断,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通过影响内部控制,进而会对激进避税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研究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的关系时,如果不考虑高管人员的背景特征,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基于此,本文将高管背景特征、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等三者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根据上市公司“核心高管”背景特征,将其划分为同质性与异质性等维度,并以此为视角来考察其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关系的影响,以期能够系统地探究多维度的高管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以及背后的作用机理。具体而言,首先,从内部控制及激进避税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高管背景特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以及上述三个变量的两两关系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其次,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予以界定并依据相关理论阐述三者之间关系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构建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原型。其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与激进避税的含义是后续理论分析的关键基础,高管背景特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则为理论分析的重要依据。再次,研究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影响,设定计量模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针对核心高管特征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关系的影响,分别从同质性与异质性维度予以理论演绎和实证检验。整个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并嵌入我国的制度背景做进一步分析,最终形成具体的研究结论。整体而言,本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关于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的关系。(1)全样本视角下,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激进避税程度越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激进避税。(2)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于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要显着大于非国有企业。第二,关于核心高管性别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1)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性别的同质性(以女性比例作为替代变量)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女性比例高低分组后,核心高管中女性所占比例越高,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性别的同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非国有企业强于国有企业。(2)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性别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性别异质性高低分组后,核心高管性别的异质性越高,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性别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国有企业强于非国有企业。第三,关于核心高管年龄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1)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年龄的同质性(以平均年龄作为替代变量)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年龄长轻分组后,核心高管年龄越长,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年龄的同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非国有企业强于国有企业。(2)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年龄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年龄异质性高低分组后,核心高管年龄的异质性越高,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年龄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国有企业强于非国有企业。第四,关于核心高管学历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1)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学历的同质性(以平均学历作为替代变量)并不会显着影响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的关系。按学历高低分组后,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影响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学历的同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只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并不明显。(2)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学历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学历异质性高低分组后,核心高管学历的异质性越高,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学历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国有企业强于非国有企业。第五,关于核心高管任期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1)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任期的同质性(以平均任期作为替代变量)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任期长短分组后,核心高管任期越长,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任期的同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非国有企业强于国有企业。(2)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任期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任期异质性高低分组后,核心高管任期的异质性越高,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任期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国有企业强于非国有企业。第六,关于核心高管专业背景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1)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专业背景的同质性(以具有会计、金融或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成员的比例作为替代变量)并不会显着影响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的关系。按会计等专业比例高低分组后,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影响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专业背景的同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只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并不明显。(2)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专业背景的异质性并不会显着影响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的关系。按专业背景异质性高低分组后,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影响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专业背景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只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并不明显。