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型B群链球菌结合疫苗对新生小鼠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

Ⅲ型B群链球菌结合疫苗对新生小鼠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

一、Ⅲ型B族链球菌结合疫苗对新生小鼠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真真[1](2018)在《B族链球菌感染及下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及妊娠结局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感染(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及下生殖道感染(Lower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与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的关系,并研究每种感染菌与母儿结局的影响,对此引起人们对于妊娠期下生殖道感染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减少围产期并发症,改善母儿结局。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苏北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有胎膜早破的孕妇共317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包括足月胎膜早破组(37-41周)共234例为A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组(28-36周+6)共83例为B组,并选取同时期内我院住院分娩的无胎膜早破孕妇(28-41周)320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分别取宫颈分泌物行细菌培养、阴道分泌物行假丝酵母菌(VVC)、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TV)检查,取阴道及直肠拭子行B族链球菌(GBS)检查,统计分析各种病原菌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及对母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1)、研究组中GBS、VVC、BV、TV、宫颈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4.5%、21.5%、10.10%、5.7%、21.80%,对照组中GBS、VVC、BV、TV、宫颈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70%、14.70%、5.3%、2.5%、11.6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中GBS、VVC、BV、TV、宫颈细菌培养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8.1%、13.2%、5.6%、3.0%、13.70%,B组中GBS、VVC、BV、TV、宫颈细菌培养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32.5%、44.6%、22.90%、13.3%、44.60%,两组的结果相比,差异有较高统计学意义(P<0.01);(3)、研究组中的绒毛膜羊膜炎、羊水粪染、早产、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中的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病理性黄疸、HMD(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hyaline membrane disease)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则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4)、妊娠合并有GBS感染的孕妇较未感染的孕妇,妊娠结局相比,发生早产、羊水粪染、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HMD、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者明显增多,两组差异,有较高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于孕妇的产褥感染率,两组相比,差异则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孕妇有下生殖道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相比,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早产、新生儿肺炎、病理性黄疸、产褥感染的结局的数量较多,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的孕妇中,其中研究组中有69例阳性,对照组有37例阳性,两组中的主要细菌分布比例大致相同,其中大肠埃细菌(36.8%)占大部分比例,其次是B族链球菌(18.9%)、表皮葡萄球菌(16.0%)、粪肠球菌(10.3%)、金黄色葡萄球菌(6.6%)。结论:1、妊娠期合并有GBS的感染及下生殖道的感染是导致胎膜早破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PPROM的影响更为突出;2、胎膜早破导致了绒毛膜羊膜炎、羊水粪染、早产、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的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3、妊娠合并GBS的感染能导致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羊水粪染、新生儿败血症、早产、新生儿窒息、肺炎、HMD、病理性黄疸,严重的危害了母儿结局;妊娠合并有下生殖道的感染的孕妇,亦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病理性黄疸、早产及产褥感染的不良结局;4、宫颈细菌感染是导致宫内感染、绒毛膜羊膜炎以致引起围产儿一系列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GBS及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

