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声音逻辑的简单方法

识别声音逻辑的简单方法

一、一种识别声波逻辑的简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宾康成[1](2021)在《基于震动感知的运动目标识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智慧边境监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现代化数字环境中的终端设备,震动传感系统可用于识别运动目标。震动传感系统具有强隐蔽性和非视距检测等特点,因此在边境监测中应用该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基于震动信号的运动目标识别领域已发展二十余载,但相关课题在数据集、目标检测算法和目标分类算法方面都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对该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目标识别震动感知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地面目标与低空目标诱导震动信号的机理研究。建立了各类目标在运动时的等效力学模型,讨论了地面目标与地表之间的摩擦、冲击作用以及空中目标声震耦合作用产生的震动信号,确定了以瑞利波为主导的运动目标识别方针,分析了层状地质介质中瑞利波的传播机理。通过理论分析,清楚地认识了运动目标震动信号的本质,为目标检测算法和目标分类算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独立、丰富的运动目标数据集构建。针对震动数据集匮乏的问题,本文对六大类常见运动目标的震动信号进行了两个季节的数据采集实验,并将所整理的数据集命名为“JL数据集”。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类别的数据都符合客观事实和目标实体的运动规律。此外,JL数据集具有良好的信噪比,且信噪比跨度范围广,每类目标数据的信噪比极差都超过了15 d B。所收集的数据为目标检测算法和目标分类算法的测试与评估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3)基于容量维数与线性支持向量机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传统目标检测算法大多都依赖于震动信号的能量,在检测能量较弱的信号时存在较高的误报率和漏检率。为了进一步提高目标检测精度,本文提出了容量维数联合支持向量机的目标检测算法(FD-SVM)。容量维数可以定量地描述运动目标震动信号的混沌性和非线性行为,并以此完成震动特征的提取。线性支持向量机用于辨识容量维数中的有效信号成分和干扰噪声成分,从而实现运动目标的准确检测。两个案例研究的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出的FD-SVM算法获得了较好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对比实验的结果证明,FD-SVM算法在检测弱信号时全面优于基准算法。(4)基于压缩观测的震动深度神经网络目标分类算法研究。深度学习当前成为了分类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最流行的方法,但是先前建立的深度神经网络主要面临冗余层次特征提取和抵抗噪声能力弱这两个关键问题。为了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利用震动信号在时间域上的稀疏性,提出了基于压缩观测的深度学习目标分类算法(CO-SDL)。首先,CO-SDL算法中的测量矩阵将原始震动信号线性投影到压缩域并获得观测值。压缩观测大幅减小了震动数据的维度,但保留了绝大部分的原有信息,同时还压制了噪声能量。然后,CO-SDL算法中的深度神经网络可充分提取震动观测值的非线性特征,并实现观测值与目标类别的准确映射。两个案例研究的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出的CO-SDL算法可高效地推理震动信号的深层关系,借助降维的观测值即可获得较高的分类准确率。与该领域最新的三个深度学习算法相比,CO-SDL算法仅需1/10的计算时间便可达到与之相当的分类性能,并且CO-SDL算法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刘正好[2](2021)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隧道岩体参数钻机感知系统及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钻探技术是隧道工程中获取岩土体试样实物的唯一方法。传统钻探方法通过现场取芯、试验室加工并测定其力学参数,耗时耗力且难以完全模拟岩体原位状态。近年来,随着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在钻孔过程对钻孔数据进行监测、采集、测量、处理及存储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川藏铁路、深地深海、跨海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创新适应极端复杂地质条件钻孔技术,实现隧道前方地质信息实时获取需求迫切。数字钻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质勘探技术迈向更加深入、快捷的层次,促进了隧道工程、油气资源开发、矿山与地下空间建设等领域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山东大学研制地质智能感知装备,围绕室内岩体多源钻进信息测试开展了大量室内试验研究。全文共制作试验钻进岩体近百块;制作并测定标准岩石试件二百余组;完成随钻参数、声学响应测试七十余组;完成钻杆应力波测试、岩石固有频率监测五百余组,并基于EDEM数值仿真软件开展了岩体钻进数值模拟初步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研制了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实现了三轴加载下室内岩体水平定向钻进。钻进系统嵌入PID算法,实现了钻进参数的定量控制与精准监测。设计了岩体恒定参数钻探方案,深入分析了目前数字钻探测定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以恒定速度-恒定转速为标准的数字钻探测定方法。(2)基于类岩石材料设计浇筑了含0°、15°、30°、45°、60°界面倾角的钻进测试岩体28组。开展了室内多倾角岩层界面识别试验,揭示了钻进参数、钻进能量在岩层界面上的响应及不同界面倾角、钻进速度对岩层界面响应的影响规律。(3)围绕岩石参数识别与预测研究,开展了岩石室内水平定向钻进测试,监测了钻进过程中的声级,并基于EDEM数值仿真软件模拟了岩石钻进过程。模拟了隧道凿岩台车低速冲击过程,揭示了不同类型岩石在低速冲击作用下钻杆应力波的能量损耗及岩石固有频率响应特征,建立了钻进参数、钻进响应与岩石力学参数表征关系。设计了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完成了工程信息、钻头信息、数据输入、分析和岩体综合评价五大模块的集成编译,实现了岩石参数智能预测和岩层界面智能识别。

