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搜索的程序实现

一维搜索的程序实现

一、一维搜索的程序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邓萍[1](2019)在《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高效传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作为实现5G无线通信网络超高频谱效率和大连接的一种高价值技术手段,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的正交多址接入(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技术,功率域的NOMA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对不同信号进行叠加编码(superposition coding,SC)并在接收端以连续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的方式有效抑制多接入干扰,在容纳更多接入用户的同时,显着提高了网络的频谱效率和带宽使用的灵活性。本文围绕NOMA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考虑波束成形、功率分配、多用户公平性等多个影响因素,研究了无线携能通信系统、D2D通信系统、安全广播通信系统和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ation,MEC)通信系统中的NOMA技术。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基于NOMA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中能耗问题,提出一种满足NOMA用户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要求和功率约束,以能量发送端能耗最小为目标的设计方案。能量受限的全双工无线设备收集来自能量发送端和回环信道的无线信号能量,发送经叠加编码的信号给下行用户。通过能量波束成形和信息波束成形的联合优化,抑制同频传输的能量信号对用户接收信息的干扰,实现能量发送端能耗最小化。本文通过半正定松弛(semi-definition relaxion,SDR)的方法得到该非凸优化问题的最优解,并通过最优解秩为1的证明保证了SDR的紧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低复杂度的次优波束成形设计算法,并通过拉格朗日对偶方法给出了基于干扰置零次优算法的闭式解。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方案中无线供能端比OMA方案具有更低的发射功率。2、针对小蜂窝内的D2D通信,提出一种基于NOMA用户Qo S和公平性要求的预编码设计方案。在给定译码顺序的条件下,结合用户公平性考虑,每个普通用户都可以采用SIC译码信息,通过优化设计多天线信息收发用户的预编码,采用分式规划和迭代算法实现指定用户信息可达速率最大化。同时提出了基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预编码次优设计算法,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NOMA的D2D预编码设计方案比常规时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方案具有更高的可达速率和通信效率。3、针对多用户的下行广播链路中单播信号安全高效传输的问题,提出了NOMA辅助的单播安全传输方案。多天线基站将多播信号发送给各用户的同时叠加发送单播信号给特定用户。各用户均可采用SIC译码,先译码多播信号后译码单播信号,此时其他用户就是单播信号的潜在窃听者。满足各用户接收多播信息的Qo S要求和基站发送功率约束,通过联合优化设计基站多播信息发送波束成形和单播信息的发送波束成形,实现单播信号可达安全速率最大。该设计建模的数学化问题是非凸的且难于求解。为此,本文提出分两步对两个子问题进行优化的解决方案。首先给定最大单播信息窃听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采用SDR方法通过联合优化此时的多播信息和单播信息发送波束,得到满足各用户多播信号Qo S和功率约束的单播信息的最大安全SINR。再对最大单播信息窃听SINR进行一维搜索,采用迭代的方法获得单播信息最大可达安全速率。最后根据对SDR紧性的证明,得到单播信息最大可达安全速率下的基站端最优的多播信息和单播信息波束成形设计方案。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具有低复杂度的两种波束成形设计的次优算法,即窃听迫零(zero forcing,ZF)算法和最大比传输(maximal ratio transmission,MRT)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最优算法和次优算法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传输性能。4、针对存在窃听的MEC系统中用户计算任务安全卸载和能耗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包含MEC服务器的接入点、多个卸载用户和一个信道状态信息未知的窃听者的上行NOMA的MEC系统,各用户可以利用同一通信资源块将部分计算任务同时卸载至接入点,并将安全中断概率作为衡量存在窃听情况下计算任务安全卸载的性能指标。基于安全卸载速率、计算时延和安全中断概率约束,联合优化各用户本地计算任务量、卸载任务功率分配、码字传输速率和私密信息速率,以实现用户加权能量和最小的优化目标。结合实际,利用先进的优化方法,给出了这一非凸优化问题的半闭式解。最后将提出的安全部分卸载的NOMA-MEC方案与安全全部卸载的NOMA-MEC方案、以及安全部分卸载的OMA-MEC方案进行了能耗的对比,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能够获得更低的用户卸载总能耗。

张宁[2](2020)在《数值流形方法在转动、接触和弹塑性计算中的若干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值流形方法(NMM)以切割、覆盖和接触算法为主要特色,是允许连续和非连续分析的计算方法。近30年来,NMM在处理移动边界和高阶近似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针对非线性计算,本文分析了NMM在大转动、摩擦接触和粘聚接触、弹塑性非线性计算中的一些收敛问题和精度问题,推导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修正NMM的转动误差问题。转动误差主要来源于小变形假定和常加速度积分方案。前者不能精确描述刚体转动,导致明显的体积膨胀以及一定应力振荡;而后者存在数值阻尼,导致转动速度降低。转动体积膨胀是最明显的误差。如果每步转角为α,则转动一周后将产生约为2πα的虚假体应变。修正格式利用有限变形理论代替小变形假定,利用Newmark积分代替常加速度积分格式,可以解决上述转动问题。(2)原始NMM的接触算法存在a.接触力未收敛;b.在临界滑动测试中粘聚强度被明显低估的问题。接触力收敛的关键在于摩擦力收敛,原始算法施加的摩擦力存在数值问题,所以只能开闭收敛,而不是接触力收敛。在新格式中,摩擦力是一步准确施加的,收敛性高于原始算法,而且接触状态收敛自然给出接触力收敛。粘聚力问题的需要修正撤去粘聚力的准则。在接触力收敛的前提下,将“滑动接触撤去粘聚力”改为“滑动一定距离后撤去粘聚力”,即可修正粘聚力被低估的问题。(3)磨圆摩尔库伦屈服准则,并将磨圆对应到具体强度特性。Abbo提出的磨圆准则可以避免摩尔库伦准则尖角处的数值问题,但该磨圆并不对应到额外强度特性。选择新的磨圆函数,并将磨圆参数对应到中主应力和抗拉强度两种强度特性,文中推导了一个新的磨圆准则。在少量的磨圆下,新准则可以逼近摩尔库伦准则并消去数值尖点;在标定磨圆参数后,也可以作为反映抗剪、中主应力和抗拉的一般强度准则。(4)编写了弹塑性大变形求解器。原始NMM只针对线弹性和接触计算,无法描述岩土体的塑性变形。新的塑性求解器利用最近点映射算法保证应力回映精度,利用一维搜索算法提高收敛性,可以给出稳定的塑性求解。在此基础上,加入了NMM网格重划分和变量传递过程,实现了NMM塑性大变形求解格式。本文的弹塑性求解器可以用于弹塑性静力分析和简单的塑性大变形计算。(5)提出了一个新的单元——覆盖光滑单元。光滑有限元(SFEM)可以在不改变自由度数量的前提下提高单元精度。借鉴NMM中近似函数定义域独立于材料积分域的思想,可以将光滑有限元中光滑应变的定义域和积分域区分开,从而给出了一个新的光滑单元——覆盖光滑单元。新单元具有和普通三节点单元相同的节点数和积分点数。其刚度介于过软的节点光滑单元和偏硬的边光滑单元之间。该单元在弹塑性计算中没有发现不稳定问题。上述内容能够改善NMM在大转动、接触、弹塑性计算中的精度和收敛性,可供研究和计算分析使用。