姬传明[2](2017)在《PGL-tb1糖缀合物的合成及其免疫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而引起,其中“Beijing”型菌株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耐药性。“Beijing”型菌株包括HN878, W4和W451,此型菌株的细胞壁外层都普遍含有酚糖脂(phenolic glycolipid,PGL)。PGL-tb1在“Beijing”型株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PGL-tb1寡糖可以作为研发结核病疫苗的良好抗原。本文通过高效、大量的合成PGL-tb1寡三糖,然后将其与CRM197载体蛋白偶联得到新型PGL-tb1寡糖-蛋白缀合物,并对PGL-tb1寡糖-蛋白缀合物进行表征和免疫原性方面的考察。首先,以L-鼠李糖为原料,通过9步保护和脱保护的反应以35%的收率获得对碘苯基2-O-甲基-4-0-苄基-α-L-吡喃鼠李糖糖砌块,以L-鼠李糖为原料,通过8步基本操作以38%的收率得到对甲苯基2-O-苯甲酰基-3-O-烯丙基-4-0-苄基-1-硫代-α-L-吡喃鼠李糖糖砌块,以L-岩藻糖为原料以及以57%收率的7步反应获得对甲苯基2-0-甲基-3,4-二-O-乙酰基-1-硫代-β-L-岩藻糖糖砌块,之后,采用[1+1+1]的糖苷化策略,选择合适的保护基和反应条件,以36%收率立体专一得到a( 1 →3 )糖苷键构型的PGL-tb1三糖。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在三糖还原端引入Linker,通过一步催化氢化反应同时完成三糖上保护基脱除、炔基还原和叠氮还原。应用方酸化学通过简单有效地方式将寡糖与CRM197结合,成功制备出PGL-tb1寡糖-蛋白缀合物。通过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寡糖与蛋白有效结合,利用MALDI-TOF MS定量测定缀合物分子量,得到寡糖与CRM197结合比为3.0:1,结合效率为18%;寡糖与BSA结合比为13.2: 1,结合效率73%。下一步是对PGL-CRM197缀合物进行免疫原性评价,在无佐剂的条件下,选用不同剂量的PG-CRM197缀合物免疫小鼠,在2μg中剂量下,二免后产生针对PGL半抗原的中值为~197 000 IgG的抗体滴度,而三免后抗体滴度进一步增加至~430 000。此外,在5 μg高剂量三免后,在小鼠血清中观察到抗体滴度超过80万,这表明PG-CRM197具有制备结核疫苗的可能性。

