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里治疗读书报告

佛教与心里治疗读书报告

问: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 答:单就接纳自我这一点而言,佛法的精神与心理学并不冲突。撇开宗教因素,单卜汪从佛学研究,推荐你看看《百法明门论》。我比较喜欢广超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另外,陈兵老师所著《佛教心理学》也很全面地介绍了佛教心理学的内容。
    现在我们谈到心理学,其实指的是沿革自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分析理论与方法,各家各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学意见。不过,基本上都是把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面: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佛教心理学把个体意识就分了八个层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然后又分为其它种种,如:
    第二,心所有法五十一,分为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烦恼(根本)六;五、随烦恼二十州弊清;六、不定四。
    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恶见)。
    五、随烦恼二十:
    ①、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
    ②、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③、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学佛修行首先要接受每个人都有这些心理状态。所以你看,佛学的接纳自我,是建册前立在更细致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的。不但不矛盾,可以说佛教的心理学包含了西方心理学诸多学说的分析。(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我一个和尚朋友要去大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授深谈了几个小时后,那位心理学教授这样说的。)
  2. 答:“心理学”辩袭由“阐释心灵的学问”,到“研究祥贺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是成熟的心理携宴兄学知识体系
  3. 答:哲学是所有学科哗森行乱哗的源头。
    佛学与哲春毁学有关,与心理学没什么直接联系。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隔着几代呢。
  4. 答:佛学属于宗教,与心理学在学科层位上,如链吵是不一样的。宗教涉及信唤族仰、信念和行动规范,都会决定个体心理的演化与发展。你所举的例子,前者可以认为是个体宗教情绪的信念表达,而后者则是宗教典型的功能:规范信众的行为。并无冲突。渣侍
  5. 答:心理学
    心理咨询学
    是2个系统。不同的学科。败运租
    心理学悄州。注重生物察兆学。研究物质对物质的感知。
    心理咨询学。主要用用哲学的手段。思想辩论。在哲学的基础上。引用了生物学。
    佛学。否定哲学手段。否定思想辩论。否定体验论。否定依靠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认识。
    倡导自性。认为对事物认识的核心,只能依靠人的大脑皮层。其他都是假的。无非是感受器官。产生出来的妄念。胡思乱想。
问:佛教如何看待心理疾病
  1. 答: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任何外在的世界,都是幻象。
    世界都是幻象,何况内心的想法?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
    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告神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大友返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薰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恩怨的,在遇到外在环境的人事物而欲起现行时,还可以靠现前的真心智慧来防范恶缘,增加善缘。
    真心与智慧的强大,要靠我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如此真心与妄识的心理交战过程,佛教称为“转识成滚饥智”。“识”是过去经验的心理包袱,真心智慧则是人类超越今生苦厄,解决内心冲突,避免来世轮回的针砭。
  2. 答:你多虑了。这些症是你自己在网上测的吧?所谓强迫症只要不影响到人正常生活都不能归为真正的强迫症,比如手机一定要正放之类的,不妨就看成一种生活习惯罢了。
    按照佛教的观点铅首笑看诸多心理结症多源自妄想、分别、执着,佛教以“空”义看问题无法不通,以“空”义为根基无法不融,一切都是假名词汇,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假象。而现在的成功人士多多少少执念都是很深的,且都有一点强迫症的倾向,不然如何成功?这也是失去后痛苦不堪的原因。
    楼主可以闲暇是看看一些经书,不明白的地方上网查,比如心经就很短,而且深入浅出、博大精深。也可以看一些入门书,比如《正信的佛教》之类。
    在外国去咨询心理医生是很普遍的,就和去看感冒一样,所以你也可以去了解芹册一些情况。很多问题的结症都在于不可实现的愿望,这种愿望或者这种执念在内心形成了很重要的因果,往往会触发出一些不必要的行为和看似不必的内心痛苦,除了咨询槐含一些心理意见之外,佛经也确实是大良医,你可以闲时看看的。
问:佛教心理学
  1. 答: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没有心理态明埋学,佛槐族教是真理和究竟圆帆蚂满的大智慧。不是世俗科学知识。
  2. 答:佛教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唯识学”,而唯识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认知科学,它包含了对心理规律的详细分析。其中,还特别详述了不良情绪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而佛法槐春中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对治“铅指耐贪、嗔、痴”这三种不良心态。所以,通过佛教的一些手段,是能进行心理治疗的。但是,必须以科学、实用的态度逗段来对待佛教,而不能将之迷信化(佛陀本意就是反迷信的),如果沉浸于佛教之中的迷信,那么,学佛就变成了毁家亡国的事情了....
  3. 答:教育心理学,教人从善如流?
佛教与心里治疗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