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与旅游要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餐饮与旅游要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餐饮要与旅游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相军,张士琴,孙九霞[1](2021)在《地方性知识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治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环境治理是旅游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性知识在自然环境治理中的地位日渐凸显,然其具体实践的内在结构机制研究较为匮乏。该文以民族旅游村寨典型代表雨崩村为案例地,基于"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的方法论立场,运用深描研究方法,通过追溯地方性知识实现自然环境治理的实践过程和效应,探索其内在结构机制。研究发现:(1)民族村寨运用地方性知识,破解了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困境。(2)地方性知识呈现"核心-中介-边缘"的结构机制,内核(神山崇拜)、中介(传统权力机构)与边缘(知识规则)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实现了地方性知识对社区自然环境的有效治理。研究不但揭示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性,也深刻反映了地方性知识对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三重底线平衡进行了有益的地方性实践考察和理论探索。

张灿[2](2021)在《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迅猛发展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亦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各种问题。而生态旅游是一种“低密度+高品质”旅游方式,其宗旨就是培养旅游行为主体强烈的环境危机意识和环保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和谐发展。因此,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迎合了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众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与必然选择。随着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涌现,其市场竞争逐渐加剧,旅游地越来越重视从游客感知价值角度出发打造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期获得更多游客青睐。而良好的旅游体验能够引发游客积极情绪反应,赢得游客对旅游地认同、满意和忠诚,并导致良好口碑、高频次回访及重购意愿。因此,为提高研究对游客行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本文在游客感知价值理论基础上引入计划行为理论、旅游体验理论,遵循游客“信念——态度——行为意愿”的因果和逻辑关系构建了研究框架,进而深入研究游客心理变量在生态旅游中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并利用扎根理论确定了各变量及其维度,通过归纳与演绎方法阐释了理论模型概念,提出了相关假设,构建了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其次,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获取数据并进行了小样本测试及问卷修正;然后,大样本数据收集与统计,信度及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并分析了游客属性特征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及行为意向各变量的影响差异,通过手段—目的链理论构建了游客生态旅游价值阶层链;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政策与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将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划分为服务价值、设施价值、资源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等七大维度,将计划行为理论划分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态度、游客生态旅游主观规范及游客生态旅游知觉行为控制等三大维度,将游客生态旅游体验划分为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及教育体验等三大维度,将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划分为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通过归纳与演绎方法对各变量概念进行了理论逻辑演绎及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假设并构建了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理论模型,进而厘清了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及各变量间作用机制,为深入剖析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提供了新的模型、路径和方法。(2)通过验证理论模型得出:(1)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及行为意向各变量关系实证显示:☆在感知价值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影响关系中,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正向显着影响行为态度。环境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正向显着影响主观规范。设施价值对主观规范有显着反向关系。服务价值、资源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对知觉行为控制有显着正向关系;☆在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对行为意向各变量影响关系中,游客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对重游意愿有显着正向关系。游客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对推荐意愿均有显着正向关系;☆在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各变量影响关系中,服务价值、设施价值、资源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显着正向影响重游意愿。服务价值、设施价值、资源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显着正向影响推荐意愿。(2)游客生态旅游体验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旅游体验在感知价值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中,审美体验在精神价值影响行为态度中起反向显着调节作用。情感体验在成本价值影响行为态度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社会价值影响行为态度过程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审美体验在精神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在资源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过程中存在显着反向调节作用。情感体验在社会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过程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资源价值及环境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过程中均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旅游体验在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影响行为意向中,情感体验在知觉行为控制影响重游意愿中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知觉行为控制影响重游意愿中有明显反向调节作用。审美体验在行为态度影响推荐意愿过程中有明显反向调节作用。情感体验在主观规范影响推荐意愿中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主观规范影响推荐意愿中有明显反向调节作用。本结论弥补了已有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不足,拓展了研究视角,实现了相关理论互补与融合,形成新的理论增长点。(3)此外,本文运用T检验等研究方法,分别就游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人口学变量特征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及行为意向各变量进行了影响差异分析,得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游客属性无关;知觉行为控制在游客月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游客重游意愿因职业不同而各异;在推荐意愿中,女性游客显着于男性游客。然后,运用手段—目的链理论实证分析了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动机路径,绘制了游客生态旅游核心价值阶层链,挖掘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背后隐藏的真正驱动力,为进一步挖掘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4)基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并结合实证结论提出提升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的政策与建议,针对政府层面:普及生态旅游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生态旅游市场机制、改进生态监测系统、完善生态税体系、制定生态旅游法规、推进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旅游企业层面:挖掘生态旅游内涵、丰富游客生态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企业人员配备等,从而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措施。该论文有图14幅,表76个,参考文献336篇。