邵黎明[3](2017)在《Ⅱ和Ⅶ型B族链球菌荚膜多糖重复片段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导致新生儿患脑膜炎和肺炎的主要致病菌,还能导致孕妇羊膜腔感染、胎膜早破,以及非妊娠成年人患菌血病、脑膜炎、肺炎等疾病。新生儿感染GBS疾病分为早发型(0-6天)和晚发型(7-90天),GBS感染的全球发病率为0.53‰左右,其中早发型占0.43‰。统计数据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GBS发病率比新生儿还要高,因此GBS感染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彻底消除GBS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虽然发达国家采取产前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新生儿早发型疾病的发生,但该方法不能减少新生儿晚发型疾病的发生,还会导致病菌耐药性增加,更主要的是抗生素预防的成本很高,导致该治疗手段很难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因此,人们需要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GBS疫苗来防治GBS的侵害。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s,CPSs)是GBS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它们可以覆盖在细菌表面的抗原蛋白上,并模拟宿主细胞表面的多糖结构,使得细菌能够躲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因此CPS是研发GBS相关疫苗的理想靶标抗原,对于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效的疫苗需要能够诱导T细胞反应,而包括CPS在内的糖类抗原一般是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不具备诱导宿主体产生免疫记忆等功能。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通常可以将糖抗原和载体蛋白通过共价键缀合形成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以提高糖抗原免疫原性,诱导产生T细胞依赖性免疫反应。依照上述策略研发的多种糖缀合物疫苗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例如: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和脑膜炎奈瑟氏菌疫苗等。基于GBS CPS的疫苗开发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其中,Ⅲ-TT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是人类制备的第一个GBS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也是第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GBS疫苗。目前,人们已经制备了 GBS九种血清型(Ⅰa,Ⅰb,Ⅱ-ⅧⅢ)的蛋白结合疫苗,并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关动物实验,其中一些疫苗已经通过了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这些临床前和临床试验表明GBS结合疫苗是安全耐受的,并且对机体表现出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然而,这些天然的CPS和载体蛋白通过还原胺化制备的蛋白结合疫苗具有结构不均一、制备重现性低、易被生物热源性物质污染等缺点。相比之下,近年来发展的确实有效的策略是以人工合成的、结构明确的寡糖半抗原与载体分子偶联以制备半合成/全合成糖缀合物疫苗。本论文基于Ⅱ型和Ⅶ型GBS荚膜多糖结构,以设计并化学合成基于其寡糖重复片段的六糖和七糖半抗原。利用上述两个寡糖半抗原还原端的自由氨基,我们后期可以将合成糖半抗原与载体分子进行共价偶联,以制备新型的GBS糖缀合物疫苗。本论文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章:第一章中,我们对GBS荚膜的血清型分类和化学结构进行了简单概括,并对几种GBS荚膜寡糖片段的化学合成进行了系统综述。比如:Jennings通过化学酶法合成了 Ⅰa型GBS荚膜六糖片段、Ⅲ型GBS荚膜五糖重复片段及五糖重复片段二聚体;Guo等利用基于硫苷预活化的“一釜”糖苷化方法首次合成了Ⅴ型GBS荚膜七糖重复片段;Whitfield等用化学方法合成了 Ⅷ型GBS荚膜四糖重复片段,随后又通过化学酶法完成了 Ⅷ型GBS荚膜六糖片段的合成。我们在对这些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依据、目标和具体实验方案。第二章中,我们基于硫苷预活化方法,利用“一釜两步”糖苷化的策略高效地完成了Ⅶ型GBS荚膜六糖重复片段的首次合成。该合成策略避免了多步保护基操作,所有糖基供体都采用硫苷作为相同的离去基,利用TolSCl和AgOTf反应生成的TolSOTf作为活化剂实现了全保护Ⅶ型GBS六糖的“一釜两步”组装,两步糖苷化反应都在一个反应瓶中进行,避免了对中间体的分离纯化。此外,采用TolSOTf为活化剂,乙醚为溶剂,通过两次SN2反应,高效专一地实现了三糖17中的葡萄糖α糖苷键的构建。接下来,我们通过本课题组发展优化的五步连续反应对全保护六糖中间体进行脱保护,包括羧基甲酯中的甲基、邻苯二甲酰基、恶唑烷酮结构中的羰基、乙酰基、苯甲酰基、苄基、苯亚甲缩醛基和叠氮基等保护基,最后得到脱保护的六糖分子。第三章中,我们经一系列合成方法的筛选之后,最终以[1+3+2+1]的策略高效的合成了全保护的Ⅱ型GBS CPS七糖化合物2。实验结果表明,三糖供体20和21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适合与伯羟基等活性较高的受体进行糖苷化偶联,而与反应活性较低的仲羟基则难以进行糖苷化偶联。鉴于此,我们利用单糖供体32首先与三糖受体24进行糖苷化偶联以制备四糖受体33,随后,利用唾液酸化二糖供体3与33偶联得到六糖29,最后将半乳糖分支进行引入以得到全保护七糖中间体28。此合成策略较好地解决了三糖供体20/21与5/24中半乳糖C-3-OH难以进行糖苷化偶联等问题。

高坎坎,钟华敏,梁绮华,刘海英[4](2017)在《B族链球菌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B族链球菌(GBS)属革兰阳性链球菌,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重要致病菌。目前针对GBS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围生期抗菌药物预防(IAP),可以有效预防早发型GBS疾病(GBS-EOD),但晚发型GBS疾病(GBS-LOD)发生率依然较高。而且随着近年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GBS耐药率逐渐增高。因此,GBS疫苗为预防新生儿GBS感染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前已经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并且保护性抗体水平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笔者拟对GBS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GBS疫苗的进一步研制提供参考。

