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理论领域的新绿——读完《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

党建理论领域的新绿——读完《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

一、党建理论园地的一方新绿——《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21)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华,始终坚守着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初心。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具有永恒性的同时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在革命战争时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加入党组织并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的“初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但毋庸置疑地是始终坚守着殷殷为民的赤子之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南京及周边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心坚持进行着最艰难黑暗的斗争。由于特务横行、叛徒告密等历史原因,大批的共产党人不幸被捕并最终牺牲在了雨花台刑场。他们留下的遗书真实地记录了被捕前后的公开或秘密斗争,表达了被捕入狱的悲愤心情和作为普通人对亲朋柔韧的牵挂与嘱托。但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他们在遗书中更多地表达了对于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绝不妥协的大无畏斗争精神,表现了超越常人的义利观,时刻将自己的生命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紧密联结,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的生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雨花英烈遗书可以说是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典型例证。基于雨花英烈的遗书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的“初心”,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在建党百年之际对于立党初心与使命的厘清与回溯,更是在现实层面具有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代价值。

杜立芳[2](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认为“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朱晓瑾[3](2016)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环境下,同工人运动结合和各种社会实践结合的过程中,经历了以种种不同的方式不断走向大众化的曲折过程,深刻影响着21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一直以来也是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升自身素质的理论指南。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也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才能获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武器。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要发挥作用,就要说服人,就要为群众所掌握。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同于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不同于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当前中国亿万百姓已经乘上奋发前进的时代号列车,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飞奔向前,新疆也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后发赶超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越是关键时期,越要保持头脑清醒、思想坚定,方向正确才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开启了新疆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大步前进的新征程。当前研究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紧迫而且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全文由绪论、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概念的阐释,为后面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举措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二章,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实践历程,清晰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第三章,通过分析研究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密切相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闻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生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团结)在新疆的本土实践,分别论述了实现筑牢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感情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期的新突破。第四章,从多个视角科学理性地分析新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与面临的问题,为开创和改进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实践理清思路。第五章,从理论建设、新疆实际、宣教形式、分层实施、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当前推进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对策略。结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做了总结。尽管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特殊的人文环境也给新疆各族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传播带来挑战,但是各族人民生活的主流思想不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会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各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心、筑牢防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一定会和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是新疆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将永远地被记入历史,并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焦金波[4](2012)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指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卓有成效的推进,既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留下许多宝贵借鉴。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等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等问题展开论述。第二章主要考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求,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抗日救亡,高度整合的社会,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在互动中改善,分别作为现实根据、历史依据、时代主题、组织基础、外部条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命题的提出。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就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广泛认同,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简约化。本章最后还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研究阐述了三点认识。第三章主要考察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日渐形成。其自身具备的特质,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的主体资质。党的领导群体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学习运动和整风运动,推动广大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保证农民在民主政权中的地位,寓教于利,寓教于乐,满足农民利益诉求,增进农民对党领导的事业的认同。构建新的知识话语体系,推动知识分子深入社会实践,与工农结合,引导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第四章主要考察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风前后延安知识分子经历了由启蒙者到现实中的被改造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潜在主体到大众化对象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这是当时农民为主体的政治力量崛起和文化期待旺盛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使然,也是知识分子借助革命诉求弥补自身文化人格缺失的艰难的心路历程。经过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知识分子最终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资质。知识分子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优势,以出版机构为依托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以各类学校为阵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以学术团体为平台研究马克思主义,以文化艺术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研究,则推动了全党的理解和接受。第五章主要考察延安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中共扩大政治宣传与加强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报纸在传播中的强势地位,党对报纸宣传绩效的重视,使得延安报刊积极宣传延安整风,促进大生产运动,推进社会建设,普及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推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指导地位的最终确立,促进民主政权建设。准确的媒体性质与办报方针定位,密切联系群众的传播内容、风格与组织体系,议程设置的产品生产方式与显性方式与隐形路径并存的多元传播渠道,规避同质竞争的新闻生态环境优化策略,是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主要是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评价。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被广泛认同和信仰,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框架初步建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常态化向运动式畸变的萌芽,从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双向结合到单向度的知识分子工农化,把翻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教条主义的倾向,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学理分析,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缺陷与不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取向为前提,要以协调有序的组织体系为保障,要以与各社会思潮对话交锋为动力,要以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为依托。

