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和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和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及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的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涵[1](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周浩东[2](2020)在《SLAMF7的表达影响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1.探究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2.探究SLAMF7在CIK细胞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之间的关系。[方 法]1.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于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37个病例纳入研究。分为CIK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干预治疗之后开始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0月。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根据分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研究化疗联合CIK治疗对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2.诱导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IK诱导过程中SLAMF7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分选SLAMF7高表达的CIK细胞,杀瘤实验验证杀瘤效率。3.从接受化疗联合CIK治疗的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中取出肿瘤原发灶、对应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对上述石蜡标本进行切片、并SLAMF7染色,染色结果分别由2位病理科医生进行独立评分及定位分析。检测SLAMF7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LAMF7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SLAMF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根据SLAMF7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研究SLAMF7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之间的关系。[结 果]1.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组患者生存期显着延长患者的OS及DFS,增加CIK治疗周期与CRC患者更好地远期疗效正相关,但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Ⅱ期CRC患者术后接受CIK细胞联合化疗可显着延长患者的OS及DFS。2.CIK细胞诱导过程中第0天SLAMF7阳性细胞比例为5.24%,第7天SLAMF7阳性细胞比例为30.44%,第14天SLAMF7阳性细胞比例为64.54%,随着CIK诱导成熟SLAMF7蛋白的表达逐渐升高。流式细胞分选后高表达SLAMF7蛋白的CIK细胞杀瘤活性显着强于低表达SLAMF7的CIK细胞(P<0.05)。3.SLAMF7蛋白表达于结直肠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且肿瘤组织中SLAMF7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114)。Ⅲ-Ⅳ期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SLAMF7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338)。4.接受CIK联合化疗的CRC患者肿瘤组织中SLAMF7蛋白的高表达对应更好地远期生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IK联合化疗能显着延长Ⅱ期CRC患者的总OS及DFS。增加CIK治疗周期与CRC患者更好地远期疗效正相关。2.体外诱导过程中CIK细胞表面SLAMF7蛋白表达逐渐升高。3.Ⅲ-Ⅳ期CRC肿瘤组织SLAMF7的表达显着降低。4.CRC肿瘤组织中SLAMF7蛋白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接受CIK联合化疗的疗效更好。

陈聪[3](2020)在《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靶向c-Met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验证其在胃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c-Met CAR进行PD1/CD28融合受体优化以改善免疫抑制,提高抗肿瘤效果。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的c-Met表达情况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收集手术患者的胃癌肿瘤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Met的表达。并用PCR、WB、流式细胞计数等方法检测6种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构建c-Met CAR和cMet-PD1/CD28 CAR质粒,包装慢病毒、感染T细胞,制备对应的CAR-T。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检测CAR-T细胞不同亚群和表型的变化,及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和PD-1表达的影响。检测CAR-T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7-AAD染色、CD107a脱颗粒反应等方法反映c-Met CAR-T、cMet-PD1/CD28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在体内动物模型中,通过活体小动物成像等方法观测两种CAR-T对小鼠胃癌皮下移植肿瘤的作用,并通过HE染色的方法检测两种靶向c-Met的CAR-T对小鼠正常器官的脱靶毒性。结果:TCGA数据库和胃癌标本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胃癌组织高表达c-Met,c-Met表达较高的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通过PCR、WB、FCM等方法筛选出c-Met表达最高的胃癌细胞系MKN-45和最低的细胞系HGC-27,作为实验细胞,并使HGC-27过表达c-Met构建HGC27-OE作为阳性对照。相对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Mock T,c-Met CAR-T细胞的CD3+CD8+亚群和CD62L+CCR7+中央记忆表型增多,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CAR-T的CD62L+CCR7+中央记忆细胞的比例,但却未明显改变CD4+、CD8+T细胞亚群。靶细胞的刺激可以使c-Met CAR-T的PD-1表达升高,CD69+、CD71+激活表型增多。相对于Mock T,c-Met CAR-T与靶细胞共培养后能够分泌更多的IFN-γ、TNF-α、IL-6、IL-10等细胞因子,CD107a脱颗粒反应和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均明显提高,且其杀伤活性依赖于靶细胞c-Met的表达。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c-Met阳性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此外,还可以降低炎性因子IL-6的释放水平。c-Met CAR-T对小鼠皮下移植胃癌模型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小鼠正常的胃、小肠、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还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远期抗肿瘤效果。结论:c-Met CAR-T对高表达c-Met的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活性,能够明显抑制c-Met阳性胃癌肿瘤的生长,且对正常器官没有严重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通过逆转PD-1免疫抑制信号,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抗肿瘤能力,并且可以减少c-Met CAR-T炎性因子IL-6的分泌,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于兰[4](2020)在《食管癌阴性淋巴结数目与患者预后相关性以及食管癌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文摘要第一部分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阴性淋巴结数目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分别占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和第六位。亚洲以及非洲东、南部地区高发。2015年,我国新诊断食管癌患者47.79万例和食管癌相关死亡患者37.5万例。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是腺癌和鳞癌,以鳞癌为主,中国患者鳞癌占90%以上。近年来,尽管食管癌在多学科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手术根治切除仍是目前唯一能治愈食管癌的治疗方式。