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兴国而读书

为科技兴国而读书

一、为科技兴国而读书(论文文献综述)

董义新[1](2021)在《构建新时代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文中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深耕教育一线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知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烦琐、复杂的工作。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新时代的学生,如何给予这些学生正确的引导,是这个时代教师的大课题,更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

叶文倩[2](2021)在《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占据国家发展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格局,结合中国实情,发表了关于科技创新内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坚持科技造福人民、重视人才动力作用、采取“非对称”赶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重视全面创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具有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等基本特征,对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引领价值,包括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仍然存在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具有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等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不足也是限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指导下,高校应坚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实践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丁新颖[3](2021)在《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的有效培养,教育部从21世纪初就适时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更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历史纪录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术性强、动态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运用历史纪录片进行教学能够突出历史细节,再现历史面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历史视野,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立足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历代经略河西走廊为主题,学术水平高。《河西走廊》横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以文化为切入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层面,运用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发展历程,勾画出了中国西部历史的深刻变迁,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精神,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史诗。《河西走廊》与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联系紧密,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历史纪录片的概念和分类,说明了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和教学价值。第二章对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整体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四个层面的分类。第三章在对高中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河西走廊》的五大教学功能。第四章梳理了《河西走廊》与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在内容方面的密切联系。第五章分析了《河西走廊》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第六章探究了《河西走廊》在课时教学中的整体应用。最后一章反思了《河西走廊》的教学应用。

王文山[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文中认为

王泓[5](2021)在《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左宗棠是我国近代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毛泽东曾评价“湖湘名人,无出‘曾左’”,鲁迅称其为“中国脊梁”式人物,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针对不同问题的讲话中谈及左宗棠,这表明左宗棠是一个具有历史贡献、值得深入研究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左宗棠德育思想虽然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其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继承弘扬能够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启发。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的双线逻辑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开展客观的研究,完成其当代价值的继承和转化,并进一步探究其当代价值应用的实践路径。为了全面准确地呈现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本文首先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左宗棠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特定追溯,对其个人经历和思想渊源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德育思想形成过程进行合理总结。然后界定出其思想体系中存在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实践模式等德育思想核心内容,即修身育人思想、爱国安民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进而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进行审视,遵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完成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转化,将当代价值的应用定位于一种支援性资源工具的育人功能。最后从细分的中小学生、高校大学生、社会人群三类群体对象出发,结合具体的道德现状及问题,探究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应用及实践路径。简而言之,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出发,借鉴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精华内容,用于提升社会成员中不同群体的道德素质,对峙部分社会成员出现的道德问题;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出发,结合社会成员中不同群体的学习、生活及成长规律,寻求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应用的可行性实践方法。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力求使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实践应用,能够提升新时代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点及面,由点及体,使左宗棠德育思想成为利于公民道德建设、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援性资源之一,进而实现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吴銮凤[6](2020)在《语文“深度学习”,掘出“担当精神”——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文中认为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与各种挑战,需要的是一种爱国的担当精神。但当今部分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责任担当意识薄弱.因此,培养具有担当的人才,势在必行。本文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让学生在语文"深度学习"中,树立担当意识,理解担当之责,学习担当精神,做担当之人,以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魅力。

张裴[7](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逐渐走向教育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重要的“源与流”。“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和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为其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前驱先路、创臻辟莽的作用;“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中的教育实际紧密相结合,在各革命根据地范围和全国范围内,初步开展了内容丰富、富于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办学实践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实践,这些初步的、具有实践特色的探索,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重要实践根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知。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构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而开始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由邓小平开其端,经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继续发展并基本成熟。包括邓小平时期的初步形成(1978—1992年)、江泽民时期的基本形成(1993—2001年)、胡锦涛时期的趋向成熟(2002—2011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进的此三个阶段中,各个时期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其中在各个时期列举的微观层面的重大教育政策、教育文件、教育法律法规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发展演进的实践依据,同时,根据每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了其演进特点、成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发展,增添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集中代表的新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教育事业和各项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时期,此一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以“教育扶贫”、“新高考”政策、“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并根据此一时期教育政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实践永远不会停止脚步,时代仍在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虽已届“不惑”,今后仍需跟上时代的潮流,从理论与实践等发面继续完善补充。如增强教育自信,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制定教育政策的营养,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等。

