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功能创新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功能创新分析

一、入世后我国行业协会职能创新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冉,楼鑫鑫[1](2021)在《中国行业协会研究热点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行业协会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研究获得了学界的重点关注。基于CiteSpace软件以及近三十年文献计量,从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表明:随着行业协会改革的深入,研究成果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高校是研究主体,但机构和作者间合作不足;组织运作与发展、国家-社会关系、经济法学、农业行业协会是其四大研究热点;研究路径分为三个主题各异的阶段,由基础性研究向成熟稳定化和专业化研究转变;基于脱钩背景的协会-党政关系、国家治理体系中作用及基于内部效率逻辑的组织建设等主题将成为我国行业协会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刘玥[2](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提出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虞津津[3](2020)在《多元治理视角下的行业协会转型研究 ——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为例》文中提出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社会创新治理带来新的变革,社会组织异军突起成为当前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治理、行业发展以及现代政治中发挥着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行业自律与规制等重要职能,成为创新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第三方力量?,有效弥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中的管理空白。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业协会,以其快速的发展及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呈现出来的显着功效,提升了社会自我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对社会运作乃至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立足多元治理视角,运用组织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制度环境、内部治理机制及发展特点,并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为典型案例,从行业协会与政府、会员(企业)、市场和社会各个不同治理主体间协同关系的角度,总结了其通过党建引领推进协会自治、民主选举提升队伍素质和职能创新实现跨越转型的改革经验,从而分析制约当前行业协会发展的问题所在,提出了基于中国语境下行业协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随着政府职能转移的推进,无论是?官办?行业协会还是?民办?行业协会,在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逐步趋于相同,但由于法制化进程滞后、职业化队伍建设成效有限等问题,导致我国行业协会在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行业代表性和权威性无法体现、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不足、参与国际竞争与谈判能力欠缺等功能无法体现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行业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整体实力不强的现状。论文提出应对之策在于:一是推进行业协会法制化建设,加强党建引领,从制度设计上建立和完善外部多元监管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引导行业协会依法治会;二是找准新时代行业协会功能定位,做企业会员的?维护者?、政府部门的?合作者?、各类资源的?嫁接者?、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国际竞争市场的?参与者?,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打造职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坚持党管人才、用人自主、以人为本,形成有效的管人、进人、用人、留人格局。

任博华[4](2014)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国际物流服务的急速发展,国际货运代理(Freight Forwarders)的地位与作用愈加突出,它们的竞争优势不仅关系到该类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也开始影响甚至决定其服务对象或服务对象所在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已然成为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货运代理竞争优势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当然,作为独立的行业存在,货运代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之目前,其服务内容、经营范围、盈利模式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除企业竞争优势的一般性问题外,对货运代理所特有或专属的竞争优势理论问题的探讨,同样具有理论价值。全球国际货代业的发展已有几百年。我国从1840年开始至今也有近200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功能缺失、企业赢弱、国有垄断等非正常的发展阶段,只是近半个世纪才开始逐步建立、恢复和形成了“市场化”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特别是在近30年的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货代企业的业务相继出现从传统的报关代理,逐步向国际多式联运与国际3PL服务领域渗透与转变,只是国外企业的转型速度与程度远甚于我国货代企业。对国际货运代理竞争优势研究的国外成果相对稀缺,而国内大量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多数是对行业内企业的一般性对策建议。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在一般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该行业企业的特殊性提出适用的研究框架。在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研究的成果中,以Porter为代表的产业基础观点及其价值链分析法拥有着持续的影响,而资源与能力理论新的视角与结论,对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无疑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与贡献:一是资源与能力观的研究视角是从企业内部切入(in-outside),与产业基础理论从产业角度,即企业外观察分析的路径(out-inside)形成了互补;二是资源与能力观的研究成果使价值链分析这项尝试内部分析的工具与方法具备了更为简洁和直观的应用可能性,即在实施价值链上的战略业务分析时,只需考虑资源与能力两个维度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竞争优势的有无及原因。然而,资源与能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资源与能力的界线与构成之争,因此,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与演化时,难免出现混淆二者地位与作用的困境,进而影响该理论对现实中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分析与解释的应用性。本文尝试使用物质-意识原理对资源与能力观及价值链理论进行整合式的新解与应用:对资源与能力进行了本质性界定,并从企业实践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源具有物质性,由人力、资金、物料、信息与客户构成,而企业能力具有意识性,它必须通过识别与运用资源得以体现;资源与能力在以组织结构或业务单元为基础生成的价值链上分布与结合,从而创造出顾客价值。以此为基础,本文构建了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分析的理论框架:根据国际货代企业的实践属性,即一般代理性质与3PL性质,提出相对应的资源与能力构成内容,认为代理性质下,重要资源为人力与资金资源;3PL性质下,重要资源为物料与信息资源;两种性质下,客户资源的重要性视具体业务而论。能力则重点体现在对应的重要资源方面,即代理性质下,识别与运用人力与资金资源的能力尤为重要,3PL性质下,识别与运用物料与信息的能力必须匹配。在对国际商贸活动的一般业务流程分析后,从中整理出货运代理企业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业务内容及获利方式,从而得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作为一般代理及3PL服务商的价值链模型。