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蛋白酶降解壳聚糖的研究(英文)

木瓜蛋白酶降解壳聚糖的研究(英文)

一、木瓜蛋白酶降解甲壳胺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谷雨[1](2016)在《纳米几丁质与几丁质结合域共轭构建口蹄疫口服疫苗》文中指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动物烈性传染病。口蹄疫主要感染偶蹄类动物,从感染到发病时间短,可以引起体温剧烈升高并且高度传染,危害性极大。口蹄疫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动物病毒,也是人类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根据其血清型可以将口蹄疫病毒分为O、A、C、Asia 1(亚洲I型)、SAT 1(南非1)、SAT 2(南非2)、SAT 3(南非3)型,其中每个血清型又包含多个亚型且各个亚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我国的主要流行血清型为O型、A型和Asia 1型,其中以O型影响最为广泛,该病的流行和爆发给当地的畜牧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控制该病的流行,预防该病的爆发,研制出一种高效、简便、快捷的新型疫苗已经成为趋势和必需。生物纳米材料——纳米几丁质由于其颗粒小、比表面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疫苗的载体从而制备纳米口服疫苗。本研究是利用重组基因技术制备携带几丁质结合域的FMDV抗原蛋白并和纳米几丁质结合制备口服口蹄疫疫苗。本研究通过盐酸水解方法将几丁质粉末与盐酸按照比例为1:300,在85°C条件下反应,产物经过去离子水透析、超声、过滤后的得到长度在150-350nm,宽度在15-50nm带正电荷的纳米几丁质;利用Tempo氧化的方法按照Tempo:NaBr=0.020:0.15,chitin:H2O=1:100,pH=10.5的条件进行反应,产物经过去离子水透析、超声、过滤后,经检测得到长度在100-300nm,宽度在10-40nm之间带负电荷的纳米几丁质。经过检测菌体生长曲线,发现在1:100接种过夜活化菌后,37°C培养3h 15min左右,菌体生长达到对数期,OD600值达到0.6-0.8,所以选择在该时间下加入诱导剂IPTG诱导蛋白表达量最高。SDS-PAGE、Western-Blot分析表明,包含几丁质特异性结合域和FMDV抗原基因的重组基因可以在表达载体E.coli BL21(DE3)表达,并且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95KDa,并能够被O型口蹄疫单克隆抗体识别,蛋白表达正确,而且IPTG浓度对蛋白质的表达量影响不明显;SDS-PAGE显示,经过超声破碎后,重组蛋白大部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用两种不同pH值的包涵体溶解液对包涵体进行尿素梯度透析复性后,并通过试纸条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两种不同pH值的缓冲液复性后的蛋白质能与单克隆抗体识别,具有生物活性。通过将两种pH值的缓冲液中的蛋白分别与相对应的带不同电荷的纳米几丁质进行连接,通过Dot-Blot和BCA试剂盒测定连接后样品上清与沉淀的蛋白质浓度,验证了两种带不同电荷的纳米几丁质均能与相应的不同pH值的重组蛋白连接,但是带正电荷的纳米几丁质与pH为4.3条件的重组蛋白结合效率更高,而且当纳米几丁质与蛋白质比例为2:1时结合效率最高。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制备了两种带不同电荷的纳米几丁质材料,该材料优点明显,无毒性,属于新型纳米生物材料;构建、表达、复性了能与纳米几丁质结合的重组蛋白;也证明了纳米几丁质可以与所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结合,并确定带正电荷的纳米几丁质与用酸性缓冲液复性的蛋白质结合效果更佳,为新型纳米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韩章润[2](2014)在《亚硝酸降解与PMP衍生LC/MS联用技术在糖胺聚糖结构解析以及相关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胺聚糖是一大类由糖胺或含糖胺的二糖作为基本重复单元组成的线性多糖,包括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透明质酸、硫酸角质素、甲壳素及甲壳胺等。肝素及硫酸乙酰肝素由不同程度及位点的O-磺酸、N-乙酰/磺酸修饰的氨基葡萄糖和糖醛酸二糖组成。硫酸软骨素及硫酸皮肤素则由O-磺酸修饰的N-乙酰氨基半乳糖和糖醛酸组成。透明质酸的二糖重复单元是没有磺酸修饰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硫酸角质素不含糖醛酸,主要由磺酸修饰的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二糖组成。年产量达亿吨的甲壳素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的多聚糖,其脱乙酰产物甲壳胺因为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而倍受关注。从动物组织提取的肝素是临床上已使用了近80年的的抗凝血药物,也是世界上产量和销售额最大的糖类药物。近年来肝素类药物的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2009年全球肝素类药物的销售额已达69亿美金。从动物组织或软骨提取的硫酸软骨素广泛被关节炎病人服用。在美国的非处方药物中,硫酸软骨素的销售额位居第二。中国也是硫酸软骨素的主要出口大国,但除了硫酸软骨素A作为药用外,其它结构硫酸软骨素仍没有进入药典。透明质酸不仅因其保湿性用于美容,还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而在眼科显微手术、药物释放及组织工程领域广泛应用。近20年研究发现,甲壳胺以及甲壳胺衍生物具有一些如抗菌,免疫刺激,降血脂,甚至有抗癌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37项甲壳胺作为药物的临床研究。糖胺聚糖类药物和其它药物的不同在于其靶点大多存在于细胞之外,不仅参与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调节,而且参与细胞的粘附、识别以及信号的转导等,其安全性高、毒性低以及特异性强的特性使其成为本世纪药物开发的热点。然而,由生物合成的糖胺聚糖结构、分子量及磺化度多变难控,作为药物其质量控制是一个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严重阻碍了糖胺聚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表征动物来源糖胺聚糖结构的主要手段是酶降解产生二糖,然后使用各种分析手段对酶降解产生的二糖进行与二糖标准品的对比分析。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建立在裂解酶可以完全将糖胺聚糖降解为二糖,不存在不能被酶降解的片段。但是生物酶产品质量控制,保存不当都会导致活性差异,进而无法保证糖链被全部降解成为可供分析的二糖,每次操作的差异性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糖胺聚糖结构复杂,几乎所有糖胺聚糖都存在不能被酶降解成为二糖的片段。本论文针对所有糖胺聚糖都含有氨基糖为基本出发点,开发了一种可以用于结构解析和质量控制的糖胺聚糖化学降解分析方法,这样就可以摆脱酶解分析二糖中的一系列不可控因素。我们经过实验选择使用亚硝酸降解动物糖胺聚糖和甲壳胺。亚硝酸可以通过和糖链中的氨基糖,形成重氮盐,重氮盐的在水溶液环境不稳定,容易形成稳定程度更高的N2离去,重氮盐碳原子缺电子受到糖环上C5位成环的O攻击,可以形成新的五元糖环,随之的是电子转移到糖环的C1,导致糖苷键断裂并形成新还原糖。亚硝酸降解产物可以和常用于糖类衍生的试剂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以1:2的比例反应脱水形成具有强紫外吸收的糖-2PMP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利于分离和检测的特征,后续可以使用高效液相分离检测不同的糖-2PMP衍生物。糖胺聚糖可含葡萄糖胺(GlcN)或半乳糖胺(GalN,亚硝酸降解的产物分别是2,5脱水甘露糖(M)和2,5-脱水塔罗糖(T)。我们以葡萄糖胺的亚硝酸降解产物2,5脱水甘露糖为研究对象,优化了亚硝酸降解产生M及最佳PMP衍生条件,从而进一步开发了糖胺聚糖、甲壳胺及衍生物的降解衍生方法。亚硝酸降解的糖胺聚糖产物经过HPLC分离电喷雾电离质谱检测,通过一些已知结构的化学合成糖胺聚糖类似物如肝素五糖的亚硝酸降解产物,或是特殊脱硫产物来确定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的亚硝酸降解产物结构。还使用二级质谱来分析亚硝酸降解产物结构,通过碎片离子判断硫酸酯位于二糖中的糖胺还是糖醛酸,结合能水解糖醛酸的酶来消去部分亚硝酸降解二糖来确定其结构,通过这一系列确认结构手段的联合使用,阐述了肝素类糖胺聚糖的亚硝酸降解产物的所有结构。运用亚硝酸降解分析市场上常见的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那曲肝素,达纳肝素),分析由不同制备方法生产的低分子肝素结构上的差异,测试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检测线性范围等等。对比传统肝素类结构解析和质量控制方法,使用肝素酶Ⅰ Ⅱ Ⅲ来降解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并用传统方法来分析我们实验中所用的肝素/低分子肝素,验证新开发用于肝素类结构解析,质量控制方法的准确性,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分析硫酸软骨素类糖胺聚糖,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必须先经过脱乙酰处理得到能和亚硝酸反应的自由氨基,本文还对含有大量乙酰的糖胺聚糖进行脱乙酰反应优化得到全脱乙酰糖胺聚糖进行亚硝酸降解得到全部结构信息。甲壳胺和甲壳素的差异在于糖链中的乙酰取代程度,乙酰度是甲壳胺质量控制唯一参数。我们使用亚硝酸降解甲壳胺,其专一作用于无取代的氨基糖,不影响N-乙酰氨基葡萄糖。形成2,5脱水甘露糖,或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2,5脱水甘露糖寡糖,通过亚硝酸降解PMP衍生HPLC-UV分析,可以测算出乙酰度。使用传统的乙酰测定方法如滴定/1H-NMR验证得到一致结果。这一分析甲壳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测定甲壳胺中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分布,及聚合度,我们使用化学乙酰方法合成较高乙酰度的甲壳胺,经过我们新开发的亚硝酸降解PMP衍生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其乙酰度上升寡糖聚合度可高达11,可见我们的甲壳胺分析方法可以作为甲壳胺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合成甲壳胺的衍生物磺化甲壳胺,并使用亚硝酸降解PMP衍生HPLC分析,可以得到和13C-NMR一致的结构信息。基于PMP在分析糖胺聚糖和甲壳胺类多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合成了两种氘代PMP,以氘代乙酸为原料合成了1-苯基-3-甲基(D3)-5-吡唑啉酮D3PMP,以氘代苯胺为原料合成了1-苯基(D5)-3-甲基-5-吡唑啉酮D5PMP.将两种PMP同位素用于标记还原性糖,使用质谱鉴定三种同位素质量数差别,将PMP同位素用于质谱定量,联合亚硝酸降解分析不同厂家的低分子肝素差别,同位素标记对比分析猪组织心脏肾脏糖胺聚糖的差异。小结:本文开发一种化学降解,PMP柱前衍生HPLC分析解析糖胺聚糖结构及糖胺聚糖质量控制方法。使用本论文建立的脱乙酰、亚硝酸降解联合PMP柱前衍生方法分析糖胺聚糖二糖,摆脱了对价格较高的糖胺聚糖酶的依赖。此方法适用于各种糖胺聚糖的结构分析,不仅成本低,还具有同时分析糖胺聚糖混合物这一优点。对于来源广价格低的糖胺聚糖如甲壳胺类,在PMP衍生后的紫外检测器就可以达到结构分析要求。我们新建立的方法还可以使用3种质量数不同的PMP同时标记3种化学降解了的糖胺聚糖样品,用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定量比较3种混合进样的糖胺聚糖结构上的相同与不同,从而为未来糖胺聚糖药物开发与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方法及新思路。

刘学蔚[3](2014)在《醛化白及多糖/羟丙基壳聚糖/珍珠层粉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多种口腔常见疾病如牙周炎、根尖周炎、外伤等均可引起牙槽骨的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及生活质量。牙槽骨缺损的修复和再生一直是口腔医学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工程技术是修复牙槽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白及多糖是从中药白及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大分子多糖,又被称为白及葡甘聚糖(Bletilla striata glucomannan, BSG),白及多糖具有抗凝血、抗感染、抗肿瘤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亦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用作各种形式的载药敷料及生物修复材料。羟丙基壳聚糖(hydroxypropyl chitosan, HPCS)是壳聚糖的衍生物,作为水溶性壳聚糖的一种,近年来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珍珠层粉属于天然生物材料,其主要成分为文石型碳酸钙。1992年,Lopez[1]首先研究发现珍珠层具有诱导成骨的作用。由纳米珍珠层粉制作的人工骨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成骨材料。本实验通过对BSG进行氧化改性,合成醛化白及多糖(dialdehyde Bletilla striata glucomannan, DBsGM)。将醛化白及多糖与羟丙基壳聚糖和纳米珍珠层粉(nano-nacre powder, NNP)共混,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醛化白及多糖/羟丙基壳聚糖/珍珠层粉(DBsGM/HPCS/NNP)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测试材料性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牙槽骨再生以及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在白及粗多糖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木瓜蛋白酶,除去其中的蛋白质,得到纯化白及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白及多糖浓度。