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进口车呈现新特点

去年进口车呈现新特点

一、去年进口车呈现新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方天[1](2018)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指商业银行在其信贷业务的专业领域中,以核心企业作为支撑点,为其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服务的同时,把信贷资金投入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将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整个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融资的行为。其本质为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在中国是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该模式有效缓解了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可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随着国际贸易合作日趋成熟与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性商业银行信贷领域中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之一。面对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在授信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信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在推出满足企业供应链金融需求的信贷产品的同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区别于传统信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以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框架,结合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采用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与控制问题,以期对商业银行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参考和借鉴。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方法与创新;第二部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该部分主要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从供应链管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面阐述了理论基础,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展开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实际案例,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控制的策略;第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明确不足之处并进行后续研究的展望。

肖松[2](2017)在《新一轮重卡热销背后的市场风云》文中提出2017年5月上旬的一天,当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下称陕重汽)50辆重卡刚刚运到河北衡水,从高速公路的匝道缓缓驶出时,突然被一行人半路杀出,当街把车拦下。运输人员吓了一跳,下车一问才知道,拦路的竟然是当地的一位买主。原来,以往陕重汽交货期一般在7—10天,可由于市场日趋紧俏,重卡制造商们普遍出现了延迟交货的现象。这位买主在经销商处交纳了定金、苦等半个月后策

何聪蕾[3](2012)在《中国汽车产业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产业链条长,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重要一部分,汽车产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然而,由于我国汽车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核心技术缺失,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美、日、韩等汽车强国。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显着、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开发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等众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我国汽车产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使中国汽车产业强大起来,足以抵御世界汽车跨国大公司的冲击,使中国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正是基于此,本文首先利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对我国汽车产业现状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汽车产业存在诸如市场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显着、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产品差异程度低;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缺乏自身核心技术;缺乏政府的积极、完善的政策支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其次通过对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分析,借鉴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并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资本结构单一的汽车厂商逐步改制成为资本构成多元化的经济组织,通过企业产权改革,打破地区、部门封锁;推行型式认证制,尽快建立起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构建合理的退出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项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企业市场退出的各项法律法规;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机制,主要是政府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和科研中心;健全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保障体系,主要是加大对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主要是鼓励大型汽车集团全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品牌的建立;加快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构建大汽车集团,主要是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积极开展并购以整合汽车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典的SCP分析范式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探究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再次,本文在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分析时,为客观评价我国汽车产业的运行绩效,在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可比性、可行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与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一点是借鉴国外发展汽车产业的先进经验,并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符合的、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建议。

张伯顺[4](2012)在《进口车市场调整的六大特点》文中指出"预计进口车全年销量增速在20%左右,品牌车型结构继续适度调整,具体反映在排量继续下移、欧系品牌继续扩大、日系车呈现缩水、跨界车开始增多、个性化消费趋势明显,以及价格大战继续进行。

吴迪[5](2010)在《中国进口车市 高增长须防库存风险》文中指出丁宏祥认为,二季度进口车市场形势仍可乐观,但须防库存风险,下半年市场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继续回升向好,国产汽车今年一季度产销同比增长双双超过70%,分别达到455.45万辆和461.06万辆,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中国进口汽

本报综合报道[6](2009)在《中国进口车市呈现结构性变化》文中提出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最新发布的《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春季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进口量为6.5万辆,比去年同期下滑37%,但进口车上牌量为7.56万辆,同比增长20.5%。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春季报告》分析说,今年以来中国进

孙广皓[7](2009)在《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战略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汽车贸易仅仅只有五十多年。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汽车出口作为汽车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汽车企业自身资金链的流畅、进行有效的市场拓展以及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来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我国汽车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企业不断寻找和开拓国外市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民族汽车企业已经打开了非洲及中东地区,但出口规模和范围仍然很小。再加上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汽车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如何能开拓新的市场,扩大我国汽车企业出口规模是我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现状及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我国企业存在的不足,包括组织和管理、产品结构、研发投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企业一定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世界市场,准确定位自己的产品,不断稳固和开拓市场。转变营销观念,把仅仅做外贸出口转变为真正地做成全球营销。本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世界汽车贸易发展历程及当前贸易发展的新特点,我国汽车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为下面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产品进行详细的SWOT分析,找出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风险;第四部分主要对世界四大主要汽车市场进行PEST分析,找出最适合我国汽车企业进入的地区;第五部分为案例分析,通过国内外成功出口企业的案例分析,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第六部分主要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找出我国发展汽车出口的对策,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分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七部分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孙琪[8](2007)在《中国汽车出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具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汽车产品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汽车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出口种类日益多样化,出口市场逐渐拓宽,出口方式多种多样,并呈现出了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规模迅速壮大、整车及零部件均实现了净出口的新特点。虽然我国汽车出口存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出口市场相对狭隘、质量水平低、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劣势,同时还要面对技术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阻碍,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汽车价格低廉、市场广阔及我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我国的汽车出口企业应该认真学习汽车大国在汽车出口方面的经验,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实现汽车出口的持续发展。

