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偏见和一致性不相关的论点

无偏见和一致性不相关的论点

一、无偏性与一致性没有一定关系的论证(论文文献综述)

陈锦,曾用强[1](2021)在《验证性分析框架下学科背景偏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分析框架(Douglas et al. 1996),探讨阅读题材和认知策略与学科背景偏差的关系。通过一项大学英语校本测试,此项研究收集了某高校2200名文理科大一学生的数据,利用SIBTEST和IRT-LR检测"项目功能差异(DIF)";结果表明,题材和策略是学科背景DIF的潜在来源:涉及体育类话题、考查浏览具体信息策略的阅读题目有利于文科生,而考查略读要点策略的题目则对理科生有利。该研究进而结合内容代表性和阅读能力构念进行偏差分析,发现在此项大学英语测试中具有学科背景DIF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无偏差。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校本测试的命题有启示意义,对完善公平性检验的论证模式和制定公平性实践准则具有参考价值。

李鹏利[2](2021)在《基于多维异质性的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早先局限于封闭僵化的科层制组织内部进行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在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增值方面表现出明显局限性。为此,企业纷纷探索跨组织边界的合作模式来创新自身的价值创造方式。价值共创作为一种“以合作谋共赢”、“靠共赢的合作来竞争”的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成为企业的新战略导向。在价值网络内,合作伙伴带来的多元文化、知识、资源和能力为企业间价值共创提供了动机和优势,然而,基于组织间差异诱发的合作冲突和关系对立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彼此间合作的难度和风险,甚至引致了共创实践探索结果的失败。即组织间客观存在的异质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将价值共创引向正面结果,也可能造成价值共创的失败。同时,合作网络内参与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伙伴间的异质性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优势理论还是社会交换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均从不同视角强调了对合作网络内企业及企业间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治理机制作为防范价值共毁的有效缓冲机制,能够通过调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极大地规避多维异质性的不良后果并增加将价值共毁转化为价值共创的机会,可见,网络治理机制在组织异质性影响价值共创的良性循环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传导作用。然而,当前对组织多维异质性影响价值共创系统化考察的不足和研究深度的不足使得异质性各维度影响合作效率和效果的具体作用方向和内在机制并不明晰,继而导致企业间价值共创过程中的价值隔离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组织间客观存在的多维异质性为研究起点,从网络治理机制视角对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的复杂机制和多元路径进行系统考察,以期完善企业网络层面价值共创理论研究框架并回应相应研究争议。具体地,本研究以异质性理论、网络治理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指导,首先基于文献分析法对组织异质性、网络治理机制以及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主要变量的概念内涵和维度划分进行了归纳、提炼和重新解读。在此基础上,将组织间多维异质性(目标异质性、关系异质性、知识异质性和文化异质性)作为企业间价值共创结果差异化的根源,构建了组织异质性影响价值共创的主效应框架;同时,将网络治理机制(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作为由多维异质性带来的共创主体非契合行为管理和协调的有效手段纳入研究框架,探讨了多维异质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内在过程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环境动态性可能存在的情境制约。据此,基于严谨规范的理论推导和分析构建了组织异质性、网络治理机制、环境动态性与价值共创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作为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机理的核心理论框架。接着,以变量间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为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的368份国内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假设检验和变量净效应分析。最后,为探索企业间价值共创的多元化实现路径,本研究基于构型理论和组态视角对变量间的组合效应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基于路径结果进行了模式提炼与大样本案例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组织异质性是一个多维构念,不同维度组织异质性对企业间价值共创的作用方向和影响效果表现出显着差异性。其中,目标异质性和文化异质性显着负向影响价值共创,关系异质性和知识异质性显着正向影响价值共创。第二,契约治理机制与关系治理机制均正向影响企业间价值共创,且二者的交互在促成价值共创方面发挥了互补效应。第三,除关系治理机制在目标异质性与价值共创之间的中介效应未通过检验外,网络治理机制在组织多维异质性影响价值共创过程中的其他中介效应假设均得到了验证。第四,环境动态性在目标异质性、文化异质性与价值共创间的关系中发挥了“增强型”调节效应,在关系异质性、知识异质性与价值共创间的关系中发挥了“干扰型”调节效应。第五,目标异质性、关系异质性、知识异质性、文化异质性、契约治理机制、关系治理机制以及环境动态性7个前因变量的组合效应能够对企业间价值共创的差异化效果提供充分解释。其中,6条导致“高效”价值共创的前因条件构型和5条导致“低效”价值共创/价值共毁的前因条件构型验证了前因与结果间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和“殊途同归”特性;不同价值共创效果的前因构型之间的非完全对立发现验证了QCA方法的“因果非对称性”特征,有效克服了传统定量研究对称性思维的局限并促成了探索性研究发现;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发现也进一步佐证了多元回归分析的重要结论,并从不同理论和方法视角方面交叉验证了本文概念模型的正确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包括:第一,基于异质性理论和视角追溯了企业间价值共创效果差异化的根本原因,明晰了多维异质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具体作用方向和机制,证实了组织异质性在解释价值共创方面的双重效应。