开艳[3](2020)在《发动机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强化发动机的性能。因此,准确地进行发动机连杆动力学分析,并且考虑连杆轴承的润滑特性对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连杆起着将发动机气缸内的燃烧压力传递给曲柄从而带动曲轴运转的作用,是发动机中实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力传递过程中,连杆轴承是连杆组件中的重要部位,直接影响着动力向曲轴传递的进程,因此本文将考虑连杆轴承的润滑特性,展开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结合某发动机建立了曲柄滑块机构的简化模型,分析各构件的受力情况并建立运动微分方程,通过联立方程运用Runge-Kutta法求解获得了整个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通过绘制曲线图清晰地掌握了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针对滑动轴承的流体动压润滑分析,已有研究中对油膜压力分布规律的求解可能存在不收敛、或者计算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有限差分和动态设计变量法结合的优化算法,优化求解思路为以网格节点处的油膜压力为设计变量,以满足每个网格节点处的差分方程建立目标函数,将轴承中油膜压力分布求解问题转化为了无约束优化问题,求解稳态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分布,解决了现有计算方法不收敛问题。针对连杆轴承的轴心轨迹求解,本文结合动力学与流体动压润滑的求解,以动力学计算得出的力学参数作为轴承的外载荷,通过优化算法求得压力分布,然后运用数值积分方法获得油膜反力,并与外载荷建立动力学关系。在与外力的平衡过程中,确定轴心的运动轨迹,掌握了连杆运动时的轴承润滑性能。本文通过将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与求解滑动轴承油膜压力的优化算法结合,通过编制Visual Basic 6.0程序求得连杆的动力学与润滑特性参数,展开对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田则铭[4](2020)在《面向E级计算的并行网格细分及投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长期的发展,以有限元为代表的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支撑学术研究和工业设计的关键性工具,然而在网格生成等方面的计算瓶颈限制了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超级计算机集群强大计算能力的出现,突破了网格生成和优化过程中一直悬而未决的时间性能问题。近几年,关于网格并行的研究逐渐开始受到关注,相关技术开始发展。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并行网格生存的程序构架中存在的改进可能。而后,本文基于一维搜索算法开发了网格投影算法。最后,基于全局优化函数的方法,提出局部优化函数,并应用于网格优化在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并行运行。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对网格细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将有四面体,三棱柱,四棱锥等网格单元的混合粗网格作为原始网格,设计了相应的数据结构以完成网格细分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局部索引与全局索引的同步机制解决了不同分区网格后续的回收问题。随后,在网格投影过程中,本文引入了映射表来加速网格点投影落点的寻找速度。最后,通过将曲面投影问题转化为一维搜索优化问题,使用一维搜索方法来求解网格点在曲线或曲面上的落点来提高投影算法的运算速度。(2)本文在全局网格插值算法的基础上改进得到了局部网格插值算法。通过修改全局网格插值算法中的权重参数以及增加阻尼函数,局部网格插值算法保留了全局网格插值算法在灵活性上的优点并在计算效率上得到了改良。本文将网格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框体,并使用数字交替树来储存,使局部网格插值算法不必去计算绝大部分无影响的网格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用于优化表面网格点发生位移的分步网格优化算法,以解决网格投影后出现的网格单元质量问题。本文通过实验证明了所用网格细分方案得到的网格结构准确无误,从各个分区回收的网格合并后输出与预期相符;在投影算法对比试验中,验证了映射表方法的鲁棒性以及对网格投影功能在计算效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基于一维搜索方法求解的优化算法相较于传统算法在计算效率的优化上同样有着较好的表现;在全局插值算法和局部插值算法的对比试验中,展现了局部优化算法的计算效率优势以及在位移点附近网格生成质量的优势。

李清宇[5](2019)在《二自由度烹饪机器人颠锅机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现有烹饪机器人颠锅机构与厨师实际炒菜颠锅动作差别较大,导致菜品难以充分翻炒。针对此问题,本文以使得颠锅机构的颠锅轨迹和动作与厨师的相贴合为思路进行设计。首先,提出一种二自由度、基于曲柄摇杆的家用烹饪机器人颠锅机构方案。该机构用曲柄摇杆中往复急回的摇杆模仿厨师颠锅时大臂动作,用另一电机通过链传动驱动的摆杆,模仿厨师小臂动作,二者协同耦合,实现锅具沿复杂轨迹做变加速颠锅动作。本文首先用机构学对机构中曲柄摇杆几何尺寸进行计算,然后,对锅具运动做初始轨迹规划。再建立颠锅过程物理模型,具体包括菜品的提前抛出模型和切线抛出模型,以此算得机构中部分参数的理论值及约束条件。以此为参考,对机构进行多参调优,由于本例中多参调优的先后顺序对结果影响较大,本文提出一种可确定多参数调优顺序的SCD调优顺序指标。首先,通过数学建模发现多参数调优顺序由参数的敏感度(S)、稳定性(C)、偏差量(D)三个因素共同耦合而得的SCD值确定,算得SCD值理论公式,并得到“参数的SCD值越小,越应置前调优”的规则,并用程序对其进行简单验证。然后,用所提出的SCD调序指标确定颠锅机构的调参顺序,并对其调优,使机构轨迹与厨师轨迹在锅具颠起的关键部分处不断贴合。之后,基于调得的尺寸参数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基于运动学参数进行电机选型与薄弱件强度校核。再设计下位机,实现实验平台搭建。最后,通过Adams仿真验证发现设计机构颠锅过程中锅具的运动学指标在合理值范围内。并将设计机构的锅具运动仿真轨迹与厨师轨迹在关键部分处对比,将设计机构仿真颠锅动作、实物实验颠锅动作与厨师实际颠锅动作进行对比,对比发现轨迹、动作均相贴近,可见效果优良。

