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年龄

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年龄

一、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1](2021)在《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认为寒武纪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各门类后生动物爆发式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系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作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寒武纪自1835年建立以来,经过180多年的研究,其年代地层框架已基本确立。中国的寒武系研究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层分区及年代地层几经革新。近年来,中国寒武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也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生物地层和化学地层为依据,以对比表的形式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寒武系8个地层区129条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和建议。

冯书文,詹建华,陈军元,王依,王超峰,张徐[2](2021)在《我国饰面用大理岩成矿区带划分和成矿规律》文中认为我国饰面用大理岩资源丰富,品种多样。但地区分布不均,饰面用大理岩资源的50%以上分布在河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本文通过全面收集、整理资料,总结了饰面用大理岩资源特征;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饰面用大理岩矿床分布特点、构造环境和原岩建造等,共划分20个饰面用大理岩成矿区带;总结了我国饰面用大理岩成矿时代主要为前寒武期、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滨太平洋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等成矿规律,研究了矿床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的成矿专属性,为我国饰面用大理岩找矿勘查提供了参考。

耿军阳,刘丽萍,罗顺社,张严,吕奇奇,王铜山[3](2021)在《熊耳裂陷槽云梦山组LA-ICP-MS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熊耳裂陷槽是华北克拉通开展中—新元古界地质研究的焦点。利用LA-ICP-MS方法,对河南新安黛眉山地区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得到80颗锆石的谐和—近谐和年龄。结果表明:云梦山组锆石年龄分布于1 700~2 724 Ma,最年轻的碎屑岩锆石年龄为(1 700±55)Ma,主峰值年龄为2 083 Ma,次峰值年龄为1 771、2 512 Ma;云梦山组的时代下限约为1 700 Ma;物源主要来自中元古代早期或古元古代的岩石,其中来自2.40~1.95 Ga的物源较多;云梦山组样品的碎屑岩锆石年龄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事件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分别对应华北克拉通盆地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地质事件。该结果为研究区的地层对比和年代地层格架建立提供参考。

翟明国[4](2021)在《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文中指出鄂尔多斯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核心地质单元之一.前寒武纪基底陆块的划分、克拉通化过程与构造机制、古元古代活动带、中-新元古代的多期裂谷和壳幔调整、华北地台形成等华北早期大陆的几乎所有重要科学问题,都与鄂尔多斯地块密切相关.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油气和煤资源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带动基础地质研究至少在三方面有重要进展:(1)大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2)狭义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以及与周边基底岩石的对比;(3)鄂尔多斯地块的周边断裂及其性质.这些都说明鄂尔多斯地块是在原有华北克拉通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盆地,现在的狭义盆地面貌是在三叠纪末开始形成,并在中-新生代才逐步改造定格的.因此对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需要抛开固有的想法,客观分析地质资料,给予科学解读.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和构造体制演化谜团的钥匙.

雷天[5](2021)在《山西吕梁地区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岩成因及形成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新的研究将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群火山沉积岩认定为华北克拉通基底固结后首套火山-沉积盖层,但对于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构造背景仍存在不同认识。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吕梁地区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岩和小两岭组火山岩被认为是熊耳群在其北端吕梁地区同期火山-沉积记录,因而针对这些火山-沉积建造成因及形成环境的研究将有助于华北克拉通固结后首套盖层沉积形成构造背景和区域分布的深入认识。汉高山群由大量沉积碎屑岩和少量火山岩组成,本文分别从沉积环境和火山岩成因两个方面为探讨它们的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提供新的证据。依据岩石组合和沉积特征,将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建造划分出三个岩组和七个沉积亚相,分别代表了三大沉积旋回。其中,第一旋回记录了由冲积扇经辫状河到三角洲直至滨湖沉积的演化过程;第二旋回表现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演化特征;此后的第三沉积旋回下部以陆相冲积扇沉积为特征,向上逐步由陆相过渡为海相沉积,并夹有火山岩层,顶部为滨海相砂岩及含砾砂岩,说明第三沉积旋回以来湖盆范围和水深明显增大。汉高山群下部两组碎屑锆石最年轻年龄为~1783 Ma,这一年龄和沉积演化揭示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建造为1.78 Ga以来形成的一套由陆相向海相过渡伸展背景下的产物。汉高山群第三旋回中的火山岩为拉斑玄武系列安山岩,低Si O2,高Ti O2、Mg O、Mg#及Cr和Ni,相对富集LREEs和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它们的εNd(t)=-4.31~-4.48,TDM=2509~2520 Ma,高Ba/Th和低(La/Sm)N,揭示它们源自受新太古代末期大洋板片消减释放流体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新生岩浆产物。因而,这些火山岩所具有的弧岩浆性质是继承了新太古代弧区改造岩石圈地幔同时添加地壳物质的特征,与小两岭组火山岩和熊耳群火山岩也显示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r-Nd同位素组成揭示的源自新太古代末板片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十分一致。此外,与这些火山活动相伴,区域上还广泛发育与陆块裂解有关的同期基性岩墙群,它们一道证明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初期开始转入大陆伸展拉张环境,而非与汇聚有关的弧环境。吕梁地区汉高山群、小两岭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沉积建造的沉积序列和成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代表熊耳三叉裂谷同期最北端火山沉积建造。其中,汉高山群中、下部两个沉积旋回以陆源沉积为主,向上第三旋回中上部转为海相沉积,并有少量火山岩的出现,可能记录了裂谷裂解初期由陆相快速充填沉积向中晚期随裂谷进一步伸展,逐步由陆相向海侵沉积和出现火山喷发的演化过程。代表了熊耳裂谷盆地北部分支裂谷边缘相沉积演化的结果。

