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糖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海藻糖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一、海藻糖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郭璐楠[1](2021)在《面团冻藏过程中酵母稳定性变化及其对面团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团冷冻是烘焙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革新技术。酵母在冻藏过程中活性下降被认为是导致冷冻发酵面团品质劣变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多以酵母悬浮液体系中的酵母冻藏作为评测其性质变化的文献研究结果不能完全反映酵母在真实冻藏面团中性质变化及其对面团性质影响。此外,冻藏期间酵母性质对面包质构、风味、色度及储藏期面包老化行为的影响也鲜有报道,这些缺失很难从根本上清晰地揭示酵母对冷冻面团品质劣变的影响。因此,本课题拟通过探究面团冻藏过程中与酵母稳定性相关的酵母活性及代谢产物等性质变化及其对面团和面包品质的影响,从本质上全面揭示酵母引起冷冻面团品质劣变作用的机理,为推动冷冻面团技术在发酵面制品的应用和冷冻面团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酵母在面团中比在悬浮液中更易冻伤,其冻伤程度同酵母性质相关。以酵母悬浮液作对照,考察了耐高糖高活性干酵母(ST-IDY)与普通高活性干酵母(IDY)在冻藏面团中的稳定性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酵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状态,发现冻藏诱导酵母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细胞表面出现褶皱、孔洞,细胞膜结构已丧失完整性;其中,耐渗能力较差的IDY细胞结构破损严重。对比酵母悬浮液和面团中的细胞存活率和产气能力发现,冻藏90天后,面团中的ST-IDY细胞存活率和产气能力比悬浮液中分别降低56.3%和64.4%,IDY分别降低69.8%和66.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酵母胞外应激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冻藏90天后,ST-IDY悬浮液中的GSH、海藻糖、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显着增加。面团中的GSH含量呈显着增加趋势;而海藻糖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其中,与酵母悬浮液相比,含ST-IDY的面团GSH含量增加了 81.0%,差异显着(p<0.05)。(2)面团冻藏过程中酵母的稳定性变化将导致面团pH下降,促进面包风味、质构等品质劣变。冻藏90天后,含酵母面团(YD)的pH值由冻藏前的5.67降低至5.37,未添加酵母面团(NYD)的pH值由6.07降至6.00。与冻藏前相比,冻藏90天后YD面团中的乳酸、乙酸、柠檬酸和丁二酸含量皆显着增加(p<0.05),而NYD面团的有机酸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面包芯挥发性风味物质表明,冻藏90天后,YD面团中产生令人愉悦气味的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总含量降低了 76.7%,具有汗酸味、腐败味以及类似泥土气味的物质如乙酸、辛酸、2-甲基丁酸、己酸、3-辛烯-2-酮等总含量增加了 460.74%。以冻藏后的NYD面团添加新鲜酵母制作的面包(NYD-FY)为对照,通过质构仪、图像扫描和色度计对比分析YD面包品质,证明冻藏诱导酵母性质变化是引起面包比容下降、面包芯干硬、色泽变化、加速老化的重要因素。冻藏90天后,YD面包比容与NYD-FY相比降低8.7%,硬度增加15.1%,面包表皮色泽由黄褐色变为浅黄色,面包芯由浅黄色变为黄褐色;储藏期间YD面包芯老化速率比NYD-FY增加19.9%,水分散失速率增大19.4%,回生热焓值提高9.68%。(3)冻藏过程中酵母对面筋蛋白的解聚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促进能力弱于冷冻本身破坏面筋蛋白的程度。以NYD及添加冷冻酵母悬浮液提取物的新鲜面团(YLD)为对照,通过分子排阻色谱(SE-HPLC)、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流变仪考察冻藏过程中YD面团的蛋白分子量分布、游离巯基含量、蛋白二级结构、可冻结水含量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酵母性质变化促进大分子谷蛋白聚合体(GMP)以分子间二硫键断裂等形式解聚。冻藏90天后,YD、NYD和YLD面团的SDS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比冻藏前分别增加5%、4%和3%,SDS-DTT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17%、12%和8%;游离巯基含量分别提高46.3%、35.0%和25.8%,冻藏本身对面筋蛋白的破坏程度大于酵母性质变化对面筋的影响。这种性质变化同蛋白质二级结构由较为有序的α-螺旋和β-转角结构部分转化为β-折叠结构有关。可冻结水含量与面团流变特性表明,酵母性质变化弱化了面筋蛋白和水分的结合作用,导致蛋白脱水,降低面团粘弹性。冻藏90天后,YD、NYD和YLD可冻结水含量比冻藏前分别提高47.7%、33.2%和21.3%,YD的粘弹性相比NYD显着减弱,YLD粘弹性也有所降低。(4)冻藏期间酵母死亡释放GSH的含量与冷冻面团及其面包品质劣变程度呈正相关。以酵母面团和酵母悬浮液体系中GSH释放含量范围为依据,通过外加GSH的梯度实验,考察面包品质、面团蛋白分子量分布、游离巯基、面团水分分布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面包烘焙损失随GSH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R2=0.95,p<0.05),而面包比容与GSH添加量呈现显着线性负相关(R2=0.92,p<0.05)。GSH促使新鲜面包芯内部结构更加粗糙,气孔增大。SE-HPLC结果表明,SDS可溶性蛋白含量与GSH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正相关(R2=0.96,p<0.05),SDS-DTT可溶性蛋白的相对含量随GSH含量的增加呈显着线性下降趋势(R2=0.98,p<0.01)。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和DSC研究面团中水分状态及分布,发现GSH弱化了面筋蛋白的水合能力,水分子由固定在面筋蛋白中的刚性水转变为与蛋白结合较松散的可冻结水。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GSH通过诱导面筋蛋白解聚和水分迁移降低了面团的稳定性和粘弹性,对面团的持气能力具有负面影响。面包储藏实验表明GSH加速淀粉重结晶,促进面包老化。(5)GSH加快面包老化的原因同GSH解聚面筋蛋白,促使面团中淀粉与蛋白相分离,加快淀粉长期回生相关。以小麦面粉(WF)和小麦淀粉(WS)为研究对象,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测定二者糊化性质发现,0.1%GSH使WF的峰值粘度减小19.3%,回生值降低19.6%,而WS的峰值黏度无显着差异(p>0.05),回生值下降6.8%。结合WF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GSH引起WF蛋白的解聚行为削弱了凝胶网络强度,解聚后的蛋白嵌入糊化淀粉链间,抑制直链淀粉短期回生。通过DSC、流变仪和LF-NMR分析表明,GSH对WF蛋白的解聚作用减缓了蛋白对淀粉颗粒的阻碍作用,促进水与淀粉结合,使淀粉更易糊化;促进回生过程中支链淀粉分子链间的重新聚合,加速WF凝胶的长期回生。GSH减弱了 WF凝胶的持水能力和凝胶强度。4℃储藏7天,GSH显着增加了 WF的回生热焓值(ΔHret),而略降低WS的ΔHret。GSH降低了 WF凝胶的水分运动性,加速凝胶回生。

刘畅[2](2021)在《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其在喹诺酮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是兽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超过一定限度会危害食品安全,威胁消费者健康和生态环境,建立灵敏、可靠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于保证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用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标记单克隆抗体,制备了侧流免疫层析(Lateral flow immunoassay,LFIA)试纸,建立了牛奶中FQs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了MNPs标记抗体,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标记抗体进行表征,二喹啉甲酸(bicinchoninic acid,BCA)法测定单抗的偶联率,分析MNPs标记抗体的生物活性。FTIR图谱表明,偶联产物在1391cm-1和1651cm-1处有吸收峰,说明中有酰胺键存在。通过测定标记抗体对待测物的吸附能力,进一步验证了MNPs与抗体之间成功偶联,且标记抗体仍保持生物活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识别、结合待测物。对抗体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做了优化,发现抗体用量为40μg时,偶联率较高,抗体与MNPs反应得较为充分。偶联时间控制在2~4 h之内,标记抗体的活性不受影响。以MNPs标记抗体为识别元件,制备了一种快速、可靠的LFIA试纸。对试纸的组成、抗原和羊抗鼠Ig G的包被浓度以及预处理缓冲液中的各个成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硝酸纤维素膜,发现Vivid 90膜的显色效果更好,线条宽度适中,灵敏度较高。通过摸索T线和C线的包被浓度,发现在0.8 mg/m L抗原和0.8 mg/m L羊抗鼠Ig G时T线的显色最好,且此时C线和T线的颜色强度相当,方法的灵敏度较高,结果判定方便。之后,对表面活性剂、糖分子、高聚物和Na Cl几种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含有4%吐温-20、10%蔗糖-5%海藻糖和0.1%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的缓冲液是对样品垫和共轭垫进行预处理的最佳处理体系。试验中并未观察到Na Cl对LFIA分析有积极作用,因此不添加Na Cl。用MNPs-LFIA试纸对牛奶中残留的FQs进行检测。10种FQs(环丙沙星、达氟沙星、二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麻保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奥比沙星和沙拉沙星)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在0.90477~0.9992之间,LOD范围在0.063~0.756 ng/m L,方法的灵敏度较高,能满足规定的检测要求。该方法对二氟沙星和奥比沙星的回收率较低,对另外几种FQs的回收率在31.42%到83.67%之间,RSD在0.12%~7.13%。对牛奶样品和生牛乳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均为阴性,未检出FQs残留,分析结果与UPLC-MS/MS的结果一致。

