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一、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璐[1](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陈金梅[2](2021)在《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高,胆道感染是目前公认会导致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调节炎性信号通路控制炎症反应可改善胆管内环境,降低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本研究通过临床上对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的患者进行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安全性,以评价大黄灵仙方在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早期复发及调节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并以改善胆管内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研究探讨大黄灵仙方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防治肝胆管结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选取8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行PTCSL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PTCSL治疗后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黄灵仙方治疗,连续用药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证候评分,以观察证候改善情况;用药前后监测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有无肝胆管结石复发进行随访,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二)实验研究:将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分为9组:第1组(正常对照组)、第2组(LPS模型组)、第3组(LPS+中药组)、第4组(LPS+PDTC组)、第5组(LPS+SB203580)、第6组(LPS+PDTC+SB203580组)、第7组(LPS+PDTC+中药组)、第8组(LPS+SB203580+中药组)、第9组(LPS+PDTC+SB203580组+中药组),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K1与ASK1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本研究实际纳入77例患者(对照组38例,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用药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WBC、CRP)及肝功能(TBIL、DB、ALP、GGT)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个时间段WBC、CRP、TBIL、DB、ALP、GGT比较,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交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用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1年内出现3例结石复发患者,试验组无复发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患者3例、皮疹患者0例、乏力患者0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二)实验研究:(1)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显示:与第1组相比,第2、4、5、6组,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3、7、8、9组,TAK1与ASK1相互作用增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第3、9组极显着(P<0.01)。(2)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空白组(组1)细胞细胞核(蓝色)完整,包膜清晰可见,ASK1蛋白标记为绿色荧光,TAK1蛋白标记为红色荧光,在胞浆表达;造模后,TAK1蛋白增多,信号通路阻断剂阻断后,TAK1蛋白主要在核中表达(见4、5、6组),胞浆中ASK1蛋白标记绿色荧光减少;用药后,TAK1蛋白分布在胞浆中与ASK1蛋白相互作用,荧光显示红绿荧光重叠的黄光(见7、8、9组)。结论:(1)大黄灵仙方在改善患者证候、调节血清炎症指标及改善肝功能具有良好效果。(2)大黄灵仙方对于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3)大黄灵仙方用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大黄灵仙方可能促进TAK1与ASK1相互拮抗从而下调NF-κB信号通路,同时减弱NF-κB与MAPK信号通路间的交流,这可能是大黄灵仙方减轻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卞昊宇[3](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康义豪[4](2021)在《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高危因素》文中指出背景:胆囊结石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由于视野清晰、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已经普遍被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接受和认可,而且随着腔镜的逐渐开展,医生腔镜操作技术也不断提高,LC手术难度降低,从而使其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但在胆囊切除后部分患者会发生胆总管结石,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而且多数患者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术来解决胆总管结石,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使其有较大的经济负担,引起了医生和患者的高度关注。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可定义为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一些胆囊良性疾病而切除胆囊的患者在术后至少两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胆总管内出现结石,但要除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既往或现在患有肝内胆管结石以及行胆囊切除术时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的情况,排除了继发性结石的成因。本此研究主要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高危因素,这对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高危因素,为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提供相应的预防、治疗等措施。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胆囊切除术后两年及其以上的患者,筛选出患有胆总管结石以及无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268例,其中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78例,未发生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90例。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方式、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总管扩张、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碱性磷酸酶、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相关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Logidtic回归)计算出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单因素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及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性别、BMI、高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史、饮酒史、间接胆红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包括:手术方式、糖尿病、胆总管扩张、GGT、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年龄,这些因素是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可疑影响因素。经多因素分析(Logidtic回归)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临床指标有:手术方式、糖尿病、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是胆总管扩张、GGT。结论:1.胆总管扩张和GGT是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独立高危因素。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出现胆总管扩张或GGT升高时,需密切观察,警惕胆总管结石的出现。2.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方式、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史、饮酒史、碱性磷酸酶、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不是其独立高危因素。

