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车进入千年

创新战车进入千年

一、创新战车驶入千禧年(论文文献综述)

艾蔻[1](2021)在《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章比起京城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傍晚有些过于安静。秋色渐浓,小径上梧桐树的落叶多了起来,不知从哪天开始,黑蚱蝉们集体收声,回旋在耳边此起彼伏的嘶鸣仿佛转移到了另一座星球。每天晚饭后,石华独自散步,沿着小区花园的石板路走上一个小时。多年来,石华始终保持着七十五厘米的步幅和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步速。没人能跟上她的步子。亲友们抱怨,

吕嘉琪[2](2020)在《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仪式音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敖包,蒙古语为“鄂博”,本意为“堆子”。通俗理解在通信不便、通讯工具不发达的游牧时期,人工用土块或石块堆砌而成的土堆子,为牧人在辽阔的草原上指示方向,起到路标或者地界的指示作用。随后敖包从实用价值中走出,逐渐走向了信仰层面,盛大的仪式并承载着牧民们的信仰。敖包祭祀往往具有祈佑神灵赐予幸福的作用。根据《绥远通志》中的记载,“各旗蒙人,以石垒成高堆,名曰敖包,视为有神之地”。本文通过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成果完成对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的仪式音声、文化功能进行解读,以探求札萨克敖包祭祀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敖包祭祀,一面追溯传统,另一方面也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绪论部分解读了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问题,宏观的阐述文章的整体思路。正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自然地理形态、历史背景等问题。敖包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分类,祭祀的功能与目的是祭神求福,是蒙古族人们对长生天的崇拜,对自然力量的敬仰。基于文献分析的基础,解释了何为“敖包”?目的是为了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的由来建立清晰的历史脉络。第二章的内容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的程式做了详细的调查。完整记录了整个活动的程式。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有了政府的参与,有了旅游文化的基调,就不单纯是祭祀也成为一种当地的民俗活动。第三章对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音声是敖包祭祀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仪式传承的主要方式。无论其以何种形式、何种状态出现,都是以表达“祝福”“祈祷”为目的。第四章总结了调查研究发现。祭祀敖包不仅是蒙古族同胞们对神灵、对天地的崇拜,或者以中国神秘的仪式,是内心意识的决定,也是一种信仰民俗化、适应时代的一种体现。了解“敖包祭祀”这种古老而又传统仪式在历史年轮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对如今社会人心中的信仰内涵,以及现代生活对于传统活动在仪式感和民族文化展示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第五章简述了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祭祀文化传授承接与保护。在诵经过程中祈求得到祝福的人们,也祝福着赖以生存发展的当地,感恩得到的一切美好。敖包以历史渊源为建立的基础,凝聚着群众们对信仰的向往,教育着人们对历史的尊崇和对宗教的敬仰。在增强本民族凝聚团结力量之外,同时客观的提供了一个全民了解其民族的平台,是一个传授与承接的过程。现代流行音乐进入到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中正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新时代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依仗对过去的尊崇,更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理念。

