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

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

一、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玲[1](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刘冰月[2](2019)在《企业人力资本、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洛阳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是维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有效办法,逐步受到企业的重视。与此同时,企业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一方面,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关键主体是企业人力资本,它不断地推动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知识管理贯穿企业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始终,从而更有利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基于此,本研究以洛阳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从企业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企业人力资本、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管理的中介作用。本文在查阅相关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本、知识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和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变量的设计。本文通过运用SPSS19.0和AMOS21.0等数据统计软件,来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本、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分析和中介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根据研究结果,企业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基本成立,其中,显性人力资本对突破式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着;企业人力资本对知识管理的正向影响关系基本成立,隐性人力资本对知识积累的影响不显着;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知识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优化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内部知识管理能力;创造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并提出由于量表设计、模型构建和样本选择造成的研究局限和今后的研究展望。

李梦婷[3](2019)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文中认为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企业档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使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得到爆炸指数的增长,诞生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着作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文献,丰富了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积累。在实践领域,出现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学者,以及各类国有企业、档案局(馆)、高等院校等专业性研究机构,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的视角。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等多种文献数据库的日益更新完善,使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角度,跟踪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知识网络的发展状态与历史演进成为现实,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完备的数据基础。为了进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探究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主体合作关系和内容主题演变规律,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文献计量分析工具BibExcel,和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Gephi、Ucinet及其组件Netdraw,针对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收录的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相关文献,从年代分布、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引用关系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将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文献量变化、学科分布特征、基金支持情况、研究主体演变、热点主题内容、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作者、期刊、文献的共被引关系,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总结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为今后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科研意义,参考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进程及知识图谱技术应用现状,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具体说明,表达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通过介绍可视化软件的产生及发展,对本文的样本收集、数据来源、选文标准进行解释说明,为后文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为企业档案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对近四十年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的总体概况进行描述,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着等不同文献类别分析介绍了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详细探讨期刊论文的来源及核心期刊的载文特点。并从学科分类、基金支持等不同角度对企业档案管理论文数量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主体包括作者和机构两个方面,通过统计研究主体的发文数量、第一作者数量、核心期刊载文数量等属性,总结出我国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机构群的发文特点及分布规律。从研究主体的机构类型、地理分布、首次发文时间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五章为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分析。通过SPSS、BibExcel软件中的文献计量功能统计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依据关键词的主题内容进行知识聚类。结合不同时代特征分析历年发文量和关键词的演变,分别讨论各研究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热点主题,并总结归纳近十年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第六章为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包括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共被引三个方面。通过对CSSCI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从发文作者、载文期刊等维度勾勒出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共被引关系。通过分类统计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企业档案主题论文进行归纳分析。第七章为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总结我国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刘方润亚[4](2019)在《环境动态性下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放于首位。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提升自身创新绩效水平既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良好的关系网络能促进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知识共享、市场拓展等方式获取创新所需资源与支撑。提升网络能力有助于企业建立有效关系网络并实现其高效利用。