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类比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极限类比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一、极限类推法在物理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商治[1](2021)在《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岩溶空洞软弱地基上修筑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广州白云区某工程项目为典型的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该场地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较差。在遵循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选用高压旋喷桩对场地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本文以该项目为依托工程,通过地质勘查资料、现场检测、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并引入理论计算、室内配合比试验、微观结构分析、土工试验以及稳定行分析等手段,建立了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应用框架。主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现场实地踏勘的基础上,考虑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评价的复杂性,综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依托工程39#地块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依托工程39#地块场地的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在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发生坍塌的可能性小,但当挖填方施工结束后或者在整体施工结束后的运营阶段,土洞和溶洞易使地面产生塌陷,对工程安全具有不利影响。(2)在土工试验结果以及高压旋喷桩设计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不同配比,两种养护条件下高压旋喷固结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对原状土样和高压旋喷固结体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及场地地下水的影响,加固时水泥浆液可采用每延米35%胶凝材料用量配比设计。外部胶凝材料的加入使原状土结构的表面增加了很多细微的颗粒,这些细微的颗粒起着连结和胶结原状土体的作用,且这种连结和胶结作用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多而越发明显。(3)对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施工前准备工作、工艺流程以及施工工艺参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采用多种手段对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塔楼范围内土洞和溶洞经高压旋喷桩处理后均得以填充,土洞和溶洞填充物的密实度较高,无钻孔泥浆漏失问题的存在。高压旋喷桩处理过的地基关键区域取芯率明显提高,土洞及溶洞发育区域的取芯率均高于90%,证明经过高压旋喷桩加固处理后,地基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均得以显着提高。

陆奕纯[2](2021)在《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入学就面临着微积分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仍然只习惯于高中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为此,大学教师额外进行各种改革以迁就学生适应和过渡.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已有高等数学下放的趋势,这就为高中教学过程中部分地采用大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机会.本文将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初步探索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通过对当前大学和高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的访谈调查,根据所得数据分析两种教学方法在使用上的差异:一个是偏重习题训练,另一个是围绕基本概念进行教学.然后,本文结合访谈内容从理解性教学的角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对高中教学提出7种策略,建议以“思”代“练”来减少习题,通过探索创新来理解知识点.以高中教学内容“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为例,仅采用“斐波那契数列”为例题,重组整章内容进行教学,强调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拓展,从而实现两者在教学模式上的衔接.

刘久潭[3](2020)在《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文中提出拉萨市河谷平原区是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核心地区之一,地下水是其主要的供水来源,且地下水开采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干预愈发强烈。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对加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系统的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水化学、同位素、数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补给来源和循环模式,进行了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实验研究,并基于地下水流模型对地下水的合理开采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拉萨市河谷平原区1995-2000年地下水平均水位相对稳定,而2000年以后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基于地下水水位长期监测资料,整体上可以将各监测点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划分为7种模式。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含量相对较低,水质优良。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主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影响,另外人类活动也对地下水化学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干扰。1991-2015年,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变化明显,含量增加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Mg2+和SO42-在2013年后含量快速上升。地下水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3-Ca型向SO4·HCO3-Ca·Mg为主的混合型水演化。(2)对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动态演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影响地下水动态演化的主要因素与地下水水质、水位之间的关联程度。整体上来看,人口数量和降水量与地下水动态演化的关联程度最高。此外,地下水与其他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的平均值也都超过了 0.6,表明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的动态演化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3)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且存在冰雪融水的直接补给。另外,地表水-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和转化关系。在不同深度上,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补给来源也不同。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而深层地下水主要以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为主。另外,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表明在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流路径上,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各不相同。基于典型剖面二维地下水流模型,将剖面地下水系统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中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和深层地下水循环模式3种模式。综合分析后,得出了拉萨市河谷平原区的地下水循环模式。(4)基于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室内实验,得到一些与先前研究类似的结果,并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河流-地下水脱节后,在河床下方形成的悬挂饱水带的厚度不仅仅受河流水深的影响,还与含水介质的物理特性有关。基于获得的实验数据,给出了悬挂饱水带的估计公式。另外,还得出尽管非饱和带中的毛细水不能自发从含水介质流出,但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可以从含水介质中连续自由流出的认识,并定义这种压力称为“出水压”。在河流-地下水脱节的条件下,随着河流水深的增加,非饱和带中具有出水压和可以连续自由出水的区域的分布形态逐渐由“连续”型向“断开”型演化。(5)在强开采条件下,拉萨市河谷平原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拉萨河的河水入渗补给。通过估算得到研究区段内拉萨河在最低水位时的最大渗漏补给量远大于目前的地下水开采量,即当前的地下水开采不会使拉萨河与地下水失去饱和水力联系,而发生脱节。基于实际情况,在近期内调整各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量为最佳方案,若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可在后期除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外,可在近河地段再新增水源地。地下水的开采应以傍河开采为主,充分的利用和激化拉萨河对地下水的补给。