目前研究已证实,淋巴结转移的数目是食管癌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术中淋巴结的清扫程度反映了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准确性,同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虽然第七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系统建议,为了更准确地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分期,至少清扫15个淋巴结,但目前对于食管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最佳范围和数目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阴性淋巴结(negative lymph nodes,NLNs)数目在乳腺癌、胃癌以及结直肠癌中被证实比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目更准确的判断患者预后,成为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部分研究者分析了 NLNs数目和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Greenstein等研究发现对于淋巴结阴性的食管腺癌患者,NLNs计数的增加与患者长期生存有关,而对于鳞癌患者,NLNs计数的增加与患者长期生存无关。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淋巴结阳性的食管癌患者中,NLNs计数的增加是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而在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中则未显示NLNs计数与患者预后相关。吴等对429例接受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NLNs是淋巴结阴性食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这些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差异性,结论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食管癌根治术后胸段鳞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NLNs数目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索NLNs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接受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57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入组标准:患者年龄40~70岁;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胸段食管鳞癌;术前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和/或靶向治疗;无第二原发肿瘤病史;术前检查完善,包括上消化道造影、胸腹部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颈部超声、胃镜以及颅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手术完全切除(R0);临床资料完整,至少随访3年或者患者死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非食管癌相关性死亡患者;非R0切除;颈段食管癌;失访患者。根据患者NLNs数目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0~9、10~14、15~19和≥2 0。随访时间截止到2015年12月30日。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秩(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单变量分析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长度、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位置、T分期、N分期以及NLNs数目。多因素分析包括肿瘤长度、T分期、N分期和NLNs数目。患者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手术日期到患者随访截止或死亡日期。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所有P值双侧检验,P值<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生存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3~80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36 个月,3 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 50.8%。Ⅰ、Ⅱ和Ⅲ期患者 3 年 OS 分别为 86.1%、53.7%、31.6%(χ2=67.604,P=0.000)。579例患者中0~9、10~14、15~19和≥20 NLNs组患者的MST分别为13个月、27个月、39个月和47个月,3年OS分别为21.7%、40.0%、61.2%和77.5%(χ2=120.475,P=:0.000)。淋巴结阴性组患者344例,0~9、10~14、15~19和≥20 NLNs组患者的MST分别为18个月、36个月、42.5月和48个月,3年 OS 分别为 34.9%、50.9%、65.6%和 89.0%(χ2=35.284,P=0.000)。淋巴结阳性组患者235例,0~9、10~14、15~19和≥20 NLNs组患者的MST分别为12个月、22个月、36个月和45个月,3年OS分别为14.3%、19.3%、51.8%和68.9%(χ2=67.604,P=0.000)。2.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3)、肿瘤长度(P=0.000)、肿瘤分化程度(P=0.011)、T 分期(P=0.000)、N 分期(P=0.000)以及 NLNs(P=0.000)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显着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P=0.042)、T 分期(P=0.000)、N 分期(P=0.000)和 NLNs(P=0.000)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显着因素。结论NLNs数目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建议在控制手术并发症前提下,增加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数目,以提高患者的生存。中文摘要第二部分EpCAM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免疫治疗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治疗以根治性切除术为主,但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术后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且约2/3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疗是目前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全身化疗后很快出现耐药和治疗失败,患者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仍保持在15~25%。研究报道食管癌干细胞的存在是肿瘤放化疗抵抗以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这部分细胞亚群具有无限增殖、高侵袭性、高致瘤性和多重耐药性等干细胞特性,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针对这部分放化疗抗拒的细胞亚群是治疗食管癌这一致命癌症的关键。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目前被认为是重要的癌症生物标志物之一,主要表达在上皮肿瘤中表达,同时也过表达于某些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也被认为是某些恶性肿瘤干细胞的标记物。而EpCAM在食管癌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Solitomab是一种EpCAM/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构建体,可同时与表达EpCAM的肿瘤细胞和T细胞相结合,从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研究已经显示Solitomab对结肠癌、胰腺癌以及子宫肉瘤等细胞系有杀伤抑制作用。然而关于Solitomab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取以无血清培养基诱导的食管癌Eca109细胞球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食管癌细胞球的体外增殖、克隆、侵袭性和多药耐药实验以及EpCAM表达水平的检测,并进步观察双特异性抗体Solitomab联合γδT细胞对食管癌细胞球的细胞毒性作用,从而探索有效的食管癌免疫药物。方法1.无血清成球培养法培养Eca109细胞球,镜下和流式细胞仪比较野生型Eca109细胞和Eca109细胞球细胞形态的区别;2.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1)-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并比较两组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3.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并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能力;4.MTT法检测并比较两组细胞在纳米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TX)和顺铂作用后的细胞存活比例;5.流式细胞仪检测EpCAM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6.流式细胞仪检测双特异性抗体Solitomab联合γδT细胞对野生型Eca109细胞和Eca109细胞球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1.Eca109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3天后逐渐形成悬浮生长的细胞球,培养至第12天可传代,第2代细胞球形成时间比第1代快,而且体积小,形态规则。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Eca109细胞球较野生型Eca109细胞的FSC和SSC值偏低,提示Eca109细胞球细胞体积较小,细胞内颗粒较少。2.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显示Eca109细胞球细胞的体外细胞增殖率和>50个细胞数的克隆形成率均明显高于野生型Eca109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ca109细胞球细胞较野生型Eca109细胞穿过Matrigel基质胶到达滤膜的细胞数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MTT法显示不同浓度Nab-PTX和顺铂作用下,Eca109细胞球细胞的存活率均比野生型Eca109细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野生型Eca109细胞和Eca109细胞球细胞均表达EpCAM,细胞球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Eca109细胞。6.将培养γδ T细胞分别与野生型Eca109细胞以及Eca109细胞球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不加Solitomab时,γδ T细胞对野生型Eca109细胞或Eca109细胞球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明显差别(P>0.05);加入Solitomab后,γδT细胞能够显着增强对二者杀伤的同时,γδ T细胞对Eca109细胞球细胞的毒性作用明显高于野生型Eca109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食管癌Eca109细胞球具有较强的增殖、侵袭能力以及多药耐药等干细胞特性,可能含有较高比例的食管癌干细胞;2.食管癌Eca109细胞球高表达EpCAM,EpCAM可能是食管癌干细胞的标志物之一;3.EpCAM可能是潜在的食管癌免疫治疗分子靶点,Solitomab有可能成为化疗抗拒的食管癌免疫治疗的有效药物。