孙树彪[8](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张慧[9](2019)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认为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赢得青年,就赢得了祖国的未来,赢得了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始终把青年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青年成长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党关爱青年的优良传统,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青年问题,关心青年、信任青年、依靠青年,号召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号召广大青年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增长见识,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观。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对于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论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难点与创新之处这四大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理论工作进行梳理,为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章,习近平青年观概述。本章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概念、习近平青年观的位置、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这三大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习近平青年观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青年观发展的奠基期、青年观发展的雏形期、青年观发展的完善期这三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论述,系统整理出习近平青年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第四章,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观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这三大方面来探究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分别从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这三方面来为习近平青年观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本章从以下四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即:青年为本的观点和情怀、青年的成长与成才、青年的教育与培养、青年的组织与领导。通过此章的论述分析,让广大青年更加明确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指导青年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阐述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做准备。第六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当代价值意蕴。主要从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这四方面来分析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为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根本指导,同时也能够深化青年理论工作的研究。

李俏丽[10](2019)在《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申人文教育不仅是面对当下人文教育的困境,传统人文智慧的复兴既是为中华民族筑魂,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逻辑起点。本文从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探索适合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以及方式路径。知行合一具有双重内涵,在认知层面,知行合一意味着口念心行;在实践层面,知行合一体现在理念与行动的统一;这两者是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的。促进学生成己是教育的本心,向着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教师的生命本质,知行合一是教师成就学生成己的现实之源,通过教师的“教行合一”和学生的“学行合一”营造生命体验性的教学课堂,促成师生生命的卓越。人文学科迥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灵明知觉的人心为关涉对象,以可经验的生活世界为研究内容,以人的终身成长为其根本指向,以价值性、精神性、经典性等为其知识特性。为此,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在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下应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师生双主体的“行”为半径。秉持有效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应然特征,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对S大学文学院作了案例分析,发现目前S大学的人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从学生个案看,“知之不深,行之尚浅”和“有知识没精神”;从人文教师个案看,人文教师在政治经济体制和价值相对主义的裹挟下,教育理想平庸化,关注学生的“道问学”远胜于“尊德性”,过分强调客观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当下大学的人文教育需要“返本归心”,重在践履。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作为开展的大前提,以文史哲贯通培养的人文实验班作为超越,以中国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课程,以感悟和体证作为人文教学的本体功夫,在围绕知情意实施多元开放的学业考核评价的同时,“生活即教育”,注重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以此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文化使命。

二、为科技兴国而读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科技兴国而读书(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新时代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
二、借助课堂助力“三观”
三、组建家校联动教育平台
    1. 家长推举组建“家委会”
    2. 定期组织召开“家委会”会议
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引领”“帮扶”作用
    1. 班干部责任分工明确
    2. 时刻关注“班委会”的一切班级管理动态
    3. 积极面对个体差异