本文探究环境动态性下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环境动态性的不同影响区间内模型作用机制存在差异,通过计算环境动态性的影响分界点将样本分为不同影响区间,分别检验各影响区间内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验证作用机制中知识管理的中介效应、环境动态性对作用路径的调节效应、以及不同影响区间模型效用和效果的区别。分别探究各区间内知识管理各维度的中介作用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并对不同影响区间内数值进行对比。经分析最终得出在环境动态性不同影响区间内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均存在促进作用,且知识管理在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中起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归纳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方法以及Stata、SPSS、AMOS等数理统计软件,进行问卷建立、数据筛选、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对比分析与结果分析等。样本主要通过问卷获取,问卷含有7道基本问题题项与49道Likert 5级量表题项,向全国范围内投放,回收筛选后,最终以全国581家制造企业数据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自举法中介效应检验、多元层次回归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讨论,进行具体研究如下:一是探究了环境动态性的不同影响区间内,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本文在以全样本检验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后,进一步以环境动态性不同影响区间内样本分别构建模型。结果表明,在环境动态性不同影响区间内,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知识管理各维度的中介效应及环境动态性在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作用路径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均有差异。本文通过对这一研究内容的深入挖掘,拓展了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间作用机理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细化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思路。二是验证了知识管理在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存在中介效应。本文在阅读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明晰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并融合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建立知识管理模型,探究其不同纬度在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中存在的中介效应。以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知识管理在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存在的中介作用,并用自举法中介检验的方法验证了变量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果发现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中存在中介作用,且在环境动态性的高影响区间内作用效果强于低影响区间;知识整合在环境动态性的低影响区间内不存在中介效应,在高影响区间存在中介效应;知识利用在环境动态性的不同影响区间内均在某一作用路径上存在中介效应。三是检验了环境动态性在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存在调节作用。本文在验证了环境动态性对整体模型存在差异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层级回归方式验证环境动态性在网络能力各维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上存在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实,整体效果来说,环境动态性在低影响区间内在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中增强效果更为显着。在维度上,高影响区间内网络规划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更显着地受到环境动态性的正向影响;网络构建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在两个区间内都显着地受到环境动态性的正向调节;网络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没有显着地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网络利用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只在低影响区间内受到环境动态性的正向调节。综上,本文以背景和理论分析为驱动,剖析了以环境动态性进行分组后,不同影响区间内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分析了知识管理的中介作用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拓展与细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性意义。

韦耀阳[5](2017)在《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我素养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所具备的能力。通过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多种途径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与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增强个人信息素养,并不断提高知识创新与应用能力,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输入、存储、提取和应用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也是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应用、分享的过程,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包括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分享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五个方面。依据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理论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确定问卷的主要维度和每个维度的具体项目。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11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总分和分维度方面,男生在知识存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得分高于女生;在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能力上的得分,女生高于男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上,性别差异达到显着水平。(2)大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城市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在城乡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除了在知识存储能力上和知识创新能力维度年级差异不显着之外,在知识应用能力维度上年级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分享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总分上都达到非常显着水平。(4)不同学业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优秀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良好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得分最高;中等学生知识存储能力得分最低;较差学生主要是知识存储能力差和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弱。(5)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中>低。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上的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的得分。中等程度和低水平的大学生在知识存储上得分最低。社会认知理论以个人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项因子持续交互的影响关联来解释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经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产生,通过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将会使得个人的行为受到情境所影响,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周围环境与本身的情绪和特质。运用社会认知理论对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个人及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探究。