郭超[4](2020)在《BK连锁快餐大连配送中心规划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送中心作为连锁快餐行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作业单位的合理布局设计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应对业务扩张,提升配送中心运作效率,对配送中心实现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餐厅布局的不断变化,配送中心也应作出相应调整,配送中心的建立、选址,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BK连锁快餐大连分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配送中心规划方案。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意义、方法进行介绍并制定研究框架。第二章为本文的相关理论依据,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会涉及到的仓储面积的需求计算,配送中心选址要素,并对重心法选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三章是对BK大连分公司目前配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首先确定建立配送中心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并以此制定配送中心的建立方案,BK大连分公司配送中心的选址,将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具有科学性与可执行性的选址。这其中通过重心法在物理距离上确定选址区域,商圈选择确定餐厅可选商圈,优缺点比较法确定最终的配送中心位置。第五章为配送中心建立与运营成本测算,通过与现状对比分析,证明方案可行。第六章是从五个方面制定了配送中心建设与运营的保障措施。本文对BK大连分公司配送中心规划中用到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其他配送中心的规划,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其他企业制定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提供案例参考。

柳建羽[5](2020)在《基于强度折减法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露天矿的开采,势必会滋生边坡问题,为矿区工作人员及设备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本文以新疆吉朗徳露天煤矿为例,结合露天矿工程地质资料以及现场勘探结果,查清了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随后利用极限平衡法对采掘场9个剖面进行抗滑稳定分析,选取最不利剖面,并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对1-1’剖面从最大剪应变云图、水平位移云图以及稳定系数角度展开分析,随后采用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112组样本数据来预测均质边坡的稳定系数并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三种治理方案,并进一步分别对三种治理方案建立假三维模型进行对比并提出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4条:(1)将吉朗徳露天矿采掘场划分为9个剖面,运用极限平衡法对9个剖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在天然工况下,吉朗徳露天矿采掘场西帮1-1’剖面的稳定系数Fs未满足规范要求的1.3。(2)利用Midas GTS NX软件对采掘场西帮1-1’剖面从最大剪应变云图、水平位移云图、边坡稳定系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边坡的潜在滑动面以及在降雨条件下的位移情况,同时印证了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3)从文献中采集了共计达112组边坡样本参数,通过使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来预测边坡稳定系数,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比较结果来看:采用贝叶斯正则化方法的BP神经网络其预测精度要优于L-M法以及量化共轭梯度法。(4)提出三种治理方案用于采掘场西帮的治理,工程支护措施有单排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及锚杆、泥岩表面喷射混凝土面层,之后利用Midas GTS NX对1-1’剖面建立假三维模型,并分别从最大剪应变、水平位移、边坡稳定系数等三个角度对三种方案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仅采用抗滑桩已经能达到边坡治理的目的,但是为了边坡长期有效的保持稳定,本文推荐联合采用抗滑桩及锚索对采掘场西帮进行加固处理。

曹丽斐[6](2020)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消耗量测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国家引领的建筑产业化的大潮下,装配式混凝土(Prefabricated Concrete,简称PC)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后,又开始进入增长期,各地的PC构制厂也迅猛发展起来。然而,我国目前出台与装配式建筑相匹配的定额却很少,与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消耗量测定相关的研究更少。针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环境条件及装配式建筑定额编制的总体需求,需要对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消耗量的测定进行研究,用于指导我国装配式建筑消耗量定额的构建。本文结合实际需要,对常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进行调研分析,界定拟测定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介绍生产消耗量含义、分类、测定的原则以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线、生产流程等基础知识,供编制测定方案时参考。对生产企业构件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通过专家打分法,建立评价构件生产企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释义,利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划分企业生产能力等级,对各个等级的特征进行描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构件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评价过程进行阐述,提出选择消耗量测定企业的方法。对消耗量测定方法进行整理,并对测定方法选取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进行调研,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不同测定方法对影响因素适应性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模糊物元分析法的测定方法优选体系,结合构件生产工艺等制定测定流程,设计测定调查表,简述人工、材料、机械的生产消耗量组成以及计算方法。通过对消耗量测定原始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数据偏差类型以及相应预处理方法,重点对异常数据的界定方法进行介绍,提出企业构件生产消耗量测定值的计算方法,介绍二次平均法的具体步骤,概述BP神经网络和交叉熵理论,建立基于CE-BP的预制构件生产消耗量计算模型。以500*500矩形柱的生产消耗量测定过程为例,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依次按照前文所述方法,选择测定企业、确定测定方法、对测定数据进行预处理、计算企业生产消耗量值,最终得出该规格矩形柱的生产消耗量值。通过分析确定文章所构建的测定模型是具有一定合理可行性的。

刘懿辉[7](2020)在《类比推理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大学数学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维,简述了类比推理法的概念、模式及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分别从概念、定理、空间平面、无限的类比等方面,阐述其在大学数学教学环节的应用途径.教学实践表明,应用类比推理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成效提升显着.