刘晓妍[3](2020)在《南京地区水溶性有机碳气溶胶的来源与吸光特性》文中认为水溶性有机碳是碳质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溶性有机碳中的吸光性碳,即水溶性棕碳能在短波波段吸收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辐射传输过程。全球尺度上,水溶性有机碳导致的辐射强迫占黑炭辐射强迫的25%。但多数气候模式仍未将水溶性有机碳的吸光性纳入考量之中,主要原因包括其含量的不确定性、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来源多样性导致的棕碳吸光特性的差异性。因此,准确评估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来源以及来源对其吸光特性的影响,不仅有助于降低大气辐射强迫的不确定性,还能进一步指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本研究选取华东地区典型代表性城市南京为研究对象,采集当地细颗粒物与分粒径颗粒物,分析其化学组分与吸光参数的季节分布特征。结合获取的化学组成信息,利用PMF与分子示踪等手段解析颗粒物来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判断定量水溶性有机碳来源与吸光性的关系。在众多排放源中,重点关注生物质燃烧源与一次生物排放源与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最后,以一次污染事件为例定量地阐释了远距离运输的生物质燃烧污染物对南京当地大气碳质气溶胶的组成与吸光能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南京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排放源主要包括四类,分别为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源与海盐混合源、一次生物源与土壤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是全年最主要的排放源,其次是二次源与海盐混合源。一次生物排放源在春夏季节贡献显着。土壤扬尘源在冬季贡献最低。各排放源对水溶性有机碳吸光系数的贡献与其对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贡献呈现基本相似的季节变化。一次生物排放源是吸光性水溶性有机碳的重要贡献源。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拟合不同排放源排放水溶性有机碳的单位吸光效率,其中,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水溶性有机碳具有最强的单位吸光效率1.22m2g-1,其次是二次源与海盐混合源0.90 m2 g-1。一次生物排放源排放的水溶性有机碳单位吸光效率高达0.71 m2 g-1。而土壤扬尘源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吸光能力较弱,其单位吸光效率仅为0.33 m2 g-1。(2)化石燃料燃烧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源以及真菌源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吸光效率以及其吸光能力对波长的依赖性有重要影响。海盐源与扬尘源对水溶性有机碳的贡献十分有限。化石燃料燃烧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源以及真菌源排放的水溶性有机碳主要集中于细颗粒物中。示踪真菌的糖醇主要分布在粗颗粒物中。除一次生物排放源外,燃烧等其它来源也会排放部分糖类与糖醇。因此,将其直接作为一次生物源的示踪物会对研究结果造成误差。(3)在南京冬季的一次污染事件中,生物质燃烧对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贡献约为20%。该生物质燃烧源自中国东南地区的秸秆焚烧活动,大气区域传输将污染物输送至南京。水溶性有机碳辐射强迫与黑炭辐射强迫平均比值约为25%。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水溶性有机碳辐射强迫约为0.2 W m-2,最高可达到0.9 W m-2。这一结果证明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碳质气溶胶经过远距离运输老化之后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尤其吸收近紫外波段的辐射,影响大气辐射平衡。碳质气溶胶浓度与吸光参数的潜在源贡献因子空间分布进一步显示,在本次污染事件中,区域传输的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极大影响了南京大气碳质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吸光特性。

苗佳[4](2020)在《海藻糖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在海藻糖定量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海藻糖(Trehalose,α-D-glucopyranosyl-α-D-glucopyranose)是由两分子葡萄糖通过半缩醛羟基缩合以α,α-1,1糖苷键链接而成的非还原性二糖,在各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海藻糖的定量分析是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基础,在辅助菌株选育和食品原材料评估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海藻糖常用检测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海藻糖的简单快速检测及推广应用。为此,本文研究了T.lanuginosus海藻糖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利用制备得到海藻糖酶建立一种海藻糖快速检测技术,并进一步研究了该方法在菌株选育和食品评估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将T.lanuginosus来源的海藻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克隆表达并解析其酶学性质。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出T.lanuginosus海藻糖酶基因treA;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并转化到毕赤酵母中,获得重组菌株;在摇瓶水平上进行发酵制备海藻糖酶,表达酶活力达到46.3 U/mL。海藻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5℃,最适作用pH为4.0;在低于50℃或pH值为2.0~6.0时,海藻糖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Mn2+、Ca2+和Mg2+对海藻糖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Cu2+、SDS和EDTA则对海藻糖酶有抑制作用;海藻糖酶对海藻糖具有高度的底物特异性;以海藻糖为底物,海藻糖酶的Km和Vmax值分别为 2.53 mmol/L、55.25 μmol/(mL·min)。建立起一种海藻糖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海藻糖酶的底物特异性,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海藻糖的快速方法。该方法对海藻糖的检测限为0.019 mg/mL,定量限为0.1 mg/mL;海藻糖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150.0mg/mL,回收率为98.80~101.33%。本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对样品预处理无特殊要求,具有高特异性、较好的回收率和重复性。建立的快速检测海藻糖的方法可用于辅助菌株选育和评估食品中海藻糖。对海藻糖代谢途径遗传修饰后8株大肠杆菌突变株均达到了胞内海藻糖积累的预期效果,筛选出突变株JC31和JC41,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可检测到胞内海藻糖含量为2.35~83.39 mg/g干重,该方法可用于辅助菌株选育。另外,利用该检测方法分析食品中海藻糖含量,在食用菌中为16.81~190.33mg/g干重,在面包中为16.73~20.17mg/g干重,可满足食用菌储存过程中海藻糖含量变化的监测。

张小利[5](2020)在《磷酸化海藻糖的制备及对冷冻虾仁的品质保障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学名凡纳滨对虾,为对虾科对虾属甲壳类水产品,因其独特鲜美口感及低脂高蛋白的营养特性,深受消费者欢迎。冻藏作为对虾主要的储存方式而普遍使用,为了减少冻藏过程中对虾仁品质口感的影响,以磷酸盐为主的抗冻剂因其价格低廉抗冻效果较好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品的抗冻领域,但此类抗冻剂的使用的副作用日益出现,如磷元素超标问题等对虾仁品质及人体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型低磷有效的抗冻剂来改善磷酸盐的副作用。本实验通过对海藻糖进行磷酸化修饰,优化其制备条件,制备出磷酸化海藻糖,研究其对冷冻南美白对虾的品质特性的影响并探究其低温保护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探究磷酸化海藻糖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最佳磷酸化条件为磷酸盐配比(三聚磷酸钠:三偏磷酸钠)6:1,海藻糖浓度6%,反应温度90℃和反应时间7 h。磷酸化条件对冷冻南美白对虾解冻损失率的影响强度依次为磷酸盐配比=海藻糖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磷酸化海藻糖中磷酸根含量为11.68%。2、探究磷酸化海藻糖对冷冻虾仁的抗冻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磷酸化海藻糖浸泡处理后,能有效降低其汁液损失率、对虾仁的弹性咀嚼性具有一定的保护,此外,磷酸化海藻糖浸泡处理能够显着减缓冷冻虾仁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ATPase活性以及总巯基含量的下降速率,能抑制离子键、氢键和非二硫共价键的减少以及疏水键的上升。从微观结构结果来看,磷酸化海藻糖浸泡处理能使虾仁的组织结保持完整,排列紧密无变形;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磷酸化海藻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虾仁肌肉蛋白质的降解作用。3、探究磷酸化海藻糖对虾仁的低温保护机制。通过分析虾仁全蛋白体系及肌原纤维蛋白体系的pH值与等电点的偏移距离,推测pH值对肌原纤维蛋白维持稳定的作用;其次从冷冻虾仁的蛋白功能特性方面探究磷酸化海藻糖对肌原纤维蛋白的保护机理,再通过AFM检测及蛋白粒径分布判断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及其凝集状态。结果表明,磷酸化海藻糖浸泡的的虾仁蛋白体系pH值偏离其等电点较远,有利于保持蛋白的稳定;其次磷酸化海藻糖能有效抑制蛋白功能特性的劣变。4、研究磷酸化海藻糖对冻藏虾仁蛋白质稳定作用机制,从质谱分析、电泳质控、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蛋白质等电点分布、肽段序列长度分布、肽段序列覆盖度、肽段数量分布、差异蛋白GO分析KGEE注释途径分析等方面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蛋白的中的肌动蛋白、骨骼肌动蛋白、肌球蛋白重链、肌球蛋白轻链和原肌球蛋白在磷酸化海藻糖组中呈现上调表达,对于维持组织结构和肌肉弹性具有重要作用。差异蛋白GO分析表明差异蛋白的下调表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非膜结合细胞器和细胞质部分,三羧酸代谢过程、三羧酸循环、转移酶活性和柠檬酸代谢过程差异蛋白富集较为明显,该类蛋白的下调表达会降低虾仁肌肉能量代谢的稳定性。KGEE途径分析中,磷酸化海藻糖组与蒸馏水组中,差异蛋白在代谢途径中有33个上调和4个下调,此类蛋白参与的各种代谢途径主要发生在虾仁肌肉中,在虾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对肌肉品质影响较大。虾仁经过冻藏后,蒸馏水组代谢途径明显出现下调,磷酸化海藻糖组与其相比,代谢途径有所改善,表明在虾仁冷藏过程中代谢途径在保持肌肉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磷酸化海藻糖组对冷冻虾仁具有良好抗冻保护作用。

苗佳,王彩喆,牛丹丹,Nokuthula Peace Mchunu,田康明,Suren Singh,Kugenthiren Permaul,王正祥[6](2019)在《海藻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藻糖是生物体合成的、具有抗逆保护作用的天然二糖,在食品加工与贮藏、微生物发酵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采用前期获得的专一性海藻糖酶,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海藻糖的快速方法。该方法对海藻糖的检测限为0. 019 mg/m L,定量限为0. 1 mg/m L;海藻糖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 1 mg/m L~150. 0 mg/m L,回收率为98. 80%~101. 33%。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在菌种改良与食品原料营养筛查等海藻糖快速定量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陈晨[7](2019)在《OsTPS7响应水稻条纹病毒侵染的机制及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定量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灰飞虱取食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其作为传毒媒介可以传播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造成二次伤害。文献报道海藻糖调控水稻对非生物胁迫响应,但对生物胁迫的响应机制尚不明晰。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确定海藻糖是否参与调控水稻、昆虫、病毒三者互作,了解其调控机制。稻瘟菌引起的稻瘟病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已报道的稻瘟病抗性相关基因大多只对某单一小种具有较高抗性,对其它稻瘟菌小种抗性较弱甚至没有抗性。因此我们希望从蛋白层面探索水稻对不同稻瘟病菌广谱抗病机制,发现和鉴定具有应用价值的广谱抗病基因。该研究结果对培育抗稻瘟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1.