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一、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磊[1](2021)在《医用激光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泌尿系统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其治疗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 必要时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泌尿系统肿瘤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这些技术包括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腹腔镜技术、经尿道手术技术等, 各种技术日益成熟,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医用激光的出现为泌尿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临床上, 可以应用医用激光治疗肾肿瘤、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尿道肿瘤等, 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医用激光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郑玉峰,夏丹丹,谌雨农,刘云松,徐钰倩,温鹏,田耘,赖毓霄[2](2021)在《增材制造可降解金属医用植入物》文中研究说明增材制造技术由于其高精度、高自由度等特点,可赋予医用金属植入物定制化的宏观与微观结构,使植入物与患者待修复缺损部位实现更好的生物力学适配,满足临床治疗个性化方案的需求,并为医用金属植入物的制造提供新途径。可降解金属目前是医用金属的研究热点,增材制造可降解金属医用植入物是个新方向,本文重点对增材制造镁基、锌基、铁基可降解金属的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力学性能、降解行为、生物相容性相关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展望了增材制造技术在医用可降解金属植入物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吴先哲[3](2021)在《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骨科医学诊疗中,个性化精准诊疗的需求日益旺盛。3D打印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本论文针对激光3D打印(SLM)个性化多孔钽的设计制造需求,深入研究了SLM打印金属钽的优化工艺,以此为基础应用Euler-Bernoulli梁理论研究建立了多孔体相对密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理论的函数关系,并用有限元法在ABAQUS软件中进行了模拟修正。研究了基于理论等刚度条件下,变截面梁模型与对应等截面梁模型几何参数的换算关系。选取典型的孔结构设计参数,打印系列多孔结构试样,并检测了其力学属性参数。对比了理论数学模型,研究了样件相对密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针对复杂的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例,根据人体生物力学、临床手术要求,用有限元法优化植入假体的设计结构。在确保假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轻量化结构,探索性提出了变密度的假体设计方法,为多孔钽假体临床植入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是:(1)针对具有耐高温(熔点为2996℃)、高密度(16.65 g/cm3)的金属钽粉,对SLM工艺中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铺粉层厚、扫描间距等4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优化,探究了激光功率密度与成形试样质量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SLM成形钽粉材料过程中,实际作用激光功率小于300w时,可有效降低样件组织内部裂纹的产生概率。试样致密度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升高而增高,但过高的激光能量密度也会引起打印缺陷。激光功率密度在800J/mm3左右,样件的微观缺陷较少,SLM打印致密钽样件的相对密度可达到98%,能够达到工业化制造金属钽的静力学性能,可以打印设计直径是0.25mm以上的圆柱结构。(2)本论文研究了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的几何特性,确定其主要结构设计参数为长径比(β),孔径(d)以及变径比(τ)。为了保证设计的多孔结构的几何特性,在菱形十二面体的节点处,融合圆柱最小高(g)与小梁名义直径D1的比值α应为?2?2。当β趋近于?2时,多孔体相对密度的理论极限值约为0.5984。根据Euler-Bernoulli梁理论,研究得出了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单胞结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弹性模量的函数模型,理论弹性模量与孔结构的β和τ直接相关。用有限元法在ABAQUS软件中对函数模型进行了模拟修正,得出单胞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理论等效弹性模量的修正系数为0.76,而多胞结构的弹性模量减小并不明显。当基体材料属性(钽,185.7Gpa)和变径比τ确定时,理论上多孔体相对密度与等效弹性模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3)应用Euler梁理论推导了圆形等截面菱形十二面体的理论力学模型。研究表明等截面梁模型弹性模量也与孔结构的长径比直接相关。基于理论计算,得出了等刚度条件下变截面梁模型与等截面梁模型几何参数的换算关系。选取典型孔结构设计参数,SLM打印成形了系列多孔钽试样,其实测弹性模量在1.82Gpa-5.15Gpa之间,接近人骨的力学性能。发现由于SLM工艺局限,多孔样件表面形貌粗糙,样件与理论设计模型偏差较大。样件弹性模量的实测值随样件的相对密度增大而增大,且呈线性增长趋势。(4)针对复杂的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例,运用本文研究的多孔体力学属性成果,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找到了优化的假体设计方案。按照假体应力分布,提出了“框架式”的变密度多孔结构假体设计方案。用有限元法对等效变密度模型受载进行了仿真模拟。在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的变密度假体理论上减少质量25%,为多孔钽假体临床植入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钟志惟[4](2021)在《基于NIR-Ⅱ和汽泡的双辅助的肝素和尿激酶双药序列释放平台的构建及其体内外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在内的一种常见且可致命的疾病。DVT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高不下,且急性血栓易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目前,基于尿激酶(UK)的临床溶栓的传统药物存在用量大、半衰期短、易出血副作用等缺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的药物溶栓方法。