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讲座(一)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讲座(一)

一、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讲座(一)(论文文献综述)

金煜涵[1](2019)在《一款基于FPGA的可编程逻辑块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掩膜成本的不断增加,加之如果出现设计错误,则必须承担的市场投放带来的风险,具有可重复编程能力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器件在通信、工业、数据处理等诸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编程逻辑模块(Configurable Logic Block,CLB)是FPGA中的核心可配置逻辑单元,FPGA的逻辑功能是通过CLB单元的配置以及大规模的CLB单元级联来实现的。本文主要针对FPGA中的可编程逻辑块单元,寻找一种高性能的CLB实现方法,并采用Global Foundry公司的28n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工艺技术实现。本文采用全定制设计方法,首先研究了CLB单元中各组成模块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功能完备且节省电路资源的CLB结构。然后对CLB进行了各模块详细电路的设计,并进行了各种类型逻辑功能的模拟仿真,保证了本设计实现的CLB单元能够实现完整的组合和时序逻辑功能,如ROM功能、RAM功能、移位寄存器功能、多路选择器功能等,最后完成了CLB电路的版图设计。通过学习国内外FPGA产品的设计思想,着重研究CLB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决定其电路功能和特性的主要因素,合理划分CLB单元,采用当前国内技术背景下能够实现的最优组成结构,并对各组成结构分别进行优化,以求获得更好的电路特性,例如,提出了一种可编程寄存器的简化结构,大大节省电路面积,同时保证了基本的时序逻辑能力及较低路径延时。经过了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本文设计的CLB单元能够实现各种类型的逻辑功能,为进一步搭建项目设计的FPGA芯片具备高效、复杂多样的逻辑功能奠定了基础。

张宇[2](2016)在《通道可扩展的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声学领域正蓬勃发展。声呐作为海洋探测的首选设备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更是海军和民用航海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水声学领域中,对声呐等探测设备进行研发、测试和检修时,需要传感器阵列产生指定参数的信号。因此,利用水声信号发生器实时模拟水声传感器的阵列信号,成为了声呐研制、调试和检修的有效途径,能够经济、省时、灵活、精确地完成对声纳设备的研制、调试与检修工作。本文设计了一种能够扩展通道的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能够对水声传感器阵列信号进行实时模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系统整体性能的测试等。系统硬件平台按照功能不同,主要分为数字信号处理模块、USB接口通信模块、多通道模数转换模块和多通道模拟信号调理模块。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包括上位机显控软件、DSP程序、FPGA程序和USB固件程序等。用户通过Windows系统下的显控软件对硬件系统进行人机交互控制,上位机显控软件通过USB通信接口与硬件系统相连,完成波形数据生成和数据传输等任务。数字控制模块主要通过DSP和FPGA进行数据处理和逻辑控制,DSP主要控制USB接口通信,接收来自上位机的数据,并将数据解析、提取命令后发送给FPGA, FPGA接收到控制命令和波形数据后,选择将数据存储在RAM芯片中,或直接将数据传给DAC对其进行数模转换,得到所需的模拟信号。最后,由模拟信号调理模块对模拟信号进行滤波、衰减等处理后,将波形信号输出。论文最后对系统的各个模块以及系统整体进行了测试,对系统的功能、指标以及性能进行了验证,测试结果证明了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生成多通道的任意波形。

王天琪[3](2016)在《基于FPGA的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定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工业、生物工程、医学等领域。纳米微位移定位平台已经成为众多学科领域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纳米定位技术通常是以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形式来实现。为了使其具有很高的纳米级定位精度,本文从平台模型的构建、控制方法方面对纳米位移定位控制系统展开研究,并在设计了FPGA上的控制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纳米位移定位平台被广泛应用在许多尖端领域;阐述研究纳米位移定位平台及其控制系统的重要意义;介绍国内外纳米位移定位平台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说明我国发展纳米位移定位技术的必要性。(2)介绍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构成及其迟滞性、蠕变性和负载特性;介绍机理分析建模法、系统辨识建模法及两者相结合的建模方法;描述如何建立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模型和柔性铰链支撑线性动态模型来近似表示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数学模型;采用机理分析与系统辨识相结合的方法,将PI迟滞模型和线性动态模型结合起来,建立较为精确、全面的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数学模型,即动态迟滞模型。(3)对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在控制方式方面,简单介绍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原理和特点。然后在控制算法方面,详细介绍传统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和参数整定的方法,并通过Matlab仿真实验观察传统PID控制对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控制效果;阐述自校正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并通过Matlab仿真实验观察其模型参数辨识能力及控制效果;对比两种控制方法的实验结果,确定自校正PID控制算法的优越性。(4)介绍了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CPLD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开发平台、开发流程和辅助工具;采用VHDL编程语言,在FPGA开发软件QuartusⅡ上设计偏差模块、比例模块、积分模块和微分模块,并通过波形仿真实验验证各模块的有效性;采用原理图设计输入法,在顶层文件中搭建成增量式PID控制器;借助MATLAB与ModelSim的联合仿真来验证FPGA上的PID控制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控制算法及其FPGA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说明自校正PID控制算法适用于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控制系统,及其基于FPGA设计的可行性。