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的表达受灰飞虱取食诱导但受到RSV侵染抑制海藻糖是非还原性双分子葡萄糖,目前研究表明,海藻糖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但其是否参与调控植物对生物胁迫响应,以及其调控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对灰飞虱与褐飞虱取食对OsTPS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了检测,发现灰飞虱与褐飞虱的取食都会刺激OsTPS家族中OsTPS5、OsTPS7、OsTPS10显着上调表达。这一结果显示海藻糖可能参与了水稻对飞虱类昆虫取食的防卫反应。本研究接着分析了 RSV侵染水稻的转录文库,发现病毒侵染会显着抑制OsTPS7表达。对受到RSV侵染的水稻进行分析发现,RSV侵染确实可以抑制OsTPS7基因表达,并且这种抑制程度会随着侵染时间的加长而更加明显。同时我们也选择了感染RBSDV的样品检测OsTPS7基因表达变化,qRT-PCR结果也证明了 OsTPS7基因表达受到显着抑制。病毒通常通过来源于病原基因组的小分子RNA(v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抑制靶标基因的表达。为了验证OsTPS7基因下调是否是因为RSV产生的v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引起,我们挑选了两个与OsTPS7的mRNA序列反向互补的vsiRNA并构建了人工表达载体 vsiR-OsTPS7-20、vsiR-OsTPS7-21。通过 vsiR-OsTP7-20、vsiR-OsTPS7-21与靶标基因(pEG102-OsTPS7)烟草瞬时共表达实验发现,这两个vsiRNA对OsTPS7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影响。5’RACE实验测序结果表明,在两个vsiRNA靶标位点也未检测到剪切产物。实验说明vsiRNA无论在mRNA剪切还是蛋白翻译水平都不影响OsTPS7基因的表达。实验中观察到的RSV引起OsTPS7基因下调表达可能是因为其它vsiRNA,甚至是非小分子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水平调控。2.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受到不同致病性的稻瘟菌侵染后的蛋白表达差异,发现和鉴定了潜在的水稻对稻瘟病广谱抗病基因和生物途径。本研究分别采用亲和型菌株(Guy1l)和非亲和型菌株(JS153)处理水稻0h,24 h,72 h的蛋白样品,使用iTRAQ技术及串联质谱方法对不同样本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两次独立的质谱结果重复鉴定得到蛋白1618个。相比于0h处理的样品,在24 h和72 h处理的样品中差异表达蛋白有634个。GO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在“刺激响应”途径类型中。我们再对“刺激响应”途径蛋白作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其包括40个参与基础防御反应蛋白,并且超过半数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物应激反应”两个反应途径。上述结果表明稻瘟菌侵染水稻时,“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物应激反应”优先激活表达。对亲和型和非亲和型稻瘟菌侵染共有的差异表达蛋白作偏好性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胁迫反应”、“蛋白折叠”等生理反应,说明上述两个生理过程是水稻响应不同稻瘟菌侵染的共同防卫反应。3.miR825/825*调节拟南芥对病原菌免疫防御反应的功能研究本实验室前期已有实验表明,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益生菌AR156预处理可以增强拟南芥对细菌的系统抗病性,而miR825和miR825*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对AR156是否可以增强拟南芥对真菌和病毒的系统抗病性,以及miR825/825*是否参与该过程的调控进行了研究。本实验发现,AR156灌根处理拟南芥可以提高对灰霉菌和黄瓜花叶病毒的系统抗病性。本研究构建并获得了 miR825/825*过表达(OE)和功能缺失(STTM)的拟南芥转基因株系。通过辣椒疫霉菌以及黄瓜花叶病毒接种侵染转基因株系,发现在miR825/825*OE植株中,AR156诱导的系统抗病性减弱,而在STTM植物中,AR156诱导的系统抗病性增强。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AR156预处理能增强拟南芥对真菌和病毒的系统抗病性,并且miR825/825*在这一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樊欢[8](2019)在《柑橘大实蝇蛹期发育的代谢谱分析及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功能分析》文中提出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derliein)是柑橘类果实的重要害虫之一,给柑橘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柑橘大实蝇于蛹期进入专性滞育使其躲避不利环境因素的伤害,从而保证种群的繁衍。海藻糖是昆虫的“血糖”,在昆虫生长发育和滞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学位论文分析了柑橘大实蝇不同滞育时期代谢谱差异,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海藻糖合成途径中的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TPPB、TPPC1、TPPC2)的分子特性和功能,旨在为柑橘大实蝇滞育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柑橘大实蝇不同滞育期代谢谱的分析本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对柑橘大实蝇滞育前期(PreD)、滞育早(ED)、中(MD)、晚(LD)期以及滞育后期(PD)这5个时间点的样品进行了代谢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到的柑橘大实蝇蛹期代谢谱差异与前期获取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相一致,两者都表明滞育早(ED)、中(MD)、后(LD)期的样品彼此差异不显着,三者与滞育前期(PreD)和滞育后期(PD)的差异显着。通过计算各代谢物VIP值,明确了对代谢组组间差异贡献最大的9种代谢物是脯氨酸、海藻糖、N-乙酰谷氨酸、琥珀酸、谷氨酸、丙氨酸和甘油磷酰胆碱、谷氨酰胺在以及2-氧基戊二酸。其中,脯氨酸和海藻糖的VIP值大大高于其他代谢物,并且在整个滞育期间浓度维持较高水平。脯氨酸和海藻糖在柑橘大实蝇越冬期间能起到冷冻保护剂的作用,保护个体免受寒冷伤害。2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TPPC2具有发育阶段和组织特异性利用qPCR与微滴数字PCR,对BmTPPB、BmTPPC1、BmTPPC2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对和绝对定量分析。相对定量分析表明:BmTPPB、BmTPPC1、BmTPPC2在蛹期表达量低于幼虫与成虫期。此外,在整个发育阶段BmTPPB、BmTPPC1、BmTPPC2三者之间略有差异。BmTPPB在表皮中高表达,BmTPPC1在马氏管中特异性表达,远远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而BmTPPC2在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最高。绝对定量分析表明:除了10日龄蛹外,BmTPPB转录本拷贝数占BmTPPs总拷贝数的比例在每个时间点上都高于其他两个基因;BmTPPC1在马氏管中的拷贝数比例最高;BmTPPC2在脂肪体中的拷贝数比例最高;BmTPPB在其他组织中的拷贝数比例最高。3 BmTPPB、BmTPPC1、BmTPPC2蛋白质生物学信息分析BmTPPB、BmTPPC1、BmTPPC2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都具有有HAD超家族的保守区域:motif I—DXXX—(T/V);motif II—(S/T)—GX;motif—III—K;motif IV—(G/S)—(D/S)—XXX(D/N)。motif I序列具有DxD特征,Motif II具有高度保守的苏氨酸或丝氨酸残基,Motif III以保守的赖氨酸为中心,其发生在α-螺旋区的N-末端部分周围,Motif II和III有助于水解中间体的稳定性。Motif IV的特征是有保守的酸性残基。Motif IV的酸性残基通常表现出以下三种特征之一:DD,GDxxxD或GDxxxxD(其中x是任何氨基酸)。柑橘大实蝇TPP Motif IV的标记由GDxxxD酸性残基表示。4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TPPC2基因异源表达以及活性分析采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分别构建BmTPPB、BmTPPC1、BmTPPC2的重组蛋白表达载体,并在细胞内成功表达,获取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对重组蛋白活性研究分析表明,BmTPPB在37.5℃、pH7.8的条件下酶活性最强,BmTPPC1在27.5℃、pH7.4条件下活性最强,而BmTPPC2在35℃、pH7.4的条件下酶活性最强。TPPC1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TPPB和TPPC2,TPPC2酶促反应的速率最快。5基于RNAi技术的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TPPC2功能验证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2.0μg ds-BmTPPB、ds-BmTPPC1、ds-BmTPPC2以及三者的混合液注射到柑橘大实蝇3龄幼虫体内。利用qPCR检测注射不同dsRNA后的基因沉默效率。结果显示,注射48 h后目的基因沉默效果显着,并且不存在相互干扰与脱靶效应。同时,BmTPP基因的干扰也导致了TPP酶活力与海藻糖含量下降,以及几丁质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下降。综上所述,本学位论文分析了柑橘大实蝇不同滞育期代谢谱差异,筛选出与滞育密切相关的代谢物,其中包括海藻糖。随后另外全面解析了海藻糖合成途径中的BmTPPB、BmTPPC1与BmTPPC2的序列特征、时空表达模式以及在海藻糖合成中的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柑橘大实蝇海藻糖合成的生理机制,以及为进一步了解揭示柑橘大实蝇滞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数据基础。

杨倩圆[9](2019)在《双酶法生产海藻糖及其近红外监测研究》文中认为海藻糖作为新型糖类,因其独特的抗逆保护效应,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食品、医疗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其具有的高经济效应,也带动了许多科研人员对海藻糖制备的研究,以及部分企业的投产。近年来海藻糖的主流制备方法主要有:酶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和基因工程法。近红外光谱作为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高新实用分析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食品的快速检测领域,通过有机物分子中含氢基团振动的倍频和组合频吸收,使得近红外光谱吸收曲线中蕴含大量样品中物质的结构信息和交错复杂难以简单剥离的组成信息。通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解决近红外光谱中吸收带过宽,重叠严重的问题,.从而建立准确可靠的校正模型与验证模型。本研究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结合实际生产流程,探讨淀粉液化液DE值影响因素,利用响应面优化双酶法生产海藻糖工艺,同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双酶法生产海藻糖快速监测模型。研究结论如下:(1)当淀粉在100℃糊化10 min后、加入0.1 g耐高温a淀粉酶、催化温度80℃、反应30 min左右可以得到DE值为8-10的淀粉液化液。(2)建立了快速监测淀粉液化液DE值的近红外模型——将直接滴定法实测的淀粉液化液DE值与对应采集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相关联,经多元散射校正结合一阶导数和偏最小二乘法组合对原始光谱处理后,近红外DE值模型的主成分因子数为3、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为1.53、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为0.9723、预测均方差(RMSEP)为1.44、预测决定系数(RP)为0.9746。(3)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双酶生产海藻糖催化液中糖类物质的快速检测模型,结果表明:在分波段条件下建模时,因三种糖的官能团与糖苷键的差异,使得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光谱选择范围都各有差别。对于海藻糖需采用无导数+SG平滑法,.光谱范围为5100~5400 cm-1、7000~7200 cm-1,模型的主成分因子数、RMEEC、Rc、RMSEP、Rp 分别为 6、0.0977、0.9263、0.0779、0.8549;对于麦芽糖,最优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法(1D),光谱范围为5600~5900 cm-1、6600~7200 cm-1、4800~5400 cm-1,模型的主成分因子数、RMSEC、Rc、RMSEP、Rp分别5、0.0668、0.8243、0.0658、0.8841;对于葡萄糖应采用一阶导数法(1D),光谱范围为5100~5400 cm-1、7000~7200 cm-1、5600~5900 cm-1,模型的主成分因子数、RMSEC、Rc、RMSEP、Rp 分别为 6、0.0434、0.8025、0.0503、0.8201。(4)通过响应面优化双酶生产海藻糖方案,确定了最佳催化方案为:催化pH值为5.7,初始DE值为9.4,普鲁兰酶添加量为235 μL/L,可使海藻糖转化率提高至76.78%。根据响应面模型,发现三个因素对海藻糖转化率的影响大小顺序排列为:普鲁兰酶添加量>pH>初始DE值。同时根据3D响应面图与等高线图分析发现:普鲁兰酶添加量、pH和初始DE之间均有显着交互作用,其中初始DE值和普鲁兰酶添加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海藻糖转化率的影响最为显着。