董本云[9](2006)在《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汽车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本项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索了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波特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分析了汽车消费关联效应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汽车消费和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并对汽车消费进行了国际比较,指出了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对影响汽车消费的各种要素作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汽车消费趋势的影响;为了揭示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进行了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以及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的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就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提出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并指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吴德群,陈啸天,郭兴宇[10](2006)在《配额取消鹏城进口车市趋向高档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记者吴德群通讯员陈啸天郭兴宇)记者昨日从深圳海关了解到,受全面取消进口汽车配额制度的影响,深圳进口车市呈现出新的特点,日本车让位于欧美车,进口小轿车更趋高档化。 进口单向大经销商集中 据海关统计,深圳口岸去年共进口汽车1.77万辆,价值7.3

二、去年进口车呈现新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进口车呈现新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文献综述
        1.2.2 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
第2章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1.1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2.1.2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含义
        2.1.3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
    2.2 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及主要影响因素
        2.3.1 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目标
        2.3.2 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
        2.3.3 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
第3章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
        3.1.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及其特点
        3.1.2 存货融资模式及其特点
        3.1.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及其特点
    3.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商业银行信用风控意识淡薄
        3.2.2 风控技术存在缺陷
        3.2.3 内控制度不完善
        3.2.4 人员素质不到位
第4章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案例分析
    4.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案例分析
        4.1.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典型流程
        4.1.2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4.1.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分析—以商票保贴业务为例
        4.1.4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失败案例分析
        4.1.5 案例小结: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主要信用风险及管控措施
    4.2 存货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案例分析
        4.2.1 存货融资模式的典型流程
        4.2.2 存货融资模式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4.2.3 存货融资模式典型案例分析—以汽车融资业务为例
        4.2.4 存货融资模式失败案例分析
        4.2.5 案例小结:存货融资模式的主要信用风险及管控措施
    4.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案例分析
        4.3.1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典型流程
        4.3.2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4.3.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分析--以汽车融资为例
        4.3.4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失败案例分析
        4.3.5 案例小结: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主要信用风险及管控措施
    4.4 案例启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信用风险
第5章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的控制策略
    5.1 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策略
        5.1.1 做好受信企业以及参与主体的准入审查和管理
        5.1.2 关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
        5.1.3 对已经获得授信的供应链金融信用业务加强风险排查
    5.2 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配套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新一轮重卡热销背后的市场风云(论文提纲范文)