唐岩岩[8](2019)在《浅滩深基坑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随之深基坑工程大量涌现。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作为深基坑支护的一种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其受力更加合理,变形更易控制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我国对锚索抗滑桩体系的设计和应用,仍属于半经验状态,尤其饱和岩土的支护设计更是少之又少。桩锚支护体系设计易出现两种极端,一方面是支护体系设计偏安全,不能充分利用结构自身的抗力,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支护结构体系设计强度不足,不能对深基坑进行有效的支护,引起基坑局部失稳或坍塌,造成重大人员是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以红岛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监测对比”的研究思路,对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设计和优化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基于剪切位移法,对拉力型锚索锚固段周围饱和岩体的荷载传递机理及应力—应变特性进行研究;从荷载施加的角度出发,将饱和岩体的受力特性简化成三折线模型,对岩土体的弹性、弹塑性和塑性阶段的受力力学特性进行分析;(2)考虑锚索作用点处锚索与该处抗滑桩的变形协调一致,并系统阐述五种锚索设计计算方法,对五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锚索设计拉力的增大,桩身的最大剪力值减小,最大负弯矩增大;根据锚索作用抗滑桩位置和数量的三种不同情况,考虑锚索与抗滑桩身的位移协调关系,对锚索抗滑桩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发现考虑锚索与抗滑桩身的位移协调时受力更加合理;(3)采用ABAQUS强度折减法,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单因素改变对深基坑支护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单因素对锚索抗滑桩支护稳定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饱和岩体开挖过程中都经过显着变形→缓慢变形→趋于稳定三个阶段;(4)基于GA算法构建目标函数,从安全、合理、经济的角度,确定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最合理参数组合,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模拟,从地表沉降、地表水平位移、抗滑桩水平位移和锚索轴力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该支护结构设计的可行性。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其合理性。

闫丽军[9](2017)在《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方法教育研究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一个层次单列,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强调对物理科学方法进行显化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作在教学一线的物理教师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转变,他们已认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意义。但也有相当多的物理教师对物理科学方法及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对如何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心存疑虑。据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理论为基础,对科学方法教育在新课程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为物理教师有效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支持。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科学方法的分类、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及存在的基本形式;其次,明确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实施方式及显化的途径;第三,阐明实施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及策略;最后,也是论文最关键的部分,是关于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作用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其中实践研究中所选取的教学实例均来自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设计案例,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表明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意义,突显了科学方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王艳玲[10](2017)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关注就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的趋势之一,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已将“问题解决”作为核心内容及课程目标。尽管学者们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定义描述不同,数学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对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视角不同,但都将数学问题解决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研究的目的都在于发现学生问题解决的规律和特征、通过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和思维能力。本研究中,在已有的针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基础上,笔者界定了数学问题解决等相关的概念、术语,并确定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问题。本研究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测量,评价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的取向,以量化研究为主,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纸笔测验及解题记录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通过对研究资料及获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在本研究所进行的“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两类数学问题解决的测验中,学生的表现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学生在“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得分要低于“常规问题—应用型”的测验得分,对于具体的题目类型,学生完成比较好的是“小数运算、整数运算、鸡兔同笼问题”这三类问题;两个测验中使用的高频解题策略比较相似,学生的解题错误主要集中在“不理解题意”和“计算类”的错误上;但通过将两个测验中所有样本进行水平分组,并对两个测验的每道题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进行每一个样本的逐一比较,笔者发现,学生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解题表现上并不是均衡和对等的,或者说学生一般思维能力与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且,本研究中的三个样本学校来源于“常规问题—规则型”测验的同水平组,却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均表现出了成绩上的显着差异,而且三所校在学生解题错误情况及策略使用上也明显存在差异。另外,学生样本在问题解决的结果、过程表现上也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使得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解决因素的现实状况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分析了来自“学生自身、课程、教学及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现实样态,并与学生在本研究中的测试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概括的说,学生问题解决的表现是其自身观念及元认知的再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复刻。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提出了“要基于‘问题解决’展开数学教学,要加强对一般解题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解题的元认知、要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几个有针对性的建议,供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以期切实改进研究与实践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极限类推法在物理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限类推法在物理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概况
        1.2.1 岩溶地区空洞的发育机理
        1.2.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的特点
        1.2.3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现状