王似巍[6](2018)在《一类变截面刚架稳定临界载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机械工程设备的大型化、高耸化推广,刚架作为一种有较大优势的工程结构,其稳定性问题分析逐渐成为高耸结构力学研究重点。目前,有关等截面刚架静动力稳定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变截面刚架因其截面变化而导致其临界荷载的计算结果往往与结构参数密切相关,也无法通过常规的欧拉方法直接获取,所以对于变截面结构临界载荷计算通用近似解法。因此,提出一种适用的高精度的变截面刚架稳定临界荷载有效算法,避免结构因过载而失稳破坏,以提高结构安全性,是具有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的。本文主要是对变截面刚架在不同竖向载荷作用下的静力稳动力稳定性分析及临界载荷优化求解,包含以下几部分研究内容:首先,针对大型变截面薄壁结构稳定性问题,研究一类对称结构对称载荷的单跨刚架临界载荷优化算法,探讨薄壁变截面刚架处于临界状态时载荷的数值计算方法。基于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编写无约束优化算法程序,并通过等截面与变截面梁刚架具体算例进行验证,为变截面刚架临界载荷求解打开新的思路。其次,以一类任意约束对称结构受非对称载荷的单跨刚架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拆分为相关的铁木辛柯(Timoshenko)梁,以每段刚架的每个离散点挠度,临界载荷,轴力,剪力和梁端弯矩为设计变量,建立求解满足边界条件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模型,结合差分法和最优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优胜劣汰”粒子更新的改进粒子群(IPSO)临界载荷优化算法并编写JAVA程序实现。通过分析非对称受载刚架算例及核实ABAQUS仿真结果。所提出的优化算法通过合理的结构拆分及设计变量构建得到了有效的变形位型和高精度的临界载荷计算,能更好描述刚架受力下位型和载荷的力学关系。最后,对非对称周期载荷下的变截面刚架进行动力稳定性分析。基于Budiansky-Roth动力屈曲准则,运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通过不断改变周期载荷幅值并得到相应位移响应,绘制变截面刚架周期载荷下的幅值-最大位移响应曲线,找寻载荷幅值微小变化而位移响应产生巨大改变的幅值节点,从而依据节点幅值计算动力稳定临界载荷。在周期载荷下刚架屈曲控制方程基础上,建立刚架动力稳定临界载荷优化模型,运用所提出的IPSO算法进行迭代求解临界载荷。对比二者误差,证实所述IPSO算法在变截面刚架动力稳定方向具有相同的精准性。论文研究将为机械工程复杂变截面问题的稳定临界荷载计算提供一种有效计算方法。

高剑峰[7](2016)在《客车车身结构正向设计中的匹配与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客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客车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客车车身结构开发是整个客车产品开发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体现企业自主设计水平的标志之一,而概念设计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车身产品的创新程度。车身结构的概念开发一直是我国客车企业的薄弱环节,传统的车身结构研发采用串行设计流程,设计人员在设计车身结构时往往依赖于经验,缺乏科学方法的支持;CAE分析没有参与结构设计的初始过程,只能根据后期发现的问题进行局部修改与优化。这就导致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在传统的车身结构概念设计流程中相互脱离,缺乏沟通,设计效率不高。因此,将并行设计思想引入客车车身开发流程,使CAE分析充分参与到结构设计过程中,是提高设计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某企业12米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开发项目,本着并行设计与分析驱动设计的正向开发思想,对车身整体结构正向设计过程中的匹配与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车身整体结构正向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流程进行了探讨。首先在车身基本框架方案的基础上,以弯曲刚度为目标进行车身结构匹配设计,获得匹配车身载荷特性的车身杆件布置方案;再对车身杆件进行基于实际型钢截面库的截面尺寸优化,使车身结构满足轻量化与性能优化的要求;最后在MSC.Patran中进行二次开发,将CAE优化结果自动输出为CAD三维模型。结合以上方法初步形成车身整体结构正向设计的基本流程,既能在结构设计的早期兼顾车身结构轻量化与性能优化,又通过智能建模技术节省了三维数模人工重建所耗费的时间,缩短了设计周期。此外,本文还对侧围骨架接头细节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讨,通过研究并归纳接头焊缝间距对接头强度与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客车骨架接头的正向设计打下先期基础。根据上述研究路线,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互补思想的车身结构匹配设计方法,并以此为指导在某车型的车身结构概念设计阶段建立了车身杆件布置方案。针对目前承载式客车车身由于开设乘客门导致左右侧围结构严重不对称,而车身载荷近似对称分布的问题,提出一种客车底架与侧围结构反向不对称设计思想,并根据该思想初步建立了一种车身结构的刚度匹配设计方法。首先通过提取变形特征点、拟合变形特征线以及统计处理等方法对传统的弯曲刚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多个算例证明了改进方法能够降低不同加载位置与局部变形对刚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再基于改进的弯曲刚度计算方法,给出车身主要分总成及单侧车身刚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底架与侧围结构的反向不对称设计获得多种车身结构匹配方案,考察了不同的刚度匹配方案对车身性能的影响趋势,结果证明,在所有结构方案中,当车身左右两侧弯曲刚度之比接近于1时,车身结构的各项主要性能均为最佳,验证了以弯曲刚度为目标的车身结构匹配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第二,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型钢截面库的截面尺寸两级优化方法,并应用于某车型车身结构概念设计阶段的杆件截面参数设计中,以满足车身结构轻量化与性能优化的要求。由于工程中客车车身杆件采用的型钢种类很有限,因此杆件截面尺寸优化的整个过程均基于离散的型钢截面库进行,避免了连续优化方法需要对优化结果进行圆整的问题。在第一级优化中,通过建立杆件应力计算局部模型,对全体车身杆件进行基于应力的一维搜索,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车身结构的轻量化程度,同时搜索优化的效率也因为局部计算模型而得到了提高;在第二级优化中,以第一级优化结果作为初始结构,先通过灵敏度分析筛选出部分关键杆件,再对其进行基于NSGA-Ⅱ的多目标优化,以提高车身各项基本性能。