根据优势比较结果,划分出优势与劣势企业,在优势与劣势企业各自价值链基础上,分析比较它们的资源与能力构成、关系及作用结果的演化,进而得出竞争优势如何形成的结论。当然,在进行竞争优势比较时,首先需要明确竞争优势的含义及衡量标准。本文基于资源-能力视角,在对竞争优势定义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定义,即企业通过对资源与能力的培育与运用,创造并实现的多于竞争对手的顾客价值。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竞争优势便是该行业内的企业通过对资源与能力的培育与运用,创造并实现的多于同业其他竞争对手的顾客价值。不过,对于企业而言,无论顾客价值的内涵与表现如何,只有当其转变为企业的收入,才能视为企业现实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使用企业营业利润作为衡量竞争优势的标准。本文选择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企业为DL地区的四家国际货运代理公司——ZJ、ZC、JT、AD,它们的性质、业务、规模相近,但经过了2009-2012四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初,它们却呈现了不同的经营状况与市场绩效,有的依然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和稳定的增长态势;有的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一跃跻身更为靠前的排名;有的则在1-2年之内,痛失行业佼佼者的地位;更有甚者,面临惨淡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四家货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探索、分析与解释。本文运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的框架进行案例分析与解释。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根据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不同性质与优劣势企业的组内与组间比较,即相同业务类型与不同业务类型企业价值链上资源构成与分布的比较与探讨,以及对重要资源的选择、单位贡献率及边际贡献率的控制,推知比较了四家企业的能力,从而解释了案例企业竞争优势形成中资源与能力的作用与关系。在竞争优势持续性的问题上,认为代理型货代企业保持优势,短期内可以通过客户选择来实现服务的集约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长期则需要企业从传统货代向3PL转型去塑造和赢得竞争优势,即货运代理企业从单纯经营传统业务向国际3PL服务商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并对这一过程中竞争优势形成的资源与能力跃进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探索。鉴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功能及特征,提出不同业务下,重要资源对货代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一般性作用的推论。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具有显着的涉外性,因此,该类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培育不是仅靠企业自身就能实现和完成的,制度支持同样重要。特别是本国政府有关政策及管理措施的作用举足轻重,结合案例分析结论,对政府未来可行的政策提供了建议,从而完成了国际货代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研究的实践性“任务”:政府应当以为货代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为首要政策目标,需要在立法层面明确国际货代企业的性质及责任、规范海关作业与管理标准、建立高效“大通关”体系以及推进行业协会建设等四个与货代行业直接相关的领域,发挥政策规制、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的完善货代人才培养、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有效的经济干预等方面的政策。在案例的延伸思考部分,本文结合组织学习、组织记忆等理论,对企业实践中的“能力一般”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基于资源-能力视角对组织知识新的理解,提出组织规模、结构、文化对企业意识反应影响与作用的几点见解。本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在物质-意识原理下认知并运用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相关理论奠定对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分析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构建了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框架、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解释货运代理竞争优势形成的要素基础与过程。本研究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绝无一点可比拟之处,但作者却梦想着能够怀抱与大师一样的情怀,深切希望“在通往知识的道路上,担当一个小小的劳动者”。因此,在研究的准备及开展过程中,从梳理竞争优势及相关着述、到回顾货代的发展、记录它们的过去与现在,从选取研究对象企业,到不断地接触、发掘它们的“主题故事”,努力做到用心、用力。尽管如此,由于个人能力与精力的局限,仍留下了许多的研究不足。当然,本文的研究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对企业实践性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而且将企业里人的主体实践性等同于企业的实践性尚缺乏系统的分析与足够深厚的理论支撑。其次,对于资源与能力结合方式研究的不够细致,资源构成的分析有些粗糙,没有向更深层次去探析,因此,能力与不同层次资源间关系的研究是缺失的。再者,由于研究内部化的研究视角,缺少了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外部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对制度因素的分析,这对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是有影响的。最后,对于货代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使用了案例法,尽管研究对象的选择基本符合案例研究的要求,但由于样本数量的局限,使得研究结论的解释性受到了影响,目前的研究结论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其他货代企业,尚不明确。不足的存在虽是研究成果不够成熟与完美的缺憾,但或将成为未来研究可能的空间与方向。

马怡[5](2012)在《地方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创新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西安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十三朝古都,以汉唐文化享誉海内外,文化底蕴深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安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市场不断扩大和细化。但是,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却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所以,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满足大的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求,进而提升西安市的城市品位和形象,实现西安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本文以西安市为例,论述了地方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创新。文章首先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了西安市文化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由于缺乏科学的文化管理理念,文化管理者角色不明确,文化管理手段单一、重点和目标不明确,文化体制上的弊端的原因造成政府文化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严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以及原生态文化保护不够等问题。再次,通过对西方政府文化管理模式的借鉴,提出西安市文化管理职能创新要以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西安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路径选择,包括: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转变西安市文化管理的角色、方式、重点和目标,不断完善西安市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领导、财政、人才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及监督机制。