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一、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蔡政东[1](2021)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次研究旨在评价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标准评价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新的循证依据。方法:由2名独立工作的人员严格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BM)、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e)、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VIP)、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选择文献发布时间由建库至2021年2月,关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RCT。对检索得到的RCT进行质量评估后进行Meta分析。并对森林图结果进行发表性偏倚检验、对RCT进行异质性分析、对不同疗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共纳入32篇RCT,2251例患者,但RCT质量较差2.总体有效率森林图显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与假针灸在内的所有对照组[RR=1.31,95%CI(1.25,1.36),(P<0.00001)]。3.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仅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与假针灸在内的所有对照组[RR=1.31,95%CI(1.20,1.42),(P<0.00001)]。4.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西药对照组[RR=1.39,95% CI(1.24,1.55),(P<0.00001)]。5.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联合其它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对照组[RR=1.30,95%CI(1.23,1.38),(P<0.00001)]。6.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仅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与西药照组无统计学差异[RR=1.14,95%CI(0.96,1.35),(P=0.12)]。结论:1.针刺无论是单独治疗HFS还是联合其他疗法治疗HFS,均优于西药、假针灸,值得临床推广。2.仅用艾灸治疗HFS疗效与卡马西平片接近,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到艾灸成本低,副作用少的特点,同样值得临床推广。

李淑贤,黄现平,张玉冰,张兴祥[2](2021)在《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工作现状,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分析该治疗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使用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状况、疼痛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状况、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况、疼痛情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可有效平复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疼痛,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董海燕,洪卫民[3](2020)在《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采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况、疼痛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状况、疼痛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况、疼痛情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可有效平复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疼痛,临床疗效确切。

傅强[4](2020)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相关疗法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干预方案,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指导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结局指标绘制“证据网络图”、“比较-校正漏斗图”、“排序概率表”、“排序概率图”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合计患者6200例,涉及14种干预措施,其中67项报告了总有效率,31项报告了VAS评分,7项报告了疼痛发生频率,19项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8项报告了复发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穴位注射(SUCRA=98.0%)、电针+穴位注射(SUCRA=79.0%)、针刺+中药+西药(SUCRA=75.4%)、针刺+中药(SUCRA=73.0%)。(2)降低VAS评分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穴位注射(SUCRA=86.4%)、针刺+灸法(SUCRA=74.0%)、针刺+中药+西药(SUCRA=64.9%)、电针+西药(SUCRA=57.8%)。(3)减少疼痛发生频次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刺络(SUCRA=87.1%)、电针+穴位注射(SUCRA=78.8%)、针刺+西药(SUCRA=75.4%)、电针+西药(SUCRA=48.8%)。(4)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是:西药(31.29%)、电针+西药(12.63%)、针刺+西药(9.69%)、针刺(9.04%)、针刺+中药+西药(7.30%)、电针+穴位注射(3.33%)、针刺+中药(2.17%)(5)控制复发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中药(SUCRA=88.6%)、针刺+灸法(SUCRA=76.0%)、电针+西药(SUCRA=51.2%)、针刺(SUCRA=31.8%)、西药(SUCRA=2.3%)。(6)以总有效率和VAS评分作聚类分析提示:电针+穴位注射干预措施最优。结论: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电针+穴位注射最优,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西药疗法,各类联合疗法也互有优劣。由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多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RCT进一步予以证实。