杨烊[4](2014)在《基于CWTDM的宽带卫星星上交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星上处理技术对提高卫星通信的传输质量和频谱利用率起着重要作用。再生式星上处理虽然优点显着,但与透明转发器相比:实现难度大,设备复杂度高,可靠性降低,应用灵活性受限,体积和功耗增大,导致系统容量受到限制。因此,再生式星上处理设备在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应用于宽带卫星系统。本文提出了基于连续波时分复用(CWTDM)技术和电路交换相结合的中继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基于CWTDM技术的非再生式星上中继设备中TST交换网络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星上电路交换支持IP业务的方案。该方案通过将IP业务的路由信息转换成电路交换控制信令使星上设备不对数据解调译码即可实现路由功能,既达到了对宽带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又简化了星上设备复杂度。2.分析了应用非再生式星上中继设备的宽带卫星系统中TCP的性能,通过仿真得到了地面站的归一化容量和平均吞吐率的关系,并在该仿真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TCP性能的卫星上行链路资源请求算法,该算法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卫星链路中IP业务的吞吐率。3.完成了星上TST电路交换模块的FPGA设计,实现了卫星网络的点对点通信及单波束和多波束内的多播和广播通信。

李红兰[5](2013)在《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动态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复合射孔技术是煤层气增产的一种重要技术,在对煤层气井进行复合射孔的整个过程中,压力和温度数据是关键的参数,它们能够反映复合射孔的效果,为煤层气井复合增产机理提供实测数据。因此对煤层气井下复合射孔动态测试技术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本课题对煤层气井动态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四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动态测试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了煤层气井下的环境、复合射孔瞬间的环境,然后根据测试的需求设计了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动态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设计了测试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其次,根据实际测试系统的精度和测试系统稳定性的需求,在模拟煤层气井的应用环境下对测试系统进行了动态校准,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获取了测试系统的灵敏度,对动态测试系统的压力数据进行了温度补偿。再次,测试系统在校准过程和测试过程中是不断地变化的,得到的测量结果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测试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的对应关系同静态测量相比,具有时变性、随动性、动态性、相关性等特点。为了提高动态测试系统的精度,分析了动态测量的误差来源,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动态测试系统进行了不确定度的分析。最后,针对在韩城煤层气井获得的实测数据与油井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实测数据,并对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器的参数对压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武友德[6](2013)在《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控设备,其中,数控落地镗铣床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之一,本文作者受某企业的委托设计开发了数控落地镗铣床。首先按照用户对机床的设计要求基于CAD工程软件设计了机床工程图样,并按照工程图样制造了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样机。深入分析研究机床部件之间的结合部问题,通过对机床样机各个结合部采用激振器激振、加速度传感器拾振的方式进行模态试验,获得了机床各个结合部的振动信号,并将采集到的振动信号导入用Lab VIEW编写的模态识别程序,获得了各结合部的模态参数,再利用有限元参数优化识别方法识别出各结合部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利用COMBIN14单元模拟识别出的结合部刚度和阻尼参数建立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整机有限元模型,并对整机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整机的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型;为验证有限元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对整机进行模态试验分析,将理论分析结果和试验分析结果相比较,证明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根据模态分析的结果,分析了机床结构的薄弱环节,并对滑座、主轴箱、滑枕等主要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对X轴传动系统、支撑固定结构、锁紧机构等机床结合部的联结方式及联结装置进行了创新设计,本人和团队成员共取得了5项国家专利。对优化后的机床结构,再在ansys中定义镗床立柱和主轴箱单元类型、材料、定义网格尺寸、划分网格,然后输出k文件,并在ls-prepost中编辑k文件,定义主轴箱运动关键字及边界条件,编辑以后,递交dyna971求解器求解,并运用1s-prepost对计算后的结果后置处理。利用动态模拟仿真,观察主轴箱在上下移动时对镗床立柱的影响,最后进行立柱应力、应变及能量的后处理,从分析数据看,机床的动态特性良好。