第二级优化中还特别针对车身低阶模态的振型特点编写并嵌入了模态自动识别程序。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所建立的车身结构方案,兼具性能良好与轻量化效果明显的优点,为后续工程设计奠定了良好的设计基础。第三,在MSC.Patran中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将客车车身有限元模型智能转换为CAD三维模型的目的。在客车车身的概念设计阶段,简单的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就可以满足整体结构的分析需要,因此有限元模型建立或修改的工作量都不大;相比之下,结构设计人员根据分析优化结果建立或修改三维几何模型的工作量更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客车车身梁单元模型杆件属性定义的四种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杆件几何中线重生成的程序;总结了客车车身常见的杆件截面类型,完成了提取杆件截面尺寸数据、创建杆件几何断面的程序;创建了整体杆件自动生成模块,快速生成车身整体几何实体模型;创建了杆件修改模块,实现个别对象的修改与重建;创建了焊缝间距预留模块,能够按照给定的焊缝间距值对局部杆件进行旋转、创建操作。该自动建模模块的开发,实现了将梁单元有限元整车模型快速转换为三维实体几何模型的目的,有效的简化设计人员人工读取有限元优化结果、重建车身结构模型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第四,采用以上正向开发技术设计了某车型的车身结构概念设计方案并试制了样车骨架,通过对样车骨架进行自由模态、静态强度与静态刚度测试试验,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以及车身整体结构匹配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第五,探讨了侧围骨架接头细节的优化设计方法。除了车身结构的整体正向开发,局部细节的优化设计也是车身结构概念设计阶段应当重视的环节,因此,本文还对承载式客车侧围骨架接头焊缝间距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首先建立侧围简化模型,通过考察不同焊缝间距对接头强度与疲劳性能的影响,获得了焊缝间距对简化模型目标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再以某车型车身概念设计方案中右侧围上的某一典型接头为对象,建立局部详细模型,通过考察不同焊缝间距接头模型的强度与疲劳性能,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焊缝间距对接头强度及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总结对比了简化模型与实际整车模型中侧围接头焊缝间距对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后续的局部结构正向设计研究奠定了先期基础。

刘树堂,侯贯泽,王林建[8](2011)在《基于一维搜索算法的张弦桁架离散变量优化》文中指出本文采用Matlab语言编写张弦桁架结构模型程序,对张弦桁架在各荷载工况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Matlab语言编写了张弦桁架结构各种约束条件程序,同时编写了基于离散变量的张弦桁架优化设计程序,采用基于离散变量的一维搜索优化算法对拟定的张弦桁架计算模型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离散变量的一维搜索优化算法,由于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单调性质,得到的解显然是最优解,而且优化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结构实际设计。最后,在确保编写的离散变量优化程序正确的前提下,对不同矢高的张弦桁架结构进行了离散变量优化设计,得出了最优矢高结论。

王孟[9](2011)在《载货车车架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架是汽车的主要承载部件,支撑和连接汽车的各零部件,并承受各种载荷。车架结构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整车重量的20%~30%,因此,车架轻量化研究对降低整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对板壳单元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根据ANSYS后处理中提取的结果数据实现了公式计算,通过运用这些公式建立了离散变量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选择相应的算法,对车架进行优化设计:(1)以车架纵横梁或零部件厚度尺寸为设计变量,应力强度条件为约束函数,总重量为目标函数,离散变量一维搜索为算法基础,进行应力优化;(2)以车架纵横梁或零部件厚度尺寸为设计变量,变形约束条件为约束函数,总重量为目标函数,离散变量相对差商为算法基础,进行位移优化;(3)以车架纵横梁或零部件厚度尺寸为设计变量,以应力强度条件、变形约束条件为约束函数,总重量为目标函数,运用序列两级算法将一维搜索和相对差商结合起来,进行应力、位移优化。通过运用ANSYS程序语言APDL和图形界面语言UIDL编写相应的程序和菜单,开发出专用的车架轻量化设计系统。有限元分析完成之后,技术人员利用该系统,选择所要优化的部件,并在相应的界面中,输入基本的设计参数,选择符合要求的优化类型,提取所需的数据,然后把整个过程交给计算机来处理,实现了车架的快速优化。

贾宏峰[10](2008)在《ICA自适应算法及其在金融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它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ICA的发展历程,详细地讨论了ICA最优化求解时的目标函数与算法,并结合两种变步长方案改进了ICA自适应算法,最后结合聚类分析将ICA应用于金融数据挖掘中。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基于一维搜索和基于等变化方案的ICA极大似然估计自适应算法。一维搜索又称线搜索,就是指单变量函数的最优化,是求解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等变化方案是通过建立步长因子与分离矩阵相互差异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来加速收敛速度,减小失调误差的一种方法。固定步长的ICA算法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即步长的大小只能保证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这两方面之一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而本文利用一维搜索和等变化方案改进了固定步长的ICA极大似然估计算法,使其克服了原有算法在自适应稳态阶段及突变环境下步长调整的不足,均达到了自适应的效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改进算法是可行且有效的。2.提出了基于ICA的时间序列聚类分析的方法。聚类是无指导学习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辨识数据间的结构特征,使得数据在类内相似性最大,在类间相似性最小。本文首先通过层次算法优化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均值算法,然后将此改进的k-均值算法结合ICA中的不动点算法(FastICA),便得到了本中所提出的基于ICA的时间序列聚类分析的方法。最后将此方法应用到金融数据挖掘中,对40支股票进行聚类,并分析了隐藏在股票数据背后的影响股票市场走势的深层次原因。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金融时间序列中的冗余问题并很好的反应了金融市场的一些重要特征。

