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布式能源站推广前景与对策

我国分布式能源站推广前景与对策

一、分布式能源站在我国的推广前景及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晓旭[1](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蘧怡然[2](2020)在《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认为“十四五”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电力工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当下进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电力项目的投资决策方法主要沿用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净现值法,实物期权理论虽然日渐成熟,但运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投资决策的案例仍然匮乏。应用实物期权法对Y公司电站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可以为Y公司投资决策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投资决策方案,有助于推广实物期权方法在电力项目投资决策的应用。实物期权法较净现值法更能考虑到Y公司电站项目分阶段进行投资的特点及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本文首先分析Y公司现行投资决策方法的局限性,实物期权法更适用于Y公司电站项目的投资决策。其次,识别Y公司电站项目中包含的实物期权类型为扩张期权,选取适用于连续时间节点下扩张期权的模型——Black-Scholes模型,进行模型构建并计算相应参数。最后计算得到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价值为1869.41万元,远大于现行投资决策方法下的项目净现值274.1万元,项目可行。经过敏感性分析,投资决策者在后续投资机会中应关注不确定因素中的燃料价格、售电价格及供热价格变化,适当参考当前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决策辅助,根据项目及投资环境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最后提出应用实物期权法进行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案建议:Y公司投资决策者于2020年对一期项目进行投资,并且在一年的等待期后开始第二阶段的项目投资。

赵白露[3](2020)在《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控制风险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作为现代企业对投资项目实现有效监督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系统,企业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在帮助企业达成项目战略管理目标,确保战略管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评价内容和结果可以对企业投资管理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企业运营与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园区型投资管理类企业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我国的园区投资企业亟需对企业投资项目风险评价进行变革。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系统对变革中的投资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回顾国内风险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传统的基于财务指标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局限性,最重要的是过于关注短期风险,缺少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无法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平衡记分卡法(Balance Score card)是一套以企业战略为基础,从财务、内部营运、客户与市场、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系的不足。本文选取地市级的园区投资开发企业作为风险评价的研究载体,通过介绍企业风险评价相关理论以及FY公司现状简要分析其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因子,运用平衡计分卡模型,主要通过从财务、内部运营、客户与市场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分解企业战略目标,提取关键风险指标,绘制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逻辑地图,构建出符合地市级的园区投资开发企业特点的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体系。进而建立科学定量的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选择基于层次分析法赋权的模糊综合评判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实际的园区投资开发企业FY公司近期项目投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具体运用于FY公司的配售电及分布式能源站项目投资风险判断,进行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价最终重新构建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流程、关键点及影响因子,并得出FY公司配售电及分布式能源站项目风险等级为A级,可待上级资产监督部门报批投资。风险评价结果科学的显示了FY公司在投降项目风险评价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内外部环境的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崔红宇[4](2020)在《“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能源问题、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相交织,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国家为有效应对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许多的努力和探索。分布式光伏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等红利,也是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应对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新的发展方向。国家分布式光伏产业的法律制度体系将对产业市场化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尽完善,新的经济环境给予分布式光伏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亟需国家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体系,为分布式光伏市场化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本文绪论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以分布式光伏进入电力市场的原因为研究背景,从气候变化到能源革命、从电力体制改革到法律制度促进都为分布式光伏的市场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节,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论文的写作意义。对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的研究既能认识到我国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的不足,又能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修订建议,以求丰富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的相关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指导分布式光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市场主体的收益。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各个国家学者对于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的研究观点,在思想碰撞的基础上对分布式光伏市场化有新的认识、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落实到论文写作过程中。第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对“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包含“后补贴时代”的概念、分布式光伏的概念和分布式光伏市场市场化促进的相关要素。第二节从国家法律制度、政策、分布式光伏项目三个角度,论述“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的机遇。第三节,论述“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相关扶持政策的激励方式单一、分布式光伏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二章论述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发展。光伏发电是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发电形式,运行过程中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发电过程中不使用化石能源,可以增强能源安全。与集中式发电相对应,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其可独立与大电网运行的特点可以保障用电安全,缓解用电高峰期的电压负荷。在国家能源战略和法律制度的促进下,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后补贴时代将逐渐摆脱补贴政策的扶持,实现装机国模、电量、电价等市场资源的竞争配置。第三章论述域外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的经验和借鉴。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光伏电力行业的市场化都经历了依赖补贴、到爆发式增长、再到摆脱补贴实现市场化的过程。在经历了补贴造成的爆发式增长后,国家及时更新法律、出台相应的解决政策,以减少补贴的方式推动光伏电力行业进入市场,由市场竞争手段自由配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一步实现光伏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本章主要对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分布式光伏电力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体系进行研究,总结以上三个国家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的特点。通过研究可以分析出: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起步较早;有关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的法律制度体系比较完善;发展过程中综合运用税收、价格、贷款等多种经济手段促进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相对与我国较为单一的市场化促进政策,国外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第四章论述“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观点:第一,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促进法律制度;第二,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相关政策;第三,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体系的监管制度。