唐文龙,李俊建,彭翼,宋立军,侯占国,张彤[6](2021)在《华北地区铜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文章在对华北地区579处铜矿床(点)资料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矿床类型,划分出四大成矿期,认为侏罗纪—白垩纪为最主要的成矿时期,以斑岩型、接触交代型为主;提出不同类型铜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控矿因素;建立了7种预测类型划分方案、6种预测方法。探讨了华北地区铜矿的时空演化,认为在重要成矿带和典型矿床开展深部资源勘查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

段庆松[7](2021)在《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岩浆静寂期~2.3Ga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背景探讨 ——以中条山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克拉通是全球着名的古老克拉通之一,其在古元古代期间的基底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议的焦点。在2.45~2.20Ga,全球岩浆活动减少和板块构造活动减缓,是一个明显的岩浆“静寂期”。而在华北克拉通部分地区保留有该阶段的岩浆活动记录,对认识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和全球构造体制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地区~2.3 Ga的冷口变质火山岩、寨子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横岭关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等地质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其中,冷口变质火山岩以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变质酸性火山岩,其形成年龄为2317±11 Ma,并存在2508±7 Ma的捕获锆石年龄。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俯冲作用引发的地幔部分熔融的基性岩浆上侵,并导致地壳物质的熔融加入,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寨子片麻岩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质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夹少量石英闪长质包体,二者侵位年龄接近,为2289~2316 Ma,表现出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寨子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TTG和C型埃达克质岩石,推测形成于新太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其中的暗色包体来源于地幔源区的基性岩浆,为新太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热源。横岭关花岗质片麻岩主要为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侵位年龄为2306~2324 Ma,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推断其形成于挤压环境下地壳加厚事件过程中新太古代TTG岩石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提出,中条山地区的~2.3 Ga岩浆活动主要受控制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构造环境,发生MASH过程,基性岩浆上升过程,经历了陆壳混染作用形成冷口火山岩;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酸性岩浆侵入形成横岭关花岗质片麻岩;同时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成分复杂的中、酸性岩浆,即寨子片麻岩。综合华北克拉通同期的岩浆活动,推测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间的古海洋在古元古代早期俯冲到东部陆块之下,洋-陆俯冲构成大陆边缘弧的模式,在东部陆块之上发生大量火山弧活动,形成了在华北克拉通中部从太华-中条-吕梁由南到北分布的~2.3Ga岩浆岩,或许暗示了古元古代早期的大陆边缘轮廓。