侯文珍[5](2019)在《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肝转移是结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难点,肿瘤的转移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经脾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研究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以明确艾灸效应,为临床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丰富艾灸干预策略;并进一步检测艾灸干预对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为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做前期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四个部分:①实验动物的模型构建:通过在Balb/c裸鼠脾脏注射有绿色荧光标记的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株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一周2次在荧光检测仪下观察结肠癌肿瘤在脾脏的成瘤及肝脏的转移情况,拍摄典型荧光照片,术后7周处死裸鼠,剖腹并记录脾脏及肝脏结肠癌肿瘤种植、转移情况。通过分析其成瘤率及肝脏转移率,评价模型构建是否成功,为后续研究做准备;②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将Balb/c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共4组,每组15只,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观察各组裸鼠的存活率、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脾脏移植瘤及肝脏转移瘤等情况;③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实验分组及干预同第二部分实验,艾灸干预结束后,取裸鼠外周血、肝脏、脾脏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部位的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表达情况,分析艾灸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④基于第三部分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艾灸干预对NK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Balb/c裸鼠分为对照组、艾灸组,每组8只,艾灸组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艾灸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取裸鼠外周血、肝脏及脾脏组织NK细胞进行流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肝脏及脾脏组织中NK细胞受体NKp46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成功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造模裸鼠脾脏原位及肝脏转移器官均出现肿瘤组织,转移率为100%,死亡率为33.3%,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第二部分实验,我们发现:①模型组的动物存活率最低为66.7%,艾灸治疗组的动物存活率最高为86.7%,预防艾灸组和艾灸治疗组的恶病质死亡裸鼠发生较迟,均出现在实验干预结束后的观察期,各组之间的存活率、恶病质死亡率、恶病质发生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裸鼠体重监测发现,预防艾灸处理不利于造模前正常裸鼠的体重增加,但造模手术后第4周期间显示出了对于肠癌肝转移裸鼠失体重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能够明显增加裸鼠的体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体积方面,与模型组和预防艾灸组相比较,艾灸治疗组和预防艾灸+治疗组中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裸鼠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及体积均小于以上两组,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肝脏转移瘤的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这三组的肝脏转移率明显下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流式细胞术检测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在外周血、肝脏、脾脏中)的含量变化,结果为:①NK细胞活化率方面:外周血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CD107a比例)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中NK细胞活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巨噬细胞方面: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中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肝脏中各组间巨噬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性粒细胞方面:各组间外周血、肝脏、脾脏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部分研究结果:①外周血中,对照组、艾灸组组间比较,NK细胞数量(CD49b和CD335比例)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肝脏组织中,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的NK细胞数量及NK细胞活化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脾脏组织中,两组间NK细胞数量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免疫组化结果也相似,对照组和艾灸组的阳性信号区域的IOD值(光密积分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艾灸干预可激活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固有免疫系统,增加肝脏组织中NK细胞的活化率和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增强对结肠癌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和吞噬功能,从而有助于抑制种植于脾脏的移植瘤的生长,迅速杀灭转移于肝脏的肿瘤细胞,降低结肠癌肝脏转移率;其中艾灸对肝脏中NK细胞活化率的上调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体现了中医“扶正”的治病思想,可为艾灸治疗其他肿瘤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王欣[6](2018)在《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PD1和VISTA分子在放射治疗小鼠CT26结肠癌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ISTA)分子和CD8,CD3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叉状头转录蛋白3(FOXP3)等分子在K-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外显子不同变异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构建BALB/C小鼠肠癌细胞CT26双移植瘤模型,比较正常小鼠组,荷瘤对照组,CA170治疗组与大剂量单次照射组以及大剂量单次照射联合CA170治疗组不同组别瘤体和脾脏多个细胞因子表达和治疗后移植瘤体中免疫细胞的比例以及瘤体退缩的指标,探讨大剂量单次照射和VISTA和PD1信号通路联合阻断在在BALB/C小鼠双移植瘤模型诱导远隔效应可能的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ISTA和CD8,CD33,PD1,FOXP3等分子在K-RAS基因外显子不同变异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2.培养小鼠肠癌细胞系CT26,构建BALB/C小鼠双移植瘤模型,采用液相悬浮微球蛋白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治疗前后的小鼠模型的多个细胞因子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模型治疗前后移植瘤体内和脾脏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游标卡尺测量瘤体比较瘤体退缩的指标。结果1、结直肠癌间质细胞表达VISTA,CD33,结直肠癌间质中的淋巴细胞表达FOXP3分子,PD1分子和CD8分子。2、VISTA,CD33,CD8分子表达在KRAS基因突变组和野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ISTA,CD8及CD33分子在左右半结肠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剂量X射线联合CA170治疗显着缩小小鼠第1和第2瘤体(P<0.05);X射线大剂量照射联合CA170相对单药CA170治疗和放射显着提高了小鼠第1肿瘤瘤体内的细胞因子CCL2/MCP-1,IL-1β,IFN-γ表达,降低了 VEGF,M-CSF的表达(P<0.05)。