胡建军[5](2020)在《能源互供背景下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推动我国电能结构的调整,是我国能源改革、能源安全战略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特高压技术的发展和跨区域输电通道的建设,为跨区跨省实现能源互供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新能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在许多省份,尤其我国的西部省份出现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给这些省份电网消纳新能源带来了挑战。由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负荷有限,再加上新能源自身所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等局限,从而限制了新能源的并网消纳。本文选取新能源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上对消纳新能源的策略展开研究。论文重点针对以下方面展开研究和创新:(1)针对新能源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新能源发展规模的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O-GPR组合的预测模型,通过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构建的模型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以新能源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作为算例,对新能源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深入分析了影响新能源消纳的主要不利因素。(2)针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背景下,配电网传统的“适应性”概念面临新的挑战,本章收集整理了配电网适应性的相关参数,分析了新能源并网中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建立了新能源消纳适应性测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采用专家访谈、现场调研、文案研究等方式归纳新能源消纳适应性,形成评价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通过综合指标权重可以得出新能源消纳适应性的排序,为配电网新能源的消纳适应性提供了依据。(3)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的不足,通过将碳交易机制、绿色证书交易等激励性因素引入到电源规划模型中,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碳交易成本以及绿色证书交易成本,建立了以社会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电源规划模型。模型采用头脑风暴优化算法改进蚁群算法进行求解,并设置了基本情景、碳排放交易情景、绿色证书交易情景和综合情景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碳交易机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对电源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了碳交易机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后,新的方法能够为新能源发电的合理布局提供充分的规划依据,对新能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针对传统调度方法存在的不足,论文设定了新能源消纳的三种模式,即本地消纳、外送消纳、混合消纳模式,同时将绿证交易和碳交易机制统一纳入以上三种模式中,通过引入了激励因子,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包含激励性因素的电力调度模型,从而保障电力调度中能够更好地控制弃风、弃光率。通过数据检验,验证了研究构建的模型的有效性。(5)从新能源的规划、产业激励方式、产业规范发展、市场主体管制和新能源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讨论了政策保障的具体内容。本论文研究得出的新能源消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新能源消纳方面的认识,对于指导各省的新能源的发展与消纳具有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为政府、电网企业、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深化能源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杨竞[6](2021)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源总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日益明显,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高效发展的新常态已不相适应。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背景下,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是当前能源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方式,在环保、灵活、安全等方面优势明显,我国政府明确给予鼓励,业界对该产业发展普遍看好并寄予厚望。但自2011年正式起步发展至今,该产业并未形成蓬勃发展之势,其前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担忧和质疑,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的经济回报预期不理想,在经济评价上缺乏能够客观体现该类项目投资运营特点的科学评价方式。针对这一现况,本文试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理清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项目经济性的各类因素,探索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为政策制定和市场投资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全文共八章,分为基础研究、主体研究、结论建议三大部分:(一)第一、二章是全文的基础研究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基础概念,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阐述,明确全文研究的核心思路。(二)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全文的主体研究部分,该部分依循基础研究形成的研究思路,在产业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传统评价方式的适应性缺陷提出对项目经济评价体系进行重构的框架设想,继而从“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入手构建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最后进行实证分析。(三)第八章为全文的结论建议部分。该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运用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有: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影子价格理论、实物期权理论等。应用的主要经济学工具有:AHP-SWOT量化分析模型、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现金流折现法(DCF)、二叉树(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等。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阐述,明确了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核心研究思路。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对项目投资的资本运行机理和价值增殖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资本主义投资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项目“经济性”考察的是项目投资的经济回报能力,其具体内涵是“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其中“产品价格”是形成“资产价格”的基础要素,而“项目经济评价”就是对项目“经济性”的评估和预测。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出发对生态环境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环境既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然物质条件,优质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机会”。人为创造的“绿水青山”(或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具有“生态产品”的属性,可以在市场交换中获取经济收益,也应被纳入到经济评价的范畴之中。再次,结合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对能源项目投资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能源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普遍分离,“能源项目的所有权凭证”成为资本交易市场中概念化的标的物,资产证券化形成的“虚拟资本”特征导致能源项目资产价格在市场波动中大幅变化,并对项目经济性造成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研究结论,本文明确了以项目经济性的“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内涵为逻辑起点,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不足进行解析,并从“扩大产品概念外延”和“校准价格差额数量”的角度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进行改造、进而构建适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自身特性的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二、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量化研究发现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是阻碍产业发展的首要负面因素。