李庆华[5](2011)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研究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根源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揭示了工人阶级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中发掘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理论来源,考察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代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并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提出了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全文除结论外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关系。揭示了工人阶级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集中体现,只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先进性才能为党的先进性奠定阶级基础,才能更好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三部分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工人阶级先进性及相关问题的论述,寻求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理论来源和文本依据,通过马列经典作家内容丰富而具体理论阐述,充分说明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在整个工人阶级政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部分对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作以历史考察。工人阶级先进性是工人阶级固有的阶级属性,伴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虽然当时工人阶级力量薄弱,但其先进性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阶级觉悟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得到充分发挥。对工人阶级先进性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展现进行考察,明确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第五部分分析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客观认识分析现阶段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在内涵和外延以及在结构、素质、劳动方式、社会角色、思想意识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些新变化一方面标志着工人阶级历史性的进步,另一方面又使工人阶级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变化对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影响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双重的,与此同时,这些新变化必然要求我们依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做出新的探索利回答。第六部分着重分析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辩证认识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动力和源泉,把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根本标准,继而分别从经济、文化、政治的角度阐释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具体表现,具体描述了当代工人阶级若干阶层群体先进性的体现,对影响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允分发挥的主要囚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当代工人阶级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第七部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进行思考。主要提出,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教育引导;加强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建设,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整合和扩大与知识经济相联系的工人阶级新群体,构建和谐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工人阶级内部矛盾,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允分发挥工会优势和作用等对策。

佟延成[6](2001)在《党建理论园地的一方新绿——《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读后》文中指出