将纯化白及多糖溶于水,加入一定量的高碘酸钠,使白及多糖氧化改性,得到醛化白及多糖。2.采用正交分析的方法,将一定量的醛化白及多糖和羟丙基壳聚糖分别溶于水,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并与不同质量的纳米珍珠层粉共混。醛化白及多糖和羟丙基壳聚糖通过Schiff碱反应交联形成凝胶,观察凝胶形成情况。冷冻干燥法得到醛化白及多糖/羟丙基壳聚糖/珍珠层粉复合多孔支架材料。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观结构,测试材料的孔隙率、孔径大小、抗压强度。用正交分析的方法得出最优配比,测试最优组复合支架材料的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1.苯酚硫酸法测得纯化白及多糖的含量为92.66%,并成功制备出醛化白及多糖。2.所有实验组材料均可形成凝胶,冷冻干燥法得到9组复合多孔支架材料。3.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为三维网状结构,支架材料的平均孔隙率为84.25%~94.67%,孔径大小为125.19-164.57μm,抗压强度为41.58-100.52kPa。正交分析表明第5组复合支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且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醛化白及多糖/羟丙基壳聚糖/珍珠层粉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支架材料为三维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新型组织工程再生材料,为进一步研究其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小波[4](2013)在《家蝇幼虫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在资源昆虫中,家蝇(Musca domestica)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家蝇幼虫(蛆)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甲壳素、抗菌肽、凝集素、溶菌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医药、食品和饲料开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畜禽和水产动物养殖研究中,因家蝇幼虫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认为它是鱼粉的优质替代物,可作为饲料蛋白质源组分。也有研究认为,蝇蛆所含有的优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和抗菌肽、凝集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增强动物免疫力的作用。相对于其它几种活性成分,甲壳素在家蝇幼虫蛆壳中的含量较高,可达20%-30%。蝇蛆中的甲壳素以蛋白聚糖的形式存在,并伴生着碳酸钙,直接添加于饲料中难以被消化,没有营养作用,有研究认为蝇蛆中的甲壳素可机械性地阻碍肠道吸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影响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饲料酶制剂,甲壳素酶可降解甲壳素为水溶性寡糖,消除其抗营养因子作用,甲壳素寡糖的生物活性与甲壳素类似或更高,既可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也可作为一种营养性多糖利用。因此,可以把甲壳素酶作为一种消除抗营养因子的饲料酶制剂添加于含蝇蛆组分的饲料中,降解其中的不溶性甲壳素以提高动物对其它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目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特定酶基因转移到适宜宿主菌内发酵已成为生产饲料酶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的蛋白质表达技术,酵母表面展示系统可以把各种生物活性酶表达并固定于细胞表面,产生具有活性的酵母全细胞酶,而利用全细胞酶作为饲料添加剂可避免胞外表达饲料酶制剂生产过程中的纯化和载体吸附等繁琐的下游程序。因此,为了消除家蝇幼虫中甲壳素的抗营养因子作用,充分发挥其生物活性,本课题利用公认安全的酿酒酵母作为表达宿主,在其表面展示一种耐热甲壳素酶,制备出具甲壳素降解活性的全细胞酶,通过鲫鱼养殖试验评价其作为饲料酶添加剂降解蝇蛆中甲壳素后对鲫鱼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以期研制出一种具有消除甲壳素抗营养因子作用并可促进动物生长、增强动物免疫力的饲料酶制剂,同时进一步提高家蝇蛆粉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利用价值。论文包括五个部分:(1)序言(研究背景、目的和思路)(2)蝇蛆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及所含甲壳素的提取与制备(3)蝇蛆粉对鲫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4)利用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研制一种具甲壳素降解活性的热稳定的全细胞酶(5)酵母酶作用于家蝇蛆粉后对鲫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二、研究方法在对家蝇蛆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用蝇蛆粉按不同比例取代鱼粉对鲫鱼进行12周饲养试验,观察蝇蛆粉对鲫鱼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在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针对蝇蛆粉中具有的甲壳素可能作为一种影响动物摄食和消化的抗营养因子的情况,研制一种表面展示甲壳素酶的全细胞酵母酶作为降解抗营养因子的饲料酶制剂,并按不同比例添加于含有蝇蛆粉的饲料中,对鲫鱼进行12周饲养试验,观察添加酵母酶作用于蝇蛆粉中的甲壳素后对鲫鱼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采用直接干燥法、分光光度法和酸水解法分别测定鱼粉和蝇蛆粉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采用酸碱法和微波加热法提取蝇蛆壳中的甲壳素。2.按照试验要求选择96尾鱼苗,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尾,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其它3组为试验组,分别投喂含蝇蛆粉为5%、10%和15%的试验饲料,进行12周养殖试验,观察蝇蛆粉对鲫鱼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1)通过鱼体的初始、终末体重和饲料消耗量计算各生长指标(体重增加、相对增重率、特异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统计成活率。(2)采用稀释法计数鲫鱼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采用Wright-Giemsa复合染色法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3)应用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检测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以酵母多糖刺激法和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检测白细胞的呼吸爆发活性。(4)分别采用比浊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和铁还原能力测定法测定血清和肝胰脏中的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5)分别采用碘-淀粉比色法、精氨酸乙酯法检测肠和肝胰脏中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6)测定鲫鱼的含肉率;采用直接干燥法、分光光度法和酸水解法分别测定鲫鱼肌肉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3.利用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研制一种热稳定的具甲壳素降解活性的全细胞酶(1)根据GenBank公布的粘质沙雷氏菌甲壳素酶C基因(Serratia marcescensChiC)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从粘质沙雷氏菌基因组DNA中克隆出ChiC基因,经测序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构建表面展示载体pYD1-SMChiC,利用a-凝集素受体系统把SMChiC锚定于酵母细胞的细胞壁,构建具有甲壳素降解功能的酵母细胞,并采用Western blot对纯化的表达产物进行鉴定,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目的蛋白在细胞表面的锚定情况。(2)优化酿酒酵母表面展示SMChiC的表达条件,采用SDS-PAGE酶谱法鉴定纯化酶的甲壳素降解活性,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和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酵母细胞的甲壳素降解活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3)测试温度和pH对酵母细胞或纯化产物的甲壳素降解活性的影响。4.按照试验要求选择96尾鱼苗,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尾,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其他3组为试验组,分别投喂含酵母酶为0.5%、1.0%和1.5%的试验饲料,进行12周养殖试验,观察酵母酶作用于蝇蛆粉中的甲壳素后对鲫鱼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1)通过鱼体的初始、终末体重和饲料消耗量计算各生长指标(体重增加、相对增重率、特异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统计成活率。(2)采用稀释法计数鲫鱼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采用Wright-Giemsa复合染色法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3)应用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检测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以酵母多糖刺激法和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检测白细胞的呼吸爆发活性。(4)分别采用比浊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和铁还原能力测定法测定血清和肝胰脏中的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5)分别采用碘-淀粉比色法、精氨酸乙酯法检测肠和肝胰脏中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6)测定鲫鱼的含肉率;采用直接干燥法、分光光度法和酸水解法分别测定鲫鱼肌肉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7)采集鲫鱼肝胰脏、脾脏、肾脏、肠样本制片并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酵母酶对鲫鱼组织结构的影响。4.实验数据均以均数与标准差(x±sd)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其中,蝇蛆粉和鱼粉的蛋白质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3)。鲫鱼的生长指标、各类血细胞比例或含量、NBT还原能力和呼吸爆发活性、相关酶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肌肉含肉率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等指标(n=3)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满足方差齐性和方差分析显着的情况下,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差异的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研究结果1.对家蝇蛆粉和鱼粉的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1.51±1.08%和60.32±1.10%,蝇蛆粉和鱼粉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7,P=0.252)。水分分别为6.95±0.11%和8.74±0.13%;脂肪含量分别为13.71±0.13%和7.32±0.11%。以蝇蛆壳提取的甲壳素占干壳重的27.62±0.26%。2用蝇蛆粉按不同比例取代鱼粉对鲫鱼进行12周喂养试验,结果显示:(1)鲫鱼的体重增加(F=7.735,P=0.009)、相对增重率(F=7.143,P=0.012)、特定生长率(F=7.141,P=0.012)和饲料系数(F=7.208,P=0.012)在四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0%蝇蛆粉组的上述各指标效果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9、0.012、0.012和0.012);5%蝇蛆粉组(对应的P值分别为0.261、0.349、0.353和0.184)和15%蝇蛆粉组(对应的P值分别为0.069、0.099、0.094和0.063)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鲫鱼的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F=53.138,P<0.001)、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F=17.817,P=0.001)、血清SOD酶活性(F=10.593,P=0.004)、肝胰脏SOD酶活性(F=4.972,P=0.031)、血清总抗氧化能力(F=9.042,P=0.006)、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F=9.343,P=0.005)在四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10%蝇蛆粉组的上述各种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1、0.001、0.004、0.046、0.015和0.006);鲫鱼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有增强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8,P=0.947)。