第七,关于核心高管职业背景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1)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职业背景的同质性(以具有会计、金融或经济管理类职业背景成员的比例作为替代变量)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会计等职业比例高低分组后,核心高管中具有会计、金融或经济管理类职业背景成员的比例越高,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职业背景的同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非国有企业强于国有企业。(2)全样本视角下,核心高管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按职业背景异质性高低分组后,核心高管职业背景的异质性越高,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程度越低。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后,核心高管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程度国有企业强于非国有企业。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核心高管背景特征视角,系统研究其对于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关系的影响。并进一步将研究视角深入到产权性质层面,以揭示不同产权性质下上述三者之间作用机制的差异,在进行理论拓展的同时也为税收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及上市公司相关制度的构建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有助于深化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影响机理的认识。在实证验证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产权性质纳入考量范围,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下,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对于激进避税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以期能够整体呈现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影响效应,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其二,有助于拓展高管背景特征之经济后果的理解。基于“特征—行为—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式,将核心高管特征、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等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整个研究过程中,结合我国当前制度背景,对样本数据进行划分,进而分析不同产权属性下,核心高管背景特征对于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三,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首先,有助于税收监管部门更准确地识别高管背景特征影响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作用机理,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政策,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其次,有助于上市公司加强高管团队建设、遴选和聘用核心高管,为构建及实施税收合规的内部控制体系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减少企业因激进避税而增加的违规风险,保障企业有序合规经营。最后,本文研究对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抑制激进避税也有所裨益。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基于核心高管背景特征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影响。通过将研究视角延伸到核心高管层面,深入探讨其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关系的影响,从而打破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之间作用机制的“黑箱”。将内部控制、核心高管背景特征与激进避税三者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对内部控制的不同影响下企业激进避税程度的差异,从微观层面对内部控制于激进避税的治理效应予以整体呈现。这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的影响机理,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委托-代理理论等的适用提供了来自我国的经验证据,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高管背景特征之经济后果领域的研究。其二,引入“核心高管”概念提升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本文紧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会计法》及《公司法》,在研究中引入“核心高管”概念,将“核心高管”界定为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及监事会主席等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财务会计及企业避税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四类人员。在避免高管定义随意性的同时,剔除了“非核心高管”对企业内部控制和激进避税决策的噪音影响,提升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其三,涵盖高管背景特征双重维度全面揭示研究对象作用机制。过往文献基于高阶理论和社会类化理论的单一视角考察背景特征的某一维度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可能会因为对高管特征把握不全面而导致研究结论有失偏颇。本文从核心高管背景特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两个维度,分别考察它们对于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以全面揭示高管背景特征视角下内部控制对激进避税治理效应的内在机理。

孔艳茹[6](2019)在《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和协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会计准则和税务制度的不断深化与完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日益明显,鉴于两者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处理企业、国家、社会之间利益的重中之重,协调和完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刻不容缓。笔者针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的对策,为在实际工作中的企业和公司提供借鉴和帮助,让其更科学更稳健的运行实务工作。

马晓星[7](2018)在《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2014年修订了5项具体准则、新增了3项具体准则,逐步实现了国际趋同。近年来实体税法不断变革,增值税先后经历了转型改革和“营改增”等重大变革,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营改增”,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申报表中均新增了“营改增”的内容;2008年我国开始实行统一的所得税,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完善,年度申报表已多达41张,纳税调整事项繁多。随着我国会计和税法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税会差异日趋加大,生产型企业销售业务步入税会分离阶段。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是税会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税会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是经济、法律、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着眼当前我国国情,税会分离是一种必然走向,但应把分离控制在一定限度里,即:采取适度分离的税会模式。税会差异的存在能够保持会计的独立性,使会计信息能够如实的反映经济业务,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税会差异的日益扩大给生产型企业会计和税收实践带来了很多难题,税会差异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和涉税风险,降低了税收行政效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型企业的销售业务类型越来越复杂。