汪钲[3](2020)在《试论《荷马史诗》隐喻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类型 ——兼论《荷马史诗》转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荷马史诗》作为西方人文浪漫主义精神的滥觞,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专家学者的关注,亚里士多德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其作品中也经常以史诗的例句作为材料,其中对史诗语言上的研究也是被各方面大家所赞赏,本文主要在众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上对罗念生、王焕生两位先生翻译的荷马史诗中其隐喻的逻辑结构与语义类型进行分析探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将主要着重于罗、王两位先生翻译的《荷马史诗》中希直译本,由于本文是语言逻辑领域的研究,是对语言使用中思维问题的探索,因此,使用直译版本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对原本语言思维的忠诚。本文首先从史诗历史背景、隐喻研究方面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意义三方面对文章的论题进行陈述;其次从隐喻研究的概念入手,总结并探讨中西方学术史上对隐喻的研究,主要论述以前众多学者对隐喻的类型与逻辑结构所做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笔者根据罗念生、王焕生直译的《荷马史诗》为依据,从中梳理筛选出相关例句,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还会以英文版本的译本进行隐喻研究中的相关参考,此外,笔者会在文中进行相关个例的讲解,进而分析其中隐喻的类型与结构,这一点将会用到案例分析法。同时,本文还会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共同分析隐喻的相关特征,并对隐喻各种类型的数量进行一个列表的综合分析。由此可见,本文将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是在总结前辈学者对隐喻结构的探讨之上综合而成的,主要借用黄卫星关于比喻修辞结构的逻辑分析思想与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对史诗中的隐喻进行一个理论上的逻辑分析。除此之外,还将对隐喻的语义类型进行探究。从史诗中隐喻的本体语义类型入手分析,找出其中使用较多的本体语义类型,其次再从喻体语义内容出发,根据前文对隐喻结构的分析,探究喻体语义中事物性、事件性喻体语义类型的比例,并对喻体语义类型做一个定量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史诗中的隐喻形式主要分为词汇型隐喻、摹状型隐喻、类比型隐喻、事件型隐喻、混合型隐喻和象征型隐喻这六大类型。“荷马式比喻”是结构上以摹状型隐喻以及混合型隐喻为主体、语义上多以自然事物为喻体的气势磅礴,想象诡谲的一种语篇混合式隐喻。此外,在对隐喻、转喻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雅各布逊关于“双轴理论”的论述对于文学文本来说并非是通用的。

冯俊意[4](2018)在《中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变迁与应然取向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电影作为重要的文艺形式,历来是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大众获取心灵慰藉的精神食粮。作为电影的重要题材,体育电影将体育精神与电影艺术“两手相牵”,体育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思想与情感,极易引发观众心灵共振。笔者通过研究中国体育电影史发现,体育题材电影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影片价值选择的历史演变在大多时期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优秀国产体育电影也曾在一段时期里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但当今我国体育电影却存在着创作缺位、价值选择一元化回流等棘手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电影的价值选择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现状评述,并总结我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变迁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电影文本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望能够给予国内电影工作者一定借鉴与启示。通过梳理我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变迁,本文认为主流价值选择经历了如下变迁:解放前中国(体育救国与生命热爱);新中国初期(服务政治需求);改革开放初期(政治诉求的延续和人文价值的萌发);北京奥运周期(人文诉求沿袭和展现奥运精神)以及后奥运时期(肤浅励志的一元化回流)共五个阶段。随后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体育电影文本,本文对未来中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应然取向进行了展望:第一,应生动反映国家精神,这是国家意志和大众渴望的时代要求。第二,应立足现实生活与世俗情感,诠释不惟成功论的“自我超越”精神、诠释爱的真善美;第三,应体现社会思考与关怀,通过体育电影这一载体融入创作者的深度社会思考、同时透过体育故事蕴含的和平、团结、集体等象征性符号,唤起观众对“和谐”的美好向往和社群归属感;第四,应关注纪录价值与诠释人文精神,电影镜头既可忠实的纪录体育事件,也可帮助观众窥探到体育“冰冷”竞技之外所散发的烟火气息。第五,应关注娱乐价值,娱乐消遣是电影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当今电影市场的风向标之一,合理的运用娱乐价值,将为打造体育电影成功样本而锦上添花。本文最后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对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意义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体育电影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广体育运动、培育群众体育观,最终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体育电影将有利于传递国家精神和民族自信,缓和社会焦虑,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塑造健康国家形象。