    1.3 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治理方法
    1.4 高压旋喷桩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机理
        1.4.2 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2.1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
        2.1.1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1.2 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2 广州某典型岩溶发育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2.2.2 场地分析与评价
        2.2.3 场地地基基础选型
    2.3 依托工程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2.3.1 场地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2.3.2 场地稳定性的半定量评价
    2.4 依托工程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2.4.2 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室内配合比试验及微观结构分析
    3.1 原状土样土工试验
        3.1.1 密度和含水率测试
        3.1.2 液限和塑限测试
        3.1.3 土的固结试验
        3.1.4 土的直剪试验
    3.2 原状土样微观结构分析
        3.2.1 XRD射线物相分析
        3.2.2 光学显微分析
        3.2.3 电镜扫描分析
    3.3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室内配合比试验
        3.3.1 高压旋喷固结体配合比设计及制作养护
        3.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现象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4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电镜扫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压旋喷桩在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4.1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方案设计
        4.1.1 39#地块软弱地基状况
        4.1.2 39#地块软弱地基处理设计
        4.1.3 施工技术参数设计
    4.2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关键技术
        4.2.1 准备工作
        4.2.2 高压旋喷桩施工
        4.2.3 引孔和旋喷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4.2.4 高压旋喷桩施工应急预案
    4.3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4.3.1 水泥浆液固结体检验
        4.3.2 钻孔取芯检验
        4.3.3 土常规试验检验
        4.3.4 物探勘查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工艺设计
    5.1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工艺流程
        5.1.1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5.1.2 旋喷浆液配比设计
        5.1.3 施工关键技术
        5.1.4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5.2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本人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2)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应试思想仍普遍存在
        1.2.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
        1.2.3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内容衔接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1.3.2 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与策略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2.1 数据分析
    2.2 调查结果再分析
    2.3 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
第3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3.1 类化教学
    3.2 多角度理解本质
        3.2.1 语言表达角度
        3.2.2 表格角度
        3.2.3 几何(图像)角度
        3.2.4 代数角度
    3.3 多知识点串联
    3.4 趣味引申
    3.5 合理运用阅读材料和探究与实践
    3.6 培养分析的思维方式
    3.7 高中与高等数学教师加强沟通
第4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
    4.1 斐波那契数列的起源
    4.2 斐波那契数列与递推关系
    4.3 斐波那契数列与极限
    4.4 斐波那契数列与通项公式
    4.5 斐波那契数列与前n项和
    4.6 斐波那契数列与算法
第5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拓展
    5.1 递推数列与函数
    5.2 递推数列与方程
    5.3 换元法
    5.4 极限思想与几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优势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等数学的课时调查
附录 B 初等数学的课时调查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3)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下水水位动态演化
    3.2 地下水水化学动态演化
    3.3 地下水动态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循环模式
    4.1 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4.2 地下水循环模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合理开采研究
    5.1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估算
    5.2 河流补给地下水实验研究
    5.3 拉萨河最大渗漏补给量估算
    5.4 地下水合理开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BK连锁快餐大连配送中心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相关理论介绍
    2.1 配送中心的概念与内涵
        2.1.1 配送中心的概念
        2.1.2 配送中心的功能
        2.1.3 配送中心的作用
    2.2 配送中心选址相关理论
        2.2.1 配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
        2.2.2 配送中心的选址原则
        2.2.3 配送中心选址方法
    2.3 配送中心规模测算方法
        2.3.1 比较类推法
        2.3.2 定额计算法
        2.3.3 直接计算法
3 BK中国大连分公司配送管理现状
    3.1 BK公司概况
    3.2 BK大连分公司简介
        3.2.1 BK大连分公司
        3.2.2 BK大连分公司组织框架
        3.2.3 BK大连分公司发展阶段
    3.3 BK大连分公司配送现状及问题分析
        3.3.1 BK大连分公司配送现状
        3.3.2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 BK大连分公司拟建配送中心方案
    4.1 配送中心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
        4.1.1 配送中心建设目标
        4.1.2 配送中心功能定位
    4.2 配送中心选址方案
        4.2.1 定量分析
        4.2.2 定性分析
        4.2.3 配送中心位置的确定
    4.3 配送中心规模(面积)方案
        4.3.1 比较类推法
        4.3.2 直接计算法
        4.3.3 其他因素对面积修正
    4.4 市内配送路线规划
5 配送中心建设及运营成本测算
    5.1 新配送流程运费成本
        5.1.1 配送中心间运费
        5.1.2 市内配送运费
    5.2 配送中心建设预算
6 建立配送中心问题的保障措施
    6.1 完善配送设施功能
    6.2 制定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
    6.3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6.4 健全人才培养与维系制度。
    6.5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半成品摆放及万元用量表
致谢

(5)基于强度折减法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边坡治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情况
        2.1.3 当地经济情况
    2.2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
    2.3 地震
    2.4 地层岩性
    2.5 边坡采掘场基本特征
    2.6 边坡破坏历史
        2.6.1 滑坡
        2.6.2 崩塌
    2.7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基于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Fellenius法介绍