本文以地板生产企业为例,针对生产型企业的特殊销售业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局限于会计上的销售,还包括税法上的视同销售以及与销售密切相关的业务,涵盖了几乎全部特殊销售业务。并且对每一项销售业务都从会计准则和税法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对税会差异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和涉税处理给出了处理方法及建议。在分析销售业务的税会差异及处理时没有局限于企业所得税,还包括了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生产型企业销售业务进行了流转税与所得税全面的税会差异分析并对部分业务的合理避税方法进行探讨。本文在对生产型企业销售业务税会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对策。首先,应加强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法都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并强制执行,使税会差异的协调具有可能性。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之间应主动沟通与协作,在政策制定层面减少税会差异。其次,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相互协调。第三,加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符合小型、微型划分标准的生产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减少税会差异。最后,将税务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税务会计可以降低生产型企业的纳税成本和涉税风险,可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促进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

刘静[8](2016)在《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 ——以至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在企业合并过程中,税收政策暂时免征因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转移等行为而产生的土地增值税及契税,所以企业所得税是企业合并中主要涉及的税种,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这一非常规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根据不同的企业合并方式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相结合并合理运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取代利润表债务法。因为企业合并涉及企业所得税事项,税法对相关事项也需要做出专门规定。以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的颁布为开端,企业合并相关的税收政策在2009—2014年陆续出台,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所得税的征收和缴纳、企业合并所得税的税务处理、重组业务所得税的管理问题都作出详细规定。基于会计准则区别于税法的原则和目标,在企业合并中,企业既要在合并的交易和事项中依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也要为纳税调整而依税法的具体规定作出税务核算,所以必要的差异在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中是必然存在的,这种差异为日常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干扰和麻烦。企业的纳税调整工作的难度会因为企业合并这一非经常性事项中存在的税会差异而增大,从而加大了企业在会计核算及纳税处理工作中的成本。本文研究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企业合并在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政策中的界定,分别从会计和税务角度梳理企业合并所得税处理原则和具体的处理方法,同时对企业合并的税会差异进行分析,提出差异的处理办法,以期对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差异进行协调,降低企业合并成本,提高合并的效率和效果。基于多方面的考虑,选取了至成公司股权收购案例,针对至成公司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展开分析,梳理股权收购中收购方、被收购方以及股权转让方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着重对该业务导致的税会差异进行分析和协调,为厘清税会差异并努力解决差异引发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和民间会计组织三方面提出协调建议。

孔洋[9](2015)在《N公司标准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N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设立在南京的汽车发动机机体铸造公司。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N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在近年来成倍地增长。在这种背景下N公司出现了成本信息相关性严重缺失的问题,并且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对企业重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成本信息与实际情况弱相关,不反映真实消耗;制造费用在各产品间分配交叉补贴,平均化分配不合理;在产品管理信息粗放,巨大耗费差异无从解释;信息周期性报告不及时,不能满足现场管理的需要。通过分析原因我们发现以上的问题主要是由于:ERP系统中的产品成本结构脱离了实际,并没有依照实际的生产工序设置;制造费用核算方式笼统简单,成本核算不能精确到产品;在产品库位设置单一,没有一个主导的部门对在产品数量的账物负责;受限于会计信息周期性报告的时间性,成本系统提供的滞后信息无助于及时解决现场问题。上述的这些问题都是由于N公司标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丧失而导致的。在N公司标准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中,我们针对相关性丧失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问题分别进行改进,以提高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在系统中成本结构上增加工序,以及对应的物料管理来提高材料成本的相关性;重新设计制造费用的分摊分配方法,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来核算制造费用;在系统中细化库位设置,使得各部门对在产品数量账和物的权责对等;应用方便运营部门使用的实时报告系统,增加成本信息的及时性。本研究的一些方案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侯立新[10](2011)在《所得税会计及其与税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会计与税法差异日益扩大的事实以及国际大趋势,无疑使所得税会计成为会计界乃至整个财税界讨论的热点。基于国际趋同乃至等效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以及企业所得税统一体制的构建,更是为中国所得税会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所得税会计研究提出极具实践意义的新课题。如何在现有的概念框架中构造相对完善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协调好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重心所在。作为本文的主题,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税法与会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鉴于学界对于“所得税会计”独立性的不同观点和认识,为了避免产生误会和歧义,这里必须强调,本文所谓的“所得税会计”,并不参与讨论其学科归属或独立性问题,而是针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及其规范下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在财务会计这个范畴之内进行的讨论,但并不是要否认相对独立的“税务会计”的存在。本文以当前的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改革为背景,借鉴前期较为丰富的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证据,对于所得税会计沿革以及会计与税收关系的变化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指出会计与税法适度分离的必然趋势,肯定了当前会计改革的成果。随后本文进行现实实践层面的具体分析,对于当前一些纠缠不清的原则问题和实践误区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有助于当前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对于具体问题的准确把握,并体现较为丰富的实践价值。这也是作者作为一个社会实践者注重实务,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的偏好使然。