(3)中性粒细胞分数(F=0.612,P=0.626)、嗜碱性粒细胞分数(F=0.225,P=0.876)、淋巴细胞分数(F=0.387,P=0.766)、单核细胞分数(F=0.409,P=0.751)、红细胞含量(F=0.354,P=0.788)和白细胞含量(F=0.248,P=0.861)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肠组织淀粉酶活性(F=0.273,P=0.844)、肝胰脏淀粉酶活性(F=1.698,P=0.244)、肠组织胰蛋白酶活性(F=1.815,P=0.222)和肝胰脏胰蛋白酶活性(F=3.301,P=0.079)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鲫鱼含肉率(F=3.272,P=0.080)、肌肉的水分(F=0.284,P=0.836)、蛋白质含量(干重%)(F=1.714,P=0.241)和脂肪含量(干重%)(F=0.026,P=0.994)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从Serratia marcescens AS1.1652菌株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ChiC基因编码序列,测序结果分析表明,AS1.1652ChiC基因含有1443bp,推导的Serratia marcescens AS1.1652chitinase C含有480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的等电点为5.36,分子量约为52kD,且该蛋白不含信号肽。Serratia marcescens AS1.1652chitinase C和其他菌株(stain2170, strain141, strain xd1, stain BJL200)在DNA水平上的相似性分别为96%、96%、96%、98%;在蛋白质水平上的相似性分别为99%、98%、98%、99%。构建的酵母表面展示质粒pYD1-SMChiC中,ChiC基因通过(Gly4-Ser)3Linker编码序列融合于Aga2gene的C端,C端V5表位或6xHis标签可用于融合蛋白质的检测。4.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证实甲壳素酶已经表达并固定于酿酒酵母细胞表面。表达产物(Aga2-SMChiC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大小约67kD;应用琼脂平板法和SDS-PAGE酶谱法检测证实甲壳素酶在酵母中成功表达,且对α-型和p-型甲壳素均具降解活性。对甲壳素酶的表达和展示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诱导时间、温度和pH分别为72h、22℃和6.0。5.酵母酶在20℃-80℃之间均具有甲壳素降解活性,在80℃仍然能够检测到初始活性的9%,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2℃。热稳定性测试表明,70℃处理4h后酵母酶保留其初始活性的88.6%,把酶煮沸1h后其活性仍然保留一定活性,纯化酶的酶谱检测结果也证实在一定高温下酶具有热稳定性。酵母酶在pH2.2-8.0条件下均可显示活性,最适pH为5.0,在酸性条件下,全细胞酵母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6.以不同比例的酵母酶添加于含10%蝇蛆粉的饲料中,对鲫鱼进行12周喂养试验,结果显示:(1)鲫鱼的体重增加(F=37.289,P<0.001)、相对增重率(F=33.053,P<0.001)、特定生长率(F=31.435,P<0.001)和饲料系数(F=47.163,P<0.001)在四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5%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04、0.006、0.008、0.001)、1.0%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1.5%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01、0.003、0.003、<0.001)的体重增加、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饲料系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2)鲫鱼的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F=36.935,P<0.001)和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F=96.737,P<0.001)在四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5%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14、<0.001)、1.0%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01、<0.001)、1.5%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37、<0.001)的上述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鲫鱼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F=34.057,P<0.001)、SOD酶活力(F=33.490,P<0.001)、总抗氧化能力(F=20.579,P<0.001)和肝胰脏中的溶菌酶活力(F=35.497,P<0.001)、SOD酶活力(F=16.673,P=0.001)、总抗氧化能力(F=24.374,P<0.001)在四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0.5%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01、0.001、0.002、<0.001)、1.0%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01、P<0.001、0.001、<0.001)、1.5%酵母酶组(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的血清溶菌酶活性、SOD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脏溶菌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1.0%酵母酶组的肝胰脏SOD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1.0%酵母酶组(P<0.001)和1.5%酵母酶组(P=0.004)肝胰脏匀浆中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4)中性粒细胞分数(F=1.590,P=0.266)、嗜碱性粒细胞分数(F=0.277,P=0.875)、淋巴细胞分数(F=0.877,P=0.492)、单核细胞分数(F=1.923,P=0.204)、红细胞含量(F=0.344,P=0.795)和白细胞含量(F=0.061,P=0.979)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肠组织淀粉酶活性(F=0.240,P=0.866)、肝胰脏淀粉酶活性(F=1.285,P=0.344)、肠组织胰蛋白酶活性(F=1.110,P=0.400)和肝胰脏胰蛋白酶活性(F=2.043,P=0.187)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鲫鱼含肉率(F=0.478,P=0.706)、肌肉的水分(F=1.706,P=0.243)、蛋白质含量(干重%)(F=0.016,P=0.997)和脂肪含量(干重%)(F=0.076,P=0.971)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病理切片镜检结果表明各酵母酶组饲养鲫鱼主要脏器器官未见异常改变,实验过程中未对鲫鱼脏器造成不良影响。四、结论蝇蛆粉和鱼粉的蛋白质含量相近,但蝇蛆壳中含有的甲壳素不溶于水,可能具有抗营养因子作用。蝇蛆粉部分取代鱼粉能促进鲫鱼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增强鲫鱼白细胞吞噬功能和呼吸爆发能力,并可增强鱼体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且对鱼肉品质无不良影响。结果表明蝇蛆粉可以部分取代鱼粉作为优质的饲料蛋白质源。表面展示Serratia marcescens ChiC的酿酒酵母全细胞具有甲壳素降解活性,是一种具有热稳定性的耐高温酶,且在较低pH条件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具有甲壳素降解活性的酵母酶可消除甲壳素的抗营养因子作用,促进鲫鱼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和呼吸爆发能力,提高鱼体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增强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添加酵母酶对鲫鱼血液内环境、主要脏器组织结构均无不良影响,不影响鱼肉品质。表面展示Serratia marcescens ChiC的酿酒酵母可作为一种降解抗营养因子的全细胞饲料酶制剂添加于饲料中。

高丽霞[5](2013)在《系列壳寡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精神负担。但目前的临床药物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并不能彻底地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开发低毒、高效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是十分重要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为神经细胞的大量丢失,因此保护神经元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壳寡糖是天然存在的碱性氨基寡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最近,许多研究表明壳寡糖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有望开发成一种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本文以酶解制备的壳寡糖混合物为起始原料,制备了三种系列的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单体。首先通过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了五个壳寡糖单体:壳三糖、壳四糖、壳五糖、壳六糖和壳七糖。然后采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制备了3个全乙酰壳寡糖单体和3个N-乙酰壳寡糖单体:全乙酰壳二糖、全乙酰壳三糖、全乙酰壳四糖,N-乙酰壳二糖、N-乙酰壳三糖、N-乙酰壳四糖。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得到的11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纯度分析;并采用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NMR)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和表征。利用氯化铜和谷氨酸对PC-12细胞诱导建立两种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上对不同系列的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单体进行神经保护作用的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全乙酰化壳寡糖三个单体活性最佳,具有显着性的保护作用,可以将细胞活力由40%提高到90%左右,并且保护作用为全乙酰四糖>全乙酰三糖>全乙酰二糖,且中剂量(200μg/mL)的作用效果优于低剂量(100μg/mL)和高剂量组(400μg/mL);壳寡糖样品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也比较好,其中壳六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可将细胞活力提高16%)。进一步研究发现全乙酰壳寡糖单体可以降低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堆积,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并能够提升线粒体膜电位(MMP),上述研究表明全乙酰壳寡糖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内ROS的产生,减轻氧化损伤,从而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本论文初步研究了3种不同系列的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单体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提示壳寡糖可以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张雪娇[6](2013)在《利用中国对虾废弃物制备富含虾青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对虾是环渤海地区的特产,其加工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虾头、虾壳及虾尾等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虾青素等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本论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真空冷冻干燥、高效液相色谱和酶工程等高新技术来综合开发利用中国对虾加工废弃物,研究获得了一种富含虾青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功能性油脂的制备工艺,可以实现变废为宝,对提高我国对虾产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油脂和虾青素的提取率为衡量指标,对中国对虾废弃物中油脂的不同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油脂的提取率各不相同,其中酶促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油脂的提取率最高,为7.88%;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的油脂提取率较高,分别为6.17%和6.12%;另外,不同提取方法对虾青素的提取率也不尽相同,通过统一折算(以真空冷冻干燥后的虾粉计),酶促超临界法萃取所获得样品中虾青素含量为47.76μg/g,明显高于其他方法;未加酶的超临界CO2萃取法其提取率低于酶促超临界CO2萃取法,为23.25μg/g;有机溶剂萃取法中虾青素的提取率为19.40μg/g。