王飞[5](2021)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查找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1533例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行ERCP术后是否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共11例作为试验组,术后未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469例,从中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总结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胆囊切除史(X2=4.341,P=0.037),结石最大直径≥10 mm(X2=4.668,P=0.031),结石数量≥2枚(X2=4.550,P=0.033),胆总管直径≥15 mm(X2=3.928,P=0.047),胆道支架放置(X2=5.893,P=0.015)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胆囊切除史、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15 mm、胆道支架放置是继发性胆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应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时,为有效降低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加强相关的预防性措施。

孙尚国[6](2021)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探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的流行病学、对胆道疾病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插管的影响,以及探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近10年来在我院肝胆外科行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970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影像资料以及ERCP诊治报告等材料,探究我院肝胆外科ERCP插管成功率、PAD对ERCP插管有无影响,及PA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无年龄及性别偏向。统计插管成功与失败的例数,计算ERCP插管成功率;按有无PAD分为PAD组和非PAD组,通过对性别、年龄、原发性结石还是继发性结石、有无胆管炎、有无胰腺炎、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及数量、是否插管成功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探究PAD的流行病学及与胆道疾病的影响;按照ERCP取石术6个月后,有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结石的发生,把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分为复发和未复发两组,通过对性别、年龄(60岁)、有无胆道手术史、结石大小及数量(2枚为界)、PAD有无、胆管炎有无、胆总管直径、单次住院行ERCP的次数(2次为界)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寻找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影响因素,接着将P<0.05的统计观察值代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计算出P值、OR值、OR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等统计学数值,最终找出影响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70例患者,成功插管912例,成功率94%,PAD组与非PAD组插管成功率相似,也为94%,但t检验后P>0.05;在男性患者中PAD发病率30.6%,高于女性患者22.1%,P<0.01;PAD促进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的发生(P<0.01),而与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腺炎、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胆总管最大横径>1.5cm、结石个数2枚以上、结石最大横径>1.0cm(P<0.05)为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表明,胆管炎症、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史、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及以上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OR的95%C.I.下限>1且P<0.05)。结论:PAD好发于老年患者,无性别偏向;PAD对ERCP成功胆管插管无影响;PAD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有密切联系;胆管炎、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凤秋[7](2020)在《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按照肿瘤所在胆管的位置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其中肝外胆管癌又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肝内胆管癌是指肿瘤位于二级分支及更远的胆管,按大体病理可分为肿块型,乳头型和浸润型。肝内胆管癌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仅次于肝细胞癌,发生率占肝胆恶性肿瘤的10-25%左右。亚洲地区的泰国、韩国、中国是胆管癌的高发地,部分地区十万人中有1 13人发生胆管癌。欧美等地胆管癌虽然发病率较低,但近几十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肝内胆管癌相较其他肝脏肿瘤,有更强的侵袭性,更易早期发生复发和转移,临床预后极差。本研究对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能预测患者预后的因素,验证影响肝内胆管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在2006年7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某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进行入组筛选,将可能对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指标作为分析类目,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后用R语言制图。计数资料等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曲线及无复发生存曲线,Log-rank法对组间生存率进行比较,筛选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再将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W逐步后退法(α入=0.10,α出=0.10)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预后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纳入了 48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全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是:4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8个月。通过计算分别得出,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7%、53.17%、44.07%,全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21%、44.30%、37.28%。