刘智汉[3](2020)在《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分异研究 ——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典型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外出旅游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系统、全面地学习了相关理论基础,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再次,从客源市场的角度出发,以客源市场人口特征、游客消费特征、游客行为特征、目的地客源市场偏好四个方面对三个典型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重点对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客源市场时空分异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时间尺度横向方面,李家石屋村的客流量呈下降的趋势;压油沟村的客流量总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四门洞村的客流量波动较大,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在时间尺度纵向方面,三个典型村在劳动节和国庆节的客流量最大,清明节期间的客流量最小,春节和端午节的客流量相对均衡。(2)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的地理集中指数方面,临沂市内的集中程度小于山东省内,说明临沂市内客源较为分散。在省域范围内,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的旅游流主要为鲁中片区、沿海片区、鲁西南片区,这三大片区在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旅游流中占比高达88.72%。(3)在市域范围内,李家石屋村旅游流形成了临沂中部片区和临沂北部片区,占比70.96%;压油沟村旅游流形成了临沂中部片区和沂水片区,占比80.5%;四门洞村旅游流形成了临沂中部片区和临沂西北片区,占比82.99%。(4)三个典型村中,压油沟村客源吸引半径最大,在吸引范围0—239km内占62.12%的客源市场份额,客源市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四门洞村在吸引范围0—203km内占71.63%的客源市场份额,客源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波动;李家石屋村的客源吸引半径最小,在吸引范围0—157km内占78.14%的客源市场份额,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分布极不协调,客源市场较为集中。(5)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发展较为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客源市场范围较小,应以城市家庭为主,立足本地客源,拓展国内市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应定期开展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典型村服务人员质量和水平;典型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足,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应丰富旅游产品,创新和品质同行;宣传力度欠缺,应利用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加强旅游推广,提升影响力。