以期西安市政府在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从而更好引导西安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把西安市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柳汨[6](2011)在《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竞争。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一种更为根本、更具深层意义且更加持久的力量。在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热潮中,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也使原来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生态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都有所变化。要推进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并适应由提升文化竞争力所带来的政府生态环境变化,政府就应当从其文化管理职能创新入手,重新定位自身在文化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从物质文化管理职能、精神文化管理职能、制度文化管理职能创新角度来寻找突破口。本文对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创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管理职能的不同认识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然后对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进行了一定的理论阐释,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行政生态理论以及政府职能创新理论的支撑下,文章对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理清了它的管理层面,重点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紧接着文章介绍了当前我国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法律规定,并对文化管理职能的现实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者特别是从物质文化管理职能、精神文化管理职能、制度文化管理职能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我国政府行使文化管理职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文章最后主要针对我国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在论述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基础上,从物质文化管理职能、精神文化管理职能、制度文化管理职能方面提出了我国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基本思路。

李霄[7](2010)在《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出版业是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传统行业,又是国家经济发展推动下的新兴产业。出版业历来都处在文化和经济的交汇处,不断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出版产业化发展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竞争,各种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出版市场的健康与发展,给出版行业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此外,随着国内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版业内产生了大量的行业管理事务,给目前出版行政管理独大的行业管理模式提出改革的要求,除了法律规制和行政管制的宏观管理手段之外,出版业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中观管理机制,即行业自律管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通过运用公共管理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借鉴英美出版发达国家的自律管理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从制度建设视角出发,探讨了出版行业自律组织功能、出版行业自律监控机制、出版行业自律规范等问题,尝试为我国出版业行业管理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建设提供理论性参考。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方法,分类评述了现有的出版行业自律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侧重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界定了出版行业自律概念,从立法、自律组织、管理体制、自律规范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现状,论述了出版业建立行业自律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重点论述了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理论、规制多元论、行业自律组织功能理论,为本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探究了出版行业自律组织功能。从内涵、界定、配置方面对行业协会的职能进行一般性探讨,观察分析了美国出版商协会(AAP)和英国出版商协会(PA)的具体职能,审视了我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职能,并对比分析这三个出版行业协会的具体职能,最后总结分析了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的变革趋势。第五章探讨了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控制与监督机制,提出分别从立法控制和行政管理控制,以及行业组织的内外监督机制来对行业自治权进行管控。第六章重点讨论了出版行业自律规范。首先概述了出版业的行业自律规范的基本情况,解释了出版行业规范的形式、性质和规范效力;然后重点讨论了我国出版行业自律规范的审查机制,强调指出我国应完善行政备案并建立有效的司法审查机制,探讨了加强我国出版行业自律从规范的执行机制,包括通过行业组织内部惩戒裁决,以及司法执行和社会救济的外部机制;最后指出我国出版行业应建立法律规范与自律规范分工协调的规范建构。第七章回归到建立我国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的现实起点,首先提出了建立我国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的理念,并阐述其内涵要素、建设原则,指出我国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出版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权力分配。其次,针对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若干改革建议,包括建立出版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分权制度、制定出版行业协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以及应对社会法团出版行业组织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此外,建议通过行政放权和拓展行业协会服务职能来强化出版行业协会的职能建设。最后,从加强自律组织的管理职权、自律组织机构、自律管理机制,和自律组织经费以及人才供给方面论述了加强建设行业自律的治理机制。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我国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以及目前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吴伟平[8](2010)在《关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思考和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据制度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制度建设与交易成本的相关理论,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本文总结和借鉴了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这四个当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特色及主要内容,以为上海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从全球化、地方政府竞争和国际贸易转型三个方面分析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的环境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政府改革三个维度,探讨了上海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最后,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制度建设,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本研究所论述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是指: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等制度性的安排来划分各行为者的利益格局,调整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引导国内外各种与贸易有关资源配置的优化,加快上海走向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本文由导言、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正文和结语共6个部分组成,全文紧扣如何以制度建设降低国际贸易中心的交易成本来展开。