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六复兴线DⅡK814+580~+750段可控爆破技术

朱六复兴线DⅡK814+580~+750段可控爆破技术

一、株六复线DⅡK814+580~+750段控制爆破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康小兵[1](2009)在《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瓦斯灾害是隧道建设中的重大灾害之一,主要表现为中毒、窒息、燃烧、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五种情况,其中以瓦斯爆炸最易发生,一旦发生瓦斯灾害,后果往往十分严重。随着我国基础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穿越煤系地层的隧道越来越多,隧道施工瓦斯灾害事故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瓦斯灾害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寻求有效的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与手段。本文在研究我国大量已有瓦斯隧道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各瓦斯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及施工中瓦斯状况,通过对影响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的地质因素、瓦斯因素和施工时人为因素等研究,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基本学术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成果既达到了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目标,又在隧道工程瓦斯灾害调查技术和危险性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系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从瓦斯的生成、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统计分析我国瓦斯隧道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得出隧道瓦斯状况与我国区域性瓦斯分布密切相关,高瓦斯隧道多位于区域性高瓦斯区、高瓦斯带,低瓦斯隧道多位于区域性低瓦斯区、低瓦斯带。(2)针对隧道工程规划选线阶段资料储备不足的情况,结合影响瓦斯赋存分布的影响因素,用地质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以地质宏观判断为主的简洁的瓦斯隧道分级评价方法。分级评价以隧道所处区域性瓦斯区带、隧道埋深以及隧址区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地下水出露程度为评价指标,采取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进行瓦斯隧道分级评价。(3)针对设计施工阶段对工程条件了解要求较高以及此时基础资料相对丰富的情况,在瓦斯隧道分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参照2002版《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建立隧道工程施工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瓦斯隧道的分区评价,然后是叠加施工因素进行修正。分区评价以隧道瓦斯涌出量、瓦斯压力、地质构造、煤体结构类型、地下水状况和工区距煤层距离六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分区评价是自然地质条件下隧道各区段危险性评价,同时也是施工危险性评价的基础和本底值。施工时由于瓦斯防治措施、瓦斯管理、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不同瓦斯灾害危险性也不同,因而在分区评价基础上考虑这四个修正因素进行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可拓评判法三种方法。(4)针对有瓦斯突出危险区掌子面可能出现的瓦斯突出危险,建立起瓦斯隧道施工掌子面突出危险性评价方法。以最大埋深、地质构造、超前钻探时动力现象、最大瓦斯压力、最大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和煤体结构类型为突出危险性评价指标,对指标逐个判别进行预测评价。(5)瓦斯隧道分级评价、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瓦斯隧道施工掌子面突出危险性评价三个层次构成了隧道工程的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从而在隧道选线、设计、施工阶段均能对瓦斯灾害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进而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在评价方法的建立过程中,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采取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关系矩阵法、灰色关联法)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各主客观方法计算出指标重要性相同,在指标权重计算方面是可行的,为了同时体现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本文最后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对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赋值。(6)以紫坪铺隧道为例对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具体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紫坪铺瓦斯隧道地质环境条件描述,研究评价指标的实际状态,根据评价指标量化标准赋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对紫坪铺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隧道实际状况达到了较好的一致性,并根据隧道危险性等级结合地质条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刘高飞[2](2007)在《渝怀铁路隧道岩溶治理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西部山区铁路建设中,常常会遇到石灰岩溶地区的大断面隧道工程建设,不同程度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并且严重影响了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安全。本文以渝怀铁路几十座隧道为研究背景,以干溪沟隧道为主要工程实例,采用室内试验、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岩溶发育地区隧道修建新技术进行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应用水平声波剖面法(HSP)对掌子面前方50~100m内的地质状况进行了准确预报,对隧道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选择,对确保隧道的安全、快速施工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建立了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结构选型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备选的多种方案进行比选,十分方便地进行了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方案的选择。(3)从复合地基理论现状出发,将旋喷桩、钢管桩等复合地基新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隧底充填型岩溶软基治理,可以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大力推广的实用性工程技术。(4)总结出了石灰岩地区的岩溶形成机理及其危害,并全面阐述了岩溶治理方案的制定原则和不同情况下的岩溶治理工艺及方法。这些工艺及方法经济实用,在隧道岩溶治理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具有进一步推广价值和意义。

周东勇[3](2000)在《株六复线DⅡK814+580~+750段控制爆破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株六复线J标段DⅡK814+580~+750路基边坡高30m,距既有线2~5m,且为二级台阶直立开挖,地形特殊、地质条件复杂,是株六复线重点、难点工程之一。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加强安全防护,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已初步成功地解决了此难题,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进展。

