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一、神话-原型批评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唐振[1](2022)在《诺思洛普·弗莱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探微》文中研究说明诺思洛普·弗莱是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卓然大家,他的神话-原型批评是一种宏观的整体性的文学批评。同时从弗莱的整体性文学批评中亦见出他对整体性文本诠释学的一种尝试性建构。弗莱认为:文本的诠释不仅要经历理解(Understand)与审察(Overstand)这两个阶段,同时还具有向心的和离心的两种不同向度,就此,神话-原型不仅是整体性批评的整合性原则,同时还是整体性文本诠释的诠释原则。从神话-原型批评中钩沉出弗莱的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既能丰富诠释学理论,亦能扩大学界对弗莱研究的视野。

蒲恒清[2](2021)在《罪恶与救赎-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红字》研究》文中认为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品充满对人类灵魂深处执着的探索和由此产生的深沉的忧思,因而受到广大读者和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尤其是其代表作《红字》,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国内外学者对霍桑的作品《红字》的研究众多,成果颇丰。研究者们立足于作者、人物、主题、叙事技巧等方面,从象征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等视角出发,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周密、详实、严谨的研究成果。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有关《红字》的主题、艺术手法、比较研究和创作技巧等方面,着重从女性主义批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象征主义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红字》进行探讨。如: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多立足于女性主义叙事方式,研究小说中所反映的性别问题,由此推断性别歧视阻碍人类联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着重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探究主人公的注定命运,升华其中的人性主题;象征主义视角,从霍桑的写作手法着眼,研究小说中所蕴含的象征主义意象以及人物形象;神话原型批评视角,多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结构原型、意象原型等方面着手,刻画人物形象,细致分析文本。在诸多研究成果之中,鲜有研究者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研究《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这也是本研究的起点和缘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兴起的文学批评理论,其包容性大,综合了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以神话为切入点,可被运用于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解读。本文认为,从神话原型批评视角分析《红字》,探究其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是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具体应用,能为读者理解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创作思想提供新的参考和研究视角。除前言与结语外,本文主体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从弗雷泽原型理论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再到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从兴起、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并对《红字》做简要介绍;同时,阐释小说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以此展现研究对象。第二章,从母题原型方面论述《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全篇的中心,母题原型,紧紧围绕《红字》中罪恶的开端——夏娃和亚当的堕落、罪恶的萌生和发展——撒旦的嫉妒而展开。第三章,人物原型方面,不同的人物原型对应着罪恶的呈现和救赎的书写,论述每个人物原型的同时都能揭示其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第四章,在意象原型方面,通过对红色、森林和刑台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描写,揭示罪恶与救赎主题。第五章论述叙事结构原型,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四种文学类型,整个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每个季节的叙述,都揭露了其中包含的罪恶与救赎主题。第六章,从作者成长背景和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两方面探究霍桑《红字》中书写罪恶与救赎主题的根源。本文以小说《红字》为研究文本,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别从母题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叙事结构原型等方面着手,解读霍桑《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同时,本文认为霍桑《红字》中罪恶与救赎主题是作者对人类灵魂深处执着的探索,亦是对人类群体深沉的忧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霍桑《红字》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对当下文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公民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有所启发和借鉴。

