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家养SD大鼠遗传距离

DNA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家养SD大鼠遗传距离

一、DNA指纹图技术对国内SD大鼠遗传距离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菁[1](2011)在《大鼠SNP遗传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遗传检测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从蛋白到基因组序列,从宏观到微观,以达到准确、快速、高通量的检测要求。目前,国内外对近交系小鼠SNP遗传检测的研究较多,而对大鼠SNP遗传标记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T1)上SNP遗传标记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T1)是决定近交系大鼠免疫遗传品质最主要的基因群,也是进行遗传学检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论文以大鼠RT1复合物基因组中具有多态性的单个核苷酸(SNP)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三种SNP遗传检测方法,为实验大鼠的遗传质量控制提供新的遗传检测手段。本研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建立大鼠SNP直接测序分型遗传检测方法。通过比对NCBI Nucleiotide数据库,查询BN与F344近交系大鼠多态性程度高的区域即RT1区序列,选定多态性信息丰富的5个区域(A区、B区、C区、D区、E区),以国内7种近交系大鼠(BN、F344、WKY、LEW、SHR、MIJ和HFJ)为模板进行扩增,目的片段经直接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获得10个SNP多态性位点,即A区序列545位(A/G);B区序列279位(T/C)、548位(A/C);C区序列207位(C/T)、356位(T/C)、386位(C/T);D区序列192位(A/G);E区序列135位(C/T)、425位(A/G)、683位(A存在/缺失)。其中5个SNP位点已在NCBI SNP数据库中公布且获得RS号。3个区域(B区、C区、E区)的多态性信息丰富,每300bp包含1个SNP位点。不同品系大鼠在这5个区域上拥有不同的基因型,由此建立SNP直接测序的遗传检测方法,能够对常用近交系大鼠和新培育品系进行鉴定。第二部分是建立大鼠SNP荧光定量PCR遗传检测方法。在大鼠RT1区选择9个有效的SNP位点(RS13458024、RS13457316、RS13456231、RS8159611、RS8149053、RS8156941、RS8166089、RS8160925、RS13448591),并设计相应的Taqman MGB探针。制备每个SNP位点不同基因型的质粒对照品,以验证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表明,2个Taqman MGB探针(RS13457316、RS8156941)荧光扩增信号不强并无法准确判定SNP位点的基因型,检测效果较差;7个探针能够准确判定对照品的基因型,特异性强。使用这7个探针能够鉴别国内常用大鼠品系(BN、F344、WKY、LEW、SHR)和新培育品系(MIJ、HFJ)的基因型。实验中对于鉴别LEW/WKY、MIJ/HFJ这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系,仍需要在研究中扩大检测的SNP位点数目进行区分。第三部分是建立高保真酶特异性SNP遗传检测方法。在单管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PCR中引入高保真酶的校正机制和硫代磷酸化修饰引物的抗外切酶作用,建立高保真酶特异性SNP检测方法。在RT1区177个SNP位点中选择多态性信息含量丰富的12个SNP为遗传检测位点(RS13458024、RS13457316、RS13456231、RS8159611、RS8149053、RS8156941、RS8166089、RS8160925、RS13448591、RS13451966、RS8158177、RS13458074),经实验优化后得到9个SNP位点的高保真酶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够对国内5种大鼠近交系(BN、F344、WKY、LEW、SHR)和2种新培育品系(MIJ和HFJ)进行基因型检测和品系间鉴定,其基因型结果均经测序验证,证实方法的特异性和可靠性。其次,使用该方法对国内培育的30只SD大鼠进行遗传检测。在9个SNP位点上,其中4个位点在SD群体中完全纯合,在RS13448591(A/G)、RS13458024(A/G)、RS13458074(T/C)、RS13457316(A/G)、RS13456231(T/C)这5个位点上出现杂合型,群体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杂合子基因型频率观察值依次为0.1667,0.4333,0.4667,0.2667,0.1000,期望杂合度Nei(1973)依次为0.1528,0.4061,0.4444,0.2778,0.0950,遗传多样性Shannon指数(I)依次为0.2868,0.5961,0.6365,0.4506,0.1985,对这5个多态性位点的群体基因型进行X2检验,显示其P值均大于0.05,该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中,以SNP为遗传标记,分别使用直接测序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及高保真酶特异性检测技术,建立三种不同的SNP遗传标记的检测体系,并把这些方法应用于近交系大鼠常用品系和新培育品系的遗传检测中。还对封闭群大鼠的SNP位点的基因型进行研究,对其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杂合性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不仅为近交大鼠品系间的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而且还为近交系和封闭群大鼠的遗传检测提供了新技术。本研究对提高我国实验动物遗传检测技术水平,促进生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静[2](2009)在《浙江省主要鸭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浙江省9个鸭群体(缙云Ⅰ系,缙云Ⅱ系、缙云青壳系、绍兴鸭带圈白翼梢系、绍兴鸭红毛绿翼梢系、绍兴鸭白羽系、绍鸭青壳系、白羽番鸭和灰羽番鸭),总计230份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20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遗传分化系数以及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得到了由Nei氏遗传距离和标准遗传距离为基础的UPGMA聚类图,从分子水平上反映9个鸭群体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20个微卫星标记在这9个鸭群体中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15.4个,数目最多的位点是AY493301,为49个,最少的位点是APL515886和AY587043,为4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分布不平衡。2.20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鸭群体中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其平群杂合度在0.5860和0.6918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5501和0.6372之间。其中绍鸭青壳系的遗传变异程度最大,其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918和0.6372;而缙云青壳系的遗传变异程度相对较小,其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860和0.5319。3.F-统计检验结果显示:9个鸭群体在20个位点上的亚群体间的固定指数(Fis)的平均值为0.1045。Fst的平均值为0.2967,说明这几个品种呈高度分化状态。基因流(Nm)在3.2030(AY498543)和0.1825 (CM0271211)之间变动,平均值为0.5926。4.遗传分化系数(GST)计算表明:9个鸭群体的GST值为0.266935,其中以微卫星AY587043分化最大为0.470119,微卫星AY493289分化次之为0.329975。说明有26.69%的遗传多样性分布于群体间,剩余的73.31%分布于群体内,其分化程度较大,这是由于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地理隔离造成的。5.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DA遗传距离进行系统发生树的法聚类法聚类和NJ法聚类,并用bootstrap重抽样技术对各系统发生树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其中以Ds遗传距离UPGMA法聚类的结果较准确,9个鸭群体大致可聚为3类:Ⅰ类缙云Ⅰ系、Ⅱ系先聚在一起,再与缙云青壳系聚在一起,然后与绍鸭带圈白翼梢系,绍鸭红毛绿翼梢系,绍鸭青壳系聚为一类;Ⅱ类绍鸭白羽系独自聚为一类;Ⅲ类白羽番鸭、灰羽番鸭聚为一类

