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公园规划设计构思

徐家汇公园规划设计构思

一、徐家汇公园的规划及设计构思(论文文献综述)

杨丹[1](2021)在《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然山水园是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代表,尤以文人山水园为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然山水园滋养于“天人合一”思想,与山水文化相融共生,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随着社会背景、使用需求、技术水平、审美情趣等发展而变化。传承中国特色的自然山水园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目前与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与实践相关的研究,多从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出发,对其特征进行描述与概括。本文从中国自然山水园动态发展的历程出发,归纳其演变的特点,并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探索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传承内涵与传创方法,丰富中国园林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内容,坚守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建设之道。本文阐述了传承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原因和动机,并基于对现有资料的梳理与总结,明确了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定义,探讨了其形成的渊源、脉络与演进特征,归纳出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价值、传承内核、传承原则与传承路径等四方面内涵,并提出了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传承的“四价值”、“五内核”、“六原则”、“五路径”与“三步法”。中国自然山水园具有社会、文化、生态、美学四个方面的传承价值;包括复合多元的功能定位、师法自然的山水间架、巧妙有机的要素因借、诗情画意的意境营建和美好人居的生态理念等五部分核心内容;并要遵循整体性、地域性、生态性、适用性、协调性、经济性六大传承原则;应通过从地域文脉的传续、功能空间的发展、形式符号的表现、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材料建构的更新等五条路径实现传承目标。最后,笔者结合子三园设计实践,探讨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相地明旨——立意构园——理微察毫”的创作三步法。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天人合一”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宗旨,是其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中国自然山水园是具有多维度的传承综合体,其传承内涵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传承和创新无法割裂,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需要用整体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

李清[2](2020)在《基于城市双修的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济钢主题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随之发生的是城市扩张,产业结构升级,传统工业废弃,城市棕地大量产生。一方面,这些场地的闲置不仅有碍于城市形象,阻碍城市发展,还存在大量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城市棕地有着独特鲜明的空间特色,见证了城市工业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遗留的棕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适于人们对赖以生活环境需求和城市生态的发展需求,棕地问题亟待解决。我国于2015年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理念“城市双修”,对城市土地存量进行规划,减少土地增量,实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棕地作为城市土地存量,成为“城市双修”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城市双修”的理念作为指导,对城市棕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展开研究,促进场地生态恢复,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保护场地文化,提高场地的服务功能,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研究主要通过文献阅读的方式对城市双修和城市棕地展开系统的概述,深入剖析城市双修理念的含义、内容及其扩展理念,从城市双修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棕地景观的研究现状和棕地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研究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国内外经典案例,如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北京798艺术中心、中山岐江公园、北杜伊斯堡公园和意大利都灵多拉公园等案例的详细分析,总结出目前棕地景观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系统的总结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法和原则。以济钢工业主题公园为实践案例,以“城市双修”为指导,运用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得出的设计手法和理论,因地制宜的应用于济钢厂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场地特性、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尊重原场地,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集生态、观赏、游玩、文化、餐饮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试图探索适合我国现状的棕地景观再生设计方式,为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陈垠宏[3](2019)在《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所有的公园都是一个风格,没有自己城市的特色。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没有充分的挖掘城市的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公园的设计中。从而导致地域文化景观的缺失。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阐述地域文化公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分别从自然、人文和经济三方面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对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中应用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中的表现手法,主要为场景再现、保留改造和新旧元素的融合。并以此为指导,对运城市文化公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在运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城居民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地的地域文化有哪些,然后将地域文化通过场景再现、保留改造和新旧元素的融合,将运城市地域文化融入到公园景观设计中去。并且详细的分析了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和形式。