X射线大剂量照射联合CA170相对单药CA170治疗显着提高了小鼠第2肿瘤瘤体内的细胞因子CCL2/MCP-1,IL-1β,IFN-γ表达(P<0.05)。X射线大剂量照射联合CA170相对放射显着提高了小鼠第2肿瘤瘤体内的细胞因子CCL2/MCP-1,IL-1β,IFN-γ表达(P<0.05),降低了 VEGF 的表达(P<0.05)。5.CA170联合放射治疗或单药CA170治疗增加了 CD3+/CD8+的小鼠第1和第2肿瘤内TIL的浸润和扩增。结论1.KRAS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组织中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形成可能与MDSCs高表达VISTA分子且因MDSCs抑制TIL功能有关。2.大剂量X射线照射联合CA170治疗可以显着放大大剂量X射线照射导致的天然免疫系统的活化并促进了宿主获得性抗肿瘤免疫的产生并显着地抑制小鼠CT26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张龙辉[7](2018)在《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对结局影响的免疫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指原发于从盲肠到直肠区间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超过半数(约55%)的结直肠癌发生在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巴西和印度)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亟待突破。早期诊断方面,目前早诊方法多种多样,但均未在敏感性和特异性间找到最大平衡点,寻找理想的早诊方法是结直肠癌防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治疗方面,尤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针对肿瘤特异及非特异免疫细胞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方兴未艾,但仍需从机制到疗效的验证和研究。上世纪90年代,Bufill率先提出结直肠癌不应视为同一种疾病,是因为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在肿瘤生物学和临床方面存在诸多差异。Bufill以及后来的研究均以结肠脾曲为界,将结直肠分为右半结肠(盲肠到横结肠段)和左半结直肠(结肠脾区到直肠段)。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也表明:肿瘤原发部位对患者预后及治疗转归等存在显着影响,即原发于左右半结直肠肿瘤的预后明显不同,接受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反应也明显不同,而其机制仍不清楚。基于以上现状,结合免疫治疗药物的免疫调控作用,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设想:希望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出发,利用公共大数据对左右半结直肠癌免疫特征进行描述及比较,同时使用临床标本对分析所取得的结果进行验证,从而从肿瘤免疫的角度完善对左右半结肠癌异质性的理解,并提示其预后和治疗反应不同的可能机制。据此,我们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整体分析结直肠癌的免疫特征,对比两侧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为了从整体视角来审视结直肠癌的免疫谱特征,本部分针对TCGA数据库中638例结直肠癌样本经标准化处理的RNA表达谱数据、原发部位、临床TNM分期、TP53/KRAS/BRAF/EGFR基因突变状况及随访信息等进行深度分析,参考文献的方法对微环境种27种免疫细胞基因簇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然后按照免疫细胞浸润的程度,将结直肠癌分为高、中、低浸润三类,并比较三类之间的差异。最后为进一步明晰左右半结直肠癌的异质性,我们按部位(左和右)详细评估左右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2.着眼左半结直肠癌对西妥昔单抗反应良好的现象,分析背后的免疫机制。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左半结直肠癌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比贝伐珠单抗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更明显。那么左半结直肠癌背后有什么免疫机制影响临床疗效啦?针对这样的临床问题,我们继续深入寻找背后的免疫机制。具体方法是:采用深度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如单样品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寻找在左半结直肠癌中影响患者最终结局的关键因素,同时行KEGG pathway注释分析寻找有别于右半结肠癌的免疫特点。3.着重分析右半结肠癌对贝伐珠单抗反应良好的原因,并通过临床标本验证。有研究表明,右半结肠癌在贝伐珠单抗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更加明显。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现象背后的机制,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寻找右半结肠癌免疫相关的因素。前提是这种差异不在左半结直肠癌中起主导作用,以期寻找到能明显提示右半结肠癌治疗结局的相关指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使用临床标本对我们获得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通过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90例病人的癌灶和癌旁组织进行分析,探讨免疫相关因素在肿瘤真实世界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1.综观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左右半结直肠癌各具特异性免疫微环境。采用单样品基因集富集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的27种免疫细胞RNA表达谱特征计算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并依此将638例样本按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高低划分为免疫高浸润(H,n=214)、中浸润(M,n=261)和低浸润(L,n=163)三组。同时系统性描述了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免疫应答指标,包括细胞毒活性评分(cytotoxic activity scores,CYT)和IFN-γ的相关性,发现CYT和IFN-γ与免疫浸润明显呈正相关。我们进一步比较左右半结直肠癌之间免疫浸润和免疫活性的差异。发现,右侧结肠癌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左侧(H=81;M=82;L=36 vs H=102;M=160;L=97,p=0.0052)。在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上,包括细胞毒活性评分CYT(p=7.73e-6)、抗原呈递相关分子(p=4.16e-5)、T细胞浸润评分TIS(p=6.942e-10)、γ干扰素标志(p=0.0004)和CD8 T细胞/Treg细胞比值(p=7.51e-11)在内均表现为右侧强于左侧,提示右半结肠癌可能具有更强的T细胞抗瘤免疫活性。2.左半结直肠癌有更高数量的CD56bright NK。我们的结果提示,与右侧结肠癌相比,左半结肠癌中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上调(p=0.012)同时升高的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与左半结肠癌患者生存率正相关。且4-1BB信号通路(左侧:p=0.000424;右侧:p=0.428)、α干扰素通路(左侧:p=0.000973;右侧:p=0.594)激活均只在左侧患者中表现为预后良好。也就是说CD56bright NK,特异的在左半结肠癌中对结直肠癌的结局有显着影响。3.右半结肠癌中VEGFA阻滞T细胞浸润和功能。右半结肠癌在使用贝伐珠单抗后生存获益明显。我们的结果表明,与左半结肠癌相比,VEGFA在右半结肠癌中与CD8+T细胞浸润(右侧:r=-0.267,p=0.0001;左侧:r=-0.115,p=0.029),Th1细胞数量(右侧:r=-0.239,p=0.0007;左侧:r=-0.111,p=0.034)及效应分子穿孔素PRF1表达(右侧:r=-0.187,p=0.007;左侧:r=-0.02,p=0.702)相关性更强。同时经免疫组织芯片验证,我们也发现升高的VEGFA阻滞T细胞的浸润和功能,VEGFA升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预后。研究结论:1.左右半结直肠癌各具特异性免疫微环境,可能是是个体预后差异和治疗反应不同的免疫学基础。2.结合西妥昔单抗介导ADCC效应,提示CD56brightNK细胞既可作为左半结直肠癌的免疫标志物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又可解释西妥昔单抗反应良好的机制用于预测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答情况。3.VEGFA阻滞CD8+T细胞的浸润和功能,VEGFA联合CD8a既可作为右半结肠癌的免疫标志物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又可以解释贝伐珠单抗反应良好的机制用于预测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答情况。