抢一台发动机就能卖出一台车
重卡市场已经供不应求
宏观经济发展向好的标志

(3)中国汽车产业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分析框架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SCP范式概述
    2.2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2.3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2.4 国外关于汽车产业市场的相关研究
    2.5 国内关于汽车产业市场的相关研究
3 基于SCP框架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分析
    3.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
    3.2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2.1 市场集中度分析
        3.2.2 规模经济分析
        3.2.3 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3.2.4 产品差异性分析
    3.3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3.3.1 价格策略
        3.3.2 广告和促销行为
        3.3.3 研发行为
        3.3.4 产品行为
        3.3.5 兼并重组行为
    3.4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评价方法
        3.4.3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4 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4.1.1 市场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显着
        4.1.2 进入壁垒失效,退出壁垒过高
    4.2 品牌意识差,缺少自主品牌
    4.3 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缺乏自身核心技术
5 美日两国汽车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5.1 美日两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5.1.1 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5.1.2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5.2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借鉴
        5.2.1 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2.2 选择自主研发技术的发展道路
        5.2.3 调整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
6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放松准入规制,增强市场竞争活力
        6.1.1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6.1.2 尽快推行型式认证制度
        6.1.3 构筑合理的退出机制
    6.2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6.2.1 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机制
        6.2.2 健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
        6.2.3 完善技术创新投资机制
    6.3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
        6.3.1 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品牌战略
        6.3.2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
    6.4 加快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构建大汽车集团
        6.4.1 政府要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
        6.4.2 积极开展并购以整合汽车产业,快速提高规模经济水平
        6.4.3 通过资产重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战略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汽车贸易概述
        1.1.1 世界汽车贸易发展历程
        1.1.2 当前汽车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1.3 汽车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2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现状与特点
        1.2.1 我国汽车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1.2.2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特点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汽车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要素禀赋论
    2.2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2.2.1 定义
        2.2.2 进入方式选择分析
        2.2.3 影响选择进入方式的因素分析
第3章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SWOT分析
    3.1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优势
        3.1.1 我国在政策和措施上鼓励出口
        3.1.2 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产业规模,基础条件逐渐成熟
        3.1.3 我国汽车产品的最大优势是低成本
        3.1.4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出口提供了低运输成本
        3.1.5 国内差异化的市场区域为出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2 制约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因素
        3.2.1 我国汽车工业缺乏规模经济
        3.2.2 我国汽车工业组织和管理方式落后
        3.2.3 我国汽车产品结构不合理
        3.2.4 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不足
        3.2.5 我国民族汽车品牌与世界知名品牌有差距
        3.2.6 我国汽车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
        3.2.7 我国汽车企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3 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的机遇
        3.3.1 国外市场前景巨大
        3.3.2 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减少
        3.3.3 国内市场饱和
        3.3.4 外资大量涌入
        3.3.5 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为整车及其零部件提供了出口平台
        3.3.6 经济危机加速国际货币多元化,使得国际结算更加简便
    3.4 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的风险和威胁
        3.4.1 知识产权问题
        3.4.2 日、韩汽车与我国汽车的竞争
        3.4.3 逐步提高的安全、排放、节能标准
        3.4.4 社会稳定和贸易纠纷
        3.4.5 汇率影响
        3.4.6 产品形象
        3.4.7 经销商管理
        3.4.8 国内市场竞争
        3.4.9 二手车竞争
        3.4.10 供应商支持
        3.4.11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4章 世界不同市场的PEST分析
    4.1 美国市场的PEST分析
        4.1.1 政治因子
        4.1.2 经济因子
        4.1.3 社会因子
        4.1.4 技术因子
    4.2 欧盟市场的PEST分析
        4.2.1 政治因子
        4.2.2 经济因子
        4.2.3 社会因子
        4.2.4 技术因子
    4.3 日韩市场的PEST分析
        4.3.1 政治因子
        4.3.2 经济因子
        4.3.3 社会因子
        4.3.4 技术因子
    4.4 新兴市场的PEST分析(以印度为例)
        4.4.1 政治因素
        4.4.2 经济因素
        4.4.3 社会因素
        4.4.4 技术因素
    4.5 综合分析我国汽车企业应该选择的市场
第5章 国内外汽车企业成功出口案例分析
    5.1 日本丰田公司出口策略分析
        5.1.1 生产和技术上的优势
        5.1.2 与终端市场的充分融合
        5.1.3 市场与品牌的定位准确
        5.1.4 完善的售后服务
        5.1.5 高效的零配件供应渠道
        5.1.6 在开拓海外市场中不断学习
    5.2 奇瑞汽车出口成功案例分析
        5.2.1 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基础
        5.2.2 目标市场定位准确是前提
        5.2.3 性价比高是优势
        5.2.4 自主创新是关键
    5.3 国内外汽车企业出口经验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启示
第6章 我国发展汽车出口的策略分析
    6.1 国家层面的具体措施
        6.1.1 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业集中度
        6.1.2 发展自主品牌,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
        6.1.3 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力度
    6.2 企业层面的具体措施
        6.2.1 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与合作,努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6.2.2 选择正确的细分市场,采取差异化战略扩大出口
        6.2.3 重视售后服务是持续出口的保障
        6.2.4 挖掘海运物流市场,减少运输成本
        6.2.5 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走国际化的道路
        6.2.6 把出口服务作为新的增长点
第7章 结论
    7.1 总结
    7.2 本文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汽车出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汽车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 汽车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现状与呈现的新特点
    (一)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现状
    (二)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呈现的新特点
三、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优劣势分析