王璐瑶[3](2021)在《新世纪东北小说的地母原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剧,各类话语思潮席卷并置。在这一纷繁复杂的文化语境下,新世纪东北作家自觉坚守民间文化立场,接受民间文学滋养,在承继文学传统中锐意求新,对土地意象的书写在题材、体裁、叙事、审美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艺术流向,展现出浓郁地域特色的历史现实叙事,又以全球视阈的文化审视深度表达人类普适性价值关怀。然而,与创作的繁荣相比,学界未能对新世纪东北小说土地意象书写所呈现的审美向度的转型变迁加以整体景观的梳理与描摹。因此,论文运用民间原型批评以实现对新世纪东北小说的整合研究。本论文采用多学科方法与文本细读,结合历史传统、时代语境与文学生态的变迁,立足于新世纪东北小说的地母原型特征与地域文化精神,从文学活动的理念出发实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交流互动。新世纪东北小说在复现地母原型时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叙事指向,并在时代发展的脉搏下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因此本文分别从“地母创生”“回报地母”“大地—女人”的三个原型出发,探讨地母原型在新世纪东北小说中的原型复现与置换变形。新世纪东北小说在复现地母原型的稳定思想内涵时,又赋予了原型新的叙事指向与现实意义,这种转变在深层意义上昭示着新世纪以来东北人民从寻根的迷茫、到失根的焦虑,乃至重新探寻文化之根并不断求索的精神历程。

许诗怡[4](2020)在《早期中国信仰研究反思 ——以“玉教”理论为中心》文中认为基于汉学界早期中国研究的特点与焦点,本文以梳理中外学界对甲骨文之前的早期信仰研究概观为背景,重点分析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新近理论——“玉教”的提出过程以及其内涵与价值;探讨“玉教”理论为何以及如何作用于寻找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信仰之根;进而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派构建中国版文化理论体系的诉求及其实践过程。本文共设三章。第一章重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概况,指出因为重于三代历史谱系的争论,有关甲骨文之前的早期信仰问题、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特点的观念动力问题在国内外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均被讨论不多,在比较文学的传统领域更鲜有涉及。由此,本文探讨“玉教”提出的学术依据与现实背景,解释其问题意识的针对性与思想意义。第二章共有三节:第一节基于上章内容,总结早期中国文化研究的两个焦点问题:(1)中华文明特质与连续性;(2)青铜时代与玉器时代。本文认为,“玉教”理论正是对这两个焦点的有力回应和补充。第二节详细梳理叶舒宪的学术思想演进脉络,重点探讨他为何提出“玉教”。在跨文化比较和自识之路上,他一直聚焦“神话”而步步深入,希望打破带有局限性的任何既定认知框架。从理论到文本,从文本到器物,从器物再到理论,最后落实在“玉教”,他诉诸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全新的人文阐释视角和一整套理论体系。第三节对“玉教”内涵进行深入辨析,注重搜集和整合历经数年的、共计十五次的玉帛之路调研情况。本文认为,“玉帛之路”调研旨在探究史前不同地域的中华玉文化如何从多元分布逐渐走向华夏一体。针对学界对“玉教”关注不足或有一些偏见的现状,第三章进一步分析“玉教”理论何以成立的问题。笔者总结出神圣信仰、权力垄断、祭祀仪式等讨论维度,结合涂尔干的宗教理论思想分析,即从宗教的基本形式——信仰与仪式,宗教的意义——权力与道德性,来说明早期中国对玉文化的崇拜也可以称之为“玉教”。学界虽然已有众多研究叶舒宪学术思想的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但是,对他近十年来最为重视的“玉教”理论却关注不够,即使有涉及也以访谈和引用观点为主。本文是首篇全面分析“玉教”理论的文章。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希望呈现出“玉教”理论的全貌,尤其重点剖析对物的崇拜何以成为“教”?对文明起源期的研究何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话语?笔者希望这项研究有助于全面分析中国文学人类学在早期中国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开拓之处;展现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群体如何将文学的学科逻辑推进到与中华文明探源问题深层勾连的模式,拓展出文明起源研究的神话学范式,从而反思文学人类学在构建兼具世界性和本土性的理论话语中的经验,检讨其革新与不足。

丁明月[5](2020)在《西顿动物小说的原型分析》文中认为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Ernest Seton Thompson,1860-1946)是加拿大着名的作家、博物学家,动物小说题材的开创者。西顿发表的共计46篇动物小说与原型之间具有学理联系:文本中具有丰富的人物、母题以及结构原型。从原型视角分析西顿小说,有利于跳出以往西顿研究的桎梏,以原型理论作为依托,发掘西顿作品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人物原型方面,西顿动物小说中的主人公与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描写以狼王老暴、公羊库拉古为代表的英雄阿喀琉斯原型,化身为黑骏马的力士参孙原型,以及草原狼梯图、熊王杰克所代表的身份措置,受到双重哺育的“赫拉克勒斯”原型,西顿确立了动物的主体性地位,凸显了动物主人公的英雄特性,颠覆了传统的人类至上观念。母题原型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重要的母题,即受本能驱使的复仇行动、专制又慈祥的野生动物母爱以及相伴野生动物一生的死亡和新生。通过三个母题分析动物的类人情感,从精神属性上确定了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由此,人类要逃出现代文明的窠臼,需要借鉴动物生活。一方面要重新修复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从原始的动物情感中寻找人类失却已久的原始智慧闪光。人物和母题的原型创作自然而然造成结构原型的显现。小说中主要有历险——归来、冲突——对抗、渴望——追逐三个结构原型。这些结构原型的应用增强了西顿作品中神话般的超现实感,复现了有别于现代生活的英雄历险故事。动物主人公的英雄特性和传奇故事帮助现代人从庸常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凸显了西顿文学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学理联系。综合来说,西顿动物小说具有丰富的原型内涵,而这正是历来被西顿研究者忽略的重要方面。