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及其评论

“李约瑟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及其评论

一、“李约瑟问题”:其解其评(论文文献综述)

朱敬[1](2011)在《近十年主要报刊杂志中有关李约瑟论文目录(续2001年李约瑟百年诞辰)》文中提出2010年是李约瑟博士(1900-1995)诞辰110周年,我们再来回顾其对中国的贡献,更感亲切和难忘。十年前,李约瑟百年诞辰的时候,召开了纪念大会并刊登了相关研究李约瑟的论文及文章目录。现将其后近10年来的有关论文目录万余字、三百二十余条目,提供给读者参考使用。

马晓俊[2](2007)在《科学实验的哲学研究》文中指出科学发展到今天,围绕科学认识、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问题,学界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资料和理论成果,而且理性地思维还在继续。随着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影响力的日增,反映在科学哲学领域中,不确定性、后现代以及各种终结论观点纷纷出现,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视角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理论优位的观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争论越发激烈。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依靠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究竟如何看待自然?步入21世纪的我们又是否能以新的思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凡此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是,似乎科学实验的研究却没有得到我们很好的重视。传统科学哲学中,对于科学实验的观点大体分为两种:实验被还原为观察命题;实验被纳入理论的体系。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对于实验的探讨总是离不开理论的帮助。我认为这是一种理论优位的观点,我们需要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内格尔吹响了实验哲学转向的号角,他认为实验定律有自己的生命。而后一大批新实验主义者扩展了这一研究领域。特别是哈金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实验有自己的生命”,挥起了对于传统科学实验观点反思的大旗。哈金认为实验不同于观察,而且独立于理论。在我看来,实验是人的实践形式一种。实验不仅与理论之间互相依赖,而且实验在两个方面具有基础性的功能和作用,那就是建构现象和塑造社会。实验是人的一种介入活动,并且活动深深地改变着社会,成为人的本质力量象征。因此,本着历史和逻辑一致的原则,本文开篇尝试对科学实验做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梳理和反思。以当代西方科学实验的发展流变为主线,试图解释科学实验是如何确立其在科学中独立地位,重点解析了科学实验的观念变迁、体制化过程以及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适用领域的扩展,指出科学实验在古代社会就存在两种传统。其次,系统地梳理了科学实验在传统科学哲学中的诸种观点,试图把握科学实验与理论关系问题的本质。而后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实验哲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把握科学实验哲学转向的前奏,分析作为实践的科学实验两个基本特征:建构现象和塑造社会,追踪以皮克林等人为代表的后ssk理论研究,指出科学实验应是实践的、历史的、多元的,反驳了社会建构论单一社会因素影响的观点,廓清了在科学实验研究上存在的相对主义迷雾。论文的最后部分结合当下中国的发展,从李约瑟问题和诺贝尔奖情结谈起,指出提倡和重视科学实验的现时代意义,并且尝试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实验及其价值。另外,还开创性地对虚拟实验的问题做了相关探讨,在区分虚拟实验、理想实验、现实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虚拟实验具有降低成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诸多的积极意义。

刘慧君,宁文斌[3](2006)在《也论李约瑟难题——从科学主体的人格角度进行思考》文中认为从科学主体的人格角度,李约瑟难题指的是科学主体的依赖自然、听天由命和依赖皇权、唯诺圣人的“依附性人格”,该人格是由于中国古代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社会环境(包括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所导致的,而这也正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科学技术现状,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和宽松的文化环境。

黄欣荣[4](2005)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文中提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研究或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之一。尽管目前它仍处于萌芽和形成阶段,但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已被有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科学之所以获得如此的盛誉,主要是因为它在科学方法论上的突破。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在哲学上对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如还原论、整体论等)产生了重大冲击,其研究也采用了许多传统科学研究较少采用甚至被排斥的研究方法。复杂性科学方法论既是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重大挑战,也是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补充,并对复杂性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复杂性科学的总体特征是它不能完全用还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需要超越还原论,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整体论的复兴。然而,它也并非属于完全的整体论研究纲领,它同样需要超越整体论。因此,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复杂性科学是对传统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超越,要求在还原论和整体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要求在既发挥它们的长处又克服它们的弱点的基础上为复杂性科学创造新的方法论。为此,我们对复杂性科学与还原论、整体论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复杂性科学的新方法论:融贯论,即把还原方法和整体方法融贯起来而创立的新的方法论,并在融贯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几条方法论原则。融贯论及其方法论原则不能停留在完全抽象的层次上,而应体现在复杂性科学的具体研究活动之中。本文从复杂性科学的具体文献中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复杂性科学中常用的六种科学方法,即隐喻、模型、数值、计算、虚拟和集成等,并对这六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分析了它们在复杂性科学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方法在许多传统科学研究中不太使用或不太受到重视,但在复杂性科学中却占有重要的方法论地位,成为复杂性科学的几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王英,黄欣荣[5](2004)在《“李约瑟问题”:其解其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国科技史研究中的着名问题——“李约瑟问题”的各种解答方案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其区分为内因论和外因论、单因论和多因论、宏观论和微观论以及系统分析论等,对各种观点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评价,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李约瑟问题”:其解其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约瑟问题”:其解其评(论文提纲范文)