纳米给药平台具有尺寸多样化、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修饰、载药量大、可降解等特点,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增加给药体系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其副作用。目前,纳米技术和药物治疗相互结合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和生物材料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中空介孔硅(HMSNs)由于其具有高渗透、低密度、稳定的热力学、介孔硅(MSNs)自身的优良性能与特点、具有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大,孔径尺寸可调,结构高度有序,表面富含活性羟基(-OH)基团易于修饰、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等优点,主要应用于纳米级传感器、催化反应、药物载体、生物医用等领域,尤其作为载体在药物传输系统中被广泛应用。普通肝素(UH)和UK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且溶栓机理各不相同,理论上说,UH和UK联用是一种有希望的联合用药方式。但实际上,由于UH和UK带相反的电荷,直接联用溶栓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两种药物电荷排斥的劣势,我们拟开发一种双辅助(近红外-Ⅱ,汽泡)双药序列式药物释放的多功能溶栓平台(UK-UH@PDA@HMSNs),这种序列释放可以成功解决UK与UH因电荷相互排斥难以直接混合联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PDA@HMSNs的表征、光热性能、药物负载、药物释放以及生物相容性,评估UK-UH@PDA@HMSNs纳米溶栓复合物在体内、外的溶栓效果和生物安全性。方法:1.在综合比较已报道的各种制备HMSNs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一种价格低廉、方法简便、实用性强的油水双相反应结合模板法制备可降解的HMSNs。负载UK后,利用界面聚合法HMSNs表面形成聚多巴胺(PDA)薄膜,最后在PDA薄膜外侧负载UH最终形成UK-UH@PDA@HMSNs纳米溶栓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粒度电位仪、比表面及孔隙度测试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热重分析仪(TGA)对HMSNs和PDA@HMSNs进行一系列形态和结构的表征。2.通过光热升温实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药物负载及释放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活-死细胞染色等实验对PDA@HMSNs的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进一步的进行探究。3.通过体外溶栓实验、体内溶栓实验、血液生化分析、重要组织器官H&E染色等实验对UK-UH@PDA@HMSNs溶栓性能和体内生物安全性做全面评估。结果:1.SEM结果显示HMSNs具有多孔结构,相应的TEM结果显示HMSNs是一个具有巨大空腔的中空球。AFM进一步研究了PDA@HMSNs和HMSNs的形貌和立体结构,PDA@HMSNs的直径比HMSNs的直径大约20 nm。经过PDA包覆在HMSNs表面后,HMSNs的zeta电位由-6.86 mV变为2.68 mV。HMSNs和PDA@HMSNs的平均水动力直径分别为251.37±8.30 nm和601.77±85.88nm。与CTAC/m Si O2@s Si O2相比,HMSNs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显着增加。FTIR、XRD、XPS、TGA结果进一步说明PDA成功的在HMSNs表面修饰。2.体外研究发现PDA@HMSNs具有良好的光热升温效果。根据UH标准曲线和载药率公式,测得UK-UH@PDA@HMSNs中UH的载药率为16.15±1.39%。根据尿激酶试剂盒和载药率公式,测得UK的载药率为28.68±3.96%。在NIR-II照射的40 min内,UK的释放率显着增加,约为80.67%。然而,在没有NIR-II照射的情况下,UK-UH@PDA@HMSNs的累积释放率降至17.33%。在NIR-II激发下,UH在25 min内释放了约81%,然而在没有NIR-II照射的情况下,UH在30 min内仅释放了约20%。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活-死细胞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DA@HMSN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低毒性。3.体外溶栓实验结果显示,UK after UH组溶栓效果优于UK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UK-UH@PDA@HMSNs+NIR-Ⅱ组的溶栓率显着高于UK+NIR-Ⅱ组(***p<0.001)。体内溶栓实验结果显示,UK-UH@PDA@HMSNs+NIR-Ⅱ比UK+NIR-Ⅱ具有更好的溶栓效果(**p<0.01)。最后,我们对SD大鼠进行了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SD大鼠在注射UK-UH@PDA@HMSNs后,主要器官的H&E染色图像未出现炎症或组织损伤等组织病理学异常的现象。大鼠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之内,治疗期间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说明该溶栓系统在体内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总之,对于血管栓塞性疾病,特别是下肢DVT的治疗,基于药物的溶栓系统的效率和生物安全性是与患者康复质量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本文开发了一种双辅助(NIR-Ⅱ,汽泡)双药序列式释放的多功能溶栓平台(UK-UH@PDA@HMSNs)。体内外研究均证实UK-UH@PDA@HMSNs在NIR-Ⅱ的激发下具有安全和高效的溶栓作用。

杜传策[5](2019)在《经尿道输尿管镜吸引碎石术中智能监控肾盂压力设备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技术分输尿管硬镜碎石,输尿管半硬镜碎石,输尿管软镜碎石三类,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重要方法。传统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中无法智能监测和控制肾盂内压,若肾盂内压过高,可导致液体外渗、尿源性脓毒症、肾破裂等不良事件,甚至危及生命。术中应用套石篮或异物钳取石存在效率不高等现象。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控肾盂内压十分必要,开发实时、灵敏、精确反映肾盂压力变化的智能测压及控制压力一体化系统,以保证灌注、负压吸引之间平衡,使肾盂内压始终保持在低压状态,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及效率。针对这一临床问题,我们拟研制出一种可以实时监控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压力、智能调控术中灌注及吸引的设备(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创新出智能监控肾盂内压的负压吸引下输尿管镜碎石术方式(智能控压输尿管镜吸引碎石),期望通过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将肾盂内压调节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因肾盂压力过高而发生相应并发症,碎石同时采取吸引取石以提高清石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对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和科学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目的:研制出一种可以实时监控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压力、智能调控灌注及吸引的设备(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将其应用于负压吸引下输尿管镜碎石,以提高输尿管镜碎石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上尿路结石治疗技术的发展。