通过原型分析构建西顿小说和神话传说的学理联系,可以明确西顿小说的现代意义,近一步丰富西顿动物小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陈思宇[6](2020)在《《三国遗事》神话原型及其民族意识研究》文中指出由高丽僧人一然编撰的《三国遗事》是一部记载了自公元前2333年坛君开辟古朝鲜国至936年高丽王朝灭亡后百济的通史性着作。它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文学、神话和传说等原始资料,具备史料和文学的双重价值,故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占据重要地位,受到史学界、文学界等相关学科的重视。本文借鉴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三国遗事》中的神话意象进行原型研究,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世界。运用叙事学研究方法,将《三国遗事》的神话按照喜剧、浪漫故事、悲剧、讽刺或反讽等模式进行叙事学分类,喜剧对应春天、浪漫故事对应夏天、悲剧对应秋天、讽刺或反讽对应冬天。综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和叙事学研究方法分析《三国遗事》中神话原型的承继、变形、置换,探索这些原型在朝鲜文学史上的演化轨迹,进而探索其在朝鲜民族意识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结语部分是对论文观点的概括总结。其他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即绪论部分。首先,界定研究对象是《三国遗事》中的广义神话,且神话具有文学性。其次,阐述当今国内外有关《三国遗事》的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以朝鲜半岛为主。再次,本文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最后,该研究存在探索空间,具有研究意义。分析《三国遗事》神话原型正是将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具体应用于东方神话的研究之中,加深了理论的实践意义。第二章阐述《三国遗事》中不同神话意象构成不同世界。神启式世界中的诸神意象;天真类比世界中的国王意象、动物意象,理性类比世界中的上座高僧意象,经验类比世界中的贫苦大众、女性意象、老人意象均是朝鲜先民将客观世界主观幻想后的具像化产物,是理想化的美好世界,展现朝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阴府、独裁领袖等意象构成的魔怪式世界则间接表现朝鲜人民的向生意识。第三章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三国遗事》的叙述结构。朝鲜神话的叙事结构以春天型神话为主、有关反讽与讽刺的神话大量缺失。前者与朝鲜人民的乐天精神、人神关系和实用性价值取向有关。后者是由朝鲜神话数量少、神话思维匮乏、作者受身份和思想限制等诸多原因导致的。第四章以《三国遗事》神话原型的承继、变形、置换为核心,以崔滋的《补闲集》为主要参考文献,从文学史横向上分析神话原型的变形、置换方式,确认原型的存在;从文学史纵向上追溯原型变形、置换的表现及其衍变轨迹。神话原型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外在容貌的变形、存在形式的变形,神话原型的置换主要表现为身份置换、性别置换、原型寓意增加等置换轨迹。第五章深入探讨朝鲜神话的民族意识。朝鲜神话接受了中国的影响,其原型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以花郎精神为核心的、崇智尚力、圆融无碍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成为朝鲜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并不断被继承、发展和完善,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内核。

谭晶晶[7](2020)在《土家族神话原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土家族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形成了稳定的情节单元和典型的、反复出现的神话形象,它们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神话原型,承载了极为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内涵。土家族神话母题原型就是那些相对稳定的情节单元,主要包括推原母题原型、洪水遗民母题原型、秩序母题原型。土家族神话的形象原型指那些典型的、反复出现的神话形象,主要包括始祖原型、图腾原型、英雄原型。这些最具有稳定性的情节母题原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原型的历代讲述及当代书写的不断符号化,构成了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号编码体系。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号编码体系能够发挥极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作和提高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区域旅游业及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土家族人彼此之间的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利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土家族神话原型,充分发挥文献解读、田野考察、民俗体验、图像分析的多重证据立体分析法,可以发现土家族神话与世界各民族神话在情节内容上的共同之处,也能够彰显土家族神话在承载民族文化意蕴、传达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之处。

屈菁[8](2020)在《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学派”动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包含源自于中华民族深沉文化内涵的故事内容,体现探索民族艺术之路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表现语言,是由中国艺术家在特定阶段创作并在世界上获得较高认同的动画艺术创作。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性。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学派”动画,研究的重点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期,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体,其他时期具有相同风格的动画创作为延伸,以特伟、“万氏兄弟”、靳夕等人为核心而创作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的中国动画。