朱丽娜[10](2017)在《蛹虫草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与品质评价》文中提出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糖、核苷、甘露醇等,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2009年蛹虫草被我国批准为新资源食品,这促进了蛹虫草的生产和在保健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但蛹虫草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蛹虫草子实体中均一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较少;子实体质量主要以外观、草体大小等农艺性状来评判,对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品质)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市场上虫草产品众多,对蛹虫草及其它虫草产品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缺乏不同类别虫草的鉴别方法。本论文针对以上三方面进行研究,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针对蛹虫草子实体中的大分子量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研究。运用超细粉碎结合分级醇沉对蛹虫草子实体的多糖进行分级,再利用离子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从蛹虫草提取物中分离纯化获得均一多糖CP2-S。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分析测定为单一对称峰,其分子量为1.09×106,结合离子色谱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糖残基连接方式解析和NMR图谱鉴定CP2-S的结构为:以α-(1→4)-连接为主链的葡聚糖,另有少量1,6-连接的葡萄糖为支链。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均一多糖CP2-S可激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形态发生变化,使细胞体积变大,促进伪足伸长;可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产生呼吸爆发,促进吞噬能力,增加IL-1β和IL-2的分泌。动物实验发现CP2-S对小鼠Lewis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可使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着升高,血清中Ig M、Ig G的分泌显着增加。(2)针对蛹虫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糖、核苷和糖醇分别建立分析方法。运用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分析多糖分子量分布,用高效阴离子色谱分析多糖的单糖组成,建立多糖HPSEC图谱、单糖组成与多糖含量相结合分析蛹虫草多糖的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16种核苷类成分和高效阴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定量分析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方法。以多糖、核苷和甘露醇三类成分为指标,应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分别比较不同菌株、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对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菌株对三类活性成分影响最大,其次是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其中蛹虫草中抗肿瘤活性成分虫草素受菌株的影响最大,不同菌株含量相差10倍以上。在不同培养基处理中,以蚕蛹栽培的处理多糖、核苷类成分含量最高,大米或麦粒中添加蚕蛹粉可显着增加多糖、核苷类成分含量。多糖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虫草素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3)运用建立的核苷类、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以及多糖的分析方法,对蛹虫草及其它常见虫草产品进行分析,发现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可以将蛹虫草、冬虫夏草和蝉花进行明确区分:虫草素为蛹虫草的标志性成分,蛹虫草子实体有尿苷、鸟苷、腺苷、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5个主要峰;蛹虫草液体发酵菌丝体有尿苷、鸟苷、腺苷和虫草素4个主要峰;蛹虫草固体发酵菌丝体有虫草素1个主要峰;天然冬虫夏草有尿苷、鸟苷、肌苷和腺苷4个主要峰;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产品有尿苷、鸟苷、腺苷和N6-(2-羟乙基)腺苷4个主要峰;百令胶囊(中华被毛孢菌丝体产品)、宁心宝(虫草头孢菌丝体产品)、金水宝(CS-4菌丝体产品)有尿苷、鸟苷、腺苷3个主要峰。在核苷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HPAEC图谱可以有效辨别天然冬虫夏草、百令胶囊、宁心宝、金水宝,天然冬虫夏草的HPAEC图谱上没有赤藓糖醇峰,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都有明显赤藓糖醇峰,其中百令胶囊赤藓糖醇峰最高,金水宝甘露醇峰最高,宁心宝有较高的阿糖醇峰。虫草多糖HPSEC图谱可以结合核苷类和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分析,辅助辨别冬虫夏草、蛹虫草、蝉花和发酵菌丝体产品。

二、海藻糖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藻糖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面团冻藏过程中酵母稳定性变化及其对面团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面包酵母概述
        1.1.1 面包酵母的起源与发展
        1.1.2 面包酵母的作用
    1.2 冷冻面团技术
        1.2.1 冷冻面团技术简介
        1.2.2 影响冷冻面团品质的主要因素
    1.3 酵母在冷冻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1.3.1 酵母耐冷冻机制的研究进展
        1.3.2 酵母细胞损伤机理的研究进展
        1.3.3 酵母在冻藏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研究路线
第二章 面团冻藏过程中酵母稳定性变化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冷冻面团的制备
        2.3.2 冷冻酵母悬浮液的制备
        2.3.3 酵母细胞形态分析
        2.3.4 酵母细胞的PI染色及观察分析
        2.3.5 酵母细胞存活率测定
        2.3.6 酵母发酵力测定
        2.3.7 酵母细胞释放代谢产物的分析测定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冻藏对酵母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影响
        2.4.2 冻藏处理对酵母细胞存活率和产气能力的影响
        2.4.3 冻藏对酵母悬浮液中酵母细胞释放代谢产物的影响
        2.4.4 冻藏对面团中酵母细胞释放代谢产物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团冻藏过程中酵母稳定性变化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冷冻面团的制备
        3.3.2 面包制作工艺
        3.3.3 冷冻面团pH值、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3.4 冷冻面团面包基本性质测定
        3.3.5 面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测定
        3.3.6 面包老化回生焓值的测定
        3.3.7 淀粉结晶度的测定
        3.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冻藏对面团中pH值、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2 面团冻藏对面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4.3 面团冻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3.4.4 面团冻藏对面包内部纹理结构的影响
        3.4.5 面团冻藏对面包内外部色泽的影响
        3.4.6 面团冻藏对储藏期面包品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团冻藏过程中酵母稳定性变化对面筋蛋白性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冷冻面团的制备
        4.3.2 酵母溶出物面团的制备
        4.3.3 面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4.3.4 面团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4.3.5 面团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4.3.6 面团可冻结水含量测定
        4.3.7 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4.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冻藏对面团蛋白相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4.4.2 冻藏对面团游离巯基的影响
        4.4.3 冻藏对面团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4.4.4 冻藏对面团可冻结水含量的影响
        4.4.5 冻藏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谷胱甘肽对面团品质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粉质特性的测定
        5.3.2 面团的制备
        5.3.3 面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5.3.4 面团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5.3.5 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5.3.6 面团可冻结水含量测定
        5.3.7 面团水分分布的测定
        5.3.8 面团发酵流变学特性测定
        5.3.9 面包的制作
        5.3.10 面包基本性质的测定
        5.3.11 面包老化回生焓值的测定
        5.3.12 淀粉结晶度的测定
        5.3.13 面包水分分布的测定
        5.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谷胱甘肽对新鲜面包品质的影响
        5.4.2 谷胱甘肽对面团面筋蛋白的影响
        5.4.3 谷胱甘肽对面团水分状态的影响