杨馥玮[4](2019)在《大西安发展模式下西安环城公园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西安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红利的支持及自身政策、规划的叠加下,西安经济也飞速发展,随着人口大量涌入,西安市的地域不断向外扩张,逐渐形成了大西安的体量与格局。在此背景下,于上个世纪建成的西安市环城公园无论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方面都无法适应高速的、大体量的城市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大西安发展模式下,西安环城公园如何通过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途径来活力复兴,适应满足人们当代的都市生活需求,适应新时代大西安的格局。本文针对大西安最受欢迎之一的环城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随时间演替和大西安发展模式下产生的问题与诟病,并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改造思路。首先,阐明了大西安发展模式的时代背景及对环城公园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城市公园发展的历程及相关产生的理论,提取了场所精神、文脉主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生态保护与协调、城市有机更新这几个理论,为西安环城公园的改造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举例相关值得借鉴的案例,提炼出值得借鉴的方法,列举了上海复兴公园、徐家汇公园、陕西民俗大观园三个案例,通过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将三个公园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总结,结合西安环城公园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对西安环城公园的基地现状问题、人群需求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公园存在的问题和人们对公园的诉求,结合之前的理论与案例,总结出大西安发展模式下西安环城公园的改造思路,并针对各个思路提出适用于环城公园改造实践的一些具体的建议;最后,综合运用以上提出的思路与建议,运用于环城公园小南门-含光门段设计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论证,希望对同类型的城市公园改造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促进城市公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潘倩[5](2018)在《融入地域文化的常宁市西门湖公园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园一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展现平台,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展现城市面貌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只有将地域文化充分融入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城市才会充满生气,独具韵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地域文化”作为出发点,通过前期解读前人研究成果对关于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总结。然后阐释了城市公园的功能、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分类以及城市公园中融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探讨并总结了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表达方法,解读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分析了城市公园作为主题表现的地域文化的筛选方法以及在进行地域文化景观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揭示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2)通过对上海徐家汇公园、福州西湖公园、成都浣花溪公园、沧州通翔杂技园、邯郸赵苑公园五个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从公园布局、设计理念、特色景点、建筑、景观小品、植物、铺装等方面分析其地域文化在公园中的表达方法,并总结其还存在的不足,为西门湖公园融入地域文化景观提供经验与启示。(3)以常宁市西门湖公园为实践项目,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分析调查,对公园进行现状分析、地域文化提炼、总体设计、分区详细设计、植物规划、专项设计,对西门湖公园进行景观设计,并对设计成果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通过常宁市西门湖公园设计,选取剪纸和版画元素作为公园地域文化主题,将其塑造成常宁市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公园以及常宁市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完善了城市文化休闲空间格局,提升了常宁的城市形象,丰富了城市的内涵,以期为地方性民俗文化的发扬和保护略尽绵力,也为今后对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深入研究带来些许微薄的启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晨[6](2018)在《新世纪十年中国风景园林实践类型、特征及经验研究(2000-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球化时代来临使得国门敞开,中国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包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风景园林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也在持续发生着变化。这段时期是一个快速而多变的时期,学术研究环境复杂,设计实践风格多变,是一个需要在消化外来影响的同时、并构建自我的时期,更是一个需要对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的时期。在新时期内发生的设计实践也有自己独有的时代特征和标签,有其背后的推力和动因。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也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在新时期内,传统园林的继承仍是我国风景园林发展的重要命题。一方面是风景园林学者始终心系传统园林文化,另一个方面传统造园思想与当下时代的新思潮、新技术、新材料迸发出新的活力,使我们看到传统园林继承的当代新思路。城市园林绿地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调整自身定位,更宜人亲切的城市广场、带动地区发展的中央公园、更具生态和人情味的居住区环境、灵活近人的开放式绿地,使得城市园林绿地焕发出新的气象。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国人的生态意识全面觉醒,风景园林设计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滨水景观修复、废弃地改造等大批生态实践成为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人的观念和思想在时代变化中也发生了改变,对文化和情感的诉求愈加强烈,对城市记忆的保留、历史的纪念也成为该时期内风景园林实践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科实力的增强,风景园林的设计范畴越来越广、实践的尺度也越来越大,通过与其他的学科的交叉复合解决更多问题。本文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类型在新世纪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代表性实践案例进行梳理,探索已有的实践类型在新时代的发展和转变,新类型的产生和传入,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其发生的动因和缘由,总结其发展特征,透过现象去认识与解读其背后的行业思潮,从中探讨和总结中国风景园林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与变迁。