本研究引入创作论、作品构成论、艺术接受论,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补充口述史及访谈资料,以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要素分析法与归纳法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思想、创作团队、动画作品、接受群体的分析,检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兴起的“中国学派”动画三十余年来生产运作的基本模式,旨在研究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中国学派”动画迅速崛起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助推力,以期对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宏观的脉络梳理。回溯了“中国学派”动画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并对“中国学派”动画两次高潮产生的原因、特征、表现进行了划分,以世界的角度分析了作者与作品的创作活动。第二部分对创作主体进行研究。将“中国学派”动画的主要创作者分为编剧、导演、绘制者三个部分,从三者各自在创作群体中所承担角色、创作的构思、心理特征方面研究分析,并从其呈现的艺术性、重要性,得出创作主体在“中国学派”动画中拥有的特性与共性。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过程的研究。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创作过程研究、创作手法研究等方面,剖析了创作主体形成的心理特征、心理机制,以及创作过程中动因、构思与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对动画实体性的表达与精神上的表达,分析了动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与虚构的表现手法。第四部分主要为“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作品构成、故事原型、艺术形象、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探讨“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与同时代世界主要动画流派的相互影响。第五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进行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解读方式等,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生产的上层规划、创作主体的努力、优质作品的产出等角度进行探讨。对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认同,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给予反思。在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产生背景、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动画作品、受众群体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学派”动画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特殊的生产运作模式。具体而言,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学派”动画,从作品构思、制作到发行放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机制,构建了一个以国家文艺思想为顶层设计,国家财政拨款为后盾支持,专业合作团队为中坚力量,高质量作品为展示方式,少年儿童为受众主体,有上层规划、有制度保障、有专业组织、有明确目标、有巨大成效、有大众基础的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金字塔模式”。综合考察“中国学派”动画的成功经验,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思其不足,对当代多元文化背景和全新技术环境下,中国动画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文化与商业竞争中树立民族自信,既能保持民族风格而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张良丛[9](2020)在《神话原型批评的跨学科性与批评范式的转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话原型批评是在跨学科的语境中出现的,是学科交融的产物,体现出20世纪理论生产的特点。在批评理论史上,神话原型批评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的文学观推动了批评理论的文化转向,带来了文化范式的转换。这种批评范式的转换在理论史上具有开拓性,从理论观点、方法论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对其后文化研究潮流下的批评理论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也恰恰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所在。

张栋[10](2020)在《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小说神话叙事,指作家借用神话的思维观念或叙述话语特征进行故事讲述的独特叙事形式。在小说神话叙事中,神话原型、神话结构、神话主题、神话模式等神话元素都被纳入到小说的情节设置与组织结构之中,且往往形成日常生活理性与神话逻辑的并置。“故事”与“话语”的融合,是小说神话叙事的重要特征,作家们以打破现实与虚构之间隔的话语方式,使其营造的故事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打破了客观现实与人类主观体验的界限,从而再造了一个糅合着人类神话想象与感性经验的审美世界。在神话思维的影响下,作家们在小说叙事主题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把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神话母题作为表现的中心,而且神话式情节也往往构成叙事的主要元素,并成为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中介。另外,对主要人物的神性塑造、对神话时空观的叙事借鉴等等,使小说神话叙事被赋予了独特的叙事外观,且产生了一定的叙事价值与审美价值。