戴夕超[8](2016)在《射频消融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微创治疗手段。其不仅通过物理热效应直接损毁肿瘤,而且消融使肿瘤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然而,射频消融引起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不足以阻止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有序添加多种细胞因子(IL-2、抗CD3单克隆抗体、IFN-γ等)培养后获得的一组异质性细胞群。其兼有T淋巴细胞的杀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样非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的抗瘤特点。然而,在实体瘤治疗方面,CIK细胞治疗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单独应用往往疗效不佳。影响CIK细胞在体内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效应性免疫细胞能否到达靶器官,实现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据此,理论上,在消融治疗后的恰当时间内输注CIK细胞,消融产生的免疫刺激可能促进CIK细胞向肿瘤部位迁移、定植,增强CIK细胞的体内抗肿瘤效应。同时,CIK细胞在肿瘤部位聚集又可放大消融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两者相互增效产生最大的协同治疗效能。本课题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两部分探讨射频消融联合CIK细胞的协同抗肿瘤效应。第一部分射频消融与CIK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观察RFA联合CIK细胞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探讨RFA对CIK细胞体内迁移及杀瘤活性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小鼠双侧背部B16黑色素瘤与CT26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利用荷瘤鼠脾脏细胞培养CIK细胞,检测CIK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2、成瘤小鼠分四组:单独右侧肿瘤RFA治疗组、单独CIK治疗组、两者联合治疗组及未治疗对照组,记录未消融侧肿瘤大小与小鼠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3、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治疗组未消融侧肿瘤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数量、免疫抑制性细胞群: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的比例。4、利用不同免疫表型小鼠检测消融后浸润至未消融侧肿瘤内外源性CIK细胞的数量与活性。5、采用ELISA法及Real Time-PCR技术检测单纯消融后1、3、6、9、12天未消融侧肿瘤内趋化因子CXCL10的表达,利用Cxcl10KO小鼠检测CXCL10在RFA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CIK细胞迁移中的作用。6、评估RFA与CIK细胞输注时间间隔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成功培养CIK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4、CCR5。2、RFA与CIK单独治疗均可产生短暂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而联合治疗能显着抑制未消融侧肿瘤生长;联合治疗组生存期为42±3.3d,显着长于未治疗对照组(20.5±2.2d)、单独右侧肿瘤RFA治疗组(26±2.2d)及单独CIK治疗组(31.5±2.2d)(P<0.001)。3、联合治疗组小鼠未消融侧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其中CD8+、CD4+T、NK(CD3-NK1.1+)和NKT(CD3+NK1.1+)细胞数量均显着增加;CD8+/Treg(CD4+Fox P3+)比值增大;MDSC比例降低。4、RFA联合CIK组较单独CIK组小鼠未消融侧肿瘤内外源性CIK细胞聚集增加,并且外源性CIK细胞Ki-67、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与颗粒酶B(Granzyme B)的表达水平较未RFA组明显上调。5、RFA动态上调远处肿瘤组织CXCL10,CXCL10基因敲除减弱RFA激发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影响CIK细胞的迁移。6、RFA后3天输注CIK细胞能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12天后则无明显协同效应。结论1、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消融区外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反应。2、RFA治疗可促进外源性CIK细胞向消融区外肿瘤内迁移,提高CIK细胞在肿瘤内的增殖能力与杀瘤活性,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3、RFA激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和CIK细胞的迁移依赖于趋化因子CXCL10。4、RFA与CIK细胞的输注时间间隔影响疗效,应尽早输注,这对指导两者联合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射频消融联合CI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RFA联合静脉输注CI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二者联合应用对机体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方法入组结直肠癌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60例,经多学科团队讨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为单纯消融组(RFA):对肝脏转移瘤消融,不行CIK细胞治疗。消融联合CIK细胞治疗组(RFA+CIK):消融前7天,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CIK细胞,肝转移瘤消融后7天输注体外培养好的CIK细胞。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不良反应。ELISPOT法检测RFA+CIK组中外周血CEA>50ng/ml的患者消融前、消融后7天(CIK细胞治疗前)、消融后14天(CIK细胞治疗后)三个时间点,PBMC在CEA抗原肽刺激下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RFA+CIK组和RFA组中位PFS分别是23个月、18个月,2年PFS率分别为41.9%和26.7%,3年PFS率分别为20.3%和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6)。RFA组的中位OS为43个月,RFA+CIK组目前还在随访中。RFA组3年OS率为64.6%,而RFA+CIK组3年OS率为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ELISPOT试验发现RFA+CIK组,8名外周血CEA>50ng/ml的患者中,消融后7天(CIK细胞治疗前)有6名患者PBMC中具有分泌IFN-g能力的细胞数量较消融前增加(P=0.010);而在消融后14天(CIK细胞治疗后),有7名患者PBMC中具有分泌IFN-γ能力的细胞数量较消融后7天(CIK细胞治疗前)增加(P=0.028)。这8名患者在消融联合CIK细胞治疗后PBMC中具有分泌IFN-γ能力的细胞数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延长疾病进展时间(PFS),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两部分探讨RFA联合CIK细胞的协同抗肿瘤效应。动物实验建立双侧背部荷瘤小鼠模型,利用荷瘤鼠脾脏细胞制备CIK细胞,临床研究入组结直肠癌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本研究明确了:1)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消融区外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反应;2)RFA治疗可促进外源性CIK细胞向消融区外肿瘤内迁移,增强CIK细胞在肿瘤内的增殖能力与杀瘤活性;3)趋化因子CXCL10在RFA激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及CIK细胞的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4)RFA与CIK细胞的输注时间间隔影响疗效,应尽早输注CIK细胞。5)RFA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延长疾病进展时间(PFS)。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

刘爱民[9](2016)在《CIK细胞联合粉防己碱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肠癌(Colon cancer)已经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男性患病比女性略多。目前国内外结肠癌治疗指南是以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国内多数学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和中草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效果。结肠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精细饮食和缺乏运动并精神压力增高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了我国结肠癌(colon cancer)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结肠癌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症状和良性疾病没有特异性区别,早期难以确诊,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近几十年来,生物培养技术不断发展及相应的生物制剂进入临床使用,细胞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了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对于机体残存的转移肿瘤病灶的治疗效果尤其显着,是防治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有效手段。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种新型免疫活性细胞,具有体外增殖方便快速、非限制性抑制肿瘤活性高、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优点。