王亚菲[7](2018)在《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及其在神农泉公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人们渐渐更加重视精神上的需求,更加渴求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人们对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供人们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热点。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来看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景观的趋同化问题严重。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忽视地域文化要素的重要性,一味模仿、照搬其他设计,使城市失去特色,最终将导致地域文化景观缺失。因此,在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地域文化要素,并加以利用,让城市公园焕发新的生机。本研究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在对多个城市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载体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方法,并以此为指导对湖南省郴州市神农泉公园进行地域文化景观设计。通过阅读文献及资料、实地调查,总结得出地域文化的表达载体主要有景观小品、特色建筑、乡土植物、民风民俗、地方材料等,并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在郴州市神农泉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场地现状的基础上,将郴州特色地域文化融入到公园的设计中,打造一个绿化环境优良、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的现代城市公园。并进行功能分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种植设计、竖向设计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点设计等。

吴燊涛[8](2017)在《上海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日常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科学、合理、优美的植物景观,可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因此,研究公园植物景观如何优化,促进城市宜居环境建设是必要的。本文以徐汇区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公园绿地分类,选择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4类作为样本公园进行植物景观质量评价研究,分别对应徐家汇公园、龙华烈士陵园、徐汇滨江绿地和上海南站广场绿地。主要研究内容有:运用SBE法对4个公园植物景观美景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运用AHP法,从美学、生物学和心理学3个方面,建立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得出4个样本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得分。并对两种评价方法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充分了解徐汇区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植物景观配置与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公众对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审美偏好。最后,依据植物景观评价所得结论及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设计原则,选取评分最低的样本公园绿地进行植物景观优化设计。本文旨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进行定量分析,为现有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并进行优化尝试与探索。

顾怡华[9](2017)在《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研究 ——以平湖市南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同时新区景观整体不协调的问题也愈发突出,针对城市新区中心的景观规划相关研究,对于创造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自然特征明显,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因此针对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进行景观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阐述并界定了水网型城市等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通过对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的发展历程、自然特征以及文化特色的研究,提出目前水网型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新区中心景观规划的原则、内容及策略等进行分析总结,最后通过平湖市南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项目实践,为城市新区的景观规划提供发展思路。

李志华[10](2017)在《文化重组与景园设计表达 ——以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不仅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产生了对文化的渴求,对景观环境的文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场所环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积淀各种文化,这些历史遗存既有存在的价值,又有被重新引用到新的景观环境中的意义。因此将环境中原有文化元素、文化线索重组并利用到新的景观环境中,这样的做法称之为景园文化重组。通过文化重组的方式来表达景园文化,一方面通过对多种文化的甄别、筛选,最终整合进新的景观环境,使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更具有意义;另一方面把景观环境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让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协调统一,实现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对我国大量文化遗存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文化重组,即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场所中遗留的多种文化因子进行甄别和筛选,保留其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使多种文化有序协调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景观环境中,通过对场所的解读,分析场所中文化因子的特性和相互关联;结合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传承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等方面的要求,通过文化保留、文化提升、文化植入和文化融合等方式,从景园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耦合空间、形式、意境和功能等,重组构建场所空间、表达场所文化,将文化因子融合进新的景观环境中。本文首先探讨景园文化和文化重组的概念和特征,着重分析文化重组和景园设计表达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内在关联,得出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景园设计表达中文化重组的相应研究和重点探索,总结景园设计表达中文化重组的设计模式,探讨出景园设计表达中文化重组的一般方法和应用途径。本文分以下三部分进行论述:首先,阐述景园文化和文化重组的概念和特征,突出文化重组对景园设计表达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大量国内外优秀案例的比较,结合文化重组理论,研究在景观环境下文化重组的方法和规律,归纳总结出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的应用途径;最后,通过在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检验文化重组对景园设计表达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方法和应用的研究,以及具体在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探索,将现代景园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遗存在现代景观环境中继续绽放其魅力,实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通过文化重组的方式表达文化,如何将历史文化遗存在新的景观环境中与现代景观元素及场所功能紧密结合,还需要继续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徐家汇公园的规划及设计构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家汇公园的规划及设计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的必要性