二、株六复线DⅡK814+580~+750段控制爆破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株六复线DⅡK814+580~+750段控制爆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赋存分布的地质作用研究
        1.2.2 危险性评价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我国瓦斯分布特征与典型瓦斯隧道
    2.1 我国瓦斯空间分布特征
        2.1.1 瓦斯形成
        2.1.2 瓦斯赋存状态
        2.1.3 我国瓦斯空间分布特征
        2.1.4 瓦斯赋存分布的控制因素
    2.2 我国既有瓦斯隧道研究
    2.3 典型瓦斯隧道简介
        2.3.1 煤系地层中典型瓦斯隧道
        2.3.2 非煤系地层中典型瓦斯隧道
第3章 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原理与方法
    3.1 瓦斯灾害类型
        3.1.1 瓦斯窒息
        3.1.2 瓦斯燃烧与爆炸
        3.1.3 瓦斯突出
    3.2 瓦斯灾害特点
        3.2.1 与其他灾害相同的特性
        3.2.2 瓦斯灾害的特殊性
    3.3 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
        3.3.1 危险性评价的提出
        3.3.2 危险性评价体系层次分析
    3.4 评价指标体系
        3.4.1 评价指标体系思想
        3.4.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4.3 影响隧道发生瓦斯灾害的主要因素
    3.5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6 评价模型与方法
        3.6.1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3.6.2 模糊综合评判法
        3.6.3 可拓学评判法
第4章 瓦斯隧道分级评价研究
    4.1 瓦斯隧道分级评价指标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分级评价标准
        4.1.3 分级指标权重计算
    4.2 瓦斯隧道分级评价
        4.2.1 分级评价方法
        4.2.2 分级评价应用
    4.3 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分级评价
第5章 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研究
    5.1 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指标
        5.1.1 施工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
        5.1.2 施工危险性分级标准
    5.2 瓦斯隧道分区评价
        5.2.1 分区评价指标
        5.2.2 指标权重计算
        5.2.3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5.3 隧道施工人为影响因素
    5.4 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
        5.4.1 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2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评价(分区结果修正评价)
        5.4.3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
        5.4.4 可拓学方法评价
        5.4.5 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5.5 瓦斯隧道施工对应防治措施
        5.5.1 通风要求
        5.5.2 瓦斯监测
        5.5.3 衬砌措施
第6章 瓦斯隧道施工掌子面突出危险性评价研究
    6.1 突出危险性评价现状研究
        6.1.1 煤矿系统突出研究
        6.1.2 瓦斯隧道突出研究
    6.2 工程地质法预测评价掌子面突出危险性
    6.3 紫坪铺隧道LK14+878 掌子面瓦斯突出危险分析
    6.4 掌子面防突方案及工程措施
        6.4.1 防治突出措施
        6.4.2 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
        6.4.3 安全防护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我国已有瓦斯隧道基本地质资料一览
附录

(2)渝怀铁路隧道岩溶治理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隧道岩溶的危害及课题的工程背景
        1.1.1 隧道岩溶的危害
        1.1.2 课题的工程背景
    1.2 隧道岩溶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意义
        1.3.2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的研究意义
        1.3.4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在隧道岩溶治理中的应用
    2.1 地质资料分析及地质描述
        2.1.1 地质描述的目的和意义
        2.1.2 地质描述的内容
        2.1.3 地质描述的工作程序
        2.1.4 隧道岩溶分布情况分析
    2.2 地质超前预报的原理
        2.2.1 无溶洞的完整岩体中波的传播特征
        2.2.2 溶洞岩体中波的传播特征
    2.3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实施
        2.3.1 工程概况
        2.3.2 水平声波剖面法测试原理
        2.3.3 测试仪器
        2.3.4 现场测试方法
        2.3.5 现场测试布置
        2.3.6 探测结果分析
        2.3.7 实测与预报结果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选型系统与工程应用
    3.1 引言
    3.2 模糊数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选型中的模糊性
        3.2.2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选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3 最优方案算例分析
        3.3.1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结构选型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的步骤
        3.3.2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岩溶地基加固新技术的工艺研究
    4.1 旋喷桩加固岩溶技术工艺研究
        4.1.1 施工设备
        4.1.2 施工工艺
        4.1.3 高压旋喷注浆材料
        4.1.4 高压旋喷参数的确定
        4.1.5 隧底岩溶加固实例
        4.1.6 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
        4.1.7 旋喷桩地基承载力及控制沉降的确定
        4.1.8 施工技术小结
    4.2 钢花管桩加固岩溶技术工艺研究
        4.2.1 加固方案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4.2.2 设备配备
        4.2.3 施工工艺
        4.2.4 注意事项
        4.2.5 检测效果
        4.2.6 施工技术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喷桩治理岩溶效果数值分析
    5.1 数值分析方法的确定
    5.2 充填型岩溶软基处治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5.2.1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及分析方法
        5.2.2 岩土体非线性问题的基本解法
        5.2.3 岩土体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2.4 过渡单元有限元分析
    5.3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充填型岩溶治理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5.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3.2 三维有限元网格
        5.3.3 接触面单元
        5.3.4 边界条件处理
        5.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6 处治效果的综合分析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隧道岩溶治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两座长隧道的地质及岩溶发育情况
        6.2.1 水文地质情况
        6.2.2 岩溶发育及分布情况
        6.2.3 岩溶形成条件及地质灾害
    6.3 岩溶隧道施工步骤及方案确定
        6.3.1 岩溶隧道施工步骤
        6.3.2 岩溶治理方案的确定
    6.4 岩溶治理施工技术应用
        6.4.1 径向注浆
        6.4.2 局部注浆
        6.4.3 全断面注浆封堵方法
    6.5 岩溶治理具体实施方案
        6.5.1 干溪沟隧道岩溶治理方案
        6.5.2 万家山、姚地隧道岩溶治理方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发展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发展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株六复线DⅡK814+580~+750段控制爆破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D]. 康小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 [2]渝怀铁路隧道岩溶治理技术方法研究[D]. 刘高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8)
  • [3]株六复线DⅡK814+580~+750段控制爆破技术[J]. 周东勇. 隧道建设, 2000(S1)

标签:;  ;  ;  ;  

朱六复兴线DⅡK814+580~+750段可控爆破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