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白蛋白(HR=0.65,95%C 1:0.49~0.86,P=0.003)、前白蛋白(HR=0.75,95%CI:0.56~0.99,P=0.043)、CA19-9(HR=1.92,95%CI:1.44~2.55,P<0.001)、CEA(HR=1.64,95%CI:1.24~2.18,P<0.001)、谷氨酰转移酶(HR=1.37,95%CI:1.01~1.84,P=0.039)、主瘤直径(HR=2.13,95%CI:1.51~3,P<0.001)、切缘距肿瘤最近距离(HR=0.7,95%CI:0.47~1.03,P=0.072)、肿瘤个数(HR=1.88,95%CI:1.40~2.51,P<0.001)、淋巴结转移(HR=2.03,95%CI:1.40~2.93,P<0.001)、局部侵犯(HR=1.74,95%CI:1.13~2.67,P=0.012)、淋巴结清扫(HR=1.56,95%CI:1.04~2.34,P=0.032)、腹腔粘连程度(HR=1.57,95%CI:1.06~2.31,P=0.023)、瘤旁子灶(HR=1.9,95%CI:1.42~2.51,P<0.001)、TNM 分期(HR=1.48,95%CI:1.27~1.73,P<0.001)。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值小于0.05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C A19-9(HR=1.68,95%CI:1.19~2.37,P=0.003)、CEA(HR=1.7,95%CI:1.21~2.38,P=0.002)、主瘤直径(HR=2.25,95%CI:1.43~3.56,P=0.001)、TNM 分期(HR=1.35,95%CI:1.15~1.58,P<0.001)是影响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A19-9(HR=1.64,95%CI:1.19~2.26,P=0.002)、CEA(HR=1.64,95%CI:1.20~2.25,P=0.002)、主瘤直径(HR=1.97,95%CI:1.32~2.92,P<0.001)、淋巴结清扫(HR=1.61,95%CI:1.06~2.44,P=0.026)、TNM 分期(HR=1.25,95%CI:1.08~1.46,P=0.003)是影响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相关的单因素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CA19-9、CEA、谷氨酰转移酶、主瘤直径、切缘距肿瘤最近距离、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局部侵犯、淋巴结清扫、腹腔粘连程度、瘤旁子灶、TNM分期。与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关的单因素包括:白蛋白、CA19-9、CEA、主瘤直径、切缘距肿瘤最近距离、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瘤旁子灶、TNM分期。在多因素分析中,CA19-9、CEA、主瘤直径、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A19-9、CEA、主瘤直径、淋巴结清扫、TNM分期则是影响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术前CA19-9水平对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术前CA19-9水平对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在PubMed、EMbase、Web ofscience、和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术前CA19-9水平对ICC患者手术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2月,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整理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队列研究,共2278名患者,其中CA19-9指标高组1309例,CA19-9指标低组969例。通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中CA19-9指标低组总生存率显着高于CA19-9指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7,95%CI:1.52~2.29,I2=50.4%,P<0.001);CA19-9在多因素分析中指标低组无进展生存率显着高于CA19-9指标高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8,95%CI:1.44~1.95,I2=67.2%,P<0.01)。结论:CA19-9指标低组总生存率显着高于CA19-9指标高组,提示CA19-9对于ICC患者手术预后生存预测模型有显着提示作用。

邹怡然[8](2020)在《性别对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倾向性评分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女性的肝细胞癌发病率较男性低,且女性患者的预后优于男性患者,这一现象与雌激素可能具有的保护作用相关。性别对肝内胆管癌(ICC)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比较男性和女性ICC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差异,并通过对年龄的分层进一步探讨雌激素在ICC患者中可能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肝切除治疗,经病理证实为ICC的97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采用倾向性评分(PSM)减少选择性偏倚,得到男性和女性共626例患者。以总体生存(OS)和至复发时间(TTR)作为研究终点。计量资料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生存曲线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多因素分析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全部976例患者,其中女性322例,男性65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CEA(风险比:1.435,95%可信区间:1.172-1.757),CA19-9(1.426,1.203-1.69),肿瘤直径(1.491,1.248-1.782),多发性肿瘤(1.442,1.219-1.705)和淋巴结转移(LNM)(1.292,1.061-1.573)。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575,1.311-1.891),多发性肿瘤(1.465,1.231-1.745),微血管侵犯(MVI)(1.428,1.173-1.739)和LNM(1.249,1.019-1.529)。男性和女性术后的1、3、5年OS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60.2%、37.3%和27.7%vs.65.8%、40.4%和31.0%(P=0.380);术后1、3、5年复发率也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50.6%、67.4%和74.2%vs.44.4%、63.46%和69.6%(P=0.123)。PSM纳入626例患者,其中男性和女性各31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风险比:1.322,95%可信区间:1.079-1.621),CEA(1.426,1.114-1.826),CA19-9(1.357,1.088-1.691),肿瘤直径(1.508,1.206-1.887)和多发性肿瘤(1.512,1.231-1.857)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1.337,1.088-1.645),肿瘤直径(1.631,1.293-2.057),多发性肿瘤(1.524,1.230-1.889)和MVI(1.512,1.105-2.067)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的术后1、3、5年OS率显着低于女性,分别为60.6%、35.9%和22.4%vs.66.4%、40.6%和31.1%(P=0.041)。男性的1、3、5年复发率显着高于女性,分别为51.5%、69.3%和83.9%vs.44.3%、63.6%和69.9%(P=0.041)。在PSM后的患者中,年龄<55岁者352例,其中男性166例,女性186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风险比:1.315,95%可信区间:1.004-1.723),CEA(1.728,1.256-2.378),CA19-9(1.371,1.022-1.838)和多发性肿瘤(1.678,1.270-2.210)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1.466,1.106-1.944),CEA(1.580,1.139-2.193),肿瘤直径(1.459,1.072-1.986)和多发性肿瘤(1.762,1.316-2.359)是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的1、3、5年OS率显着低于女性,分别为59.1%、34.9%和21.6%vs.68.3%、42.1%和29.3%(P=0.040)。男性的1、3、5年复发率显着高于女性,分别为51.2%、69.8%和88.3%vs.41.7%、59.3%和79.6%(P=0.016)。在年龄≥55岁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OS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对PSM后年龄≥55岁的患者中,按照是否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进行分层,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男性术后OS显着优于女性(P=0.032),但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无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OS和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SM后男性是ICC术后OS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年龄分层,<55岁的男性预后比女性差,男性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5岁的男性与女性患者的预后无差别,但对于伴有肝内胆管结石的≥55岁的男性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却好于女性。