理论分析发现,.大学生认知风格、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构成影响其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部因素。对11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评价机制、班级结构、学校技术基础设施、学校组织文化是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的显着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大学生个人知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分析发现,学校组织气氛的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均达到显着水平,教学气氛、人际和谐气氛和学习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变量,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为因变量用全部纳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直接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和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运用实验研究法,对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行了干预训练。训练前对被试进行前测,随后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干预训练主要采用信息技术应用指导、主题讲座、课堂讲授、改革评价方式、班级氛围的塑造、咨询谈话、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式。三个月后,对大学生进行后测,前后测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组织氛围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依据个人学习的先内化(由外而内),后外化(由内而外)的过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的如下策略:①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②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③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④主体行为自律,历练自觉管理的习惯;⑤网络信息发掘,纳入大数据知识平台;⑥系统持续更新,推动社会能力的发展。

吴京[6](2016)在《论知识管理时代企业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和竞争力,影响并改变着企业的流程再造。档案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该文从企业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出发,探讨知识管理对企业档案工作及人员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并提出建设学习型档案小组以提高业务素质培养。

陈宝霞[7](2015)在《档案知识管理助力企业文化建设》文中提出企业档案是企业有形资产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档案资源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从而推动档案管理逐步进入知识管理阶段。而知识管理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企业档案基础上开展的知识管理,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论述,揭示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的课题。

黄崇美[8](2014)在《基于客户经理激励的商业银行顾客知识获取与整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而银行等典型服务业经营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面向顾客的一线员工(客户经理)的频繁跳槽。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与客户经理直接建立关系的顾客大量流失。有鉴于此,本文首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地激励一线客户经理,促使他们经由积极地建立和维持顾客关系来获取更多的顾客知识,并且相互共享?显然,这样无疑可使更多停留在客户经理个体层面的顾客知识以各种形式固化在组织层面,帮助银行获取、积累丰富的顾客知识。一方面,即使客户经理跳槽,银行也可借由积累的顾客知识来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避免相应顾客的流失;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顾客知识获取和整合机制,即使某一客户经理跳槽,银行也可迅速找到合适的替代者,让其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相应顾客的重要特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顾客,使其继续选择该银行的服务。接下来,本文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便是:在获取、积累顾客知识之后,顾客知识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组织绩效?初始的顾客知识往往是以不同形式表现的、零散的、未系统化的,以及分散在各部门或机构的。因而,顾客知识向组织绩效的转化并非简单的直接关系,银行需要考虑建立合适的结构、流程和文化,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整合和使用这些知识,这样才能使顾客知识能够更大限度地来改善和提升银行绩效。简言之,本文不仅探讨顾客知识的获取机制,同时也要讨论顾客知识的整合机制。对获取机制的解决,有助于从员工视角建立新的顾客知识获取路径,通过将员工层面的顾客知识转化为组织层面的知识,使传统的局限于顾客—客户经理之间的个体人际关系,逐渐升级为顾客—银行之间的正式商业关系;对整合机制的解决,有助于有目的、有方向地利用获取到的顾客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即发挥顾客知识的最大效用,这样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银行可以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的顾客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许多银行却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围绕上述两项关键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第一,全面、系统地梳理顾客知识及其管理研究领域的文献,在明晰以往研究现状及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并区分两类不同的顾客知识,即关于顾客的知识、来自顾客的知识。第二,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社会资本等领域的文献研究为依据,基于员工视角提出并区分顾客知识获取的两类渠道,即正式渠道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非正式渠道的组织内社会资本。第三,依据两类顾客知识的内在特征,本研究提出并区别两类顾客知识可能侧重产生的不同绩效,即顾客绩效、新服务研发绩效。本研究所作的另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就是继续探讨顾客知识向不同绩效转化的中间机制,即提出并检验顾客导向、创新导向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简言之,顾客导向会有助于顾客知识向顾客绩效的转化,创新导向有助于顾客知识向新服务研发绩效的转化。第四,通过梳理以往文献研究以及对若干银行实施实地访谈,本研究针对概念模型中的各项变量设计测量量表,并针对银行中高层经理进行规模性的问卷调研,利用获取到的问卷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详细解释其中的研究结果。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顾客知识对银行建立竞争优势、获取优异绩效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二,不同类别的顾客知识侧重改善的银行绩效有所不同。关于顾客的知识更主要直接地侧重于提升顾客绩效,来自顾客的知识会更直接地侧重于提升新服务研发绩效。第三,无论是正式的知识获取和积累渠道,即承诺型和交易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还是非正式的知识获取和积累渠道,即组织内的社会资本,都有助于银行在组织层面获取、积累相应的顾客知识。但不同渠道在侧重获取的知识类别方面存在差异:侧重物质激励和单向、短期交换关系的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有助于管理和激励客户经理帮助银行获取关于顾客的知识;侧重精神激励和双向、长期交换关系的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有助于管理和激励客户经理帮助银行获取来自顾客的知识。第四,组织导向会影响银行整合、使用顾客知识的有效性,并且不同导向的影响方向存在差异。顾客导向分别显着正向调节关于顾客的知识、来自顾客的知识与顾客绩效之间的关系;创新导向分别显着正向调节关于顾客的知识、来自顾客的知识与新服务研发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以银行为研究对象,提出并探讨从顾客知识获取到顾客知识整合的知识管理过程,一方面弥补以往有关顾客知识管理研究往往集中于探讨某一环节的局限,另一方面丰富有关顾客知识管理研究在某一行业的具体情境化认知。第二,本研究所作的最重要的一项贡献在于,从一线员工(客户经理)的角度,探视顾客知识的获取问题,丰富顾客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第三,分析并探讨两类不同类别的顾客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机制,尤其比较它们在获取机制方面的不同,以及侧重产生绩效的不同。第四,从组织导向的角度提出影响顾客知识整合效果的情境因素,丰富我们对顾客知识向组织绩效中间转化机制的认识。