方法: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制医用具有智能灌注、吸引及监控肾盂压力的一体化设备(以下简称为: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与江西理工大学团队合作,研究并生产出具有智能灌注、吸引及监控肾盂压力的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第二部分: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应用于负压吸引下输尿管软镜镜检术中肾盂内压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将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设备应用于家猪,进行动物实验,了解平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测定实验对象肾盂内压力大小、变化特点,探索合适的肾盂压力控制值。用健康雌性家猪9头,共18只肾脏,根据不同灌注流量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肾脏):应用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进行负压吸引下输尿管软镜镜检,逆行置入输尿管吸引鞘至肾盂出口处。测压方式:1、F4输尿管导管逆行进入肾上盏并连接有创血压监护仪测定肾上盏压力值;2、输尿管吸引鞘测压通道接入三通管同时连接有创血压监护仪和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测定肾盂出口处压力值。软镜灌注通道及鞘吸引通道连接平台进行灌注和吸引,术中平台设定灌注流量、腔内压力控制值(-2mmHg)和腔内压力警戒值(30mmHg),通过平台的压力反馈技术和吸引设备,监测与控制肾盂压力。软镜进入肾上、中、下盏和肾盂分别灌注,每秒记录一次压力值。第三部分:智能监控腔内压力及负压吸引下输尿管镜碎石治疗L4水平以下输尿管大结石临床应用研究。对122例第4腰椎水平以下输尿管大体积结石患者进行手术对比研究,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并随机分两组。试验组应用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和输尿管吸引鞘,行智能控压输尿管镜吸引碎石治疗共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共60例。测定术前术后血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内毒素(BET)水平,测量术前结石CT值。对比术后结石清除率(SFR),发热例数,输尿管穿孔例数等。第四部分: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术治疗Guy’s评分ⅠⅡ级1.53cm肾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对Guy’s评分ⅠⅡ级,直径为1.53cm大小肾结石患者进行研究,其中59例患者行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术,58例行传统输尿管软镜碎石。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发热情况,血WBC计数,血C反应蛋白值,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再次手术清石例数等。结果:第一部分:研制出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通过反复测试,研制出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在体外进行流量测试及离体猪肾模型,压力反馈测试及第三方设备检测等,发现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实际数据达到了设计要求,可精准设定肾盂内压报警值及自动停机的肾盂压力阈值,根据肾盂内压自动调节灌注与吸引,满足临床需要,且参数动态显示,操作便利。第二部分: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应用于负压吸引下输尿管软镜镜检术中肾盂内压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监护仪与平台测定的肾盂出口处压力值比较,不同灌注流量下监护仪肾盂出口处压力值和平台肾盂出口处压力值无差异。不同灌注流量下灌注不同部位时各组平台肾盂出口处压力值与肾上盏压力值比较。输尿管软镜在肾上、中、下盏分别灌注时,肾上盏与肾盂出口部压力值无显着差异,说明输尿管软镜不同灌注流量下灌注不同部位时,肾盂出口处压力值均可反映肾盂内实际压力。不同灌注流量下各组平台肾盂出口处压力值比较,不同灌注流量灌注,各组肾盂出口处压力值无显着差异,说明在不同灌注流量下肾盂出口处压力值较稳定。第三部分:智能监控腔内压力及负压吸引下输尿管镜碎石治疗L4水平以下输尿管大结石临床应用研究。两组均依期完成手术,试验组手术时间25.3±5.6min,清石率为100%,术后发热1例T38.2℃,术后输尿管狭窄例数0例;对照组手术时间47.2±9.8min,清石率为81.7%,术后发热7例,输尿管狭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手术时间、输尿管穿孔数,术后24小时血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内毒素(BET)、术后再次治疗数等均低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部分: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治疗Guy’s评分ⅠⅡ级1.53cm大小肾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传统输尿管软镜碎石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9.31±27.71min,明显长于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组的35.21±21.27min(P<0.05)。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组术后WBC 8.20±4.17×109/L,术后CRP 9.09+5.52mg/L,术后发热例数2例,均低于传统输尿管软镜碎石组(P<0.05)。传统输尿管软镜碎石组4周及12周后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56.9%、72.1%,低于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组的74.6%及91.5%(P<0.05)。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组有1例因结石残留而再次经历手术少于传统输尿管软镜碎石组的5例(P<0.05)。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组术后住院时间为3.15±1.320天,传统输尿管软镜碎石组3.78±2.476天,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研制出的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可靠、稳定,具有多功能模式。是个拥有主控单元、吸引装置、灌注装置、压力反馈等数个单元的一体化系统。