第二,基于网络治理机制视角构建了异质性企业间价值共创的实现机理模型,审视、剖析并厘清了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的复杂过程机制,为企业破除价值共创障碍、解决价值隔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三,基于构型理论和组态视角的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揭示了多重前因与结果间的复杂因果关系,从研究视角、方法及思路方面补充了网络层面价值共创选题的理论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实证研究、路径研究等多种方法系统考察了企业间价值共创的实现机理及路径,能够较好地补充已有文献研究的局限并回应相关观点争议;同时,本研究对企业正视组织间多维异质性、完善网络治理机制以及匹配异质性与治理机制以解决共创实践难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姜秀娟[3](2021)在《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中的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是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正在研发的“英语教师证书考试”的一部分,拟测量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用于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的文学素养。本研究旨在验证该测试任务的效度,以确保其开发质量。基于论证的模式是当今语言测试效度验证的前沿模式,能够较好地保证效度验证结论的说服力。但现有效度论证框架均用以指导整项测试效度验证,不适合直接用于开发阶段测试任务效度验证。因此,本研究以Bachman&Palmer(2010)的AUA框架为理论指导,立足测试任务开发阶段构念界定、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三大核心环节,聚焦分数解释有意义性、概括性和评分一致性,构建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根据该框架中测试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推理证据收集的需要,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探究性次序式混合研究设计,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效度证据。质性研究方面,分析6名专家参与的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探究测试内容的相关性、取样的充分性以及任务特征的恰当性;分析59名试测对象的作答文本,判断测试任务充分考查拟测文学素养以及试测对象的作答反映评分标准各等级关键特征的程度;分析5名评分员的反馈信息,考察评分标准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量化研究方面,对5名评分员评阅出的30份答卷的分数进行多面Rasch模型分析,判断测试任务的区分性、评分标准等级划分的恰当性以及评分一致性;就上述分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检验评分员间的一致性;将5名评分员对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打出的分数进行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验证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评分结果间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测试任务具有代表性和区分性,说明测试任务设计恰当;评分标准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各等级难度设置恰当、区分性较好,评分员自身以及评分员之间的一致性达到理想水平,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其分数之间存在显着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评分标准制定得当。上述证据均用于支撑效度论证框架内的相应主张及其理由,形成自上而下从“测试任务构念界定”到“分数”、自下而上从“分数”到“分数解释有意义性”的双向闭合推理链,测试任务效度得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效度验证框架的不足,为开发阶段的语言测试任务效度论证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采用读、写、说相结合的综合型测试任务形式,全面考查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应具备的文学素养,对我国现行英语教师资格考试设计的完善以及职前英语教师教育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杜梅捷[4](2021)在《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研究与无创产前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高通量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基因分型和单倍型分析成为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性技术手段。本论文在优化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分析准确性的基础上,关注了在胎儿基因型定量分析的无创产前检测领域的应用。在基因型与单倍型定量研究部分,我们首先以高通量测序与基因芯片作为研究工具,共对4个健康人样本进行平均深度大于100×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型。探讨对测序数据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准确有效的基因分型管道。随后我们利用这种严格过滤的基因分型方法,对2组家系6个个体的全基因组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6个个体的测序结果进行单倍型分析,建立了有效的单倍型分析管道;利用单倍型定量,帮助验证家系单细胞测序中检测到的拷贝变异,证实了女性个体单细胞中~1/100的X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是母源或父源单倍体的丢失,验证了我们单倍型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在建立了前期的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分析方法后,我们将其初步应用在无创产前检测的基础理论模型研究优化上;我们利用4组家系的单倍型结果,进行胎儿的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取得了99.99%的高准确性。在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建立部分,我们专注于目前产前检测领域的实际临床应用问题:单基因病的临床检测。针对心血管单基因遗传病,利用探针捕获和靶向富集技术,优化特异性和无偏性,提高高深度测序的无污染性,有效解决了常规靶向富集技术在低量胎儿检测上的失败,建立了适合于低量胎儿基因型检测的靶向富集技术;利用梯度比例的混合样品模拟孕妇,并进行胎儿分数定量和胎儿基因型似然比计算,通过混合物来源基因型进行结果验证,建立了理论模型;通过模型灵敏度的理论计算确定临床样本方案,非母系突变靶向测序深度要求设置在1000×,母系突变3000×。在临床样本上对303个高心血管单基因遗传病风险家系的836个样品进行了86%检出率的致病位点判断;对其中27个有即时产前检测需求的家系进行了100%准确率的胎儿遗传情况检测,包括7个母系突变、6个父系突变和14个生殖细胞嵌合风险的一胎突变案例;依据本地数据库和致病基因注释管道,建立了无噪声的胎儿新发突变检测流程,在6个新发案例中对4个案例进行了有效的致病位点归因,剩余2个案例在无创产前检测和真实胎儿样品中均无致病突变。通过技术优化、模型建立和临床验证,最终构建了临床友好型的单基因病无创产前检测方案。