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本文抓住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会税分离问题,在肯定分离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情况下,同时提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即会税差异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反过来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形成掣肘。作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检验,证据没有消除人们的忧虑,这进一步坚定了本文强调二者有机协调的信念,并对此另立章节加以阐述,提出一些协调之策。至此,就基本形成一个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有序的研究框架。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容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本文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进行界定,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此处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所期待的可能的突破和创新,以方便大家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研究综述与文献回顾。所得税会计就是在会计理论和现代所得税法的相互影响与互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二者的分离与协调而展开。本章主要立足于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对相关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从而寻求研究轨迹和所得税会计思想的进化路线,为全文观点的推展提供基础性铺垫。第三章,会税关系之辨。本章内容是对所得税会计发展问题的一个必然递进和延伸,而不是另起炉灶,笼而统之地讨论整个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推介了国际会计史上两大会税关系模式,其中以法德为代表的会税统一模式已经日渐式微,但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会税分离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的主流。通过会税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演化趋势的分析,所得税会计基本上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一统天下。立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本文尝试设计出相对独特的所得税会计概念框架与核算方法体系。第四章,会税具体差异及其计量方法。这里主要考察的是会计与税法两大立法体系和社会建制在目前状态所存在的主要的、具体的差异。本文就两者在目标、职能、原则等几个主要方面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现行两大制度安排具体剖析,以明确二者各自的发展路径,并澄清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此外,本章还对会计差异的计量方法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改革前后多年的数据,对会税差异变动趋势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这为研究与实证统计提供了基础性资料。第五章,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既然会税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在当代呈扩大趋势,大家在承认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同时,还对其可能带来的盈余管理与避税行为表示担忧。本文基于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评论,利用新准则背景下的财务报表数据,对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予以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盈余管理是导致会税差异加大的诱因之一第六章,会计与税法的关系协调。会税分离加大趋势引起大家的普遍担忧,如何协调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会计与税法过度分离的局限性,并指出二者协调的可能性。进而给出二者双向的协调之策,主要在于会计与税法要保持差异有度,各自在可接受范围内相互借鉴和引入对方先进科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最终实现二者的互动和双赢,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和建议。本文在保证具有研究意义的前提下,基本做到了对于以前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整合和拓展,提出了一些笔者的观点与主张,同时还存在研究局限与不足。期待大家更富有真知灼见的批评与建议,毕竟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还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二、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会计和税法差异产生原因综述
        二、长期股权投资中产生税会差异的研究综述
        三、如何协调会计与税法差异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差异
    第一节 税务部门和企业行为差异
        一、税务部门保税行为
        二、公司避税行为
        三、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第二节 会计和税法差异主要分类与影响
        一、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二、税会差异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三节 税会差异产生根源
    第四节 权益下法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和税法基本规定
        一、初始投资阶段基本规定
        二、持有阶段基本规定
        三、处置阶段基本规定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S公司和T公司简介
        一、S公司简介
        二、T公司简介
    第二节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
        一、投资阶段处理差异调整
        二、持有阶段处理差异调整
        三、处置阶段处理差异调整
第四章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税会差异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对纳税人产生的影响
        一、显着增加涉税风险
        二、加速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策略
        三、增加企业纳税成本
    第二节 对税务部门产生的影响
        一、显性造成税收收入流失
        二、直接增加税务机关征管成本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差异客观存在
        二、税会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税收风险
    第二节 协调税会差异建议
        一、一般性建议
        二、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三、对企业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3)企业合并中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以海通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企业合并中税会差异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或有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企业合并业务的税会处理相关规定
    第一节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相关规定
        一、会计上的处理原则
        二、会计处理相关规定
    第二节 企业合并的税务处理相关规定
        一、税务上的处理原则
        二、税务处理相关规定
第三章 企业合并中的税会差异分析
    第一节 初始确认时的税会差异分析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分析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分析
    第二节 持有期间的税会差异分析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税会差异分析
        二、合并商誉的税会差异分析
        三、资产负债的税会差异分析
    第三节 股权投资处置时的税会差异分析