本文从对全国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海、北京、四川等地的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投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尽管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较传统供能方式在高效、环保、灵活、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产业发展总体上表现出外热内冷的“虚火”特征,其实质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去甚远:一是该产业的电力装机规模在全社会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极小,远未达到规划目标;二是项目核准之后的实质性落地和投资建设进度普遍滞后,这与投资者踊跃申报项目形成了强烈反差;三是产业布局明显不均衡,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及区域中心城市;四是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意愿较弱。通过应用AHP-SWOT模型对影响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发现,“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W1)”在全部13项细分因素中所占权重达到了0.2932,接近三分之一,是阻碍产业发展的首要负面因素。三、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及对应的“传统经济性”进行了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适应性缺陷研究形成了“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是对项目寿命周期内全部净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进行计算(也即是现金流折现法DCF框架下的净现值NPV指标),本文将这种传统方式下得出的评价结果定义为“传统经济性”。由于“传统经济性”仅考虑了项目生产的能源产品为项目带来的收益、以及项目投资的初始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其内涵可解释为“能源产品价格总和与投入成本的差额”。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传统经济性”对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存在明显的适应性缺陷:第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外部效益,在现行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这些外部效益并未在项目自身运营的价格要素中得到体现,且传统评价方式也未对可以通过市场化补偿机制获得的额外收益加以考虑,忽略了该类项目的经济外部性因素;第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传统经济评价方式忽视了投资者的柔性决策行为等因素,未充分考虑不确定性与项目经济回报能力之间的有机关联。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将经济评价从对传统“运营收益”的单一测量,拓展为对“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市场因素”多重维度的综合考量,并进而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新体系的框架设想: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观点,按照“扩大产品概念外延”的思路,把该类项目的污染物减排效果视为与电、热、冷等能源产品同时产生的“生态产品”,将其纳入项目经济评价的范围;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观点,按照“校准价格差额数量”的思路,运用期权定价的相关工具,测量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三是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补充,在“传统经济性”的基础上构建“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四、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环境补偿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碳排放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碳排放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负外部性,而该类项目与传统供能方式相比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明显。这部分碳减排效果实质上是一种节约型“生态产品”,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额外经济收益。本文将这部分额外经济收益定义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环境补偿经济性”。由于碳减排效果是在电、热、冷等能源产品生产过程中伴生的附加产品,并未额外消耗成本,因此“环境补偿经济性”的内涵可解释为“碳减排生态产品价格总和”。同时,本文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尽管参与碳排放交易是实现碳减排外部效益内部化的可行途径,但由于目前我国交易市场不成熟、机制不健全、活跃度不够,目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有效的补偿,市场交易价格也不能充分体现碳减排行为的边际成本。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碳减排机制并结合影子价格理论,推导了典型场景下该类项目碳减排量以及绿色现值GPV的计算公式,以此形成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的量化测算模型。五、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不确定性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投资运营特点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由于价格要素多、边界条件多,该类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大,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尤其明显。在此情况下,该类项目的资产价格波动性被进一步放大,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回报能力的影响作用也更加突出。对此,本文将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定义为“不确定性经济性”,它测量的是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造成的“变化量”,其内涵可解释为“对价格差额的修正”。在对“不确定性经济性”进行量化研究时本文应用了实物期权理论。该理论认为项目投资过程和金融期权有类似特点,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选择行权来扩大收益和限制损失,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实物期权特征明显,其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项目进行处置(放弃)的“放弃期权”上。基于此,本文应用二叉树期权定价方法对该类项目的多期二叉树资产价格变化路径、期权价格变化路径、资产红利、各节点期权价格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推导构建了实物期权现值OPV的计算模型,以此形成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的量化测算模型。六、构建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及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验证。基于前述研究,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经济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展,构建形成了“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并搭建了对应的“净现值NPV+绿色现值GPV+实物期权现值OPV”的“综合评价值EPV”量化测算模型。这种“综合经济评价体系”与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区别在于,其考虑了生态产品对经济性的补充、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是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扩展和完善。通过对典型项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在目前的政策、市场条件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性(净现值NPV)较低,但该类项目具有显着的碳减排效果,其对应的潜在经济收益(绿色现值GPV)并未在项目自身运营收益中得到体现;同时,该类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性(实物期权现值OPV),印证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显着的不确定性特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及“综合评价值EPV”量化测算模型反映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自身特点,弥补了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适应性缺陷,有助于市场主体正确评估项目投资回报能力,增强投资意愿,促进产业发展。七、最后,本文根据前述研究成果,从综合评估项目投资经济性、提升项目自身运营经济效益、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制定产业规划、给予实际政策扶持、积极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投资者和政府提供借鉴参考。

辛禾[7](2019)在《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传统能源结构及利用方式难以为继,能源结构转型和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比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战略布局,为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多能协同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电、气、热、冷等不同类型能源间的称合互动和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系统中,由于不同类型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如何打破各能源系统之间的壁垒,构建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协调优化多种资源出力,成为能源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集中式能源开发已难以满足传输损耗、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等方面要求,具备近用户、高能效等优势的分布式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新主体。《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光伏装机要达到1500万千瓦和6000万千瓦,并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未来,我国能源开发模式将呈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局面。