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研究

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研究

一、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明,贾海锋,周有禄[1](2021)在《青藏铁路涵洞周围沙害形成机理的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青藏铁路涵洞沙害形成情况,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对涵洞周围风沙流场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沙害形成机理,并对风沙地区涵洞的设计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风沙流途经涵洞时,气流速度发生了变化使得风速重新分布,在涵洞背风侧形成相对弱风区,在迎风侧涵洞口形成相对强风区;洞口气流速度衰减是涵洞产生沙害的直接原因,积沙从洞口逐渐向内延伸长,最终堵塞涵洞;涵洞宽度一定时,高度越高洞口气流速度衰减幅度越小,越不容易引起积沙;在风沙地区设计涵洞,条件允许时建议提高涵洞高度。

梁柯鑫[2](2019)在《格库线桥路沙害段HDPE板方格固沙特点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西北地区铁路网,2014年我国开始修建格库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新建格库铁路穿越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该地区气候干燥、风大而且频率高,地形开阔且沙源丰富,全线风积沙和戈壁风沙流现象比较严重,为防止铁路路基和桥梁受到沙害影响,在研究区域设置了试验段,在试验段布设了不同的防沙措施,通过观测发现HDPE板方格的防沙效果较好,且使用寿命时间长。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对铁路路基和桥梁附近沙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现场试验、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对HDPE板方格防沙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比分析,最后对HDPE板方格的最优孔隙率进行了优化。本文主要内容有:(1)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沿线主要有沙埋路基、沙子冲蚀路基、桥梁附近积沙、涵洞内积沙以及沙子进入道砟五种沙害形式;一年中起沙风速(>6m/s)出现了3417次,占全年最大风速统计速总数的39%;研究区域所在地第一主导风向为WNW;现场自然沙粒径以中沙、细沙和极细沙为主(500-50μm),占试验样本的80.51%;沙粒磨圆度分布在次圆和极圆之间。(2)通过对现场布设的HDPE板方格开展板方格固沙特点现场试验,沿着由远离路基到靠近路基的方向,发现HDPE板方格内积沙,整体上粗沙和中沙的百分含量逐渐减小,细沙、极细沙和粉沙的含量逐渐增大。(3)通过ANSYS FLUENT对铁路路基和桥梁在风沙流中的流场结构以及积沙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铁路路基和桥梁周围流场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区特点;按照积沙量多少,积沙主要分布在铁路路基背风侧、桥面、铁路路基迎风侧、铁路路基上表面和桥墩周围。(4)通过风洞试验,对不同孔隙率(30%、40%、50%)HDPE板方格在不同风速下(8 m/s、12 m/s、18 m/s、24m/s)的流场结构进行了测定,发现不同孔隙率的HDPE板方格的气流场结构具有相似性,而且都可以划分为五部分:1.迎风侧低速区;2.气流抬升区;3.气流高速区(板方格上方);4.气流减速区(板方格中间和板方格背风侧);5.气流速度恢复区。通过HDPE板方格的防护面积、有效防护高度与距离以及防风效能这几个参数对不同孔隙率HDPE板方格防风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当风速为8m/s和12m/s时,40%与30%孔隙HDPE板方格的防护效果一致,当风速为18m/s和24m/s风速时,30%孔隙率HDPE板方格的防护效果开始下降,40%孔隙率HDPE板方格的防护效果较为好,但是不管何种风速,50%孔隙率HDPE板方格的防护效果都相对较差。(5)通过ANSYS FLUENT对HDPE板方格周围的速度流场以及固沙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对HDPE板方格周围的速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数据整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孔隙率HDPE板方格的防护距离与防护高度,得出40%孔隙率防风效果最好。通过对不同孔隙率在不同风速下的积沙量分析,同样得出40%孔隙率HDPE板方格的固沙效果最好。(6)风洞试验结果表明,30%与40%孔隙率HDPE板方格的防护效果差别不大,但最优孔隙率的选择与风速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同时数值模拟表明当风速>12m/s时,HDPE板方格固沙效率相对较小。而研究区域一年中>12m/s的风速出现的频率为11.5%,为保证防沙效果,建议选用40%孔隙率HDPE板方格布设防护条带,另外在HDPE板方格条带的前沿布设高立式沙障,起到减弱风速的作用,从而使得HDPE板方格的固沙效率达到最大。为了充分保持HDPE板方格的固沙效果,当板方格内的积沙达到0.2m高度时,要将HDPE板抬高,使之净高度保持0.3m。