本文以叙事理论与小说创作实践相结合、叙事现象的整体纵览与叙事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论述逻辑,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理论层面说明小说神话叙事的概念与理论形态,在对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历史概览中,也能发现作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神话叙事要素的创造性发挥,这是神话叙事传统在当下延续的证明;第二部分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个案分析,本文结合当代文学的创作语境与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充分阐释小说神话叙事在主题表达、内容更新、形式拓展等方面的特征;第三部分是总结部分,点明小说神话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一般叙事的区别,以及其对于当下批评方法更新与批评范式转换的深刻启示。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主要形成了几种主要结论:第一,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作家对小说神话叙事的独特运用,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地来看,神话是叙事文学的源头,先秦时期庄子的寓言化书写与屈原的《离骚》提供了神话叙事表现的初期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小说、唐朝传奇,乃至明清的古典小说、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神话叙事,中国的小说创作在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戏剧性、叙事的系统性层面,与神话实现了更具深度的契合,因此神话叙事的诸多特质都能够完整地映现在小说创作中。从现实来看,在新时期以来的社会语境中,当代作家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超越社会历史阈限与时空制约的新型表达方式,而神话作为一种能够反映人类行为永恒模式与世界本质性规律的话语,因此可作为当代作家现代理念表达的重要凭借。小说神话叙事不仅有独立的理论形态,而且能够适应不同语境中作家的表达需要,因此是一种具有可行性与灵活性的叙事方法。第二,贾平凹、张炜、莫言、韩少功等四位作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神话主题表达。贾平凹的《秦腔》《山本》等创作,以秦岭为叙事对象,着重发掘其中的神话意象;张炜则以《古船》《九月寓言》等开启了对于胶东大地的自然神话发现,并借此表现其对工业社会中自然命运的观照与人文思考;莫言对高密地区神话资源的发掘,则通过《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小说呈现出来,具有现代意味的英雄书写与东方美学塑造,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特征;韩少功则在《爸爸爸》《马桥词典》中着重探索南方神话中的神秘气质,他既借此还原自己的知青记忆,同时亦展开对人类社会中语言神话、集体神话等多种神话类型的理性思考。几位经典作家的神话叙事阐释,为小说神话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方法的充分性、科学性、灵活性做了注解,同时也为其他作家的神话叙事提供了借鉴。第三,小说神话叙事的内容呈现与形式创新,是该叙事方法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内容的表现方面,当代作家选择将叙事在历史、现实、未来等多重维度展开:迟子建、范稳等选择从历史的视角观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神话嬗变;阿城、李杭育等寻根作家对中国边地的文化寻根开拓了神话叙事表现的现实情境;刘慈欣、王晋康等作家则开辟了神话叙事的未来书写形式,神话与科幻实现了精神与叙事层面的衔接,上述创作推动了人类的精神与心灵向一种自然、纯粹境界的回归。小说神话叙事的方法创新,则是通过对神话内蕴的思维方式的艺术再现,帮助读者从观念更新的层面重新认识神话。在这一方面,鲁敏、赵本夫等作家通过《奔月》《天漏邑》等创作对神话之象征、隐喻特质加以运用,以苏童、叶兆言等为代表的作家以原型重构的方式重新讲述传统神话,以及朱大可、王小波等作家通过《长生弈》、“时代三部曲”等创作实现神话作为知识分子思考中介的功能,皆突出了神话内涵多元、表现方式多样等多重特征。本文探究小说神话叙事的理论与创作实践问题,是试图描摹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叙事话语体系的一个部分,并以此为原点深入到更为系统的神话叙事批评话语构建之中。中国语境中的小说神话叙事,可总结出其作为启蒙的推动力、作为经验解构与建构的力量,以及作为时代价值言说主体的多重内涵,而这正是一种叙事话语能够与其他话语实现交流的重要前提。这是小说神话叙事话语探究的最终目标,它不仅能够推动叙事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而且能够导向与人类经验相关的共同体话语建构。

二、神话-原型批评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话-原型批评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诺思洛普·弗莱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解与审察:文本诠释的阶段
二、向心与离心:文本诠释的向度
三、神话-原型:文本诠释的原则
四、余论

(2)罪恶与救赎-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红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神话原型批评与《红字》罪恶救赎主题概述
    第一节 神话原型批评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一、弗雷泽神话原型批评
        二、荣格神话原型批评
        三、弗莱神话原型批评
    第二节 《红字》概述
    第三节 《红字》的罪恶与救赎主题概述
第二章 《红字》中罪恶与救赎的母题原型
    第一节 夏娃、亚当的堕落——罪恶的开始
    第二节 撒旦的嫉妒——罪恶的萌生和发展
第三章 《红字》中罪恶与救赎的人物原型
    第一节 罪恶的呈现
        一、海斯特、丁梅斯戴尔——替罪羊原型
        二、齐林沃斯——撒旦原型
    第二节 救赎的书写
        一、海斯特——圣母原型
        二、丁梅斯戴尔——基督原型
        三、齐林沃斯——“魔鬼”原型
第四章 《红字》中罪恶与救赎的意象原型
    第一节 红色:罪恶的象征
    第二节 森林:隐藏文明社会的罪恶
    第三节 刑台:预示惩罚罪恶与忏悔救赎
第五章 《红字》中罪恶与救赎的叙事结构原型
    第一节 春季叙事结构——彰显罪恶
        一、海斯特、丁梅斯戴尔相爱
        二、珠儿的出生
    第二节 夏季叙事结构——自我救赎
    第三节 秋季叙事结构——生命的救赎
    第四节 冬季叙事结构——良知救赎