第一章是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通过研究发现:通过制度建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达到国际贸易中心高效率运转的目标。为此,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易成本以外,还须对交易成本作外延的扩展,从提升比较优势、促进要素集聚和增强软实力等方面来开展制度建设。第二章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及其制度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目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正面临着管理困境、开放困境、产业困境和主体困境四种困境。第三章选取了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四个世界城市,对其在走向国际贸易中心进程中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汲取可供上海借鉴之处。第四章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和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经济全球化、合作的区域化,以及我国国际贸易地位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化浪潮给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次从国内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所面临的竞争态势;第三,从国际贸易新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关于路径研究,本文选取了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影响的三个维度,即:市场主体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政府改革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市场主体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关联,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参与。同样,本文认为:市场体系发育程度是国际贸易中心形成的主要参照系数,上海应该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完整性的建设,促进市场体系的尽快成熟。在政府改革问题上,本文在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中政府的缺位和越位进行了反思后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工合作是当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最后,在全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以供决策参考。主要观点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必须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前提,以自由和便捷为基本取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作用为保障而展开。当前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在完善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的制度性安排的同时,要加强对中小贸易商的培育;要对行业协会参与制度建设作出切实的法律法规方面的安排;要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和制度建设。本文综合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纵横结合的研究。

江翠平[9](2010)在《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研究》文中指出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由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轨迹所证明的一条原理。出版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我们出版产业在这场即将面临的人力资本投资战役中的特殊地位。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有利于社会劳动者快捷、准确地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提升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禀赋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出版业公共服务进行实践和理论上的梳理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出版业公共服务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有利于社会劳动者快捷、准确地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提升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禀赋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上出版业公共服务发展的需求和理论上出版业公共服务理论梳理的需求是当前书业公共服务研究的两个迫切问题。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分析了出版业公共服务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国内外公共服务理论及出版业公共服务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公共服务与出版业公共服务内涵界定”:从公共服务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出发,笔者对出版物的属性进行了新的剖析,指出出版物的“多元属性”,即出版物的属性绝不是“意识形态性”和“产业性”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两重属性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并且从出版物的属性、政府职能、服务的特性及公共领域等四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出版行业行政管理主体的探讨入手,梳理了出版业行政管理的历史变迁,并对出版业公共服务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阐述了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必然性,社会基础及重要性,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业的公共服务模式作了分析比较,以资我们业内人士借鉴。第五章“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对出版业公共服务建设中政府职能的详细分析以及地方政府介入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出版业公共服务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变迁、供给方式、财税支持、绩效评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均做了深入探讨。第六章“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和未来”:对农村书屋、重点出版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少数民族出版工程、文化环保工程做了相关介绍,运用调查、案例的方式对这些工程做出了深入的剖析。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出版业公共服务的未来走向做出了预测。

周颖[10](2009)在《小议发挥我国行业协会的反倾销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行业协会是为实现行业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有会员参加的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律性的社团法人组织。现代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企业开展反倾销时起着非常重要的协调管理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入世大背景下,行业协会在我国反倾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发挥我国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作用的建议。