史茜[3](2018)在《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和-玉树高速公路,简称共玉高速,是《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路网的重要路段,也是国内首条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然而,自项目近年建成试运营以来,受太阳辐射及长期荷载干扰的影响,路基出现反复冻结—融化现象,以致局部高温不稳定-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的路基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变形,给道路的使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对多年冻土路段病害进行详细调查等,并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总结评价,提出适合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变形处治对策。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的掌握了路基冻害的影响情况和一般规律:其次查找并分析了研究区——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多年冻土地温特点、多年冻土上限、多年冻土融化夹层(融化核)以及多年冻土区冻土特征及分布等冻土基本情况;第三,从路基冻害的野外调查、土的冰冻特性等入手,通过对调查资料及其成果等的整理、分析、综合,总结出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病害类型,路基病害与冻土特征的关系,以及路基高度对冻土区主要路基病害的影响;第四,分析了路基病害的形成机理,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路基病害规律等,同时在掌握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现有旧路主要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剖析了共玉高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原因;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冻土区热棒工法及其工艺,分别对原有路面结构、不同类型路基沉陷、不同类型涵洞台背沉陷等,提出了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较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与处置对策。具体如下:(1)查阅及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别从冻土工程研究、冻土冻涨融沉研究、冻土力学研究、片块石路基降温效果研究以及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与处置对策研究等多方面掌握了国内外有关冻土工程及其病害与处置对策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冻土工程及其病害与防治问题已得到了国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成果。(2)利用共玉高速沿线相关地区历史数据及调查资料,从地理位置、地质及气候特征等三方面概述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并结合相关情况分析了共玉高速研究区段的冻土特征。结果表明:①共玉高速穿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原冻土区、高山冻土区,空气稀薄,气候严寒,沿线融区较多,融区与多年冻土区过渡地带的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差,抗热干扰能力低;②共玉高速沿线基本呈吸热型、过渡型地温曲线,放热型地温曲线分布很少,表明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性较差;③共玉高速公路修筑后导致多年冻土上限进一步降低,且随着多年冻土地温的升高,上限下降幅度增大。(3)对共玉高速多年冻土路段病害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路基病害类型及其与冻土特征、路基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共玉高速路基的病害类型主要有路基沉陷及涵洞台背沉陷:②随着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的逐渐降低,路基沉陷病害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路基沉陷病害率的变化率更小;③路基沉陷病害率随着冻土含冰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多冰冻土区沉陷病害率最低;④低温亚稳定多年冻土区纵向裂缝病害反而比高温多年冻土区高,同时少冰冻土区纵向裂缝病害率几乎为零:⑤增加路基高度对减小路基沉陷病害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会增加纵向裂缝病害的发生率等。(4)通过分析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形成机理及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现有旧路主要施工技术,探讨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水分、多年冻土地温、含冰量、路基高度以及不规范施工等是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②太阳直接辐射、降雨、地表水等是影响路基病害的主要因素;③共玉高速公路主要由于多年冻土影响地基沉降,导致路基路面整体沉降;④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沉陷与裂缝产生原因总共分为6类,如原路线方向原地表土坑两端地界断面发生变化,使片块石厚度发生变化,片块石厚度不均,导致压实度不均匀,路基产生差异沉降,导致路基沉陷等,具体见表4.1;⑤涵洞台背沉陷产生原因总共分为3类,如由于涵洞台背路基压实不足,工后沉降,运营期间在重荷载反复作用下,路基被压密实,导致路基沉陷等,具体见表4.2。(5)综合以上的研究,结合共玉高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以多年冻土区热棒工及其工艺为主,提出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的处理办法及处置对策。国家规划把共和至结古段建设成为具有青海特色的高速公路。然而,作为通往玉树地区的“生命线”公路通道,其试运营3年来,局部高温不稳定-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的路基已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变形。但是,通过本研究,不仅提出了适合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变形的处理办法及处置对策,为214线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的长久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此外,还为青藏高原其它类似公路甚至国内外一些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的病害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杨晓明,熊治文,赵相卿,唐彩梅[4](2015)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涵洞病害机理分析》文中认为为了防治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涵洞病害,通过对4座涵洞的现场变形以及温度场监测,利用现场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查明涵洞病害形成的7种不同原因。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的施工以及水热侵蚀引起地基多年冻土升温融化下沉以及冻土蠕变下沉是造成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涵洞病害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减少和杜绝涵洞地基周围的水热侵蚀以及采取埋设热棒等工程措施进而达到防治涵洞病害的目的。

汪江红,牛永红,慕青松,牛富俊,李蒙蒙[5](2014)在《深季节冻土区涵洞热状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深季节冻土区涵洞对路基及其下地基热状况的影响,建立了涵洞温度场计算模型,基于已有的试验涵洞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再在该模型基础上,通过改变材料参数和模型尺寸,进行不同情况下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季节冻土区涵洞温度场时,需要充分考虑热对流效果,忽略填土热对流效果是不合适的,考虑热对流效果的模型在定性和定量上均与现场监测情况一致;在季节性冻土区涵洞设计工作中,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避免或减少对流传热对涵底冻深发展的影响;涵底最大冻结深度随着含水量呈三段式的变化规律:随其增大先减小,后减小速度变缓甚至冻深略有增加,最后又趋于减小;寒区涵洞内径的尺寸对涵底冻结深度方面的影响较大,而净高对涵底冻结深度方面的影响很小,可以不考虑。