第四章 海通证券合并上海都市税会处理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概述
        一、合并企业概况及合并动因
        二、海通换股吸收合并都市股份的过程
        三、财务会计信息
    第二节 合并日的会计和税务差异处理
        一、合并日的会计处理
        二、合并日的税务处理
    第三节 合并中商誉的税会差异处理
    第四节 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的税会差异处理
    第五节 处置期间的税会差异处理
        一、一般性税务处理下的差异
        二、特殊性税务处理下的差异
第五章 税会差异对企业合并的影响及风险
    第一节 税会差异对企业合并的影响
        一、税会差异导致企业过度盈余管理、综合竞争力减弱
        二、税会差异削弱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三、税会差异增加企业成本
    第二节 企业合并事项中的风险
        一、混淆税会处理规定
        二、税务处理方法的选择
        三、取得资产的折旧或摊销
        四、大额合并商誉的减值问题
第六章 协调企业合并中税会差异的建议
    第一节 客观性差异的协调对策
        一、合理调整与完善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
        二、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
    第二节 主观性税会差异的协调对策
        一、加强政府对企业合并的监督
        二、加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建设
        三、重视中介机构的监管,增加涉税信息的披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及协调——以长期股权投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基本关系
三、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及原因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差异存在的原因
四、税法与会计制度协调的重要性
    (一)差异悬殊造成税收收入流失
    (二)差异悬殊增加社会成本
    (三)差异悬殊增加了纳税人的涉税风险
    (四)差异悬殊易出现大量虚假财务信息
五、长期股权投资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
    (一)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税会差异分析
        1、初始投资阶段
        2、持有阶段
        3、处置阶段
    (二)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税会差异分析
        1、初始投资阶段
        2、持有阶段
        3、处置阶段
六、会计制度与税法协调设计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协调差异的原则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协调的方法
        1、完善相关政策,加强部门沟通
        2、完善新税法规定,鼓励企业合理地筹划税收
        3、合理选择运用会计政策
        4、推进税务会计体系进程
七、结语

(5)内部控制、核心高管背景特征与激进避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2.1.1 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2.1.2 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
    2.2 关于高管背景特征的研究
        2.2.1 高管背景特征的同质性
        2.2.2 高管背景特征的异质性
    2.3 高管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2.4 关于激进避税的研究
        2.4.1 激进避税的影响因素
        2.4.2 激进避税的经济后果
    2.5 高管背景特征对激进避税的影响
    2.6 文献评述
3 内部控制、核心高管背景特征与激进避税的理论概述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1 内部控制
        3.1.2 核心高管
        3.1.3 核心高管背景特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3.1.4 激进避税
    3.2 核心高管背景特征影响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高阶理论
        3.2.4 社会类化理论
    3.3 内部控制、核心高管背景特征与激进避税的机理分析
        3.3.1 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的关系
        3.3.2 核心高管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4 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4.2.1 变量定义
        4.2.2 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4.3.1 样本选择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多元回归分析
    4.4 进一步测试
    4.5 稳健性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核心高管背景特征的同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核心高管性别的同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1.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1.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5.1.4 进一步测试
        5.1.5 稳健性测试
        5.1.6 本节小结
    5.2 核心高管年龄的同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5.2.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2.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5.2.4 进一步测试
        5.2.5 稳健性测试
        5.2.6 本节小结
    5.3 核心高管学历的同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5.3.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3.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3.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5.3.4 进一步测试
        5.3.5 稳健性测试
        5.3.6 本节小结
    5.4 核心高管任期的同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5.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4.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4.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5.4.4 进一步测试
        5.4.5 稳健性测试
        5.4.6 本节小结
    5.5 核心高管专业背景的同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5.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5.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5.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5.5.4 进一步测试
        5.5.5 稳健性测试
        5.5.6 本节小结
    5.6 核心高管职业背景的同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5.6.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6.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6.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5.6.4 进一步测试
        5.6.5 稳健性测试
        5.6.6 本节小结
6 核心高管背景特征的异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核心高管性别的异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6.1.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1.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1.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6.1.4 进一步测试
        6.1.5 稳健性测试
        6.1.6 本节小结