段海超[9](2014)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当今社会已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围绕知识发现、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的知识管理活动将成为组织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组织理论,在各类型组织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型组织理论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二者互为补充、彼此促进,为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相关分析来看,二者的建设均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知识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知识得以传播与再创造的动力。组织内外知识的不对称性是组织学习的重要原因,组织知识是组织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组织学习造就了组织知识的发展演进过程。学习型组织是实现组织知识管理最有效的组织形式,组织知识管理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和核心。本文尝试从静态环境支持要素和动态学习运行模型两个方面对KM-LO整合模型进行全面分析。KM-LO的静态环境要素包括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环境要素,是构建整合模型的支撑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内部环境要素包括企业的组织战略、组织制度、组织结构、文化氛围、人力资源等。组织内的知识流动和组织学习的动态结合是KM-LO动态学习运行模型的核心要义。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型是静态环境支持要素和动态学习运行模型共同运行、彼此促进的,有利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各层次目标、各测评指标设计及权重赋值等重要内容。同时,使用1600多份调查问卷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家企业进行重点调研,结合访谈结果对目前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深入、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将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整合模型理论应用于实践。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建设学习、共享的组织文化,建立弹性、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以及共享、激励、开放的组织机制。此外,完善的知识管理链有利于企业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筛选、整理、创新并形成知识库,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朝晖[10](2011)在《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文中指出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象征,也是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做好企业设备管理相关工作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发一套完备的设备管理系统,保证企业设备的完好率和良好的运转状态,最大限度地挖掘设备的生产潜能,减少生产消耗和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企业工作效率,增加企业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当前钢铁行业最为关注的重点,也是研究热点。论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设备管理的的现状以及设备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说明了设备管理系统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分析了当前设备管理系统中的不足之处。在介绍知识管理的思想、方法以及特点的基础上,说明了在设备管理系统中引入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阐述了语义网技术的特点以及它对对知识管理的作用,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详细介绍了其功能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机制,探讨了在设备知识管理活动中如何运用语义网方法进行设备知识的获取,表示与访问。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系统解决了当前设备管理系统在信息检索、信息抽取以及信息维护方面的问题,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1.1.1 题目解读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3.2.1 企业缺位
        3.2.2 浅层参与
        3.2.3 差异显着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3.3.1 教师参与少
        3.3.2 协作程度浅
        3.3.3 合作周期短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8.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企业人力资本、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洛阳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企业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相关研究
        二、企业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关系相关研究
        三、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相关研究
        四、知识管理的中介作用相关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人力资本
        二、知识管理
        三、技术创新绩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企业知识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企业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
        二、企业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
        三、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
        四、知识管理的中介作用
    第二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变量设计
        一、企业人力资本的衡量
        二、知识管理的衡量
        三、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
        四、控制变量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样本选择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
    第三节 预测性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本量表信度分析
        二、知识管理量表信度分析
        三、技术创新绩效量表信度分析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正式调研样本概况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样本特征
    第二节 效度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本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知识管理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技术创新绩效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区分效度
    第三节 模型假设检验
        一、路径分析
        二、中介效应检验
    第四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二、企业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三、企业人力资本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分析
        四、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五、知识管理的中介作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和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正式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工具
        2.2.1 统计分析工具
        2.2.2 文献计量分析工具
        2.2.3 知识图谱软件
第三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3.1 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3.2 论文学科领域分布
    3.3 核心期刊载文统计