李瑞生[3](2009)在《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建立猕猴遗传检测方法及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的发展,对标准化实验猕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建立并提供遗传背景清楚的标准化实验猕猴,将对生命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实验动物科学是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其发展和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从整体水平看,我国实验动物工作的发展还不平衡,标准化进程和水平也不一致,尤其是实验猕猴等大型实验动物,不管是资源丰厚程度,还是自身的研究力度都相当薄弱。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是评价动物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各种动物品系应具有的遗传特性,检查是否存在杂合性、基因突变和遗传污染等,以确定被检对象是否符合该群体的生物学特性。微卫星DNA标记技术由于其具有高度地灵敏性、特异性和多态性,方法简便、快速和廉价等特性,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和遗传结构多样性分析中,是目前公认的物种遗传多样性评估的最佳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也是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本实验研究通过优化各猕猴微卫星DNA位点的复性温度和Mg2+浓度等PCR扩增反应体系条件,从100个位点中筛选出D1S1594、D1S533、D3S3045、D21S1246、D7S513、D6S493、D6S2419、D4S1645、D5S820、D5S1470、D5S1466、D14S255、D15S644、D10S611、D20S171、D12S372、D2S1333、D12S67、D2S146、D11S2002、D11S1352、D9S934、D17S1290、D17S791、D13S797、D18S536、D18S869、D19S571、D19S559和D16S403等30个具有多态性高、等位基因数多和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微卫星DNA位点。利用这30个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对北京地区恒河猴种群的28只个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监测分析,其等位基因数均在7条以上,最高的达到了11条。应用Popgene3.2软件分别对其基因频率、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H)和香隆信息指数(I)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其基因频率为0.03570.3214;观察等位基因数为7.000011.0000,平均为8.0814;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15798.5217,平均为6.5449;基因多样性为0.80610.8827,平均为0.8453和香隆信息指数为1.79592.1682,平均为1.9606,这些监测指标较好地反映出该群体多样性的遗传结构特点,构建了恒河猴种群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的DNA指纹判定图谱。同时利用这30个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对北京地区食蟹猴种群的28只个体的遗传结构也进行了监测分析,其等位基因数均在5条以上,最高的达到了10条。应用Popgene3.2软件分别对其基因频率、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H)和香隆信息指数(I)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其基因频率为0.03570.2500;观察等位基因数为5.000010.0000,平均为7.1501;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61188.3404,平均为6.4255;基因多样性为0.78320.8801,平均为0.8402和香隆信息指数为1.57022.1592,平均为1.8925,这些监测指标较好地反映了该群体多样性的遗传概貌,说明了该群体具有一定的杂合性和多样性,符合封闭群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从而建立了食蟹猴种群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的DNA指纹判定图谱。为了进一步了解猕猴属中恒河猴亚种间以及恒河猴与食蟹猴群体间遗传结构的差异,本实验根据其在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中的等位基因数多、多态性好、图带清晰和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等特点,从中选取D1S1594、D1S533、D3S3045、D7S513、D6S2419、D4S1645、D5S1466、D15S644、D10S611、D12S67、D2S146、D11S1352、D13S797、D18S536和D18S869等15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DNA位点,利用这些位点对来源于北京地区、四川地区的各50只恒河猴(雌雄各半)和来源于北京地区自繁的5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等三个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DNA多态性和群体间遗传距离的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的位点在三个群体中均呈现较高的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均在8条以上,最多的达到了11条。