汪江红[6](2014)在《深季节冻土区涵洞热状况研究及其优化设计》文中提出在深季节冻土区,涵洞的设置改善了该地区路基横向排水条件,优化了交通路线,但同时也改变了路基原有的水、热平衡状态,对路基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本论文基于已有的现场监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的技术手段,围绕涵洞段温度场变化特征和涵底最大冻结深度展开分析研究,对比监测数据和模拟结果,提出了合理的参数选取方案,探讨了涵底基础的热对流效果、地基土含水量和涵洞尺寸与涵底最大冻结深度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涵底最大冻结深度过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从多个方面对铺设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表现在:(1)结合哈大线四平公主岭市附近某试验涵洞监测数据,收集了试验涵洞所在地区大量气象、水文、地质资料,对涵洞热状况进行简要分析。涵洞侧壁和涵底冻结层最大厚度均大于2.5m,约为当地天然地层最大冻深2倍。(2)基于已有的试验涵洞现场监测资料以及收集的试验涵洞所在区域自然条件的资料,运用Geo-Studio软件中TEMP/W(地下热传递分析软件)模拟了涵周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模拟寒区工程热状况时,当遇到碎石等对流传热明显的填料时,需要将其对流效果列入考虑范围,不能一概论之,在考虑涵底基础的对流效果后,本文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并且能够准确的反应温度变化情况,相对于现场监测,数值模拟更加简单、直观,而且有一定的前瞻性。(3)基于己建立的试验涵洞热状况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改变材料参数和模型尺寸,进行不同情况下的数值计算,对影响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涵底冻深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对流传热对于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产生的影响不同,忽略对流影响在季节冻土区是基于一种有利的情况进行的计算,由此指导的工程安全系数就会打折扣,在季节性冻土区涵洞设计工作中,冷季涵底基础的对流传热不容忽视,应该避免一般涵洞设计中,涵底基础统一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需要采用新工艺,减少碎石中的孔隙,或者减少孔隙连通性,减少对流传热对涵底冻深发展的影响,使得涵底碎石基础在稳固路基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b)在试验涵洞工况情况下,涵底最大冻结深度随着含水量变化规律呈三段式:当含水量W<17.5%,冻深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少;当17.5%<W<27.5%时,冻深减小速度减缓,接着稍稍有些加深;当W>27.5%时冻深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整体上是一种减小的趋势,这也就合理解释了涵底最大冻深远大于天然地层冻深,据此做出以下判断,在隔、排水措施完善的区域,人为冻深相较更深,尤其当区域地基土为冻胀敏感性土时,需要给予更多关切;(c)寒区涵洞的尺寸对涵底冻结深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强弱有别,相对于涵洞净高,涵底冻深对涵洞内径变化敏感,在涵洞结构设计过程中,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功能性等一系列要求后应该优先考虑内径,而净高则可以不考虑。(4)针对季节冻土区涵洞在试验和数值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涵洞基础冻结深度远大于天然场地冻结深度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采用常规加深涵底基础的方法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性,结果表示不合理(采取加深涵底基础来减小冻胀量,则需要将加深涵底基础到2.75m,显然,这在工程中会有很多不方便);然后提出了在涵底铺设隔热层的防冻措施,以达到防护工程的目的,采用等效厚度换算法,计算比较现阶段最常用的三种隔热材料,结果显示,泡沫混凝土是在涵底铺设隔热层的理想材料;最后,结合试验涵洞的实际工况,通过计算对隔热层的铺设方案进行设计,结果表明,我们应当在涵洞基础最上端,铺设厚度为38cm,比基础宽10cm的泡沫混凝土作为隔热层,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涵底最大冻结深度,满足寒区工程需求。通过以上研究,为深季节冻土区涵洞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