    3.2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3.3 边坡安全储备系数确定
    3.4 基于瑞典圆弧法稳定性计算
        3.4.1 岩体力学指标
        3.4.2 计算剖面选取
        3.4.3 各剖面计算结果
    3.5 基于Midas GTS NX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5.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3.5.2 建立边坡模型
        3.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基础理论概述
    4.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2.1 BP神经网络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2.2 输入参数数据预处理
        4.2.3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的确定
        4.2.4 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
    4.3 网络训练
    4.4 训练结果
    4.5 模型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边坡治理工程方案优选
    5.1 边坡工程治理原则
    5.2 边坡工程治理方法
        5.2.1 抗滑桩介绍
        5.2.2 预应力锚索、锚杆介绍
    5.3 边坡工程治理方案设计
        5.3.1 设计推力计算
        5.3.2 治理方案设计
        5.3.3 方案初步比选
    5.4 有限元模拟
        5.4.1 三维边坡计算模型
        5.4.2 方案一数值模拟分析
        5.4.3 方案二数值模拟分析
        5.4.4 方案三数值模拟分析
    5.5 方案优选及后续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消耗量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PC构件生产阶段研究文献综述
        1.3.2 消耗量测定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生产消耗量测定基本理论研究
    2.1 测定对象确定
        2.1.1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
        2.1.2 关键构件界定
    2.2 生产消耗量概述
    2.3 测定原则
    2.4 生产流程分析
        2.4.1 生产线
        2.4.2 生产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测定方案编制
    3.1 测定企业选择
        3.1.1 构件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调研
        3.1.2 构件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3 构件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4 生产能力等级模型构建
        3.1.5 生产能力评价过程
    3.2 测定方法选取
        3.2.1 消耗量测定方法
        3.2.2 影响因素分析
        3.2.3 测定方法优选模型
    3.3 编制测定方案
        3.3.1 测定流程
        3.3.2 人工生产消耗量测算表
        3.3.3 材料生产消耗量测算表
        3.3.4 机械生产消耗量测算表
    3.4 本章小结
4 测定数据处理
    4.1 原始数据预处理研究
        4.1.1 原始数据差异产生原因
        4.1.2 数据的偏差分类
        4.1.3 数据的偏差处理
        4.1.4 异常数据的界定
    4.2 企业构件生产消耗量值计算
    4.3 企业数量检验
    4.4 构件最终生产消耗量计算模型
    4.5 生产消耗量生命周期预测分析
        4.5.1 生产消耗量的循环编制过程
        4.5.2 生产消耗量的评价
        4.5.3 生产消耗量的优化
        4.5.4 生命周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选择测定企业
        5.1.1 生产企业调研
        5.1.2 构件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评价
    5.2 测定数据处理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企业构件生产消耗量值计算
        5.2.3 企业数量检验
        5.2.4 构件生产消耗量值确定
    5.3 测定模型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浅滩深基坑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受力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锚索荷载传递机理及受力分析
    2.3 抗滑桩传递机理及受力分析
    2.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荷载传递机理及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3.1 工程概述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 不同工况下锚索抗滑桩水平位移影响分析
    3.4 抗滑桩支护效应影响分析
    3.5 锚索支护效应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GA的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遗传算法原理概述
    4.3 遗传算法求解步骤
    4.4 优化后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受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锚索抗滑桩优化方案与监测对比
    5.1 引言
    5.2 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5.3 浅滩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
    5.4 数值分析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
    一、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
    二、高中物理科学方法的分类
    三、高中物理主要的科学方法及其特征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渗透的物理学科方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思维方法
    四、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存在的主要形式
        (一)物理概念的提出本身蕴含有科学方法
        (二)实验本身都蕴含有科学方法
        (三)物理规律的总结蕴含有科学方法
        (四)物理问题的总结蕴含有科学方法
第三章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
    一、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
    二、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
    三、高中物理教学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一)在课程标准的编写中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二)在高中教科书的编写中显化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三)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化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第四章 实施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意义和策略
    一、高中物理教师科学方法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实施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整合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有助于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实施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目标
        (二)充分挖掘课本中隐藏的物理科学方法
        (三)在课堂中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第五章 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作用
    一、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作用
        (一)物理科学方法本身就是物理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内在需要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二、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作用
        (一)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新课程“过程”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新课程“方法”目标的有效保证
        (三)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
        (一)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操作基础
        (二)科学方法教育有益于学生发现物理中的“美”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标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问题、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的含义
        二、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数学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数学问题的含义