二、一维搜索的程序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维搜索的程序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高效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1.1.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概述
        1.1.3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OMA在无线携能通信中的研究
        1.2.2 NOMA在 D2D通信中的研究
        1.2.3 NOMA在安全广播通信中的研究
        1.2.4 NOMA在移动边缘计算中的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NOMA的无线携能波束成形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2.2.1 系统模型介绍
        2.2.2 优化问题描述
    2.3 最优算法及理论分析
        2.3.1 最优算法介绍及其理论分析
        2.3.2 次优算法分析及其闭式解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OMA的D2D高效传输预编码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3.2.1 系统模型介绍
        3.2.2 优化问题描述
    3.3 最优算法介绍及理论分析
        3.3.1 分式规划转换及分析
        3.3.2 辅助参数的优化分析
    3.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预编码次优算法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OMA的广播通信安全波束成形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4.2.1 系统模型介绍
        4.2.2 优化问题描述
        4.2.3 优化问题分析
    4.3 最优算法介绍及理论分析
        4.3.1 最优波束成形的优化
        4.3.2 窃听信干噪比的优化
    4.4 次优算法介绍及分析
        4.4.1 窃听迫零次优算法
        4.4.2 基于最大比传输的次优算法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OMA的安全移动边缘计算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及相关内容介绍
        5.2.1 系统模型介绍
        5.2.2 窃听环境下基于NOMA的部分卸载方案介绍
        5.2.3 用户本地计算能耗
        5.2.4 安全编码方案
    5.3 加权总能耗最小化
        5.3.1 优化问题描述
        5.3.2 最优算法介绍及理论分析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数值流形方法在转动、接触和弹塑性计算中的若干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流形方法理论的发展
        1.2.2 大变形计算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数值流形方法基本框架和网格剖分
    2.1 NMM的整体近似格式
        2.1.1 覆盖和权函数
        2.1.2 流形单元
    2.2 NMM的基本方程
        2.2.1 控制方程
        2.2.2 弱形式的控制方程
    2.3 NMM控制方程的积分
        2.3.1 推导高阶单纯形积分公式
        2.3.2 时步积分
    2.4 接触理论简介
    2.5 编写NMM网格剖分算法
    2.6 小结
3 转动误差和基于有限变形理论的修正
    3.1 转动误差的表现形式
    3.2 转动体积误差的估计方法
    3.3 转动误差的修正方法
        3.3.1 修正后的静力计算格式
        3.3.2 修正后的动力计算格式
        3.3.3 构型更新和应力更新格式
    3.4 算例和验证
        3.4.1 静力算例:悬臂梁弯曲
        3.4.2 简单自由转动测试
        3.4.3 简单接触算例——落石的模拟
        3.4.4 简单接触算例——能量守恒问题
    3.5 小结
4 接触收敛问题、新的摩擦弹簧和粘聚力模型
    4.1 理论接触模型和开闭迭代算法中的收敛性问题
        4.1.1 理想的库伦接触模型
        4.1.2 原始开闭迭代的优势和问题
    4.2 新的接触计算格式
        4.2.1 推导线性化公式
        4.2.2 推导摩擦弹簧和其它接触弹簧
        4.2.3 新的接触迭代格式
        4.2.4 接触中的不可恢复变形和接触点更新
        4.2.5 小结
    4.3 简单验证和讨论
        4.3.1 斜坡上的块体
        4.3.2 简单滑动测试
    4.4 接触收敛性比较和讨论
    4.5 DDA和NMM的粘聚力问题
        4.5.1 考虑粘聚力的摩擦弹簧和粘聚力离散
        4.5.2 临界滑动问题中被低估的粘聚强度
        4.5.3 粘聚力问题的解释和修正措施
        4.5.4 粘聚力问题的简单验证
    4.6 算例
        4.6.1 圆弧滑动算例
        4.6.2 简单金字塔算例
    4.7 小结
5 考虑中主应力和抗拉强度的磨圆摩尔库伦准则
    5.1 摩尔库伦准则
    5.2 考虑中主应力和抗拉强度的磨圆摩尔库仑准则
        5.2.1 磨圆八面体平面
        5.2.2 磨圆切平面
        5.2.3 新准则的表达式
    5.3 用途:消去摩尔库伦准则的数值尖点
    5.4 用途:表征中主应力影响和抗拉强度
        5.4.1 标定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5.4.2 标定中主应力的影响
        5.4.3 标定抗拉强度
    5.5 凸区间验证
    5.6 模型的应用
        5.6.1 模型标定的例子
        5.6.2 近似摩尔库伦的算例
    5.7 小结
    5.8 本章附录
6 塑性求解器和塑性大变形计算
    6.1 弹塑性计算简述
        6.1.1 弹塑性计算基本思路
        6.1.2 基于连续模量的经典格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6.2 基于最近点映射和一维搜索的塑性求解器
        6.2.1 最近点映射算法
        6.2.2 控制步长的一维搜索方法
        6.2.3 针对一维搜索算法的验证和测试
        6.2.4 流形单元的单元积分和平衡迭代