因此,本文围绕着能源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两种模式,构造考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协同调度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多类型主体效益动态均衡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多能互补和清洁能源协同利用的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突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首先,从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作用机理,协调调度,利益均衡四方面总结了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多能互补的基本含义和相关政策。然后,明晰了多能互补的运行模式,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其中,集中式包括风光水火储大型能源基地协同运行和电热冷气综合能源系统,而分布式包括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和微能源站运营优化模型。最后,文章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2)提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围绕风-光-抽水蓄能协同运行问题,建立了系统输出功率模型及常规调度优化模型;为了解决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借助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造了随机调度优化模型;进而,针对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运行优化问题,介绍了耦合系统的基本构成,以最大化运营收益、最小化弃能成本和最小化出力波动为目标函数,构造了多目标调度模型及求解算法。(3)构造了考虑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冷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逐层设计了电热互联系统、电气互联系统、冷热电气互联系统的基本构成思路,并明确了能源设备的功能特性。然后,针对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利用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方法,逐步构造电热耦合调度模型、电气互联多目标调度模型以及冷热电气互联协调调度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对上述相关模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4)创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针对能源分布式开发方式,讨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聚合利用问题。一方面,讨论风、光、燃气轮机等分布式电源聚合虚拟电厂,构造了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及低碳调度优化模型。另一方面,介绍了电热耦合微能源站、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的系统结构;然后,建立了不同类型分布式能源的输出功率模型,进而构造电热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和电热气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并线性化处理模型中的非线性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5)设计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效益均衡模型。首先,从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建立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云模糊的综合评价方法,形成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为清洁能源系统项目评价选择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撑。在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别从能源系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多类型能源耦合系统中参与方的角色关系,沿能量传递链明晰了不同类型参与方的效益关系,对清洁能源系统效益最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效益优化分析模型;最后,基于典型效益分配方法,构建了清洁能源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利用核心法和夏普利值法,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蔡俊[8](2019)在《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镇燃气行业发展迅速,垄断与竞争并存,随着国内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引进国外资源及国家大力推行清洁能源政策,我国城镇燃气行业走向天然气时代。城镇燃气行业处于天然气供应链的下游,主营业务为天然气销售,由于燃气市场自身的特点,受行业及地方政策、上游气源供应、下游用户需求及其他替代能源等因素影响较大。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加快推进,政府将从打破垄断、放松管制等方面加大燃气行业改革的力度,这给城镇燃气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强调了天然气市场将一进步放开,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将加速落地。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频繁出台、天然气市场竞争的加剧,城镇燃气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发展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城镇燃气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动创新转型,明确发展战略方向在此刻至关重要。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方面入手,剖析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并通过城镇燃气行业概况分析及五力模型分析解释了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的行业环境。运用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的天然气资源、管网资源、品牌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系统资源等内部资源,进而分析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的各项能力,并对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和评价。其次,本文引出了公司战略目标的选择依据,从而确认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最后,本文从组织架构重组、人力资源培养、探索创新投资模式,提出了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实施方案。本文认为,公司应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的特点科学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分布式能源战略,以便于公司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发展重点,助力公司由单一燃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本研究不仅对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城镇燃气行业某些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希望本研究能为整个城镇燃气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周波[9](2019)在《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促使城市进入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也迎来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在历史挑战面前,城市家具智能化不足、文化匮乏、人性化缺失等发展现状已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城市家具已经到了急需变革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是怎么样的形态?未来城市家具又是什么样?我们如何面对当下城市家具的境遇?面对严峻的现实,传统设计理念与思路已难以应对今天城市发生的变化,也无法应答明天城市家具发展的诉求,更无法响应未来城市家具变化的趋势。本文以未来城市愿景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家具设计为研究主题,通过对5G、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其对城市的影响;西方以及国内未来城市理论的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实践的归纳;中国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蓝图的研究综合分析并建构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愿景。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家具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总结出未来城市家具分阶段的发展愿景,即到2050年,高级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家具和2035年的智能城市家具两个发展阶段。在城市家具愿景构建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当下的城市家具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城市家具的概念并建构了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研究体系和理论模型,并论述其要素构成、内涵意义等内容。本文基于城市现代化的愿景,提出了城市家具现代化的概念,并指出城市家具现代化就是城市家具的智慧化。在设计理论体系的应用方面,本文主张在“人、事、物、技、文、场、境”等研究要素的系统框架内,以人车出行系统为限定条件,以未来城市街道空间为场所界面,研究城市家具与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此形成智慧城市家具应用体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针对近阶段和远期城市家具发展,分别提出了“智慧家具带”和“智慧微枢纽”的设计策略:近期“智慧街道”的营造须以共享单车为核心模块的“智慧家具带”建设为核心内容,远期通过“智慧微枢纽”这样的新型机器人城市家具来扮演“智慧街道”以及“智慧社区”的公共服务微型中心的角色。最后,本文分别以“技术智能”和“设计智慧”两个角度的实践案例来验证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的可行性。目前,此类智慧城市家具研究文献稀少,本文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徐飞宇[10](2019)在《分布式能源站终端能源供应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及国家大力实施环保政策,各地工业产业园数量及规模逐年扩增。园区内原有的燃煤供能机组正逐步被以天然气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替代。