二、入世后我国行业协会职能创新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我国行业协会职能创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行业协会研究热点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 我国行业协会研究文献的整体分析
    (一) 发文量分析
    (二)核心作者分析
    (三)研究机构分析
    (四)核心发文期刊分析
三、 我国行业协会研究的热点识别
    (一) 行业协会组织运作与发展研究
    (二) 行业协会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
    (三)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学研究
    (四) 农业行业协会研究
四、 我国行业协会研究的不同阶段
    (一) 早期发展阶段:1993-2001
    (二) 快速增长阶段:2002-2009
    (三) 成熟稳定阶段:2010-2019
五、 研究展望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多元治理视角下的行业协会转型研究 ——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析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行业协会
        (二)与?行业协会?相关的其他定义
        (三)治理理论
        (四)组织变迁理论
    二、中国语境下理论运用问题
        (一)基于多元治理视角的行业协会功能定位
        (二)行业协会组织变迁理论构建
第三章 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及转型
    一、我国现代行业协会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二、我国现代行业协会内部治理机制分析
    三、我国行业协会转型的必要性
        (一)行业协会转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行业协会转型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路径
        (三)行业协会转型是激发协会活力的内在动力
    四、我国现代行业协会的转型特点
        (一)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演变
        (二)行业协会能力建设发展模式
        (三)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变迁
第四章 行业协会个案研究: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探索与实践
    一、上海行业协会的改革实践
        (一)改革历程概述
        (二)改革重点及特点
    二、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
        (一)前世:政府主导下的?半官方?组织
        (二)转型:?三不?原则下的新?领航人?探索
        (三)突破:扶持产业?做大做强?的行业领军
    三、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一)协调政府关系
        (二)服务会员发展
        (三)营造规范市场
        (四)承担社会责任
    四、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转型特点剖析
        (一)党建引领推进协会自治
        (二)民主选举提升队伍素质
        (三)职能创新实现跨越转型
第五章 制约行业协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法制化进程推进缓慢
        (一)针对行业协会立法明显滞后
        (二)对行业协会缺乏有效监管
    二、核心因素:行业协会功能不能充分体现
        (一)行业代表性和权威性无法体现
        (二)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和条件不足
        (三)主观能动及合作意识缺失
        (四)参与国际竞争与谈判能力欠缺
    三、内在因素:职业化队伍建设成效有限
        (一)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
        (二)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缺乏规划
        (三)内在动力和职业认同感不足
第六章 行业协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建议
    一、依法治会:推进行业协会法制化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找准新时代行业协会定位
    三、队伍建设:打造职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
总结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结构与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贡献与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的专门研究
    2.2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一般性研究
        2.2.1 企业竞争优势的定义
        2.2.2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2.2.3 资源基础论与能力学说的研究
        2.2.4 研究成果评析
    2.3 本章小结
3 国际货运代理的界定与发展
    3.1 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
    3.2 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概况
    3.3 发达国家货运代理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3.4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
    3.5 国际货运代理业的行业政策
        3.5.1 国际货运代理业的政策环境
        3.5.2 国际货代业主要政策及变化
        3.5.3 政策变化对货运代理市场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国际货代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分析框架
    4.1 研究框架构建的哲学依据:物质-意识原理
    4.2 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分析的一般框架
        4.2.1 物质-意识原理下资源能力观的理解与应用
        4.2.2 物质-意识原理下价值链的理解与应用
        4.2.3 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4.3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业务与性质
        4.3.1 国际货运代理的业务及类型
        4.3.2 国际货运代理的性质
    4.4 国际货代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分析的框架
        4.4.1 国际货运代理资源与能力的构成
        4.4.2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价值链模式
        4.4.3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分析框架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问题与背景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对象及选择的理由
        5.2.2 调查设计与数据收集
    5.3 案例背景
        5.3.1 ZJ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5.3.2 ZC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5.3.3 JT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5.3.4 AD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结论与启示
    6.1 四家企业竞争优势比较结果
    6.2 四家企业价值链分析
        6.2.1 四家企业的业务链与价值链
        6.2.2 小结
    6.3 两个层面的比较
    6.4 结论与启示
        6.4.1 结论
        6.4.2 研究启示
    6.5 结论与启示的实践应用
        6.5.1 货代企业的经营对策
        6.5.2 货代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地方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创新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思路