通过市场调查,比较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同类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数控落地镗铣床的限位装置可靠性要求高,如果一旦失效将发生严重的事故。本文研究了适用于数控镗铣床的限位控制的负逻辑控制原理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设计开发了X、Y、Z轴的限位控制电路,并用于机床的控制电路的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入研究分析了数控落地镗铣床加工零件的特征,基于GT技术创新地提出了适合于数控落地镗铣床加工零件特征的分组方法,按照该分组方法研究开发了模块化的参数化数控加工程序,并基于VB开发软件将模块化程序进行封装构建了适合于数控镗铣床加工的数控加工程序的自动编程系统。综合应用上述的研究成果,完整地设计、生产出了数控落地镗铣床,产品已投入市场,使用效果良好。为同类机床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对提高落地式镗铣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较大工程意义。此外,本文的研究分析方法对其它类型机床的改进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孙起良[7](2013)在《基于TMS320F2812的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传统感应加热电源多采用硬开关技术和模拟控制电路,不可避免地存在控制精度低、电路复杂、效率低下和元器件易老化等缺点,本文对感应加热电源的容性移相PWM调功和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逆变器在负载谐振、感性和容性状态下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本文选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逆变器开关器件,基于控制器TMS320F2812采用容性移相PWM对输出功率进行实时控制,此方法集合了软开关技术、频率跟踪技术和数字PID控制技术,MATLAB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能实现电流电压的平稳输出及输出功率的稳定连续调节。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电源的基本结构及它的各组成部分,详细论述负载谐振、感性和容性状态下逆变器的工作过程,对比负载这三种状态下开关器件IGBT的开通和关断情况,选择容性移相PWM调功方式去控制逆变器工作,实现软开关与输出功率的稳定实时控制。2、按照实际设计要求选取主电路中各器件参数,并使用SIMULINK仿真逆变器在容性移相PWM控制方式下随着移相角变化的输出电流电压波形,通过仿真结果表明:容性移相PWM控制方式不仅具有较宽的移相角调节范围,而且可以实现输出功率的连续稳定调节。3、介绍选用的控制芯片TMS320F2812的内部功能模块和外围功能,分别设计负载的频率、电流和电压检测电路,并选择M57962AL作为IGBT的集成驱动电路,并分析其内部结构图和外围应用电路。4、设计电源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列出控制系统的主程序流程图,对比数字锁相环软件实现与硬件实现的优缺点,设计锁相环的软件流程图。采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设计PID控制程序流程图对输出功率进行闭环控制调节。

段毅君[8](2008)在《125 kHz射频识别芯片调制电路的设计》文中指出射频识别(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和电磁耦合实现识别目标的技术。同时,该技术也利用电磁耦合实现基站和标签之间的数据传输。该技术具有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标签可读写、可携带大量数据,同时具有难以伪造和智能性较高等优点而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使用。本文概括的介绍了RFID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标准,重点讨论了RFID阅读器芯片中调制电路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首先介绍了调制电路的整体架构,ASK调制的基本原理,天线谐振的特点,并推导出系统工作对电路模块的要求;随后,介绍了调制电路的基本电路模块,包括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荷泵锁相环和H桥功率输出等电路,电路模块完全依照系统的工作要求设计。其中,重点介绍了带隙基准电压源的电源电压抑制比的信号流推导,简并工作点的检测和初始精度;电荷泵锁相环的系统建模和压控振荡器的相位噪声;H桥功率输出电磁干扰现象的原理和仿真等。仿真结果表明,电路设计达到了系统的指标要求。最后,本文进行了射频识别系统调制电路的仿真建模,并给出了总体仿真结果和版图设计。电路设计和仿真采用XFAB CMOS 0.6μm工艺,电路通过了该公司的流片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完全满足RFID系统的工作要求。

何建新,姜仁洁[9](2007)在《数字技术在电影放映扩音机的应用》文中提出论述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在电影放映扩音机中静音和话筒电路中的控制过程。

龚薇[10](2006)在《基于EDA和虚拟仪器技术的虚拟逻辑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现代数字系统已逐步微机化了。微机的引入,一方面使系统的能力大为提高,能够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即传统的检测设备(示波器等)已不能有效地监测和分析数字系统,特别是微机系统。因此,电子测量仪器与系统逐步从模拟式、数字式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和虚拟化发展演变。其中,尤以各种总线为基础,基于个人计算机构成的高性能、灵活性好、成本低廉的测试平台与系统被业界看好。正是基于此,本文充分运用EDA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开展了虚拟逻辑分析仪的软硬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文中首先通过对虚拟逻辑分析仪进行详细的功能分析,提出了构建虚拟逻辑分析仪的软硬件系统设计任务以及应遵循的主要设计原则。 其次,本文讨论了EDA技术及其应用、虚拟仪器软件设计技术与图形化编程语言、USB接口总线技术及其实现方式等,为构建虚拟逻辑分析仪做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硬件上,结合EDA技术的电路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注重仿真分析环节,分别完成了采集探头、存储控制电路、触发电路和USB接口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软件上,设计了虚拟逻辑分析仪使其实现基本功能,并深入讨论了软面板程序和EZ-USB FX2固件程序设计。 文中最后对虚拟逻辑分析仪的总体性能作了总结,还从硬件、软件以及实现虚拟逻辑分析仪的网络化三方面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一些思路。并就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二、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讲座(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讲座(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一款基于FPGA的可编程逻辑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课题研究背景