张亢亢[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句法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对动物声学交流系统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语言的起源与进化过程,而阐明动物交流叫声中句法结构与功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依靠声信号交流的动物中,一些物种能够依据一定的句法规则,将有限的叫声音节组合出无限丰富的内容。在动物的多种社会交流背景中,激进背景和胁迫背景对于动物之间的资源竞争、社会等级的确立以及生存等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对动物在激进背景和胁迫背景下交流叫声的句法结构及功能仍不清楚,并且缺乏对大规模的动物交流叫声序列数据进行批量处理和自动定量判别的研究方法。因此,本论文选择交流叫声复杂多样的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为研究对象,明确激进背景和胁迫背景下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的句法结构与功能,并探究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在动物交流叫声研究中的应用。针对动物声学研究中普遍遇到的叫声重叠问题,本论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中的语音分离技术,构建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BLSTMs),分离蝙蝠重叠的回声定位脉冲和交流叫声。同时,针对不同的叫声重叠方式,选取三种恒频型蝙蝠:马铁菊头蝠、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及三种调频型蝙蝠: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南蝠(Ia io)、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测量7种音节参数,比较模型分离得到的叫声与原始叫声之间的差异,验证BLSTMs模型的叫声分离能力以及在不同物种中的通用性。研究发现,BLSTMs模型能够在不影响叫声质量的前提下,将每一种蝙蝠的回声定位叫声和交流叫声成功分离开。并且,对分离得到的6种蝙蝠回声定位脉冲进行聚类分析,正确分类指数(Corrected rand index)达到82.79%,表明经模型分离得到的叫声可以用于声学分析。对于大规模的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序列数据,本论文使用PHP和Java Script编程语言、HTML标记语言和层叠样式表(CSS)及My SQL数据库,开发交流叫声序列结构分析程序,并使用该程序分析马铁菊头蝠激进背景下的交流叫声句法结构。研究发现,在激进背景下,马铁菊头蝠发出的叫声序列中音节类型、相邻音节之间的转换类型、序列中不同位置出现的音节类型以及序列类型存在选择倾向性,出现概率最高的音节类型为NB-SFM,转换类型为NB-DFM/NB-DFM,序列中前三个位置出现概率最高的音节类型皆为NB-SFM。另外,马铁菊头蝠在激进背景下发出的最可能序列类型为:NB-SFM/NB-SFM/NB-SFM。结合研究中得到的激进背景下的叫声,录制马铁菊头蝠胁迫背景下的交流叫声,运用逻辑斯谛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和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s),对两种背景下的叫声序列进行分类。并且,使用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model)对12种特征进行贡献度分析,根据得到的结果结合回放实验进一步比较两种背景下叫声序列的句法结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对两个背景下的叫声序列的分类准确度皆高于95%,并且对分类结果贡献度较高的是音节转换、在序列中出现的位置等与序列结构相关度较高的特征。在对此类特征进一步的比较发现,激进背景和胁迫背景下的叫声序列存在句法结构差异。另外,回放实验的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对两种背景下的最可能序列的回放做出的行为反应具有显着差异。基于马铁菊头蝠激进背景下得到的句法结构不同的叫声序列,设计回放实验并利用Deep Lab Cut深度学习技术分析马铁菊头蝠对回放刺激的行为反应,探究交流叫声音节类型及叫声序列结构可能具有的功能。结果发现,在音节类型不同的序列刺激的回放实验中,马铁菊头蝠右前臂移动的速度和总距离具有显着差异;在音节排列顺序不同的序列刺激的回放实验中,马铁菊头蝠左耳移动的速度和总距离具有差异;在重复次数不同的叫声序列刺激的回放实验中,马铁菊头蝠的左右前臂、头部、嘴部和左右耳移动的总距离及蝙蝠在回放期间发出的回声定位脉冲数量都存在显着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作为有效工具应用于蝙蝠叫声音节分离、叫声序列分类、行为标记等研究;(2)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存在句法结构,在相同行为背景下的叫声序列排列组合方式相对固定,而不同行为背景下的句法结构存在差异;(3)马铁菊头蝠的交流叫声中,不同音节类型含义不同,且音节组成的不同结构的序列含义也不同,推测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中的句法结构形式属于组合式句法。本论文研究结果能够为大规模动物叫声序列结构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对机器学习方法在动物声学研究中的运用具有启发性作用,为阐释动物交流机制及交流信号与行为的形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行为学依据,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孙慧[4](2021)在《基于声学特性的多组分气体浓度检测机理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各种有毒有害及危险气体对人们生活及工业生产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准确进行各种气体浓度定量分析是社会有序发展重要保证。气体浓度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光学、化学、热学及材料学等,但在高湿、无氧、强振、高粉尘等特定条件下这些方法均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声学气体检测方式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可不受上述特殊环境影响而正常工作。但气体声学检测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相对滞后,开展声学气体传感器检测机理及方法研究对于推动气体传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进行了基于气体分子微观结构的声学特性研究,建立了复杂气体分子声速、声衰减与气体浓度关系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声学特性的多组分气体浓度检测方法,将气体检测技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开展气体声学检测机理研究,并建立了基于声学特性的气体浓度检测模型。对气体声速特性与声衰减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声速测量及声衰减测量的气体浓度检测机理,建立声速、声衰减与气体浓度关系模型,对气体分子结构与气体声衰减特性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分子结构的气体声衰减模型,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进行基于混频运算与多频驱动的超声波相位差测量方法研究。对气体声速相位差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气体声速相位差测量分辨率不足的问题,采用混频技术将高频相位差转为低频相位差,实现声速相位差高分辨率测量,从而实现对气体浓度高准确度识别。针对声速相位差检测中高浓度气体声速相位差跨多周期无法识别问题,提出多频驱动提取低频包络信号相位差实现超声波跨周期相位差提取方法。对低频包络信号进行数字检波并提取相位差,结合相位差修正算法,实现跨周期总相位差检测。采用混频与多频驱动技术实现了气体浓度高分辨率全量程检测。进行基于声衰减的气体浓度测量方法研究。研究气体声衰减检测机理,针对气体声衰减中驰豫频率求解复杂无法应用于实时浓度测量问题,提出气体浓度驰豫衰减计算方法,通过建立比热与声波频率及气体声速关系,确定比热值求解算法,建立基于气体比热计算的气体驰豫衰减下浓度关系模型,确立可用于实际测量的驰豫衰减下气体浓度测量方法。开展声速与声衰减结合的多组分气体检测方法研究。针对单一声学参数无法实现多组分气体浓度检测问题,提出声速与声衰减双参数结合的多组分气体检测方法。并针对多组分混合气体驰豫衰减过程中驰豫频率无法求解问题,建立有效比热与声速及声波频率关系,重建驰豫过程中气体声速模型及气体驰豫衰减模型,提出基于双频特征值法的多组分混合气体驰豫频率及气体浓度测量方法,将混合气体在两个频率下的声速及声衰减结果进行运算处理,建立声速与声衰减结合的多组分混合气体浓度检测模型,通过该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多组分气体成分浓度。本文对基于声学特性的气体检测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基于声速测量、声衰减测量的气体浓度检测方法和多组分混合气体浓度测量方法,并通过实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测量准确性。本文的研究工作使利用声学技术检测气体浓度成为可能,也将进一步推动气体传感技术的发展。