石刚强[7](2014)在《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和工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穿越我国东北地区的哈大高速铁路于2007年7月28日开工建设,2012年12月1日开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在严寒地区新建和开通运营的高速铁路。为确保高速动车组安全平稳运行,采用有效合理措施,把路基冻胀控制在允许范围,是哈大高铁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哈大高铁路基施工时采用各种措施方法系统处置了许多冻胀防治问题,但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目前路基冻胀变形还无法完全消除,在高速动车冲击荷载以及季节性冻融过程作用下,以冻胀变形为主要表现的路基变形成为影响线路稳定和行车安全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总结路基冻胀变形和工程对策,为完善路基防冻胀工程措施和线路养护维修提供基础依据及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具有现实价值。结合2012-2013年哈大高铁开通前后出现的路基冻胀现象及采取的整治措施,通过对路基冻胀变形人工观测数据、长期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典型试验断面监测数据和运营部门轨检车数据等的系统分析,研究了严寒地区无砟轨道结构下路基季节冻胀影响过程和冻胀特点及规律、路基冻胀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研、室内试验、建立现场试验段、理论分析及计算,分析了影响路基冻胀的寒区工程环境、冻土环境特征及施工期已采取的防冻胀措施,研究了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特性、抑制路基季节冻胀的防冻胀措施与工程对策、效果评价。主要有以下创新结论:(1)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季节冻胀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无砟轨道路基结构的特性导致路基基床上部形成接近封闭的冻胀空间,这一封闭空间易造成水分聚集不利于水分散逸,具有离散性,在冻结过程中容易形成不均匀冻胀。(2)通过哈大高铁开通后首个冻融期(2012-2013年度)全线路基5000多个断面人工观测数据和42个断面自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哈大高铁路基冻胀变形可分为冻胀初始波动、冻胀快速发展、冻胀稳定发展和波动融沉四个发展阶段,路基普遍发生冻胀但变形处于可控状态;路基冻胀变形以上层冻胀为主,路基的冻胀变形程度与路基结构有关,整体上全线过渡段冻胀轻微,路堤次之,路堑和底座板接缝处较为严重,最大冻胀量沿线路方向波动变化。(3)路基季节冻结深度沿线路方向自南至北呈增大趋势,现场观测最大冻深为标准冻深的1.2-1.6倍,平均为1.43倍,设计冻深应根据具体工点情况综合确定。路肩电缆槽的设置增加了地表水渗透至路基本体的通道,改变了路基本体的热对流条件,因此电缆槽不宜设置在无砟轨道路肩上。(4)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现场调查和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含水量是影响路基填料冻胀率的主导因素,掺水泥5%以上级配碎石硬化后基本消除了细粒土冻胀敏感性。在严寒地区高铁设计和路基冻胀整治中,将路基表层改性为不冻胀整体结构的思路可行,并提出两种新型路基防冻胀结构。(5)基于路基季节冻胀的普遍性采用了在季节冻深范围设置非冻胀土防冻层、路基表面设置纤维混凝土封闭层、路基基床底部设置两布一膜隔水隔断层、填筑防冻胀护道等防冻胀措施,经对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全线冻胀量小于12mm的测点比例为96.9%,已采取的防冻胀措施对季节冻胀变形起到消除、减缓的作用。(6)针对路基季节冻胀的特殊性,以控制基床表层冻胀变形为整治工作的主要思路,提出改善基床填料性质、阻隔路基表面水分下渗、降低地下水位、局部保温改变冻胀发生条件是解决运营期路基季节冻胀的主要工程对策,观测数据表明,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地段冻胀量基本都在4mm以下,设置渗沟地段不均匀冻胀降低21.1%,所采取的措施防治季节冻胀初步效果明显。(7)对主要防冻胀措施进行的数值计算模拟结果说明,动载作用下经防冻胀措施处理的加固路基在冻胀情况下,冻胀土体的弹性模量得到显着提升;融化季节水分不能瞬时排出,路基上部土体弹性模量降低有可能导致路基沉降变形变大,应引起关注。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严寒地区高速铁路的路基状态评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文研究结果已经在哈大高铁路基设计施工、冻胀整治工程和线路运营维护中得到应用。目前夏季开行300km/h的高速动车组和冬季开行200km/h的动车组列车且安全平稳运行,证明所采取的季节冻胀防治工程对策对于解决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问题是有效的和可靠的,并且能保证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

符进,谢前波,祁海云[8](2014)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涵洞工程现状综述》文中认为通过对青藏公路、青康公路G214线多年冻土区的现有涵洞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年冻土区涵洞病害的类型、程度、数量与涵洞类型的关系。研究表明,金属波纹管涵在多年冻土的病害率要远远低于钢筋混凝土盖板涵。金属波纹管涵作为一种新技术、新结构的涵洞,在多年冻土区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牛富俊,刘华,牛永红[9](2014)在《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路基冻结特征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典型涵洞的路涵过渡段路基土体的冻结特征展开监测,并分析路涵过渡段路基及其下地基土的冻结特征和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涵洞的存在使得台后路基冻结深度约为天然场地最大冻结深度的2倍,同时涵顶和涵底的冻结时刻和融解时刻均较涵侧要早;涵洞间接充当了通风管道的作用,减弱了路基的阴阳坡效应差异;涵洞的存在对其周围路堤的温度场有明显的影响,其显着增大了涵顶、涵侧填料温度随气温变化的幅度。通过对路涵过渡段土体冻结特征的监测分析,为涵下地基处理和路涵过渡段的路基填料选择及铺设方式提供参考。