        一、海斯特、丁梅斯戴尔梦想的破灭
        二、齐林沃斯的馈赠
第六章 《红字》中罪恶与救赎主题探源
    第一节 作家成长背景
        一、个人成长环境影响
        二、社会环境影响
    第二节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一、集体无意识对罪恶与救赎主题构思的影响
        二、集体无意识对罪恶与救赎主题情节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新世纪东北小说的地母原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地母”创生原型
    第一节 诞生万物的神话隐喻
    第二节 庇护生命的仪式书写
    第三节 渐趋失落的母性力量
第二章 回报“地母”原型
    第一节 回报母土的深层心理
    第二节 背信负义的精神危机
    第三节 失而复寻的生存之根
第三章 "大地—女人"原型
    第一节 “大地—女人”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神圣原始的大野女性
    第三节 女神传统的文化断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早期中国信仰研究反思 ——以“玉教”理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玉教”提出背景:早期中国信仰研究概观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况反思
        一、对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研究的反思
        二、对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概况的反思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反思
        一、信仰之根的断裂:古史辨派的理念奠基
        二、中华文明探源与早期文化研究
第二章 “玉教”理论提出过程与内涵辨析
    第一节 “玉教”理论起点:早期信仰研究的焦点
        一、焦点之一:中华文明特质与连续性问题
        二、焦点之二:青铜时代与玉器时代
    第二节 “玉教”的提出:从神话—原型到文明探源
        一、将神话—原型理论用于中国本土文化
        二、从本土阐释到跨文化比较
        三、在跨文化视野中聚焦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第三节 “玉教”内涵辨析
        一、基于汉字特征和中国典籍而提炼
        二、从文献到无文字溯源
        三、多元如何一体:开启玉帛之路
第三章 对“玉教”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 玉器崇拜可以构成宗教吗?
        一、“宗教”的限度与使用
        二、回归早期中国信仰经验
    第二节 作为信仰的玉教:以涂尔干的思想为分析视角
        一、涂尔干的宗教学思想
        二、“玉教”理论的合理性
    第三节 “玉教”理论的宏旨:打破轴心突破说对中国文化的遮蔽
    第四节 “玉教”理论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报纸
附录
    表一:叶舒宪有关“玉教”的论文
    表二:叶舒宪有关“玉教”的专着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西顿动物小说的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的来源及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1章 原型与其最大表征者叙事:动物小说
    1.1 最大限度表征的原型——动物
    1.2 当代动物神话——动物小说
    1.3 西顿动物小说中的三种原型
第2章 西顿动物小说的人物原型
    2.1 战无不胜的英雄“阿喀琉斯”
    2.2 玉石俱焚的力士参孙
    2.3 身份错置的赫拉科勒斯
第3章 西顿动物小说的母题原型
    3.1 反抗与复仇
    3.2 母爱与暴力
    3.3 死亡与新生
第4章 西顿动物小说的结构原型
    4.1 历险——归来
    4.2 冲突——对抗
    4.3 渴望——追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三国遗事》神话原型及其民族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三国遗事》神话中的叙述原型
    2.1 神启式世界
        2.1.1 自然神意象
        2.1.2 社会神意象
    2.2 人类式世界
        2.2.1 天真类比意象
        2.2.2 理性类比意象
        2.2.3 经验类比意象
    2.3 魔怪式世界
        2.3.1 阴府意象
        2.3.2 独裁领袖意象
第三章 《三国遗事》神话中的叙述结构
    3.1 春天的叙述结构:喜剧
        3.1.1 以保家卫国为目的的复活
        3.1.2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2 夏天的叙述结构:浪漫故事
    3.3 秋天的叙事结构:悲剧
        3.3.1 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3.3.2 忠君爱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 冬天的叙事结构:反讽与讽刺
第四章 《三国遗事》神话原型的承继、变形、置换
    4.1 神话原型的承继
        4.1.1 社会神原型
        4.1.2 国王原型
    4.2 神话原型的变形、置换
        4.2.1 神话原型的变形
        4.2.2 神话原型的置换
第五章 《三国遗事》神话原型中的民族意识
    5.1 中国神话原型对朝鲜神话原型的思想浸染
        5.1.1 构筑民众信仰
        5.1.2 塑造女性品行
    5.2 朝鲜神话原型的民族意识
        5.2.1 花郎精神
        5.2.2 崇智尚力
        5.2.3 圆融精神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土家族神话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土家族神话概述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的定义及范围
        一、土家族神话的定义
        二、土家族神话的范围
    第二节 土家族神话的分类及内容
        一、土家族神话的分类
        二、土家族神话的内容
    第三节 土家族神话原型及其主要类型
        一、土家族神话原型概说
        二、土家族神话原型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土家族神话的母题原型分析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的母题原型释义