    3.4 学术着作出版分析
    3.5 基金项目资助分析
第四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体分析
    4.1 研究者合作关系
        4.1.1 研究者共现分析
        4.1.2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
        4.1.3 近十年作者演进分析
    4.2 研究机构合作关系
        4.2.1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4.2.2 核心机构发文统计
        4.2.3 近十年研究机构演进分析
第五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5.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热点
        5.1.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5.1.2 高中心性关键词统计
        5.1.3 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
    5.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5.2.1 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领域
        5.2.2 应用技术领域
        5.2.3 工作实践领域
    5.3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趋势的历时分析
        5.3.1 式微型研究主题
        5.3.2 渐强型研究主题
        5.3.3 稳健型研究主题
第六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共被引分析
    6.1 作者共被引关系
    6.2 期刊共被引关系
    6.3 高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6.3.1 高被引期刊论文
        6.3.2 高被引学位论文
第七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7.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取得的成就
        7.1.1 研究成果增长迅速
        7.1.2 研究领域分布广泛
        7.1.3 核心力量发展稳定
        7.1.4 研究主题与时俱进
    7.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7.2.1 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
        7.2.2 研究领域的比重失衡
        7.2.3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匀
        7.2.4 研究内容存在局限性
    7.3 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的建议
        7.3.1 国家层面
        7.3.2 机构层面
        7.3.3 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环境动态性下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网络能力研究综述
        2.1.1 网络能力的溯源
        2.1.2 网络能力的维度划分
        2.1.3 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2.2 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2.2.1 知识生命周期理论
        2.2.2 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的知识管理维度划分
        2.2.3 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2.3 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3.1 创新绩效的内涵
        2.3.2 创新绩效的构成
        2.3.3 网络能力、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2.4 环境动态性研究综述
        2.4.1 权变理论的概念
        2.4.2 基于权变理论的环境动态性内涵
        2.4.3 环境动态性的维度划分
        2.4.4 环境动态性的效应研究综述
    2.5 研究述评
3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1 动态能力理论下关键变量作用关系模型
    3.2 环境动态性下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假设
        3.2.1 环境动态性的分组作用假设
        3.2.2 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研究假设
        3.2.3 知识管理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
        3.2.4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假设
    3.3 验证性案例分析
    3.4 作用关系模型构建与假设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变量选择与问卷设计
    4.1 关键变量测度
        4.1.1 网络能力的测度
        4.1.2 知识管理的测度
        4.1.3 创新绩效的测度
        4.1.4 环境动态性的测度
    4.2 测量工具开发
        4.2.1 问卷开发流程
        4.2.2 研究样本选择
    4.3 问卷设计与问卷有效性分析
        4.3.1 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检验及数据分组
    5.1 研究数据特征描述
    5.2 关键变量的初步分析与预处理
        5.2.1 关键变量的维度模型检验
        5.2.2 关键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直接效应研究
    5.4 环境动态性在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中的分组作用
        5.3.1 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分组模型构建
        5.3.2 模型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检验
        5.3.3 环境动态性的分界数值和置信区间
        5.3.4 环境动态性的分组检验实证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中知识管理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6.1 知识管理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6.2 不同影响区间内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路径检验
        6.2.1 路径检验及结果
        6.2.2 路径检验结果分析
    6.3 不同影响区间内各维度中介效应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中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7.1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验证方法
    7.2 不同影响区间内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机制检验
        7.2.1 环境动态性对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7.2.2 环境动态性对网络能力各维度与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7.3 不同区间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对比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数据时代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因子
        1.1.2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是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知识整合的迫切要求
        1.1.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提升是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研究情况
        1.3.2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般研究情况
        1.3.3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专题研究情况
        1.3.4 国内外研究评论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个人知识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
        2.1.1 知识管理
        2.1.2 个人知识管理
    2.2 知识管理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2.1 知识管理能力
        2.2.2 SECI知识管理能力
        2.2.3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认知理论
        2.4.1 信息加工理论
        2.4.2 社会认知理论
        2.4.3 对两种理论的再认识与拓展
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3.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要素