        5.4.4 谷胱甘肽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5.4.5 谷胱甘肽对面包回生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谷胱甘肽对小麦淀粉性质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小麦淀粉的制备
        6.3.2 小麦面粉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6.3.3 小麦面粉与小麦淀粉的糊化特性测定
        6.3.4 小麦面粉与小麦淀粉的热特性测定
        6.3.5 小麦面粉凝胶和小麦淀粉凝胶的动态流变学特性
        6.3.6 小麦面粉凝胶和小麦淀粉凝胶的晶体结构
        6.3.7 小麦面凝胶和小麦淀粉凝胶的水分分布
        6.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谷胱甘肽对小麦面粉蛋白相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6.4.2 谷胱甘肽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6.4.3 谷胱甘肽对小麦粉热特性的影响
        6.4.4 谷胱甘肽对小麦面粉和小麦淀粉回生特性的影响
        6.4.5 谷胱甘肽对小麦面粉和小麦淀粉凝胶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6.4.6 谷胱甘肽对小麦面粉糊和小麦淀粉糊水分分布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其在喹诺酮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氟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1.1.1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1.1.2 残留危害和牛奶中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限量标准
        1.1.3 常用的检测方法
    1.2 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和基本原理
        1.2.2 标记材料的发展与分类
        1.2.3 定量LFIA的发展
        1.2.4 LFIA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
    1.3 超顺磁性材料在样品前处理和检测中的应用
        1.3.1 超顺磁性材料的性质特点
        1.3.2 超顺磁性材料在样品前处理方面的应用
        1.3.3 超顺磁性材料在样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磁性纳米颗粒标记抗体的制备与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MNPs标记抗体的表征和鉴定
        2.2.2 抗体用量优化
    2.3 讨论
        2.3.1 制备MNPs标记抗体的原理
        2.3.2 MNPs标记抗体的表征与鉴定
        2.3.3 偶联条件的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设备
        3.1.2 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与条件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MNPs-LFIA试纸组成结构的研究
        3.2.2 NC膜类型的选择
        3.2.3 NC膜上包被浓度的优化
        3.2.4 缓冲液中各种成分用量的优化
    3.3 讨论
        3.3.1 免疫层析的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
        3.3.2 NC膜的类型的影响
        3.3.3 包被浓度的优化
        3.3.4 缓冲液体系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磁性免疫层析方法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反应时间的确定
        4.2.2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灵敏度的确定
        4.2.3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4.2.4 方法特异性分析
        4.2.5 实际样本分析
    4.3 讨论
        4.3.1 LFIA方法的原理
        4.3.2 灵敏度分析
        4.3.3 添加回收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4.3.4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附录二 几种FQs的标准曲线
附录三 FQs的灰度分析结果
附录四 FQs的眼观结果
附录五 各药物在牛奶中的添加回收率
作者简介

(3)南京地区水溶性有机碳气溶胶的来源与吸光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
        1.2.2 吸光性有机碳的吸光特性
        1.2.3 有机碳来源与吸光特性的关系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
    2.1 大气颗粒物采集
        2.1.1 采样仪器简介
        2.1.2 PM_(2.5)四季样品采集
        2.1.3 分粒径样品采集
        2.1.4 高分辨率PM_(2.5)样品采集
    2.2 化学成分与吸光参数的检测
        2.2.1 水溶性成分提取
        2.2.2 无机碳与有机碳
        2.2.3 水溶性有机碳
        2.2.4 水溶性离子
        2.2.5 糖类化合物
        2.2.6 消光系数
        2.2.7 质量控制
    2.3 数据处理
        2.3.1 污染源贡献量的计算
        2.3.2 吸光参数的计算
        2.3.3 吸光量的计算
    2.4 正交矩阵因子模型
    2.5 后向轨迹模型
    2.6 潜在排放源区域贡献因子模型
    2.7 辐射传输模式
第三章 南京地区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来源与吸光性的季节分布
    3.1 PM_(2.5)的化学成分
        3.1.1 含碳成分
        3.1.2 水溶性离子
        3.1.3 糖类化合物
    3.2 水溶性有机碳源解析
        3.2.1 示踪物间相关性
        3.2.2 PMF源解析
    3.3 水溶性有机碳的吸光特性
    3.4 水溶性有机碳来源对吸光性的影响
        3.4.1 排放源与吸光性系数
        3.4.2 排放源与单位吸光效率
        3.4.3 排放源对吸光系数的贡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地区水溶性有机碳来源与吸光性的粒径分布
    4.1 化学成分的粒径分布
        4.1.1 碳质气溶胶
        4.1.2 离子成分
        4.1.3 糖类化合物
    4.2 水溶性有机碳来源粒径分布
        4.2.1 燃烧源
        4.2.2 生物质燃烧源
        4.2.3 二次源
        4.2.4 真菌源
        4.2.5 扬尘源与海盐源
    4.3 水溶性有机碳吸光参数的粒径分布
    4.4 排放源与吸光性的关系
        4.4.1 燃烧源
        4.4.2 生物质燃烧源
        4.4.3 二次源
        4.4.4 真菌源
        4.4.5 扬尘源与海盐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地区一次污染事件中生物质燃烧对碳质气溶胶组成与吸光性的影响
    5.1 碳质气溶胶与生物质燃烧示踪物
    5.2 生物质燃烧的贡献
        5.2.1 化石燃料燃烧源
        5.2.2 生物质燃烧源的贡献
    5.3 生物质燃烧来源
        5.3.1 生物质燃料类别
        5.3.2 远距离运输
    5.4 碳质气溶胶的吸光能力
        5.4.1 碳质气溶胶的吸光参数
        5.4.2 碳质气溶胶的吸光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海藻糖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在海藻糖定量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藻糖
        1.1.1 海藻糖的理化性质
        1.1.2 海藻糖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
        1.1.3 海藻糖评估的重要性
        1.1.4 海藻糖的检测方法
    1.2 海藻糖酶
        1.2.1 海藻糖酶的来源
        1.2.2 海藻糖酶的分子生物学
        1.2.3 海藻糖酶的酶学性质
        1.2.4 海藻糖酶的作用机制
        1.2.5 海藻糖酶在海藻糖检测中的应用
        1.2.6 海藻糖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与质粒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溶液及缓冲液
        2.1.5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2.2.2 合成cDNA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4 基因克隆
        2.2.5 构建表达载体
        2.2.6 重组毕赤酵母GS115的遗传转化
        2.2.7 重组转化子的摇瓶发酵
        2.2.8 海藻糖酶的酶活力测定
        2.2.9 蛋白质电泳
        2.2.10 海藻糖酶酶学性质分析
        2.2.11 海藻糖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2 大肠杆菌胞内海藻糖的定量分析
        2.2.13 食品中海藻糖的定量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海藻糖酶基因的克隆
        3.1.1 总RNA的提取
        3.1.2 cDNA的合成与基因的扩增
    3.2 重组载体的构建
    3.3 毕赤酵母的构建与筛选
    3.4 毕赤酵母重组菌的发酵产酶
    3.5 海藻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3.5.1 海藻糖酶最适作用温度及热稳定性
        3.5.2 海藻糖酶最适作用pH及pH稳定性
        3.5.3 金属离子及化合物对海藻糖酶酶活力的影响
        3.5.4 海藻糖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5.5 海藻糖酶的底物特异性
    3.6 海藻糖酶酶法检测海藻糖
        3.6.1 海藻糖检测专一性
        3.6.2 海藻糖检测范围
        3.6.3 稳定性试验
        3.6.4 本法与HPLC法的比较
    3.7 海藻糖酶法检测应用于菌株选育
    3.8 海藻糖酶法检测用于食品分析
        3.8.1 日常食品中海藻糖的检测
        3.8.2 海藻糖酶法检测食用菌海藻糖含量变化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磷酸化海藻糖的制备及对冷冻虾仁的品质保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藻糖简介
    1.2 海藻糖的理化性质
        1.2.1 稳定性[3]
        1.2.2 低湿性
        1.2.3 溶解性
        1.2.4 低甜度
        1.2.5 非特异性保护作用[4]
    1.3 海藻糖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9]
        1.3.2 海藻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3 海藻糖在日化品方面的应用
        1.3.4 海藻糖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1.4 糖类修饰方法研究
        1.4.1 化学修饰
        1.4.2 物理修饰
        1.4.3 生物修饰
    1.5 冻藏虾仁的研究
    1.6 抗冻剂研究现状
        1.6.1 糖类抗冻剂
        1.6.2 磷酸盐类抗冻剂
        1.6.3 蛋白水解产物
        1.6.4 抗冻蛋白
    1.7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磷酸化海藻糖制备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实验处理与方法
        2.3.1 磷酸化海藻糖的制备
        2.3.2 单因素试验
        2.3.3 正交实验设计
        2.3.4 磷酸根含量的测定