许媛媛[5](2017)在《B族链球菌感染对足月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妇女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的定植率及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对足月妊娠孕妇母儿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的884例妊娠3537周孕妇(排除标准:(1)在合肥本地以外的地方长期的生活、居住者。(2)在取样前有阴道灌洗、阴道放药等其他操作者。(3)24小时内有性生活史。(4)一个月内有使用抗菌素者。(5)孕妇有严重的生殖道畸形。(6)孕妇孕前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孕妇阴道下1/3和直肠分泌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检测,同时取白带进行常规分析,并对GBS阳性孕妇于临产前进行正规抗菌素治疗后,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1)晚孕期妇女GBS的定植率为10.41%(92/884)。其中年龄≥35岁的孕妇GBS的阳性率为11.76%(10/85),年龄<35岁孕妇GBS的阳性率为10.26%(82/799);初产的孕妇GBS阳性率为9.77%(77/788),经产的孕妇GBS阳性率为15.63%(15/96);流产次数≥3次的孕妇GBS阳性率为13.89%(5/36),流产次数<3次的孕妇GBS阳性率为10.26%(87/848);生活在乡镇孕妇GBS的阳性率为15.79%(15/95),生活在城市孕妇的GBS阳性率为9.76%(77/789)。(2)白带分析检测结果为细菌性阴道病8.14%(72/884)、滴虫性阴道炎1.24%(11/884)、霉菌性阴道炎6.67%(59/884);GBS阳性组中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26%(3/92)、8.70%(8/92)、17.39%(16/92),阴性组分别为7.07%(56/792)、0.38%(3/792)、7.07%(56/792);GBS阳性组与GBS阴性组孕妇霉菌性阴道炎的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BS阳性组孕妇的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GBS阴性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GBS阳性组剖宫产率、早产发生率、羊水粪染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55.43%(51/92)、6.52%(6/92)、14.13%(13/92)、15.22%(14/92),阴性组分为48.11%(381/792)、5.68%(45/792)、10.61%(84/792)、12.37%(98/792),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阴道终止妊娠且GBS阳性的孕妇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率分别为2.44%(1/41)、0(0/41),GBS阴性组分别为2.43%(10/411)、3.89%(16/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剖宫产终止妊娠且GBS阳性的孕妇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率分别为3.92%(2/51)、1.92%(1/51),GBS阴性组分别为2.89%(11/381)、4.20%(16/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GBS阳性组经正规抗菌素治疗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和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分别为5.43%(5/92)、1.09%(1/92)、4.35%(4/92)、10.86%%(10/92),GBS阴性组分别为5.93%(47/792)、1.01%(8/792)、2.02%(16/792)、14.90%(118/792),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肥地区妊娠晚期的孕妇GBS定植率为10.41%,孕妇的年龄、孕产次、生活环境的不同与GBS感染无明显的相关性;孕妇妊娠晚期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与GBS定植密切相关;产后出血率及产褥感染率与GBS定植无明显的相关性;妊娠晚期携带GBS应用敏感抗菌素治疗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无明显升高。

黄彩霞,任彩红[6](2016)在《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孕妇5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晚期妊娠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母儿的结局及其临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56例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孕妇,分为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26例。另选择B族溶血性链球菌阴性孕妇32例为对照组,对照分析两组对母儿的影响,以及感染治疗后母儿结局。结果两组在早产、胎膜早破、产褥感染率以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上进行比较,显示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孕妇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感染导致母儿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母儿的健康,应加强孕晚期B族溶血性链球菌筛查检测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严格控制感染的发生。

王蒴[7](2014)在《奶牛乳房炎病例中无乳链球菌保护性抗原的克隆与表达》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新疆地区奶牛乳房炎病例中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状况,本试验对新疆4个不同地区奶牛场的牛奶样品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方法,对无乳链球菌的表面免疫相关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protein,Sip)进行了克隆与表达,以建立无乳链球菌分子克隆化、表达、纯化和免疫学研究技术平台,探索Sip基因作为无乳链球菌性奶牛乳房炎亚单位疫苗抗原的免疫原性,为无乳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随机采集奶样262份,采用CMT法检测乳房炎阳性奶样,将阳性奶样接种Granada选择性培养基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分离,并结合PCR及生化试验进行鉴定。参考GenBank(登录号AF151361.1)已发表的无乳链球菌Sip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KT639中扩增出Sip基因,并将其插入质粒pET-22b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2b-Sip,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入E.coil BL21(DE3)感受态细胞。重组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后,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然后采用Ni-NTA对Sip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将其制备成Sip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最后对免疫小鼠进行攻毒试验,并取其肝脏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评价Sip亚单位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从检测出的139份乳房炎阳性奶样中分离出无乳链球菌24株,分离率为17.27%。所分离菌株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均符合无乳链球菌特性;测序及酶切鉴定表明,从S.agalactiae分离株KT639中扩增出的Sip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Sip基因(AF151361.1)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9%以上,说明Sip基因高度保守;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分子量为50kDa的Sip重组蛋白,与预期大小相符;Western blot分析显示,Sip重组蛋白可与无乳链球菌的多克隆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用Sip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三免后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256000;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切片显示,Sip重组蛋白能够阻止无乳链球菌感染机体,对小鼠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了解和掌握新疆4个地区牛场奶牛乳房炎病例中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成功构建无乳链球菌KT636株Si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Sip重组蛋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一定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作用。