李朝辉[5](2015)在《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边疆是国家基于客观条件而主观构建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在前主权时代,边疆指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及至主权时代,边疆则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而到全球化时代,边疆则不仅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还包含超越主权管辖范围的超主权性边疆,如利益边疆、信息边疆。边疆架构是一个描述和分析国家关于边疆的认识、现状及实践的整体性概念,主要包括边疆观念、边疆理论、边疆现实、边疆治理、边疆战略等要素。边疆架构形成以后,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范围而发生变化,并影响国家发展。而国家发展反过来又构成边疆架构调整与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推动边疆架构的调整,由此,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在一国历史中互动开来,相互影响,构成一幅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历史长卷。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的互动贯穿了其整个历史进程,具有“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特点。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北美13个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打响。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美国建立起来。美国自建立起就具备世界眼光,并确立了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原则。任何国家都面临着国家发展问题,美国也不例外。解决当时面临的内部矛盾及危机,谋求经济发展及良好的地缘政治条件的需要,共同推动着美国的陆地边疆拓展及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当特纳的“边疆假说”形成时,美国的陆地边疆架构也构建成功,并对美国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倍扩大了美国的规模,促进了美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助北方取得内战的胜利,美国迅速发展为北美陆权强国。陆地边疆架构构建中美国最大的污点就是驱赶、屠杀印第安人,此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吹响了美国构建海洋边疆架构的号角。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是基于美国所取得的国家发展成就之上,经历了内战的美国实现了统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这些都为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地缘基础。不仅如此,美国谋求进一步的国家发展的需要,构成了海洋边疆架构构建的强劲动力。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原材料问题迫切需要美国开拓海外殖民地,构建海洋边疆架构。在“新天定命运说”及马汉的“海权论”影响下,美国积极增强海上力量,发动美西战争,并取得战争的胜利,开拓了海洋边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古巴、夏威夷、巴拿马运河、海地、多米尼加等纳入美国的边疆架构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不断发展,美国以各种方式获取海军基地,积极开展海军扩建,增强了美国的海权力量。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扩大了美国的疆域规模,优化了美国的疆域结构;陆、海一体的疆域结构有利于美国保障其国土安全;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使美国从北美陆地强国转型为海陆复合型强国;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从海权大国发展为海权强国,进而成为海权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还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也荣登全世界第一。全面而超强的国家实力使得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这种前所未有且傲视群雄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立体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人才技术基础。而美国已不满足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称霸全球是其进一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冷战中战胜苏联。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的诉求构成了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在杜黑的“制空权论”以及米切尔的“空权”思想影响下,美国大力发展其空军来管控空中边疆,并开始建设早期预警系统,加强战略空军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提高空军的国防预算。而高边疆的构建经历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以及里根政府时期,终于构建成功,使得美国的立体化边疆架构成功构建起来。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的疆域,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助推美国赢得美苏争霸,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终于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都居世界第一,虽然由于和苏联争霸而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美国造成了压力,但美国经济实力还是居全球首位。独霸全球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科技基础。而此时美国的国家发展的目标是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变单极时刻为单极时代,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诉求构成了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美国超主权化边疆包括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利益边疆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如何有效地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在此基础上,构建认知层面的利益边疆,即认定利益边疆的范围,再制定相应的战略,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实施,从而构建起现实层面的利益边疆,以实现美国的存在于全球范围的国家利益。就利益边疆的构建及其发展而言,经历了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时期。在各个时期,对利益边疆的构建都将全球分成三大块: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由于三人的执政理念及所面临的内外情势不同,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和界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存在显着的区别。总而言之,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有成功之处,亦有失败的地方。信息边疆的构建由政治精英、技术精英和企业精英合力完成。政治精英立法、出台政策、组建机构,技术精英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定技术标准,企业精英则将信息边疆及行业标准推向全球,并从中获取巨额的财富。美国超主权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使得美国疆域软硬结合;影响了美国经济实力,克林顿政府对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的构建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而小布什政府对利益边疆的构建则极大程度地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将美国的经济拖入衰退境地;影响了美国的科技实力,信息边疆的构建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加强,而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削弱。综上所述,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紧密,环环相扣,形成了“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模式。虽然存在二者的消极互动,但积极互动占主导。它推动了美国边疆架构和美国的国家发展,使美国从当初英国的殖民地一跃变成了当今世界全球霸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必须要重视边疆,重视前瞻性地调整边疆架构,以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助推作用。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中国必须构建并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并将其与传统边疆有机结合起来。