可以实时、灵敏、精确反映局部压力变化并给予智能控制,以保证灌注、负压吸引之间平衡,使肾内压保持稳定在安全范围内,保证手术安全。应用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行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术治疗输尿管大体积结石、肾结石,避免碎石过程中“暴风雪”效应、减少结石移位,通过负压吸引清石,碎石可快速清除,控制肾盂内压,减少了细菌及内毒素的吸收,有效降低术中、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手术效率高,残石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出血少等优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邱学军,顾本广,赵洪斌,史荣,刘杰,阳兵,唐劲天,王田苗,刘达[6](2010)在《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文中研究表明1本产品群的范围及产品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肿瘤治疗一直是受到全球极大关注的重大疾病医疗问题,也是医疗设备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目前全球约有2000万肿瘤患者,每年新发病肿瘤患者约800

赵瑞祥[7](2000)在《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文中提出目的 调查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以便更好的利用 ,提高疗养质量。方法 临床调查 ,收集并阅读资料 ,回顾医用激光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医用激光在临床的应用。结果 医用激光发展迅速 ,疗效肯定 ,对机体的多种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激光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医学学科。激光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范围很广 ,应积极探讨并合理利用医用激光资源 ,寻找提高疗养质量的途径。

顾英[8](1998)在《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Ⅳ)》文中指出为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及发展,本刊编辑部将从1997年第2期开始每隔一期分期报道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有关信息。分期报道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研发、生产单位和国产医用激光仪器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生产企业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临床的基本情况与前沿课题和临床的问题与要求;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近期科研概况;国外医用激光仪器近期发展概况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激光医疗的法规和标准;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计量情况;我国医用激光的发展方向

顾英[9](1997)在《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及发展,本刊编辑部将从1997年第2期开始每隔一期分期报道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有关信息。分期报道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研发、生产单位和国产医用激光仪器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生产企业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临床的基本情况与前沿课题和临床的问题与要求;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近期科研概况;国外医用激光仪器近期发展概况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激光医疗的法规和标准;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计量情况;我国医用激光的发展方向。

顾英等[10](1997)在《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Ⅱ)》文中认为为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及发展,本刊编辑部将从1997年第2期开始每隔一期分期报道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有关信息。分期报道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研发、生产单位和国产医用激光仪器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生产企业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临床的基本情况与前沿课题和临床的问题与要求;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近期科研概况;国外医用激光仪器近期发展概况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激光医疗的法规和标准;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计量情况;我国医用激光的发展方向

二、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增材制造可降解金属医用植入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金属成为21世纪医用金属研究领域的热点
2 增材制造医用金属植入物的研究从传统金属向可降解金属进发
    2.1 传统金属的增材制造
        2.1.1 Ti及钛合金
        2.1.2 钴基合金
        2.1.3 不锈钢
        2.1.4 钽
    2.2 可降解金属的增材制造
        2.2.1 可降解金属增材制造的工艺影响因素
        2.2.2 增材制造可降解金属植入物的研发历程
        2.2.3 增材制造可降解金属的性能
3 展望

(3)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内容
    1.1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发展
        1.1.1 3D打印技术概述
        1.1.2 SLM技术发展现状
    1.2 3D打印骨科植入假体发展现状
        1.2.1 多孔金属在骨科植入中的应用
        1.2.2 3D打印金属植入假体的临床应用
    1.3 SLM打印多孔金属研究现状
        1.3.1 SLM打印多孔金属工艺研究现状
        1.3.2 SLM打印多孔金属的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钽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的基础工艺及基本性能研究
    2.1 实验研究方案及主要设备
        2.1.1 研究的目标参数及实验方案设计
        2.1.2 实验用材料及主要设备
    2.2 激光能量密度对金属Ta成形的影响
        2.2.1 初次SLM实验方案设计