薛廷锦[4](2020)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布依族乡村文化旅游规划策略研究 ——以花溪黔陶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花溪区隶属于贵阳市,地处黔中宝地,贵阳南部,东陵黔南州龙里县、长顺县,与南明区、观山湖接壤。依托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富含优质的自然资源、地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花溪旅游大放异彩,陈毅副总理1959年11月曾经游赏花溪而赋诗“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树布局更天然,十月和谈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这是对花溪所有风貌的描写,如今,经过多年发展,花溪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发展百强区”等称号。坐落在花溪区布依族人民哼唱的一曲曲悠扬动听的古歌,渗透着布依族古老民族的文化光辉,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内涵,展现一个民族个性和魅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布依族乡村文化旅游以乡村为载体,依靠其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形式带动旅游产业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全球视野来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文化视角来看,越是独树一帜、民族化、个性化的文化就越能成为全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形式,他的开发将越能受到到全人类的关注和审视,牵动着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心。因此,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旅游规划不光肩负着促进产业、振兴乡村的重担,而且承担着文化传承教育和对外展现大国形象的目的。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目的是为后续论述建立明朗的背景。第二部分进一步研究了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相关知识,得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其次对共生理论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研究,阐述共生的内涵并得出基于共生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法。第三部分,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论述布依族相关的共生文化,并探究布依族共生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容。第四部分,研究花溪的基本信息,阐述传统乡村文化旅游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规划需要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规划思路,并用花溪黔陶规划设计来进一步佐证,提出具体的策略。第五部分是结尾,是论文的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赵小容[5](2020)在《基于IPA的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阅历也在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具有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地质公园作为具有特殊地质意义与较高美学观赏价值的场所,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的三级体系,地质公园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但目前对于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的研究较少,各个地质公园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对地质公园的旅游吸引力进行评价研究。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依托地质公园建设,在地质遗迹景观保护与促进对外交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发展,但近年来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质量与公园优良独特的资源条件不相匹配,而公园旅游发展状况与旅游吸引力有较大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吸引力,拓宽客源市场,提高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从旅游吸引力角度,基于IPA分析法,结合地质公园特征对兴文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评价与研究。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梳理与借鉴旅游吸引力与地质公园有关的文献、理论,根据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实际情况,选取评价指标,初步构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通过对游客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因子分析,经过指标筛选、验证等程序,最终确立了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最终由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旅游环境、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形象5个一级指标,以及26个二级指标组成。之后,采用IPA方法对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分别做出评价,根据其在IPA定位象限图中的分布位置,总结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在旅游资源、旅游环境这两方面处于应继续保持的优势区域;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在可进入性、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形象三方面处于可积极拓展的机会区域。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以期促进公园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赖伟景[6](2018)在《宁海县竹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宁海县竹产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出现竹林质量下降,传统产品市场低迷,竹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问题。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竹林资源,培育生产,开发利用,融合发展等方面切入,通过对宁海县竹产业发展现状各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宁海县竹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发展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竹林经营培育水平低下,竹产业链发展水平低,竹产业融合发展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安吉县竹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明确宁海县竹产业“提升质量,转型升级,品牌建设,集聚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增强政府政策引导,保障产业发展,加强竹林经营管理,提升竹林资源质量,加快发展竹产业链,发挥资源综合效益,加强融合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发展对策,以期为宁海县竹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为农村农民增收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李聪[7](2018)在《河源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产业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等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对河源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给予分析,深入思考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国家及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和启示,探索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河源市乡村旅游管理与发展。本文全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乡村旅游的做出基本的阐述,并依据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进行文献分析,从而进一步提供理论参考。第二章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章对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包括发展的优势条件、现有资源类型、布局规模等情况给予介绍。第四章着重分析河源市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重点指出了河源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方面存在景区项目规划设计不合理,初级化严重、同态竞争严重,缺乏新颖性、管理力度不够、景区基础建设有待加强、未形成附加值的产业链等问题。第五章为我国乡村旅游优秀项目的相关经验启示,以江西婺源和北京密云为例。第六章结合产业链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对策。

谭业[8](2016)在《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文中提出旅游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生态学、景观学、能源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上的新型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从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模式、新技术、新实践等方面对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宣传、鼓励研发、完善制度、扩大试点等方面进行推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一[9](2014)在《后世园时代西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西安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开发较早,观光型旅游比重较大,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举办丰富了西安市旅游产品,拓展了城市旅游发展思路,为会后西安旅游业长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世园会后出现的旅游客源急剧下降、场馆闲置、土地资源再利用、服务产业资源过剩以及经营模式转型等问题,影响会后西安旅游业发展。本文旨在提供有效建议实现后世园时代西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参考文献、现场考察、数据对比、谈话等方法,经过对后事件、大型节事相关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阐述,结合我国近年来举办大型节事案例的分析,总结后世园时代对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西安旅游各行业的影响,进而提出后世园时代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策略。科学合理地利用世园会赋予的宝贵资源,在规避后世园时代对旅游业消极影响的同时持续发展西安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最后提出三方面结论:依据旅游产业功能,调整旅游产业政策;应对国际竞争,制定集团化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转型世园会的后续发展。同时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完善后世园时代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研究。

邓炫[10](2012)在《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对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当下热点。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系统结构理论、旅游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探讨了南宁市旅游发展历程和动力系统运行环境,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在分析了动力系统中各要素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动力系统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经过量化分析,寻找到对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影响较大的动力因子,从而为完善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需求、引力、决策、保障、反应五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理论。第二部分对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南宁市旅游发展历程、动力系统运行环境、动力系统各要素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在已有理论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指标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南宁市旅游发展的四个主成分,分别是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并且对四个主成分进行了趋势分析。第四部分以现状分析结论与指标系统量化分析结论为依据,提出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对策。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和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一,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进行研究;二,用系统结构的观点分析城市旅游的发展。

