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邻居——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思考

如何做邻居——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思考

一、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高梦庭[1](2018)在《“@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对华社会关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博用户的扩大,微博也成为了境外机构对华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的驻华使馆就成为了最早注册微博并最为活跃的境外机构。考虑到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本文从“@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入手,考察日本如何利用微博与中国民众构建关系。这对厘清影响中日关系的相关变量和提高我国对外传播水平均有一定的意义。“@日本国驻华大使馆”积极与中国网友进行关系建构有其背景——中日关系处于待改善状态,“@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有必要对重建关系做出努力。侵华战争的历史让中国民众至今仍对日本持有“厌恶”情绪;中国国内媒体塑造的日本是“仇敌”和需要警戒的对象;地缘政治背景下的中日关系具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即便如此,中日关系中仍有很多积极因素可以被利用、应该被巩固,这为撬动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敌对”意识,巩固向好发展的势头与机会有重要意义。“@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在构建对华关系时主动放低姿态,充分利用关系纽带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将中国民众与日本聚集到一起。在线下活动中,日本还积极搭建日本场景,带给中国民众浸透式的日本体验,通过空间距离的拉近构建更加紧密的关系。从短期来看,“@日本国驻华大使馆”试图在关系建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确认能够为日本“代言”的华人。从长期来看,“@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希望与中国民众建立“好伙伴”、“好邻居”的关系。同时,“@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建构关系的落脚点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之间摇摆。“好伙伴”、“好邻居”的关系只是一种表征,而日本对华社会关系的实质是警戒与利用。

肖曦[2](2006)在《权力、制度与文化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框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权力、文化为自变量,以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制度/国际合作为因变量,采取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新现实主义的权力结构出发,还是从建构主义的共有观念或文化出发,东北亚地区都存在实现制度化的地区安全合作的可能和条件。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把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假定为理性主义的“经济人”和建构主义的“社会人”,并且认为二者假设存在相容性的一面;同时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领域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二元划分。在传统安全领域,根据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借助博弈论的工具,对后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不同权力结构情势下的国际制度供给模式和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这是本文从权力出发,建构的“权力——制度合作”的研究路径,体现了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模式。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固有的属性,使得各国作为“社会人”易于形成一种趋向于合作的共有观念,在共有观念或者文化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就是本文寻求的“文化——制度合作”的研究路径。最后,本文以朝核危机和六方会谈作为个案,具体分析了类似这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地区集体认同,能否在东北亚地区成功实现制度创新、达成国际合作。

凌星光,洁子[3](2001)在《应避免民族主义的相互攀升》文中研究表明 具有近70年历史的权威杂志《世界知识》(半月刊),在2000年第1期上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冯昭奎先生的文章《怎样做邻居——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并且还在同期的“大家谈”栏日中以“我看中日关系”为题进行了讨论,首次的12位讨论者均是知识分子、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读者反应强烈,因此该杂志又在12、13、14期上继续讨论。这其中,特别引入注目的是一网友的《媚日外交的急先锋——冯昭奎》一文,其内容很能代表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感情和看法,同时冯昭奎先生与网友的商榷文章也同时登出了。

冯昭奎[4](2000)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中日关系——回答一位网友的批评》文中认为 正当我在修改这篇回答网友批评的文章时,5000多名东瀛宾客正在中国各地开展友好交流活动。而在这次规模空前的中日友好交流活动开始之际,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

冯昭奎[5](2000)在《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世纪翻了过去,新的世纪已向我们走来。当前,围绕中日关系可以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如果中日两国能顺利地发展友好关系,加强真诚合作,将给两国乃至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实惠。另一种声音则说,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太复杂太难办,两国之间缺乏相互信赖的现状与开展和扩大真正合作的要求差得太远。由此可以看出,中日关系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尽管如此,有一个现实却是无法改变和回避的,这就是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如能相处得好一些,对双方乃至左邻右舍都有好

二、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对华社会关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政务微博的概念与功能
        (二)政务微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三)微博传播机制研究
        (四)微博社会网络关系研究
        (五)境外政务微博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依据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建构对华社会关系的背景
    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影响
    二、中国国内媒体所塑造的“日本”
        (一)新闻媒体:需要警戒的日本
        (二)影视剧:作为“仇敌”的日本
    三、地缘政治中的中日关系
        (一)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制约
        (二)周边国家关系强化影响中国利益
    四、中日关系中的积极因素需要巩固
第二章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建构对华社会关系的策略
    一、放低姿态
        (一)个体化形象塑造
        (二)重视意见提供者
    二、利用关系纽带
        (一)地缘:华人为日本代言
        (二)趣缘:兴趣凝聚关系
        (三)志缘:共促中日交流
    三、意见领袖塑造向心力
        (一)线上的意见领袖
        (二)线下的意见领袖
    四、场景中的浸透式体验
        (一)空间场景
        (二)语言场景
        (三)文化场景
第三章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建构对华社会关系的目标
    一、近期目标:培养日本“代言人”
        (一)圈层的流动与沉淀
        (二)收缩点分析
        (三)“代言人”的确认
    二、长期目标:建构“好伙伴”与“好邻居”
        (一)基于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
        (二)好客与互助的友邻关系
    三、日本政府所建构的对华关系的实质
        (一)关系建构落脚点的摇摆
        (二)警戒与利用的对华关系实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权力、制度与文化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辨析
    四、研究方法
    五、内容架构与主要论点
第一章 分析的路径:方法论的辨析与研究假设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二、自由主义安全观
    三、建构主义安全观
    四、研究性假设
第二章 东北亚传统安全问题与安全合作
    一、中美日俄的地区安全战略分析
    二、东北亚传统安全的结构分析
    三、多元博弈情势下的制度供给:一种可能性分析
第三章 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安全合作
    一、非传统安全及其合作模式分析
    二、东北亚非传统安全的问题领域
    三、东北亚非传统安全的合作现状
第四章 从观念认同到制度创新:一种路径分析
    一、制度创新与国际制度创新
    二、国际制度创新之于文化
    三、文化之于国际制度:途径与机制
第五章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规范性探讨
    一、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模式探讨
    二、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原则
第六章 作为东北亚安全合作模式创新的六方会谈:经验研究
    一、六方会谈的缘起与演进
    二、六方会谈与地区集体认同
    三、制度生成与东北亚安全合作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北京六方会谈的主席声明及共同声明
    附录二 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联合声明
    附录三 中俄关于2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附录四 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四、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对华社会关系建构研究[D]. 高梦庭. 苏州大学, 2018(02)
  • [2]权力、制度与文化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框架分析[D]. 肖曦. 吉林大学, 2006(10)
  • [3]应避免民族主义的相互攀升[J]. 凌星光,洁子. 世界知识, 2001(02)
  • [4]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中日关系——回答一位网友的批评[J]. 冯昭奎. 世界知识, 2000(14)
  • [5]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J]. 冯昭奎. 世界知识, 2000(01)

标签:;  ;  ;  

如何做邻居——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