但近年来,相继出台电力、燃气体制改革政策,天然气价格和上网电价的变动导致分布式能源站的现行经济效益远不如建设初期,能源站不得不优化供能策略以保障正常运行。能源站供能模式如何满足下游用户需求、相比用户自行供能方式是否具有经济优势以及如何规划终端能源最佳供应策略以实现供需双方经济效益最大化等问题成为能源站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基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基本架构,研究了分布式能源站余热利用方式及终端能源供应模式,并提出了分布式能源站终端能源供应策略研究的四项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遵循两端放开、循环反馈、相互制约的建模原则,从分布式能源站、终端用户两个角度分别提出各自的生产效益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以供需双方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函数,以负荷需求、产品价格等为约束,以原料成本、上网电价等为变量的分布式能源站终端能源供应的最佳策略模型,同时编制策略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流程。选取南方某地B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建立的生产效益模型、终端能源供应策略模型,提出三个终端能源供应方案:(发电上网+供蒸汽)方案、(发电上网+电制冷+供蒸汽)方案和(发电上网+蒸汽制冷+供蒸汽)方案。借助Excel VBA,依据提出的算法流程编制求解程序,并依据供冷量推荐不同方案。按照两端放开、互联互动、动态反馈的思路,分别研究了能源站、用户作为独立双方,各自保障其经济效益目标时的蒸汽价格临界值;然后考虑蒸汽供应距离在两者交易互动中的制约作用,深入分析了蒸汽售价阈值的变化与供应距离之间的动态平衡,并提出6项供能策略建议,为案例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政策环境提供理论指导,并证实模型及求解程序的有效性。

二、分布式能源站在我国的推广前景及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能源站在我国的推广前景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4.7.4 算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5.3.3 基础数据
        5.3.4 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3 算例分析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3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1 引言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7.4.2 指标赋权模型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7.4.4 实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理论分析
        2.1.1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
        2.1.2 传统投资决策特点
        2.1.3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应用
    2.2 实物期权法相关理论分析
        2.2.1 实物期权的产生及含义
        2.2.2 实物期权的模型
        2.2.3 实物期权的类型
        2.2.4 实物期权的应用
    2.3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与实物期权法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适用性分析
    3.1 Y公司电站项目概述
        3.1.1 Y公司电站项目情况
        3.1.2 项目进展及其特殊性
    3.2 Y公司电站项目现行投资决策方法
        3.2.1 Y公司电站一期项目现金流估计
        3.2.2 Y公司电站一期项目净现值计算
    3.3 净现值法下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的局限性
        3.3.1 净现值法假设的局限性
        3.3.2 净现值法忽视了项目投资中等待带来的价值
        3.3.3 净现值法在评估Y公司电站项目时的不足
    3.4 Y公司电站项目实物期权法适用性分析
        3.4.1 应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投资决策的优越性
        3.4.2 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环境的实物期权特性
第四章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方法设计
    4.1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电站项目投资决策原则
        4.1.1 投资决策方法选择原则
        4.1.2 投资决策时机选择原则
        4.1.3 应用实物期权法的投资决策流程
    4.2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模型构建
        4.2.1 Y公司电站一期项目实物期权类型识别
        4.2.2 Y公司电站项目Black-Scholes期权投资决策模型构建
    4.3 Black-Scholes期权投资决策模型参数计算
        4.3.1 标的资产价值波动率估算
        4.3.2 无风险收益率的估算
        4.3.3 标的资产的当前价值估算
        4.3.4 期权执行价格现值估算
        4.3.5 期权有效期
        4.3.6 财务因素对投资决策参数的影响
    4.4 基于实物期权法投资决策可行性判断标准
        4.4.1 项目投资决策价值判断
        4.4.2 提升战略管理效率判断
        4.4.3 管理者主观能动性判断
        4.4.4 项目投资决策系统性判断
第五章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及建议
    5.1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结果
        5.1.1 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项目价值计算
        5.1.2 最优投资时点选择
    5.2 实物期权法与净现值法的投资决策结果对比及优势分析
        5.2.1 实物期权法与净现值法的投资决策结果对比分析
        5.2.2 应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投资决策的优势分析
    5.3 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敏感性分析
        5.3.1 燃气价格敏感性分析
        5.3.2 供热价格敏感性分析
        5.3.3 售电价格敏感性分析
        5.3.4 资产价值波动率敏感性分析
    5.4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投资决策建议
        5.4.1 Y公司电站项目实物期权法投资决策方案建议
        5.4.2 电站项目广泛应用实物期权法建议
        5.4.3 应用实物期权法应充分发挥管理柔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1.3.2 风险评价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2.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风险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2.1.3 风险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2.2 项目投资风险相关理论
        2.2.1 项目投资风险的形成
        2.2.2 投资风险的类型
    2.3 投资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2.3.1 投资风险评价的概念
        2.3.2 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现状分析
    3.1 FY公司基本情况
        3.1.1 FY公司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3.1.2 FY公司组织机构
    3.2 FY公司项目投资现状分析
        3.2.1 FY公司项目投资背景
        3.2.2 FY公司项目投资领域
        3.2.3 FY公司项目投资规模
    3.3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现状分析
        3.3.1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构成
        3.3.2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计量
    3.4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3.4.1 风险投资评价流程有待完善
        3.4.2 专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4.3 风险投资评价标准不科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思路
    4.2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3 绘制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地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
    5.1 风险评价模型选择
        5.1.1 可靠性风险评估
        5.1.2 层次分析
        5.1.3 因子分析
    5.2 确定风险因素权重层次分析法
    5.3 风险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及分析
    6.1 指标权重确定
    6.2 基于模糊评判的综合评价
        6.2.1 项目经理审核评价
        6.2.2 总裁办公会审核
        6.2.3 董事会审核
        6.2.4 项目综合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能源结构调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电力市场改革为分布式光伏市场化提供契机
        (三)法律制度为分布式光伏市场化起到促进作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概述
        (一)“后补贴时代”的概念
        (二)分布式光伏的概念
        (三)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的相关要素
    二、“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的优势
        (一)国家立法促进分布式光伏市场化
        (二)国家政策促进分布式光伏市场化
        (三)分布式光伏项目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
        (二)政策促进体系不完善
        (三)项目落实和监管存在缺陷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发展
    一、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一)法律制度促进分布式光伏市场化
        (二)节能环保理念利于分布式光伏市场化
        (三)能源安全理念要求分布式光伏市场化
    二、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的实践发展
        (一)分布式光伏产业对补贴的依赖减少
