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公布

200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公布

一、2003年江苏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文献综述)

郭书剑[1](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认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孙建[2](2016)在《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艾草、艾灸相关的民俗、医药、饮食、养生保健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总称,这其中包括诸如思想、人物、书籍、技术、器具等方面,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艾草以及艾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证是解读中国古代医学史乃至社会史中诸多历史现象的重要参考。艾文化的历史特征是以艾草作为基点进行解析。本文着重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艾草的记载,对其名实进行考证,梳理出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并且结合古代文献中文字与图例来探究其历史原貌,通过古今对比对艾草成分和功效在各个时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具象化艾草以及艾草延伸的作用与艾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便能更全面认识艾的历史作用与艾文化历史内涵。艾灸是艾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艾和火的有效结合,历史非常悠久,是最能代表中国艾文化的文化载体。根据对古籍文献的梳理,艾灸文化的历史传承可分为起源与发展、鼎盛、稳定与衰落和再次兴起四个阶段。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着《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着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着、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对于近现代艾灸的研究,文章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澄江针灸学派为个案,通过研究澄江学派近百年来针灸学保护与传承中走过的艰辛和曲折,以传承人、代表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突破口,力争找到对该学派针灸事业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原因,通过全方位的剖析艾灸文化的历史脉络,力图勾勒出艾灸文化的历史特征。同时,通过对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的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探讨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食用在中国历史上分类以及传承情况,指出了艾草是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食料。另外,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使用现状,论证了中日韩三国艾饮食文化的异同点。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挂艾历史的考证、古今挂艾的调查、挂艾的功效(辟邪、厌胜、治病)和洗艾浴的作用四方面来肯定艾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促进了以艾草为主题的具有宝贵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且能进一步探讨以“艾”姓起源为着重考证基础点的姓名文化核心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又的运用分析,来探索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找寻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衍变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的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尤其是,对于“鲜艾入膳”的药食同源理论分析、艾草洗浴的民俗考证、“艾”字的书写方式不同辨析,都是对艾文化的有效补充。所以,对于艾草的“俗、食、药、灸”四位一体特性的考证研究,是真实反映整个艾文化的重要核心,亦能更为全面和真实描绘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艾草使用的历史社会图景,为当今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历史借鉴。艾民俗文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区域特点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艾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都具有自身的地方性民俗特色。另外,从艾文化资源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不同属性的艾文化资源存在着非兼容性,乃至矛盾与冲突。这些艾文化资源,或者说是艾民俗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内部矛盾,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化转向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使艾民俗文化整体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要将艾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交融、整合,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个性化的塑造与培育,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最优良方面组合为一体,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化。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盲目跟风,做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艾民俗文化,但是又符合整体艾民俗文化的体系要求。针对现今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对艾草的利用和艾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异同,提出了四点对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其一,政策的持续性保护;其二,中医文化与流派的保护;其三,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其四,艾草及艾草专利的保护。在以上四点建议的基础上,构建起艾文化保护体系,提出对艾文化遗产开发应从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艾文化遗产开发的多元化和传承的国际化着手,要有意识地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事业从事艾相关产品的研究,打造艾文化的知名品牌,积极将艾文化与国际接轨,搭建优质化的国际宣传平台,从而带动艾草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张晔[3](2010)在《手握创新标杆才能领跑行业发展》文中指出日前,国内新能源领域第一个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联盟的“盟主”居然是空调行业的老牌企业——春兰集团。春兰是凭着什么“金刚钻”揽下这个“瓷器活”的呢? 自打10年前跻身动力电池领域春兰集团就矢志创新,最终在2007年获?

