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盟乌兰布河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

对巴盟乌兰布河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

一、对巴盟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举[1](2011)在《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文中指出自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域的再度传播与发展,召庙建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并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本地域深层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召庙建筑的创立、发展和消亡见证了一个民族在一段特定历史时期所走过的路程。如今,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在经历了历史上数次的拆与毁之后,仅剩的百余座召庙又面临着旅游开发等新的考验与磨难,亟需进行整理和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藏传佛教文化研究领域中,有关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屈指可数,且不成体系,而针对此类建筑形态的研究则接近空白。本论文希望成为迄今为止较全面、较系统地对该类建筑形态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论。首先,基于调研和文献资料的系统立档,本论文归纳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一般共性特征,揭示了其形态“是什么”的问题,成为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进而,论文在第三、四、五章分别以专题的形式分析了政治、文化、宗教三方面主要因素对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形态表现,从而回答了形态“为什么”的问题,是论文的主体内容;同时,以上述内容为铺垫,并基于召庙的主体建筑——经堂、佛殿在该类建筑整体形态构成中的特殊地位,第六章专题总结了其发展分期和布局规律;此外,鉴于内蒙古地域召庙建筑形态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作为完整性研究的补充和以上观点的实证,第七章专门分析了典型召庙的个案形态;最后,论文着眼于研究成果的应用,在调研近年新建召庙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地域召庙保护的一般原则;介绍了个人的设计实践——“红召”及其设计思考过程;解析了内蒙古传统召庙建筑在当代的文化原型;提出了当下内蒙古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应继承的理念与精神。论文采用系统归纳法,并借鉴了类型学、人类学等理论,从建筑形态的表象中分析了多重影响因素,探究了建筑原型及其深层文化结构,因而对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在发掘地域建筑文化和相关学术研究方面亦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包玉霞[2](2007)在《内蒙古国有牧场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国有牧场历史及现状的剖析,指出了一条国有牧场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国营牧场是全民所有制畜牧业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我国、我自治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它出现了很多问题发展出现了滞后。本文运用了畜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牧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的理论论证了国有牧场存在的必要性和要为畜牧业现代化起模范带头作用,它还要为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出一条新路子。本文指出,国有牧场的发展在微观上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企业化的道路,在中观上要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宏观上实现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发展。把内蒙古自治区范围的国有牧场组建成集团公司,由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的扩散点。本文提出了国有牧场发展的对策:管理体制更新、发展畜产品加工、发展绿色生态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创建品牌、创新技术、形成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又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珠河国有牧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与发展的方案。

赵志峰,郭瑞清[3](2006)在《内蒙古磴口县沙漠化人文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地处后套绿洲西部磴口县沙漠化现状及危害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地沙漠化的人文驱动机制为畜牧业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口因素等三个方面,并提出相关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为黄灌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改善农牧交错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青荣[4](2004)在《对巴盟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论述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多方筹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制度创新等七点沙漠化治理措施。

焦建国,邬喜红,李宇惠,乌云苏亚拉[5](2003)在《对巴盟水土流失预防 监督 保护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水土流失 ,尤其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不但影响巴盟的生存安全和生态安全 ,也影响着西部开发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已成为突出的头号环境问题。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增强全社会的水保生态和法律意识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预防监督保护力度 ,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加快水保生态建设步伐已迫在眉睫