宋润娇[5](2020)在《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观察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就诊的76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卡马西平片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以清热熄风通络为法的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中药汤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结果:研究过程中无研究脱落,最终统计76例患者数据,对照组38例,治疗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族病史、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周后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90%,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0%,两组组间均经Mann-Whitney检验分析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在疼痛视觉模拟(VAS)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4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6%,两组组间均经Mann-Whitney检验分析P<0.05,提示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符合正态分布,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周后P值为0.043(P<0.05),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组间P值为0.028(P<0.05),说明两组间不同治疗方法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差异,并且在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治疗组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呈偏态分布,两组组间经Mann-Whitney检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P值为0.040(P<0.05)、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组间比较P值为0.020(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访后两组差异更显着。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功、肾功安全性指标经配对t检验比较P>0.05,表示以清热熄风通络为法的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面无造成人体危害,安全有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随访后均没有出现影响本试验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以清热熄风通络为法的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面安全、有效,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赵永辉[6](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国际头疼协会将其定义为:阵发性的面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有扳机点,洗脸、刷牙等因素可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神经血管冲突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由于血管对三叉神经的长期压迫,导致三义神经发生脱髓鞘病变,诱发神经的异常“放电”,引起三义神经痛。基于对三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但是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医生的手术水平、手术室设备及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在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我们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多个临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系列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但不同临床症状特点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疗效,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症状学因素,以达到术前筛选合适患者、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目的。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9例。按照症状学分类,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其中典型三叉神经痛236例,非典型患者133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微血管减压术后12个月随访,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痊愈147例(62.28%)、部分缓解80例(33.89%)、明显减轻6例(2.54%)、无效3例(1.27%),疼痛缓解率为96.18%(227/236)、总有效率为 98.73%(233/236);非典型组患者术后疼痛痊愈 16例(12.03%)、部分缓解 24 例(18.05%)、明显减轻 78 例(58.65%)、无效15例(11.28%),疼痛缓解率为30.08%(40/133)、总有效率为88.72%(118/133)。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非典型组患者,P<0.0 5;认为统计学结果具有差异。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组患者。因此,对于典型三叉神经痛我们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作为主要外科干预手段,对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供了参考,进而优选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提高治愈率、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包括T1、T2、3D-TOF及 3D-FIESTA序列,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对磁共振扫描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来源,并与术中实际观察结果比较,评价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的灵敏度为98.87%(88/89)、特异度为100%(1/1);与术中观察结果相比,术前诊断责任血管来源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5,并且可以模拟手术入路,为术者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指导微血管减压术的实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与术中结果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技术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以往的大多数报道主要为由责任血管为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静脉压迫也可能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MVD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此类患者的能力。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纯静脉压迫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年的微血管减压术经验,共34例仅由静脉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我们分析其症状、手术情况、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压迫与动脉压迫为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有不同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所有34例患者中,19例(55.88%)患者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第二支最常受累。大多数静脉压迫程度是Ⅲ级(20/34,58.82%)。岩静脉及其分支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21/34,61.76%)。静脉压迫位于三叉神经根出脑干端10例(29.41%),18例(52.94%)压迫三叉神经脑池段,以及1 1例(32.35%)压迫麦克尔腔。随访结果显示26例(76.47%)患者痊愈,4例(20.59%)患者部分缓解,2例明显减轻(5.88%),1例患者无效(2.94%)。并发症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最高(5.9%),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单纯静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有完整随访资料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有效351例,无效18例;暂时性并发症有面部麻木22例(5.96%)、平衡障碍5例(1.36%)、头晕及头痛31例(8.40%)、脑脊液漏9例(2.44%)、颅内感染8例(2.17%)、癫痫发作1例(0.27%),发现并发症后积极对症处理,症状均有所好转或痊愈;永久性并发症为面部麻木19例(5.15%)、听力下降和耳鸣6例(1.63%)、头晕2例(0.54%)、平衡障碍4例(1.08%)、听力丧失3例(0.81%)、死亡1例(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类型、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血管压迫、受压部位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的因素。多因素结果显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无血管压迫和无明确责任血管相对典型三叉神经痛、有血管压迫和存在明确责任血管发生预后无效的风险分别为8.032(95%CI:3.827-16.842)倍、3.939(95%CI:2.505-6.195)倍和 9.134(95%CI:4.295-19.426)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其中非典型临床表现、无血管压迫和非动脉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的归纳总结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15例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5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术后1 3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例偶尔疼痛,不需服药,1例服药后疼痛可以控制。术后患者患侧面部感觉减退11例,咀嚼肌无力9例,口角疱疹6例,经对症处理及康复治疗后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1.6个月,复发3例。结论: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微创、有效,以及患者可以在全麻无痛下进行等优点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理想的微创补救治疗手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对患者术前症状学特点的综合评估、分析不同亚型患者的术后疗效,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症;2.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评估,使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并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对特殊责任血管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单纯静脉压迫也可以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安全、有效;4.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预防及处理策略;5.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非典型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血管压迫和术中无明确责任血管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拒绝再次行MVD手术的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治疗措施。本课题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可进一步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使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牛小辉[7](2019)在《两种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分析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于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选择86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组各43例,对照组为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为奥卡西平治疗,观察两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均较严重,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观察组疼痛程度逐渐降低,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采用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其中奥卡西平相对治疗效果更好,利于尽快缓解疼痛,减轻患者不适感,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周芳伊[8](2019)在《HLA-B*1502基因检测指导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的安全性及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口服卡马西平的癫痫患者行HLA-B*1502基因检测,分析HLA-B*1502基因与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相关性,从而评价HLA-B*1502基因检测应用于口服卡马西平癫痫患者的安全性。通过成本效果分析,评价HLA-B*1502基因指导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的经济性。方法于2016年01月2017年04月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皮肤科住院的符合入组条件的癫痫患者进行登记入组,提取患者外周血DNA,送至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型与药疹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于2017年05月2018年04月对同院神经内科口服卡马西平和口服丙戊酸钠符合入组标准的癫痫患者进行登记入组,设置对照组A方案(口服卡马西平)、B方案(口服丙戊酸钠)和基因指导组C方案(HLA-B*1502基因检测阴性口服卡马西平),运用跟踪随访及调查问卷的方法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依从性与费用情况。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癫痫患者共105例,通过Pearson卡方值检验所有入组患者的性别(P=0.522)、城乡分布(P=0.569)、年龄(P=0.565)、病因(P=0.968)、发作类型(P=0.458)均与HLA-B*1502基因检测结果无相关性(P>0.05)。2.HLA-B*1502基因检测总阳性率为14.29%(15/105),所有入组癫痫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药疹,药疹发生率为11.43%(12/105),其中轻型药疹发生率为6.67%(7/105),中重型药疹发生率为4.76%(5/105);HLA-B*1502基因阳性者药疹发生率91.67%(11/12),阴性者药疹发生率8.33%(1/12);未发生药疹组HLA-B*1502基因阳性率3.81%(4/105),阴性率88.57%(93/105)。3.本研究发现,发生药疹患者的平均用药时间为0.052±0.034年(即6-30天),未发生药疹患者的平均用药时间为1.75±1.08年,二者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9.335,P<0.01)。4.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基因指导C方案与对照A方案、B方案在性别(P=0.118)、年龄(P=0.752)、城乡分布(P=0.063)及病程(P=0.99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基因指导C方案的总有效率比A方案的总有效率要高(P=0.04),同时比B方案的总有效率也要高(P=0.034),对照组中B方案的总有效率比A方案的总有效率要高(P=0.006),三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基因指导C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值7822.99元与A方案12253.89元、B方案12165.01元相比更经济,三者之间统计学差异有意义(T=7.347,P=0.018<P=0.05)。结论1.卡马西平所致药疹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个月内,并与HLA-B*1502基因存在强相关性。2.HLA-B*1502基因指导抗癫痫治疗更安全,成本效果更好。