        1.1.2 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的必然性
        1.1.3 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国传统园林与自然山水园
        2.1.2 现代与现代化
        2.1.3 传承及其与创新、传统之间的关系
        2.1.4 文化、地域文化、园林文化与文化基因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山水城市理论
        2.2.2 新地域文化理论
        2.2.3 场所精神理论
        2.2.4 本土设计理论
    2.3 中国自然山水园研究进展
        2.3.1 古代文献
        2.3.2 近现代文献
    2.4 本章小结
3 溯源:中国自然山水园要义
    3.1 中国自然山水园之根源研究
        3.1.1 自然条件
        3.1.2 政治经济
        3.1.3 哲学思想
        3.1.4 文学艺术
    3.2 中国自然山水园发展历程简述
        3.2.1 远古至清初:从山水审美的起点到山水园林的大发展
        3.2.2 清中叶至今:社会的剧变与山水文化的现代发展
        3.2.3 小结
    3.3 中国自然山水园发展与演变特征
        3.3.1 滋养于“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观
        3.3.2 繁茂因相融共生的山水文化
        3.3.3 异变由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求索: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探索
    4.1 影响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差异性的时代背景因素
        4.1.1 社会背景的差异
        4.1.2 技术水平的差异
        4.1.3 使用需求的差异
        4.1.4 审美情趣的差异
    4.2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传承价值
        4.2.1 社会价值
        4.2.2 文化价值
        4.2.3 生态价值
        4.2.4 美学价值
    4.3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传承内核
        4.3.1 复合多元的功能定位
        4.3.2 师法自然的山水间架
        4.3.3 巧妙有机的要素因借
        4.3.4 诗情画意的意境营建
        4.3.5 美好人居的生态理念
    4.4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传承原则
        4.4.1 整体性原则
        4.4.2 地域性原则
        4.4.3 生态性原则
        4.4.4 适用性原则
        4.4.5 协调性原则
        4.4.6 经济性原则
    4.5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传承路径
        4.5.1 “脉”——地域文脉的传续
        4.5.2 “场”——功能空间的发展
        4.5.3 “形”——形式符号的表现
        4.5.4 “术”——技术手段的运用
        4.5.5 “材”——材料建构的更新
    4.6 本章小结
5 实践:中国自然山水园实践探索
    5.1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创作过程
        5.1.1 相地明旨
        5.1.2 立意构园
        5.1.3 理微察毫
    5.2 项目设计实践
        5.2.1 相地明旨
        5.2.2 立意构园
        5.2.3 理微察毫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城市双修的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济钢主题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棕地景观研究进展
        1.3.1 国外棕地景观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棕地景观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棕地概述
        1.5.1 棕地定义
        1.5.2 棕地类型
        1.5.3 棕地特征
        1.5.4 棕地产生的影响
        1.5.5 棕地的价值
        1.5.6 棕地景观规划经验总结
    1.6 城市双修概述
        1.6.1 城市双修的起因
        1.6.2 城市双修的内涵
        1.6.3 城市双修理念下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框架)
第二章 棕地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2.1 实地调研
        2.1.1 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
        2.1.2 北京798 艺术中心
    2.2 案例分析
        2.2.1 中山岐江公园
        2.2.2 北杜伊斯堡公园
        2.2.3 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公园
    2.3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
    3.1 城市双修理念下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3.2 棕地景观再生设计手法
    3.3 棕地再利用的模式
    3.4 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第四章 济南济钢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4.1 城市概况
    4.2 济钢历史发展
    4.3 济钢废弃地的价值
        4.3.1 历史价值
        4.3.2 精神价值
        4.3.3 社会经济价值
    4.4 项目概况
        4.4.1 项目背景
        4.4.2 项目区位分析
        4.4.3 场地周边现状交通分析
        4.4.4 人群分析
        4.4.5 场地分析
    4.5 设计总则
        4.5.1 设计依据(国家绿化相关的文件)
        4.5.2 设计理念和原则
    4.6 设计构思
        4.6.1 公园设计定位
        4.6.2 设计手法
    4.7 设计规划
        4.7.1 空间布局
        4.7.2 功能分区
        4.7.3 景观节点分析
    4.8 专项设计
        4.8.1 场所精神表现
        4.8.2 建筑改造设计
        4.8.3 特色构筑物
        4.8.4 铺装设计
        4.8.5 交通设计
        4.8.6 竖向设计
        4.8.7 水景及驳岸设计
        4.8.8 植物种植设计
        4.8.9 公共服务设施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论文成果总结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2.1 自然环境因素
        2.1.1 气候条件
        2.1.2 地形地貌
        2.1.3 植物配置
    2.2 人文环境因素
        2.2.1 历史文化
        2.2.2 民间艺术
        2.2.3 建筑艺术
        2.2.4 移民影响