    0.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3 FPGA研究现状
        0.3.1 FPGA国外研究现状
        0.3.2 FPGA国内研究现状
    0.4 本文研究内容
第1章 FPGA和 CLB设计概述
    1.1 FPGA器件的性能优势
    1.2 FPGA的基本结构
    1.3 CLB的研究与设计现状
        1.3.1 Virtex系列的CLB
        1.3.2 Spartan系列的CLB
        1.3.3 Cyclone系列的CLB
        1.3.4 Stratix系列的CLB
    1.4 全定制设计方法
        1.4.1 设计方法介绍
        1.4.2 全定制设计流程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CLB单元结构的设计
    2.1 CLB电路设计思路
    2.2 查找表模块设计
        2.2.1 读译码电路结构设计
        2.2.2 写译码电路结构设计
        2.2.3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2.3 可配置存储模块设计
    2.4 快速进位链电路设计
    2.5 移位寄存器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编程逻辑块的仿真验证
    3.1 验证方法设计
        3.1.1 仿真验证方法
        3.1.2 PC软件仿真
        3.1.3 工作站仿真
    3.2 仿真结果
        3.2.1 查找表实现ROM功能仿真
        3.2.2 查找表实现RAM功能仿真
        3.2.3 移位寄存器功能仿真
        3.2.4 查找表实现多路选择器功能仿真
    3.3 版图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通道可扩展的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系统硬件设计
    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2.2.1 电源芯片选型
        2.2.2 供电电路设计
    2.3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2.3.1 数字电路主要器件选型
        2.3.2 DSP硬件电路设计
        2.3.3 FPGA硬件电路设计
        2.3.4 USB接口电路设计
    2.4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2.4.1 模拟电路主要器件选择
        2.4.2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2.4.3 数据缓存电路设计
        2.4.4 放大和衰减电路设计
        2.4.5 信号选通电路设计
        2.4.6 通道扩展电路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3.2 软件开发环境
    3.3 上位机软件程序开发
        3.3.1 软件设计原则
        3.3.2 程序开发方法
        3.3.3 程序界面设计
        3.3.4 USB接口程序
    3.4 DSP硬件程序开发
        3.4.1 USB接口模块
        3.4.2 DSP与FPGA接口模块
    3.5 FPGA硬件程序开发
        3.5.1 Quartus Ⅱ开发流程
        3.5.2 VHDL程序设计
    3.6 USB固件程序开发
        3.6.1 固件程序设计
        3.6.2 固件程序固化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硬件调试及验证
    4.1 硬件电路检测
    4.2 系统软硬件联调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3)基于FPGA的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纳米控位移定位平台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模型的建立
    2.1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构成及特性
        2.1.1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构成
        2.1.2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特性
    2.2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建模方法
        2.2.1 机理分析建模
        2.2.2 系统辨识建模
        2.2.3 机理分析和系统辨识相结合的建模
    2.3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模型的建立
        2.3.1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迟滞模型
        2.3.2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线性动态模型
        2.3.3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动态迟滞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控制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1.1 开环控制
        3.1.2 闭环控制
    3.2 传统PID算法的研究
        3.2.1 传统PID算法原理
        3.2.2 传统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方法
        3.2.3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PID控制系统仿真
    3.3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
        3.3.1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的自校正PID控制
        3.3.2 模型参数辨识
        3.3.3 控制器参数计算