        (二)分布式光伏补充传统电力市场的不足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经验和借鉴
    一、域外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经验借鉴
        (一)德国:逐步演变的法律制度促进分布式光伏市场化
        (二)美国: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促进分布式光伏市场化
        (三)日本:从政府保障性收购到公开竞标的市场化促进模式
    二、域外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的启示
        (一)平衡分布式光伏电力与传统能源电力的关系
        (二)建立健全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体系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建议
    一、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
        (一)修订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
        (二)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主体制度
        (三)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客体制度
        (四)明确分布式光伏市场交易规则
    二、完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相关政策
        (一)完善分布式光伏建设土地征用政策
        (二)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融资政策
    三、加强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体系的监管
        (一)明确监管主体
        (二)明确监管客体
        (三)制定监管规则
    四、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能源互供背景下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发展规模预测研究现状
        1.2.2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配电网适应性测度研究状态
        1.2.3 考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电源规划研究动态
        1.2.4 考虑新能源发电的电网调度研究动态
        1.2.5 新能源发电并网激励及管制政策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总体框架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1 预期研究成果
        1.4.2 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内容
第2章 省际电网新能源消纳影响因素分析及基础理论
    2.1 省际电网新能源消纳影响因素分析
        2.1.1 新能源的定义及其发展
        2.1.2 新能源的缺陷及其对电网消纳的影响
        2.1.3 能源互供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分析
        2.1.4 省级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需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
    2.2 基础理论介绍
        2.2.1 新能源发电规模预测理论
        2.2.2 配电网消纳新能源的适应性测度理论
        2.2.3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电源规划理论
        2.2.4 新能源消纳优化调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省际电网新能源发展规模预测研究
    3.1 省际电网新能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1 风电装机容量
        3.1.2 光照时数
        3.1.3 人口密度
        3.1.4 地区电力负荷
        3.1.5 新能源发电状况
    3.2 新能源预测模型构建
        3.2.1 SVM模型
        3.2.2 BPNN模型
        3.2.3 ELM模型
        3.2.4 PSO-GPR模型
    3.3 算例分析
        3.3.1 不同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3.3.2 算例地区新能源发电量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接入配电网适应性测度方法研究
    4.1 新能源出力特征及对配电网的影响
        4.1.1 新能源出力特征分析
    4.2 配电网适应性的理论内涵
        4.2.1 配电网对新能源适应性指标分类
        4.2.2 直接测度指标分析
        4.2.3 间接测度指标分析
    4.3 配电网适应性测度模型的构建
        4.3.1 配电网适应性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配电网新能源消纳适应性评价流程
        4.3.3 实证分析
        4.3.4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电源规划研究
    5.1 考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电源规划模型
        5.1.1 各类电源形式简述
        5.1.2 新能源并网的激励机制
        5.1.3 建模的假设条件
        5.1.4 模型的目标函数
        5.1.5 模型的约束条件
    5.2 改进的头脑风暴蚁群算法
        5.2.1 传统的蚁群算法
        5.2.2 传统的头脑风暴优化算法
        5.2.3 改进的头脑风暴蚁群算法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地区新能源并网情况分析
        5.3.2 模型参数设定
        5.3.3 电源规划结果
        5.3.4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励背景下的新能源消纳调度模型研究
    6.1 新能源的消纳状况
        6.1.1 新能源的发展状况
        6.1.2 新能源的消纳状况
        6.1.3 电网调度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分析
    6.2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调度模型构建原则
        6.2.1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6.2.2 绿证及配额制交易机制
        6.2.3 绿证配额制及碳交易机制成本模型建立
    6.3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调度模型构建
        6.3.1 基于新能源特性的模型构建
        6.3.2 目标函数的构建
        6.3.3 引入激励要素的约束条件的设立
        6.3.4 模型的求解方法
    6.4 实证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保障
    7.1 政府要做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工作
    7.2 激励性环境的构建
    7.3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新能源发展
    7.4 对新能源企业的规制
    7.5 培植新能源产业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础概念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1.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3.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的相关研究
        1.3.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的相关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研究
    2.1 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基础研究
        2.1.1 投资的本质
        2.1.2 能源项目投资的资本运行机理
        2.1.3 能源项目“经济性”的内涵: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
        2.2.2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对能源发展的指导意义
        2.2.3 人造“绿水青山”的“生态产品”属性
    2.3 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基础研究
        2.3.1 虚拟资本的定义及特点
        2.3.2 能源项目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虚拟资本特征
        2.3.3 虚拟资本特征对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的影响
    2.4 研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核心思路
        2.4.1 解析传统方式不足——基于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
        2.4.2 扩大产品概念外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
        2.4.3 校准价格差额数量——基于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研究
    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3.1.1 装机容量在能源产业总量中占比极小
        3.1.2 实质性投资建设普遍滞后
        3.1.3 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
        3.1.4 民营企业参与投资较少
    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3.2.1 AHP-SWOT模型应用基础
        3.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3.2.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3.2.4 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
    3.3 本章小结
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传统经济评价方式与“传统经济性”研究及构建“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4.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传统经济性”的内涵
        4.1.1 基于现金流折现法(DCF)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
        4.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运营特点
        4.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性能特点
        4.1.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净现值(NPV)计算模型