张磊[4](2010)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效应与决定因素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2年,世界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市场化的深入,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后全球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第二大东道国。借助国际制造资本,中国建立了价廉物美的制造品生产体系,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竞技舞台与新兴制造业基地。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深化转型背景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效应与决定因素”在于挖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与跨国制造资本流入之间的逻辑,剖析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外资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外资发展的约束性,为正确把握宏观外资政策与微观企业运营策略,积极运用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与资本缓解中国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提供直观的决策角度和决策依据。围绕研究主线“正面效应—〉决定因素—〉负面效应—〉归因”,本文从东道国角度,选取大量宏观数据与企业案例完成统计计量与实证检验,研究分为3个方面:一是跨国制造资本流入中国的正负面效应,二是跨国制造资本流入中国的宏观与微观决定因素,三是跨国制造资本流入中国的负面效应归因。各章节的论述兼顾完整性与独立性,章节之间逻辑紧密,且自成一体,研究结构与分析逻辑有一得之见。借鉴国内外前沿研究方法与成果,计量方法有皮尔逊乘积矩阵相关系数、霍夫曼检验、最小二乘法、横截面数据分析与回归建模。区域经济的宏观研究选取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圈为研究对象,跨国制造企业的微观分析选取可口可乐、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通过实战并购案例对经理人行为因素导致的公司定价偏差的实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

郁进东,张辉[5](2007)在《江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 记者郁进东、通讯员张辉报道:在刚刚揭晓的2006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中,该省企业获奖总数首次超过了高校,跃居第一;全省企业的研发总投入高达27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0%。此外,2006年江苏企业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省总量的37.1%,其中民营科技企业占全省企业的75.5%?

张玉春[6](2007)在《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区域工业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推进区域工业结构升级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苏工业结构升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工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构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系统。先进的区域工业生产力系统既包括先进的要素系统,也包括先进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工业结构升级就是推动工业生产力系统要素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生产力系统功能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工业生产力系统整体性跃迁的过程。提出工业产业竞争力是工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和表征,技术创新是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是结构升级的外在条件,主导产业群的培育是结构升级的实现途径。应用系统演化方法对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工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趋势,但工业结构升级效应不显着。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结构升级的先导和基础,发展严重滞后。加工工业存在虚高加工度化现象,非常规替代问题突出。效益结构倒挂,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传统优势行业效益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部门呈现出高效部门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效的局面。通过对影响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江苏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强,优势行业有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但存在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逐步下降和产业可持续竞争力较差的问题;对外开放推动了江苏工业重工业化、技术集约化的发展,却没有促进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作用显着;资源开采加工型行业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轻加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高;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于劳动贡献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选取增长能力、关联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口能力等五个基准对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是江苏应该大力扶持与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应用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等六省市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于上海、北京,但高于广东、浙江和山东。提出“十一五”推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黄金[7](2005)在《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是产业的构成单元,企业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的综合素质较国外发达国家落后,因此,建筑业企业必须依靠创新来改变这种现状,而技术创新是创新体系的核心,因此,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建筑产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定量地评价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建筑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科学的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江苏省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评价方法。文章首先对我国和江苏省的建筑业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迫切性。对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建筑业特性,分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从企业、政府、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构成要素,为文章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奠定了的基础,同时提出了一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概述,确定以该评价方法作为本文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再次,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江苏省的一些大型建筑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处理,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企业专访的形式,得出各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根据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对评分细则进行分项打分,汇总后乘以各指标权重,得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文章的最后,对南通四建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数学模型对该企业进行了测度和评价,来验证文章方法的正确性。

王遐,游磊[8](2001)在《江苏科技动态》文中指出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日前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家用网络全自动洗衣机,能通过简单的家庭网络服务器直接连接上网,实现双向数据交流。该机型可实现洗衣机的远程双向控制,可浏览用户所需信息,可实现故障自动反馈,同时可下载新的程序,更新洗衣机的洗涤方式。