CIK不仅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炎性细胞因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多种机制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既往研究已经证明其对心血管和炎症方面的药理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认为粉防己碱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甚至可逆转多药耐药,可作为新的抗肿瘤中药应用于临床,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尤其对结肠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为了阐明CIK细胞联合粉防己碱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杀伤作用,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献血者外周血中CIK细胞增值变化;通过MTT法检测CIK细胞单独或者联合不同浓度粉防已碱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的增殖抑制功能,为探寻临床治疗结肠癌的新思路、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采集12名健康人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i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阶段,分别加入相应的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定向诱导和扩增CIK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IK细胞数量和表型变化,体外培养至第14天,在不同浓度的Tet液体里混合培养CIK细胞和SW620细胞,采用MTT法观察单用Tet组,CIK细胞组和Tet联合CIK细胞组对SW62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在提取12名健康供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通过体外诱导分化和扩增,细胞总数不断增多,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具有CIK细胞表型的细胞比例与培养时间成正相关。在体外CIK细胞对结肠癌SW620细胞有增殖抑制活性,且抑制活性随细胞浓度提高而不断增强;流式结果显示,CIK细胞中表达CD3+CD56+细胞出现大量增殖,由实验开始前的0.13%可以上升到第14天的27.8%(P<0.05);MTT结果显示,随着效靶比的增加,CIK细胞的杀伤活性逐渐增强,而CIK细胞在不同浓度梯度的Tet与SW620细胞共培养48h后,抑制活性随浓度增长而增强。而在CIK与Tet联合作用下,对于SW62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单用时明显增高(P<0.05),其中以Tet30μmol/L联合CIK效靶比40:1时功效最大(P<0.05)。CIK细胞联合Tet组对SW620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效应和凋亡诱导活性较单用CIK细胞和单用Tet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CIK细胞对结肠癌SW620细胞有抑制增殖作用,粉防己碱对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亦有抑制作用,粉防己碱能提高CIK细胞在体外抗结肠癌SW620细胞活性。

徐梅[10](2014)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文中提出卵巢癌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位居妇科肿瘤患者致死首位。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居消化系统肿瘤首位。因此,它们都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的第四大治疗模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兼具有强大的抗瘤活性和增殖活性,又具有非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近些年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临床治疗,但对卵巢癌治疗报道少见。本文首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顺铂(cis-Dichloro diamine in platinum,CDDP或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接着通过体内实验研究氟尿嘧啶(5-FU)、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最后,回顾分析本中心6例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第一部分DDP联合CI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目的:探讨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生成CIK细胞,于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进行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56+双阳性细胞百分比;于培养14天收获CI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含有CIK细胞培养液上清的培养液培养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小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设正常培养的SKOV-3细胞作对照组;杀伤实验分为A14CIK细胞作用组(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40:1)、B17DDP作用组(DDP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20、40μg/ml)及C12CIK联合DDP作用组(DDP浓度均为2.5μg/ml,效靶比分别为5:1和10:1)。同时设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作对照孔。于24h和48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对SKOV-3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CIK细胞体外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细胞计数依次为(1.8±0.2)×107、(14.67±1.53)×107、(230.0±20.0)×107、(225.0±22.91)×107及(220.0±17.32)×107,细胞数于培养第2l天时约增加127.78倍,达到增殖高峰;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47±0.17)%、(11.30±1.96)%、(35.50±2.30)%、(38.23±1.92)%、(31.40±3.91)%和(28.61±3.45)%,到21天也达到增殖高峰;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h及48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24h及48h凋亡率分别为(0.62±0.35)%和(0.65±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4CIK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6.52±2.52)%、(24.18±4.05)%、(35.98±5.19)%及(53.98±5.02)%,48h抑制率分别为(24.20±5.59)%、(41.23±3.64)%、(57.27±6.68)%及(74.74±6.87)%。在相同时间各组间细胞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效靶比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B17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5.09±4.03)%、(25.95±3.36)%、(37.11±3.05)%、(50.07±5.21)%、(62.93±5.85)%、(77.93±3.28)%及(92.55±1.39)%,48h抑制率分别增为(23.42±5.63)%、(32.39±1.47)%、(46.04±2.76)%、(60.46±3.26)%、(72.77±2.38)%、(86.42±1.46)%及(96.24±0.59)%。除外DDP0.625μg/ml组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DP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也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C12CIK联合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50.50±3.69)%和(68.19±2.07)%,48h抑制率分别为(69.87±2.67)%和(80.11±6.87)%。CIK细胞联合DDP与单一处理因素相比,对SKOV-3的生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组(效靶比为5:1)24h和48h抑制率未见到协同效应(P值分别为0.171和0.895),而高剂量组(效靶比为10:1)24h和48h抑制率见到协同效应(P <0.05)。结论:PBMC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诱导下可大量扩增获得CIK细胞,其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CIK)在第1421天为高表达平台期,在此期间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明显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第二部分氟尿嘧啶联合CIK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CIK细胞以及5-FU联合CIK细胞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在体外诱导培养小鼠CIK细胞,于第0和7天进行流式细胞术CIK主要效应细胞表型分析。10只荷瘤鼠随机分两组,一组给5-FU(12.5mg/kg)当天腹腔注射,另一组给予NS(0.2ml/只)腹腔注射作对照,第十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荷瘤鼠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ctivation antigen4,CTLA-4)和非淋巴细胞CD80、CD86表达。另取40只荷瘤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NS(0.2ml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B组(5-FU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C组(CIK组):NS(0.2ml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D组(5-FU+CIK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观察肿瘤生长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用药第10天各组处死5只小鼠,采用RT-PCR法检测四组肿瘤组织中IFN-γ和TNF-表达量。