    6.2 核心高管年龄的异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6.2.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2.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6.2.4 进一步测试
        6.2.5 稳健性测试
        6.2.6 本节小结
    6.3 核心高管学历的异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6.3.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3.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3.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6.3.4 进一步测试
        6.3.5 稳健性测试
        6.3.6 本节小结
    6.4 核心高管任期的异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6.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4.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4.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6.4.4 进一步测试
        6.4.5 稳健性测试
        6.4.6 本节小结
    6.5 核心高管专业背景的异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6.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5.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5.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6.5.4 进一步测试
        6.5.5 稳健性测试
        6.5.6 本节小结
    6.6 核心高管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对内部控制与激进避税关系的影响
        6.6.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6.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6.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6.6.4 进一步测试
        6.6.5 稳健性测试
        6.6.6 本节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税收合规的内部控制制度
        7.2.2 加强上市公司的核心高管遴选
        7.2.3 制定切实有效的税收监管措施
        7.2.4 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6)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和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分析
    (一) 会计目标的差异分析
        1. 基于财务会计的会计目标
        2. 基于税务会计的会计目标
    (二) 核算对象的差异分析
        1. 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
        2. 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
    (三) 核算依据的差异分析
    (四) 核算原则的差异分析
    (五) 稳健态度的差异分析
    (六) 会计等式和会计要素的差异分析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分析
    (一) 强化会计处理方面的协调
    (二) 放宽税法对会计的限制
    (三) 重视人才培养与信息披露
四、结语

(7)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税会差异相关理论
        2.2.1 克拉尼斯基定理与理性经纪人假定
        2.2.2 会计与税收的关系
        2.2.3 税会差异的影响因素与税会模式
第3章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
    3.1 生产型企业销售环节的会计核算及涉税处理
    3.2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发展历程及现状
        3.2.1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的发展历程
        3.2.2 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现状
    3.3 生产型企业销售业务税会差异存在的弊端
        3.3.1 税会差异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和涉税风险
        3.3.2 税会差异的存在降低了税收行政效率
第4章 JJ木业公司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分析
    4.1 特殊销售业务
        4.1.1 分期收款销售业务
        4.1.2 预收款销售
        4.1.3 延期收款销售
        4.1.4 折扣销售
        4.1.5 委托代销
        4.1.6 以货易货
        4.1.7 对外捐赠
    4.2 与企业职工和福利部门有关的销售业务
        4.2.1 产品出售给职工
        4.2.2 产品用于集体福利部门
    4.3 与商业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特殊业务
        4.3.1 对商业企业提供销售奖励
        4.3.2 为商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4.3.3 向中介机构支付销售佣金
    4.4 存货持有待售期间的特殊业务
        4.4.1 持有待售期间的存货非正常损失
        4.4.2 持有待售期间存货跌价
        4.4.3 持有待售期间存货被没收
    4.5 出口业务
        4.5.1 生产型企业出口业务税收政策法规
        4.5.2 生产型企业出口业务的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
第5章 完善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的对策
    5.1 加强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5.2 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相互协调
        5.2.1 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5.2.2 加强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
    5.3 加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
    5.4 将税务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 ——以至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1.3.2 税会差异的原因
        1.3.3 税会差异的协调
        1.3.4 简评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差异分析相关理论
    2.1 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
        2.1.1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定义
        2.1.2 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2.1.3 确认暂时性差异
        2.1.4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2.1.5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2.2 企业合并的价值及相关概念
        2.2.1 企业合并的价值
        2.2.2 企业合并在会计准则中的界定
        2.2.3 企业合并在税收法规政策中的界定
    2.3 企业合并会计和税务处理原则
        2.3.1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原则
        2.3.2 企业合并税务处理原则
    2.4 企业合并会计和税务处理方法
        2.4.1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2.4.2 企业合并税务处理方法
    2.5 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分析
        2.5.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分析
        2.5.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分析
第3章 至成公司股权收购案例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至成公司股权收购方案介绍
    3.3 股权收购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及差异协调
        3.3.1 至成公司(收购方)会计和税务处理及差异协调
        3.3.2 万开实业和海岚控股(转让方)会计和税务处理及差异协调