杨钰琳[5](2021)在《基于次声波的特定事件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很多自然事件和人工事件发生时都能产生次声波,例如雷电、台风、化学爆炸等。次声波作为全球禁核组织开展核查的重要效应之一,具有传播远、不易衰减的特点。因此研究次声波的信号特征和基于它的事件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特定事件的异常次声波信号进行研究,综合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三种信号处理技术与信息熵理论,分别提取了次声波信号的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时频域特征。同时,使用机器学习模型中的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不同特征提取算法在次声波分类识别中的有效程度。在分类识别方面,还探究了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在本研究中的可行性,采用RNN的变体LSTM、GRU模型对信号数据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特征提取的SVM算法中,信号经希尔伯特黄变换后计算的特征分类效果最好;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实验中,LSTM的分类结果优于GRU。为了充分利用数据,本文探究了数据融合技术在本课题中的应用,对比了不同级别数据融合的特点,并基于数据级融合提出具体实现方案,采用自适应加权平均算法求得来自多传感器次声波数据的融合曲线。除此,本文基于时延估计定位算法,进行了多传感器三角阵仿真定向实验。本文结合研究结果,根据需求分析,按功能将基于次声波的特定事件探测系统划分为系统管理、事件分析、数据融合、事件展示四个模块。针对上述模块,分别进行了业务逻辑分析、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并对各功能点进行编码开发。实现了对用户上传的次声波信号文件的备份存储、分析与分析结果管理,同时还考虑到系统使用中的安全性,融入了权限管理。

王超群[6](2021)在《通信光缆安全监测中DAS信号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基于Φ-OTDR技术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DAS在通信光缆安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近年来,DAS信号的特征和信息提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后续目标识别的成败。如何有效提取DAS信号特征进行正确、稳定的识别一直是DAS在通信光缆安全监测应用中的最大难题。本文对国内外基于DAS的通信光缆安全监测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DAS信号识别采用的方法目前只考虑了信号的人工特征或深度学习特征,忽略了两种方法能提取不同层次的特征,没有充分利用信号的所有信息,同时,有文献指出将人工特征与深度学习特征混合使用,可以达到比单独使用某类特征更好的效果。本文在这种思路启发下,提出了基于人工特征与深度学习特征共同使用的方法来识别DAS信号,所做具体工作如下:(1)现在主流的DAS信号识别主要使用人工特征或者是深度学习特征,单独使用人工特征严重依赖于专家知识,包含的信息不够充分,而单独使用深度特征存在严重的过拟合问题,深度学习方法不够可靠,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人工特征和深度特征混合使用的识别方法,充分利用了DAS信号的有效信息。(2)基于人工与深度特征混合的DAS识别方法。利用现场信号建立数据库,首先在CNN网络正确率90.9%的条件下,提取网络中输入到全连接层之前的参数,再提取人工特征,将两类特征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高维特征向量,多角度地反映DAS信号的特征,过多的特征可能导致信息冗余,因此本文采用特征选择的方法,每个提取的特征用F值和最大互信息系数的加权融合进行打分,筛选出重要特征,实验发现选前110维特征已经能够达到有效识别DAS信号的目的,通过XGB(极端梯度提升)进行分类,速度很快(10ms量级),时效性可以达到系统和项目中的要求,平均准确率可达95%。(3)本文借鉴Google提出的wide and deep模型思路,进一步通过新网络实现人工特征与深度学习特征的混合使用,以此来实现DAS信号的高效识别。人工特征模块通过数据库离线提取信号的人工特征,仅更新权重参数,大大减少了训练时间,深度特征模块提取信号的深度学习特征,通过网络不断迭代网络中的参数,最后通过全连接层,识别事件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网络结构参数和损失函数,识别时间为10ms量级,最终准确率可达98.3%,又快又好,为解决DAS在通信光缆安全监测应用中的最大难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张天卿[7](2021)在《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工业原料,在当今的工业和社会发展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和提高石油的勘测开采能力,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与日俱增的石油需求总量和开采强度,结构多孔、渗出率高的整装砂岩石油储藏越发难以寻求,因此,研发勘测能力更强、精准度更优、效率更高的高性能测井仪器以应对结构更复杂、测井难度更大的潜在油气储层勘测,成为各大油气勘测开采公司的关注重点。超声成像测井技术是在信息技术、电视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兴测井技术,是当今石油测井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超声成像测井技术基于超声换能器技术和声波传输反射物理原理,可以通过提取超声回波关键信息以成像图的形式直观反映井壁裂缝和孔洞的储藏发育情况,具有成像分辨率高、测井信息反映直观、可靠性高等优点。本文主要对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硬件电路设计和主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进行论述。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课题意义,总结国内外超声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并从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总体结构和运用的超声成像测井原理对仪器系统进行介绍。之后针对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设计指标和功能定位进行需求分析,并据此提出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和仪器工作流程规划。根据总体结构设计的硬件电路模块划分,本文重点论述各硬件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和实现情况,解释各电路模块功能实现、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软件程序设计根据硬件功能模块设计和仪器功能需求定位,重点论述主控制器PIC单片机的用户测试程序交互通信、上位机指令解析处理、程控放大模块自动增益控制等软件程序的设计实现情况,此外还将介绍PIC在线下载程序升级功能原理和FPGA关于信号调理采集模拟通道时变增益模块的控制程序设计和实现情况。最后,本文将从实验室单板调试和井下测试仪器系统联调测试两个方面,对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功能、性能进行分析,论证各项功能的实现情况,并简要介绍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室单板调试结果和实际测试环境下的系统联调测试结果表明,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能够满足现阶段各项设计要求。