(2)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引领价值
    2.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
        2.1.1 坚持科技造福人民
        2.1.2 重视人才动力作用
        2.1.3 采取“非对称”赶超
        2.1.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1.5 高度重视全面创新
    2.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基本特点
        2.2.1 坚持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
        2.2.2 坚持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
        2.2.3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
    2.3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引领价值
        2.3.1 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
        2.3.2 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
        2.3.3 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
3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1.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导向
        3.1.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3.1.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题中之义
    3.2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3.2.1 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
        3.2.2 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3.3 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3.3.1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现状分析
    4.2 存在问题
        4.2.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
        4.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
    4.3 原因分析
        4.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5 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技创新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5.1.2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5.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2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1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质
        5.2.2 加强教师队伍组织建设
    5.3 坚持科技创新实践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3.1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
        5.3.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3)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二)历史纪录片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三)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历史纪录片概论
    一、历史纪录片的概念与分类
        (一)历史纪录片的概念
        (二)历史纪录片的分类
    二、历史纪录片的价值
        (一)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
        (二)历史纪录片的教学价值
    三、历史纪录片的局限性
        (一)相对真实性
        (二)受众面不够普遍
第二章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概观
    一、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整体概观
    二、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内容分类
        (一)历史思想
        (二)历史材料
        (三)历史精神
        (四)历史叙述
第三章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教学功能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功能
        (一)激发兴趣
        (二)深入探究
        (三)陶冶情操
        (四)延伸课堂
        (五)突出细节
第四章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与教科书内容的联系
    一、《河西走廊》与汉代历史的联系
    二、《河西走廊》与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与探索的联系
    三、《河西走廊》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联系
第五章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河西走廊》历史思想的具体应用
    二、《河西走廊》历史材料的具体应用
    三、《河西走廊》历史精神的具体应用
    四、《河西走廊》历史叙述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案例——以统编高中历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为例
    一、教学准备
        (一)教材、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第七章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的反思
    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五、有的放矢地使用纪录片的历史素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2.1.1 德育
        2.1.2 思想政治教育
        2.1.3 道德教育
        2.1.4 三者的概念界定
    2.2 研究遵循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理论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研究涉及的相关关系
        2.3.1 公民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形成
    3.1 左宗棠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朝廷政治内忧外患
        3.1.2 经济发展曲折缓慢
        3.1.3 文化变迁推陈出新
    3.2 左宗棠的个人经历
        3.2.1 求学教书与修身积德
        3.2.2 平乱安民与抵御外侵
        3.2.3 经世致用与洋务运动
    3.3 左宗棠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3.3.1 对圣贤学问与古人典范的选择性继承
        3.3.2 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发扬
        3.3.3 对左氏家学的集大成
        3.3.4 对贤者友人思想的学习升华
    3.4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3.4.1 萌芽阶段
        3.4.2 发展阶段
        3.4.3 成熟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4.1 “礼制傲气”与“义高于利”的修身育人思想
        4.1.1 “性即理也”与“以敬存理”
        4.1.2 “礼制傲气”与“动心忍性”
        4.1.3 “义高于利”与“以义制利”
    4.2 “义与天下同安危”的爱国安民思想
        4.2.1 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4.2.2 治政安民谋划久安长治
        4.2.3 自强自立为求强国富民
    4.3 “穷经将以致用”的经世致用思想
        4.3.1 对国文典籍的经世致用
        4.3.2 对西学长技的经世致用
    4.4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4.1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4.4.2 对时代现实的理性思考
        4.4.3 对民族性格的传承弘扬
        4.4.4 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评价
    5.1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闪光点
        5.1.1 对于义利观的独特见解
        5.1.2 对于实践思维的独特运用
        5.1.3 对于教育实践的独特方法
        5.1.4 对于自强自立的独特主张
    5.2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5.2.1 维稳封建阶级统治的思维根基
        5.2.2 封建地主阶级属性的忠君理念
        5.2.3 对农业与工商业的不对等重视
        5.2.4 家庭教育中的重男轻女观念
    5.3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5.3.1 左宗棠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5.3.2 左宗棠德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3.3 左宗棠德育思想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化
        6.1.1 客观评判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6.1.2 转化创新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6.1.3 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应用的定位