食蟹猴群与两个恒河猴群体间的D1S533、D3S3045、D6S2419、D4S1645、D10S611、D12S67和D18S869等7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存在差异,利用这7个差异性微卫星DNA位点可以对食蟹猴群和恒河猴群进行有效地鉴别;对于北京地区和四川地区的两个恒河猴亚群间D12S67位点和D18S869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存在差异,利用这2个差异性微卫星DNA位点可以对两个恒河猴亚群的遗传结构进行有效地鉴别分析。通过对三个猕猴群体等位基因数相同的微卫星DNA位点数比例的多少来反映群体间遗传距离的远近,结果两个恒河猴亚群间等位基因数相同的微卫星DNA位点数为13个,占总位点数的86.7%,高于北京地区和四川地区的恒河猴群与食蟹猴群之间等位基因数相同的微卫星DNA位点数,分别为9个和8个,占总位点数的60%和53.3%,说明了两个不同恒河猴亚群间的遗传距离比与食蟹猴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要近。总之,本实验利用所筛选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DNA位点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猕猴群体遗传结构多样性的遗传概貌,构建了猕猴群体遗传结构多样性的DNA指纹判定图谱,从而确立了恒河猴和食蟹猴微卫星DNA标记的分子遗传质量监测方法以及恒河猴与食蟹猴种群遗传结构的鉴别分析方法,填补了国内实验动物恒河猴和食蟹猴遗传质量监测方法的空白,为今后建立完整的猕猴种群遗传背景资源库,分析研究其基因配型、亲子鉴定和群体遗传距离,鉴别恒河猴不同亚种和食蟹猴种群,选择群体内最佳雌雄配对繁殖比例,指导恒河猴和食蟹猴的生产繁殖,建立血缘系谱明确、遗传背景清楚的猕猴个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将为今后把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应用到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陈丙波,张聪,王根,黄戎娟[4](2008)在《DNA分子标记在实验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DNA分子标记技术很多,基本都是建立在RFLP、PCR和重复顺序的基础上的。本文重点介绍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微卫星DNA(STR)标记、DNA指纹(DFP)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等几种重要的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定义、结构、分布、组成、保守性、优点及丰富的多态性等。并重点介绍了微卫星DNA(STR)标记在分子遗传监测、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血缘关系及个体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张建勤[5](2008)在《固原鸡耐寒性状微卫星标记及其相关基因遗传变异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固原鸡的耐寒性状为主要研究目的,以耐寒品种一藏鸡、不耐寒的海赛克斯鸡、耐热品种一文昌鸡以及固原鸡回交产生F2作为对照群,共计766个个体为试验材料,对固原鸡的耐寒性能及相关表型性状和生产性状进了对比测试,进一步利用微卫星标记的方法对26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扫描,并通过PCR-SSCP标记技术对耐寒性状相关的3个候选基因—TYR基因的5’调控区及第1外显子共6个位点;PPARa基因编码区共7个位点;NPY基因第2外显子共2个位点的遗传变异进行检测分析。旨在寻找与耐寒性状相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相关候选基因和表型性状及生产性状,为下一步精确定位固原鸡耐寒基因打下科学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为寒冷地区的家鸡选种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具有耐寒特性的固原鸡经过与不耐寒的海赛克斯鸡杂交,其后代----固原红鸡相对于其亲本海赛克斯鸡耐寒性明显提高(P<0.01)。这说明固原鸡可能具有耐寒基因,并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通过低温下对固原鸡耐寒性能与表型及生产性状测试结果表明,固原鸡的耐寒性与羽色、肤色并无显着相关(P>0.05)。对照组海赛克斯鸡的采食量显着低于固原鸡(P<0.01),产蛋量显着高于固原鸡(P<0.01)。在固原鸡群体内乌鸡的产蛋量显着低于固原土鸡(P<0.01),但采食量差异不显着(P>0.05)。固原鸡的耐寒性与体重之间相关系数为r=0.4235,但经过相关系数显着性检验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体重与耐寒性无直接连锁关系。