崔晓龙[8](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张晓波[9](2020)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以广东省惠州市潼湖新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是应对城市发展规模上限约束、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及城市交通拥堵等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度相结合,建立具有科学性、可对比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体系,揭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的耦合效应。本文以潼湖新区为案例,开展地下空间的单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及承载状态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及开发适宜性,以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主要成果包括:(1)解析影响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多要素地质特征。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解析了案例区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空间分布、含水层水力联系、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变化等特征,分析了不良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及水土污染等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性问题,其中,不良工程地质为软弱层欠压实、软硬接触带承载力不均以及破碎带稳定性差等;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主要发生在4~9月强降雨期的残丘区及平原区;以水体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已对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2)初步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并实现集成应用。从环境地质条件、水土地球化学、地质灾害、敏感地质体等方面进行单要素评价,根据综合资源环境承载本底及状态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原理,纳入城市预期发展规模及人口规模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关系,集成评价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3)定量揭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适宜性的耦合效应。利用地表和地下两大系统中地质环境、水土环境、敏感地质体、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五个子系统中23个指标进行定量测度,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双向等级,揭示研究区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承载状态总体盈余的综合承载特征。案例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适宜性耦合效应主要体现在地下空间地质要素之间、地下空间地质要素与地下建筑以及地表建筑之间的三种耦合形态。

江宁[10](2020)在《基于多载波的超声波固态介质数据传输系统》文中指出在一些无法布设电缆而无线电波又无法穿透的环境下,可以利用超声波能在固体介质传播且衰减较小的特点实现数据通信。但是超声波换能器往往频带较窄使得载波带宽较小且在固体介质中容易产生多径干扰而影响通信性能。本文针对这种环境,利用现代通信中常用的多载波技术辅以其他通信算法设计了一套软硬件平台并研究了其改善固体介质中超声波通信性能的能力。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超声波在固态介质内的传播规律和超声波换能器特性对通信带来的影响,并使用多载波通信的数学模型建立一个发送机-接收机的模型,通过性能分析针对传输过程中的误码使用卷积编码提高差错控制的能力。通过对主要算法的仿真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参数。综合硬件和软件知识,采用两个STM32F407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分别实现一个发送机和一个接收机的软硬件系统。系统硬件上,主要包含数-模转换电路、换能器驱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和模-数转换电路;软件上,主要使用C语言和C#语言设计了嵌入式控制程序,实现了多载波收发算法、数字FIR滤波算法、卷积编/解码算法以及上位机测试程序及其通信接口等功能。最后,对该系统做了测试并分析了结果。研究设计与实验结果说明,使用多载波通信的优点能够较好的克服由于换能器特性与多径干扰带来的相位偏移,在获得良好通信效果的同时能够缩短码间间隔从而提高通信速率。本通信系统具有成本低廉、通信速率较快、通信可靠性较高等特点,对于利用超声波在特殊场合穿透固态介质进行数据通信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二、一种识别声波逻辑的简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识别声波逻辑的简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震动感知的运动目标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震动信号的运动目标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1.2.1 目标检测算法
        1.2.2 目标分类算法
    1.3 目标识别算法的研究案例综述
        1.3.1 目标检测研究
        1.3.2 目标分类研究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4.1 挑战性问题与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运动目标诱导震动信号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运动目标产生震动信号的机理
        2.2.1 地面运动目标的力学模型
        2.2.2 低空飞行目标的声震耦合模型
    2.3 震动信号的传播机理
        2.3.1 地震波概述
        2.3.2 瑞利波在多层介质中的传播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ITEX02 数据集分析与JL数据集构建
    3.1 引言
    3.2 SITEX02 数据集
        3.2.1 实验描述
        3.2.2 数据分析
    3.3 JL数据集
        3.3.1 数据采集系统
        3.3.2 数据采集实验
        3.3.3 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容量维数与支持向量机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信号的分形容量维数
        4.2.1 混沌与分形
        4.2.2 分形维数
        4.2.3 分形容量维数的计算
        4.2.4 实际信号的容量维数分析