        3.1.1 知识获取能力
        3.1.2 知识储存能力
        3.1.3 知识分享能力
        3.1.4 知识应用能力
        3.1.5 知识创新能力
    3.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3.2.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
        3.2.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结构模型
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
    4.1 问卷编制
        4.1.1 问卷编制方案与过程
        4.1.2 问卷维度与条目的确定
        4.1.3 问卷的试测与修正
        4.1.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1.5 问卷的适用性讨论
    4.2 现状调查
        4.2.1 调查方法与过程
        4.2.2 调查结果
        4.2.4 调查结果讨论
5 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5.1 个人因素分析
        5.1.1 个人因素理论分析
        5.1.2 个人因素访谈分析
        5.1.3 关于个人因素查证
    5.2 行为因素分析
        5.2.1 行为因素理论分析
        5.2.2 行为因素访谈分析
        5.2.3 关于行为因素的查证
    5.3 环境因素分析
        5.3.1 环境因素理论分析
        5.3.2 环境因素访谈分析
        5.3.3 环境因素查证
    5.4 核心因素综合分析
        5.4.1 调查方法与过程
        5.4.2 调查结果
        5.4.3 中介变量讨论
6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干预训练
    6.1 干预训练方案
        6.1.1 被试选择
        6.1.2 研究工具
    6.2 干预训练程序
        6.2.1 第一阶段:干预训练前测验
        6.2.2 第二阶段:干预训练过程
        6.2.3 第三阶段:干预训练后测
    6.3 干预训练结果
        6.3.1 干预训练前后自我效能感和学校组织气氛的平均得分差异比较
        6.3.2 干预训练前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得分比较
    6.4 干预训练结果讨论
7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教育管理建议
    7.1 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
        7.1.1 强化硬件,营造氛围
        7.1.2 普及常识,塑造榜样
    7.2 数据平台创建:提升个人知识管理效度
        7.2.1 共同协商,建立保障机制
        7.2.2 多方合作,创建大数据中心
    7.3 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
        7.3.1 教师引导,增强效能
        7.3.2 课程整合,提升能力
        7.3.3 学生主导,分类培养
    7.4 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
        7.4.1 以目标定位为中心,快速获取知识
        7.4.2 以信息编码为核心,准确存储知识
        7.4.3 以人际交流为手段,专注分享知识
        7.4.4 以问题解决为关键,全面应用知识
        7.4.5 以想象能力为抓手,灵活创新知识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其知识认知内化与外化的能力集群
        8.1.2 反映知识认知过程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8.1.3 现实中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合理,存在诸多缺陷,有待发展
        8.1.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受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等因素的影响
        8.1.5 干预训练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效果
        8.1.6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可通过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路径来实现
    8.2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9.1 着作类
    9.2 期刊论文类
    9.3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类
    9.4 外文文献类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
附录四:自我效能感问卷
附录五:学校组织气氛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档案知识管理助力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的涵义
2、档案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
    2.1拓宽渠道, 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2.2整合资源, 建设知识管理平台
    2.3在线利用, 建设企业文化宣传平台
    2.4吸收借鉴, 继承优良文化传统
    2.5树立典型, 弘扬企业精神
    2.6化解矛盾, 巩固企业文化建设
    2.7研究考证, 企业文化的权威见证
3、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内在联系
4、结语

(8)基于客户经理激励的商业银行顾客知识获取与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文献搜集
        一、文献来源
        二、文献分布
    第二节 员工激励与管理研究
        一、员工激励研究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
        三、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节 顾客知识研究
        一、顾客资产内涵与流派
        二、顾客知识的定义与特征
        三、顾客知识的分类
    第四节 顾客知识管理研究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二、顾客知识管理理论
        三、顾客知识获取与整合
        四、顾客知识管理与绩效的关系
    第五节 文献述评及本文研究方向
        一、员工激励与管理研究
        二、顾客知识研究
        三、顾客知识管理研究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概念模型的提出及逻辑
        一、整体概念模型
        二、顾客知识的构成
        三、顾客知识获取的前置因素
        四、银行绩效:顾客绩效、新服务研发绩效
        五、顾客知识的整合:“顾客知识—银行绩效”的路径
    第二节 顾客知识获取前置因素的研究假设
        一、顾客知识获取的正式渠道: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二、顾客知识获取的非正式渠道:组织内社会资本
    第三节 顾客知识与银行绩效的研究假设
        一、顾客知识与顾客绩效
        二、顾客知识与新服务研发绩效
    第四节 顾客知识整合的研究假设
        一、整合渠道1:顾客导向对“顾客知识—顾客绩效”的调节效应
        二、整合渠道2:创新导向对“顾客知识—新服务研发”的调节效应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设计步骤
        二、变量测量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收集
        三、问卷回收和整理
    第三节 数据分析方法和过程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检验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层级回归分析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第一节 样本分布特征
        一、基本分布
        二、偏差分析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值
        二、相关系数矩阵
        三、其他分析
    第三节 信度、效度检验
        一、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第四节 假设检验
        一、顾客知识的获取
        二、顾客知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关系
        三、顾客导向和创新导向的调节效应
        四、研究结果汇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一、研究结论
        二、理论贡献
    第二节 管理启示
        一、顾客知识的构成及其重要性
        二、基于员工视角的顾客知识获取
        三、顾客知识的整合和使用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 论文的基本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本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方法
        1.3.1 本研究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
        1.3.2 本研究采取的四个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2.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2.1.2 知识管理的内容