玛丽娅(AZAROVA MARIA)[6](2013)在《新建筑范式中建筑天体演化论和宇宙论的符号学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在于严格遵循形成的造型原则。这个系统中有各种流派,但具有共同的基础。这一基础是稳定的,其发展也是均衡的。20世纪,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建筑设计既像一块海绵,吸收其他学科的各种变化,又像一块试纸,显示这些变化),开始意识到典范式建筑系统的不适应性——测量空间的局限性。由于人类社会的急剧进步,人们开始尝试重新思考并重建建筑设计的基础。建筑设计正在摆脱原来的系统框架,这就使国内外设计师进入一种对经典建筑进行冷嘲热讽的游戏状态(后现代主义)。当所有的方法和组合都已经穷尽之后,游戏结束,却没有胜利者(建筑设计中的新体系)。游戏就失去了意义。探索就会在无序状态下继续进行。某些情况下这种探索的结果就是出现一些建筑,他们符合功能性、经济性、生态性及其他标准,但从造型的角度却难以理解。乍看起来,设计师创造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偶然的造型,我们称之为直觉造型,是一种在对系统范畴和原则缺少足够认识的情况下对新体系的探索(在对个体缺少深入理解和认知的情况下寻找共性)。本文将在该方面进行研究。建筑或城市建设客体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吸收当时的社会文化特点。该客体通常反映的是其所处的时代新世界图景,而不是片段式的现实。在建筑造型中要求全面而严格地遵守典范,迫使作为创作者的建筑设计师只能沿着习惯的路径前进,限制其思维不能向其他方向发展。任何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问题。造型系统也不例外,它的表现就是出现为数不多的、不符合典范的建筑。现在,这样的建筑开始经常出现(安东尼奥高迪,弗兰克盖里,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及其他建筑设计师能设计非典范式的空间,更主要的是能形成时髦的流派)。这些建筑突兀于其他基本的样式,是无名群体中的着名建筑,成为我们所习惯的城市建筑中的异类。为更好的理解现代建筑必须弄清楚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和特点。

蒋巍[7](2010)在《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文中研究表明"灾难史和文明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蒋巍用宏阔而敏锐的目光,扫视了自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大灾大难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国家行动、社会事件、文化思潮,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时事观察"的基础上,向读者奉献出了这部"断代史"式的纪实文学作品,警示世人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

王金城[8](2007)在《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问题意识切入“台湾新世代诗歌”的整体研究。文章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在70年代末回归民族与现实的社会文化思潮中,新世代诗歌书写“文化中国”和表现“地理台湾”两个维面上的成就;第二章从台湾80年代都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出发,在多元并举的诗歌创作格局中,重点阐释了“都市诗”和“后现代诗”两股主要流脉;第三章在90年代大众感性消费文化兴起以及世纪末颓废思潮再度轮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诠释新“生活诗”和“身体诗”两股主要流向;第四章从诗学建构的角度,集中分析了新世代诗人艺术思维观念的更新,以及由此而来的语言变革、文体开拓等艺术成就。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破了海内外学界关于台湾新世代诗歌的“个案型”研究,而在流变中对其进行“整合性”与“整体性”研究,进而描绘出新世代诗歌在20世纪后20年的主要思想成就、诗学建构和运动轨迹,阐明了它在台湾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诗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这是本文的总体观点和总体创新点。第二,认为“文化中国”连通起古典文学的远传统;“地理台湾”接通了五四文学的近传统。立足民族与现实,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根,而贯通二者的核心乃是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第三,认为新世代诗人新型“都市观”的形成,使20世纪中国“都市诗”在台湾形成了相当完善的理论和创作体系,这是他们对中国当代诗史的一个重要贡献。第四,认为“后现代诗”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台湾,并在新世代那里完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就,这是他们的又一重要贡献。第五,认为“生活诗”和“身体诗”虽带有虚无颓废的特征,却是消费文化时代的社会反影,也是新世代诗人在世纪末的新突破,开拓了台湾诗歌写作的新向度。第六,在认知新世代诗人艺术思维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认为他们的诗学探索与实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质,尤其是多种新型诗歌文体的创造,这无疑是新世代诗人的另一重大贡献。通过回顾、总结和研究“台湾新世代诗歌”的历史进程、精神走向及其演化规律,把握其独特的文学意义和艺术价值,从而揭示出它对台湾当代诗史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诗史的独特贡献,为两岸中华汉语新诗的最终整合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启示。