(2)本研究通过对26个微卫星位点的扫描,结果表明,固原鸡、藏鸡和文昌鸡作为中国典型的地方品种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藏鸡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变异,杂合度达到0.8220。海赛克斯鸡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小,杂合度仅为0.4211。3个中国品种间存在极显着的遗传分化,达到45.06%。表明3个中国鸡品种间大约45%的遗传变异源自品种间的差异。固原鸡和藏鸡的遗传距离很近,可聚为一类。文昌鸡与这两个品种鸡均遗传距离均较远,单独聚为一类;海赛克斯鸡与三个中国品种均遗传距离均较远,单独聚为一类。(3)首次发现在微卫星LEI212位点上耐寒品种固原鸡、固原鸡F2代和藏鸡所有个体均有扩增产物,而耐热品种文昌鸡和不耐寒品种海赛克斯鸡只有极个别个体有扩增产物。在MCW0141位点上各等位基因在4个品种鸡之间的分布经独立卡方检验表明,耐寒品种与耐热品种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P<0.01),耐寒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与GenBank比对与查询,这两个位点分别位于鸡的6号和3号染色体,表明这两个位点与鸡的耐寒性存在关联,可作为鸡耐寒性标记位点。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通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微卫星各位点多态与固原鸡体重的相关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在MCW0169位点上的BE型、在MCW0351位点上的CD型、在MCW0166位点上的BB型、在MCW0073位点上的GG型和EE型体重均显着或极显着的高于其它基因型,表明这4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类型与固原鸡体重性状存在显着相关。(4)采用PCR-SSCP标记技术,对TYR基因第1外显子及其5’调控区共6个位点检测表明,只有TYR1和TYR3位点具有多态性。在TYR1位点上发生C→T的单碱基同义替换,4个群体在该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3个中国鸡品种中均检测到三种基因型(CC、CT、TT),CC型在海赛克斯鸡中没有检测到。独立x2检验分析表明,除文昌鸡和藏鸡间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差异不显着外(P=0.883和P=0.441均>0.05),其它品种间频率差异均极显着(P<0.01)。在TYR3位点上发生G→A的单碱基替换突变,在3个中国鸡品种中均检测到三种基因型(AA、AG、GG),AA型在海赛克斯鸡中没有检测到。藏鸡和海赛克斯鸡在该位点处于极不平衡状态,固原鸡与文昌鸡均处于平衡状态。独立x2检验分析表明,文昌鸡和固原鸡品种间频率差异不显着(P=0.678和P=0.710均大于0.05),其余品种间频率差异极显着(P<0.01)。TYR基因的5’侧翼区以及第1外显子区域的变异在耐寒品种与不耐寒品种之间并无显着的差异,所以该基因多态性与鸡的耐寒性并无直接关联。(5)采用PCR-SSCP标记技术对PPARα基因编码区共计7个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检测。只有P4位点检测到多态,通过与GenBank比对(AF163809)发现1026 nt、1029 nt和1065 nt三处变异,前两处变异属于同义突变(A→G,C→T),1065 nt处变异(缺失一个G碱基)属于移码突变。固原鸡和藏鸡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AA,BB和AB),文昌鸡检测到4种基因型(AA,BB,AB,CC),而海赛克斯鸡只检测到DD和EF型,只有海赛克斯鸡在1065 nt处存在移码突变。首次发现该基因变异位点的不同与鸡不同生产用途存在关联。该位点有可能成为区分不同用途类型鸡的一个有效标记辅助选择位点。通过对该位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进行独立卡方检验分析表明,该位点的变异在耐寒鸡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而在耐寒品种与耐热品种间显着极差异(P<0.01),可能与耐寒性有密切关联,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6)采用PCR-SSCP标记技术对NPY基因的第2外显子共2个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NPY2位点上第1558个碱基处发生T→C突变,此突变引起第23个氨基酸—精氨酸变异为半胱氨酸。并且在该位点上BB型个体在4个群体内的检测概率均较低。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独立卡方检验表明,耐热的文昌鸡与耐寒的固原鸡和藏鸡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但是不耐寒的海赛克斯鸡与3个中国品种鸡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通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NPY2位点多态与对固原鸡体重的相关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AB型体重显着高于AA型(0.01<P<0.05)。该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在品种间分布虽存在显着差异,但与耐寒性并无显着关联。