马浩越[9](2020)在《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通常合并有各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选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LCBDE)+胆囊切除术(LC)还是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胆囊切除术(LC),临床上依然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LCBDE+LC治疗老年人群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LCBDE+LC治疗的患者共480例,分为腹腔镜老年组(≥65岁,221例)及腹腔镜非老年组(<65岁,259例)。另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ERCP/EST+LC治疗的65岁及以上患者共110例。定义为内镜老年组(≥65岁,110例)。分别对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术前风险因素、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与肝脏疾病的合并率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术前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腹腔镜非老年组99.1%),腹腔镜老年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日、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42例失访患者,共有18例(18/438,4.1%)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腹腔镜非老年组(7/201,3.5%),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2.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两组患者相关基本资料、相关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内镜老年组99.1%),内镜老年组的住院总费用与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老年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它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39例失访患者,共有15例(15/330,4.5%)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内镜老年组(4/93,4.3%),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结论:虽然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合并率更高、手术风险更高,但是LCBDE+LC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与胆囊结石依然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郑昕[10](2020)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胆总管结石作为胆石症的一种,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以微创取石治疗为主,然而对于如何减少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连续收治的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1例,患者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明确临床诊断。通过电话随访方式或复查获取患者是否复发信息,经过筛选后纳入133例有意义的病例数,根据有无结石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乙肝病毒感染史、糖尿病病史、黄疸、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术前有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数量、手术治疗方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先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后再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1例患者中133例患者获得回访,失访率为11.92%,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19例,结石复发率为1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黄疸、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术前有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胆总管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糖尿病、乙肝病毒感染史、手术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OR=5.687(95%CI:1.40623.010),P=0.015]、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OR=5.787(95%CI:1.32925.192),P=0.019]、胆总管直径≥15mm[OR=8.465(95%CI:1.81339.518),P=0.007]为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5mm。2对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临床应注意随访及结合药物及饮食指导等多种方式预防结石复发。图[0]幅;表[4]个;参[153]篇。

二、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辨证证型
        2.4 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1.3.1 胆囊结石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1.4 身体质量指数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1.6 治疗原则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肝内胆管结石流行病学概述
    2.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机制
    3.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
    4.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理论及应用
    5.大黄灵仙方在胆石病中的防治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方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大黄灵仙方调控ASK1与TAK1交互作用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1.2 胆总管扩张
        1.3 胆道支架置入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1.5 其他危险因素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3. 讨论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参考标准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5 数据的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证型相关分布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高危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综述 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1.2.1 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标准
        1.2.2 胆囊切除术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关系
        1.2.3 促进胆总管结石发生的自身因素
        1.2.4 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1.2.5 结语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病例选取
    2.2 病例入组条件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统计资料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单因素分析