    6.3 静力算例和测试
        6.3.1 地基承载力算例
        6.3.2 边坡安全系数算例
    6.4 塑性大变形求解格式
        6.4.1 塑性大变形计算的控制方程
        6.4.2 数学单元修正
        6.4.3 新旧网格变量传递
    6.5 简单的大变形算例
        6.5.1 梁大变形——测试网格重划分导致的精度损失
        6.5.2 砂土滑坡过程模拟
        6.5.3 土体坍塌模拟
    6.6 小结
7 新的覆盖光滑单元
    7.1 预备知识
    7.2 光滑有限元方法
        7.2.1 光滑域和光滑应变
        7.2.2 常见光滑有限元方法的精度和计算成本
    7.3 新的覆盖光滑单元
    7.4 光滑单元的通用编程格式
        7.4.1 弹塑性分析中的矩阵方程
        7.4.2 边界条件
        7.4.3 关于新单元的小结
    7.5 算例测试
        7.5.1 悬臂梁弯曲测试
        7.5.2 材料不连续的处理
        7.5.3 地基承载力算例
        7.5.4 边坡稳定分析算例
    7.6 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发动机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1.2.1 流体润滑理论研究概况
        1.2.2 滑动轴承发展的历史
        1.2.3 Reynolds方程的求解
        1.2.4 滑动轴承轴心轨迹计算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连杆的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动力学分析
        2.2.1 曲柄连杆活塞机构简化模型建立
        2.2.2 活塞的运动分析
        2.2.3 连杆的运动分析
        2.2.4 曲柄的运动分析
    2.3 数值求解方法
        2.3.1 四阶Runge-Kutta法
        2.3.2 模型求解
        2.3.3 燃爆力输入
    2.4 计算结果
    2.5 连杆工况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动轴承流体动压润滑原理
    3.1 引言
    3.2 润滑油膜的形成原理
    3.3 流体动压润滑的规律方程
        3.3.1 条件假设
        3.3.2 雷诺方程推导
    3.4 边界条件
    3.5 无限滑动轴承油膜压力解析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稳态连杆轴承油膜压力分布规律求解的优化算法
    4.1 引言
    4.2 Reynolds方程的化简和求解处理
        4.2.1 公式化简
        4.2.2 方程无量纲化
        4.2.3 差分方程
        4.2.4 边界条件
    4.3 优化算法简介
        4.3.1 一维搜索进退法
        4.3.2 黄金分割法
        4.3.3 修正Powell法
    4.4 轴承润滑油膜压力分布计算优化算法
        4.4.1 优化问题的建立
        4.4.2 优化过程
    4.5 算例分析
        4.5.1 油膜压力分布规律分析
        4.5.2 算例优化结果
    4.6 差分方程组求解的经典方法
    4.7 结果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杆轴承轴心轨迹的求解
    5.1 引言
    5.2 动力学效应分析
        5.2.1 连杆的质量集中
        5.2.2 连杆轴承的受力分析
    5.3 连杆轴承的动压润滑分析
        5.3.1 瞬态Reynolds方程
        5.3.2 计算方法
        5.3.3 边界条件
        5.3.4 油膜力方程
    5.4 轴心轨迹的求解
        5.4.1 求解方法
        5.4.2 计算流程
        5.4.3 算例求解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面向E级计算的并行网格细分及投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并行网格生成
    2.1 不同并行协议的特点与选择
    2.2 网格生成并行化的理论效率及其实现
        2.2.1 网格生成并行化的理论效率
        2.2.2 网格生成并行化的实现
    2.3 网格并行化生成程序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行化网格细分及投影算法
    3.1 网格细分策略
        3.1.1 单元细化方法
        3.1.2 网格边界的信息同步
    3.2 网格映射表的建立
    3.3 一维搜索算法介绍
        3.3.1 黄金分割法
        3.3.2 二次插值法
        3.3.3 共轭梯度法
    3.4 基于一维搜索的投影算法
        3.4.1 曲面投影算法
        3.4.2 曲线投影算法
    3.5 实验设计
        3.5.1 实验环境
        3.5.2 网格细分效果验证
        3.5.3 网格投影效果对比实验
        3.5.4 不同规模网格串行与并行生成效率对比
        3.5.5 并行算法效率对比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BF的局部网格优化算法
    4.1 插值算法介绍
        4.1.1 全局插值算法
        4.1.2 局部插值算法
    4.2 边界框技术
        4.2.1 ADT(数字交替树二叉树)介绍
        4.2.2 边界框设计
    4.3 分步网格变形算法
    4.4 实验设计
        4.4.0 实验环境
        4.4.1 全局与局部优化算法优化效果对比
        4.4.2 计算效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本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5)二自由度烹饪机器人颠锅机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颠锅机构机械结构
        1.2.2 颠锅机构轨迹规划
        1.2.3 多参数调优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工艺要求及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轨迹规划与运动学分析
    2.1 自动烹饪系统总布局
    2.2 厨师颠锅轨迹及动作采集
        2.2.1 厨师颠锅轨迹采集
        2.2.2 厨师颠锅动作分析
    2.3 机构方案
        2.3.1 颠锅机构备选方案
        2.3.2 颠锅机构现用方案
        2.3.3 方案仿照策略
    2.4 尺寸计算与初始轨迹规划
        2.4.1 几何尺寸计算
        2.4.2 摆杆驱动的从动解耦
        2.4.3 初始轨迹规划
        2.4.4 驱动控制表达式设计
    2.5 运动学分析
        2.5.1 锅具运动学计算
        2.5.2 菜品提前抛出模型
        2.5.3 菜品切线抛出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D调优顺序指标提出与机构参数调优