闫纪元[8](2021)在《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太平洋向西俯冲的影响,中国地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中生代时期东高西低的地貌态势逐步演化形成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貌。华北西部鄂尔多斯周缘形成环鄂尔多斯地堑系,包括鄂尔多斯西缘银川-吉兰泰断陷盆地、北缘河套盆地、南缘渭河盆地及东缘山西地堑系。这些地堑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中银川盆地新生代地层最厚处达7000 m,河套盆地最厚处达14800 m,渭河地堑最厚处达8000 m,山西地堑系最厚处达5000 m。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山西地堑系与其他几个边缘裂陷不同,它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方向排列的斜列断陷盆地组成,从北往南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组成。与此同时,随太行山的隆升,华北东部经历长期持续伸展作用,形成广阔的伸展裂陷与坳陷盆地,广泛接受沉积。尤其是黄河贯通以来,华北西部整体进入剥蚀状态,在华北东部形成了巨大的黄河冲积平原。研究和限定华北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隆升-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对认识我国华北地区晚新生代地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运城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南部,盆内最深处新生界厚度超过5000 m。有意义的是,运城盆地北侧的孤山高于地表700余米,加上被新生代沉积所埋藏的300余米和本文获得的孤山岩体2.1-3.3 km的侵位深度,孤山隆升的高度至少达3.1-4.3 km。目前孤山完全由裸露的花岗闪长岩体组成,表明侵位时的前寒武纪及古生代、中生代围岩都已经剥蚀殆尽,这巨量的物质除了沉积在运城盆地本身之外,大部分应该被黄河搬运到华北平原沉积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运城盆地什么时间开始发育?孤山的快速抬升发生在什么时间?巨大的侵蚀作用发生在什么时间?等等。因此,对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以及北侧孤山剥蚀过程的研究,可以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在华北地块中部的表现、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理解华北东、西部晚新生代的隆升-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1∶50000《上郭幅(I49E005012)》和《运城县幅(I49E006012)》地质填图,对运城盆地及北侧峨眉台地地层、构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运城盆地SG-1孔进行了地层序列划分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精细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探讨了晚新生代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进而通过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分析了构造和气候作用对盆地沉积过程的影响。并采用碎屑锆石物源示踪手段,讨论了盆地北缘地貌和水系演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测年等低温热年代学和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分析等手段对孤山的隆升剥蚀过程以及侵蚀速率进行了约束。主要取得以下的认识:1.SG-1孔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运城盆地最老时代为9.1 Ma,盆地很可能从这个时期开始发育,这恰恰是青藏运动序幕发生的时间,也即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影响至少在9.1 Ma已经到达华北克拉通中部。另一方面,盆地沉积速率或沉积相在3.6 Ma、1.2 Ma和0.2 Ma发生显着变化,分别与青藏运动A幕、昆黄运动和共和运动发生的时间一致,显示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东向扩展一直控制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暗示着运城盆地、甚至山西地堑系及整个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东方向的扩展有密切的成因关系。2.晚新生代盆地北部以河流沉积为主,构造活动和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起到了主导作用,SG-1孔岩心环境代用指标(粒度、色度、磁化率)表明气候作用对运城盆地的沉积有重要影响。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运城盆地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由于伸展作用的持续进行,汾河在3.6 Ma左右形成,并在峨眉台地中部ND-1孔中揭露出相关沉积,0.72Ma汾河河道出现在峨眉台地东部,0.20 Ma左右汾河彻底退出运城盆地。3.孤山的隆升剥蚀过程是本文研究约束运城盆地形成与沉积演化发展过程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幂函数关系角闪石全铝压力计,通过结晶压力计算出了孤山花岗闪长岩岩体的侵位深度在2.1-3.3km。现今孤山海拔高度1411 m,距离峨眉台地地表约700m,而峨眉台地新生界约300m,这意味着孤山花岗闪长岗岩体剥露抬升的最小高度在1000 m。加上侵位深度,中新生代运城地区地壳抬升幅度可能高达3.1-4.3 km。4.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和(U-Th-Sm)/He揭示了孤山120-90 Ma和50-30 Ma两次快速隆升剥露事件,作者认为30 Ma左右孤山已经隆升到接近现在的高度。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孤山花岗闪长岩体可能在8.7 Ma之前就已经暴露出地表。ND-1孔在143.2 m深处(~3.6 Ma)发育富含孤山花岗闪长岩碎屑的沉积层,而在SG-1孔629.5m深处(~8.7 Ma)出现大量孤山花岗闪长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孤山花岗闪长岩至少在8.7 Ma围岩已剥蚀殆尽,岩体直接暴露,考虑到这一时间与盆地形成时间接近,我们推测在运城盆地形成之前,孤山花岗闪长岩体便已经完全剥露出。5.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过程与孤山隆升剥蚀过程,也清楚地反映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运城盆地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向东扩展有密切关系,而且盆地自形成之后的发展一直受制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作用。孤山花岗闪长岩体裸露于地表之上700 m,表明围岩及岩体在30~8.7 Ma期间,剥蚀厚度至少3.1-4.3 km,除运城盆地接收部分沉积外,大量的沉积物被搬运并沉积到华北黄河冲积平原,形成巨大的黄河冲积扇体。6.孤山岩体山顶至坡底剖面上的宇宙核素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孤山在39.5-26.5 ka以来经历了强烈的侵蚀过程,侵蚀速率(16.3-23.6 mm/ka)与青藏高原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晚更新世黄河贯通导致的区域侵蚀基准面的下降所致,区域地貌在该时期定型。