        2.3.5 磷酸化海藻糖红外光谱分析
        2.3.6 磷酸化海藻糖对冻藏虾仁抗冻活性的验证
        2.3.7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 实验测定与分析
        2.4.1 磷酸化试剂配比对磷酸化海藻糖抗冻活性的影响
        2.4.2 海藻糖浓度对磷酸化海藻糖抗冻活性的影响
        2.4.3 反应时间对磷酸化海藻糖抗冻活性的影响
        2.4.4 反应温度对磷酸化海藻糖抗冻活性的影响
        2.4.5 磷酸化海藻糖制备的正交优化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酸化海藻糖对冷冻虾仁的抗冻保护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及设备
    3.3 实验处理与方法
        3.3.1 浸泡增重率、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的测定
        3.3.2 质构特性测定
        3.3.3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测定
        3.3.4 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测定
        3.3.5 总巯基含量和活性巯基含量的测定
        3.3.6 肌原纤维蛋白各化学键含量的测定
        3.3.7 SDS-PAGE凝胶电泳
        3.3.8 数据分析与统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浸泡溶液对冷冻虾仁的浸泡增重率、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3.4.2 不同浸泡液对冷冻虾仁的质构特性影响
        3.4.3 不同浸泡处理对虾仁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浸泡处理对虾仁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3.4.5 不同浸泡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的影响
        3.4.6 不同浸泡处理肌原纤维蛋白各化学键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浸泡处理对虾仁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3.4.8 不同浸泡处理对虾仁蛋白质降解情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酸化海藻糖对虾仁低温保护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与设备
    4.3 实验处理与方法
        4.3.1 虾仁肌肉pH值测定
        4.3.2 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的测定
        4.3.3 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4.3.4 肌原纤维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4.3.5 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的测定
        4.3.6 肌原纤维蛋白AFM的测定
        4.3.7 肌原纤维蛋白粒径的测定
        4.3.8 数据分析与统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磷酸化海藻糖对肌肉pH值的影响
        4.4.2 磷酸化海藻糖对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4.4.3 磷酸化海藻糖对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4.4.4 磷酸化海藻糖对肌原纤维蛋白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影响
        4.4.5 磷酸化海藻糖对肌原纤维蛋白小片化指数的影响
        4.4.6 磷酸化海藻糖对肌原纤维蛋白聚集程度的影响
        4.4.7 磷酸化海藻糖对肌原纤维蛋白粒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酸化海藻糖对虾仁蛋白质稳定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剂及设备
    5.3 实验分组与方法
        5.3.1 虾仁蛋白提取及检测
        5.3.2 电泳检测
        5.3.3 蛋白Trypsin酶解
        5.3.4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
        5.3.5 蛋白质谱鉴定
        5.3.6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5.3.7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5.3.8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5.3.9 肽段序列覆盖度
        5.3.10 鉴定肽段数量分布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量化方法验证分析
        5.4.2 定量比值直方分布分析
        5.4.3 差异蛋白GO注释功能分析
        5.4.4 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
        5.4.5 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研究成果

(6)海藻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酶-生物传感分析仪法检测海藻糖含量
        1.2.2 检测方法的专一性
        1.2.3 检测范围的确定
        1.2.4 回收率的计算
        1.2.5 检测方法的稳定性
        1.2.6 HPLC法检测海藻糖
        1.2.7 大肠杆菌胞内海藻糖含量测定
2 结果
    2.1 海藻糖检测专一性
    2.2 海藻糖检测范围
    2.3 稳定性试验
    2.4 本法与HPLC法的比较
    2.5 大肠杆菌胞内海藻糖含量分析
3 讨论

(7)OsTPS7响应水稻条纹病毒侵染的机制及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定量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海藻糖响应非生物胁迫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 植物中海藻糖合酶蛋白家族的功能研究进展
        1.1 水稻中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家族基因概况
        1.2 海藻糖合成途径
        1.3 海藻糖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保护机制
        1.4 6-磷酸海藻糖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2 稻瘟病及蛋白组学研究现状
        2.1 稻瘟病的危害
        2.2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
        2.3 水稻抗稻瘟基因的研究概况
        2.4 蛋白组学与iTRAQ技术
        2.5 iTRAQ技术原理与基本流程
    第二章 植物中小分子RNA抗病功能研究进展
        1 小分子RNA的研究现状
        1.1 植物miRNA的合成途径
        1.2 植物miRNA的作用机制
        1.3 小分子RNA参与植物的抗逆反应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OSTPS7响应水稻条纹病毒系统抗病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1.2 实验使用到的相关器材
        1.3 培养基配制
        1.4 实验方法
        1.5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实验
        1.6 烟草瞬时表达样品的Western blot检测
        1.7 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飞虱取食可以诱导OsTPS7基因上调表达
        2.2 褐飞虱取食诱导OsTPS7基因表达
        2.3 sTPS7同源基因为OsTPS1
        2.4 水稻条纹病毒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2.5 水稻条纹病毒侵染显着抑制OsTPS7基因表达量
        2.6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水稻显着抑制OsTPS7基因表达
        2.7 vsiR-OsTPS7-20、vsiR- OsTPS7-21载体构建及验证
        2.8 vsiRNA对pEG102-OsTPS7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
        2.9 5'RNA快速扩增实验表明靶标位点没有剪切
        2.10 OsTPS7在烟草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稻瘟病菌Guy11和JS153对水稻中蛋白表达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于菌株
        1.2 培养基的配制
        1.3 稻瘟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1.4 水稻蛋白样品提取
        1.5 iTRAQ方法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iTRAQ LC-MS/MS质谱结果分析
        2.2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2.3 对刺激反应类蛋白分析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偏好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一章 蜡质芽孢杆菌AR156诱导拟南芥miR825/825*在抗病中的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1.3 拟南芥miR825/825*转基因株系鉴定
        1.4 AR156诱导拟南芥对灰霉菌抗病性的表型测定
        1.5 miR825/825*转基因株系对辣椒疫霉菌与黄瓜花叶病毒侵染的表型测定
        1.6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AR156提升拟南芥对灰霉菌的抗病性
        2.2 miR825/825*负调控拟南芥对辣椒疫霉菌的免疫防御反应
        2.3 miR825/825*负调控对黄瓜花叶病毒免疫防御反应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全文总结
创新点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8)柑橘大实蝇蛹期发育的代谢谱分析及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柑橘大实蝇的研究概述
        1.1 形态特征
        1.2 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2 昆虫滞育
    3 昆虫海藻糖代谢的研究概述
        3.1 海藻糖概述
        3.2 昆虫海藻糖代谢途径
        3.3 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研究概述
        3.4 海藻糖代谢与滞育的关系
    4 代谢谱检测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4.1 代谢组学
        4.2 代谢组学主要技术
        4.3 代谢组学在昆虫滞育研究中的应用
    5 微滴式数字PCR
        5.1 数字PCR技术的产生
        5.2 微滴式数字PCR原理
        5.3 微滴式数字PCR的优点及应用
引言
第二章 柑橘大实蝇不同蛹期代谢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实验试剂(盒)与仪器
        1.3 柑橘大实蝇上机样品制备
        1.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柑橘大实蝇代谢物的鉴定
        2.2 柑橘大实蝇代谢谱差异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柑橘大实蝇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与蛋白生物学信息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总RNA提取