    4.3 使用支持向量机完成容量维数的辨识
        4.3.1 超平面
        4.3.2 线性支持向量机
        4.3.3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4.3.4 线性与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的比较
    4.4 基于容量维数与线性支持向量机的目标检测算法模型
    4.5 实验与讨论
        4.5.1 算法评估指标
        4.5.2 案例研究Ⅰ(以SITEX02 数据为例)
        4.5.3 案例研究Ⅱ(以JL数据为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压缩观测的震动深度神经网络目标分类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压缩观测理论分析
        5.2.1 压缩观测思想
        5.2.2 特征保留与噪声压制
        5.2.3 应用压缩观测值的目标分类
        5.2.4 压缩观测作为特征提取
    5.3 基于压缩震动观测值的深度特征分类算法模型
    5.4 实验与讨论
        5.4.1 算法评估指标
        5.4.2 案例研究Ⅰ(以SITEX02 数据为例)
        5.4.3 案例研究Ⅱ(以JL数据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与创新点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隧道岩体参数钻机感知系统及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钻孔过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岩层界面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钻进参数与岩石力学参数关系研究现状
        1.2.4 钻进响应与岩石力学参数关系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试验系统
    2.1 钻进参数主动定量控制
        2.1.1 钻进参数主动定量控制提出
        2.1.2 数字钻探装备及应用现状
    2.2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研制
        2.2.1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概况
        2.2.2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组成
        2.2.3 钻进参数主动控制的实现
    2.3 类岩石材料配置与钻进相似理论推导
        2.3.1 类岩石材料配置
        2.3.2 类岩石材料室内试验结果与参数选取
        2.3.3 钻进相似理论推导
    2.4 岩体数字钻探测试
        2.4.1 岩体数字钻探试验流程
        2.4.2 岩体数字钻探试验方案设计
        2.4.3 岩体数字钻探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岩层界面识别方法
    3.1 岩体钻进功能理论与可钻性
        3.1.1 岩体钻进功能分析
        3.1.2 岩石可钻性
    3.2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界面识别方法
        3.2.1 可钻性指标对地层识别的敏感性
        3.2.2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岩层界面识别过程
        3.2.3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岩层界面识别试验设计
    3.3 岩层界面识别试验结果分析
        3.3.1 岩体钻进参数对岩层倾角的敏感性分析
        3.3.2 岩层界面对钻进速度的敏感性分析
        3.3.3 基于时均破碎比功的岩层界面识别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钻进参数与岩体力学参数关系研究
    4.1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4.1.1 岩石试件制作
        4.1.2 室内参数测定
    4.2 岩石室内数字钻进试验与分析
        4.2.1 岩石室内数字钻进试验
        4.2.2 岩石钻进参数对岩石强度敏感性分析
        4.2.3 岩石钻进参数对地应力的敏感性分析
    4.3 岩石钻进数值模拟研究
        4.3.1 离散单元法
        4.3.2 岩石参数标定
        4.3.3 岩石钻进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钻进响应与岩体力学参数关系研究
    5.1 岩石室内数字钻进声学响应试验与分析
        5.1.1 声的产生、测量与评价
        5.1.2 岩石钻进声学响应试验
        5.1.3 岩石钻进声级与岩石力学参数回归分析
    5.2 岩石室内冲击响应试验与分析
        5.2.1 钻杆应力波的产生、测量与评价
        5.2.2 岩石室内冲击试验研究
        5.2.3 岩石室内冲击响应分析
    5.3 室内冲击岩石固有频率监测与分析
        5.3.1 固有频率
        5.3.2 岩石固有频率室内测试试验
        5.3.3 岩石固有频率与加载应力大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
    6.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岩石强度预测模型
        6.1.1 多源数据融合概述
        6.1.2 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6.1.3 模型构建
    6.2 岩石参数智能评价分析
        6.2.1 训练集与验证集选取
        6.2.2 多源数据学习模型建立
        6.2.3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分析
    6.3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
        6.3.1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开发
        6.3.2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在读期间获取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句法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动物交流叫声句法结构与功能
    1.2 动物交流叫声与人类语言
    1.3 动物交流叫声句法结构与功能
        1.3.1 鸟类交流叫声句法结构研究
        1.3.2 哺乳类交流叫声句法结构研究
        1.3.3 动物交流叫声句法结构功能研究
    1.4 动物交流叫声句法结构研究方法
    1.5 机器学习在动物声学研究中的应用
        1.5.1 浅层机器学习模型在声学研究中的应用
        1.5.2 深度学习方法在声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蝙蝠交流叫声研究现状
    1.7 研究对象的选择
    1.8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特色与意义
第二章 运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分离重叠叫声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物种选择
        2.2.2 声音录制与分析
        2.2.3 数据准备
        2.2.4 模型训练
        2.2.5 重叠叫声分离
        2.2.6 模型评估