二、党建理论园地的一方新绿——《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建理论园地的一方新绿——《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论题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雨花英烈立“初心”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1921-1927:南京党组织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南京的传播
        二、中共南京地方组织的建立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南京
    第二节 1927-1937:在白色恐怖中斗争
        一、南京学生、工人运动
        二、党组织的破坏与建立
        三、南京共产党人的狱中斗争
    第三节 1937-1945:国共再合作,人民抗日力量增长
        一、南京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
        二、全民抗日爱国活动
    第四节 1945-1949:黎明前的战斗
        一、国共谈判与中共中央南京局
        二、南京市委的重建与发展
        三、群众运动与第二条战线
第二章 雨花英烈及其遗书
    第一节 雨花英烈群体分析
        一、雨花英烈群体概述
        二、留有遗书的雨花英烈
    第二节 雨花英烈遗书的多维分析
        一、遗书内容视角
        二、写作对象视角
        三、表现形式视角
第三章 雨花英烈遗书与“初心”
    第一节 雨花英烈遗书之“初心”
        一、挚爱“小家”:至真至情,情谊无尽
        二、在家与国之间,舍“小家”为“大家”
        三、忠于组织:视死如归,无限忠诚
    第二节 雨花英烈“初心”之践
        一、“镣铐锁不住斗志”: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理想信念高于天
        二、“直到牢房变废墟”:重义轻利,忠诚于党,矢志不渝
        三、“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勇于牺牲,舍身为民,从容就义
    第三节 雨花英烈“初心”之现实关照
        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牺牲不动摇
        二、为民族谋复兴:寻求真理救中华
        三、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第四章 雨花英烈遗书探“初心”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理论价值:厘清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精神食粮
        一、诠释了“初心”的思想之源
        二、增强了坚守“初心”的思想感召
        三、增进了“初心”为民的思想认同
    第二节 实践价值:推动不同党员群体对照自身的精神标杆
        一、领导干部坚守政治信仰
        二、普通党员淬炼纪律品格
        三、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节 时代价值:推进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精神养料
        一、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二、进行伟大斗争的精神源泉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精神力量
        四、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引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第二章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第四节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第三章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 第三节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第四章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第四节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第五章
    巩固和深化(1999—) 第一节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第四节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第五节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四、主要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大众化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三、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及规律
        一、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化是前提
        二、时代化是灵魂
        三、大众化是目的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实践历程
    第一节 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与扩散
        一、从1917年到1933年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初步传播
        二、从1933年到1943年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广泛传播
        三、从1933年到1943年被迫转入地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
    第二节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发展
        二、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全面发展
    注释
第三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本土化实践
    第一节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好政治基础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三、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举措
    第二节 新闻舆论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握思想导向
        一、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
        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六、创新为要、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七、坚持全党动手的大宣传工作理念
    第三节 民生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民心基础
        一、改善民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二、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工作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
        三、改善民生是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四节 民族团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筑牢感情基础
        一、新疆民族团结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二、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注释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当前新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民族问题
        二、宗教问题
        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四、教育相对落后
        五、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偏差
        六、地缘政治环境问题
    第二节 当前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要紧密联系现实
        二、工作手段及方式要创新多样
        三、受众心理调试符合社会发展
    注释
第五章 改进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加强理论建设,做好理论创新工作
        一、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大众心理认同工作
        二、注重因势利导,对不同群体要做到因人而异
        三、创设新颖内容,满足大众“趋新”心理
    第二节 结合新疆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结合民族心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结合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结合“以人为本”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结合各族群众现实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节 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形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渠道的多元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三、因人施教,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利用不同媒介的特点,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平台
        五、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途径
    第四节 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
        一、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家工程”
        二、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地方政府工程”
        三、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工程”
    第五节 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制
        二、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调研机制
        三、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保障机制
        四、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机制
        五、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考评机制
        六、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督查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
    第一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求是现实依据
        二、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是历史依据
        三、抗日救亡是时代主题
        四、高度整合的社会是组织基础
        五、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在互动中改善是外部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基本内涵
        三、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研究的几点认识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概况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群体的界定
        二、党的第一代领导群体的形成
        三、党的领导群体的特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资质的生成
    第二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学习运动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整风运动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党的领导群体对农民在革命中作用的认识
        二、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始语境分析
        三、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第四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政治取向与革命作用的判定
        二、党的领导群体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三、引导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整风前后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身份角色转换
        一、延安知识分子概况
        二、整风前化大众的潜在主体与启蒙者的身份角色
        三、整风中大众化对象的身份角色
        四、整风前后知识分子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的成因分析
        五、身份角色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资质的生成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
        一、以出版机构为依托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
        二、以各类学校为阵地宣讲马克思主义
        三、以学术团体为平台研究马克思主义
        四、以文化艺术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普及
        一、“中国化”命题的溯源
        二、“中国化”命题性质从学术到政治的演进脉络
        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理论证与宣传普及
    第四节 延安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
        一、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二、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三、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宣传
第五章 延安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延安时期报刊媒介概述
        一、陕甘宁边区报刊概况
        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报刊概况
        三、报刊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起
    第二节 延安报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一、宣传延安整风
        二、促进大生产运动
        三、推进社会建设
        四、普及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
        五、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最终确立
        六、促进民主政权建设
    第三节 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一、准确的媒体性质与办报方针定位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传播内容、风格与组织体系
        三、独特高效的产品生产与传播
        四、规避同质竞争的新闻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第六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被广泛认同和信仰
        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
        四、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框架的初步建构
    第二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缺陷与不足
        一、常态化向运动式畸变的萌芽
        二、从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双向结合到单向度的知识分子工农化
        三、把翻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教条主义的倾向
        四、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学理分析
    第三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取向为前提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协调有序的组织体系为实施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与各社会思潮对话交锋为发展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为文化依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相关概念
    四、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注释
第一章 工人阶级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
    一、工人阶级先进性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
        (一) 工人阶级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源头
        (二) 工人阶级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基础
    二、党的先进性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集中表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
        (二) 党始终作为"三个代表"集中表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
    三、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基础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导人对工人阶级先进性及相关问题阐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地位
        (一) 工人阶级历史地位及其阶级意识
        (二) 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列宁论工人阶级先进性及地位
        (一) 工人阶级是现代化大生产中产生的最先进的革命阶级
        (二) 工人阶级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三) 工人阶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
        (四) 工人阶级富于牺牲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
        (五) 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工人阶级先进性及地位作用的论述
        (一) 毛泽东论工人阶级先进性及地位作用
        (二) 邓小平论工人阶级靠得住和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
        (三) 江泽民论工人阶级使命地位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四) 胡锦涛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二、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源于工人阶级的固有属性
        (一) 工人阶级先进性与阶级性是统一的
        (二) 工人阶级在提高觉悟开展斗争中愈来愈充分发挥先进性
    三、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展现与发展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
        (二)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
        (三) 改革开放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
    注释
第四章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一、当代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
    二、当代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三、当代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四、当代工人阶级劳动方式由工业主导转向知识主导
    五、当代工人阶级社会角色由无产者转变为有产者
    六、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 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思想的积极变化
        (二) 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思想的消极变化
    注释
第五章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现实考量
    一、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点
        (一) 辩证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
        (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动力和源泉
        (三) 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是衡量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具体表现
        (一)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在经济建设中表现
        (二)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文化表现
        (三)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政治表现
    三、当代工人阶级若干阶层、群体的先进性体现
        (一) 知识分子阶层的先进性体现
        (二) 产业工人的先进性体现
        (三) 国家公务人员的先进性体现
        (四) 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先进性体现
    四、当前影响工人阶级先进性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
        (一) 产业工人地位降低
        (二) 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
        (三) 部分成员阶级主体意识淡化甚至削弱
        (四) 西方主流文化意识的强势渗透
    五、保持和发展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执政地位的迫切要求
        (二) 提升部分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迫切要求
        (三) 抵御西方主流文化意识强势渗透的迫切要求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注释
第六章 保持和发展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思考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教育引导
        (一) 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二) 加强党对工人阶级的教育引导
        (三)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提高工人阶级主体意识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充分发挥
        (一) 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发挥党员带动示范作用
        (二)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巩固增强阶级基础
    三、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一) 强化先进阶级使命感提高工人阶级队伍整体素质
        (二) 整合和扩大与知识经济相联系的工人阶级新群体
        (三) 构建和谐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工人阶级内部矛盾
        (四) 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
    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工人阶级先进性提供精神保障
        (一)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抵御西方主流文化对工人阶级的渗透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
    五、充分发挥工会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发挥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党建理论园地的一方新绿——《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 视角独特, 立意新颖。
第二, 发掘深入, 内容丰富。
第三, 联系实际, 对策性强。

四、党建理论园地的一方新绿——《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D]. 张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 朱晓瑾. 新疆大学, 2016(01)
  • [4]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焦金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5]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D]. 李庆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7)
  • [6]党建理论园地的一方新绿——《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读后[J]. 佟延成. 理论探讨, 2001(01)

标签:;  ;  ;  ;  ;  

党建理论领域的新绿——读完《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