二、2003年江苏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江苏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2)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艾草名实及其种植加工
    第一节 艾草名实
        一、艾草的植物形态
        二、艾草的本草学记载
        三、艾草的种类
        四、艾草的成分与功效
    第二节 艾草的种植
        一、种植方式与技术
        二、田间管理
        三、采收和储藏
    第三节 艾草的加工
        一、艾叶的炮制
        二、艾绒的加工
        三、艾炷的制作
第二章 艾灸文化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
        一、艾绒取火
        二、艾灸材料
        三、艾灸器具
    第二节 艾灸的历史传承
        一、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二、艾灸的鼎盛时期
        三、艾灸的稳定与衰落
        四、艾灸的再次兴起
    第三节 艾灸的功效
        一、艾灸分类
        二、艾灸防病
        三、艾灸治病
        四、艾灸诊治疾病谱
第三章 艾饮食文化
    第一节 艾草茶发展与传承
        一、艾草茶历史
        二、艾草茶的加工及种类
        三、艾草茶功效
    第二节 艾草汁与艾草酒
        一、艾草汁
        二、艾草酒
    第三节 艾食用文化
        一、艾食用历史
        二、艾食用分类
    第四节 中日韩艾饮食文化的比较
        一、中日韩艾草茶的交流
        二、中日韩艾食用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 艾民俗文化
    第一节 端午挂艾
        一、端午挂艾历史
        二、端午挂艾调查
        三、端午挂艾功效
    第二节 艾草浴
        一、艾草浴历史
        二、艾草浴分类
        三、艾草浴功效
    第三节 中日韩艾民俗文化的比较
        一、挂艾草
        二、戴艾虎
        三、洗艾浴
    第四节 艾其它民俗
        一、“艾”字与姓和名
        二、艾草护种
        三、艾草与文学作品
        四、艾草与礼俗和科技
第五章 艾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
    第一节 艾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一、艾灸发展的困惑
        二、艾文化遗产的遗失和变味
        三、艾草研究不够深入
    第二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一、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二、艾相关专利的保护
        三、中医文化的保护
    第三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促进遗产主体的多元化
        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
        三、推动艾产品的开发
        四、拓宽艾草的利用领域
        五、构建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4)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效应与决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畴与理论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FDI 的驱动效应
    第一节 世界制造业投资中国
    第二节 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制造业地位
    第三节 两大经济圈制造业FDI 的驱动效应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 FDI 的驱动效应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FDI 的宏观决定因素检验
    第一节 简要文献回顾与评述
    第二节 长三角制造业FDI 的宏观决定因素回归模型
    第三节 长三角两省一市外资区位的皮尔逊系数检验
    第四节 珠三角制造业FDI 的宏观决定因素回归模型
    第五节 两大经济圈的比较
第四章 跨国制造企业在中国并购投资的微观决定因素
    第一节 跨国公司并购投资中国制造业
    第二节 并购投资微观决定因素实证:基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例
    第三节 跨国制造企业在中国并购的微观决定因素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FDI 的负面效应
    第一节 挤占国内企业
    第二节 独资化与技术溢出约束
    第三节 产业结构趋同
    第四节 区域经济失衡
第六章 跨国制造企业并购投资的微观挑战:投资的负面效应归因一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溢出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整合
    第三节 会计管理信息失真与目标公司定价
    第四节 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法律规范的国际化
    第六节 政府行政干预
    第七节 并购投资的微观挑战与投资负面效应
第七章 并购定价的行为偏差实证检验:投资的负面效应归因二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非理性
    第二节 公司定价与行为偏差
    第三节 公司定价的行为偏差实证:基于跨国企业案例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八章 政策建言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总体思路与研究结论
    第二节 外资政策与企业发展建言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与网址
附录:插入图表索引
后记