        4.1.5 “传统经济性”内涵解析:能源产品价格总和与投入成本的差额
    4.2 “传统经济性”的适应性缺陷
        4.2.1 适应性缺陷I:未体现项目的经济外部性因素
        4.2.2 适应性缺陷II:未考虑不确定性对经济回报能力的影响
    4.3 重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4.3.1 扩大产品概念外延:生态产品对经济性的补充
        4.3.2 校准价格差额数量:不确定性对经济性的影响
        4.3.3 “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研究
    5.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的内涵
        5.1.1 碳排放的经济负外部性
        5.1.2 碳排放交易的理论背景
        5.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生态产品:碳减排效果
        5.1.4 “环境补偿经济性”内涵解析:碳减排生态产品价格总和
    5.2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1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5.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存在的问题
    5.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量化测算模型
        5.3.1 碳减排基准线的定义和减排量计算方法
        5.3.2 基准线碳排放量分析
        5.3.3 项目碳减排量分析
        5.3.4 碳减排量影子价格分析
        5.3.5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绿色现值(GPV)计算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研究
    6.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的内涵
        6.1.1 虚拟资本特征与实物期权理论的链接
        6.1.2 实物期权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6.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实物期权特性和类型
        6.1.4 “不确定性经济性”内涵解析:对价格差额的修正
    6.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量化测算模型
        6.2.1 实物期权现值的主要计算方式
        6.2.2 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应用基础
        6.2.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物期权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6.2.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多期二叉树模型
        6.2.5 项目资产价格及变化路径
        6.2.6 项目运营阶段、投资初始时刻、结束时刻期权价格
        6.2.7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物期权现值(OPV)计算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7.1 “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内涵构成和量化测算模型
        7.1.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内涵构成
        7.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评价值(EPV)计算模型
    7.2 实证分析
        7.2.1 实证案例概况
        7.2.2 项目系统技术性能评价
        7.2.3 项目“传统经济性”评价——净现值NPV计算
        7.2.4 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评价——绿色现值GPV计算
        7.2.5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评价——实物期权现值OPV计算
        7.2.6 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分析——综合评价值EPV计算
        7.2.7 实证分析结论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相关建议
        8.2.1 关于参与市场投资的建议
        8.2.2 关于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科研成果
致谢

(7)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
        1.2.2 多能互补作用机理方面研究
        1.2.3 多能互补协调调度方面研究
        1.2.4 多能互补效益协调均衡方面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运行模式与实践现状
    2.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与政策
        2.1.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
        2.1.2 多能互补相关政策
    2.2 多能互补运行模式研究
        2.2.1 集中式协同运行模式
        2.2.2 分布式协同运行模式
    2.3 多能互补的实践现状与经验启示
        2.3.1 国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2.3.2 国内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2.3.3 现存问题与经验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3.1 引言
    3.2 风-光-火-抽水蓄能互补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3.2.1 电源输出功率模型
        3.2.2 常规调度调度优化模型
        3.2.3 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3.2.4 算例分析
    3.3 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3.3.1 耦合系统构成介绍
        3.3.2 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3.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3.3.4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综合能源系统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电热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2.1 电热互联系统构成
        4.2.2 电热耦合调度优化模型
        4.2.3 算例分析
    4.3 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3.1 电气互联系统构成
        4.3.2 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4.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4.3.4 算例分析
    4.4 电热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4.1 电热气网络规划模型
        4.4.2 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5.2.1 虚拟电厂构成介绍
        5.2.2 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5.2.3 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5.2.4 数学模型求解算法
        5.2.5 算例分析
    5.3 考虑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5.3.1 电-碳流耦合分析
        5.3.2 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5.3.3 模型求解算法
        5.3.4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电热耦合微能源站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6.2.1 微能源站结构介绍
        6.2.2 微能源站出力模型
        6.2.3 微能源站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6.2.4 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
        6.2.5 算例分析
    6.3 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6.3.1 电热气互联系统构成
        6.3.2 微能源站设备模型
        6.3.3 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
        6.3.4 算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均衡研究
    7.1 引言
    7.2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7.2.1 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2.2 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7.3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均衡模型
        7.3.1 系统参与方效益关系分析
        7.3.2 系统综合效益优化分析
        7.3.3 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
    7.4 算例分析
        7.4.1 基础数据
        7.4.2 效益评价分析
        7.2.3 效益均衡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市场战略
        2.1.3 核心竞争力
        2.1.4 资源基础理论
    2.2 战略分析的常用方法
        2.2.1 PEST分析法
        2.2.2 GE矩阵分析法
第3章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分布式能源行业环境分析
        3.2.1 厦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行业概况
        3.2.2 厦门市分布式能源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3.2.3 分布式能源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2.4 分布式能源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2.5 分布式能源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2.6 分布式能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7 分布式能源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第4章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4.1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概况