    3.1 参数敏感度和稳定性
        3.1.1 模型建立与假设提出
        3.1.2 参数敏感度
        3.1.3 参数稳定性
    3.2 SCD调序指标提出
        3.2.1 敏感度与稳定性重要性比较
        3.2.2 SCD指标式机理
        3.2.3 SCD调序指标验证
    3.3 SCD调序指标颠锅机构参数调优
        3.3.1 SCD调序指标参数顺序确定
        3.3.2 第一轮参数调优
        3.3.3 第二轮参数调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4.1 机械结构介绍点
    4.2 电机选型
    4.3 力学计算与有限元
        4.3.1 危险零部件力学计算
        4.3.2 危险零件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台搭建及仿真与实物实验比较
    5.1 试验台搭建
        5.1.1 下位机控制设计
        5.1.2 颠锅机构实物平台
    5.2 仿真与实物实验效果比较
        5.2.1 锅具运动学指标仿真
        5.2.2 锅具运动轨迹效果比较
        5.2.3 颠锅动作效果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一类变截面刚架稳定临界载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静动力学稳定性研究进展
    1.3 变截面结构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稳定性分析思想及优化方法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结构稳定屈曲准则
        2.2.1 常用静力屈曲判定准则
        2.2.2 几种动力屈曲判定准则
    2.3 结构稳定性分析基本理论
    2.4 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及主要方法
        2.4.1 解法基本思想
        2.4.2 解法离散化方法
    2.5 传统最优化搜索原理
        2.5.1 一维搜索原理描述
        2.5.2 改进Powell法搜索原理描述
    2.6 现代智能算法简介
        2.6.1 遗传算法
        2.6.2 蚁群算法
        2.6.3 狼群算法
        2.6.4 粒子群算法
        2.6.5 算法选择与实现方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称载荷下的薄壁变截面刚架临界载荷优化算法
    3.1 引言
    3.2 薄壁变截面刚架临界载荷求解问题分析
    3.3 薄壁变截面刚架临界载荷最优化方法
        3.3.1 刚架临界载荷求解的最优化
        3.3.2 最优化程序流程
        3.3.3 计算精度判定条件
    3.4 算例分析
        3.4.1 薄壁等截面刚架求解算例
        3.4.2 薄壁变截面刚架求解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的变截面刚架临界载荷计算
    4.1 引言
    4.2 刚架临界载荷求解问题分析
    4.3 IPSO临界载荷优化算法求解原理
        4.3.1 “适者生存”粒子更新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4.3.2 IPSO算法结构和流程
        4.3.3 临界载荷求解最优化模型
    4.4 工程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周期载荷作用下的刚架动态稳定性
    5.1 引言
    5.2 动力屈曲模型建立
        5.2.1 Liapunov失稳判别和B-R准则分析比较
        5.2.2 对称周期载荷下单跨单层刚架动力屈曲模型建立及其推导
    5.3 ABAQUS刚架动力屈曲仿真分析
        5.3.1 ABAQUS模型建立步骤
        5.3.2 ABAQUS模型参数设置
    5.4 周期荷载下变截面刚架临界载荷优化算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客车车身结构正向设计中的匹配与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代车身结构设计方法
    1.3 CAE技术在客车车身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1.4 车身设计开发中的智能技术研究概况
    1.5 车身接头优化设计研究概况
    1.6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性能互补思想的客车车身结构匹配设计方法
    2.1 引言
    2.2 弯曲刚度计算方法分析与改进
        2.2.1 弯曲刚度的传统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2.2.2 基于特征线拟合与统计处理的弯曲刚度计算方法
        2.2.3 计算实例
    2.3 基于弯曲刚度的车身结构匹配设计方法
        2.3.1 车身模型建立
        2.3.2 弯曲刚度匹配设计方法
        2.3.3 车身弯曲刚度匹配对车身性能的影响
        2.3.4 车身弯曲刚度匹配设计流程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型钢截面库的车身杆件截面优化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实际型钢截面库与杆件分组
    3.3 第一级优化:基于应力的局部一维搜索
    3.4 第二级优化:基于NSGA-Ⅱ的多目标优化
        3.4.1 灵敏度分析
        3.4.2 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
        3.4.3 模态智能识别
    3.5 在某车型车身杆件截面设计中的应用
        3.5.1 优化流程
        3.5.2 优化过程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AE驱动的CAE-CAD模型转换程序开发
    4.1 引言
    4.2 开发平台与途径
        4.2.1 开发平台——MSC.Patran
        4.2.2 样条曲线曲面及实体的基本概念
        4.2.3 用户界面定义
        4.2.4 数据交换
        4.2.5 子程序与内部函数
    4.3 车身杆件实体模型快速生成
        4.3.1 基于梁单元模型的属性识别与分类
        4.3.2 车身线框重生成
        4.3.3 杆件截面类型
        4.3.4 杆件几何实体模型生成
        4.3.5 杆件修改
        4.3.6 焊缝间距预留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方法的工程验证
    5.1 引言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
    5.3 试验验证
        5.3.1 车身静刚度试验
        5.3.2 车身静强度试验
        5.3.3 车身振动模态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客车侧围接头精细化设计方法的初步探讨