    3.2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GGT对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影响
    4.2 胆总管扩张对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情况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观察指标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方法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
4.结果
    4.1 ERCP 插管成功率及PAD对 ERCP 插管成功率的影响
    4.2 PAD发病率与性别的关系
    4.3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4.4 PAD 组和非PAD 组胆胰疾病的比较
    4.5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复发
5.结论
6.讨论
7.总结
8.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文献复习
    参考文献

(7)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1.3 病例资料收集
        1.4 质量控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据整理
        2.1 筛选流程
        2.2 时间整理的原则
    第三章 统计结果
        3.1 全组ICC患者的基线特征
        3.2 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与总生存率
        3.3 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
        3.4 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
        3.5 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的不同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4.2 与目前的主流分析系统的比较
        4.3 ICC诊疗过程中的共识与争议
        4.4 本研究的不足
        4.5 今后的展望
第二部分 术前CA19-9水平对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引言
    第一章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数据整理与结果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资料提取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第三章 统计方法与结果
        3.1 统计学分析
        3.2 文献检索
        3.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
        3.4 Meta分析
        3.5 纳入偏倚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综述 肝内胆管癌的研究进展
    1. 背景
    2. 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3. 诊断
    4. 外科治疗
    5. 肝内胆管细胞癌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6. 小结
附表1 肝门胆管癌TNM分期系统(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第八版)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性别对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倾向性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患者和方法
    二、术前检查
    三、围手术期处理
    四、术后病理检查
    五、随访与研究终点
    六、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全部患者的预后分析
    二、倾向性评分
    三、PSM匹配后全部患者的预后分析
    五、PSM匹配后年龄≥55岁的患者的预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
    一、前言
    二、肝内胆管癌的流行病学
    三、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四、肝内胆管结石与结石相关胆管癌的联系
    五、诊断
    六、治疗及预后
    七、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
    2 手术方法
        2.1 LCBDE+LC
        2.2 ERCP/EST+LC
    3 观察指标
    4.术后并发症定义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比较
        1.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1.3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1.4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1.5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随访情况的比较
    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的比较
        2.1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2.3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2.4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2.5 患者术后随访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试验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有关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分析(一般情况)
        1.2.2 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分析(胆道及结石情况)
        1.2.3 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年龄
        1.3.2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1.3.3 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
        1.3.4 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
        1.3.5 胆总管直径≥15mm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评估、治疗以及相关复发因素
    2.1 胆石症的分类
    2.2 胆总管结石的产生原因
        2.2.1 胆道感染
        2.2.2 胆道结构异常
        2.2.3 壶腹周围憩室
        2.2.4 基因、遗传因素
        2.2.5 性别、年龄、生活因素
    2.3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3.1 临床表现
        2.3.2 鉴别诊断
        2.3.3 临床查体和医学检验
        2.3.4 影像学诊断
    2.4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2.4.1 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2.4.2 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2.4.3 合并胆囊结石的胆总管结石相关微创治疗
    2.5 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相关因素
        2.5.1 首次取石方案
        2.5.2 胆总管结石大小、数量
    2.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D]. 陈金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高危因素[D]. 康义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5]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D]. 王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D]. 孙尚国.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D]. 陈凤秋. 苏州大学, 2020(02)
  • [8]性别对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倾向性评分分析[D]. 邹怡然.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D]. 马浩越.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郑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