    2.3 经济环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3.1 地域文化公园优秀案例分析
        3.1.1 大唐芙蓉园案例分析
        3.1.2 徐家汇公园案例分析
        3.1.3 秦二世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3.2 地域文化公园的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运城市文化公园现状分析
        4.1.1 周边环境
        4.1.2 园内设施
        4.1.3 前期调研分析
    4.2 设计理念
    4.3 空间设计方案
        4.3.1 总体规划
        4.3.2 功能分区
        4.3.3 景观脉络
        4.3.4 植物配置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大西安发展模式下西安环城公园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发展带来大量公园改造
        1.1.2 大西安发展模式对环城公园提出新要求
        1.1.3 环城公园在时代背景下问题凸显
    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水平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大西安发展模式与西安城市公园概述
    2.1 大西安发展模式
        2.1.1 大西安发展模式的时代背景
        2.1.2 大西安发展模式
        2.1.3 大西安发展模式下对环城公园的指导
    2.2 城市公园相关理论
        2.2.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2.2 城市公园的功能
        2.2.3 西安城市公园历史沿革
        2.2.4 西安城市公园的改造研究
    2.3 公园改造与更新相关理论借鉴
        2.3.1 场所精神和文脉主义
        2.3.2 全面协调可持续
        2.3.3 以人为本
        2.3.4 生态保护与协调
        2.3.5 城市有机更新
    2.4 本章小节
3 城市公园相关案例研究
    3.1 紧跟时代更替——上海复兴公园
        3.1.1 历史沿革
        3.1.2 改造历程
        3.1.3 公园造景分析
        3.1.4 对环城公园可借鉴性思考
    3.2 城市有机更新——上海徐家汇公园
        3.2.1 历史沿革
        3.2.2 公园造景分析
        3.2.3 对环城公园的可借鉴性思考
    3.3 地域文化传承——陕西民俗大观园
        3.3.1 民俗风情简介
        3.3.2 公园造景分析
        3.3.3 对环城公园的思考
    3.4 案例总结
    3.5 本章小节
4 大西安发展模式下西安环城公园改造总体思路
    4.1 环城公园的区位环境
    4.2 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4.2.1 西安的历史文化
        4.2.2 古城墙与护城河
        4.2.3 古城民俗生活文化
        4.2.4 环城公园历史变迁
    4.3 环城公园基地现状分析
        4.3.1 公园整体现状分析
        4.3.2 景观元素分析
        4.3.3 使用人群分析
    4.4 大西安发展模式下西安环城公园改造思路
        4.4.1 契合“大西安”文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
        4.4.2 文脉传承、与时俱进
        4.4.3 以文化旅游与现代服务为主
        4.4.4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理念
        4.4.5 以人文本、因地制宜
        4.4.6 提倡绿色、节能、环保理念
    4.5 本章小结
5 环城公园(小南门-含光门段)规划设计实践
    5.1 设计范围及基地现状
    5.2 改造内容
    5.3 道路系统
    5.4 竖向设计
    5.5 功能分区
    5.6 专项设计
        5.6.1 植物配置
        5.6.2 景观小品
        5.6.3 铺装设计
        5.6.4 配套服务设施
        5.6.5 照明设计
    5.7 本章小节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与表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融入地域文化的常宁市西门湖公园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2.1 城市公园
        2.1.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1.2 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
    2.2 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2.2.1 地域文化的内涵
        2.2.2 地域文化的分类
    2.3 城市公园中融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2.4 地域文化的筛选
        2.4.1 筛选的方法
        2.4.2 筛选的内容
    2.5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表现形式
        2.5.1 传统文化
        2.5.2 历史文化
        2.5.3 传统民居
        2.5.4 民俗生活
        2.5.5 地区产业文化
    2.6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表达方法
        2.6.1 设计思想上体现地方特色
        2.6.2 设计手法上表达地方特色
        2.6.3 设计载体上展现地方特色
3 案例分析
    3.1 成都浣花溪公园
        3.1.1 公园简介
        3.1.2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3.1.3 小结
    3.2 赵苑公园
        3.2.1 公园简介
        3.2.2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3.2.3 小结
    3.3 徐家汇公园
        3.3.1 公园简介
        3.3.2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3.3.3 小结
    3.4 福州西湖公园
        3.4.1 公园简介
        3.4.2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3.4.3 小结
    3.5 沧州通翔杂技园
        3.5.1 公园简介
        3.5.2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3.5.3 小结
4 基于地域文化的常宁市西门湖公园设计
    4.1 常宁市及其地域文化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自然条件
        4.1.3 人文条件
        4.1.4 常宁市地域文化的梳理
    4.2 西门湖公园现状分析
        4.2.1 地理区位
        4.2.2 自然条件
        4.2.3 人文条件
    4.3 面临的挑战
    4.4 设计总则
        4.4.1 设计依据
        4.4.2 设计原则
        4.4.3 设计构思与理念
        4.4.4 设计风格
    4.5 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提取
    4.6 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4.7 总体设计
        4.7.1 规划结构
        4.7.2 功能分区
        4.7.3 总体布局
    4.8 分区详细设计
        4.8.1 入口广场区
        4.8.2 杜鹃花海区
        4.8.3 综合娱乐区
        4.8.4 休闲漫步区
        4.8.5 滨水赏景区
        4.8.6 冥想创作区
        4.8.7 发展后备区
    4.9 专项设计
        4.9.1 景观设想视线分析
        4.9.2 道路及交通规划
        4.9.3 竖向设计
        4.9.4 驳岸设计
        4.9.5 植物景观设计
        4.9.6 服务设施规划
        4.9.7 创意小品设计
        4.9.8 标识系统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宁市西门湖公园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B 常宁市西门湖公园主要节点初步设计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图