        二、数学问题的结构
        三、数学问题的特征
        四、数学问题的分类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价值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四、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
        五、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七、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文献综述总结
        一、研究范围:广泛且繁杂
        二、概念内涵:丰富并多义
        三、研究重点:交叠与更替
        四、研究视域:独立兼并行
        五、研究问题:拓展和延伸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术语的阐释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的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的取向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三节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二、研究工具的运用
        三、数据收集的过程
    第四节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信度、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四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结果表现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工具
        二、评分框架
        三、数据的编码与整理
        四、试测
        五、正式施测
    第二节 学生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2)结果的分析
        一、T2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二、T2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三、T2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四、学生对T2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五、小结
    第三节 学生非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1)结果的分析
        一、T1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二、T1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三、T1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四、学生对T1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五、小结
    第四节 学生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T2、T1)测验结果的对比
        一、(T2、T1)相关系数、差异系数的检验
        二、(T2、T1)同类问题成绩的对比
        三、(T2、T1)同类问题水平的对比
        四、(T2、T1)结果的整体对比
        五、小结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整体表现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个体表现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学校差异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性别差异
第五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表现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研究
        二、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第二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比较
        三、小结
    第三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情况的分析
        一、学生视角:对策略使用的自我判断
        二、研究者视角:对可识别策略的判断
        三、整合视角:对策略使用的整理
        四、小结
    第四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比较
        一、策略使用的(T2、T1)题目比较
        二、策略使用的学校比较
        三、策略使用的性别比较
        四、策略使用的水平比较
        五、小结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表现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表现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工具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对学生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的数学观念
        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念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元认知
        五、小结
    第三节 对课程因素的分析
        一、《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解决
        二、学生对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三、教师对数学教材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四、小结
    第四节 对教学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二、教师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三、小结
    第五节 对环境因素的分析
        一、家庭环境
        二、其他环境
        三、小结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一、学生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二、课程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三、教师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
        四、环境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多样,共性与差异并存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第二节 建议
        一、转变观念,基于“问题解决”开展数学教学
        二、加强对问题解决一般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三、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四、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五、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
    第三节 反思
        一、本研究的局限
        二、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测试 1
    附录二:学生测试 2
    附录三:学生自评表 1
    附录四:学生自评表 2
    附录五:学生调查问卷 1
    附录六:学生调查问卷 2
    附录七:学生调查问卷 3
    附录八:学生调查问卷 4
    附录九:学生调查问卷 5
    附录十: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十一: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十二:家长调查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极限类推法在物理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商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D]. 陆奕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D]. 刘久潭.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4]BK连锁快餐大连配送中心规划方案研究[D]. 郭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强度折减法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D]. 柳建羽. 长安大学, 2020(06)
  • [6]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消耗量测定研究[D]. 曹丽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类比推理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刘懿辉.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8]浅滩深基坑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优化研究与应用[D]. 唐岩岩.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科学方法教育对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为例[D]. 闫丽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艳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极限类比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