石百顺[9](2021)在《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建设及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研究》文中提出地幔不均一性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内的重大前沿问题,对原始不均一性起因的探讨关系到地球起源问题的基础理论。本文通过建立世界主要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结合国内中条山-吕梁山野外采集样品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及相关地球化学数据,选择合适的古老克拉通进行对比研究,继而探讨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现象及其起因,为欧阳自远团队建立的原始地球的两阶段不均一星子堆积模型提供更多成果支持。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中条山太古代基底涑水杂岩中冷口岩组表壳岩、上覆的绛县群铜凹组、中条群篦子沟组中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2516±26Ma、~2213Ma、2077±29Ma。吕梁山界河口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1998±23Ma;吕梁群近周峪组变质玄武岩的原岩形成年龄在2152±52Ma;野鸡山群白龙山组中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2053±42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条山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涑水杂岩与上覆的绛县群和中条群内的变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变质基性岩均为轻稀土略富集重稀土平坦的右倾平缓型配分型式,随着时代的变新,稀土总量增加,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却逐渐减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谱中变质基性岩的微量元素表现出Nb、Ta和Ti不同程度的亏损;吕梁山古元古代的吕梁群和野鸡山群内的变基性岩也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但与中条山同时期的绛县群和中条群的地球化学特点却有明显的不同,如在不活泼元素的比值图解中,如La/Yb-Nb/Yb、Ba/La-Sr/Nd等图解中,中条山和吕梁山地区的变质基性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始太古代到古元古代的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在全球主要古老克拉通内是广泛存在的。如东皮尔巴拉地体与西皮尔巴拉地体内变质基性岩存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表现在东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低,西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高;东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Sr/Nd比值分布范围较广,西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Sr/Nd比值较低。格陵兰西南太古宙克拉通内Isua绿岩带3.8Ga南部地体变质基性岩的Y/Tb值较低,而3.7Ga北部地体中弧内变质基性岩的Y/Tb值较高;3.8Ga南部地体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高,而3.7Ga北部地体中弧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低;3.8Ga南部地体变质基性岩的Sr/Nd、Ba/La比值较低,而3.7Ga北部地体中弧内变质基性岩的Sr/Nd比值分布范围较广。通过对吕梁山、中条山地区及东皮尔巴拉地体内不同时代的变质基性火山岩与各自基底岩石的稀土元素和HFSE对比,发现后期形成的岩石继承了古老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岩石建造空间上的地球化学不均一性是对早期不均一性的继承。如中条山地区从基底涑水杂岩到上覆的绛县群和中条群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图谱均为轻稀土略富集,重稀土平坦的右倾型分配模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谱中均表现为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