王孔平[9](2000)在《创新战车驶入千禧年》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只针对石油、铁路等传统产业的反托拉斯法律,拖着又臭又长的裹脚在迈人知识经济时代。但是,原告抑或被告打赢这块官司,都不是最大的赢家,消费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对于企业而言,唯有不断地创新,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新战车驶入千禧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战车驶入千禧年(论文提纲范文)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一九八四·女卫生兵方队
    一、意外出现了
    二、集结!四百二十二名女兵
    三、长达十五秒的静站
    四、焦头烂额的教练员
    五、夏日奇冰
    六、皮靴啊裙子啊,焕然一新
    七、你好,斜线
    八、银杏树的果子
一九九九·女兵方队
    一、长号在前
    二、大场面
    三、一起减肥吧
    四、又见沙河机场
    五、数以吨计的汗水啊
    六、调步子的人
    七、想去仪仗队看“火花”
    八、芳邻
    九、南池子街口一朵小花
二〇〇九·三军女兵方队
    一、阅兵史上最大的数字
    二、第一场雪
    三、良乡的日日夜夜
    四、向女神致敬
    五、最牛排面
    六、同心同行
    七、七排头不练了!
    八、在雨中
    九、青春啊,各奔东西
二〇一五·白求恩医疗方队
    一、恋爱中的宝贝
    二、唯一的女兵方队
    三、战争,女人从未走开
    四、学兵的逆袭
    五、从素描到油画,从油画到水墨丹青
    六、女将校领队
    七、太阳照常升起
    八、管亚新,我找了你三十年
二〇一九·女兵方队
    一、集结!五百零二名女兵
    二、拥抱的力量
    三、女兵堆里的男干部
    四、医务室里欢乐多
    五、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六、中秋之夜
    七、星光熠熠
    八、执念
    九、即将踏上征程
尾声

(2)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仪式音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文献分析法
        3.“描述-解释”法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一、四子王旗社会及文化背景
    (一)四子王旗地理历史概况
        1.四子王旗的自然地理形态
        2.四子王旗的历史概况
        3.格根塔拉旅游区概况
        4.宗教信仰
    (二)四子王旗地区敖包概况
        1.敖包的由来
        2.四子王旗地区敖包祭祀
        (1)祭祀概况
        (2)圣化礼仪
        (3)祭祀贡品
        (4)祭祀功能
二、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祭祀实录
    (一)札萨克敖包
    (二)2017 年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程式
        1.祭祀前的准备
        2.仪式过程
    (三)2018 年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程式
        1.祭祀前的准备
        2.仪式过程
        3.2017 年与2018 年札萨克敖包祭祀异同
三、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祭祀仪式音声结构分析
    (一)神圣性音声
        1.喇嘛诵经音声
        2.学生代表诵经音声
        3.信众祭祀音声
    (二)世俗性音声
        1.开幕仪式中的音声
        2.文艺表演中的音声
四、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祭祀的文化功能
    (一)札萨克敖包祭祀的社会功能
        1.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2.社会治理功能
    (二)札萨克敖包祭祀的文化影响
        1.文化认同
        2.文化内涵
五、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祭祀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敖包祭祀传承和保护的意义
    (二)敖包祭祀传承和保护
        1.面临的问题
        2.保护的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附录
采访附录