许兰民[10](2011)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冻土区铁路的安全运营主要取决于冻土区主要工程即路基、桥梁、涵洞的稳定,这些工程的稳定则由其地基冻土的热稳定性所决定。冻土区路基工程施工对冻土带来的热扰动主要是填土热量消散和基底冻土散热界面改变带来的影响,对于低温冻土区路基基底冻土热稳定性的恢复,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而延长,这种恢复过程对施工工序衔接及路基工程稳定都有一定影响。桥梁涵洞基础施工对冻土的热扰动问题则要比路基工程复杂许多。这不仅仅是施工活动对冻土扰动问题,更主要的是工程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对冻土产生的热扰动和热量消散是一个长期性问题,而且这些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基础稳定和施工工序的衔接等施工组织设计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施工区域冻土地质条件和冻土的热稳定性特征出发,研究分析了低温冻土区填土路基施工季节对路基基底多年冻土的热扰动,根据观测和计算结果,提出低温冻土区高路堤工程保证冻土热稳定性和路基稳定性的最佳施工季节和施工方法。根据青藏铁路建设过程对施工工期要求和五道梁地区施工对全线施工工期的控制和影响问题,作者通过现场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浇灌以后桩周地温场变化规律试验,混凝土浇灌工程中的水化热问题、混凝土入模温度问题对桩周土体回冻规律影响的数值模拟计算,解决了本地区桥梁基础灌注桩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保证了施工工序的顺利衔接和控制性工程施工工期,现场桩基试验和施工后3年的观测证明了桥梁基础的可靠性。本文针对五道梁地区气候和冻土热稳定性特征,还对涵洞基础型式提出了创新性改进。青藏铁路建设初期的暂行规范和过去经验,认为冻土区涵洞基础推广型式是预制拼装式基础,作者根据目前施工机具、施工技术、施工能力的现状和五道梁地区气候特征,提出局部地区采用现浇混凝土整体式基础的型式。通过现场施工验证,计算机数值模拟和施工工序衔接特征,作者认为,只要对开挖涵洞基础土体采用局部遮阳措施,基础底部铺设6cm厚度的保温材料,这种整体式现浇混凝土基础对基底多年冻土的热扰动在1—2各年际冻融循环过程即可消散,不会对涵洞基底多年冻土和基础本身的稳定性造成危害,而且这种基础型式涵洞基底不易渗水,中间不留缝隙,减少了运营过程涵洞基底冻胀的发生,保证了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本文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科学试验和理论计算,对五道梁低温冻土区高路堤工程和桥梁桩基以及涵洞基础施工工艺的研究,建立在对五道梁低温冻土区冻土热稳定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结果对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建设具有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混凝土入模温度在融化季节无法保证原来规范规定的较低的入模温度,经过对混凝土水化热对冻土热扰动影响计算和对混凝土添加剂成分的合理配比试验,混凝土入模温度在融化季节最高可以容许到12℃。现浇整体式涵洞基础基底换填和铺设一定厚度保温材料,可以有效的控制对基底多年冻土热扰动,使其尽快恢复稳定的热状态,保证基底稳定。因此,针对不同气候特点和冻土热稳定性特征,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可以应用现浇整体式涵洞基础。桥梁灌注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入模温度和桩周土体回冻是控制性施工工艺,桩周土体回冻标准应该包括两部分概念,一个是适合施工工序衔接的回冻标准,二是达到桩基设计承载力的回冻标准。通过试验确定这两种标准,既能够标准桩基设计承载力,又恰当的利用了桩周土体回冻规律,衔接后续工序,提高施工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工期。根据现场试验,施工建设期间和运营初期观测数据和建立在现场实测数据基础上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说明根据上述工艺进行的桥梁涵洞基础施工其工程效果和初期工程效果是安全可靠的。

二、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铁路涵洞周围沙害形成机理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数值模拟
        1.1.1 控制方程
        1.1.2 构建模型
    1.2 现场测试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涵洞中线波动指数
    2.2 涵洞流场分布特征
    2.3 涵洞周围沙害形成机理
    2.4 涵洞高度对流场的影响
3 结论