二、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理论分析
    (一)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内涵
        1、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定义
        2、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内容
        3、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两重性
    (二) 地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必要性
        1、 经济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2、 “新公共管理”和“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要求
        3、 地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4、 地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是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三、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现状
        1、 积极实施有效可行的文化产业政策
        2、 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3、 制定了西安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4、 鼓励和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
    (二)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2、 政府文化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严重
        3、 文化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文化品牌
        4、 原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不够
        5、 文化市场监管不到位
    (三)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缺乏科学的文化管理理念,角色不明确
        2、 管理手段单一、重点和目标不明确
        3、 文化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4、 文化法制建设与文化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5、 缺乏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
四、 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 国外经验的借鉴
        1、 英国政府文化管理采用“一臂间隔”原则
        2、 美国政府的文化管理主要采取社会化管理的方式
        3、 法国政府文化管理强调公众对文化的享有权及参与度
    (二) 国内经验的借鉴
        1、 北京市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原创优势
        2、 长沙市文化管理经验借鉴
        3、 云南积极实施“走出去、树品牌”战略
五、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重点内容
    (一)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提高公众对文化的共享权和参与权
    (二) 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三)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西安文化品牌
    (四) 实施大项目带动、板块联动战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
    (五)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延伸文化产业链
    (六) 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加强“大的文化市场”的管理
六、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 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1、 西安市政府要重视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2、 西安市政府要明确新时期文化管理的基本任务
        3、 西安市政府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思路和目的的认识
    (二)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角色、方式、重心的转变
        1、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角色的转变
        2、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方式的转变
        3、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重心和目标的转变
    (三)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体制保障
        1、 完善西安市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2、 继续推进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四) 完善西安市文化管理的微观运行机制
        1、 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
        2、 健全财政保障机制
        3、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4、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5、 完善监督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竞争力
        2.1.2 政府职能
        2.1.3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2.2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理论依据
        2.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2.2.2 行政生态理论
        2.2.3 政府职能创新理论
    2.3 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必要性
第3章 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现状分析
    3.1 当前我国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法律规定与现实运行
    3.2 当前我国政府行使文化管理职能面临的困境
        3.2.1 物质文化管理职能发挥不足
        3.2.2 精神文化管理面临重建困境
        3.2.3 制度文化管理职能严重缺位
    3.3 当前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管理理念滞后
        3.3.2 管理体制不完善
        3.3.3 管理方式单一
第4章 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4.1 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面临的生态环境
        4.1.1 经济生态环境
        4.1.2 政治生态环境
        4.1.3 文化生态环境
    4.2 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路径
        4.2.1 物质文化管理职能创新
        4.2.2 精神文化管理职能创新
        4.2.3 制度文化管理职能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我国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1.3.2 出版行业组织研究
        1.3.3 中外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对比研究
        1.3.4 我国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和体系研究
        1.3.5 出版道德自律研究
    1.4 研究创新和意义
        1.4.1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意义
2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概念界定
        2.1.1 释义"自律"
        2.1.2 出版行业自律
    2.2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现状