(2)科学实验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于科学实验的一般看法
    三.科学实验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五.本文的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科学实验思想史
    一.古代实验的两种传统
    二.近代实验方法的确立
    三.实验的体制化
    四.从自然科学实验到人文科学实验
第二章 主流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被还原为观察命题
        1.逻辑经验主义
        2.波普尔的观点
        3.奎因的贡献
        4.怀疑论的阴影
    二.实验被纳入理论的范畴
        1.实验(观察)渗透着理论
        2.实验的发展有赖于范式的革命
    三.小结:实验依赖理论还是理论依赖实验
第三章 科学实验实践转向的理论铺垫
    一.实验定律有自己的生命
        1.定律的传统定位以及内格尔的反思
        2.区分两种定律:实验定律和理论定律
        3.实验定律有自己的生命
    二.实验有自己的生命
        1.新实验主义的代表:哈金
        2.反驳实验还原论:实验不同于观察
        3.反驳理论负荷论:实验独立于理论
    三.实验有特定的与境
        1."TRF(H)"实验的典型案例
        2.实验的与境性
        3.社会建构论的影响
    四.小结:从理论优位到实践优位
第四章 作为实践形式的科学实验
    一.实验建构现象
        1.现象与实验
        2.实验室是建构现象的微观世界场所
    二.实验塑造社会
        1.俘虏别人的兴趣
        2.转译、修辞与实验的劝导力量
        3."给我一个实验室,我将举起世界"
    三.小结:历史地看待科学实验
第五章 更进一步的科学实验研究
    一.科学实验与当代中国
        1.从"李约瑟问题"与"诺贝尔奖情结"谈起
        2.科学实验与科学传播
    二.虚拟实验:新的研究方向
        1.虚拟实验的涵义
        2.虚拟实验的积极意义
        3.对虚拟实验的一些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复杂性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1.1 复杂性科学:21 世纪的新科学
    1.2 复杂性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1.3 复杂性方法论的研究现状
    1.4 复杂性方法论的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2.1 复杂性语义的复杂性
        2.1.1 复杂性语义的复杂现状
        2.1.2 复杂性的语义溯源
        2.1.3 国外学者对复杂性的界定
        2.1.4 国内学者对复杂性的理解
    2.2 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点
        2.2.1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复杂系统
        2.2.2 复杂性科学的地位、体系和内容
        2.2.3 复杂性科学的科学范式
    2.3 复杂性科学的历史嬗变
        2.3.1 简单:分析科学家的终极追求
        2.3.2 生命:简单性范式的有力挑战
        2.3.3 系统:“老三论”对复杂性科学的美好设想
        2.3.4 演化:“新三论”对复杂性科学的重要贡献
        2.3.5 涌现:复杂性范式的初步形成
    2.4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语境分析
        2.4.1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哲学背景
        2.4.2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实验事实
        2.4.3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理论来源
        2.4.4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技术基础
        2.4.5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建制历程
第3章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
    3.1 复杂性科学与还原论
        3.1.1 还原论的含义及其分类
        3.1.2 对还原论的一般评价
        3.1.3 复杂性科学对还原论的批判
        3.1.4 复杂性科学与还原论的超越
        3.1.5 复杂性科学对还原论的包容
    3.2 复杂性科学与整体论
        3.2.1 整体论的含义及其演变
        3.2.2 复杂性科学与整体论的复兴
        3.2.3 复杂性科学与整体论的超越
    3.3 融贯论: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
        3.3.1 复杂性科学的两条径路
        3.3.2 还原与整合:必要的张力
        3.3.3 融贯论:复杂性科学的新方法论
    3.4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3.4.1 还原方法与整体方法相结合
        3.4.2 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
        3.4.3 定性判断与定量描述相结合
        3.4.4 认识理解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3.4.5 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
第4章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
    4.1 复杂性科学与隐喻方法
        4.1.1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隐喻
        4.1.2 隐喻的科学方法论地位
        4.1.3 隐喻方法与复杂性概念的刻画
        4.1.4 隐喻方法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4.1.5 隐喻方法与涌现理论
    4.2 复杂性科学与模型方法
        4.2.1 科学·模型·模型方法
        4.2.2 复杂性科学与模型方法
        4.2.3 复杂性科学中的几个重要模型
        4.2.4 模型方法在复杂性科学中的特点
    4.3 复杂性科学与数值方法
        4.3.1 从蝴蝶效应的发现谈起
        4.3.2 数值·计算机·数值方法
        4.3.3 数值方法与混沌理论
        4.3.4 数值方法与分形理论
        4.3.5 数值方法的一般方法论意义
    4.4 复杂性科学与计算方法
        4.4.1 计算、算法与计算方法
        4.4.2 计算方法与计算复杂性
        4.4.3 计算方法与算法复杂性
        4.4.4 计算方法与复杂适应系统
        4.4.5 计算方法与人工生命
        4.4.6 计算方法的一般方法论意义
    4.5 复杂性科学与虚拟方法
        4.5.1 模拟、计算机与虚拟方法
        4.5.2 虚拟方法与复杂性科学
        4.5.3 虚拟方法与复杂适应系统
        4.5.4 虚拟方法与人工生命
        4.5.5 虚拟方法的一般方法论意义
    4.6 复杂性科学与综合集成方法
        4.6.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4.6.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4.6.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4.6.4 综合集成方法在复杂性科学中的意义
        4.6.5 综合集成方法的应用案例
第5章 结语:任重更道远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 参考着作
        2. 参考论文
    二、英文部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李约瑟问题”:其解其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主要报刊杂志中有关李约瑟论文目录(续2001年李约瑟百年诞辰)[J]. 朱敬. 农业考古, 2011(01)
  • [2]科学实验的哲学研究[D]. 马晓俊. 复旦大学, 2007(06)
  • [3]也论李约瑟难题——从科学主体的人格角度进行思考[J]. 刘慧君,宁文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02)
  • [4]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D]. 黄欣荣. 清华大学, 2005(08)
  • [5]“李约瑟问题”:其解其评[J]. 王英,黄欣荣. 科学·经济·社会, 2004(04)

标签:;  ;  ;  ;  ;  

“李约瑟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及其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