    2.3 研究结果
        2.3.1 重叠声信号的分离结果
        2.3.2 分离准确性判别
        2.3.3 分离后声信号的应用分析实例
    2.4 讨论
第三章 开发叫声序列分析程序开发探究马铁菊头蝠激进叫声句法结构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采集与声音录制
        3.2.2 马铁菊头蝠激进叫声序列筛选
        3.2.3 马铁菊头蝠叫声序列自动分析程序开发
        3.2.4 叫声序列句法结构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序列数据库
        3.3.2 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分析程序
        3.3.3 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序列排列组合规律
    3.4 讨论
第四章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比较马铁菊头蝠不同背景下交流叫声句法结构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马铁菊头蝠激进叫声与胁迫叫声录制
        4.2.2 机器学习模型特征选择
        4.2.3 机器学习模型选择
        4.2.4 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与评估
        4.2.5 回放实验
    4.3 研究结果
        4.3.1 机器学习分类结果与重要特征比较
        4.3.2 激进叫声与胁迫叫声序列结构差异
        4.3.3 马铁菊头蝠对不同背景叫声序列的行为反应
    4.4 讨论
        4.4.1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类蝙蝠叫声
        4.4.2 不同背景下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的句法结构差异
        4.4.3 马铁菊头蝠不同背景交流叫声序列可能具有的含义
第五章 运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分析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句法结构的功能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蝙蝠样本采集
        5.2.2 回放实验
        5.2.3 数据分析与统计
    5.3 研究结果
        5.3.1 马铁菊头蝠对音节类型不同的叫声序列的行为反应
        5.3.2 马铁菊头蝠对音节顺序不同的叫声序列的行为反应
        5.3.3 马铁菊头蝠对重复次数不同的叫声序列的行为反应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4)基于声学特性的多组分气体浓度检测机理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基于声学特性的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基于声速的气体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声衰减理论的气体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声学技术气体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气体浓度的声学检测机理
    2.1 气体波动方程
        2.1.1 理想气体波动方程
        2.1.2 非理想气体波动方程
    2.2 气体浓度的声速检测机理
        2.2.1 理想气体声速模型
        2.2.2 气体浓度与声速的相关性模型
        2.2.3 气体浓度声速测量方法
    2.3 气体浓度的声衰减检测机理
        2.3.1 气体声学的经典衰减机理
        2.3.2 气体声学的弛豫衰减机理
        2.3.3 气体声学的复合衰减机理
        2.3.4 声衰减的测量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声速相位差的气体浓度检测方法研究
    3.1 声速相位差的检测原理及分析
    3.2 声速相位差的数字脉冲混频检测方法
        3.2.1 气体相位差检测问题分析
        3.2.2 混频方法机理
        3.2.3 数字脉冲混频的算法构建
        3.2.4 相位差混频检测方法的误差分析
        3.2.5 数字脉冲混频检测方法的实验验证
    3.3 气体声速跨周期相位差的检测方法
        3.3.1 高浓度气体检测中的相位差检测问题分析
        3.3.2 跨周期相位差多频驱动检测机理
        3.3.3 多频驱动的低频包络提取算法构建
        3.3.4 跨周期相位差算法修正
        3.3.5 跨周期相位差多频驱动检测方法数值模拟
        3.3.6 跨周期相位差多频驱动检测方法的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声衰减的气体浓度检测方法研究
    4.1 经典声衰减的气体浓度检测方法
    4.2 驰豫声衰减的气体浓度检测方法
        4.2.1 检测机理模型的构建
        4.2.2 气体有效比热与声波激励频率关系建立
        4.2.3 气体有效比热与气体声速关系建立
        4.2.4 声波波数确定有效比热关系建立
        4.2.5 基于单频驰豫参数测量的双组分气体浓度检测方法
    4.3 驰豫声衰减双组分气体浓度检测的验证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组分气体声特性组合检测方法研究
    5.1 经典衰减与声速结合的多组分气体检测
        5.1.1 多组分双原子混合气体的浓度关系模型构建
        5.1.2 经典衰减与声速结合检测气体的数值模拟
        5.1.3 经典衰减与声速结合检测气体的验证与分析
    5.2 驰豫衰减与声速相结合的多组分气体浓度检测
        5.2.1 驰豫过程的气体浓度检测模型重建
        5.2.2 驰豫过程的气体声速模型重建
        5.2.3 驰豫过程的气体有效声衰减系数重建
        5.2.4 多组分气体双频特征值检测方法
        5.2.5 多组分气体双频特征值检测方法数值模拟
        5.2.6 多组分气体双频特征值检测方法验证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次声波的特定事件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次声信号特定事件探测分析相关理论
    2.1 信号处理
        2.1.1 傅立叶变换介绍
        2.1.2 小波变换介绍
        2.1.3 希尔伯特黄变换介绍
    2.2 分类识别
        2.2.1 支持向量机
        2.2.2 循环神经网络
    2.3 Web系统开发
        2.3.1 Java和Spring Boot框架
        2.3.2 Python和Flask框架
        2.3.3 Vue.js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次声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算法研究
    3.1 数据格式分析
    3.2 基于次声波信号的特征提取
        3.2.1 时域特征提取
        3.2.2 频域特征提取
        3.2.3 时频域特征提取
    3.3 分类识别算法模型
        3.3.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算法模型
        3.3.2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变体LSTM、GRU的分类算法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融合的探究
    4.1 数据融合
        4.1.1 各级别数据融合方案