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酶促超临界CO2萃取法是一种优于一般传统方法,并可以获得富含虾青素油脂的新型提取方法,具备进一步优化的潜力和必要性。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结果,论文集中对酶促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研究了中国对虾废弃物中的酶促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在提取油脂的同时富集其中的活性物质虾青素。试验综合考虑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加酶量、二氧化碳流量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和虾青素提取率的影响,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利用Design expert数据处理软件,根据Box-Behenken原理设计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加酶量的三因素三水平,共17个试验点的响应面分析试验。分别以油脂和虾青素的萃取率为指标,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得到最优的萃取条件,最后综合双指标衡量标准,考虑实施现状和经济因素,选定较优条件为:萃取压力314Bar,萃取温度42℃,加酶量6.6%,在此工艺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9.75%,较未优化前的7.88%提升了23.7%,虾青素的含量达529.83μg/g(以提取所得虾油重计),较未优化前的480.52μg/g提升了10.27%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8.62%,较优化前的25.16%提升了13.75%。

陈士勇[7](2012)在《四角蛤蜊贝壳钙制剂及肽螯合钙制剂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角蛤蜊为江苏省沿海海域的优势贝类生物,资源丰富。课题组前期对四角蛤蜊作为海洋中药及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于软体部位的多糖类物质,而其贝壳及提取后的肉渣则被废弃。本论文主要是以四角蛤蜊提取后多糖后肉渣及贝壳为原料开发相关功能性补钙产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文献研究查阅了近年来有关钙制剂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以双壳贝类的贝壳为原料制备补钙制剂的研究进展。同时查阅多种以海洋生物蛋白为原料经酶解等方法制备蛋白肽钙等功能性补钙产品的研究资料,对海洋贝类贝壳的应用及蛋白质酶解制备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实验工作的开展奠定文献资料基础。二、四角蛤蜊贝壳制备柠檬酸钙的工艺研究1.形成了以四角蛤蜊贝壳为原料制备柠檬酸钙的工艺路线,确定了二次煅烧法的制备工艺,同时利用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设计,建立了制备柠檬酸钙的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模型。结果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酸钙质量比为2.78、液固比为6.11、反应时间为1.9h、反应温度为60℃、搅拌时间为10min。最终得到柠檬酸钙的含量为99.02%,得率为91.78%。2.以四角蛤蜊外科制备成型的柠檬酸钙的质量分析,检测出此法制备的柠檬酸钙中重金属铅含量为2ppm,砷含量小于0.6ppm;干燥失重等均合格。而且,此法制备的柠檬钙含量可达98.6%,符合柠檬酸钙的食品标准。3.对制备柠檬酸钙进行处方配伍,考察辅料的组成及用量,最终确定添加VB2为0.02%,VD3为0.000125%,微晶纤维素为8%,甘露醇为12%,硬脂酸镁为1%,阿斯巴甜为0.2%。4.对柠檬酸钙的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研究,并对实验室的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获得的大生产的贝壳柠檬酸钙制备的工艺技术参数。该工艺相对于传统工艺,其优点在于四角蛤蜊贝壳制备出的柠檬酸钙,纯度好,得率高,工艺简便,产物柠檬酸钙符合国家食品标准。三、四角蛤蜊酶解多肽螯合钙研究1.评价了不同的酶解工艺,确定制备具有螯和钙活性的四角蛤蜊酶解肽的最佳酶解工艺:确定出胃蛋白酶为最佳水解酶,酶解条件为:pH为2.5,温度37℃,时间7h,酶-底物比为1.5%。2.对四角蛤蜊酶解肽进行促钙吸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给予四角蛤蜊酶解肽,能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股骨灰重,股骨密度,股骨抗弯曲能力等指标。3.将四角蛤蜊酶解肽与钙进行配位螯合,考察四角蛤蜊酶解肽制备螯合钙的工艺,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肽与钙质量比为2.5:1,pH为6.0,40 ℃水浴2.5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多肽螯合钙的钙含量为4.69%。经紫外与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确定为四角蛤蜊多肽螯合钙,并初步检测了肽钙螯合结构。

杨国宁[8](2012)在《壳寡糖单体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说明壳寡糖是壳聚糖水解产物,水溶性好,具有广泛的生理学功能,在抗肿瘤,抑菌,抗氧化,调节血糖,降低血脂及生物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实验室自制壳聚糖酶水解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制备壳寡糖,TLC,MALDI-TOF-MS分析制备壳寡糖的组成。自制寡糖聚合度主要分布在2-6,并含有少量更高分子量的壳寡糖。通过TLC,HPLC,MALDI-TOF-MS,简单分析了壳聚糖酶水解作用模式。结果表明,该酶的酶切位点为GlcN-GlcN糖苷键,而不能作用于GlcNAc-GlcNAc位点。壳聚糖酶不能水解壳二糖,壳三糖和壳四糖,对壳五糖水解速率缓慢,可将其水解为壳二糖和壳三糖,对壳六糖可水解为壳三糖,因此控制酶水解底物的脱乙酰度和时间,可制备不同系列的聚合度高的壳寡糖。壳寡糖在抗肿瘤,抑菌方面的研究文献中多有报道。但关于壳寡糖单体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报道较少。这主要局限于壳寡糖单体的分离较为复杂,壳寡糖单体标准品价格昂贵。本文采用离子交换层析进行壳寡糖单体分离制备。选取具有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双重功能的大孔强酸性聚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分离介质,柱体积为600mL,洗脱体积为柱体积20倍,洗脱梯度为0.6mol/L-1.2mol/L,流速为300mL/h,每150mL收集一瓶。可以分离出壳二糖至壳六糖。采用TLC法,HPLC法,MALDI-TOF-MS法分析壳寡糖单体,结果表明,自制壳二糖,壳三糖,壳四糖,壳五糖纯度较高,在95%以上。壳六糖纯度稍低,在85%左右。研究了壳四糖,壳五糖,壳六糖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LOVO体外增殖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壳寡糖在高浓度时,对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壳寡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与其聚合度有一定的关系。壳寡糖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随着聚合度的增加而增强,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作用随着聚合度增加而降低。这可能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有关,具体的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探讨了氨基葡萄糖,壳二糖,壳三糖,壳四糖,壳五糖,壳六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四种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壳二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壳三糖对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壳五糖对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壳二糖抑菌活性最强。壳寡糖单体的抑菌性是随着分子量的降低而增强,这或许是分子量越小,越容易进入细胞壁的空隙结构内,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以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

张灿[9](2012)在《海洋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文中指出几丁质(Chitin)是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GlcNAc)以β-1,4糖苷键连接成的多糖,是多数真菌细胞壁、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动物外骨骼以及昆虫体表和昆虫中肠围食膜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自然界多糖生物合成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资源,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用途。几丁质酶能够催化水解N-乙酰-D-葡萄糖胺糖苷键,降解甲壳素得到几丁寡糖或N-乙酰氨基葡萄糖。几丁质酶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从微生物中筛选产甲壳素酶菌株,并进行酶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自然资源利用、生物防治、环境保护、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筛选高产几丁质酶菌株为目的,从大连海域采集的样品中分离筛选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产几丁质酶的发酵条件优化,几丁质酶的初步纯化及其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初筛和复筛,从海洋样品中分离出了9株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其中8株细菌、1株放线菌,选取了其中一株产酶能力较强编号为Z-1的海洋细菌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其进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析,鉴定出该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暂命名为Bacillus sp.Z-1。(2)对菌株Z-1液体发酵工艺和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试验考察了碳源、氮源、无机盐、pH值、温度等对Z-1产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培养基配比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为:胶体几丁质15%,蛋白胨1.5%,KH2P040.03%,NaCl2.5%,陈海水配置,初始pH为7.0,种龄42h、接种量2%、在28℃、140rpm摇床培养72h。(3)在优化条件下发酵培养菌株Z-1,发酵液经冷冻离心后上清液采用40%-90%硫酸铵分级盐析、透析后制得几丁质酶粗液。对几丁质酶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温度50℃,最适pH5.0;在低于50℃、pH4.5~6.5时酶活力相对稳定。菌株Z-1所产的几丁质酶不仅能降解胶体几丁质,对几丁质粉也有一定的降解活性。