        3.3.4 纳米位移定位平台系统的自校正PID控制算法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PID控制器的设计
    4.1 FPGA简介
        4.1.1 FPGA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4.1.2 FPGA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4.2 FPGA的开发流程及工具
        4.2.1 电路的设计与输入
        4.2.2 综合
        4.2.3 布局布线
        4.2.4 时序仿真
        4.2.5 调试与配置
    4.3 控制器各模块的设计及仿真
        4.3.1 偏差模块
        4.3.2 比例模块
        4.3.3 积分模块
        4.3.4 微分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仿真
    5.1 联合仿真示意图
    5.2 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CWTDM的宽带卫星星上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1.2.1 星上信号处理技术
        1.2.2 星上交换技术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一种基于非再生式星上处理与程控交换的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方案
    2.1 非再生式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2.2 非再生式宽带卫星系统星上处理流程
    2.3 基于CWTDM的星上处理与程控交换相结合的非再生式中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上程控交换及其支持IP业务的原理
    3.1 引言
    3.2 TST电路交换网络
        3.2.1 时间接线器与空间接线器
        3.2.2 TST交换网络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3.2.3 TST网络的内部阻塞率
    3.3 程控交换支持IP业务的研究
        3.3.1 IP业务的分类
        3.3.2 星上程控交换支持IP业务的方案
        3.3.3 卫星网络对IP业务的呼叫接续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再生式卫星通信系统中TCP性能的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描述
    4.3 基于卫星链路TCP管道模型的性能分析
        4.3.1 慢启动阶段
        4.3.2 拥塞避免阶段
        4.3.3 理论仿真结果分析
    4.4 基于TCP性能的资源请求算法
        4.4.1 宽带卫星系统上行信道结构
        4.4.2 资源请求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上程控交换模块的FPGA设计与仿真
    5.1 可编程逻辑技术
        5.1.1 可编程逻辑器件
        5.1.2 典型的FPGA开发流程
    5.2 星上电路交换模块的设计
        5.2.1 时间接线器模块设计
        5.2.2 空间接线器模块设计
        5.2.3 TST交换网络模块设计
    5.3 FPGA设计的仿真与验证
        5.3.1 T接线器模块
        5.3.2 S接线器模块
        5.3.3 TST交换网络模块
        5.3.4 TST交换网络模块中多播和广播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5)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动态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本课题完成的工作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动态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测试对象的特点及测试要求
        2.1.1 复合射孔器工作原理
        2.1.2 测试环境分析
        2.1.3 动态测试系统需满足的测试要求
    2.2 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2.1 新概念动态测试理论
        2.2.2 动态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2.2.3 系统工作状态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动态测试系统软硬件设计
    3.1 采样策略的研究
        3.1.1 采样策略理论
        3.1.2 射孔信号分析及采样策略的设计
    3.2 测试系统电路设计
        3.2.1 测试系统的性能指标
        3.2.2 传感器的选择
        3.2.3 模拟适配电路设计
        3.2.4 数字逻辑控制电路设计
    3.3 测试系统虚拟软件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动态测试系统的应用环境校准技术及不确定度分析
    4.1 应用环境校准的必要性分析
    4.2 模拟煤层气井动态校准装置
    4.3 校准系统合理性的分析
        4.3.1 标准系统的溯源性校准
        4.3.2 校准系统的误差分析
        4.3.3 标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4.4 校准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压力的温度补偿
    4.5 煤层气井下复合射孔动态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5.1 动态测量误差分析
        4.5.2 测试系统数学模型和压力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4.5.3 复合射孔动态测试系统所测压力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标准不确定度
    4.6 小结
第五章 复合射孔动态测试系统实测数据分析及复合射孔压裂效果分析
    5.1 实测实验与数据分析
    5.2. 射孔参数对压裂的影响
        5.2.1 射径和孔密对压裂的影响
        5.2.2 射孔方位对压裂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6.3 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6)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控落地镗铣床概论
        1.1.1 数控落地镗铣床的发展趋势
        1.1.2 国内外数控落地镗铣床的研究现状分析