    第二节 推原母题原型分析
        一、创世母题原型
        二、人类起源母题原型
        三、文化起源母题原型
        四、动植物起源母题原型
    第三节 洪水遗民母题原型分析
        一、洪水泛滥母题原型
        二、兄妹婚母题原型
    第四节 秩序母题原型分析
        一、自然秩序母题原型
        二、社会秩序母题原型
第三章 土家族神话的形象原型分析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的形象原型释义
    第二节 始祖原型分析
        一、创世大神原型
        二、造人始祖原型
        三、兄妹祖先原型
    第三节 图腾原型分析
        一、白虎图腾原型
        二、鹰图腾原型
        三、鱼图腾原型
    第四节 英雄原型分析
        一、战争英雄原型
        二、人文英雄原型
第四章 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码谱系及当代应用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号编码谱系
        一、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共时性描述
        二、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历时性描述
    第二节 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当代价值
        一、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文化价值
        二、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经济价值
        三、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8)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
    2.研究综述
    3.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4.研究内容及方法
    5.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的兴起与发展
    1.1 序曲(1924-1948)
        1.1.1 孕育与铺垫
        1.1.2 战乱中的动画
    1.2 摸索与萌芽(1949-1954)
        1.2.1 技术的摸索
        1.2.2 “中国学派”动画的萌芽
    1.3 第一次创作高潮——民族之路的开创(1958-1965)
        1.3.1 迅速的成长
        1.3.2 表现与成因
        1.3.3 深远的影响
    1.4 中国动画的跌宕与复兴(1966-1987)
        1.4.1 跌宕与复苏
        1.4.3 再次辉煌
        1.4.4 改革浪潮的冲击
    1.5 衰落与机遇(1988-1999)
        1.5.1 挣扎后的凋零
        1.5.2 多重的困境
        1.5.3 探寻与机遇
    1.6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创作主体研究
    2.1 具有特色的动画导演
        2.1.1 导演在创作主体中的角色
        2.1.2 导演的审美理想
        2.1.3 导演的艺术观
    2.2 富有想象力的编剧
        2.2.1 编剧承担的角色
        2.2.2 编剧的取材意图
        2.2.3 编剧的艺术追求
    2.3 民族风格的绘制者
        2.3.1 绘制的角色
        2.3.2 绘制者的风格特点
        2.3.3 绘制者的重要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学派”动画创作研究
    3.1 创作心理
        3.1.1 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
        3.1.2 创作心理机制
    3.2 创作过程
        3.2.1 创作动因
        3.2.2 创作构思
        3.2.3 艺术表达
    3.3 创作手法
        3.3.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3.3.2 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
    3.4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
    4.1 作品的构成
        4.1.1 丰富充实的内容
        4.1.2 相得益彰的形式
    4.2 故事原型
        4.2.1 神话原型
        4.2.2 民间原型
        4.2.3 寓言故事原型
    4.3 艺术形象
        4.3.1 差异化的定位
        4.3.2 综合性的塑造
        4.3.3 多方位的特点
    4.4 风格特点
        4.4.1 多样的构图方式
        4.4.2 丰富的色彩表现
        4.4.3 艺术风格
    4.5 同时代的世界动画
        4.5.1 欧洲的动画
        4.5.2 美国的动画
        4.5.3 日本的动画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分析
    5.1 受众类型与特点
        5.1.1 预期受众
        5.1.2 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5.2 接受心理分析
        5.2.1 受众心理动机
        5.2.2 受众解读方式
    5.3 受众在“中国学派”动画传播中的作用
        5.3.1 传播目的
        5.3.2 传播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
    6.1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构建
        6.1.1 国家政治推力与经济支持
        6.1.2 创作主体的动画理想与集体努力
        6.1.3 作品的民族风格与多样表达
        6.1.4 受众的明确定位与审美取向
    6.2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6.2.1 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
        6.2.2 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