二、餐饮要与旅游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餐饮要与旅游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性知识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治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回顾
    1.1 旅游治理的社区文化转向
    1.2 LK与自然环境保护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论
    2.2 案例地简介
    2.3 研究过程
3 LK对自然环境治理的实践过程与效应
    3.1 实践过程
    3.2 治理成效
4 LK对自然环境治理实践的“核心-中介-边缘”结构机制
    4.1 LK的内核:神山崇拜
    4.2 LK的边缘:知识规则
    4.3 LK的中介:权力机构
    4.4 LK的“核心-中介-边缘”结构机制
5 结论与讨论

(2)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态旅游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的扎根理论分析
    3.1 扎根理论方法应用设计
    3.2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开放性编码分析
    3.3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主轴编码分析
    3.4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选择性编码分析
    3.5 扎根理论运用的新发现
    3.6 本章小结
4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4.1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
    4.2 游客生态旅游计划行为理论
    4.3 游客生态旅游体验
    4.4 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
    4.5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建构
    4.6 本章小结
5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的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
    5.1 实证研究程序与测量方法
    5.2 问卷设计
    5.3 小样本测试
    5.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描述
    5.5 本章小结
6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实证分析
    6.1 信度及效度分析
    6.2 相关分析
    6.3 假设检验
    6.4 游客属性特征影响差异分析
    6.5 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动机分析
    6.6 实证结论
7 提升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的政策与建议
    7.1 政府层面政策与建议
    7.2 旅游企业层面政策与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8.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游客生态旅游原始资料
附录2 游客生态旅游预调查问卷
附录3 游客生态旅游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4 游客生态旅游动机访谈提纲
附录5 访谈原始资料编码情况
附录6 游客生态旅游价值层级链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分异研究 ——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典型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政策对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大
        1.1.2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1.3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凸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点
        1.5.1 研究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关于乡村旅游研究
        2.1.2 关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乡村旅游研究
        2.2.2 关于山区乡村旅游研究
        2.2.3 关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乡村旅游
        3.1.2 乡村旅游目的地示范区
        3.1.3 旅游客源市场
    3.2 理论基础
        3.2.1 旅游者行为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客源市场时空结构理论
        3.2.4 旅游流理论
第4章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客源市场研究
    4.1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基本概况
        4.1.1 李家石屋村
        4.1.2 压油沟村
        4.1.3 四门洞村
    4.2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
        4.2.1 数据获取
        4.2.2 效度检验
        4.2.3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4.3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客源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4.3.1 影响因素的选取
        4.3.2 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客源市场时空分异研究
    5.1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时间分布研究
        5.1.1 时间尺度横向研究
        5.1.2 时间尺度纵向研究
    5.2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空间尺度特性研究
        5.2.1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旅游流分析
        5.2.2 客源吸引半径
    5.3 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典型村发展策略
        5.3.1 细化客源市场,拓展国内市场
        5.3.2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舒适度
        5.3.3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优化旅游服务水平
        5.3.4 加强环境保护,塑造良好形象
        5.3.5 强化游客认知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共生理论的布依族乡村文化旅游规划策略研究 ——以花溪黔陶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布依族乡村文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
    2.1 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
    2.2 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生下的布依族文化
    3.1 布依族简述
    3.2 共生与布依族文化
    3.3 布依族共生思想衍生的背景
    3.4 共生下的布依族文化研究
    3.5 布依族共生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共生理论的花溪黔陶规划设计案例
    4.1 花溪区的概述
    4.2 花溪黔陶规划现状
    4.3 传统乡村文化开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4 面临的挑战
    4.5 思路
    4.6 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基于IPA的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吸引力
        2.1.2 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
        2.1.3 IPA分析法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感知价值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区位条件
        3.1.1 地理区位
        3.1.2 交通区位
        3.1.3 旅游区位
    3.2 旅游资源概况
        3.2.1 地质遗迹旅游资源
        3.2.2 生态资源
        3.2.3 人文景观资源
    3.3 社会经济概况
    3.4 旅游发展现状
第4章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评价指标的分析
    4.2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问卷设计与统计
        4.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因子分析
    4.3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的确立
第5章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IPA评价
    5.1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性分析
    5.2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的表现性分析
    5.3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
    6.1 优势区域保持提升
        6.1.1 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
        6.1.2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6.1.3 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6.2 维持区域适度调整
        6.2.1 改善交通条件
        6.2.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6.3 机会区域积极拓展
        6.3.1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
        6.3.2 丰富地质科学体验活动
        6.3.3 加强市场营销力度
        6.3.4 规范市场秩序
    6.4 改进区域重点完善
        6.4.1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
        6.4.2 提高服务水平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调查问卷