    1.2 数控落地镗铣床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1.3 数控落地镗铣床控制系统研究概述
    1.4 适用于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的模块化编程系统开发概述
    1.5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TJK6916机床动态特性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2.1 机床结构有限元动态分析
        2.1.1 有限元法的应用分析
        2.1.2 机床结构有限元动态分析原理
    2.2 机床结合面参数优化识别研究
        2.2.1 机床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结合面问题研究
        2.2.2 机床结构结合面动态特性试验方法研究
    2.3 TJK6916落地镗铣床模态特性试验与结合面参数优化识别
        2.3.1 模态分析试验研究
        2.3.2 基于LabVIEW软件的模态辨识程序设计
        2.3.3 数控落地镗铣床结合面参数优化识别
    2.4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1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有限元模态分析基础
        2.4.2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整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有限元模型试验验证及结构优化设计
        2.5.1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有限元模型试验验证
        2.5.2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建议
        2.5.3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结构优化设计
    2.6 TJK6916机床的动态模拟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TJK6916机床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3.1 NC配置方案概述
    3.2 数控落地镗铣床系统控制部分配置方案研究
    3.3 机床控制系统结构框图设计及元件配置
    3.4 数控落地镗铣床限位控制系统的负逻辑控制原理模型研究
        3.4.1 适用于数控落地镗铣床的负逻辑控制原理模型
        3.4.2 基于负逻辑控制原理模型的数控落地镗铣床限位控制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JK6916机床的数控编程系统开发
    4.1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加工零件特征研究
    4.2 适用于TJK6916机床加工特征的成组技术分组方法研究
    4.3 基于GT技术的数控加工模块化程序开发研究
    4.4 数控编程软件系统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制造
    5.1 概述
    5.2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的制造
    5.3 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精度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TMS320F2812的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感应加热
        1.1.1 感应加热的原理
        1.1.2 趋肤效应和涡流标准渗透深度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选题意义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感应加热电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感应加热电源的基本结构
        2.1.1 线路滤波器
        2.1.2 整流器和滤波器
        2.1.3 逆变器
        2.1.4 负载及控制和保护系统
    2.2 串联谐振电路分析
        2.2.1 串联谐振负载电路分析
        2.2.2 串联谐振逆变器电路分析
    2.3 移相PWM逆变器
        2.3.1 软开关技术与硬开关技术
        2.3.2 串联逆变器三种状态的工作过程
        2.3.3 容性移相PWM逆变器的工作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电路参数选择和Simulink仿真结果分析
    3.1 主电路的参数选择
        3.1.1 整流器和滤波器的参数选取
        3.1.2 逆变器和负载的参数选取
    3.2 电源系统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3.2.1 SIMULINK简介
        3.2.2 电源仿真模型
        3.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源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控制器TMS320F2812
    4.2 负载频率、电流和电压检测电路
        4.2.1 频率检测电路
        4.2.2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4.3 IGBT的集成驱动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设计
        5.1.1 CCS简介
        5.1.2 主程序流程
    5.2 软件锁相
        5.2.1 锁相环的原理
        5.2.2 数字锁相环
    5.3 数字PID
        5.3.1 PID控制算法
        5.3.2 PID控制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125 kHz射频识别芯片调制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射频识别(RFID)背景
    1.2 射频识别读写系统介绍
    1.3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攻读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特色
2 RFID 阅读器芯片调制电路的系统分析
    2.1 芯片整体架构和工作过程介绍
    2.2 芯片调制电路工作介绍和相关参数制定
    2.3 天线谐振(调制电路)对子电路模块的要求
3 电压基准源电路的设计
    3.1 总体概述
    3.2 带隙基准源的温度系数
    3.3 带隙基准源的电压抑制比的推导
    3.4 运放尾电流源偏置电路设计
    3.5 带隙基准源的器件噪声
    3.6 带隙基准源的初始精度