段天林[6](2008)在《DNA指纹技术对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遗传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近交系小鼠具有遗传的稳定性和表型的一致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中。但由于在近交系小鼠的繁育过程中容易发生遗传污染或突变,应用这样的动物进行试验,不仅会造成经济浪费,而且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加强对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的检测非常必要。长期以来,应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皮肤移植法、毛色基因检测及生化位点检测技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指纹技术已初步被应用于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质量检测。本文通过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遗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并与生化位点标记分析法进行比较,旨在筛选出具有精确、可靠、特异性好的实验动物遗传检测方法,为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技术和标准奠定基础。实验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系扩大群种鼠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发现在2.2Kb-9.4Kb之间均出现了10条以上清晰可见、易于判别的图谱条带。同一品系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带相一致,其相似系数为0.95-1.0;而不同品系近交系小鼠的DNA指纹图带差异很大,其相似系数仅为0.21-0.35。结果证明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具有高度多态性,用其标记的DNA指纹技术能够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只能繁殖四代,第五代可能出现遗传污染。因此,本研究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第四代和第五代扩大群繁育的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品系的小鼠进行了遗传质量检测,发现第四代近交系小鼠品系内DNA指纹图带相一致,其相似系数为0.95-1.0。而第五代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带有差异,其相似系数为0.67-0.79。这表明第四代扩大群没有发生遗传突变或污染,而第五代扩大群已发生遗传突变或污染。生化标记方法是国标规定的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对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生产扩大群繁育的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系扩大群的第四代和第五代进行常规生化标记分析,发现被检的十三个生化基因位点(Car-2, Es-1, Es-3, Gpi1, Hbb, Idh-1, Trf, Ce-2, Es-10, Mod-1, Pgm-1, Gpd-1 and Akp-1)中,三个近交品系小鼠第四代的生化基因位点与国标完全一致。第五代的生化基因位点中,BALB/c小鼠的十三个生化基因位点与标准一致;DBA/2小鼠有一个位点即Idh-1出现异常;C57BL/6小鼠的十个生化基因位点与标准一致,有三个位点即Idh-1、Es-3、Es-1出现异常。将C57BL/6J、BALB/c和DBA/2近交系小鼠第四代和第五代的DNA指纹图与常规生化标记分析法比较,发现DNA指纹技术显示异常的群体生化标记分析未见异常,生化标记分析显示可疑或异常的群体内DNA指纹图差异明显,表明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扩大群遗传检测中比生化标记分析更加灵敏。为了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的各项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本研究对近交系扩大群小鼠的第一代至第五代近交系小鼠进行了血液分析,发现第一代至第四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血液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第五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虽然在遗传检测时发现了遗传突变或污染,但各项血液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上述结果表明,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更具优势。本研究中所用(GGAT)4寡核苷酸探针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利用此探针标记的DNA指纹技术可以对C57BL/6J、BALB/c和DBA/2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谢建云,邵伟娟,胡建华,高诚[7](2007)在《微卫星技术对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14个品系近交系小鼠24个微卫星座位进行遗传分析,以期用微卫星位点分析法区分不同近交系小鼠。方法通过Mouse Genome Informatics数据库确定合适的微卫星位点和引物,对近交系小鼠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不同品系小鼠在所选微卫星座位的基因片段,与数据库小鼠品系数据进行比较,并对14个品系近交小鼠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24个微卫星位点在不同品系的小鼠之间具有多态性,不同品系小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51.526;在不同的亚系之间也有具有多态性。结论微卫星标记方法能区分不同的近交小鼠品系、近交小鼠亚系,为小鼠遗传质量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快捷简便的方法。