张帆[10](2012)在《WSC对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7年PTCA创立以来,它以创伤小、操作简单且近期预后较好为特点而被人们所接受。到目前为止,PCI已成为治疗CHD的主要手段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有学者发现PCI术后约有15%的患者在狭窄血管开放后又重新出现血管狭窄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了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使得PCI在CHD治疗中更为广泛应用的前景受到限制。因此,对RS加以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多年来,有关RS的研究倾注了许多学者们的心血。有些学者发现RS时有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有些学者观察到RS时既有VSMCs的增殖、迁移和凋亡,还有ECM的产生和积聚;还有些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降解支架、支架涂层药物和支架亲水性等有防治RS的作用,其中仅有雷帕霉素、紫杉醇涂层支架和他汀类、抗血小板和抗凝等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应用。这些实验一方面说明有多机制和多因素共同参与RS的病理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在临床上对其防治还很有限。近年来,学者们发现血管内膜损伤及重建不良、新生内膜过度增殖、VSMCs增殖与迁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均参与了RS的病理过程,其中以血管内膜损伤及重建不良最为重要,因而,对血管内膜功能的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ECs是血管内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被覆血管与血管壁分隔、交换物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等作用。有研究表明,RS时ECs受到损伤,新生内膜的过度增殖、中膜的VSMCs向内膜移动和内膜基质增加,使得内膜增厚,导致血管腔狭窄。因此,学者们认为ECs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是RS发生的始动因素,保护ECs可防止RS的发生。NO和ET-1是反应ECs功能的指标,尽管有一些研究证实它们与RS的发生有关,但对其更深入研究还是必要的。WSC是甲壳素脱乙酰度被控制在50%左右时的产物,它不能形成结晶,而且流变性强,分子量低,因而它独特的生理活性和物化性质更容易得到体现。有些学者发现壳聚糖对VSM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有学者用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并将其涂在支架上,发现这种涂层支架能防止RS的发生。上述实验提示,WSC可能具有预防RS发生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WSC在RS中的作用仅仅局限于体外实验,而在体内实验及其对内皮功能作用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对在体和离体的内皮功能进行研究,并用WSC干预,旨在为WSC防治RS提供实验依据。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功能在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RS中的作用,观察WSC对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内皮功能和WSC对ECs分泌NO和ET-1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揭示RS的病理机制和探讨WSC在防治RS中的作用,为更有效地防治R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将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WSC组(药物组),每组18只。其中,模型组和药物组大鼠应用球囊导管拉伤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结扎右髂总动脉。意外死亡大鼠及时补充。药物组大鼠于造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剂量为200mg/kg,1ml/次(50mg/ml),每日一次,连续3周。模型组、假手术组在同等情况下给予蒸馏水。各组按7d、14d、21d这3个时间点取材,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静脉采血2ml,注入含10%EDTA30μl的试管混匀,6h内以4℃,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20℃保存待测。运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血管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运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NO和ET-1水平。第二部分:分离大鼠腹主动脉内皮并在体外培养及鉴定,确立为ECs。将培养的ECs以每孔5×104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每孔200μl。待细胞完全贴壁后,细胞被分成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个复孔。对照组加入含10%FBS的DMEM;实验组分别加入终浓度含50μg/ml、100μg/ml和200μg/ml WSC的DMEM血清培养基,加入终浓度0.02μg/ml的Ang-Ⅱ。各组分别作用3h、6h和12h后,收集上清液,以4℃,1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于-20℃冰箱保存待测。运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NO和ET-1水平。结果:模型组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随着损伤天数延长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以第21d的变化最明显。WSC组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随损伤天数延长其比值明显减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其中以第14d和第21d最明显,它们与第7d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第7d、第14d、第21d模型组的NO水平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两者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第14d和第21d WSC组的NO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其中第21d与第7d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而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7d、第14d、第21d模型组的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两者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第14d和第21d WSC组ET-1的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其中第21d与第7d相比差异也明显(P<0.05),但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Ang-Ⅱ组随时间延长NO水平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50μg/ml WSC组在大于6h后NO的水平明显升高,与Ang-Ⅱ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100μg/ml和200μg/ml WSC组在不同时间点NO的水平均有明显的升高,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P<0.01),其中以6h后最明显。100μg/ml与200μg/ml的WSC组之间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 Ang-Ⅱ组随时间延长ET-1的水平明显增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极显着性(P<0.01);50μg/ml WSC组在12h后ET-1的水平明显降低,与Ang-Ⅱ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100μg/mlWSC组在不同时间点ET-1的水平均明显降低,与Ang-Ⅱ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其中以12h作用最明显;200μg/ml WSC组在不同时间点ET-1的水平均明显降低,与Ang-Ⅱ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其中以大于6h作用最明显。结论:1.成功构建了大鼠腹主动脉RS动物模型。2.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参与了RS的病理过程,并在R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3.血浆中NO及ET-1的水平可以作为判定RS进程的重要指标。4.WSC能抑制RS的发生,这一过程是通过对内皮功能的保护来实现。5.推测WSC可能是一种防止RS发生的新型药物。

二、木瓜蛋白酶降解甲壳胺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瓜蛋白酶降解甲壳胺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几丁质与几丁质结合域共轭构建口蹄疫口服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口蹄疫病毒研究进展
        1.1 口蹄疫病毒的概况
        1.2 口蹄疫的流行病学
        1.3 病原学
        1.4 口蹄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4.1 口蹄疫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1.4.2 口蹄疫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
        1.5 口蹄疫疫苗及相关研究进展
        1.5.1 常规疫苗
        1.5.2 新型疫苗
        1.5.2.1 DNA疫苗
        1.5.2.2 亚单位疫苗和合成肽疫苗
        1.5.2.3 表位疫苗
        1.5.2.4 空衣壳亚单位疫苗
        1.6 纳米疫苗简介
    2.纳米几丁质及壳聚糖
        2.1 几丁质及壳聚糖的概况
        2.2 几丁质和壳聚糖的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
        2.3 几丁质的晶体结构
        2.4 纳米几丁质及其制备方法
        2.5 几丁质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2.6 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简介
        2.7 几丁质结合蛋白的作用机制简介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第一章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1.引言
        2.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4 试验方法
        2.4.1 盐酸水解法制备带正电荷的纳米几丁质及相关检测
        2.4.1.1 盐酸水解法制备带正电荷的纳米几丁质
        2.4.1.2 带正电荷纳米几丁质的检测
        2.4.2 Tempo氧化方法制备带负电荷的纳米几丁质
        2.4.2.1 Tempo氧化方法制备带负电荷的纳米几丁质
        2.4.2.2 带负电荷的纳米几丁质的检测
        3.结果与分析
        3.1 带正电荷纳米几丁质的结果与分析
        3.2 带负电荷纳米几丁质的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二章 重组蛋白的构建、表达、复性及鉴定
        1.引言
        2.实验材料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菌株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5 试验方法
        2.5.1 重组蛋白基因序列的构建
        2.5.2 合成质粒基因序列的鉴定
        2.5.3 重组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
        2.5.4 表达产物SDS-聚丙烯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及可溶性分析
        2.5.5 表达产物Western-Blot鉴定
        2.5.6 包涵体的复性
        3.结果与分析
        3.1 双酶切鉴定结果
        3.2 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生长曲线的检测
        3.3 SDS-PAGE、Western-Blot鉴定重组蛋白表达结果
        3.4 包涵体的复性
        4.讨论
    第三章 重组蛋白与纳米几丁质的结合
        1.引言
        2.实验材料
        3 试验方法
        3.1 两种带不同电荷的纳米几丁质与p H不同的两种重组蛋白的连接实验
        3.2 用BCA测定蛋白浓度试剂盒检测两种缓冲液复性后的蛋白质浓度
        3.3 Dot-Blot
        4 结果与分析
        4.1 测定蛋白质浓度
        4.2 Dot-Blot分析
        5.讨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2)亚硝酸降解与PMP衍生LC/MS联用技术在糖胺聚糖结构解析以及相关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糖胺聚糖的分类,结构以及其生物活性
        1.1. 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类的结构和功能
        1.1.1. 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
        1.1.2.硫酸乙酰肝素
        1.2. 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
        1.2.1. 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结构
        1.2.2. 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功能
        1.3. 硫酸角质素
        1.4. 透明质酸
    2. 糖胺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2.1. 糖胺聚糖的提取
        2.1.1. 碱提取法
        2.1.2. 蛋白酶水解消化法
        2.2. 糖胺聚糖的分离
        2.3. 糖胺聚糖的分析检测方法
        2.3.1. 酶法获得糖胺聚糖二糖
        2.3.2. 分离检测酶解二糖
    3 甲壳胺以及甲壳胺衍生物
    4 基于综述本论文提出的假设及解决手段