(3)试论《荷马史诗》隐喻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类型 ——兼论《荷马史诗》转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历史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隐喻概念的渊源
        1.2.2 关于隐喻的类型划分
        1.2.3 关于隐喻的结构分析
        1.2.4 史诗中隐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1.3.1 本文中隐喻概念的界定
        1.3.2 本文研究语料及方法的确定
        1.3.3 本文创新点及拟解决之问题
第二章 《荷马史诗》中隐喻的逻辑结构探究
    2.1 六要素与隐喻
    2.2 隐喻的逻辑结构
        2.2.1 事物性与事件性
        2.2.2 简单与复合、特性与关系
        2.2.3 复合隐喻结构类型
    2.3 史诗中的隐喻形式分析
        2.3.1 词汇型隐喻
        2.3.2 摹状型隐喻
        2.3.3 类比型隐喻
        2.3.4 事件型隐喻
        2.3.5 混合型隐喻
        2.3.6 象征型隐喻
    2.4 混合型隐喻结构细分
        2.4.1 形式嵌套
        2.4.2 结构嵌套
        2.4.3 语篇混合与“荷马式比喻”
第三章 《荷马史诗》中隐喻的语义类型探究
    3.1 本体语义类型
        3.1.1 自然景象
        3.1.2 动植物品
        3.1.3 凡人英雄
        3.1.4 精灵神只
        3.1.5 抽象概念
    3.2 喻体语义类型
        3.2.1 事件性喻体
        3.2.2 事物性喻体
    3.3 语义类型的联系与对比
        3.3.1 关系相似与特性相似
        3.3.2 各语义类型的占比分析
    附录 :事件性喻体的语义类型
第四章 、《荷马史诗》中隐喻、转喻的对比探究
    4.1 转喻的概念界定
    4.2 史诗中转喻的类型划分
    4.3 “双轴理论”在史诗中的展现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荷马史诗》隐喻语料分类汇总
    《荷马史诗》转喻语料分类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变迁与应然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文化承载时代与民族精神
        1.1.2 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市场勃兴
        1.1.3 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学界的体育电影研究历程
        2.1.1 新中国初期
        2.1.2 改革开放初期
        2.1.3 北京奥运周期
        2.1.4 后北京奥运时代
    2.2 中国体育电影变迁研究
        2.2.1 发展历史变迁
        2.2.2 文化功能及体育观发展变迁
    2.3 体育电影价值功能领域研究
        2.3.1 精神价值层面
        2.3.2 社会功能层面
        2.3.3 美学及艺术价值层面
    2.4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影像分析法
        3.2.3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电影
        4.1.1 体育电影释义
        4.1.2 体育电影研究范围
        4.1.3 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内涵与特征
    4.2 中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变迁
        4.2.1 划分依据
        4.2.2 解放前中国(1920-1949)主流价值选择
        4.2.3 新中国初期(1949-1966)主流价值选择变迁
        4.2.4 改革开放初期(1977-2001)主流价值选择变迁
        4.2.5 北京奥运周期(2001-2009)主流价值选择变迁
        4.2.6 后奥运时代(2009-2017)主流价值选择变迁
    4.3 中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应然取向
        4.3.1 优秀体育电影价值中国化
        4.3.2 应生动反映国家精神
        4.3.3 应立足现实生活与世俗情感
        4.3.4 应体现社会思考与关怀
        4.3.5 应关注人文纪录价值
        4.3.6 应关注娱乐价值
    4.4 回归中国体育电影的现实意义
        4.4.1 体育意义
        4.4.2 社会意义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5)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关于边疆架构和国家发展的研究
        (二) 关于美国边疆研究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分析法
        (三) 精英分析法
        (四) 利益分析法
        (五) 层次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重点及难点
        (二) 研究创新
    六、研究条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的有利条件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国家发展与边疆架构互动的逻辑
    第一节 边疆架构的含义
        一、边疆的含义
        二、边疆架构及其基本要素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含义
        一、“国家发展”概念
        二、相似概念的辨别
    第三节 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存在逻辑互动关系
        一、国家发展的需要促使边疆架构的初步构建
        二、边疆架构影响国家发展
        三、国家发展的状况促成边疆架构的调整
    第四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一、划分历史阶段的意义
        二、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不同历史阶段
第二章 陆地边疆架构推动美国成为北美陆权强国(1776-1898)
    第一节 美国的建立
        一、美国建立的标志
        二、美国建立的动因
        三、美国的四大要素
        四、美国的三重属性
        五、世界眼光和孤立主义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需要催生美国陆地边疆架构
        一、美国国家发展的需要促成其边疆拓展
        二、美国陆地边疆架构的历史形成
    第三节 陆地边疆架构对美国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的作用
        二、带来的问题
第三章 海洋边疆架构催生世界海权霸主(1898-1945)
    第一节 海洋边疆架构形成前的国家发展
        一、实现了国家统一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第二节 国家发展催生海洋边疆架构
        一、国家发展是海洋边疆架构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二、海洋边疆架构的历史建构
        三、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发展
    第三节 海洋边疆架构促进国家发展
        一、优化美国的疆域结构
        二、保障美国的国土安全
        三、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
        四、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
        五、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