        2.2.2 初次SLM实验结果分析
        2.2.3 激光能量密度范围确定
    2.3 金属钽SLM成形工艺优化
        2.3.1 SLM成形工艺优化实验设计
        2.3.2 样件致密度及微观缺陷分析
        2.3.3 实验样件力学性能分析
    2.4 金属钽样件细小结构SLM成形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多孔钽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研究
    3.1 菱形十二面体特点
    3.2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
    3.3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理论模型与力学特性分析
        3.3.1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2 方向单胞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分析
        3.3.2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1 方向单胞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分析
    3.4 金属多孔钽力学性能的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4.1 单胞结构2 方向力学性能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4.2 多胞结构2 方向力学性能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5 金属多孔钽力学性能与相对密度的内在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实验与实用力学预估模型
    4.1 等刚度下菱形十二面体几何参数换算及实验用模型参数设计
        4.1.1 等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力学性能分析
        4.1.2 等刚度条件下菱形十二面体几何参数换算
        4.1.3 实验用模型几何参数设计
    4.2 实验计划及检测方法
    4.3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相对密度分析与预估
        4.3.1 SLM打印多孔钽试样形貌分析
        4.3.2 SLM打印多孔钽试样相对密度分析
    4.4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力学性能分析与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性化多孔钽植入假体设计研究
    5.1 个性化植入假体设计概述
    5.2 基于医学影像数据的三维数据重构
        5.2.1 CT扫描和数据采集
        5.2.2 患者骨骼三维数据重构
    5.3 生物力线分析及假体形貌设计
        5.3.1 假体方案设计
        5.3.2 假体生物力学分析及优化
    5.4 多孔结构假体设计及力学性能数字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4)基于NIR-Ⅱ和汽泡的双辅助的肝素和尿激酶双药序列释放平台的构建及其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静脉血栓栓塞概述
    1.2 纳米技术
        1.2.1 纳米技术概述
        1.2.2 纳米技术在血管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1.3 我们实验室在抗血栓治疗方面的研究
    1.4 介孔硅的发展
        1.4.1 介孔硅的应用
        1.4.2 中空介孔硅的合成和应用
    1.5 天然相变材料-薄荷醇
    1.6 近红外光的应用
    1.7 聚多巴胺的合成和应用
    1.8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可降解的中空介孔硅及聚多巴胺修饰的中空介孔硅的合成和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MSNs的合成
        2.3.2 PDA@HMSNs的合成
        2.3.3 HMSNs和 PDA@HMSNs的鉴定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材料的合成
        2.5.2 材料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UH和 UK的负载及UK-UH@PDA@HMSNs的合成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UK-UH@PDA@HMSNs的合成
        3.3.2 UH的载药率
        3.3.3 UK的载药率
        3.3.4 UH和UK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3.4 统计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材料的合成路线
        3.5.2 UH和UK的载药率
        3.5.3 药物释放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DA@HMSNs的体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和动物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复苏
        4.3.2 细胞换液
        4.3.3 细胞传代
        4.3.4 细胞冻存
        4.3.5 细胞计数
        4.3.6 PDA@HMSNs的光热转换性质
        4.3.7 HMSN_S体外降解实验
        4.3.8 采血和凝血
        4.3.9 活-死细胞染色试验
        4.3.10 细胞毒性评估
        4.3.11 溶血试验
    4.4 统计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材料光热性能的研究
        4.5.2 体外降解性实验
        4.5.3 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UK-UH@PDA@HMSNs的体内外溶栓及生物安全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实验标本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复苏
        5.3.2 细胞换液
        5.3.3 细胞传代
        5.3.4 细胞冻存
        5.3.5 细胞计数
        5.3.6 体外溶栓的评价
        5.3.7 体内溶栓的评价
        5.3.8 细胞毒性评估
        5.3.9 活体生物安全评估
    5.4 统计分析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体外溶栓评估
        5.5.2 体内溶栓评估
        5.5.3 细胞毒性实验
        5.5.4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本研究资助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纳米载体在溶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经尿道输尿管镜吸引碎石术中智能监控肾盂压力设备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医用具有智能灌注、吸引及监控肾盂压力的设备研制
    1.1 医用具有智能灌注、吸引及监控肾盂压力设备的设计