王芳,孙以方,段天林,张文慧,安蓓[8](2007)在《寡聚核苷酸探针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两个非放射性标记的寡聚核苷酸探针(GGAT)4和(GTG)5制作BALB/c、C57BL/6J、DBA/2、C3H等4种近交系小鼠的DNA指纹图,比较了两种探针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应用中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探针对上述4种近交系小鼠产生的DNA指纹图的图带数均为8~12条,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品系内的平均DNA指纹图相似系数(-x)在0·92~1·00的范围内,具有相同指纹图的概率(P)均在0·31以上,极显着地高于品系间的相似系数(0·22~0·39)和相同指纹图的概率(P<1·07×10-4)。说明(GGAT)4和(GTG)5两种寡聚核苷酸探针均可用于制作近交系小鼠的DNA指纹图,以对其进行遗传检测。用两种不同的探针进行DNA指纹分析,可以检出基因组中更多的个体特异性信息,结果更加可靠。

王芳[9](2007)在《两种探针DNA指纹图对小鼠遗传检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用人工合成的两种非放射性标记的寡聚核苷酸探针制作的DNA指纹图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的应用,并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探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进一步完善DNA指纹技术,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并为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方法的改进、建立标准的实验小鼠DNA指纹数据库用于不同地区实验室间的使用和参考提供重要信息。方法:采用人工合成的两种生物素标记的探针(GGAT)4、(GTG)5以及Southern杂交的方法制作BALB/c、C57BL/6J、DBA/2、C3H近交系小鼠的DNA指纹图,对这4个品系的小鼠进行遗传检测。通过分析品系内小鼠和不同品系小鼠DNA指纹图的平均图带数、图带大小、平均相似系数((?))、平均等位基因频率((?))、各品系的品系特异性带数(S)及在不同探针下所占百分比(S/T)、相同DNA指纹图的概率(P)等,比较两种探针的重复性和优越性。结果:在所检测的4个近交系小鼠的品系中,两种探针都表现出品系内个体DNA指纹图谱的带型基本一致,不同品系间带型差别明显。用不同的探针得到的指纹图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探针对BALB/c、C57BL/6J、DBA/2、C3H 4种近交系小鼠产生的DNA指纹图的平均图带数均为8~12条,且大部分分布在2kb以上,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品系内平均DNA指纹图相似系数在0.92~1.00的范围内,具有相同指纹图的概率均在3.1×10-1以上,极显着地高于品系间的相似系数和相同指纹图的概率((?)=0.22~0.39,P<1.07×10-4)。另外,(GTG)5探针得到的品系特异性带数百分比略高于(GGAT)4探针。结论:用非放射性标记的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探针(GCAT)4以及(GTG)5所得到的DNA指纹图遗传变异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探针来源容易,杂交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可检测出个体或品系间的遗传距离,同时非放射性标记技术可避免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染。试验还发现(GTG)5探针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比(GGAT)4探针较好,并且用两种不同的探针进行DNA指纹分析,可以检出基因组中更多的个体特异性信息,结果更加可靠。因此这两种探针在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质量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可推广到其他实验动物的遗传检测及临床医学和法医学的应用中。