王爱华[8](2013)在《B族链球菌与疫苗预防》文中研究表明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i,GBS)属革兰染色阳性链球菌,是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可引起新生儿肺炎、脓毒症或脑膜炎,存活儿中可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治疗GBS感染的主要措施,疫苗预防可能为控制GBS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持续监测GBS流行趋势,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GBS临床流行病学及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布特点是确定有效疫苗成分和制定免疫策略的基础。通过母体免疫预防新生儿GBS感染是未来有效控制GBS感染的方向。

朱艳宾[9](2013)在《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与妊娠结局及母婴B族链球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研究发现,引起阴道细菌感染的疾病有两类,一类由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引起,临床上称为细菌性阴道病(BV),另一类由需氧菌引起,临床上称需氧菌性阴道炎(AV)。关于BV的研究很多,而关于AV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妊娠期AV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报道不多。B族链球菌(GBS)是AV常见致病菌,妊娠期GBS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但母婴GBS的血清型及基因型配对研究国内报道较少。因此,我们选取在我院产科门诊建册常规产检、诊断为需氧菌性阴道炎(AV)的孕妇1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其与妊娠结局相关性,并对其母婴配对GBS菌株血清型及基因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第一部分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AV孕妇妊娠不同时期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其与妊娠结局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产科门诊建册常规产检、诊断为AV的孕妇1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其中早孕组50例(孕周<13周),中孕组50例(13周≤孕周<28周),晚孕组50例(孕周≥28周),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产科门诊行健康检查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取阴道分泌物,部分镜检,部分送微生物培养,AV阳性者根据患者意愿给予治疗。分析AV孕妇阴道菌群分布,并随访阴道分泌物、妊娠结局包括分娩孕周、分娩方式、胎膜破裂、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窘迫、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1.AV孕妇以阴道分泌物性状改变就诊者占31.3%(47/150),分泌物一般为黄色或黄绿色、稀薄、脓性。阴道菌群主要以GBS、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其中GBS检出率为28.6%(43/150),早孕组32%,中孕组28%,晚孕组26%。2.150例AV孕妇胎膜早破(26%)、绒毛膜羊膜炎(10.7%)、产后出血(9.3%)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3.0%、2.0%、3.0%)(P<0.05);各个孕期AV孕妇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V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新生儿感染率为11.3%,高于对照组的2%(P<0.05);而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共发生新生儿肺炎4例,其中AV孕妇分娩新生儿3例,均为GBS感染。4.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泡腾片治疗后,治疗组胎膜早破(20.6%)、绒毛膜羊膜炎(4.9%)、产后出血(5.9%)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孕妇的发生率(分别为37.5%、22.9%、14.6%)(P<0.05)。而分娩方式、胎儿窘迫、早产、产褥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新生儿感染率为8.9%,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6.7%(P<0.05);而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AV感染孕妇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呈黄色、黄绿色、稀薄、脓性,感染菌群主要以GBS、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AV感染可导致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新生儿感染、窒息、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经治疗可改善妊娠结局。第二部分母婴感染GBS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目的探讨母婴配对GBS菌株血清型和DNA指纹图谱是否一致。方法选取第一部分AV中为GBS感染者及其新生儿口咽部分泌物培养G1BS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GBS菌株72株利用免疫双扩散法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将母婴菌株配对,研究其血清型是否一致,应用RAPD技术对18株不同血清型的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研究,比较G1BS菌株血清型和基因型是否一致。结果1.对43例GBS感染者进行药敏试验,GBS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替安及克林霉素敏感,敏感率均为97.7%,红霉素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红霉素耐药率高达23.3%。2.对72株GBS菌株进行了血清型分析,共分离出9个血清型,包括Type Ⅰ。、Ⅰb、IⅡ、Ⅲ、Ⅳ、Ⅴ、Ⅵ、Ⅶ、Ⅷ,其中Ⅱ型占23.6%,Ⅲ型占25%,是主要血清型,另外发现3株GBS为不可分型。3.利用免疫双扩散法将12例新生儿GBS供试抗原与其母亲GBS抗血清进行配对检测,12例均产生沉淀线,相应的沉淀线完全融合,形成平滑的曲线。4.应用RAPD技术对18株GBS基因型进行研究,所用7条随机引物中有4条呈现良好的多态性和稳定性,可产生差异显着的指纹图谱。18株GBS间的遗传距离为0.082~0.531,平均距离为0.35,其中第4株和第13株同为血清型TypeⅢ,但遗传距离最大,为0.358;第1株和第7株为不同血清型,而遗传距离最小,为0.011。不同血清型的GBS菌株具有相似的指纹图,而同一血清型的菌株指纹图存在差异。结论1.我们共分离出9个血清型,其中Ⅱ型和Ⅲ是主要血清型,另外发现3株GBS为不可分型,孕妇及其产婴儿GBS菌株具较高的相似性。2.不同血清型的GBS菌株具有相似的指纹图,同一血清型的菌株指纹图存在差异。