(2)格库线桥路沙害段HDPE板方格固沙特点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沙漠铁路概况
        1.1.2 铁路沙害特征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铁路防沙研究现状
        1.2.1 国内铁路防沙研究现状
        1.2.2 国外防沙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格库铁路介绍
    2.2 沿线沙害调查(青海段)
    2.3 防沙措施建立
    2.4 现场风速风向
        2.4.1 仪器介绍
        2.4.2 现场风速
        2.4.3 现场风向
    2.5 现场自然沙试验
        2.5.1 自然沙粒径分布
        2.5.2 自然沙磨圆度分析
    2.6 HDPE板方格不同位置积沙特点
        2.6.1 积沙粒度分布试验方案
        2.6.2 积沙粒度分布结果
        2.6.3 积沙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
    2.7 本章小结
3 桥梁和铁路路基附近沙害成因分析
    3.1 风沙两相流模型介绍
    3.2 数值模拟相关参数选取
        3.2.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3.2.2 相关参数与边界条件设置
    3.3 桥梁和路基周围流场结构变化
        3.3.1 上部结构周围流场结构
        3.3.2 桥墩周围流场结构
        3.3.3 铁路路基周围流场结构
    3.4 桥梁上部结构周围速度变化
    3.5 铁路路基和桥梁附近积沙
    3.6 本章小结
4 HDPE板方格防风效果风洞试验
    4.1 试验方案
    4.2 HDPE板方格气流场结构图
    4.3 HDPE板方格防风效果
        4.3.1 防护面积比值
        4.3.2 有效防护高度与距离
        4.3.3 防风效能
    4.4 本章小结
5 HDPE板方格防风与固沙效果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相关参数选取
        5.1.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5.1.2 相关参数与边界条件设置
    5.2 不同孔隙率HDPE板方格速度云图变化
    5.3 不同孔隙率HDPE板方格速度变化
        5.3.1 水平方向速度变化
        5.3.2 竖直方向速度变化
    5.4 HDPE板方格防护距离与防护高度
        5.4.1 防护距离
        5.4.2 防护高度
    5.5 HDPE板方格内积沙模拟
        5.5.1 积沙形态变化
        5.5.2 积沙量推导
        5.5.3 积沙效果与原因
    5.6 HDPE板方格固沙原理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3)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1 冻土工程研究
        1.3.2 冻土冻涨融沉研究
        1.3.3 冻土力学研究
        1.3.4 片块石路基降温效果研究
        1.3.5 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与处置对策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冻土特征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2 多年冻土地温特点
        2.2.1 放热型
        2.2.2 吸热型
        2.2.3 过渡型
        2.2.4 残留型
    2.3 多年冻土上限
    2.4 多年冻土融化夹层(融化核)
        2.4.1 融化夹层与与年平均地温的关系
        2.4.2 融化夹层与与路基高度的关系
        2.4.3 融化夹层与与含冰量的关系
    2.5 多年冻土区冻土特征及分布
        2.5.1 多年冻土地区环境特点
        2.5.2 多年冻土地区冻土分布情况
3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分析
    3.1 共玉高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调查
        3.1.1 原有路面结构
        3.1.2 路基沉陷与裂缝
        3.1.3 涵洞台背沉陷
        3.1.4 交通安全设施
    3.2 路基的病害类型
        3.2.1 路基的不均匀变形
        3.2.2 松散及局部沉陷
        3.2.3 冻胀和融沉、翻浆
        3.2.4 纵向裂缝
    3.3 路基病害与冻土特征的关系
        3.3.1 沉陷
        3.3.2 波浪
        3.3.3 纵向裂缝
        3.3.4 翻浆
    3.4 路基高度对冻土区主要路基病害的影响
        3.4.1 路基高度对路基沉陷病害的影响
        3.4.2 路基高度对纵向裂缝病害的影响
4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形成机理
    4.1 路基病害形成机理
        4.1.1 冻土路基
        4.1.2 低路基
        4.1.3 高路基
    4.2 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4.2.1 太阳直接辐射与气温
        4.2.2 蒸发和降雨
        4.2.3 地表水和冻结层上水
        4.2.4 季节融化层的土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4.2.5 路基填料和路基断面
        4.2.6 路面性状
        4.2.7 路基高度
        4.2.8 施工质量与冻土环境
    4.3 路基病害规律
    4.4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现有旧路主要施工技术
    4.5 共玉高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原因分析
        4.5.1 原有路面结构
        4.5.2 路基沉陷产生原因
        4.5.3 涵洞台背沉陷
        4.5.4 交通安全设施
5 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处置对策
    5.1 多年冻土区热棒工法
        5.1.1 施工工艺
        5.1.2 质量控制及施工安全与环保
        5.1.3 K550+000—K620+000路段热棒施工
    5.2 原有路面结构主要处治措施
        5.2.1 原有路面路基沉降路段处理措施
        5.2.2 原有路面涵洞台背沉降路段处理措施
        5.2.3 原有路面菱形骨架护坡
    5.3 路基沉陷处治措施
        5.3.1 分离式路基路段冻土路基处置(热棒工法)
        5.3.2 整体式路基路段冻土路基处置(热棒工法)
        5.3.3 共玉高速6种类型路基沉陷具体处理措施
    5.4 涵洞台背沉陷处治措施
        5.4.1 类型1路基沉陷(涵洞台背)
        5.4.2 类型2路基沉陷(涵洞台背)
        5.4.3 类型3路基沉陷(涵洞台背)
    5.5 交通安全设施治理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路基病害调查图

(4)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涵洞病害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涵洞沉降变形监测与分析
2涵洞地温场监测及分析
3人为上限
4涵洞病害成因分析
    4.1地表和地下水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因素
    4.2地基活动层的冻胀与融沉作用因素
    4.3地基多年冻土的衰退和融化
    4.4涵洞换热边界条件的影响
    4.5冰劈作用
    4.6涵洞修建过程对原地层水热条件的改变
    4.7涵洞的通风作用改变了多年冻土的水热平衡条件
5涵洞病害防治措施
6结论

(5)深季节冻土区涵洞热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涵洞概况
2 计算模型
    2.1 理论模型
    2.2 模型计算区域及土体热物理参数
    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选择
3 参数选取及计算结果分析
    3.1 参数的选取
    3.2 涵洞热状况分析
    3.3 涵底基础热对流效果对涵底最大冻深的影响
    3.4 地基土含水量对涵底最大冻深的影响
    3.5 涵洞尺寸对涵底冻深的影响
4 结论