(6)宁海县竹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竹产业
        1.3.2 竹产业链
        1.3.3 竹产业融合
    1.4 相关理论概述
        1.4.1 现代林业理论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3 产业结构理论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线路
2 宁海县竹产业发展现状
    2.1 宁海县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林业现状
        2.1.4 社会经济现状
    2.2 竹林资源现状
        2.2.1 竹林资源分布情况
        2.2.2 竹林资源发展情况
        2.2.3 产业发展水平概况
    2.3 竹产业管理现状
        2.3.1 竹产业管理人员现状
        2.3.2 竹产业资金投入现状
    2.4 竹林生产经营管理现状
        2.4.1 竹林经营主体现状
        2.4.2 竹林经营管理现状
        2.4.3 竹林道建设现状
        2.4.4 竹林培育现状
        2.4.5 林下经济经营现状
    2.5 竹产业链发展现状
        2.5.1 竹材加工产业现状
        2.5.2 竹笋加工产业现状
        2.5.3 竹林旅游现状
        2.5.4 竹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3 宁海县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3.1.1 政府部门对竹产业发展的引导重视不够
        3.1.2 竹林经营主体缺乏有效培育
    3.2 竹林经营培育水平不高
        3.2.1 竹林经营管理粗放
        3.2.2 竹林培育水平有待加强
        3.2.3 竹林林下经济有待创新
    3.3 竹产业链发展水平低
        3.3.1 竹加工企业规模小
        3.3.2 竹企业发展融资难
        3.3.3 竹林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3.3.4 品牌建设
    3.4 竹产业融合发展有待提高
4 安吉县竹产业典型分析
    4.1 安吉县竹产业发展历程
    4.2 安吉竹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4.2.1 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4.2.2 加强竹林资源的培育
        4.2.3 促进竹加工产业化发展
        4.2.4 推动竹业三产融合发展
    4.3 安吉竹产业发展对宁海县竹产业的启示
5 宁海县竹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5.1 增强政府政策引导,保障产业发展
        5.1.1 加强政府引导,明确发展思路
        5.1.2 加强主体培育,鼓励创新发展
    5.2 加强竹林经营管理,提升竹林资源质量
        5.2.1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升管理水平
        5.2.2 提升笋竹培育水平
        5.2.3 积极探索复合经营模式
    5.3 加快发展竹产业链,发挥资源综合效益
        5.3.1 加强竹加工企业培育
        5.3.2 探索竹企业减税融资新途径
        5.3.3 推进发展竹文化旅游
        5.3.4 加强宣传,实施品牌战略
    5.4 加强融合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5.4.1 推进综合体建设,打造示范点
        5.4.2 结合“互联网+”,推进转型升级
        5.4.3 强化生态保护,推进持续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宁海县竹林经营现状调査问卷
附表2:宁海县竹加工企业调査表