杨静[10](2013)在《通过PCR列阵技术检测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文中指出目的通过PCR列阵(ARRAY)技术检测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感染状况。方法采集收住甘肃省儿童医院2011年6月到2012年1月期间的有感染症状的新生儿外周血,选取患儿286人共采集到样本286份。NCBI数据库检索GBS基因,选择25个基因,其中与GBS表面抗原所相关的基因有2对,与致病因子荚膜多糖所相关的基因有5对,与致病因子丝氨酸蛋白酶所相关的基因有3对,与C5a肽酶相关基因有1对,于超氧化物歧化酶所相关的基因有3对,与打孔素所相关的基因有1对,与细菌粘附素所相关的基因有1对,与其他致病因子相关基因9对。以已鉴定的GBS为模版,对引物进行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然后对25对引物进行列阵,对临床标本进行PCR ARRAY实验分析。结果通过PCR ARRAY实验,共检测到阳性标本14份,占入选标本的5.1%,其中7天以内的新生儿132例,检出阳性标本6例,阳性率为4.92%;大于7天的新生儿154例,检出阳性标本8例,阳性率为5.27%;286份样本中早产儿53例,检出阳性标本3例,阳性率为5.3%。PCR ARRAY结果表明,免疫逃避相关基因的表达频率较高。随访调查,没有1例病死案例。结论本院新生儿感染病例中GBS阳性率为5.1%,和国内同类报道相近,低于欧美地区水平。GBS所致新生儿感染可能与GBS菌体免疫逃逸相关基因的高表达导致宿主的免疫适应有关,还可能存在着新生儿遗传易患性。

二、Ⅲ型B族链球菌结合疫苗对新生小鼠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Ⅲ型B族链球菌结合疫苗对新生小鼠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B族链球菌感染及下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及妊娠结局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三、结果
    3.1 各种下生殖道感染菌与胎膜早破的关系
    3.2 各种下生殖道感染菌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关系
    3.3 胎膜早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3.4 各种下生殖道感染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感恩致谢