第一章 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亚硝酸降解后PMP衍生结构分析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步骤
        2.1. 2,5脱水甘露糖,2,5脱水塔罗糖的制备、衍生条件的优化及其衍生物的液质联用检测
        2.2. 肝素五糖和肝素亚硝酸降解、PMP衍生后液质联用分析
        2.3. PMP对亚硝酸降解产物衍生效率的检测
        2.4. 脱硫肝素五糖和肝素的亚硝酸降解衍生产物结构分析
        2.5. 肝素亚硝酸降解产物的二级质谱分析
        2.6. 艾杜糖醛酸外切酶来验证结构
        2.7. 几种商品低分子肝素的液质联用分析
        2.8. 硫酸乙酰肝素及其脱乙酰产物的亚硝酸降解及液质分析
        2.9. 脱乙酰有无脱硫现象的验证
        2.10. 肝素五糖,肝素,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那曲肝素,达纳肝素)检测限和线性范围
        2.11. 酶解分析肝素二糖组成
    3. 实验结果
        3.1. 2,5脱水甘露糖和2,5脱水塔罗糖的制备、衍生条件的优化
        3.2. 肝素五糖、肝素亚硝酸降解PMP衍生后高效液相分析
        3.3. PMP衍生亚硝酸肝素/肝素五糖效率的检测
        3.4. 肝素亚硝酸降解PMP衍生产物在HPLC上出峰顺序的确定
        3.4.1. 2种二硫酸酯二糖顺序的确定
        3.4.2. 3种单糖硫酸酯二糖顺序的确定
        3.4.3. 2种无硫酸酯二糖顺序的确定
        3.4.4. 二级串联质谱用于硫酸酯二糖顺序的最终确定及验证
        3.4.5. 使用艾杜糖醛酸外切酶来验证结构
        3.5. 亚硝酸降解PMP衍生后HPLC-UV-MS分析技术在肝素和类肝素中的应用
        3.5.1. 在碱解获得的依诺肝素中的应用
        3.5.2. 在亚硝酸降解得到的低分子量肝素中的应用
        3.6. 亚硝酸降解PMP衍生后HPLC-UV-MS分析技术在硫酸乙酰肝素的应用和改进
        3.6.1. 硫酸乙酰肝素亚硝酸降解PMP衍生后HPLC-UV-MS分析
        3.6.2. 硫酸乙酰肝素脱乙酰后亚硝酸降解PMP衍生后HPLC-UV-MS分析
        3.6.3. 用肝素五糖检测脱乙酰反应是否有脱硫现象
        3.7. 检测限和线性范围
        3.8. 肝素酶Ⅰ Ⅱ Ⅲ酶解肝素二糖SAX-HPLC分析和亚硝酸降解PMP衍生HPLC得到的结果比较
    4. 本章结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肼解脱乙酰亚硝酸降解后PMP衍生结构分析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步骤
        2.1. 脱乙酰条件优化
        2.2. 硫酸软骨素A,C,硫酸皮肤素,鲨鱼硫酸软骨素,鱿鱼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的亚硝酸降解PMP柱前衍生HPLC-UV-MS结构分析
        2.3. 硫酸软骨素中硫酸角质素的分离
        2.4. CS,DS和KS中二糖的二级质谱分析
        2.5. 传统酶解法分析CS和DS二糖
    3. 实验结果
        3.1. 脱乙酰条件优化
        3.2. 脱乙酰硫酸软骨素A、B、C,多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产物的硝酸降解PMP衍生物的HPLC-UV-MS分析
        3.2.1. 硫酸软骨素A、C的分析
        3.2.2. 硫酸皮肤素的分析
        3.2.3. 多硫酸软骨素的分析
        3.2.4. 脱乙酰透明质酸的分析
        3.3. 鲨鱼软骨多糖中硫酸角质素的发现、分离及鉴定
        3.3.1. 鲨鱼软骨多糖中硫酸角质素的发现
        3.3.2. 鲨鱼软骨多糖中硫酸角质素的纯化
        3.3.3. 鲨鱼软骨多糖中硫酸角质素的鉴定
        3.4. 硫酸软骨素A、B、C和硫酸角质素二糖的二级质谱分析
        3.5. 过硫酸软骨素脱氨产物亚硝酸降解PMP衍生后的HPLC-MS分析
        3.6. 传统酶降解获得硫酸软骨素类二糖及其HPLC-SAX-UV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4. 本章结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壳胺/磺化壳胺亚硝酸降解PMP衍生结构分析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步骤
        2.1. 乙酰化甲壳胺及磺化甲壳胺的制备
        2.2. 亚硝酸降解条件的优化及应用
        2.3. 亚硝酸降解产物的PMP衍生及HPLC-MS分析
        2.4. 电导滴定测定甲壳胺乙酰度
        2.5. ~H-NMR测定测定甲壳胺乙酰度
        2.6. ~(13)C-NMR测定磺化甲壳胺结构
    3. 实验结果
        3.1. 亚硝酸降解甲壳胺条件优化
        3.2. 乙酰化甲壳胺和磺化甲壳胺的制备
        3.3. 亚硝酸降解PMP衍生HPLC-MS法测定甲壳胺乙酰度及结构分析
        3.4. 电导滴定测定甲壳胺乙酰度
        3.5. ~1H-NMR测定测定甲壳胺乙酰度
        3.6. 磺化甲壳胺的亚硝酸降解PMP柱前衍生HPLC-MS分析
        3.7. 磺化甲壳胺~(13)C-NMR分析
    4. 本章结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吡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在还原性糖类上的应用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步骤
        2.1 制备D5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D5PMP)
        2.2 制备D3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D3PMP)
        2.3 D3PMP,D5PMP在衍生还原糖上的应用
    3. 实验结果
        3.1 制备D5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D5 PMP)
        3.2 制备D3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D3 PMP)
        3.3 D3PMP,D5PMP在衍生糖类化学上的应用
        3.3.1 D3PMP,D5PMP衍生糖链的可行性
        3.3.2 同位素PMP衍生二糖的应用
    4. 本章结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待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3)醛化白及多糖/羟丙基壳聚糖/珍珠层粉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家蝇幼虫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家蝇幼虫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营养物质基础
        1.1.2 饲料酶制剂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1.1.3 生物活性酶的酵母表面展示及其应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蝇蛆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及所含甲壳素的提取与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蝇蛆粉和鱼粉的水分测定
        2.3.2 蝇蛆粉和鱼粉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2.3.3 蝇蛆粉和鱼粉的脂肪含量测定
        2.3.4 蝇蛆壳中甲壳素的提取
        2.3.5 水溶性甲壳素的制备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家蝇蛆粉对鲫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验鱼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试验饲料的制备和鲫鱼养殖
        3.3.2 生长指标测定
        3.3.3 白细胞分类计数
        3.3.4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
        3.3.5 中性粒细胞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3.3.6 呼吸爆发试验
        3.3.7 血清和肝胰脏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测定
        3.3.8 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测定
        3.3.9 鲫鱼含肉率测定
        3.3.10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水分、蛋白质、脂肪)
        3.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含量的家蝇蛆粉饲料对鲫鱼生长的影响
        3.4.2 白细胞分类计数
        3.4.3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
        3.4.4 中性粒细胞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3.4.5 白细胞呼吸爆发试验
        3.4.6 血清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测定
        3.4.7 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测定
        3.4.8 含肉率测定
        3.4.9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水分、蛋白质、脂肪)
    3.5 讨论
        3.5.1 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鲫鱼生产性能及饲料效率的影响
        3.5.2 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3 家蝇蛆粉替代鱼粉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扰
    3.6 小结
第四章 粘质沙雷氏菌ChitinaseC的酿酒酵母细胞表面展示和活性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质粒和培养基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粘质沙雷氏菌ChiC基因的扩增
        4.3.2 重组质粒pMD18-T/SMChiC的构建
        4.3.3 酵母表面展示质粒pYD1-SMChiC的构建
        4.3.4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电转化
        4.3.5 Aga2p-SMChiC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与表面展示
        4.3.6 酵母的免疫荧光染色
        4.3.7 重组酶的纯化
        4.3.8 表达产物的甲壳素降解活性的定性检测
        4.3.9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鉴定
        4.3.10 酵母全细胞的甲壳素降解活性的定量测定
        4.3.11 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4.3.12 温度对全细胞酶活性的影响
        4.3.13 纯化产物热稳定性的SDS-PAGE酶谱法检测
        4.3.14 pH对全细胞酶活性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
        4.4.1 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SMChiC的构建
        4.4.2 SMChiC在酿酒酵母EBY100中的表面展示
        4.4.3 重组酶的甲壳素降解活性的定性检测
        4.4.4 展示酶的酵母全细胞的甲壳素水解活性定量测定
        4.4.5 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4.4.6 温度对甲壳素酶展示酵母的甲壳素降解活性的影响
        4.4.7 pH对全细胞酶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具有甲壳素降解活性的酵母酶对鲫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试验鱼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2.4 主要试剂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试验饲料的制备和鲫鱼养殖
        5.3.2 对生长的影响效果测定
        5.3.3 白细胞分类计数
        5.3.4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
        5.3.5 中性粒细胞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5.3.6 呼吸爆发试验
        5.3.7 血清和肝胰脏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测定
        5.3.8 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测定
        5.3.9 鲫鱼含肉率测定
        5.3.10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水分、蛋白质、脂肪)
        5.3.11 组织学观察
        5.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不同酵母酶含量饲料对鲫鱼生长的影响
        5.4.2 白细胞分类计数
        5.4.3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
        5.4.4 中性粒细胞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5.4.5 白细胞呼吸爆发试验