(7)河源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1.2 河源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契机
        1.1.3 国家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外内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概述
        2.1.1 乡村旅游概念
        2.1.2 乡村旅游特点
        2.1.3 乡村旅游类型
    2.2 产业链理论
        2.2.1 产业链理论的含义
        2.2.2 产业链类型
        2.2.3 产业链理论在乡村旅游上的研究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3.1 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
        3.1.1 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资源优势
        3.1.2 区位优势
        3.1.3 具有浓厚深远的客家文化风采
        3.1.4 生态资源优势
        3.1.5 政策优势
    3.2 河源市旅游业发展态势
        3.2.1 河源市旅游业基本情况
        3.2.2 河源市旅游业客流、收入情况
        3.2.3 河源市乡村旅游景点情况
    3.3 河源市乡村旅游发展受到的挑战
        3.3.1 周边地区同类旅游市场发展的挑战
        3.3.2 乡村旅游带来的污染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4.1.1 景区项目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
        4.1.2 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
        4.1.3 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
        4.1.4 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4.1.5 经营收益不高
    4.2 影响河源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因
        4.2.1 经营模式单一粗放
        4.2.2 乡村旅游行业人才匮乏
        4.2.3 资金匮乏
        4.2.4 管理不规范
        4.2.5 乡村旅游产业链纵向加工附值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乡村旅游优秀项目的相关经验启示
    5.1 江西省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启示
    5.2 北京市密云县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启示
    5.3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源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6.1 合理规划发展旅游项目
        6.1.1 科学规划,合理引导
        6.1.2 找准市场定位,整体布局
    6.2 创新设计,强化特色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3.1 乡村旅游住宿及餐饮的建设
        6.3.2 乡村旅游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6.3.3 乡村游憩活动与娱乐设施建设
        6.3.4 乡村旅游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6.4 培养优秀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
        6.4.1 政府引导
        6.4.2 立体培训
        6.4.3 多种模式
        6.4.4 合理引进
    6.5 提高产业链纵向加工附加值
        6.5.1 增加产品附加值
        6.5.2 开发独具创意的自然旅游产品
        6.5.3 强化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品牌打造
    6.6 采取多种媒体推广
        6.6.1 加强媒体宣传推介
        6.6.2 注重节会品牌营销
        6.6.3 加强区域联手营销
        6.6.4 开展旅游惠民活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一)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二)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动态
三、旅游循环经济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一)新思路:指出了旅游业发展方向
    ( 二) 新模式: 实现资源、环境和效益的协调
    ( 三) 新技术: 提供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 四) 新实践: 最大限度构建循环链条
四、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 一) 加强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宣传与知识普及
    ( 二) 加强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
    ( 三) 加强旅游循环经济研发和技术推广
    ( 四) 引导旅游企业自觉践行循环经济
    ( 五) 扩大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
五、结语

(9)后世园时代西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后事件时代经济概述
        2.1.1 后事件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2.1.2 发展后事件经济的原因
        2.1.3 后事件经济低谷效应的预防及控制
        2.1.4 后事件低谷效应的预防措施
        2.1.5 缓解后事件低谷效应的应对策略
    2.2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概述
        2.2.1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概述
        2.2.2 大型节事后旅游表现形式
        2.2.3 大型节事活动的效应
        2.2.4 大型节事旅游的基本特征
        2.2.5 大型节事结束后对旅游业的管理
    2.3 可持续发展理念
        2.3.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多元解读
        2.3.3 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
        2.3.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我国后事件典型案例分析及对西安后世园的借鉴
    3.1 昆明世园会
        3.1.1 昆明世园会的基本情况
        3.1.2 昆明世博园对城市发展和关联产业影响
        3.1.3 昆明世园会后经营成功的经验
    3.2 沈阳世园会
        3.2.1 后世园会发展的优势分析
        3.2.2 世园会后持续发展的问题
        3.2.3 沈阳世园会后发展
    3.3 北京奥运会
        3.3.1 优势、劣势和挑战
        3.3.2 客源情况
        3.3.3 后奥运旅游资源利用情况
    3.4 上海世博会
        3.4.1 旅游效应在后世博时代的体现
        3.4.2 后世博时期对旅游的积极效应
        3.4.3 后世博对旅游的消极影响
    3.5 对西安后世园的借鉴
        3.5.1 便捷的交通通行能力是促进后事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3.5.2 良好的客源优势是后事件旅游业发展的拉动力
        3.5.3 发挥其品牌财富,延长旅游热点效应
        3.5.4 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发展场馆旅游
4 后世园时代对西安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4.1 对西安旅行社业的影响
        4.1.1 积极影响
        4.1.2 消极影响
    4.2 对西安餐饮业的影响
        4.2.1 积极影响
        4.2.2 消极影响
    4.3 对西安酒店业的影响
        4.3.1 积极影响
        4.3.2 消极影响
    4.4 对会展业的影响
        4.4.1 积极影响
        4.4.2 消极影响
    4.5 对关联产业的影响
        4.5.1 积极影响
        4.5.2 消极影响
5 后世园时代西安旅游业发展策略
    5.1 场馆利用及管理
        5.1.1 绿地改造以及管理
        5.1.2 场馆利用以及管理
        5.1.3 公共设施管理与利用
        5.1.4 推出规模化休闲产品场所,吸引当地居民
    5.2 整合旅游产品资源,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5.2.1 打开文化展示窗口
        5.2.2 拉动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
        5.2.3 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
        5.2.4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功能,提升旅游业良性发展
    5.3 推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协同开发
        5.3.1 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
        5.3.2 促进旅游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
        5.3.3 促进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
    5.4 进行世园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应
        5.4.1 品牌定位
        5.4.2 品牌建设
    5.5 策略的实施效果展望
        5.5.1 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5.5.2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5.5.3 有力持续提升社会效应
6 结论
    6.1 结论
        6.1.1 依据旅游产业功能,调整旅游产业政策
        6.1.2 应对国际竞争,制定集团化发展政策
        6.1.3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转型世园会的后续发展
    6.2 后续研究展望
7 致谢
参考文献