(2)PGL-tb1糖缀合物的合成及其免疫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结核病
        1.1.1 结核病的现状
        1.1.2 结核分枝杆菌的特点
    1.2 结核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BCG
        1.2.2 亚单位疫苗
        1.2.3 DNA疫苗候选物
        1.2.4 减毒灭活疫苗
        1.2.5 细菌或病毒为载体的重组疫苗
    1.3 结合疫苗
        1.3.1 免疫机理
        1.3.2 结合化学
        1.3.3 结合疫苗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介绍
        1.4.1 立题依据
        1.4.2 PGL-tb1研究进展及现状
        1.4.3 PGL-tb1糖抗原化学合成逆合成分析
        1.4.4 糖抗原Linker的设计依据
        1.4.5 载体蛋白选择依据
        1.4.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PGL-tb1三糖半抗原的合成
        2.4.2 PGL-方酸二乙酯与CRM_(197)/BSA连接
        2.4.3 PGL-己二酸二琥珀酰亚胺酯与CRM_(197)/BSA连接
        2.4.4 寡糖-蛋白缀合物SDS-PAGE分析
        2.4.5 PGL寡糖-蛋白缀合物小鼠免疫试验
        2.4.6 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滴度
3 结果与讨论
    3.1 PGL-tb1鼠李糖单糖砌块4的合成
    3.2 PGL-tb1鼠李糖单糖砌块3的合成路线
    3.3 PGL-tb1岩藻糖单糖砌块2的合成路线
    3.4 PGL-tb1三糖的合成路线
    3.5 PG-Linker-NH_2合成路线
    3.6 PGL-tb1三糖的方酸和己二酸衍生物制备路线
    3.7 PGL-tb1寡糖-蛋白缀合物的合成
    3.8 PG-CRM_(197)缀合物的SDS-PAGE分析
    3.9 蛋白与PGL-tb1寡糖-蛋白缀合物的MALDI-TOF MS分析
    3.10 PGL-tb1寡糖-CRM_(197)蛋白缀合物免疫活性研究
    3.11 选择己二酸为Linker探讨PGL-tb1寡糖-蛋白结合效率的结果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 附录

(3)Ⅱ和Ⅶ型B族链球菌荚膜多糖重复片段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Ⅰa型GBS荚膜寡糖片段的合成
    1.2 Ⅲ型GBS荚膜寡糖片段的合成
    1.3 Ⅴ型GBS荚膜七糖重复片段的合成
    1.4 Ⅷ型GBS荚膜寡糖片段的合成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Ⅶ型B族链球菌荚膜六糖重复片段的合成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3 实验部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Ⅱ型B族链球菌荚膜七糖重复片段的合成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3 实验部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重要化合物的NMR与MS谱图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B族链球菌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荚膜多糖疫苗 2
    荚膜多糖结合疫苗 3
    蛋白疫苗

(5)B族链球菌感染对足月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孕妇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原理
    1.3 筛查标准
    1.4 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孕妇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2.2 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孕妇治疗组与对照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2.3 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孕妇未治组与对照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3 讨论
    3.1 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危害
    3.2 B族链球菌防治的重要性