陈新悦[9](2006)在《丙戊酸钠的临床新用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戊酸钠为一种广谱抗癫痫药,近年来,其许多临床新用途逐渐被发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主要有治疗偏头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脑血管意外后顽固性呃逆、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舞蹈症、迟发性运动障碍、酒精戒断反应和艾滋病等。

张敬军,高英丽,陈青[10](2001)在《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单用丙戊酸钠治疗 ,全部病例由专人治疗观察 ,观察其临床疗效、剂量及副作用。结果 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总有效率为 79.5 % ,剂量为 0 .6~ 2 .0 g .d-1,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二、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文献评价方法
        2.2 数据提取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筛选流程
    3 纳入RCT基本情况
    4 RCT 偏倚风险评估
    5 Meta分析结果
        5.1 有效率森林图
        5.2 发表性偏倚
        5.3 敏感性分析
        5.4 亚组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肌痉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比较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研究组
    1.4 观察指标
        1.4.1 借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4.2 借助视觉模拟量表
        1.4.3 两组患者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心理状况
    2.2 两组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疼痛状况
    2.3 两组患者对比临床疗效
3 讨论

(4)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1.1 历史沿革与流行病学
        1.2 三叉神经解剖概述
        1.3 定义及分型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6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分型
        2.4 治则治法
        2.5 针刺治疗TN优势
第二章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
        3.2 网状Meta结果分析
        3.3 研究局限性
        3.4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 3 周后有效率比较
        3.4 两组治疗结束 1 个月后随访有效率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的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方解及药物分析
    3 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评价指标分析
    5 试验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

(6)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两种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2.2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分析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3 讨论

(8)HLA-B*1502基因检测指导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的安全性及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第一部分 HLA-B*1502 基因检测指导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LA-B*1502 基因检测指导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的成本效果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表
课题资助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Meta分析[D]. 蔡政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 李淑贤,黄现平,张玉冰,张兴祥.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01)
  • [3]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J]. 董海燕,洪卫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5)
  • [4]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傅强. 暨南大学, 2020(03)
  • [5]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宋润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D]. 赵永辉. 山东大学, 2019(02)
  • [7]两种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比较[J]. 牛小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3)
  • [8]HLA-B*1502基因检测指导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的安全性及成本效果分析[D]. 周芳伊. 南华大学, 2019
  • [9]丙戊酸钠的临床新用途[J]. 陈新悦. 中国药业, 2006(10)
  • [10]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张敬军,高英丽,陈青.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