(6)深季节冻土区涵洞热状况研究及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冻土
        1.1.2 冻土的分布
        1.1.3 寒区冻土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
        1.1.4 寒区涵洞病害现象
    1.2 研究历程及现状
        1.2.1 研究历程
        1.2.2 寒区涵洞热状况的研究现状
        1.2.3 隔热层在寒区交通工程中应用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涵洞热状况试验研究
    2.1 试验场地气象、水文和地质条件
        2.1.1 气象条件
        2.1.2 水文条件
        2.1.3 地质条件
    2.2 试验涵洞工程措施
    2.3 试验方案
        2.3.1 试验内容及目标
        2.3.2 试验仪器
        2.3.3 试验断面的仪器布设
    2.4 试验数据分析
第三章 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涵洞热状况数值模拟研究
    3.1 Geo-Studio概述
        3.1.1 Geo-Studio的特点
        3.1.2 TEMP/W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3.2 理论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控制微分方程及其有限元公式
    3.3 模型计算区域及土体热物理参数
    3.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选择
    3.5 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涵底冻深的若干因素
    4.1 涵底基础热对流效果对涵底最大冻深的影响
    4.2 含水量对涵底最大冻深的影响
    4.3 涵洞尺寸对涵底最大冻深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热层对涵底冻深的影响及优化设计
    5.1 隔热层材料的选择
    5.2 计算模型
    5.3 隔热层铺设的位置、方式及厚度对隔热效果的影响
        5.3.1 隔热层的位置对防冻效果的影响
        5.3.2 隔热层的铺设方式对防冻效果的影响
        5.3.3 隔热层的厚度的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和工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冻土区路基工程概况
        1.2.2 冻土区路基变形问题研究
        1.2.3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问题研究
        1.2.4 路基防冻胀设计方法和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寒区工程环境和冻土环境
    2.1 寒区工程环境特征
        2.1.1 东北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特征
        2.1.2 哈大高铁沿线地理地质环境特征
    2.2 寒区冻土环境特征
    2.3 寒区铁路路基的季节冻胀
        2.3.1 严寒地区铁路路基季节冻胀
        2.3.2 寒冷地区铁路路基季节冻胀
        2.3.3 寒区铁路路基季节冻胀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特征与规律研究
    3.1 2012年轨道精测变形特征
        3.1.1 全线路基变形复测总体变化特征
        3.1.2 路堤和路堑地段冻胀差异性特征
        3.1.3 涵洞过渡段与路基冻胀差异性特征
    3.2 2012-2013周期人工观测路基冻胀变形特征
        3.2.1 全线路基变形总体特征
        3.2.2 路基冻胀变形随时间变化特征
        3.2.3 路基冻胀变形与路基结构关系
        3.2.4 路基冻胀变形与板缝对应关系
        3.2.5 路基冻胀变形沿线路分布特征
    3.3 2012-2013周期自动监测路基冻胀特征
        3.3.1 冻结深度随气温发展变化过程
        3.3.2 路基冻胀随时间发展变化过程
        3.3.3 路基分层冻胀变形特征
        3.3.4 路基地温发展变化特征
    3.4 线路状态轨检车检测结果分析
        3.4.1 线路状态轨检车检测结果
        3.4.2 路基冻胀观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3.5 路基冻胀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5.1 气候条件影响分析
        3.5.2 冻结深度影响分析
        3.5.3 填料细粒含量影响分析
        3.5.4 基床表层含水率影响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4.1 路基级配碎石掺水泥填料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4.1.1 试验内容和方法
        4.1.2 掺0水泥级配碎石冻胀特性试验
        4.1.3 掺5%、7%、10%水泥级配碎石冻胀特性试验
        4.1.4 50次冻融循环及累积变形试验
        4.1.5 级配碎石掺水泥力学性能试验
    4.2 路基A、B组填料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4.2.1 路基A、B组填料基本性能指标
        4.2.2 试验仪器和方法
        4.2.3 含水率与冻胀关系
        4.2.4 细粒含量与冻胀关系
    4.3 小结
第五章 抑制路基季节冻胀工程对策及工程效果监测分析
    5.1 既有防冻胀措施效果综合分析
        5.1.1 路基防冻胀措施
        5.1.2 路基防冻胀措施具体设计
        5.1.3 路基防冻胀措施效果
    5.2 抑制路基冻胀工程对策研究
        5.2.1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防冻胀补强措施研究
        5.2.2 地表水下渗处理措施研究
        5.2.3 路堑地段降低地下水方案研究
        5.2.4 路基基床表层填料改性研究
        5.2.5 保温改变冻结条件方案研究
    5.3 抑制路基冻胀工程补强整治措施试验及工程初步效果
        5.3.1 渗水盲沟降水措施及整治效果
        5.3.2 封缝、盖缝措施及整治效果
        5.3.3 局部保温、线间排水改造措施及整治效果
        5.3.4 路基表面接缝防水封堵措施及整治效果
        5.3.5 级配碎石掺水泥改性路基填料及整治效果
        5.3.6 渗透式注浆改性路基填料及整治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状态综合评价
    6.1 路基变形的理论计算研究
        6.1.1 考虑冻融作用引起路基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
        6.1.2 运营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路基变形计算模型
        6.1.3 静载作用下路基冻结过程计算结果与分析
        6.1.4 静载作用下路基融化过程计算结果与分析
        6.1.5 动载作用下路基冻结过程计算结果与分析
        6.1.6 动载作用下路基融化过程计算结果与分析
    6.2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状态评估方法
        6.2.1 严寒地区冻土路基工程稳定性评估要素
        6.2.2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状态评估方法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涵洞工程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公路现有涵洞的使用情况
    1.1青藏公路改建完善工程金属波纹管涵洞应用情况
    1.2涵洞调查情况分析
        1.2.1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调查情况
        1.2.2金属波纹管涵调查情况
2 G214线现有涵洞的使用情况
    2.1金属波纹管涵调查情况
    2.2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调查情况
3青藏铁路涵洞情况分析
4结语