        2.1.3 知识管理的方法
        2.1.4 知识管理的策略
        2.1.5 知识管理的系统
    2.2 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
        2.2.1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2.2.2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模型
        2.2.3 学习型组织的结构设计
    2.3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现状
        2.3.1 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
        2.3.2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研究
        2.3.3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研究
    2.4 有待解决的问题
3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关联关系
    3.1 关于知识和学习
        3.1.1 关于知识
        3.1.2 关于学习
    3.2 知识与学习的关系
        3.2.1 知识与学习的一般关系
        3.2.2 组织管理中组织知识与学习的关联关系
    3.3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研究
        3.3.1 学习型组织是实现组织知识管理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3.3.2 组织知识管理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和核心
    3.4 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结合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模型
    4.1 KM-LO的静态环境支持要素
        4.1.1 外部环境要素分析
        4.1.2 内部环境要素分析
    4.2 KM-LO的动态学习运行模型
        4.2.1 知识管理链
        4.2.2 组织的学习层次
        4.2.3 成熟的动态学习运行模型状态
    4.3 小结
5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5.1 相关研究综述
    5.2 KM-LO整合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2.1 科学性原则
        5.2.2 系统性原则
        5.2.3 可比性原则
        5.2.4 可操作性原则
        5.2.5 典型性原则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KM-LO整合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5.3.1 层次分析法简述
        5.3.2 KM-LO整合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5.3.3 测评对象指标设计
        5.3.4 各层次内指标权重的赋值
        5.3.5 准则层内测评对象对总目标层的权重赋值
    5.4 小结
6 企业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6.1 调查对象的选取和基本情况
        6.1.1 先进制造业A公司
        6.1.2 现代服务业B公司和C公司
        6.1.3 高新技术产业D公司和E公司
    6.2 调查方法及资料数据的收集
    6.3 企业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调查结果分析
        6.3.1 A公司调查结果及分析
        6.3.2 B公司调查结果及分析
        6.3.3 C公司调查结果及分析
        6.3.4 D公司调查结果及分析
        6.3.5 E公司调查结果及分析
    6.4 企业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6.4.1 外部环境要素支持子系统
        6.4.2 内部环境要素支持子系统
        6.4.3 知识管理链子系统
        6.4.4 组织学习子系统
    6.5 企业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6.5.1 A公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6.5.2 B公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6.5.3 C集团有限公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6.5.4 D公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6.5.5 E公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6.6 小结
7 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对策
    7.1 营造学习、共享的组织文化
        7.1.1 关于适应型的组织文化
        7.1.2 关于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7.1.3 关于学习型的组织文化
    7.2 建立弹性、扁平、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7.2.1 关于组织弹性化
        7.2.2 关于组织扁平化
        7.2.3 关于组织网络化
    7.3 构建共享、激励、开放的组织机制
        7.3.1 关于组织共享机制
        7.3.2 关于组织激励机制
        7.3.3 关于组织开放机制
    7.4 完善知识管理链
        7.4.1 组织内各团队的功能定位
        7.4.2 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
        7.4.3 知识管理链的运行与维护
    7.5 小结
8 结论
    8.1 论文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不足
    8.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知识管理
    2.1 知识管理概述
        2.1.1 知识管理的起源
        2.1.2 知识管理的定义
        2.1.3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2.2 知识管理关注的对象
    2.3 知识管理的特征
    2.4 知识管理对设备管理的作用
第三章 语义网技术
    3.1 概述
    3.2 语义网的概念
    3.3 语义网体系结构
    3.4 XML 语言
        3.4.1 概述
        3.4.2 XML 基本语法和结构
        3.4.3 XML 的特点
        3.4.4 XML 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3.5 RDF 资源描述框架
        3.5.1 RDF(S)简介
        3.5.2 RDF 数据模型
        3.5.3 RDF 容器
        3.5.4 RDF Schema
    3.6 本体
        3.6.1 本体的定义
        3.6.2 本体描述语言
第四章 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4.1 当前知识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4.2 语义网技术对知识管理的作用
    4.3 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框架的设计
        4.3.1 框架总体结构设计
        4.3.2 CGKM 框架功能模块设计
第五章 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的实现机制
    5.1 知识的获取
    5.2 知识本体的表示
        5.2.1 知识本体开发方法
        5.2.2 知识本体开发思路
        5.2.3 知识本体的表示
    5.3 知识的访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大摘要

四、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2]企业人力资本、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洛阳高新技术企业为例[D]. 刘冰月.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3]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D]. 李梦婷. 湖北大学, 2019(05)
  • [4]环境动态性下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方润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5]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D]. 韦耀阳. 武汉大学, 2017(06)
  • [6]论知识管理时代企业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 吴京. 科技创新导报, 2016(12)
  • [7]档案知识管理助力企业文化建设[A]. 陈宝霞. 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15
  • [8]基于客户经理激励的商业银行顾客知识获取与整合机制研究[D]. 黄崇美. 南开大学, 2014(04)
  • [9]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D]. 段海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10]基于语义网的设备知识管理[D]. 刘朝晖. 武汉科技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