        4.1.2 基于加权平均算法的数据级融合
    4.2 多传感器时延定位
        4.2.1 多传感器时延定位算法
        4.2.2 多传感器时延定向仿真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次声波的特定事件探测系统的设计
    5.1 需求分析
        5.1.1 需求概述
        5.1.2 系统用户角色与总体用例图
        5.1.3 功能性需求
        5.1.4 非功能性需求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5.2.2 事件分析模块设计
        5.2.3 数据融合模块设计
        5.2.4 历史事件展示模块设计
    5.3 接口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次声波的特定事件探测系统的实现
    6.1 功能模块实现
        6.1.1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6.1.2 特定事件分析模块实现
        6.1.3 数据融合模块实现
        6.1.4 历史事件展示模块实现
    6.2 系统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通信光缆安全监测中DAS信号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通信光缆安全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光纤传感信号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纤传感信号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通信光缆安全监测原理及识别方法
    2.1 Φ-OTDR基本原理
        2.1.1 瑞利散射原理
        2.1.2 基于瑞利散射的Φ-OTDR传感原理
        2.1.3 Φ-OTDR性能指标
        2.1.4 基于Φ-OTDR技术的通信光缆安全监测系统
    2.2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信号识别分类方法
        2.2.1 极端梯度提升
        2.2.2 随机森林
        2.2.3 支持向量机
        2.2.4 逻辑回归
    2.3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信号识别分类方法
        2.3.1 CNN的发展历程
        2.3.2 CNN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2.4 基于人工特征和深度特征结合的通信光缆DAS信号识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传感信号的特征工程
    3.1 深度学习特征
    3.2 人工特征
        3.2.1 时域特征
        3.2.2 频域特征
        3.2.3 小波特征
        3.2.4 倒频域特征
    3.3 特征降维及可视化
        3.3.1 主成分分析
        3.3.2 线性判别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合特征的通信光缆安全监测DAS信号识别
    4.1 数据库建立
    4.2 混合指标特征选择
        4.2.1 F值特征选择
        4.2.2 最大互信息系数选择
        4.2.3 混合指标特征选择
    4.3 将人工特征融入神经网络中进行分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评价指标
    5.2 模型测试结果分析
        5.2.1 传统人工特征分类法
        5.2.2 混合指标特征选择法
        5.2.3 融合人工特征新网络法
        5.2.4 模型稳定性
        5.2.5 识别速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技术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进程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总体设计
    2.1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概述
        2.1.1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器结构
        2.1.2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器工作原理
    2.2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需求分析
    2.3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总体结构设计
    2.4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工作流程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主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与实现
        3.1.1 主控制器芯片选型
        3.1.2 主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3.2 机械同步信号整形电路设计与实现
    3.3 EDIB通信通道电路设计与实现
    3.4 信号调理采集通道电路设计与实现
        3.4.1 多路选通电路设计
        3.4.2 程控放大模块电路设计
        3.4.3 时变增益模块电路设计
        3.4.4 带通滤波电路设计
        3.4.5 差分放大驱动电路设计
        3.4.6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5 辅助信息监测电路设计
    3.6 电源电路设计与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PIC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
    4.2 PIC指令解析程序设计与实现
    4.3 程控放大模块控制程序设计与实现
        4.3.1 档位指令控制程序
        4.3.2 自动增益控制程序
    4.4 辅助信息监测程序设计与实现
        4.4.1 板上内温监测程序
        4.4.2 仪器外温监测程序
        4.4.3 发射高压监测程序
    4.5 FPGA时变增益模块控制程序设计
    4.6 PIC在线下载引导程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单板软硬件测试与分析
        5.1.1 单板软硬件测试准备与环境
        5.1.2 PMP总线传输测试
        5.1.3 信号调理采集通道性能测试与分析
        5.1.4 发射采集流程测试
        5.1.5 辅助信息监测模块测试
    5.2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系统联调测试与分析
        5.2.1 系统联调测试准备与环境
        5.2.2 地面系统挂接通信测试与分析
        5.2.3 机械同步信号整形性能测试与分析
        5.2.4 仪器系统水槽成像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以广东省惠州市潼湖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1.1.1 研究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多要素城市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格局与特征
        2.1.2 区位分析
        2.1.3 产业经济分析