    6.2 助力中小学生道德启蒙与教化
        6.2.1 “学为圣贤”帮助建立崇德修身的信仰
        6.2.2 “抵御侵略”助力培植爱国爱民的情感
        6.2.3 “读书明理”与“学以致用”助力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
    6.3 助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6.3.1 “崇俭广惠”与“自省自律”助力修炼高尚君子之人格
        6.3.2 “抵御侵略”与“自强自立”助力明确报国利民之志向
        6.3.3 “穷经将以致用”助力锻炼经世致用之能力
    6.4 提升社会人群道德水平
        6.4.1 “礼制傲气”与“见利思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6.4.2 “爱国安民”与“自强自立”规范爱国实践行为
        6.4.3 左氏家庭德育内容与方式启发家庭德育理念
    6.5 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实践路径
        6.5.1 助力中小学生道德启蒙教化的实践路径
        6.5.2 助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6.5.3 提升社会人群道德水平的实践路径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语文“深度学习”,掘出“担当精神”——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抓住思维主线,萌动担当情怀
二、拓展阅读空间,根植担当读书观
三、抒“读书”之情,表担当之责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
        (二)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为视角,研究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
        (三)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具体角度,研究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政策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视角进行研究
    三、本研究若干概念辨析
        (一)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难点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根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陈独秀与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二、恽代英与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教育思想
        四、革命时期中共教育政策在根据地的实践
    第三节 新中国前30年中共教育政策的初步探索及其实践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酝酿
        二、1957-1965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初步探索
        三、“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日益“左”倾化
        四、1977-1978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局部恢复与调整
        五、此期党的教育政策实践的“得与失”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初步形成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指导教育体制改革的各种政策
        三、“八九风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一、江泽民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二、世纪之交的重要教育行动计划与法规
        三、高校大规模扩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四、基本形成时期教育政策演变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趋向成熟
        一、胡锦涛的教育思想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
        三、“两基攻坚”教育政策的实施
        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颁布
        五、趋于成熟时期教育政策的成效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提出背景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
        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内容与实践
        一、“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
        二、“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及“双一流”学科建设
        三、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
        四、中小学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五、从严治教与师德师风建设
        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变的特点
        一、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
        二、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三、由“拿来主义”到“本土化建设”
        四、由“投入不足”到“教育经费达到或超过4%”
第四章 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一、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
        一、认清当前的教育国情及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
        二、推动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与程序的科学化
        三、落实教育政策督导机制常态化
    第三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
        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1978-2011年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简表
附录Ⅱ 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具体教育政策的演变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9)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论文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概述
    2.1 习近平青年观的概念解读
        2.1.1 青年
        2.1.2 青年观
        2.1.3 习近平青年观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地位
        2.2.1 青年理论的创新发展
        2.2.2 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
    2.3 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
        2.3.1 着眼现实突出青年地位的时代性
        2.3.2 立足中国聚焦青年问题的本土性
        2.3.3 博采众长指引青年成长的引领性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
    3.1 青年观的雏形期
        3.1.1 知青岁月的生活体验
        3.1.2 学习生活的独立思考
        3.1.3 基层工作的充分肯定
    3.2 青年观的发展期
        3.2.1 办好教育理念中的青年观
        3.2.2 推进群团改革中的青年观
        3.2.3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青年观
    3.3 青年观的完善期
        3.3.1 纪念五四运动讲话中的青年观
        3.3.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青年观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青年观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4.1 理论渊源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
        4.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
        4.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
    4.2 现实依据
        4.2.1 瞬息万变的国内背景
        4.2.2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4.2.3 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5.1 青年为本的观点与情怀
        5.1.1 明确青年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5.1.2 遵循青年特点规律的科学分析
        5.1.3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青年的成长与成才
        5.2.1 立志成长立德成才
        5.2.2 学习成长吃苦成才
        5.2.3 实践成长创新成才
    5.3 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5.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5.3.2 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
        5.3.3 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激发青年