        5.4.6 血清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测定
        5.4.7 肠和肝胰脏消化酶
        5.4.8 含肉率测定
        5.4.9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蛋白质、脂肪、水分)
        5.4.10 组织学观察
    5.5 讨论
        5.5.1 酵母酶对鲫鱼生产性能及饲料效率的影响
        5.5.2 酶酵母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6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
载体图谱
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5)系列壳寡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壳寡糖的简介
    1.2 壳寡糖的制备研究进展
        1.2.1 酶降解法
        1.2.2 酸降解
        1.2.3 酶酸连续降解
        1.2.4 氧化降解
        1.2.5 超声波降解
    1.3 壳寡糖的分离方法
        1.3.1 离子交换色谱法
        1.3.2 固定金属亲和层析色谱法(IMAC)分离壳寡糖
        1.3.3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壳寡糖
        1.3.4 衍生化法分离壳寡糖
    1.4 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应用
        1.4.1 对神经元的保护和再生
        1.4.2 β分泌酶的抑制活性
        1.4.3 清除ROS
        1.4.4 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
        1.4.5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寡糖单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壳寡糖混合物COS的制备
        2.2.2 壳寡糖混合物COS的分析
        2.2.2.1 薄层层析(TLC)分析
        2.2.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2.2.3 质谱分析
        2.2.3 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化合物的分离
        2.2.4 壳寡糖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分析
        2.2.4.1 TLC分析
        2.2.4.2 HPLC分析
        2.2.5 壳寡糖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2.5.1 比旋光度([α]_D~(25))的分析
        2.2.5.2 质谱分析
        2.2.5.3 红外光谱(IR)分析
        2.2.5.4 核磁共振(NMR)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壳寡糖混合物COS的制备
        2.3.2 壳寡糖混合物COS的分析
        2.3.2.1 COS的TLC分析
        2.3.2.2 COS的HPLC分析
        2.3.2.3 COS的质谱分析
        2.3.3 壳寡糖单体化合物的分离
        2.3.4 壳寡糖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分析
        2.3.4.1 TLC分析
        2.3.4.2 HPLC分析
        2.3.5 壳寡糖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3.5.1 比旋光度分析
        2.3.5.2 质谱分析
        2.3.5.3 壳寡糖单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2.3.5.4 核磁(NMR)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乙酰及N-乙酰壳寡糖单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全乙酰壳寡糖样品的制备
        3.2.2 全乙酰壳寡糖单体的分离
        3.2.3 N-乙酰壳寡糖样品的制备及分离
        3.2.4 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分析
        3.2.4.1 TLC分析
        3.2.4.2 HPLC分析
        3.2.5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2.5.1 比旋光度([α]_D~(25))的分析
        3.2.5.2 质谱分析
        3.2.5.3 红外光谱分析
        3.2.5.4 NMR谱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全乙酰化壳寡糖的制备
        3.3.2 全乙酰化壳寡糖的分离纯化
        3.3.3 N-乙酰壳寡糖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3.3.4 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分析结果
        3.3.4.1 TLC分析
        3.3.4.2 HPLC分析
        3.3.5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3.5.1 比旋光度([α]_D~(25))分析
        3.3.5.2 质谱分析
        3.3.5.3 红外光谱分析
        3.3.5.4 NMR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PC-12细胞的体外培养
        4.2.1.1 PC-12细胞的培养条件
        4.2.1.2 PC-12细胞的复苏
        4.2.1.3 PC-12细胞的传代
        4.2.1.4 PC-12细胞的冻存
        4.2.2 样品细胞毒性测定
        4.2.3 氯化铜损伤模型的建立
        4.2.4 谷氨酸损伤模型的建立
        4.2.5 样品对氯化铜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2.6 样品对谷氨酸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2.7 LDH、ROS、MMP指标测定
        4.2.8 全乙酰壳寡糖单体低剂量活性筛选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细胞毒性测定
        4.3.2 氯化铜损伤模型的建立
        4.3.3 谷氨酸损伤模型的建立
        4.3.4 样品对氯化铜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3.5 样品对谷氨酸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3.6 LDH、ROS、MMP测定
        4.3.7 全乙酰壳寡糖单体低剂量活性筛选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6)利用中国对虾废弃物制备富含虾青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对虾简介
    1.2 虾加工废弃物的研究现状
    1.3 不饱和脂肪酸研究现状
        1.3.1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功效
        1.3.2 功能性油脂的提取与分离
    1.4 虾青素研究现状
        1.4.1 虾青素的生物功能和效应
        1.4.2 虾青素的提取与分离
    1.5 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法
        1.5.1 超临界 CO_2萃取法简介
        1.5.2 影响超临界 CO_2萃取的因素
        1.5.3 超临界 CO_2萃取中的酶反应
    1.6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的意义
        1.6.2 研究的内容
2 虾青素的测定与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色谱条件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样品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色谱行为
        2.3.2 线性关系
        2.3.3 精密度试验
        2.3.4 加标回收率
    2.4 小结
3 脂肪酸的测定与分析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前处理与甲酯化衍生
        3.2.2 GC-MS 色谱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虾油中的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
    3.4 小结
4 油脂和虾青素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有机溶剂提取法
        4.2.2 酶解法
        4.2.3 油提法
        4.2.4 超临界 CO_2萃取法
        4.2.5 酶辅助超临界 CO_2萃取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有机溶剂提取法对油脂和虾青素的萃取率
        4.3.2 酶解法对虾青素的萃取率
        4.3.3 油提法对虾青素的萃取率
        4.3.4 超临界 CO_2法对虾青素的萃取率
        4.3.5 酶辅助超临界 CO_2法对虾青素的萃取率
        4.3.6 不同提取方法油脂和虾青素的提取效率比较
    4.4 小结
5 酶辅助超临界 CO_2萃取工艺的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真空冷冻干燥法
        5.2.3 试验方法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萃取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5.3.2 萃取温度对虾青素萃取率的影响
        5.3.3 加酶量对虾青素萃取率的影响
        5.3.4 萃取时间对虾青素萃取率的影响
        5.3.5 CO_2流量对虾青素萃取率的影响
        5.3.6 酶辅助超临界 CO_2萃取虾青素响应曲面分析
        5.3.7 最优条件与验证试验
    5.4 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1.1 虾青素的测定与分析
        6.1.2 脂肪酸的测定与分析
        6.1.3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6.1.4 酶辅助超临界 CO_2萃取法工艺参数优化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四角蛤蜊贝壳钙制剂及肽螯合钙制剂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双壳类贝壳的应用研究进展
        1 结构与成分
        2 双壳贝类贝壳的应用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海洋蛋白酶解肽及螯合钙的研究进展
        1 海洋贝类蛋白酶解肽研究
        2 多肽鳌合钙的研究
        3 展望
        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四角蛤蜊贝壳制备钙制剂研究
    第一节 四角蛤蜊壳制备柠檬酸钙的工艺研究
    第二节 柠檬酸钙的质量控制初步研究
    第三节 柠檬酸钙咀嚼片的制剂工艺初步研究
    第四节 柠檬酸钙咀嚼片的中试研究
    第五节 中试研究"银蜊钙咀嚼片"企业标准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角蛤蜊酶解多肽螯合钙研究
    第一节 四角蛤蜊肉渣酶解肽工艺研究
    第二节 四角蛤蜊酶解多肽预防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研究
    第三节 四角蛤蜊多肽与钙螯合工艺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
致谢

(8)壳寡糖单体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壳寡糖的制备
        1.2.1 化学降解法
        1.2.2 物理降解法
        1.2.3 酶法制备壳寡糖
    1.3 壳寡糖的应用
        1.3.1 壳寡糖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3.2 壳寡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3.3 壳寡糖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4 壳寡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5 壳寡糖的仪器分析方法
        1.5.1 薄层色谱
        1.5.2 高效液相色谱
        1.5.3 MALDI-TOF-MS
    1.6 壳寡糖单体的研究进展
    1.7 离子交换色谱简介
        1.7.1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
        1.7.2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
第二章 壳寡糖的制备及壳聚糖酶水解作用分析
    2.1 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方法
        2.2.1.1 电位滴定法测壳聚糖脱乙酰度
        2.2.1.2 薄层层析
        2.2.1.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2.2 实验内容
        2.2.2.1 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