    6.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49年——1999 年中国动画作品获奖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神话原型批评的跨学科性与批评范式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学科交融的神话原型批评
二、神话原型批评的文化转向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弥散性影响

(10)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小说神话叙事现象与概念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选题缘由、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理论形态与文学史呈现
    第一节 小说神话叙事理论研究
        一、作为理论形态的小说神话叙事
        二、小说神话叙事的历史传统
        三、小说神话叙事结构、类型与功能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叙事传统的当代延续
        一、原始神话资源的当代再利用
        二、文人神话叙事传统的当代拓展
        三、民间神话叙事的小说转化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思潮与小说神话叙事
        一、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现象概览
        二、寻根思潮与神话再发现
        三、大众化思潮与神话叙事的多元走向
        四、新世纪以来的神话观念变迁与小说神话叙事更新
第二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多维主题表达与典型化表现
    第一节 神话意象的发掘——贾平凹的神话叙事
        一、秦岭书写中的神话意象
        二、神话意象的结构性意义
        三、神话意象的现实底色
    第二节 神话视阈下的自然观照——张炜的神话叙事
        一、胶东自然环境的神话塑造
        二、自然女神:神话视阈下的女性塑造
        三、神话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呈现
    第三节 民间神话资源的化用——莫言的神话叙事
        一、作为民间神话地域的高密
        二、民间神话英雄的当代呈现
        三、民间神话叙事的东方美学品格
    第四节 文化之根的神话探求——韩少功的神话叙事
        一、楚地巫风:作为神话起源的南方
        二、语言的魔力:语言神话的起源与异变
        三、记忆的迷失:集体神话的消解与重塑
第三章 走向多元:小说神话叙事内容的新型表现
    第一节 民族精神根柢的神话发现
        一、寻回被遗忘的精神世界:寻根小说神话叙事
        二、神圣的精神领地:红柯边疆书写的神话韵味
    第二节 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呈现
        一、原始信仰的现代遭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为例
        二、范稳“藏地三部曲”中多元民族的神话原型融合
    第三节 再造神话:科幻叙事的神话品格
        一、回归神话:刘慈欣“三体”世界的逻辑起点
        二、神灵再造:王晋康小说中的人神辩证
第四章 作为“方法”的神话:小说神话叙事形式新变
    第一节 象征与隐喻:神话叙事的话语形式
        一、人类生存的寓言化书写:《天漏邑》与《朱雀》
        二、女性命运的神话隐喻:《女娲》与《奔月》
    第二节 重述神话:传统神话叙事的当下再现
        一、“重述神话”国际项目与中国作家的叙事选择
        二、方法革新:神话叙事原型的置换变形
        三、重述的中西视野与叙事缺失
    第三节 神话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学者神话叙事倾向
        一、朱大可的“古事记”:神话视阈下的历史观照
        二、精神的自足:王小波的个体性神话建构
第五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用神话“启蒙”:情感维系与精神救赎
        一、小说神话叙事作为“启蒙”的方法
        二、小说神话叙事的情感疗治功用
        三、精神救赎:小说神话叙事的精神指向
    第二节 解构与重建:小说神话叙事的两条路径
        一、历史的解构:小说神话叙事对既往经验的打破
        二、感性经验的重建:小说神话叙事的升华之路
    第三节 小说神话叙事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神性书写与现实旨归:神话叙事的现实底色
        二、讲好中国故事:小说神话叙事的时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神话-原型批评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诺思洛普·弗莱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探微[J]. 唐振.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罪恶与救赎-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红字》研究[D]. 蒲恒清.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3]新世纪东北小说的地母原型研究[D]. 王璐瑶. 兰州大学, 2021(02)
  • [4]早期中国信仰研究反思 ——以“玉教”理论为中心[D]. 许诗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5]西顿动物小说的原型分析[D]. 丁明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6]《三国遗事》神话原型及其民族意识研究[D]. 陈思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7]土家族神话原型分析[D]. 谭晶晶.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3)
  • [8]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D]. 屈菁. 西北大学, 2020(07)
  • [9]神话原型批评的跨学科性与批评范式的转换[J]. 张良丛.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0]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D]. 张栋.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神话原型批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