(6)新世纪十年中国风景园林实践类型、特征及经验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新世纪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1.2.2 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思潮的涌入
        1.2.3 材料与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意义
        1.3.1 认识行业发展脉络的现实意义
        1.3.2 启发风景园林实践的借鉴意义
        1.3.3 总结重要发展时期的必要意义
    1.4 研究目的
        1.4.1 展现与梳理新世纪十年间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历史脉络
        1.4.2 归纳与把握新世纪十年间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特征
        1.4.3 分析与洞察新世纪十年间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研究动态
    1.5 研究内容与范围界定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6.1 对新世纪十年间中国现代风景园林(2000-2009)的研究
        1.6.2 对其他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研究
        1.6.3 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研究
        1.6.4 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相关的西方发展综述及研究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2 文化延脉:传统园林继承的当代新理路
    2.1 新世纪之前的传统园林当代转型背景
        2.1.1 借古开新,洋为中用:西湖花港观鱼公园
        2.1.2 巅峰之作:上海松江方塔园
    2.2 孟兆祯:师从古意,勇赋新诗
        2.2.1 中国工程院庭院园林设计
        2.2.2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林泉奥梦”
    2.3 王向荣:中西并收,开放创新
        2.3.1 厦门园博园竹园
        2.3.2 西安世博园四盒园
    2.4 朱育帆与北京金融街13号四合院
    2.5 陈跃中与上海世博会亩中山水园
    2.6 本章小结
3 功能复合: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新气象
    3.1 城市广场:小而美的功能复合空间
        3.1.1 世纪前后改造的对比:北京西单文化广场
        3.1.2 新世纪城市广场发展特征小结
    3.2 中央公园规划设计:城市绿心
        3.2.1 城市中央公园在新世纪的发展
        3.2.2 通向自然的轴线: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设计
        3.2.3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景区
    3.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更具人情味的生态人居环境
        3.3.1 居住区景观在新世纪的发展
        3.3.2 以现代方式传递传统山居精神:香山81号院外环境设计
        3.3.3 园林式社区标杆:北京星河湾设计
        3.3.4 新世纪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特征小结
    3.4 单位附属绿地景观设计
        3.4.1 单位附属绿地在新世纪的发展
        3.4.2 中关村软件园中心花园设计
    3.5 城市开放式绿地景观设计
        3.5.1 城市开放式绿地在新世纪的发展
        3.5.2 都市伊甸园:北京CBD现代艺术中心公园
        3.5.3 为市民而建:上海徐家汇公园
    3.6 本章小结
4 生态优先:人与自然交互的新视野
    4.1 滨水区规划设计与生态修复
        4.1.1 滨水区规划设计在新世纪的发展
        4.1.2 与洪水为友的艺术: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4.1.3 景观提升环境质量:杭州西湖西进工程
    4.2 废弃地更新与改造
        4.2.1 废弃地更新与改造在新世纪的发展
        4.2.2 工业遗产景观改造典范:中山岐江公园设计
        4.2.3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4.3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4.3.1 郊野公园在新世纪的发展
        4.3.2 山林野趣: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
    4.4 本章小结
5 以人为本:文化与情感的再追寻
    5.1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更新设计
        5.1.1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更新设计
        5.1.2 城市的文化复兴:杭州南宋御街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
        5.1.3 置换功能,承旧焕新:上海新天地步行街
    5.2 纪念性空间景观设计
        5.2.1 纪念性空间景观设计
        5.2.2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二期扩建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尺度拓展:绿地系统规划与区域景观的新内容
    6.1 绿地系统规划
    6.2 区域景观规划
        6.2.1 风景名胜区规划
        6.2.2 旅游度假区规划
        6.2.3 乡村景观规划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及其在神农泉公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景观理论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1.3.2 国外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建设研究现状
        1.3.3 国内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建设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公园的地域文化相关研究及概念解析
    2.1 地域文化概念解读
    2.2 地域文化的表达载体
        2.2.1 本土材料
        2.2.2 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2.2.3 乡土植物
        2.2.4 水景营造
        2.2.5 景观小品
    2.3 地域文化的表现手法
        2.3.1 保留改造
        2.3.2 场景再现
        2.3.3 象征处理
    2.4 城市公园概念解读
    2.5 城市公园的类别
        2.5.1 日本城市公园分类体系
        2.5.2 德国城市公园分类体系
        2.5.3 美国城市公园分类体系
        2.5.4 中国城市公园分类体系
    2.6 城市公园的功能
        2.6.1 休闲游憩功能
        2.6.2 生态价值功能
        2.6.3 防灾减灾功能
        2.6.4 教育科普功能
第三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3.1 大唐芙蓉园
        3.1.1 案例分析
        3.1.2 案例借鉴点
    3.2 徐家汇公园
        3.2.1 案例分析
        3.2.2 案例借鉴点
    3.3 巴黎卢森堡公园
        3.3.1 案例分析
        3.3.2 案例借鉴点
    3.4 巴黎雪铁龙公园
        3.4.1 案例分析
        3.4.2 案例借鉴点
第四章 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营造存在问题及策略探讨
    4.1 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营造存在问题
        4.1.1 盲目模仿地域文化