    2.2 影响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多要素地质特征
        2.2.1 水文地质
        2.2.2 工程地质
        2.2.3 环境地质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3 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与“双评价”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评价
    3.1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3.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要素评价
    3.3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3.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选取
    3.5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3.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耦合效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评价”方法在潼湖新区的应用
    4.1 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要素评价
        4.1.1 地质环境评价
        4.1.2 水土环境评价
        4.1.3 敏感地质体评价
        4.1.4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4.1.5 城市发展预期规模及地下空间需求
    4.2 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4.2.1 指标数据归一化
        4.2.2 指标重要性排序
        4.2.3 评价结果修正
        4.2.4 结果分析
    4.3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4.3.1 评价过程
        4.3.2 评价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惠州市潼湖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策
    5.1 潼湖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5.1.1 开发利用现状
        5.1.2 开发利用特点
    5.2 潼湖新区地下空间需求评估与开发要求
        5.2.1 资源潜力与需求评估
        5.2.2 基于“双评价”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念解析
        5.2.3 基于“双评价”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探索
    5.3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途径研究
        5.3.1 地下空间资源确权
        5.3.2 支撑主体功能区划
        5.3.3 指导地下空间分层利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基于多载波的超声波固态介质数据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固体中超声波的多载波通信理论介绍
    2.1 超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特性
        2.1.1 固体中超声波的基本特性
        2.1.2 超声波固态介质传输模型
        2.1.3 超声波在固态介质中的多径效应
        2.1.4 超声波在固态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2.2 超声波换能器的特性
        2.2.1 超声波换能器的工作原理
        2.2.2 超声波换能器的频率特性
    2.3 多载波技术
        2.3.1 扩频技术
        2.3.2 多载波扩频通信
    2.4 差错控制编码
        2.4.1 差错控制编码概述
        2.4.2 卷积码的编码
        2.4.3 卷积码的维特比译码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体中超声波的多载波通信算法仿真
    3.1 固体中超声载波通信算法仿真环境的搭建
    3.2 数字多载波调制/解调的参数选取与仿真
    3.3 数字维纳滤波器的参数选取与仿真
    3.4 卷积编码/解码参数选取与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中超声波的多载波通信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设计
    4.2 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4.3 发射端电路
        4.3.1 数-模转换电路
        4.3.2 功率放大电路
    4.4 接收端电路
        4.4.1 电源电路
        4.4.2 放大与滤波电路
        4.4.3 电位调整电路
        4.4.4 模-数转换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体中超声波的多载波通信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设计
        5.1.1 软件设计框图
        5.1.2 开发平台搭建
    5.2 发送端软件设计
    5.3 接收端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数据分析
    6.1 系统调试
        6.1.1 硬件调试
        6.1.2 软件调试
    6.2 性能测试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一种识别声波逻辑的简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震动感知的运动目标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 宾康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隧道岩体参数钻机感知系统及识别方法研究[D]. 刘正好.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马铁菊头蝠交流叫声句法结构与功能研究[D]. 张亢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声学特性的多组分气体浓度检测机理及方法研究[D]. 孙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次声波的特定事件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钰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通信光缆安全监测中DAS信号识别方法研究[D]. 王超群.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设计与实现[D]. 张天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9]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以广东省惠州市潼湖新区为例[D]. 张晓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10]基于多载波的超声波固态介质数据传输系统[D]. 江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标签:;  ;  ;  

识别声音逻辑的简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