潘星[10](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成源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中-新元古代大气氧含量较低,生物低等,无陆相有机质发育,且地层时代较老,经历多期构造抬升和热演化事件,元古代时期是否发育成烃生物?代表古生产力的生物丰度如何?沉积后有机质是否保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元古代油气勘探的研究核心与难点。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大量中新元古界油气藏、油气苗和富有机质岩石的发现,中-新元古界表现出一定的勘探潜力,这些烃源岩多分布在克拉通裂陷槽内。中国华北克拉通元古代裂陷槽发育,北缘的燕辽地区发育多套元古界烃源岩,如串岭沟组、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南部裂陷槽内是否发育烃源岩值得关注。鄂尔多斯盆地元古界热演化程度高、区内钻井少,常规烃源岩评价失效。因此,本文拟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新元古界为目标层系,从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深化认识中-新元古代的成源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制。通过主微量+稀土元素、生物化石,对构造背景、物源性质、气候风化、成烃生物等成源环境进行了分析。利用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代理指标与TOC的协同关系揭示有机质富集机制、草莓状黄铁矿的原位Fe、S同位素研究有机质矿化降解机制,总结出暗色泥岩的形成模式。为下一步寻找烃源岩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在Columb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发育元古代裂陷,凹陷期沉积滨海相白草坪组(1817±22Ma)和浅海陆棚相的崔庄组(1648.4±6.5Ma)碎屑沉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沉积震旦系罗圈组(~543Ma)砂泥互层,三个层组中的暗色泥岩为潜在烃源岩层系。(2)白草坪组为长英质物源为主的干旱气候环境,成烃生物以原核生物和疑源类为主,成源条件较差;崔庄组为以长英质物源为主的温湿气候环境,中等化学风化,成烃生物以蓝藻、细菌等原核生物为主,具备成源条件;罗圈组为以大陆拉斑玄武岩为主要物源,气候温暖湿润,热液发育,成烃生物以微球形浮游藻为主,成源条件较好。(3)崔庄组暗色泥页岩TOC均值为0.59%,崔庄组生物Ba含量整体<400ppm,生产力低下,且代理指标与TOC没有明显的相关性;V元素富集明显,但未达到静海环境中500ppm的超富集状态,指示非硫化缺氧沉积环境,其与TOC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底水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有机质的富集。(4)白草坪组和罗圈组TOC含量较低,基本<0.4%。罗圈组生产力在三个层组中最高,热液发育,营养元素富集;缺氧-硫化的底水环境指示较好的保存条件;有机质沉降后发生BSR作用矿化降解,残余TOC不高。白草坪组生产力与崔庄组相当,均较低;V元素富集不明显,频繁海平面升降使有机质保存较差,成源潜力不明显。

二、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寒武纪生物带
3 中国寒武纪地层区划和代表性剖面
    3.1 天山—兴安区(I)
        3.1.1 北天山—北山分区(I1)
        3.1.2 额尔古纳—兴安分区(I2)
    3.2 塔里木区(II)
        3.2.1 南天山分区(II1)
        3.2.2 库鲁克塔格分区(II2)
        3.2.3 柯坪分区(II3)
        3.2.4 铁克里克分区(II4)
        3.2.5 阿尔金山分区(II5)
    3.3 柴达木—祁连区(III)
        3.3.1 柴达木分区(III1)
        3.3.2 北祁连分区(III2)
        3.3.3 中祁连分区(III3)
        3.3.4 南祁连分区(III4)
    3.4 阿拉善区(IV)
    3.5 青藏区(V)
        3.5.1 西昆仑分区(V1)
        3.5.2 喜马拉雅分区(V2)
        3.5.3 川西分区(V3)
        3.5.4 滇西分区(V4)
    3.6 华北区(VI)
        3.6.1 西部分区(VI1)
        3.6.2 南部分区(VI2)
        3.6.3 中部分区(VI3)
        3.6.4 东部分区(VI4)
        3.6.5 边缘分区(VI5)
    3.7 扬子区(VII)
        3.7.1 扬子台地分区(VII1)
        3.7.2 扬子边缘分区(VII2)
    3.8 东南区(VIII)
4 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的问题
    4.1 扬子区
        4.1.1 扬子区寒武系底界识别与界线岩石地层名称问题
        4.1.2 扬子区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
        4.1.3 扬子区寒武系顶界厘定问题
    4.2 华北区
        4.2.1 寒武系底部地层单元的时代问题
        4.2.2 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和炒米店组的使用问题
    4.3 塔里木及天山地区
        4.3.1 柯坪分区玉尔吐斯组和肖尔布拉克组的时代问题
        4.3.2 库鲁克塔格分区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的时代问题
        4.3.3 库鲁克塔格分区金龙沟组和白云岗组的问题
        4.3.4 柯坪分区下丘里塔格群、上丘里塔格群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问题

(2)我国饰面用大理岩成矿区带划分和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特征
2 矿床类型
    2.1 区域变质型
    2.2 接触变质型
3 饰面用大理岩成矿(区)带划分
    3.1 划分原则
    3.2 主要成矿区带特征
        3.2.1 区域变质型饰面用大理岩成矿区带
        3.2.2 接触变质型饰面用大理岩成矿区带
4 成矿规律
    4.1 成矿时代
    4.2 空间分布
    4.3 地层专属性
    4.4 构造演化与成矿
5 结论