李瑞生,董罡,吴晓燕,王鹏,王晓辉,陈振文[10](2006)在《微卫星DNA监控大鼠近交系的培育》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微卫星DNA技术来监控大鼠仔代基因状况,选择性地进行交配繁殖,使基因快速纯合,缩短培育新的近交系动物周期。利用PCR扩增30个微卫星DNA位点对封闭群SD和Wistar大鼠交配繁殖的仔代鼠进行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仔代中与母代SD大鼠相似系数高的与中的进行定向交配繁殖。F2代大鼠均为杂合多态的位点,没有纯合位点;到F9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7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0%。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6%20%。采用皮肤移植方法验证了F9代大鼠间无排斥反应。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培育近交系动物的方法。

二、DNA指纹图技术对国内SD大鼠遗传距离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NA指纹图技术对国内SD大鼠遗传距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鼠SNP遗传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前言
四、正文
    第一部分 大鼠SNP 直接测序分型遗传检测方法的建立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分析与讨论
        (五)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SNP 荧光定量PCR 遗传检测方法的建立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分析与讨论
        (五) 小结
    第三部分 大鼠SNP 高保真酶特异性遗传检测方法的建立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分析与讨论
        (五) 小结
    第四部分 实验总结
五、参考文献
六、缩略语索引
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八、致谢
九、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2)浙江省主要鸭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鸭分类学与起源
    2 浙江省主要鸭品种简介
    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4 常用的保护家畜遗传资源的方法
        4.1 建立保种群,进行活体保种
        4.2 建立冷冻精子库和冷冻胚胎库
        4.3 基因保存
    5 遗传多样性研究采用的遗传标记
    6 DNA分子标记研究
        6.1 主要的分子标记类型
        6.2 微卫星标记
    7 微卫星标记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7.1 构建基因图谱
        7.2 定位功能基因和QTL
        7.3 个体及亲缘关系鉴定
        7.4 群体遗传结构与遗传关系的分析
        7.5 监测育种和遗传操作效应
        7.6 标记辅助选择及杂种优势预测
    8 鸭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引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试剂配置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
        1.2.2 PCR扩增
        1.2.3 PCR产物电泳检测
        1.2.3.1 制胶
        1.2.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银染染色、拍照
        1.3 统计方法
        1.3.1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1.3.2 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
        2.2 微卫星DNA的PCR扩增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2.3 微卫星基因座的多态性分析
        2.3.1 等位基因和基因频率(见附表)
        2.3.2 微卫星基因座的多态性
        2.3.2.1 多态信息含量(PIC)
        2.3.2.2 群体杂合度(H)
        2.3.2.3 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析
        2.4 各品种遗传结构分析
        2.5 品种间的遗传变异
        2.5.1 遗传距离
        2.5.2 聚类分析
        2.5.3 F-统计量检验
        2.5.4 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
    3 讨论
        3.1 关于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所采用的抽样方法和数目
        3.2 关于研究类群数目的确定
        3.3 关于微卫星基因座的筛选
        3.4 关于影响PCR扩增反应的因素
        3.5 微卫星基因座多态性与群体遗传变异
        3.5.1 关于群体内遗传变异
        3.5.2 关于群体间遗传变异
        3.6 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3.6.1 关于PCR扩增产物中的"影子带"问题
        3.7 关于微卫星标记在估计群体遗传关系上的可靠性
        3.8 关于杂合度与品种的保护
        3.9 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3.9.1 引物的选择
        3.9.2 估计遗传距离方法的选择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发表论文

(3)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建立猕猴遗传检测方法及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一:遗传标记对猕猴群遗传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微卫星DNA 标记对常用实验动物遗传监测分析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一:猕猴多态性微卫星DNA 位点的初步筛选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与分析
实验二:微卫星DNA 标记对恒河猴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与分析
实验三:微卫星DNA 标记对食蟹猴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与分析
实验四:微卫星DNA 标记对猕猴种群间遗传结构的对比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个人简历
致谢

(4)DNA分子标记在实验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分子标记技术
    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标记
    1.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标记
    1.3 微卫星DNA (STR) 标记
    1.4 DNA指纹 (DFP) 标记
    1.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标记
2 微卫星标记在实验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2.1 分子遗传监测
    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遗传血缘关系及个体识别