        1.4 反转录第一链c DNA合成
        1.5 引物设计
        1.6 荧光定量PCR反应
        1.7 微滴数字PCR
        1.8 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TPPC2 序列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柑橘大实蝇不同发育阶段TPP基因的表达模式
        2.2 柑橘大实蝇TPP基因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
        2.3 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 TPPC2 序列多重比对以及结构分析
        2.4 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 TPPC2 的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柑橘大实蝇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真核表达以及活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菌株及质粒
        1.2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粒SacI线性化
        2.2 重组毕赤酵母X33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2.3 TPPB、TPPC1、TPPC2 的纯化
        2.4 不同pH、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以及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RNAi技术的柑橘大实蝇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功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dsRNA引物的设计
        1.4 dsRNA体外合成
        1.5 注射dsRNA
        1.6 海藻糖、葡糖糖含量、酶活的测定
        1.7 几丁质合成通路基因的表达分析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沉默效率检测
        2.2 RNA干扰效果观察
        2.3 RNA干扰对酶活力、海藻糖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2.4 RNAi对几丁质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
    1 柑橘大实蝇不同滞育期代谢谱的分析
    2 柑橘大实蝇BmTPPB、Bm TPPC1、BmTPPC2 具有发育阶段和组织特异性
    3 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TPPC2蛋白质生物学信息分析
    4 柑橘大实蝇BmTPPB、Bm TPPC1、BmTPPC2 基因异源表达以及活性分析
    5 基于RNAi技术的柑橘大实蝇BmTPPB、BmTPPC1、BmTPPC2 功能验证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双酶法生产海藻糖及其近红外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藻糖概述
        1.1.1 海藻糖的结构与性质
        1.1.2 海藻糖的应用
    1.2 海藻糖生产方法
        1.2.1 物理提取法生产海藻糖
        1.2.2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海藻糖
        1.2.3 基因工程改造法生产海藻糖
        1.2.4 海藻糖合成酶法
        1.2.5 磷酸化酶法
        1.2.6 MTSase与MTHase双酶法
    1.3 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监控技术概述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技术原理及特点
        1.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技术的操作流程
        1.3.3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DE值淀粉液化液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DE值的计算
        2.3.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3.3 淀粉液化方案的探究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耐高温α淀粉酶的添加量对DE值
        2.4.2 液化温度对淀粉液化液DE值的影响
        2.4.3 液化时间对DE值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液化液葡萄糖当量值的近红外快速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谱区段选择
        3.3.2 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比较
        3.3.3 PCR模型与PLS模型
        3.3.4 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红外监测双酶法生产海藻糖催化液主要成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双酶催化液样本的收集
        4.3.2 近红外光谱采集
        4.3.3 化学值的确定
        4.3.4 光谱数据处理
        4.3.5 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估
        4.3.6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室化学值的确定
        4.4.2 光谱分析与建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酶法生产海藻糖工艺优化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海藻糖的测定方法
        5.2.2 转换率的计算
        5.2.3 催化方案优化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初始DE值对海藻糖转化率的影响
        5.3.2 催化pH对海藻糖转化率的影响
        5.3.3 普鲁兰酶添加量对海藻糖转化率的影响
        5.3.4 响应面优化双酶催化条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蛹虫草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与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蛹虫草的活性成分
        1.1 多糖
        1.1.1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1.1.2 蛹虫草中的均一多糖
        1.2 核苷类成分
        1.3 甘露醇
        1.4 其它
    2 蛹虫草活性成分的测定
        2.1 多糖的测定
        2.2 核苷类成分的测定
        2.3 甘露醇的测定
    3 蛹虫草活性成分的影响因素
        3.1 菌株
        3.2 培养基
        3.3 其它
    4 蛹虫草及市场上其它虫草产品概况
        4.1 蛹虫草市场现状和产业前景
        4.2 市场上的其它虫草产品
        4.2.1 冬虫夏草
        4.2.2 蝉花虫草
        4.2.3 发酵菌丝体产品
    5 存在问题
        5.1 蛹虫草子实体中均一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较少
        5.2 缺乏有效的品质控制标准、对蛹虫草品质(活性成分)影响因素缺少系统研究
        5.3 蛹虫草和其它虫草产品缺乏有效的区分方法
    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6.1 研究内容
        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蛹虫草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和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样品
        1.2 细胞株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超滤分级分离
        2.2 粉碎处理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 乙醇梯度沉淀分级分离
        2.4 多糖分级分离效果测定
        2.5 蛹虫草大分子量多糖的分离纯化
        2.5.1 提取
        2.5.2 分离纯化
        2.5.2.1 离子交换柱层析
        2.5.2.2 凝胶柱层析
        2.6 糖含量测定
        2.7 单糖组成测定
        2.8 巨噬细胞释放NO产量的测定
        2.8.1 样品溶液制备
        2.8.2 细胞培养及NO释放量测定
        2.9 均一性、相对分子质量和蛋白含量测定
        2.10 甲基化分析
        2.10.1 甲基化步骤
        2.10.2 GC-MS分析
        2.11 核磁共振分析
        2.12 细胞形态观察
        2.13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2.14 细胞呼吸爆发实验
        2.15 细胞因子测定
        2.16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2.16.1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测定
        2.16.2 对脾淋巴细胞分泌IgG和 IgM的影响
        2.17 体内免疫活性和抗肿瘤实验
        2.17.1 瘤源
        2.17.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7.3 试验方法
        2.17.4 抑瘤率及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2.17.5 血清中 IgG 和 IgM 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多糖的分级分离
        3.1.1 超滤法分级分离
        3.1.1.1 超滤分离后各部分得率及其总糖含量和单糖组成
        3.1.1.2 超滤分级分离效果
        3.1.1.3 蛹虫草多糖对体外激活巨噬细胞释放 NO 产量的影响
        3.2 样品粉碎处理对提取结果的影响
        3.3 乙醇梯度沉淀法分级分离
        3.4 蛹虫草大分子量多糖的分离纯化
        3.4.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制备
        3.4.2 离子柱层析分离纯化
        3.4.3 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3.5 CP2-S理化特性、均一性鉴定和分子量测定结果
        3.6 蛹虫草多糖CP2-S的结构特征分析
        3.6.1 CP2-S的单糖组成和摩尔比
        3.6.2 CP2-S的甲基化分析结果
        3.6.3 NMR分析
        3.7 蛹虫草多糖CP2-S的生物活性研究
        3.7.1 蛹虫草多糖CP2-S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的免疫调节作用
        3.7.1.1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形态的影响
        3.7.1.2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释放NO的影响
        3.7.1.3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吞噬活性的影响
        3.7.1.4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呼吸爆发的影响
        3.7.1.5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7.2 蛹虫草多糖CP2-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3.7.2.1 CP2-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7.2.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 IgM 和 IgG 的影响