    4.2 公司资源分析
        4.2.1 公司天然气资源分析
        4.2.2 公司天然气管网资源分析
        4.2.3 公司品牌资源分析
        4.2.4 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4.2.5 公司技术、信息系统资源分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公司技术能力分析
        4.3.2 公司营销、产品开发能力分析
        4.3.3 公司生产能力分析
        4.3.4 公司管理能力分析
    4.4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评价
        4.4.1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4.4.2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第5章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选择
    5.1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GE矩阵分析
        5.1.1 各影响因素的定义
        5.1.2 各影响因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5.2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的确定
        5.2.1 公司分布式能源战略的GE矩阵标注
        5.2.2 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的确定
第6章 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实施
    6.1 组织架构重组和优化
    6.2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组织能力
    6.3 案例分析——探索创新投资模式
        6.3.1 翔安工业园区概况
        6.3.2 翔安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项目初步构想
        6.3.3 翔安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概算及模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三、城市家具自我更新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历史
        三、问题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认知
    第一节 智慧城市研究
        一、智慧城市界定
        二、智慧城市沿革
        三、智慧城市内涵
        四、未来城市概述
    第二节 城市家具研究
        一、城市家具界定
        二、城市家具概述
        三、城市家具现状
第二章 新技术与未来智慧城市
    第一节 5G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5G基本概述
        二、5G与物联网
        三、5G与智慧城市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人工智能基本概况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
        三、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
    第三节 城市大脑是城市级人工智能应用
        一、城市大脑发展概况
        二、城市大脑的交通应用
        三、城市大脑的开创意义
    第四节 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智能机器人技术概述
        二、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城市应用
        三、智能机器人的城市家具应用
第三章 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一节 未来城市理论研究
        一、未来城市理论启蒙
        二、未来城市理论发展
        三、未来城市理论高潮
        四、国内未来城市理论
        五、未来城市最新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实践研究
        一、IBM的智慧城市实践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智慧城市实践
        三、国内智慧城市实践
    第三节 未来城市愿景
        一、未来城市研究思辨
        二、我国智慧城市问题
        三、国家城市发展规划
        四、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四章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一节 城市家具新气象
        一、智能城市家具概念分析
        二、智能城市家具分类研究
        三、智能城市家具案例赏析
    第二节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一、城市家具的生存现状
        二、未来城市与未来城市家具
        三、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三节 人工智能城市家具愿景
        一、机器人城市家具愿景
        二、“无人”城市家具愿景
        三、“共享”城市家具愿景
第五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系统
    第一节 “人”--行为主体研究
        一、“人”的系统定位
        二、人类学与设计人类学
        三、受众人群的身心因素
        四、社会弱势群体研究
    第二节 “事”--人车出行系统
        一、人车出行系统概述
        二、人车出行系统分类
        三、人车出行系统分析
        四、未来人车出行愿景
    第三节 “场”--城市街道空间
        一、街道空间基本概述
        二、街道空间分类研究
        三、街道空间要素分析
        四、未来街道空间形态
    第四节 “物”--智慧城市家具
        一、智慧城市家具概念界定
        二、城市家具现代化理念剖析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理论模型
    第五节 造“境”--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研究
        一、造“境”--未来城市美学研究
        二、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模型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策略研究
        四、共享单车“智慧家具带”设计策略
        五、智能集约化“智慧路灯杆”设计策略
        六、无人共享化“智慧微枢纽”设计策略
第六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实践
    第一节 智能自行车城市级分布式能源共享系统
        一、公共自行车面临的困境
        二、新型跨界系统破解困局
        三、系统构成与要素建构
        四、新型跨界系统研究展望
    第二节 地埋式垃圾箱系统研究
        一、需求分析与切入点
        二、垃圾收运系统简析
        三、基础调研与设计要素
        四、具体方案设计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索引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10)分布式能源站终端能源供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专有名词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布式能源站综合能源供应模型架构
    2.1 区域综合能源简介
    2.2 能源站余热供应简介
    2.3 分布式能源站综合能源供应模型架构简介
    2.4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能源站终端能源供应策略建模及求解
    3.1 能源站生产效益模型
        3.1.1 生产能力模型
        3.1.2 生产成本模型
        3.1.3 能源供应模型
        3.1.4 经济性分析模型
    3.2 用户生产效益模型
        3.2.1 负荷需求模型
        3.2.2 供能成本模型
        3.2.3 经济性分析模型
    3.3 终端能源供应最佳策略模型
        3.3.1 多优化目标
        3.3.2 多变量
        3.3.3 约束条件
        3.3.4 灵敏度分析
        3.3.5 最佳供应策略求解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分布式能源站终端能源供应策略研究
    4.1 分布式能源站概况
    4.2 用户侧需求分析
    4.3 能源站与用户能源成本
        4.3.1 能源站成本
        4.3.2 用户自产能源成本
    4.4 灵敏度分析
        4.4.1 气价-电生产成本灵敏度分析
        4.4.2 气价-蒸汽生产成本灵敏度分析
        4.4.3 气价-制冷生产成本灵敏度分析
        4.4.4 气价+上网电价-利润灵敏度分析
        4.4.5 气价+上网电价-供热距离灵敏度分析
        4.4.6 气价+供热管径-供热距离灵敏度分析
    4.5 终端能源最佳供应方案
        4.5.1 总体供应方案
        4.5.2 最佳供能策略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供能策略求解程序
    附录2:灵敏度分析数据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分布式能源站在我国的推广前景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实物期权法的Y公司电站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 蘧怡然.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FY公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D]. 赵白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后补贴时代”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促进法律制度研究[D]. 崔红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能源互供背景下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研究[D]. 胡建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D]. 杨竞. 四川大学, 2021(12)
  • [7]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D]. 辛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市场战略研究[D]. 蔡俊. 华侨大学, 2019(01)
  • [9]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D]. 周波.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1)
  • [10]分布式能源站终端能源供应策略研究[D]. 徐飞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分布式能源站推广前景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