        1.1.1 设计理念
        1.1.2 设计步骤及制定流程
        1.1.3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传感器与压力采集
        1.1.4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工作模式
        1.1.5 存读数据
        1.1.6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样机型号规格和技术规格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设备
        1.2.2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生理灌注模式体外测试
        1.2.3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体外肾盂压力反馈测试
        1.2.4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体外智能压力反馈测试
        1.2.5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委托第三方检测
        1.2.6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生理灌注模式体外测试
        1.3.2 灌注吸引自动模式下流量与压力测试
        1.3.3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体外智能压力反馈测试(报警及自动停机测试)
        1.3.4 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委托第三方检测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医用智能灌注吸引平台应用于负压吸引下输尿管软镜检术中肾盂内压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4 术中肾内压力的测量
        2.1.5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监护仪肾盂出口处压力值与平台肾盂出口处压力值比较
        2.2.2 不同灌注流量下灌注不同部位时各组平台肾盂出口处压力值与肾上盏压力值比较
        2.2.3 不同灌注流量下各组平台肾盂出口处压力值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智能监控腔内压力及负压吸引下输尿管镜碎石治疗L4水平以下输尿管大体积结石临床应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分组
        3.1.4 检测方法
        3.1.5 试验用设备简介
        3.1.6 手术方法
        3.1.7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部分: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碎石治疗Guy’s评分Ⅰ~Ⅱ级1.5~3cm肾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备
        4.1.2 临床资料
        4.1.3 试验分组
        4.1.4 手术方法
        4.1.5 围手术期处理
        4.1.6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综述 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 本产品群的范围及产品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
2 本产品群的发展史简要回顾
    2.1 百年多发展历史的肿瘤放射治疗设备
    2.2 近30年发展较快的热疗设备
    2.3 新兴的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
3 我国60年发展变化
    3.1 建国初期或起步时状况
    3.2 近30年来发展特色及市场占有量
        3.2.1 放射治疗设备
        3.2.2 热疗设备
        3.2.3 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
    3.3 产品现状 (含关键技术) 和企业现状
        3.3.1 放射治疗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3.1. 1 具体国内外各类产品和企业研制生产状况[3][13][14]:
        3.3.1. 2 对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与产业现状分析——
        3.3.2 热疗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3.3 医用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4 现阶段我国肿瘤治疗设备研究开发的方向与重点策略
        3.4.1 放射治疗设备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3.4.2 热疗设备现阶段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3.4.3 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现阶段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四、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用激光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任晓磊.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21(06)
  • [2]增材制造可降解金属医用植入物[J]. 郑玉峰,夏丹丹,谌雨农,刘云松,徐钰倩,温鹏,田耘,赖毓霄. 金属学报, 2021(11)
  • [3]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D]. 吴先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4]基于NIR-Ⅱ和汽泡的双辅助的肝素和尿激酶双药序列释放平台的构建及其体内外评价[D]. 钟志惟. 南昌大学, 2021
  • [5]经尿道输尿管镜吸引碎石术中智能监控肾盂压力设备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杜传策. 南昌大学, 2019(01)
  • [6]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J]. 邱学军,顾本广,赵洪斌,史荣,刘杰,阳兵,唐劲天,王田苗,刘达.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01)
  • [7]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J]. 赵瑞祥. 中国疗养医学, 2000(06)
  • [8]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Ⅳ)[J]. 顾英. 光学技术, 1998(02)
  • [9]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Ⅲ)[J]. 顾英. 光学技术, 1997(06)
  • [10]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Ⅱ)[J]. 顾英等. 光学技术, 1997(04)

标签:;  ;  ;  ;  

医用激光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