结果:小鼠CIK主要效应细胞在体外扩增第7天达到(18.4±6.8)%。与对照组相比,5-FU处理后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45+细胞表面CTLA-4表达量提高,且CD45-细胞CD80和CD86表达量增加;5-FU联合CIK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单因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提高肿瘤组织IFN-γ与TNF-表达量,且联合治疗组与单治疗组中IFN-γ的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且可提高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的免疫功能。第三部分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目的: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方法:利用接受常规手术和化疗结束后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出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体外培养第1421天的CIK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回顾性观察6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卡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差异、肿瘤指标差异、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及治疗后相关毒副反应。结果:有5例治疗后KPS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另外1例治疗后KPS保持不变。所有接受CIK细胞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1例III期EOC患者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后CA199升高,在接受CIK细胞治疗3个疗程后,CA199逐渐下降至正常。目前状况良好,肿瘤标记物和影像学随访没有肿瘤复发迹象,无瘤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已达到3年。1例II期透明细胞癌合并浆液性癌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PFS已接近4年,随访瘤标和影像学检查无肿瘤复发迹象。另外1例II期EOC患者接受8个疗程CIK细胞治疗后,PFS已达5年,目前状况良好,也没有肿瘤复发迹象。结论: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和治疗卵巢癌病例的回顾分析,我们认为,CIK细胞可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扩增,第1421天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BALB/C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5-FU或CIK细胞,且可提高小鼠结肠癌模型的细胞免疫功能。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二、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及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的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及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的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材料
    第二章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SLAMF7的表达影响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LAMF7蛋白在CIK细胞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胃癌CAR-T及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1.1 前言
    1.2 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现状
        1.2.1 胃癌CAR-T的基础研究
        1.2.2 胃癌CAR-T的临床实验注册
    1.3 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1.3.1 c-Met CAR-T的基础研究现状
        1.3.2 c-Met CAR-T临床实验注册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ET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前言
    2.2 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Met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胃癌组织c-Met免疫组化表达分析
        3.1.2 胃癌细胞培养
        3.1.3 提取细胞RNA
        3.1.4 PCR反应
        3.1.5 提取细胞总蛋白
        3.1.6 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
        3.1.7 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胃癌细胞系c-Met、PD-L1 表达
    3.2 实验结果
        3.2.1 c-Met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
        3.2.2 qRT-PCR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MET、PD-L1 基因转录水平
        3.2.3 WB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c-Met表达水平
        3.2.4 FCM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 的细胞膜表面表达水平
        3.2.5 CCLE数据库中MET、PD-L1 表达验证
    3.3 结论
第四章 MET过表达慢病毒及CAR慢病毒的制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质粒构建
        4.1.2 载体酶切
        4.1.3 目的基因片段扩增
        4.1.4 酶连重组
        4.1.5 转化
        4.1.6 质粒抽提
        4.1.7 重组质粒基因测序
        4.1.8 质粒转染与慢病毒收获
        4.1.9 慢病毒感染293T
    4.2 实验结果
        4.2.1 CAR序列结构
        4.2.2 载体酶切、目的片段扩增、酶连重组验证
        4.2.3 慢病毒的验证
    4.3 结论
第五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外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MET-OE慢病毒感染HGC-27 细胞
        5.1.2 CAR-T细胞制备
        5.1.3 慢病毒CAR-T感染效率的检测
        5.1.4 CAR-T细胞增殖检测
        5.1.5 CAR-T细胞亚群及表型检测
        5.1.6 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的影响
        5.1.7 靶细胞刺激对CAR-T中 PD-1 表达的影响
        5.1.8 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5.1.9 LDH释放实验
        5.1.10 7-AAD杀伤实验
        5.1.11 CD107a脱颗粒反应
        5.1.12 高内涵成像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MET-OE慢病毒感染可使HGC-27 细胞过表达c-Met
        5.2.2 c-Met CAR和 c Met-PD1/CD28 CAR慢病毒感染以成功构建对应的CAR-T
        5.2.3 CAR-T细胞中CD8~+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的比例升高
        5.2.4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激活表型增多
        5.2.5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 PD-1 表达升高
        5.2.6 PD1/CD28 融合受体能刺激CAR-T中 IFN-γ、TNF-α分泌,抑制IL-6分泌
        5.2.7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
        5.2.8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脱颗粒水平
        5.2.9 高内涵成像显示CAR-T识别并杀伤肿瘤
    5.3 结论
第六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内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实验动物
        6.1.4 实验细胞
        6.1.5 皮下成瘤及活体小动物成像
        6.1.6 HE染色
    6.2 试验结果
        6.2.1 c-Met CAR-T及 c Met-PD1/CD28 CAR-T对 c-Met~+胃癌模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2.2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正常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
    6.3 结论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新型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HGF/c-Met信号通路及其在胃和胃食管交界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图 技术路线图