    3.7 带隙基准源的简并点消除和启动电路设计
4 电荷泵锁相环电路的设计
    4.1 锁相环的基本组成与原理
    4.2 电荷泵型锁相环的离散模型(z 域模型)
    4.3 电荷泵型锁相环的s 域线性模型
    4.4 CPLL 的相位噪声与抖动
    4.5 电荷泵锁相环的系统级设计
    4.6 电荷泵锁相环具体电路的设计及关键参数仿真
    4.7 电荷泵锁相环的整体性能仿真
5 H 桥功率输出级电路的设计
    5.1 H 桥功率输出级
    5.2 功率MOSFET 制作工艺的选择及关键参数计算
    5.3 功率MOSFET 驱动电路的设计
    5.4 天线短路检测保护电路设计
    5.5 芯片输出级EMI 的抑制
    5.6 芯片输出级的功耗和效率
6 调幅电路整体仿真和版图设计
    6.1 调幅电路整体仿真
    6.2 调制电路的版图设计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数字技术在电影放映扩音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逻辑门电路的基础知识
二、数字逻辑门电路来控制的静音及话筒电路

(10)基于EDA和虚拟仪器技术的虚拟逻辑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及测量仪器与系统的发展
    1.2 国内外虚拟逻辑分析仪的发展现状
    1.3 开展基于虚拟仪器的逻辑分析仪目的与意义
    1.4 本论文所做工作与特色
第二章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详细分析与设计任务的提出
    2.1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详细分析
    2.2 设计任务的提出及设计原则
        2.2.1 系统设计任务的提出
        2.2.2 系统软硬件设计原则
    2.3 各种方案的讨论
        2.3.1 系统结构的方案论证
        2.3.2 数据采集探头的方案论证
        2.3.3 计算机接口的方案论证
        2.3.4 软件开发平台的方案论证
    2.4 小结
第三章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相关技术研究
    3.1 EDA技术及其应用
        3.1.1 EDA技术简介
        3.1.2 本设计中CPLD的使用
    3.2 虚拟仪器软件设计技术与图形化编程语言
        3.2.1 虚拟仪器软件设计技术
        3.2.2 图形化编程语言
    3.3 USB接口总线技术及其实现方式
        3.3.1 USB协议总揽
        3.3.2 USB的电气特性
        3.3.3 USB的系统结构
        3.3.3.1 USB的特点
        3.3.3.2 总线的拓扑结构
        3.3.3.3 内部层次关系
        3.3.3.4 数据流模式
        3.3.3.5 USB传输模式
        3.3.3.6 总线列举
    3.4 小结
第四章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硬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4.2 采集探头的设计
        4.2.1 探头电路的设计
        4.2.2 延迟网络
    4.3 存储控制电路的设计
        4.3.1 存储数据
        4.3.2 读取数据
        4.3.3 读写控制
    4.4 触发电路的设计
        4.4.1 触发方式
        4.4.2 触发识别电路的设计
    4.5 USB接口电路设计
        4.5.1 EZ-USB FX2芯片结构
        4.5.2 可编程I/O口电路设计
        4.5.3 I~2C总线电路设计
    4.6 小结
第五章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功能软件设计
    5.1 基于Labview的PC端软件
        5.1.1 仪器驱动程序
        5.1.2 软面板程序
    5.2 EZ-USB FX2固件程序设计
        5.2.1 EZ-USB FX2固件的构架
        5.2.2 主程序
        5.2.3 USB系统描述符表
        5.2.4 响应设备请求
        5.2.5 批量OUT传输
        5.2.6 批量IN传输
    5.3 小结
第六章 虚拟逻辑分析仪性能评价与进一步研究
    6.1 结论
    6.2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进一步研究思路
        6.2.1 提高硬件系统性能的思路
        6.2.2 提高系统软件功能的一些思路
        6.2.3 虚拟仪器的网络化
    6.3 创新技术的探索
        6.3.1 设置创新
        6.3.2 数据分析创新
附录1 系统原理图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致谢

四、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讲座(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款基于FPGA的可编程逻辑块的设计[D]. 金煜涵. 辽宁大学, 2019(01)
  • [2]通道可扩展的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设计[D]. 张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3]基于FPGA的纳米位移定位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D]. 王天琪.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3)
  • [4]基于CWTDM的宽带卫星星上交换技术研究[D]. 杨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5]煤层气井复合射孔动态测试技术研究[D]. 李红兰. 中北大学, 2013(10)
  • [6]TJK6916数控落地镗铣床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D]. 武友德.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9)
  • [7]基于TMS320F2812的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D]. 孙起良. 天津理工大学, 2013(07)
  • [8]125 kHz射频识别芯片调制电路的设计[D]. 段毅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 [9]数字技术在电影放映扩音机的应用[J]. 何建新,姜仁洁. 电影评介, 2007(10)
  • [10]基于EDA和虚拟仪器技术的虚拟逻辑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D]. 龚薇. 四川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讲座(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