(10)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研究综述
        1.2.2 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综述
        1.2.3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研究综述
        1.2.4 总结评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基本框架
第二章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理论
    2.1 概念解析
        2.1.1 城市旅游
        2.1.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
        2.1.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旅游系统结构理论
        2.2.3 旅游学理论
    2.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构造
        2.3.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构造
        2.3.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运行方式
        2.3.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模式及形成机制
第三章 南宁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现状分析
    3.1 南宁城市旅游发展历程
        3.1.1 原始阶段
        3.1.2 萌芽阶段
        3.1.3 转变阶段
        3.1.4 黄金阶段
    3.2 南宁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3.2.1 经济环境
        3.2.2 社会环境
        3.2.3 政策环境
    3.3 南宁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要素分析
        3.3.1 需求系统-拉力
        3.3.2 引力系统-引力
        3.3.3 决策系统-推力
        3.3.4 保障系统-辅力
        3.3.5 反应系统-能动力
    3.4 南宁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需求系统的不足
        3.4.2 引力系统的不足
        3.4.3 决策系统的不足
        3.4.4 保障系统的不足
        3.4.5 反应系统的不足
第四章 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指标体系的量化分析
    4.1 动力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选择
    4.2 动力系统指标的量化分析
        4.2.1 主成分分析原理
        4.2.2 确定主成分因子数量
        4.2.3 主成分因子的划分
        4.2.4 结果有效性分析
        4.2.5 主成分因子命名
    4.3 量化分析结论
第五章 强化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对策建议
    5.1 动力系统的完善与优化对策
        5.1.1 扩大需求系统
        5.1.2 增强引力系统
        5.1.3 优化决策系统
        5.1.4 完善保障系统
        5.1.5 提升反应系统
第六章 结论
    6.1 基本结论
        6.1.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建立是为了促使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1.2 南宁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6.1.3 南宁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完善以主导动力因子为导向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2.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6.2.2 系统结构的观点分析城市旅游的发展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餐饮要与旅游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性知识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治理实践[J]. 刘相军,张士琴,孙九霞. 旅游学刊, 2021(07)
  • [2]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D]. 张灿.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临沂山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分异研究 ——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典型村为例[D]. 刘智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共生理论的布依族乡村文化旅游规划策略研究 ——以花溪黔陶规划设计为例[D]. 薛廷锦. 长江大学, 2020(02)
  • [5]基于IPA的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D]. 赵小容.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宁海县竹产业发展研究[D]. 赖伟景.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7]河源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D]. 李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8]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J]. 谭业. 经济问题探索, 2016(01)
  • [9]后世园时代西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一.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10]南宁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 邓炫. 广西大学, 2012(02)

标签:;  ;  ;  ;  

餐饮与旅游要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