    3.4 研究结论
第4章 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差异导致的问题和协调建议
    4.1 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差异导致的问题
        4.1.1 会计处理方法影响税务处理的难度
        4.1.2 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增加企业成本
    4.2 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差异协调建议
        4.2.1 充分实现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和监管层面的职能
        4.2.2 企业强化合并所得税会计基础工作
        4.2.3 加强民间会计组织的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后记

(9)N公司标准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标准成本管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
        2.1.1 标准成本法在国外的发展
        2.1.2 标准成本法在国内的发展
    2.2 标准成本制度的内涵与优点
        2.2.1 标准成本制度内涵
        2.2.2 标准成本制度优点
    2.3 标准成本控制与ERP系统的结合
        2.3.1 ERP系统简要介绍
        2.3.2 ERP系统中的标准成本及两者结合的优点
    2.4 标准成本信息相关性
        2.4.1 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概念与内涵
        2.4.2 相关性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3章 N公司ERP环境下标准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N公司情况简介
    3.2 N公司ERP环境中标准成本控制体系现状
    3.3 现行标准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材料成本构成与实际情况弱相关
        3.3.2 制造费用在各产品间分配不合理
        3.3.3 在产品的巨大耗用差异原因不明
        3.3.4 滞后的信息无助于及时解决问题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系统中材料成本结构设置脱离实际
        3.4.2 多产品情况下费用核算简单平均化
        3.4.3 没有主导的部门对在产品耗费负责
        3.4.4 成本系统只能提供周期性滞后信息
第4章 改进N公司标准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
    4.1 在系统中增加工序以提高材料成本相关性
    4.2 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来完善制造费用分配
    4.3 增加库位以便细化实物与系统的区域管理
    4.4 采用及时报告系统变事后汇报为实时反映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所得税会计及其与税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1.2.1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1.2.2 所得税与所得税会计
        1.2.3 会税关系与会税差异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突破与创新
2 文献综述与回顾
    2.1 关于所得税会计的规范性研究成果
        2.1.1 美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研究状况
        2.1.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
        2.1.3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
    2.2 会税关系相关实证研究回顾
        2.2.1 财务报告目标与税收目标的权衡研究
        2.2.2 会计-税收差异的信息含量与盈余质量研究
        2.2.3 我国会税关系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会税关系之辨:历史的、逻辑的观点
    3.1 关于会税关系的两大传统模式
        3.1.1 会税统一模式
        3.1.2 会税分离模式
    3.2 会税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演化趋势
    3.3 关于会税关系的辩证统一认识
        3.3.1 现代所得税在现代会计理论支持下才得以发展与完善
        3.3.2 现代会计借助于所得税才更凸显其重要性和规范性
    3.4 所得税会计发展观念:资产负债观
        3.4.1 资产负债观概要
        3.4.2 所得税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3.5 所得税会计概念框架
        3.5.1 所得税会计目标
        3.5.2 所得税会计假设
        3.5.3 所得税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原则性要求)
        3.5.4 所得税会计要素
    3.6 本章小结
4 会税具体差异及其计量方法
    4.1 会计与税收的目标、职能与原则差异
        4.1.1 会税目标差异
        4.1.2 会税职能差异
        4.1.3 会税原则差异
    4.2 所得税会计与税法的制度性差异
        4.2.1 会计与税收核算规范的一般特征比较
        4.2.2 会计与税收核算内容的比较
    4.3 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的计量
        4.3.1 基于纳税申报表的计量
        4.3.2 基于财务报告的计量
        4.3.3 适合我国相关研究的会计与税收差异计量方法
    4.4 改革前后会税差异变动的描述性统计
        4.4.1 观察样本的选取
        4.4.2 会税差异变动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5.1 关于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评论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5.2.2 研究模型的设计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实证检验与分析
    5.4 小结
6 会计与税法的关系协调
    6.1 会计与税法过度分离的局限性
    6.2 会计与税法关系协调的可能性
        6.2.1 会计与税法基础理念的相通性
        6.2.2 宏观层面:纳税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
        6.2.3 微观层面:身兼会税两职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需求
    6.3 会计与税法协调的主要举措
        6.3.1 税法对于会计的"让步":合法的未必合理
        6.3.2 会计对于税法的"妥协":合理的未必合法
        6.3.3 强化监管与控制,缩减人为差异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与观点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
    7.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与建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研究[D]. 张洵.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企业合并中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以海通证券为例[D]. 杨立丽.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4]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及协调——以长期股权投资为例[A]. 王拴拴. 财金观察(2019年 第2辑), 2020
  • [5]内部控制、核心高管背景特征与激进避税[D]. 付春.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7)
  • [6]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和协调[J]. 孔艳茹.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02)
  • [7]生产型企业特殊销售业务税会差异问题研究[D]. 马晓星. 吉林大学, 2018(01)
  • [8]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 ——以至成公司为例[D]. 刘静. 吉林财经大学, 2016(12)
  • [9]N公司标准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孔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10]所得税会计及其与税法的关系研究[D]. 侯立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与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