第四章 立体化边疆架构助推美国称霸全球(1945-1991)
    第一节 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一、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
        二、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
        三、军事实力荣登全世界第一
        四、科技实力迅猛发展
    第二节 美国国家发展催生立体化边疆架构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的基础和动力
        二、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构建
    第三节 美国立体化的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美国的疆域
        二、为美国提供立体化的安全保障
        三、有助于美国赢得美苏争霸
        四、促进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第五章 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支撑美国单极时代(1991至今)
    第一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一、发挥全球作用的军事实力
        二、居世界首位的经济实力
        三、居世界第一的科技实力
    第二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的形成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的基础和动力
        二、利益边疆的构建
        三、信息边疆的构建及治理
    第三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对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三、对美国科技的影响
        四、对美国军事实力的影响
        五、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影响
第六章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回顾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第二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建筑范式中建筑天体演化论和宇宙论的符号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解释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第二章 空间作为一个世界模拟体系的符号学化及宇宙化过程
    一、建筑空间宇宙化的结果是形成其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
        (一) 神话和宗教仪式在人类意识中是宇宙影像的建筑骨架
    二、建筑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
        (一) 世界文化中天文学和时间象征意义的起源
        (二) 太阳运动在古代建筑中的投射
    三、建筑是一系列空间和时间引证
        (一) 中东建筑学中的宇宙学象征符号。中东城市
        (二) 吉萨和斯芬克斯金字塔的定位及分布的宇宙基础
        (三) 太阳在埃及建筑中的象征意义
        (四) 古代印度建筑中的天文象征符号
        (五)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的天体演化学
        (六) 建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宇宙起源和城市概念基础上的比较分析
        (七) 坑炉-宇宙中心太阳的再生
        (八) 基督教教堂里的太阳十字架
        (九) 在伊斯兰十字架的方向
    五、结论
第三章 天体演化论建筑的现代性——建筑的世界模拟性向现代和后现代时代转化
    一、当今全球化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二、建筑中天体演化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20世纪末建筑发展的天体演化论视角
    三、音乐、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与宇宙的协同是和谐这一永久原则的基础
第四章 建筑的超现代趋势——新宇宙论的出现
    一、科学产生新的范式是出现新建筑的开始
    二、新宇宙论建筑的概念和分类
    三、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世代”视角与台湾“新世代”
    二、诗学传统与“代际”特征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理路
第一章 文化中国与地理台湾
    第一节 民族传统与乡土现实
    第二节 民族与传统精神的根系
        一、诗史品格与民族精神
        二、文化原型中的反思
        三、古意重铸与“乡愁”想象
    第三节 乡土人生的艺术再现
        一、土地的坚定守望
        二、底层人生的人文关怀
    小结
第二章 都市精神与后现代状况
    第一节 多元诗歌空间的拓展
    第二节 都市精神的现代体验
        一、都市诗理论及其评述
        二、都市生存经验与传达
    第三节 颠覆中心的文化立场
        一、消解深度的诗思理路
        二、多维向度的艺术策略
    小结
第三章 生活美学与身体修辞
    第一节 颓废思潮的世纪轮现
    第二节 生活的庸常美学
        一、消解生存意义
        二、张扬末世情绪
        三、认同俗世乐趣
    第三节 身体的欲望修辞
        一、男性视域下的身体
        二、女性感受中的身体
    小结
第四章 流变中的诗学建构
    第一节 艺术思维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诗歌语言的变革
        一、语言风格的变化
        二、语言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 形式的实验与创新
        一、格律形式探索
        二、视觉美学实验
        三、诗歌文体革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台湾新世代诗人小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含课题)目录
后记

四、创新战车驶入千禧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J]. 艾蔻. 芳草, 2021(04)
  • [2]四子王旗札萨克敖包仪式音声研究[D]. 吕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试论《荷马史诗》隐喻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类型 ——兼论《荷马史诗》转喻[D]. 汪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变迁与应然取向研究[D]. 冯俊意.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5]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D]. 李朝辉. 云南大学, 2015(04)
  • [6]新建筑范式中建筑天体演化论和宇宙论的符号学应用研究[D]. 玛丽娅(AZAROVA MARI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5)
  • [7]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J]. 蒋巍. 中国作家, 2010(08)
  • [8]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D]. 王金城. 北京师范大学, 2007(05)
  • [9]创新战车驶入千禧年[J]. 王孔平. 知识经济, 2000(01)

标签:;  

创新战车进入千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