        2.2.1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立法现状
        2.2.2 出版行业自律组织现状
        2.2.3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体制现状
        2.2.4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现状
    2.3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必要性
        2.3.1 出版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3.2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
        2.3.3 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出版行业接轨的要求
    2.4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可行性
        2.4.1 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
        2.4.2 政治民主化发展
        2.4.3 民主社会的发展
        2.4.4 行业自律管理立法保障
3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理论基础
    3.1 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
    3.2 规制多元论(REGULATORY PLURALISM)
    3.3 行业自律组织功能理论
        3.3.1 行业协会功能理论一般分析
        3.3.2 行业协会生发机制与行业协会功能
4 出版行业自律组织职能分析
    4.1 行业协会职能一般分析
        4.1.1 行业协会职能的内涵
        4.1.2 行业协会职能政策性界定
        4.1.3 行业协会职能配置
    4.2 出版行业协会的具体职能
        4.2.1 出版行业协会职能分析
        4.2.2 美国出版商协会(AAP)职能具体分析
        4.2.3 英国出版商协会(PA)职能具体分析
    4.3 我国出版行业协会职能分析
        4.3.1 我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基本职能概述
        4.3.2 中英美出版行业协会职能配置对比分析
        4.3.3 转型时期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的职能转变
5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控制与监督
    5.1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控制
        5.1.1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的立法控制
        5.1.2 出版行业自律行政管理控制
    5.2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监督
        5.2.1 内部监督(会员监督、监事会)
        5.2.2 外部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6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
    6.1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的一般分析
        6.1.1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形式
        6.1.2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的性质与效力
    6.2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效力审查机制
        6.2.1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审查意义
        6.2.2 我国行业自律规范效力审查机制存在的问题
        6.2.3 建立出版行业自律规范效力有效审查机制
    6.3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的执行机制
        6.3.1 行业内部执行机制
        6.3.2 行业外部执行机制
    6.4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分工与协调
        6.4.1 出版行业规范与出版法规的关系
        6.4.2 出版行业规范性文件体系的结构
        6.4.3 出版行业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协调
7 关于我国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7.1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分析
        7.1.1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化理念
        7.1.2 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要素
        7.1.3 建立我国出版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的原则
    7.2 对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7.2.1 建立出版行业行政监管与自律管理的分权制度
        7.2.2 创造适宜于出版行业协会向前发展的制度环境
        7.2.3 顺应社会法团型出版行业组织出现的措施
    7.3 对强化我国出版行业协会职能的建议
        7.3.1 行政管理部门适当放权,对行业协会职能建设给与支持
        7.3.2 挖掘会员企业需求,努力拓展会员服务职能
    7.4 对加强出版自律治理机制的建议
        7.4.1 充实自律管理职权
        7.4.2 加强自律组织机构建设
        7.4.3 加强自律管理机制建设
        7.4.4 加强自律组织经费和人才供给制度
8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期刊
        三、报纸与网站
        四、法规
        五、学位论文
    外文参考文献
        BOOK
        JOURNAL
读博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关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五节 章节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成本与制度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交易成本与制度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三节 提升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
    第四节 促进要素集聚与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
    第五节 增强"软实力"与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
第二章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及其制度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进程
    第四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第三章 境外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纽约在走向国际贸易中心进程中制度建设的特色
    第二节 伦敦在走向国际贸易中心进程中制度建设的特色
    第三节 东京在走向国际贸易中心进程中制度建设的特色
    第四节 香港在走向国际贸易中心进程中制度建设的特色
    第五节 主要国际都市关于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第四章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环境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的国内外竞争态势
    第二节 市场主体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
    第三节 市场体系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
结语:关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关于研究视角的说明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1.3.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公共服务与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
    2.1 出版及出版物属性探讨
        2.1.1 出版,出版物及出版业
        2.1.2 社会转型期出版物属性新探
    2.2 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
        2.2.1 公共服务的特征
        2.2.2 公共服务的类型