(5)固原鸡耐寒性状微卫星标记及其相关基因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动物耐寒性性状的研究进展
        1.1.1 低温对动物中枢神经及新陈代谢的影响
        1.1.2 动物抗寒育种的研究
        1.1.3 动物抗寒基因的研究
        1.1.4 小结
    1.2 本研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酪氨酸酶(TYR)
        1.2.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PPAR)
        1.2.3 神经肽Y(NPY)
    1.3 本研究所利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1.3.1 微卫星标记
        1.3.2 SNP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3 小结
    1.4 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1.4.1 数量性状QTL的概念
        1.4.2 数量性状QTL定位的原理
        1.4.3 数量性状QTL定位的方法
        1.4.4 鸡的数量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4.5 小结
    1.5 本研究动物材料的基本概况
        1.5.1 固原鸡的基本概况及研究进展
        1.5.2 藏鸡的基本概况及研究进展
        1.5.3 文昌鸡基本概况及研究进展
        1.5.4 海赛克斯鸡的基本概况及研究进展
        1.5.5 小结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固原鸡耐寒性能对比试验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实验方法
        2.1.3 死亡率的显着性检验
        2.1.4 平均数显着性T检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固原鸡耐寒性能对比结果
        2.2.2 耐寒性杂交对比结果
        2.2.3 体重与耐寒性能的关系
        2.2.4 固原鸡产蛋率统计分析
        2.2.5 不同羽色固原鸡采食量统计并进行差异显着性t检验
    2.3 讨论
        2.3.1 固原鸡耐寒性状的遗传性
        2.3.2 体重与耐寒性能的相关分析
        2.3.3 固原鸡耐寒性能与羽色、肤色的相关分析
        2.3.4 固原鸡品种内及品种间产蛋率的异同
        2.3.5 采食量与耐寒性的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微卫星标记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聚丙烯凝胶电泳图谱
        3.2.2 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2.3 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
        3.2.4 微卫星位点与体重性状在固原鸡群体中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
        3.3.1 群体遗传变异与分化
        3.3.2 与耐寒性相关联的微卫星标记
        3.3.3 微卫星标记与固原鸡体重的关联
第四章 TYR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PPAR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4位点遗传变异检测结果
        5.2.2 不同鸡品种PPAR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NPY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NPY2位点的遗传变异检测
        6.2.2 NPY2扩增片段在不同品种鸡的遗传变异分析
        6.2.3 NPY2位点与固原鸡体重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待研究工作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DNA指纹技术对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遗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扩大群种鼠的遗传检测
        2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3 生化位点标记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4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1-F5 代小鼠血液 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
    结果与分析
        1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扩大群种鼠的遗传检测
        2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3 生化位点标记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4.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1-F5 代小鼠血液 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致谢
缩写词表
附录

(8)寡聚核苷酸探针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 DNA的酶切、电泳和转移
        1.3.3 探针标记
        1.3.4 杂交和显色
        (1) 探针 (GGAT) 4的杂交:
        (2) 探针 (GTG) 5的杂交:
2 结 果
    2.1 寡聚核苷酸探针产生的小鼠DNA指纹图
    2.2 品系内指纹图的变异性
    2.3 品系间的变异性
    2.4 两种探针的多态性
        2.4.1 品系特异性带数
        2.4.2 相同指纹图概率
3 讨 论

(9)两种探针DNA指纹图对小鼠遗传检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近交系小鼠
    2.近交系小鼠的遗传检测
    3.DNA指纹技术
    4.指纹技术中的探针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寡聚核苷酸探针产生的小鼠DNA指纹图
    2.品系内指纹图的变异性
    3.品系间的变异性
    4.两种探针的特异性与稳定性
讨论
    1.指纹图的基本原理——DNA多态性
    2.寡聚核苷酸探针及非放射性标记的应用
    3.BALB/c、C57BL/6J、DBA/2、C3H近交系小鼠
    4.DNA指纹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1.缩写词表
    2.实验动物合格证
致谢

(10)微卫星DNA监控大鼠近交系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生化试剂
    1.3 引物合成
    1.4 方法
        1.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2 PCR扩增与电泳
        1.4.3 银染染色
        1.4.4 结果判读与统计
        1.4.5 微卫星DNA监控下的近交系繁殖
2 结果
    2.1 每代大鼠微卫星DNA相似系数的分析
    2.2 微卫星DNA位点在不同代中的多态性
    2.3 不同代近交培育大鼠的基因纯合度
3 讨 论

四、DNA指纹图技术对国内SD大鼠遗传距离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鼠SNP遗传检测技术研究[D]. 王淑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011(10)
  • [2]浙江省主要鸭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3]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建立猕猴遗传检测方法及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D]. 李瑞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09)
  • [4]DNA分子标记在实验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J]. 陈丙波,张聪,王根,黄戎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8(10)
  • [5]固原鸡耐寒性状微卫星标记及其相关基因遗传变异研究[D]. 张建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DNA指纹技术对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遗传检测[D]. 段天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8)
  • [7]微卫星技术对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的分析[J]. 谢建云,邵伟娟,胡建华,高诚.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7(09)
  • [8]寡聚核苷酸探针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的应用[J]. 王芳,孙以方,段天林,张文慧,安蓓. 动物学杂志, 2007(04)
  • [9]两种探针DNA指纹图对小鼠遗传检测的比较研究[D]. 王芳. 兰州大学, 2007(04)
  • [10]微卫星DNA监控大鼠近交系的培育[J]. 李瑞生,董罡,吴晓燕,王鹏,王晓辉,陈振文. 遗传, 2006(07)

标签:;  ;  ;  ;  ;  

DNA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家养SD大鼠遗传距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