二、对巴盟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巴盟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选题、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选题
        1.3.2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概况及形态一般特征
    2.1 内蒙古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历史沿革
    2.2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2.2.1 蒙元时期
        2.2.2 明朝时期
        2.2.3 清朝时期
        2.2.4 民国、日伪时期
    2.3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召庙建筑现状
        2.3.1 内蒙古西部地区
        2.3.2 内蒙古中部地区
        2.3.3 内蒙古东部地区
    2.4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一般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朝廷优礼与类型植入——政治因素影响下的形态分析
    3.1 明朝廷对蒙古地区的宗教优礼政策
        3.1.1 多元、自由的明朝宗教政策
        3.1.2 尊崇与限制并举——明廷对蒙古的宗教政策
    3.2 清朝廷对蒙古地区的宗教优礼政策
        3.2.1 以教治心、推儒崇正的清朝宗教政策
        3.2.2 兴黄教以安蒙——清廷对蒙古的宗教政策
    3.3 自上而下的类型植入
        3.3.1 植入的召庙建筑类型
        3.3.2 明朝:类型的间接植入——以大召为例
        3.3.3 清朝:类型的直接植入——以汇宗寺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藏、汉、蒙文化与空间原型——文化因素作用下的形态分析
    4.1 外层文化与近地域影响
        4.1.1 藏传佛教文化圈
        4.1.2 藏文化为母
        4.1.3 浓郁中原风
    4.2 空间原型与蒙古化
        4.2.1 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建筑的空间原型
        4.2.2 蒙古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萨满教互融与形态演变——宗教仪轨影响下的形态分析
    5.1 萨满教与喇嘛教的斗争
        5.1.1 蒙古萨满教概述
        5.1.2 蒙古萨满教的仪式活动
        5.1.3 萨满教与喇嘛教之虎斗龙争
    5.2 萨满教与喇嘛教仪轨的异同
        5.2.1 两教之相判云泥
        5.2.2 两教仪轨的异曲同工
    5.3 仪轨的融通
        5.3.1 敖包之转宗
        5.3.2 成吉思汗之佛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地域的藏传佛教殿堂
    6.1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殿堂演变的历史分期
        6.1.1 初期——或改或借
        6.1.2 发展期——汉风统领
        6.1.3 成熟期——藏式风靡
        6.1.4 后期——无创无新
    6.2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殿堂的分类
        6.2.1 主体宗法建筑
        6.2.2 世俗生活建筑中的殿堂
    6.3 经堂与佛殿的分合形制
        6.3.1 经堂与佛殿的数量及相对位置关系
        6.3.2 经堂与佛殿的组合方式
    6.4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殿堂空间的构成
        6.4.1 入而净其心——门廊
        6.4.2 聚而修己身——经堂空间
        6.4.3 拜而省自我——佛殿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典型召庙建筑案例分析
    7.1 乌素图召——群寺并辉
        7.1.1 大同而小异的各寺布局
        7.1.2 体现等级的各寺单体
        7.1.3 乌素图召总体布局复原的探讨性研究
    7.2 美岱召——城寺合一
        7.2.1 美岱召的历史沿革
        7.2.2 城与寺的演变
    7.3 库仑三大寺——三寺三制
        7.3.1 三寺之三制
        7.3.2 三制下的轴线式与自由式
    7.4 五当召——典型的藏式学问寺
        7.4.1 自由学问寺之五当召
        7.4.2 蒙古地域的布达拉
    7.5 席力图召——形制成熟的崇祀寺
        7.5.1 崇祀寺的建立
        7.5.2 迦蓝七堂的熟练运用
        7.5.3 汉藏结合式殿堂的成熟形制
        7.5.4 与大召之异同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保护与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启示
    8.1 内蒙古地区的新建召庙
        8.1.1 内蒙古地区新建召庙状况
        8.1.2 建造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8.1.3 新建召庙的发展
    8.2 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建筑的保护原则
        8.2.1 保护现状及问题
        8.2.2 保护原则
    8.3 新建召庙——“红召”的创作
        8.3.1 “红召”的背景
        8.3.2 “红召”的创作定位
        8.3.3 “红召”的创作手法
        8.3.4 “红召”的创作思考
    8.4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对本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8.4.1 当代内蒙古地域建筑创作的回顾
        8.4.2 当代内蒙古地域建筑创作的评价
        8.4.3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主要空间类型的文化解析
        8.4.4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对本地域当代建筑创作方向上的启示
        8.4.5 内蒙古藏传佛教继承对本地域当代建筑创作手法上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2)内蒙古国有牧场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原因与意义
    二、相关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思路、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内蒙古国有牧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内蒙古国有牧场建立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内蒙古国有牧场管理机构的变革
    三、国有牧场的地位、特征及任务
    四、内蒙古国有牧场组建的形式
    五、内蒙古农垦系统及国有牧场的现状
第二章 内蒙古国有牧场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时期国营牧场存在的问题
    二、国有牧场“双变”改革后存在的弊端
第三章 内蒙古国有牧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一、国有牧场的改革方向
    二、国有牧场管理体制改革设计
    三、内蒙古国有牧场经营机制的改善
第四章 内蒙古国有牧场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发展的环境
    二、内蒙古国有牧场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内蒙古国有牧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内蒙古国有牧场的产业选择
    五、内蒙古国有牧场的产品选择
    六、国有牧场要进行技术革新
    七、国有牧场要创造品牌
    八、国有牧场要形成企业文化
第五章 珠日河国有牧场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讨论
    一、珠日河牧场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二、珠日河牧场创建及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珠日河牧场存在的问题
    四、珠日河牧场发展的对策
    五、珠日河牧场发展的具体措施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内蒙古磴口县沙漠化人文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磴口县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 磴口县沙漠化现状
    1.2 磴口县沙漠化危害
2 沙漠化人文驱动力量化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水平
    2.2 农业现代化水平
    2.3 人口因素
3 防治沙漠化的对策