附表
附缩略词简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食管癌阴性淋巴结数目与患者预后相关性以及食管癌免疫治疗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阴性淋巴结数目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pCAM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免疫治疗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English article Ⅰ
English article Ⅱ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结肠癌肝转移的西医研究概况
        1.1 结肠癌肝转移机制研究
        1.2 结肠癌肝转移的西医治疗
    2 结肠癌肝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2.2 中医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3 艾灸与免疫
    4 免疫与肿瘤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4.2 肿瘤免疫疗法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构建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模型构建
        2.3 观察指标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肝转移情况
    实验二: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2 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存活率的影响
        3.3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体重的影响
        3.4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脾脏移植瘤的影响
        3.5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实验三: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2 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实验取材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3.2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3.3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3.4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3.5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3.6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3.7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3.8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3.9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实验四: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NK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2 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实验取材
        2.4 指标观察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
        3.2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肝脏组织中NK细胞的影响
        3.3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艾灸选穴依据
        1.1 肝俞
        1.2 足三里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经脾注射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分析
        2.2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分析
        2.3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分析
        2.4 不同时间段艾灸干预对脾脏造模裸鼠结肠癌肝转移及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分析
    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PD1和VISTA分子在放射治疗小鼠CT26结肠癌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VISTA等免疫分子在K-RAS基因变异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引用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PD1和VISTA分子在放射治疗小鼠CT26结肠癌模型的研究
    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引用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7)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对结局影响的免疫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结直肠癌的现状
    1.2 区别对待左右半结直肠癌成为热点
    1.3 免疫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整体描述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左右半结直肠癌各具特异的免疫微环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左半结直肠癌CD56brightNK细胞数量多、功能强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右半结直肠癌VEGFA阻滞CD8+T细胞浸润和功能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对结局影响的免疫机制探讨
    6.1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虽说龙生龙凤生凤,结直肠癌原发瘤和转移瘤异质性又如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对预后和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射频消融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射频消融与CIK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射频消融联合CI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展望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CIK细胞联合粉防己碱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结肠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EOC 的生物标志物
    二、筛查策略
    三、治疗
    四、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DDP 联合 CIK 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 SKOV-3 的杀伤效应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氟尿嘧啶联合 CIK 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化疗联合 CIK 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CIK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协同刺激分子 B7-H4 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miRNA 与卵巢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及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的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SLAMF7的表达影响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研究[D]. 周浩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D]. 陈聪. 兰州大学, 2020(01)
  • [4]食管癌阴性淋巴结数目与患者预后相关性以及食管癌免疫治疗相关研究[D]. 于兰. 山东大学, 2020(12)
  • [5]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D]. 侯文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PD1和VISTA分子在放射治疗小鼠CT26结肠癌模型的研究[D]. 王欣. 苏州大学, 2018(04)
  • [7]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对结局影响的免疫机制探讨[D]. 张龙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8]射频消融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研究[D]. 戴夕超. 苏州大学, 2016(03)
  • [9]CIK细胞联合粉防己碱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研究[D]. 刘爱民.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10]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D]. 徐梅. 苏州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和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