        2.2.2.2 电位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
        2.2.2.3 壳寡糖的制备
        2.2.2.4 壳聚糖酶水解作用模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和壳寡糖的制备
        2.3.2 壳聚糖酶水解作用模式分析
        2.3.2.1 壳寡糖酶 A 对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酶水解产物的分析
        2.3.2.2 壳聚糖酶 A 对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的酶解活性
    2.4 结论
第三章 壳寡糖单体的制备及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壳寡糖样品的前处理
        3.2.2 壳寡糖单体的分离
        3.2.2.1 离子交换树脂的前处理
        3.2.2.2 装柱
        3.2.2.3 壳寡糖溶液的配制及上样
        3.2.2.4 洗脱
        3.2.2.5 收集
        3.2.3 收集液的 TLC 分析
        3.2.4 溶液合并,后处理
        3.2.5 壳寡糖单体的分析与表征
        3.2.5.1 TLC 法分析壳寡糖单体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展开体系的优化
        3.3.2 壳寡糖单体的分离
        3.3.2.1 洗脱液的浓度选择
        3.3.2.2 工艺参数的确定
        3.3.2.3 收集液的合并及后处理
        3.3.3 壳寡糖单体的 TLC 法分析
        3.3.4 壳寡糖单体的 HPLC 法分析
        3.3.5 壳寡糖单体的 MALDI-TOF-MS 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三种壳寡糖单体体外抑肿瘤活性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相关溶液的配制
        4.2.2 细胞培养
        4.2.3 MTT 法检测细胞抑制率
        4.2.4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4 结论
第五章 壳寡糖单体抑菌试验
    5.1 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溶液配制
        5.2.2 抑菌圈的测定
        5.2.3 最低抑菌浓度
        5.2.4 最低杀菌浓度
    5.3 结果分析
        5.3.1 壳寡糖样品的抑菌作用
        5.3.2 最低抑菌浓度
        5.3.3 最低杀菌浓度
    5.4 结果讨论
总结
不足之处及待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海洋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1 几丁质概述
        1.1.1 几丁质的结构性质
        1.1.2 几丁质的降解
        1.1.2.1 化学法
        1.1.2.2 物理法
        1.1.2.3 酶降解法
        1.1.3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1.3.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3.2 在医药临床上的应用
        1.1.3.3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1.3.4 在轻纺工业的应用
    1.2 几丁质酶概述
        1.2.1 几丁质酶的理化性质
        1.2.2 微生物产几丁质酶的研究概况
        1.2.2.1 产几丁质酶的陆地微生物
        1.2.2.2 产几丁质酶的海洋微生物
        1.2.3 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
        1.2.4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几丁质酶的海洋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药品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3.1 胶体几丁质的制备
        2.1.3.2 DNS(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的制备
        2.1.3.3 NAG标准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
        2.2.2 NAG标准曲线的测定
        2.2.3 测定几丁质酶活力的方法
    2.3 菌种筛选流程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处理
        2.3.3 初筛
        2.3.4 复筛
        2.3.5 菌种保藏
    2.4 菌种的鉴证流程
        2.4.1 菌株菌落形态特征
        2.4.2 细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4.3 菌株Z-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3.1 细菌16S rDNA引物合成
        2.4.3.2 Z-1菌株DNA的提取
        2.4.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4.3.4 PCR及其产物测序
        2.4.3.5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胶体几丁质的制备
        2.5.2 菌种的初筛和复筛
        2.5.3 菌落形态特征
        2.5.4 菌株Z-1的生理特征
        2.5.5 菌种Z-1分子生物学鉴定
        2.5.5.1 菌种Z-1的16S rDNA PCR
        2.5.5.2 16S rDNA PCR产物的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
    2.6 小结
第三章 产几丁质酶菌株Z-1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菌种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主要实验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菌株Z-1生长曲线的测定
        3.2.3 菌株Z-1发酵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Z-1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碳源种类及量的优化
        3.3.3 氮源种类及量的优化
        3.3.4 KH_2PO_4添加量对菌株Z-1产酶影响
        3.3.5 NaCl添加量对菌株Z-1产酶影响
        3.3.6 正交试验
        3.3.7 培养基起始pH对菌株Z-1产酶的影响
        3.3.8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3.3.9 摇床转速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几丁质酶的纯化及酶性质研究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培养基
        4.2.2 菌株Z-1发酵液的制备
        4.2.3 几丁质粗酶液的制备
        4.2.3.1 硫酸铵分段沉淀
        4.2.3.2 透析与浓缩
        4.2.4 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4.2.4.1 几丁质酶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4.2.4.2 几丁质酶的温度稳定性
        4.2.4.3 几丁质酶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内的热稳定性
        4.2.4.4 几丁质酶最适反应pH的确定
        4.2.4.5 几丁质酶的pH稳定性
        4.2.4.6 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
        4.2.4.7 几丁质酶降解胶体几丁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硫酸铵分级沉淀
        4.3.2 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4.3.2.1 几丁质酶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4.3.2.2 几丁质酶的温度稳定性
        4.3.2.3 几丁质酶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内的热稳定性
        4.3.2.4 几丁质酶最适反应pH的确定
        4.3.2.5 几丁质酶的pH稳定性
        4.3.2.6 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
        4.3.2.7 几丁质酶降解胶体几丁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10)WSC对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血管再狭窄的机制
        1 正常血管壁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2 RS 的定义及界定
        3 RS 形成的影响因素
        4 RS 的病理过程
        5 血管内膜与 RS 的关系
        6 血管中膜和 RS 的关系
        7 血管外膜和 RS 的关系
    第2节 壳聚糖的生物学特性和医疗应用
        1 壳聚糖的理化特性及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
        2 壳聚糖的生物学特性
        3 壳聚糖的临床应用
    第3节 研究背景
第2章 水溶性壳聚糖对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与实验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组织形态学观察
        2.2.2 WSC 对大鼠腹主动脉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的影响
        2.2.3 WSC 对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浆中 NO 水平的影响
        2.2.4 WSC 对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浆中 ET-1 水平的影响
    2.3 讨论
        2.3.1 RS 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2.3.2 血管内膜与 RS 的关系
        2.3.3 NO 在 RS 中的作用
        2.3.4 ET-1 在 RS 中的作用
        2.3.5 WSC 对 RS 的作用及其机制
第3章 水溶性壳聚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与实验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WSC 对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NO 水平的影响
        3.2.2 WSC 对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ET-1 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木瓜蛋白酶降解甲壳胺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几丁质与几丁质结合域共轭构建口蹄疫口服疫苗[D]. 谷雨.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4)
  • [2]亚硝酸降解与PMP衍生LC/MS联用技术在糖胺聚糖结构解析以及相关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韩章润.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2)
  • [3]醛化白及多糖/羟丙基壳聚糖/珍珠层粉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刘学蔚. 山东大学, 2014(02)
  • [4]家蝇幼虫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D]. 李小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4)
  • [5]系列壳寡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 高丽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6]利用中国对虾废弃物制备富含虾青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研究[D]. 张雪娇.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7]四角蛤蜊贝壳钙制剂及肽螯合钙制剂的工艺研究[D]. 陈士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6)
  • [8]壳寡糖单体的制备及表征[D]. 杨国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9]海洋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 张灿.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7)
  • [10]WSC对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张帆.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木瓜蛋白酶降解壳聚糖的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