(10)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 传统认识的深化和新问题的提出
        1.1.2 基础施工与冻土相互作用的深化认识
        1.1.3 冻土区高路堤施工方法
    1.2 课题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与冻土区桩基承载力关系密切的介质冻土问题研究
        1.2.2 影响桩基承载力的冻土力学性质研究
        1.2.3 冻土热扰动问题认识和研究
        1.2.4 冻土地区桩基稳定性研究
        1.2.5 冻土区桩基理论和试验研究
        1.2.6 温度对桩基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冻结力的影响
        1.2.7 冻土区涵洞基础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五道梁地区环境温度和冻土工程地质条件
    2.1 冻土生存和工程热扰动恢复的有利气候条件
        2.1.1 原始气候条件
        2.1.2 气候条件的变化趋势
    2.2 区域冻土分布特征
        2.2.1 冻土平面分布特征
        2.2.2 冻土垂直剖面分布特征
        2.2.3 五道梁冻土区高含冰量冻土的分布规律
    2.3 区域冻结融化能力特征
    2.4 温度变化对冻土力学性质影响
    2.5 研究环境温度和冻土条件对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五道梁冻土区路基工程热影响研究
    3.1 五道梁冻土区路基工程热影响分析
        3.1.1 冻土路堤高度影响分析
        3.1.2 冻土区路堤施工季节影响
    3.2 路堤施工季节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3.2.1 路基工程热影响问题的数学描述
        3.2.2 问题的定解条件
        3.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3.2.4 计算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五道梁低温冻土区现浇型涵洞基础对冻土热影响研究
    4.1 现浇混凝土涵洞基础对冻土热影响计算模型
        4.1.1 带相变瞬态温度场问题的有限元公式
        4.1.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4.2 涵洞基底地温场计算结果分析
        4.2.1 无铺设保温材料时涵洞基底冻土温度分布特征
        4.2.2 铺设与涵洞基础等宽保温材料的涵洞基底冻土温度分布特征
        4.2.3 铺设宽于基础5cm保温材料的涵洞基底冻土温度分布特征
    4.3 现浇涵洞基础地温场试验观测研究
        4.3.1 试验场地条件
        4.3.2 现浇涵洞基础施工工艺
        4.3.3 现浇涵洞基础地温场观测结果分析
    4.4 现浇混凝土基础涵洞的长期地温场监测
    4.5 小结
第五章 五道梁冻土区桥梁灌注桩施工热影响和桩基承载力形成过程研究
    5.1 冻土区钻孔灌注桩特殊性及承载力影响因素
    5.2 低温冻土区桥梁灌注桩回冻过程的数值模拟
        5.2.1 桩基回冻过程计算模型
        5.2.2 灌注桩三维传热方程
        5.2.3 桩周冻土三维传热计算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5.2.4 计算方法
        5.2.5 计算场地基本热物理参数
        5.2.6 桩基地温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五道梁低温冻土区桥梁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5.3.1 低温冻土区桥梁灌注桩试验场地和测试
        5.3.2 试桩测试系统布置及试验加载规范
        5.3.3 桩周土体回冻过程地温测试结果分析
        5.3.4 试桩加载测试曲线及基桩竖向承载性能分析
        5.3.5 未回冻桩基础试验小结及施工工序衔接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铁路涵洞周围沙害形成机理的数值分析[J]. 杨晓明,贾海锋,周有禄. 铁道建筑, 2021(09)
  • [2]格库线桥路沙害段HDPE板方格固沙特点与效果研究[D]. 梁柯鑫.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3]共玉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分析与研究[D]. 史茜.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4]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涵洞病害机理分析[J]. 杨晓明,熊治文,赵相卿,唐彩梅. 铁道标准设计, 2015(09)
  • [5]深季节冻土区涵洞热状况分析[J]. 汪江红,牛永红,慕青松,牛富俊,李蒙蒙.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4(05)
  • [6]深季节冻土区涵洞热状况研究及其优化设计[D]. 汪江红. 兰州大学, 2014(10)
  • [7]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和工程对策研究[D]. 石刚强. 兰州大学, 2014(12)
  • [8]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涵洞工程现状综述[J]. 符进,谢前波,祁海云. 公路, 2014(03)
  • [9]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路基冻结特征试验研究[J]. 牛富俊,刘华,牛永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03)
  • [10]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D]. 许兰民.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