(4)对巴盟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1. 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耕地,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2. 可保护黄河, 改善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 延长黄河水利工程使用寿命。
    3. 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二、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生态建设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 不适当的开垦, 破坏了植被, 造成了严重的沙化。
    3. 资金短缺制约了沙漠区生态建设的规模与进程。
    4. 制度创新不够, 政策死板, 机制不活制约了沙漠区的治理与建设。
    5. 沙漠生态建设的人才缺乏, 科技含量不高, 制约了生态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三、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主要对策
    1. 要搞好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
    2. 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沙区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 要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4. 坚持先治理后开发的原则, 坚决制止不治理乱开发的行为。
    5. 坚持制度创新。
    6. 要积极培养生态建设人才, 加大沙区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7. 建立健全沙区生态建设的管理监督机制, 及时纠正和制止生态建设投资和运作过程中的不轨行为。

(5)对巴盟水土流失预防 监督 保护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危害触目惊心
    1.1 生态恶化, 地力衰退, 贫困加剧
    1.2 危胁黄河, 缩小水域面积, 淤积渠、沟
    1.3 阻塞交通, 危及首都, 加剧灾害
2 水土流失成因复杂, 人为因素尤为突出
    2.1 自然因素
        (1) 降水:
        (2) 土壤:
        (3) 大风;≥11
        (4) 干旱:
        (5) 植被:
        (6) 盐渍化:
    2.2 人为因素
        2.2.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2.2.2 草地保护不力
        2.2.3 开发建设规模扩大
        2.2.4 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逐步凸现
        2.2.5 有法不依, 违法难究
        2.2.6 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行其是
        2.2.7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滞后
        2.2.8 经费来源渠道不顺
3 积极采取对策, 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3.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3.2 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根本是加强领导
    3.3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监督执法
    3.4 广义理解水保法, 拓宽预防监督范围
    3.5 加强草原监督保护力度
    3.6 强化执法, 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
    3.7 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建立水保监测网络
    3.8 加强工程管护

四、对巴盟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D]. 张鹏举. 天津大学, 2011(06)
  • [2]内蒙古国有牧场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D]. 包玉霞. 内蒙古大学, 2007(06)
  • [3]内蒙古磴口县沙漠化人文驱动力研究[J]. 赵志峰,郭瑞清.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6(06)
  • [4]对巴盟乌兰布和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J]. 王青荣. 理论研究, 2004(01)
  • [5]对巴盟水土流失预防 监督 保护工作的思考[J]. 焦建国,邬喜红,李宇惠,乌云苏亚拉. 内蒙古水利, 2003(01)

标签:;  ;  ;  

对巴盟乌兰布河沙区生态建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