        2.2.3 公共服务的内涵辨析
        2.2.4 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
    2.3 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界定
        2.3.1 从出版物的属性来界定出版业公共服务
        2.3.2 从政府的职能界定出版业公共服务
        2.3.3 从服务的特性来界定出版业公共服务
        2.3.4 从公共利益来界定出版业公共服务
3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3.1 我国出版业行政管理的主体构成
    3.2 我国出版业行政管理职能的历史变迁
        3.2.1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出版业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3.2.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出版业体制改革情况
        3.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版体制改革分析
    3.3 历史视角:政府、媒介、公众三者博弈下的出版业60年体制改革
    3.4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3.4.1 停滞期的出版业公共服务(1949-1978年)
        3.4.2 萌芽期的出版业公共服务(1978-1992年)
        3.4.3 发展期的出版业公共服务(1992年至今)
    3.5 新时期,出版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日益突显
        3.5.1 入世促进出版业政府职能转变
        3.5.2 改革呼唤出版业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
        3.5.3 出版业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浙江省期刊发展三十年里程之证
4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4.1 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4.1.1 从出版业相关学科理论探讨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4.1.2 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上探讨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4.1.3 出版业60年体制变迁呼唤出版业公共服务建设
    4.2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建设的现实基础
        4.2.1 经济发展的支持
        4.2.2 文化政策及文化环境的转变
        4.2.3 市民社会的兴起
        4.2.4 公共传统的延续
        4.2.5 技术环境的影响
    4.3 技术进步与出版业公共服务——以手机媒介为分析框架
        4.3.1 手机媒介带来出版业传播模式的变化
        4.3.2 技术的进步促使出版业公共服务的发展
    4.4 国外出版业公共服务模式理论分析
        4.4.1 国外出版业公共服务的三种模式
        4.4.2 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业公共服务给我们的启示
    4.5 中外出版业公共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4.5.1 中外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相同点
        4.5.2 中外出版业公共服务的不同点
        4.5.3 中外出版业公共服务存在差异的原因探析
    4.6 加强出版业公共服务建设的理论意义
5 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分析
    5.1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5.1.1 传统政府机构设置下的出版业政府职能
        5.1.2 新时期出版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大体框架
    5.2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5.2.1 地方政府对出版业的管理更加关注民生
        5.2.2 各地政府更加注重出版业公共服务动因分析
        5.2.3 地方政府提供出版业公共服务模式的转换
    5.3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的运作框架
        5.3.1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的目标定位
        5.3.2 出版业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的主体分析:从政府垄断到多元化供给
        5.3.3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的供给方式
        5.3.4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中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5.3.5 出版业公共服务实践体系中的竞争机制研究
        5.3.6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的评估研究
        5.3.7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的激励机制研究
6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面临的现状和未来
    6.1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工程
        6.1.1 实证研究:经济发展下的农村期刊市场调查—乐清北部乡镇期刊市场现状调查报告
        6.1.2 全民阅读实证研究——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读书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6.1.3 实证研究:揭开盗版书"充市"的面纱
    6.2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6.2.1 出版业公共服务面临的基本问题
        6.2.2 出版业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剖析
        6.2.3 构建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实践体系的具体对策
    6.3 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己发表论文
后记

(10)小议发挥我国行业协会的反倾销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合法性和组织功能上存在缺陷
    (二) 人员数量少, 专业性与影响力不强
    (三) 应诉国外反倾销和提起反倾销调查的能力较差
二、发挥我国行业协会反倾销作用的建议
    (一) 建立健全我国的行业协会立法
    (二) 建立反倾销的行业新机制
    (三) 加强行业协会对企业应诉的协调职能

四、入世后我国行业协会职能创新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行业协会研究热点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J]. 张冉,楼鑫鑫. 治理研究, 2021(01)
  •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多元治理视角下的行业协会转型研究 ——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为例[D]. 虞津津.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7)
  • [4]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研究[D]. 任博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5]地方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创新 ——以西安市为例[D]. 马怡. 长安大学, 2012(08)
  • [6]文化竞争力提升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研究[D]. 柳汨. 湖南大学, 2011(03)
  • [7]出版行业自律管理研究[D]. 李霄. 武汉大学, 2010(07)
  • [8]关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制度建设的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思考和建议[D]. 吴伟平. 复旦大学, 2010(11)
  • [9]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研究[D]. 江翠平. 武汉大学, 2010(05)
  • [10]小议发挥我国行业协会的反倾销作用[J]. 周颖. 法制与社会, 2009(22)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功能创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