(6)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小结
第二章 工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工业结构的本质特征及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1 工业结构升级的含义与本质
        2.1.2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2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2.2.1 工业结构演进规律理论
        2.2.2 主导产业演变理论
        2.2.3 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4 国内对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2.3 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需求结构变化与工业结构升级
        2.3.2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2.3.3 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
        2.3.4 对外开放与工业结构升级
        2.3.5 主导产业选择与工业结构升级
    2.4 小结
第三章 开放进程中的江苏工业结构演进分析
    3.1 江苏产业结构分析
        3.1.1 江苏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
        3.1.2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3.1.3 江苏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2 开放进程中江苏工业发展阶段性演进
        3.2.1 开放以来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
        3.2.2 工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3.2.3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工业发展特点
        3.2.4 江苏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分析
        3.3.1 江苏工业重化工业化分析
        3.3.2 江苏工业高加工度化分析
        3.3.3 江苏工业技术集约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4.1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4.1.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4.1.2 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层次
        4.1.3 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文献回顾与评析
    4.2 江苏工业产业纵向竞争力分析
        4.2.1 分析方法与模型
        4.2.2 数据分析
    4.3 江苏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分析
        4.3.1 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方法
        4.3.3 江苏工业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4.3.4 江苏工业产业竞争力与结构升级特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对外开放与工业结构升级
    5.1 对外贸易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5.1.1 持续增长中的江苏对外贸易结构特征
        5.1.2 江苏对外贸易与工业结构升级关系的计量分析
    5.2 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5.2.1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结构特点
        5.2.2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5.2.3 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关系计量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
    6.1 江苏省技术进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6.1.1 技术进步的含义与作用
        6.1.2 新世纪以来江苏技术进步状况
        6.1.3 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
    6.2 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关系分析
        6.2.1 江苏省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分析
        6.2.2 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3 江苏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模式与路径选择
        6.3.1 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模式与路径
        6.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6.4 小结
第七章 江苏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7.1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概述
        7.1.1 主导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7.1.2 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群演变的历史轨迹
        7.1.3 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7.2 江苏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7.2.1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定
        7.2.2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定量测度
        7.2.3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群的确定
    7.3 江苏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7.3.1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分析评价
        7.3.2 江苏省化学工业分析评价
        7.3.3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分析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
    8.1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研究述评
    8.2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
        8.2.1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的确定
        8.2.2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
        8.2.3 江苏等六省市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
    8.3 推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8.3.1 采用多种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8.3.2 优化外资外贸结构,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8.3.3 优化工业组织结构,促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8.3.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8.3.5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地区工业结构
        8.3.6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8.3.7 循环经济是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之处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0.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0.4 本文研究的意义
    0.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我国建筑业企业分析
    1.1 本文对建筑业企业的界定
    1.2 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分析
    1.3 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问题
    1.4 江苏省建筑业企业概况
        1.4.1 建筑业与其他工业产业的比较
        1.4.2 江苏省建筑业与其他省市建筑业的比较
        1.4.3 江苏省建筑业企业的概况分析
        1.4.4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江苏省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章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2.1.1 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情况
        2.1.2 技术创新的概念
        2.1.3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2.2 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建筑业的特性
        2.2.1 季节性
        2.2.2 区域性
        2.2.3 行业的非垄断性和行业规范性
        2.2.4 建筑企业创新的高成本和创新相对资金短缺
        2.2.5 对人员的高度依赖性
        2.2.6 建设项目的非重复性和独特性
        2.2.7 项目导向性
        2.2.8 建筑技术的外部性
    2.3 建筑业的技术创新类型
        2.3.1 产品创新
        2.3.2 工艺创新
第三章 构建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3.1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3.1.1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1.2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2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
    3.3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指标
        3.3.2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指标
第四章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2 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4.2.2 调查问卷权重的算例
    4.3 指标体系的分值确定
        4.3.1 外部环境指标B_1(0.2390)
        4.3.2 内部因素指标B_2(0.7610)
    4.4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南通四建集团介绍
    5.2 集团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成果介绍
        5.2.1 技术创新
        5.2.2 科技进步
    5.3 对集团的调查分析
        5.3.1 外部环境指标B_1(0.2390)
        5.3.2 内部因素指标B_2(0.7610)
    5.4 南通四建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第六章 提高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6.1 建筑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6.2 建设主管部门对于促进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环境因素比较调查表
附录二: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

四、2003年江苏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 孙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3]手握创新标杆才能领跑行业发展[N]. 张晔. 科技日报, 2010
  • [4]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效应与决定因素研究[D]. 张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5]江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N]. 郁进东,张辉. 经济日报, 2007
  • [6]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 张玉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5)
  • [7]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黄金. 东南大学, 2005(02)
  • [8]江苏科技动态[J]. 王遐,游磊. 江苏科技信息, 2001(01)

标签:;  ;  ;  ;  ;  

200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公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