        4.1.2 地域文化设计手法简单
        4.1.3 忽视城市公园功能性
        4.1.4 地域文化理念发展落后
        4.1.5 地域文化表达参与性不足
    4.2 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探讨
        4.2.1 背景探究——城市公园项目背景分析研究
        4.2.2 综合分析——城市公园场地情况综合分析
        4.2.3 文化挖掘——城市公园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与整合
        4.2.4 特色塑造——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景观的塑造
第五章 地域文化在神农泉公园中的应用
    5.1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候条件
        5.1.3 基地现状
    5.2 郴州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及分析
        5.2.1 郴州市自然风貌
        5.2.2 郴州市自然资源
        5.2.3 郴州市历史文化古迹
        5.2.4 郴州市民俗文化
        5.2.5 郴州市民间工艺
    5.3 神农泉公园场地情况综合分析
        5.3.1 优势分析
        5.3.2 劣势分析
        5.3.3 机会分析
        5.3.4 挑战分析
    5.4 神农泉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理念探讨
        5.4.1 规划设计目标
        5.4.2 规划设计定位
        5.4.3 规划设计原则
    5.5 湖南省郴州市神农泉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5.5.1 总体构思与布局
        5.5.2 景观结构规划
        5.5.3 景观分区
        5.5.4 交通规划设计
        5.5.5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节点设计
    5.6 湖南省郴州市神农泉公园专项设计
        5.6.1 植物种植设计
        5.6.2 竖向设计
        5.6.3 驳岸设计
        5.6.4 设施小品
        5.6.5 铺装设计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与思考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8)上海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环境压力
        1.1.2 公园绿地效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考察法
        1.3.3 景观评价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对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对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绿地
        2.1.2 公园绿地
        2.1.3 植物配置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园林美学
        2.2.3 环境心理学
        2.2.4 植物群落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徐汇区公园绿地演化特征与植物种类调查研究
    3.1 上海市及徐汇区公园绿地发展现状
        3.1.1 上海市公园绿地发展现状
        3.1.2 徐汇区公园绿地发展现状
    3.2 徐汇区公园绿地演化特征
    3.3 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种类调查
        3.3.1 徐家汇公园
        3.3.2 龙华烈士陵园
        3.3.3 徐汇滨江绿地
        3.3.4 上海南站广场绿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
    4.1 SBE法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照片的拍摄和选取
        4.1.3 评价者选取及评价过程
        4.1.4 评价结果计算及分析
    4.2 AHP法植物景观质量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指标权重计算
        4.2.5 植物景观评价综合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设计
    5.1 基于SBE法的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5.2 基于AHP法的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5.2.1 提升植物景观的质感
        5.2.2 提升物种多样性
        5.2.3 提升植物乡土性
        5.2.4 提升植物间的协调共生性
        5.2.5 提升舒适感
    5.3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5.3.1 生态性原则
        5.3.2 功能性原则
        5.3.3 观赏性原则
        5.3.4 文化性原则
        5.3.5 经济性原则
    5.4 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材料选择
        5.4.1 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
        5.4.2 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
        5.4.3 构建和谐的植物群落
        5.4.4 契合使用者心理需求
    5.5 不同功能区的植物景观优化设计
        5.5.1 铁轨火车花园
        5.5.2 龙美术馆
        5.5.3 防汛景观平台
        5.5.4 休闲活动区域
        5.5.5 主要出入口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设计手册

(9)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研究 ——以平湖市南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引发新区建设热潮
        1.1.2. 现阶段城市新区景观建设问题突出
        1.1.3. 城市新区中心水系的重要作用凸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
        1.4.2. 案例分析
        1.4.3. 实地调研
        1.4.4. 实践项目分析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水网型城市景观规划研究
        1.5.2. 国内水网型城市景观规划研究
        1.5.3. 研究小结
2. 水网型城市基础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水系
        2.1.2. 水网型城市
    2.2. 城市水网的主要功能
        2.2.1. 古代城市水网的功能
        2.2.2. 现代城市水网的功能
    2.3. 城市水网与城市的关系
        2.3.1. 城市水网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
        2.3.2. 城市水网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基本特征
    3.1. 浙北平原研究范围
    3.2. 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发展历程
    3.3. 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自然特征
        3.3.1. 以河流水系为主的自然骨架
        3.3.2. 连续自然的带状绿色空间
    3.4. 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文化特色
        3.4.1. 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
        3.4.2. 地域特色的水乡文化
    3.5. 本章小结
4. 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新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4.1. 地域性水网特征消失