    6.1 引言
    6.2 简化模型中焊缝间距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6.2.1 侧围简化模型
        6.2.2 焊缝间距对简化模型接头的强度影响
        6.2.3 焊缝间距对简化模型接头的疲劳寿命影响
    6.3 实际模型中焊缝间距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6.3.1 接头详细模型定义
        6.3.2 弯曲工况下焊缝间距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6.3.3 弯扭工况下焊缝间距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6.4 侧围接头焊缝间距的设计规律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一维搜索算法的张弦桁架离散变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张弦桁架结构计算分析
    1.1 计算模型建立
    1.2 结构计算分析
        1.2.1 荷载工况
        1.2.2 静力分析结果
2 基于离散变量的数学优化模型
    2.1 目标函数
    2.2 离散变量的程序编写
    2.3 优化步骤
3 基于离散变量的张弦桁架优化结果分析
4 不同矢高的张弦桁架优化分析
5 结论

(9)载货车车架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轻量化设计研究现状
        1.2.2 ANSYS的二次开发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离散变量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2.1 优化设计分类与层次
    2.2 离散变量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2.2.1 设计变量选择
        2.2.2 目标函数确定
        2.2.3 约束条件确定
    2.3 优化算法
第三章 离散变量一维搜索与相对差商算法编程
    3.1 一维搜索算法
    3.2 程序语言设计
        3.2.1 数组参数与矩阵运算
        3.2.2 数据的提取、读入与写出
        3.2.3 流程控制
    3.3 一维搜索算法流程及程序实现
        3.3.1 算法流程
        3.3.2 程序实现
    3.4 简单算例
    3.5 离散变量相对差商算法
        3.5.1 基本思想
        3.5.2 搜索方向及步长的确定
        3.5.3 算法步骤
    3.6 相对差商算法流程及程序实现
        3.6.1 相对差商算法程序设计
        3.6.2 程序实现
    3.7 相对差商算法简单算例
    3.8 应力、位移约束计算流程
第四章 基于ANSYS次开发的车架轻量化设计系统
    4.1 UIDL界面程序设计
        4.1.1 UIDL的结构体系
        4.1.2 UIDL开发方法
        4.1.3 汉化用户界面
    4.2 车架轻量化设计系统
    4.3 系统菜单详细功能介绍
        4.3.1 基本参数设置
        4.3.2 优化方法选择
        4.3.3 数据提取、运行计算与结果输出
第五章 某轻型卡车有限元分析及轻量化设计
    5.1 轻型卡车有限元分析
        5.1.1 轻型卡车的模型简化
        5.1.2 边界条件处理
    5.2 工况分析及计算
        5.2.1 工况分析
        5.2.2 有限元分析结果
    5.3 车架轻量化优化设计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获奖情况

(10)ICA自适应算法及其在金融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CA研究现状
        1.2.2 一维搜索研究现状
        1.2.3 聚类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2 独立成分分析概述
    2.1 问题描述
    2.2 独立成分分析算法
        2.2.1 目标函数
        2.2.2 目标函数的近似表达
        2.2.3 算法描述
        2.2.4 国际上两个着名的ICA算法
3 一维搜索概述
    3.1 精确一维搜索方法
    3.2 不精确一维搜索方法
4 基于变步长的ICA自适应算法
    4.1 问题描述
    4.2 固定步长的ICA极大似然估计自适应算法
    4.3 基于一维搜索的变步长ICA极大似然估计自适应算法
        4.3.1 算法描述
        4.3.2 仿真实验及分析
    4.4 基于变步长等变化的ICA极大似然估计自适应算法
        4.4.1 算法描述
        4.4.2 仿真实验及分析
5 ICA在金融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5.1 问题描述
    5.2 基于ICA的时间序列聚类分析的方法
        5.2.1 FastICA算法
        5.2.2 改进的k-均值算法
    5.3 基于ICA的时间序列聚类分析在股票分析中的应用
        5.3.1 股票收益的时间序列的分布
        5.3.2 数值实验及实证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一维搜索的程序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高效传输方法研究[D]. 邓萍.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2]数值流形方法在转动、接触和弹塑性计算中的若干改进[D]. 张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发动机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D]. 开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面向E级计算的并行网格细分及投影算法研究[D]. 田则铭.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二自由度烹饪机器人颠锅机构设计与研究[D]. 李清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一类变截面刚架稳定临界载荷研究[D]. 王似巍.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1)
  • [7]客车车身结构正向设计中的匹配与优化问题研究[D]. 高剑峰. 吉林大学, 2016(05)
  • [8]基于一维搜索算法的张弦桁架离散变量优化[J]. 刘树堂,侯贯泽,王林建.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11(04)
  • [9]载货车车架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D]. 王孟. 山东理工大学, 2011(12)
  • [10]ICA自适应算法及其在金融数据挖掘中的应用[D]. 贾宏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一维搜索的程序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