    5.4 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5.4.1 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5.4.2 推动青年引领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5.4.3 完善面向青年“大宣传”理念的体制机制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6.1 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6.1.1 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6.1.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保证
        6.1.3 青年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载体
    6.2 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
        6.2.1 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失
        6.2.2 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6.2.3 政府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6.3 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
        6.3.1 提供认识当代青年的科学依据
        6.3.2 揭示当代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6.3.3 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深化改革
    6.4 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
        6.4.1 在自我教育中促进知行合一
        6.4.2 在自我管理中获得价值提升
        6.4.3 在自我监督中建立完备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10)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和述评
        (一)有关知行合一思想的相关研究概况
        (二)关于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概况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实证调查法
        (三)教育叙事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文学科
        (二)知行合一
第一章 知行合一:成己成人与教学之道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涵韵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一、共时性
        (一)同时发动
        (二)永远共存
        二、相互作用性
        (一)知行互促
        (二)知行互释
        三、动态性
        (一)真知必能行
        (二)知行互动永不停歇
    第三节 知行合一说的教育意蕴
        一、实现成己成人教育之魂
        二、彰显生命体验性教学之魅
        三、突出师生双主体性之义
第二章 人文学科的特征及其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第一节 人文学科的人学本质
        一、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人心
        (一)作为客观对象的人
        (二)作为主体性的人
        (三)心之灵明知觉
        二、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生活世界
        (一)“挑水砍柴即是妙道”:以生活实践为“理”
        (二)“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以具体生活情境为据
        (三)“田野工作法”:以回到生活事实本身为法
        三、人文学科的归旨:终身成长
    第二节 人文知识的特性
        一、价值性
        (一)个体独特性
        (二)评价的而非纯描述的
        (三)人文认知结论的相对有效性
        二、精神性
        (一)不可替代
        (二)不可转让
        (三)不可停歇
        三、经典性
        (一)内容的永恒性
        (二)时间的久远性
    第三节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行”为半径
第三章 个案研究:S大学文学院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和分析
    第一节 文学院学生个案分析:七个维度解读
        一、选择人文专业的原因
        (一)发自内心喜爱人文知识
        (二)高考分数不够,被动调剂或者退而求其次
        (三)创业的内在驱动
        (四)国学班知识视野广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一)通识性课程过多,精深度不够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高,系统性不足
        (三)局限于课堂教学,不注重人文的感悟特质
        (四)传统文化课程与现代学术训练有冲突
        (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合理
        三、对人文课堂教学的感受
        (一)文本解剖式教学,失去诗性育人精神
        (二)做笔记是课堂的关键
        (三)去生活化,就文本分析文本,无感
        (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五)结合生活故事分析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四、对人文教师的评价
        (一)更多是知识传授,做人的教育鲜涉及
        (二)流派性与同质性兼具,且教学风格难以更新
        (三)教行合一的教师更让学生尊重,并感染学生
        五、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一)精神滋养浅
        (二)促使理性地看待问题
        (三)专业技能获得少
        (四)学历证明仅此而已
        六、对人文文本的学习方法
        (一)概念推理和纯粹记忆的比例高
        (二)身心融进文本进行体悟的少
        七、对本专业培养的满意度
        (一)水课多,获得感低
        (二)与预期有相当的距离
        (三)很满意,没什么抱怨的
        八、问题与讨论
        (一)知之不深,行之尚浅
        (二)知识对象化,未触动学生心灵
    第二节 人文教师个案分析:五个维度解读
        一、对大学人文教师的身份认知
        二、对本专业学习目的的看法
        三、对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化人”功能的理解
        四、对人文教学的感受
        五、对教学生态环境的感知
        (一)科研考核权重大,教学地位被淡化
        (二)教学过程行政化,教学独立被干预
        六、问题与讨论
        (一)偏重学生道问学,少留意尊德性问题
        (二)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
第四章 关于知行合一的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讨论
    第一节 基本开展形式
        一、通识教育:人人都要上
        二、建立人文实验班:文史哲贯通培养
    第二节 核心课程设置:以中国经典为主
        一、坚持少而精原则
        二、设立以诚为体的会读课程
        三、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构建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
    第三节 人文教学过程:凸显感悟体证
        一、隐喻性课堂教学:注重切己体察
        (一)由唯概念思维走向“象”思维
        (二)摆脱满堂灌,预留对话反思闲暇
        二、小班讨论课:以学生准备为主
        (一)以问题为导向
        (二)以深刻的学术阅读为前提
        (三)创设讨论的心理准备
        (四)上交读书报告并给予反馈
        三、行走式的现场教学:亲寻文化之源
        (一)边看书,边走书中路
        (二)在现场中直接认知
        (三)事上磨与成长自己
    第四节 校园氛围营造:发挥生活即教育功能
        一、因材施评:加快人文教师考核评价的转型
        (一)时间维度
        (二)内容维度
        二、“教师即课程”:挖掘人文默会知识价值
        (一)现代师徒式导师制
        (二)寓教育于生活的现代书院
        三、“做中学”:师生合力同创课余文化活动
    第五节 学业考核:以多元性和开放性为主
        一、考核内容:知情意并重
        二、实施操作
        (一)实行全过程评价
        (二)提升试题的开放性空间
        (三)超越标准化的试卷考试,多样考核并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关于S大学文学院学生的访谈提纲
    二、关于人文教师的访谈提纲
    三、访谈人物
    四、关于人文教学的课堂观察提纲
    五、关于S大学文学院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为科技兴国而读书(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新时代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董义新. 新校园, 2021(11)
  • [2]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叶文倩. 浙江大学, 2021(01)
  • [3]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丁新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D]. 王文山.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5]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D]. 王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语文“深度学习”,掘出“担当精神”——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J]. 吴銮凤. 课外语文, 2020(25)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D]. 张裴.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9]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张慧.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 李俏丽. 深圳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为科技兴国而读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