(3)熊耳裂陷槽云梦山组LA-ICP-MS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及数据处理
3 同位素年龄分析
4 地质意义
    4.1 云梦山组沉积时限
    4.2 物源区分析
    4.3 碎屑岩锆石与大地构造演化
5 结论

(4)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论文提纲范文)

1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简史
2 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界断裂
    2.1 北部边界
    2.2 西部边界
    2.3 南部边界
    2.4 东部边界
3 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基底的研究进展
4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基底的概况
    4.1 北界边沿基底岩石
    4.2 西界边沿基底岩石
    4.3 南界边沿基底岩石
    4.4 东界边沿基底岩石
5 讨论与建议
    5.1 基本认识
    5.2 研究的突破口和存在的问题

(5)山西吕梁地区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岩成因及形成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分区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三章 分析测试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3 LA-ICP-MS锆石定年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第四章 盆沉积层序、沉积相学及物源分析
    4.1 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4.2 物源分析
        4.2.1 岩相学
        4.2.2 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对地层的约束
        4.2.4 源区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火山岩成因及形成背景构造
    5.1 岩石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
        5.1.1 岩相学
        5.1.2 主、微量元素特征
        5.1.3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1.4 Sr-Nd同位素特征
    5.2 岩石成因与源区特征
    5.3 岩石形成构造背景
    5.4 构造演化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华北地区铜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铜矿资源特征
2 铜矿床类型及特征
    2.1 铜矿床成因类型及特征
    2.2 铜矿床预测类型
3 铜矿时空分布规律
    3.1 成矿时代分布规律
    3.2 空间分布规律
    3.3 主要铜矿床类型特征及控矿因素
4 构造演化与找矿远景
    4.1 构造演化
    4.2 找矿方向及远景
5 结论