    (一)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劣势分析
    (二)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优势分析
四、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对策分析
    (一) 可借鉴的国外经验
    (二) 中国企业在促进汽车出口方面的策略
    (三) 中国政府在促进汽车出口方面的策略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9)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1.1.2 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2.1 消费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2.1.2 西方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
        2.1.3 消费理论的新发展
    2.2 经济增长理论
        2.2.1 西斯蒙弟的经济增长理论
        2.2.2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2.3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2.4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2.2.5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2.3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3.1 克拉克的理论
        2.3.2 马歇尔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2.3.3 钱纳里的结构经济学
        2.3.4 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2.3.5 创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消费的关联性研究
    3.1 汽车产业的关联方式
        3.1.1 前向关联
        3.1.2 后向关联
    3.2 关联效应理论
        3.2.1 投入产出理论
        3.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3.2.3 产业集群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汽车消费现状
        4.1.1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4.1.2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4.2 汽车消费的国际比较
    4.3 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分析
        4.3.1 世界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4.3.2 我国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4.3.3 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汽车消费的因素
    5.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5.1.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
        5.1.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5.1.3 城市化水平
        5.1.4 业内竞争
    5.2 消费者的收入情况
        5.2.1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5.2.2 居民收入差距
    5.3 汽车价格
        5.3.1 原材料供应
        5.3.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程度
        5.3.3 产业内重组情况
        5.3.4 汽车进出口及加入WTO 的影响
    5.4 消费政策
        5.4.1 汽车消费政策
        5.4.2 汽车消费的附加成本
        5.4.3 汽车金融服务
        5.4.4 消费观念
    5.5 消费环境
        5.5.1 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完善
        5.5.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5.5.3 相关服务业没有统一标准
    5.6 能源供应
        5.6.1 能源储备
        5.6.2 能源价格
    5.7 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
        5.7.1 城市规划
        5.7.2 交通设施与交通管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6.1.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6.1.2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的拉动
    6.2 我国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6.2.1 我国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6.2.2 我国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6.2.3 我国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6.2.4 我国汽车消费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
    6.3 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6.3.1 我国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6.3.2 我国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6.4 我国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6.4.1 我国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6.4.2 我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6.5 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总体描述
        6.5.1 我国汽车消费的积极作用
        6.5.2 我国汽车消费的消极作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7.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7.1.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7.1.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7.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7.2.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7.2.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7.2.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7.2.4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
    7.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7.3.1 吉林省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7.3.2 吉林省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7.4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7.4.1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7.4.2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8.1 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汽车消费
        8.1.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8.1.2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8.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收入预期
    8.2 加快技术创新,降低汽车价格
        8.2.1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实现规模经济
        8.2.2 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8.2.3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8.3 完善汽车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
        8.3.1 整顿汽车收费,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
        8.3.2 完善汽车信贷服务体系
        8.3.3 尽快推出燃油税
        8.3.4 优化消费环境
    8.4 政策安排
        8.4.1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8.4.2 加快开发新型汽车原材料,促进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8.4.3 加快开发石油替代能源
        8.4.4 推广使用柴油汽车
        8.4.5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
        8.4.6 科学进行交通规划和设计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一:全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附录二: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摘要
Abstract

四、去年进口车呈现新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方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4)
  • [2]新一轮重卡热销背后的市场风云[J]. 肖松. 驾驶园, 2017(07)
  • [3]中国汽车产业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何聪蕾.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7)
  • [4]进口车市场调整的六大特点[J]. 张伯顺. 汽车与配件, 2012(31)
  • [5]中国进口车市 高增长须防库存风险[N]. 吴迪. 中国商报, 2010
  • [6]中国进口车市呈现结构性变化[N]. 本报综合报道. 国际商报, 2009
  • [7]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战略及策略研究[D]. 孙广皓.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8]中国汽车出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 孙琪. 吉林大学, 2007(04)
  • [9]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D]. 董本云. 吉林大学, 2006(11)
  • [10]配额取消鹏城进口车市趋向高档化[N]. 吴德群,陈啸天,郭兴宇. 深圳特区报, 2006

标签:;  ;  ;  ;  ;  

去年进口车呈现新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