(7)奶牛乳房炎病例中无乳链球菌保护性抗原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综述
    1.1 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和流行病学
        1.1.1 无乳链球菌对奶牛的致病性
        1.1.2 无乳链球菌对其它动物的致病性
        1.1.3 无乳链球菌对人类的致病性
    1.2 无乳链球菌的病原学研究
        1.2.1 无乳链球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2 无乳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1.2.3 无乳链球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
    1.3 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的研究进展
        1.3.1 Alp蛋白家族
        1.3.2 β蛋白
        1.3.3 C5a多肽酶
        1.3.4 Lmb蛋白
        1.3.5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Pgk)
        1.3.6 表面免疫相关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
        1.3.7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GAPDH)
    1.4 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技术
        1.4.1 常规检测方法
        1.4.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无乳链球菌疫苗研究现状
        1.5.1 灭活疫苗
        1.5.2 荚膜多糖疫苗
        1.5.3 结合(蛋白偶联)疫苗
        1.5.4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奶样中无乳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试验动物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奶样采集
        2.2.2 乳房炎阳性奶样的检测
        2.2.3 阳性奶样中无乳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2.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5 无乳链球菌抗血清的制备
    2.3 结果
        2.3.1 奶样检测与无乳链球菌的分离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2.3.3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3.4 无乳链球菌抗血清的制备
    2.4 讨论
第3章 无乳链球菌 SIP 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3.1 材料
        3.1.1 菌株与载体
        3.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3.1.3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无乳链球菌 Sip 基因的克隆
        3.2.2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3.2.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Sip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 SDS‐PAGE 分析
        3.2.5 表达产物的 Western blot 分析
        3.2.6 Sip重组蛋白的纯化
        3.2.7 动物免疫试验
        3.2.8 间接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3.2.9 免疫保护力评价
    3.3 结果
        3.3.1 Sip基因扩增结果
        3.3.2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3.3.3 Sip基因序列分析
        3.3.4 SIP重组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3.3.5 重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3.3.6 Sip重组蛋白的 Western blot 分析
        3.3.7 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3.3.8 间接 ELISA 检测抗体水平
        3.3.9 小鼠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与妊娠结局及母婴B族链球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方法
        1.1.3 诊断标准
        1.1.4 治疗方法
        1.1.5 治愈标准
        1.1.6 随访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孕期AV的临床症状
        1.2.2 不同孕期AV孕妇阴道菌群的流行特征
        1.2.3 不同孕期AV与正常孕妇妊娠结局的比较
        1.2.4 治疗后的AV和未治疗的AV妊娠结局
    1.3 讨论
        1.3.1 妊娠期阴道菌群的变化
        1.3.2 需氧菌性阴道炎(AV)
        1.3.3 妊娠期AV阴道菌群分析
        1.3.4 妊娠期AV对母婴的危害
    1.4 小结
    1.5 附图
二、母婴感染B族链球菌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7 种常用抗生素对GBS的敏感性
        2.2.2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结果
        2.2.3 母婴GBS血清分型
        2.2.4 母婴配对GBS菌株血清型一致性分析情况
        2.2.5 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引物筛选结果
        2.2.6 RAPD反应的可重复性
        2.2.7 多态性分析
        2.2.8 相似系数、遗传距离以及亲缘关系树状图生成
    2.3 讨论
        2.3.1 GBS耐药性
        2.3.2 GBS血清型
        2.3.3 RAPD与GBS基因型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10)通过PCR列阵技术检测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B组链球菌的病原学
    1.2 B组链球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1.3 B组链球菌的致病因子
    1.4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PCR ASSAY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及其PCR结果
    3.2 PCR条件优化(见附表2)
    3.3 PCR ARRAY结果
第四章 结果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致谢

四、Ⅲ型B族链球菌结合疫苗对新生小鼠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B族链球菌感染及下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及妊娠结局影响[D]. 王真真.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2]PGL-tb1糖缀合物的合成及其免疫学性能研究[D]. 姬传明.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3]Ⅱ和Ⅶ型B族链球菌荚膜多糖重复片段的合成[D]. 邵黎明. 山东大学, 2017(05)
  • [4]B族链球菌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J]. 高坎坎,钟华敏,梁绮华,刘海英.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5]B族链球菌感染对足月妊娠结局的影响[D]. 许媛媛.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2)
  • [6]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孕妇56例临床分析[J]. 黄彩霞,任彩红. 医药论坛杂志, 2016(12)
  • [7]奶牛乳房炎病例中无乳链球菌保护性抗原的克隆与表达[D]. 王蒴.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8]B族链球菌与疫苗预防[J]. 王爱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20)
  • [9]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与妊娠结局及母婴B族链球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朱艳宾.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1)
  • [10]通过PCR列阵技术检测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D]. 杨静. 兰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Ⅲ型B群链球菌结合疫苗对新生小鼠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