(7)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岩浆静寂期~2.3Ga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背景探讨 ——以中条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
    2.2 涑水杂岩的地质特征及解体
第三章 中条山~2.3 Ga地质体的岩石学特征
    3.1 冷口变质火山岩
    3.2 寨子片麻岩
    3.3 横岭关花岗质片麻岩
第四章 中条山~2.3 Ga地质体的锆石年代学及Lu-Hf、O同位素
    4.1 锆石U-Pb年代学
    4.2 锆石Hf-O同位素
第五章 中条山~2.3 Ga地质体的岩石地球化学
    5.1 冷口变质火山岩
    5.2 寨子片麻岩
    5.3 横岭关花岗质片麻岩
第六章 中条山~2.3 Ga地质体的成因与构造背景讨论
    6.1 冷口变质火山岩
    6.2 寨子片麻岩
    6.3 横岭关花岗质片麻岩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8)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山西地堑系的研究现状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与运城盆地地质特征
    2.1 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
    2.2 山西地堑系
    2.3 运城盆地
第三章 运城盆地北侧孤山隆升剥露历史与侵蚀速率研究
    3.1 孤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3.2 孤山岩体侵位深度
    3.3 孤山岩体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3.4 孤山岩体侵蚀速率研究
第四章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学与沉积相分析
    4.1 运城盆地SG-1 孔沉积序列和沉积相分析
    4.2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学
    4.3 运城盆地SG-1 孔环境代用指标记录
第五章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
    5.1 碎屑锆石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5.3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讨论
第六章 运城盆地构造-沉积及北侧孤山隆升剥蚀过程讨论
    6.1 孤山晚新生代地貌的形成
    6.2 运城盆地北部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
    6.3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沉积及北侧孤山隆升剥蚀过程讨论
结论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建设及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基础、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基础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原始地球起源
        1.2.2 地球形成的两阶段性及对早期地球化学成分不均一性的影响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专题数据库建立
    2.1 数据库框架搭建
    2.2 数据库指标选取
第3章 全球主要古老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特征
    3.1 皮尔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
        3.1.1 东皮尔巴拉地体(East Pilbara Terrane;EP)
        3.1.2 库拉纳地体(Kurrana Terrane;KT)
        3.1.3 西皮尔巴拉超级地体(West Pilbara Superterrane;WPS)
    3.2 西南格陵兰太古宙克拉通
        3.2.1 始太古代Isua绿岩带(~3.8Ga和~3.7Ga)
        3.2.2 中太古代(约3075Ma)Ivisaartoq–Ujarassuit绿岩带
    3.3 华北克拉通
        3.3.1 冀东地区
        3.3.2 鲁山地区
        3.3.3 中条山地区
        3.3.4 吕梁山地区
第4章 古老克拉通内陆核早前寒武纪地球化学不均一现象
    4.1 皮尔巴拉克拉通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东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1.2 西皮尔巴拉超级地体地球化学特征
        4.1.3 东皮尔巴拉地体与西皮尔巴拉地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
    4.2 格陵兰西南太古代克拉通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始太古代Isua绿岩带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中太古代(约3075Ma)Ivisaartoq–Ujarassuit绿岩带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2.3 格陵兰西南太古宙克拉通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
    4.3 华北克拉通区域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冀东地区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3.2 鲁山地区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3.3 中条山-吕梁山地区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4.3.4 华北克拉通区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
第5章 区域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
    5.1 吕梁-中条裂谷带
        5.1.1 吕梁山和中条山地区锆石LA-ICP-MS U-Pb定年
        5.1.2 吕梁山和中条山地区构造背景
        5.1.3 吕梁山和中条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5.1.4 吕梁-中条裂谷带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
    5.2 东皮尔巴拉地体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成源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中-新元古界油气藏勘探现状
        1.2.2 成源环境研究现状
        1.2.3 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大气氧含量
    2.2 生物演化
    2.3 古大陆演化及对盖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2.3.1 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裂解
        2.3.2 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裂解
    2.4 冰期旋回
    2.5 区域地层发育概况
第三章 中-新元古界岩相学与沉积环境演化
    3.1 沉积背景
    3.2 野外剖面沉积地层
    3.3 地层对比与时代归属
    3.4 中-新元古界岩相学与沉积环境
        3.4.1 中条剖面沉积环境演化
        3.4.2 洛南剖面沉积环境
        3.4.3 华亭剖面沉积环境
    3.5 中-新元古代沉积演化过程及野外剖面沉积相对比
        3.5.1 长城系沉积演化过程
        3.5.2 蓟县系沉积演化过程
        3.5.3 震旦系沉积演化
        3.5.4 野外剖面沉积相对比
第四章 中-新元古界地球化学特征
    4.1 实验方法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4.1 有机碳丰度
        4.4.2 成熟度指标
        4.4.3 生烃潜力
        4.4.4 有机质类型和干酪根碳同位素
第五章 暗色泥页岩的成源环境
    5.1 崔庄组成源环境
        5.1.1 物源背景及性质
        5.1.2 古气候
        5.1.3 风化条件
        5.1.4 稀土元素指示的环境意义
        5.1.5 成烃生物组合
    5.2 白草坪组和罗圈组成源环境
        5.2.1 物源背景及性质
        5.2.2 气候与风化
        5.2.3 稀土元素指示的环境意义
        5.2.4 成烃生物组合
第六章 暗色泥岩有机质富集机制
    6.1 崔庄组暗色泥岩有机质富集机制
        6.1.1 古生产力特征
        6.1.2 表层水体的含氧性
        6.1.3 沉积底水的氧化还原特征
        6.1.4 有机质富集机制
    6.2 白草坪组和罗圈组暗色泥岩成源潜力
        6.2.1 生物组合及半定量
        6.2.2 古生产力
        6.2.3 氧化还原条件
        6.2.4 草莓状黄铁矿的环境指示意义
        6.2.5 热液活动的意义
        6.2.6 有机质富集机制
    6.3 暗色泥岩发育模式
    6.4 勘探前景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2]我国饰面用大理岩成矿区带划分和成矿规律[J]. 冯书文,詹建华,陈军元,王依,王超峰,张徐.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1(05)
  • [3]熊耳裂陷槽云梦山组LA-ICP-MS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耿军阳,刘丽萍,罗顺社,张严,吕奇奇,王铜山.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1(05)
  • [4]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J]. 翟明国. 科学通报, 2021(26)
  • [5]山西吕梁地区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岩成因及形成背景[D]. 雷天. 西北大学, 2021(12)
  • [6]华北地区铜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J]. 唐文龙,李俊建,彭翼,宋立军,侯占国,张彤. 地质找矿论丛, 2021(02)
  • [7]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岩浆静寂期~2.3Ga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背景探讨 ——以中条山地区为例[D]. 段庆松.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8]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D]. 闫纪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9]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建设及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研究[D]. 石百顺. 吉林大学, 2021(01)
  • [10]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成源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D]. 潘星. 西北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年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