        3.7.3 CP2-S对小鼠的抑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3.7.3.1 CP2-S对小鼠Lewis肿瘤的抑制作用
        3.7.3.2 CP-2S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3.7.3.3 CP2-S对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M和 IgG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5 讨论
第三章 蛹虫草品质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材料
        1.1 不同蛹虫草菌株
        1.2 不同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子实体
        1.3 培养不同时间采收的蛹虫草子实体
        1.4 仪器
        1.5 试剂
    2 方法
        2.1 多糖测定
        2.1.1 多糖含量测定
        2.1.2 多糖HPSEC图谱分析
        2.1.3 单糖组成分析
        2.2 HPLC测定核苷类成分
        2.2.1 标准曲线制作
        2.2.2 样品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方法学考察
        2.2.5 样品测定
        2.2.6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2.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测定
        2.3.1 标准曲线制作
        2.3.2 样品制备
        2.3.3 色谱条件
        2.3.4 方法学考察
        2.3.5 样品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活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3.1.1 蛹虫草多糖分析方法建立
        3.1.1.1 蛹虫草多糖的HPSEC图谱分析方法建立
        3.1.1.2 蛹虫草多糖水解物的离子色谱分析
        3.1.2 核苷类成分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3.1.2.1 核苷类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1.2.1.1 标准品及样品色谱分析
        3.1.2.1.2 方法学考察
        3.1.2.2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1.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3.1.3.1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标准品及样品色谱分析
        3.1.3.2 方法学考察
        3.2 蛹虫草活性成分影响因素的研究
        3.2.1 菌株对蛹虫草子实体活性成分的影响
        3.2.1.1 多糖的比较
        3.2.1.1.1 多糖含量的比较
        3.2.1.1.2 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2.1.1.3 单糖组成的比较
        3.2.1.2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2.1.2.1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1.2.2 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3.2.1.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1.4 不同菌株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评价
        3.2.2 培养基对蛹虫草子实体活性成分的影响
        3.2.2.1 多糖的比较
        3.2.2.1.1 多糖含量的比较
        3.2.2.1.2 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2.2.1.3 单糖组成的比较
        3.2.2.2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2.2.2.1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2.2.2 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3.2.2.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2.4 不同培养基栽培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评价
        3.2.3 培养时间对蛹虫草子实体活性成分的影响
        3.2.3.1 多糖的比较
        3.2.3.1.1 多糖含量的比较
        3.2.3.1.2 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2.3.1.3 单糖组成的比较
        3.2.3.2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2.3.2.1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3.2.2 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3.2.3.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3.4 培养不同时间采收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评价
    4 本章小结
    5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和其它虫草产品的活性成分研究
    1 材料
        1.1 市售不同来源蛹虫草子实体
        1.2 蛹虫草发酵菌丝体
        1.3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
        1.4 蝉花及其菌丝体产品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1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1.2 蛹虫草子实体和其菌丝体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2.1 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比较
        3.1.2.2 蛹虫草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成分含量
        3.1.3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中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3.1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的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1.3.2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的核苷类成分含量
        3.1.4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4.1 蝉花和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1.4.2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成分含量
        3.2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1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指纹图谱的比较
        3.2.2 蛹虫草子实体和其菌丝体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比较
        3.2.2.1 蛹虫草子实体和其菌丝体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HPAE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2.2 蛹虫草子实体、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固体发酵菌丝体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含量
        3.2.3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比较
        3.2.3.1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HPAE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3.2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含量
        3.2.4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比较
        3.2.4.1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HPAE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4.2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含量
        3.3 多糖类成分的比较
        3.3.1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及虫草菌丝体多糖含量和单糖组成的比较
        3.3.2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3.3 蛹虫草子实体和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3.4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4 本章小结
    5 讨论
本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NMR相关图谱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四、海藻糖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团冻藏过程中酵母稳定性变化及其对面团品质的影响[D]. 郭璐楠. 江南大学, 2021(01)
  • [2]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其在喹诺酮快速检测中的应用[D]. 刘畅. 天津农学院, 2021
  • [3]南京地区水溶性有机碳气溶胶的来源与吸光特性[D]. 刘晓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4]海藻糖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在海藻糖定量检测中的应用[D]. 苗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磷酸化海藻糖的制备及对冷冻虾仁的品质保障作用研究[D]. 张小利.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海藻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J]. 苗佳,王彩喆,牛丹丹,Nokuthula Peace Mchunu,田康明,Suren Singh,Kugenthiren Permaul,王正祥.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3)
  • [7]OsTPS7响应水稻条纹病毒侵染的机制及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定量蛋白组学研究[D]. 陈晨.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柑橘大实蝇蛹期发育的代谢谱分析及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功能分析[D]. 樊欢. 西南大学, 2019(01)
  • [9]双酶法生产海藻糖及其近红外监测研究[D]. 杨倩圆.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蛹虫草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与品质评价[D]. 朱丽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标签:;  ;  ;  

海藻糖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