    4.2. 城市记忆文化特色缺失
    4.3. 新区景观尺度感失衡
    4.4. 本章小结
5. 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方法构建
    5.1. 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连续性原则
        5.1.3. 生态性原则
        5.1.4. 亲水性原则
        5.1.5. 以人为本原则
        5.1.6. 尊重文化原则
    5.2. 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内容
        5.2.1. 场地综合分析
        5.2.2. 景观空间格局构建
        5.2.3. 交通体系组织
        5.2.4. 城市文化营造
    5.3. 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策略
        5.3.1. 恢复水系生态性,延续水网肌理
        5.3.2. 融入地域文化,展现水乡风貌
        5.3.3. 组织景观轴线,凸显中心地位
    5.4.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分析
    6.1. 瑞典Hammarby Sjostad新区景观规划
        6.1.1. 项目概况
        6.1.2. 总结启示
    6.2. 荷兰莱顿城环城生态带——连续绿色空间
        6.2.1. 项目概况
        6.2.2. 总结启示
    6.3. 无锡太湖新城中央水系景观规划
        6.3.1. 项目概况
        6.3.2. 总结启示
    6.4. 衢州鹿鸣公园——生态游憩网络
        6.4.1. 项目概况
        6.4.2. 总结启示
    6.5. 上海徐家汇公园——现代景观与历史人文结合
        6.5.1. 项目概况
        6.5.2. 总结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平湖市南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7.1. 项目背景
        7.1.1. 项目区位
        7.1.2. 城市概况
    7.2. 上位规划
        7.2.1. 市域总体规划
        7.2.2. 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3. 现状分析
        7.3.1. 场地与城市关系分析
        7.3.2.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7.3.3. 场地内部分析
    7.4. 机遇与挑战
    7.5. 总体概念规划
        7.5.1. 规划定位
        7.5.2. 规划目标
        7.5.3. 规划依据
        7.5.4. 规划理念
        7.5.5. 规划策略
        7.5.6. 总体方案
    7.6. 分区规划
        7.6.1. 齐景春秋
        7.6.2. 武原水韵
        7.6.3. 故邑叠翠
        7.6.4. 拓湖清波
        7.6.5. 曹兑竞舟
        7.6.6. 毓秀流芳
    7.7. 专项规划
        7.7.1. 交通系统规划
        7.7.2. 景观视线分析
        7.7.3. 场地竖向规划
        7.7.4. 水系统规划
        7.7.5. 驳岸规划
        7.7.6. 植物景观规划
        7.7.7. 节庆活动专项
        7.7.8. 服务设施规划
        7.7.9. 标识系统规划
    7.8.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10)文化重组与景园设计表达 ——以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景园文化的理论研究
        1.2.2 国外景园设计中的文化研究
        1.2.3 国内景园文化的理论研究
        1.2.4 国内景园设计中的文化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景园文化的重组及其必要性
    2.1 场所文化的解读
        2.1.1 景园文化的概念
        2.1.2 景观环境的"场"效应
        2.1.3 文化与景观环境的内在关联
    2.2 景园文化重组的本质和特点
    2.3 文化重组的必要性
        2.3.1 文化重组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2.3.2 文化重组实现了景园文化的创新
        2.3.3 文化重组是景园设计表达的重要途径
    2.4 小结
第三章 景园设计中文化重组的方法及应用
    3.1 场所解读
        3.1.1 时间解读
        3.1.2 空间解读
        3.1.3 人的行为与活动
        3.1.4 人们的"集体记忆"
    3.2 文脉梳理
        3.2.1 文化内容的特性与影响
        3.2.2 文脉梳理的原则
        3.2.2.1 时代性原则
        3.2.2.2 传承性原则
        3.2.2.3 艺术性原则
        3.2.2.4 功能性原则
    3.3 文化整合
        3.3.1 文化保留
        3.3.2 文化提升
        3.3.3 文化植入
        3.3.4 文化融合
    3.4 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的应用途径
        3.4.1 布局因地制宜,重组场地肌理
        3.4.2 重组场所记忆,艺术表达历史
        3.4.3 重新编排典故,再现典型场景
        3.4.4 突出以人为本,重组场地功能
    3.5 小结
第四章 案例研究--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设计
    4.1 无锡环城古运河场所解读
    4.2 无锡环城古运河文脉梳理
    4.3 无锡环城古运河文化整合
    4.4 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设计中文化重组的应用
        4.4.1 无锡环城古运河的空间布局
        4.4.2 无锡环城古运河历史的艺术表达
        4.4.3 无锡环城古运河历史典故和典型场景再现
        4.4.4 无锡环城古运河文化与功能的融合
    4.5 小结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徐家汇公园的规划及设计构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探索[D]. 杨丹.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城市双修的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济钢主题公园为例[D]. 李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3]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陈垠宏.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4]大西安发展模式下西安环城公园改造设计研究[D]. 杨馥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融入地域文化的常宁市西门湖公园设计[D]. 潘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12)
  • [6]新世纪十年中国风景园林实践类型、特征及经验研究(2000-2009)[D]. 孙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7]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及其在神农泉公园中的应用[D]. 王亚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01)
  • [8]上海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 吴燊涛.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9]浙北平原水网型城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研究 ——以平湖市南市新区中心景观规划为例[D]. 顾怡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文化重组与景园设计表达 ——以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 李志华. 东南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徐家汇公园规划设计构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