滑梦珂[5](2020)在《人口普查净误差及其构成部分的估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受到人口流动、无回答和其它各种因素影响,人口普查提供的全国人口登记总数不可避免地偏离真实人口总数。因此,人口普查质量评估已成为人口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即为人口普查净误差、普查漏报人口和多报人口的估计方法。本文的研究目标定位于探究“英国方案”视角下的人口普查净误差三系统估计方法和普查漏报的比率估计方法。首先对英国人口普查的基础理论、构造方法和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解读,主要从ONC项目、CCS调查、估计方法、“英国方案”与“美国方案”的不同之处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其次,探究英国思路下基于三系统估计量估计真实人口数的技术细节,同时对估计普查漏报人口的细节进行完善,该部分主要是对事后层的划分、模型的选择、如何估计不同模型下在三次调查中均无登记的人口数、以及漏报人口比率估计量的构造进行阐释,其中事后层的划分和漏报人口的比率估计量是本文的创新点;最后以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随机模拟对本文研究的方法进行稳健性验证,并且对本文探究方法的构造过程进行演示,为相关人员提供指导,同时为2020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宝贵的可复制经验与方法支持。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英国方案”下的三系统估计量估计的人口普查净误差为4298人,漏报人口为3683人。随机模拟的结果表明“英国方案”下的三系统估计量估计结果的偏差、均方误差、方差均值均最小。因此,建议中国在以后的人口普查质量评估中考虑使用英国思路下的三系统估计量估计普查年人口总数。

崔彦哲,赵林丹[6](2020)在《基于交叉熵的无偏赋权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标:提出一种基于交叉熵的无偏赋权法。研究方法:在熵框架下,借鉴机器学习中的分类算法和计量经济学中多项Logit回归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信息熵熵权法进行无偏优化,提出了交叉熵熵权法,并且结合数值模拟和实例考察的方法对比信息熵熵权法和交叉熵熵权法的赋权效果。研究发现:交叉熵熵权法从理论基础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均证明了权重的无偏性和稳健性,交叉熵熵权法和信息熵熵权法具有相同的适用性,权重具有相同水平的保性序,但是交叉熵熵权法的权重更加契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合成结果具有更大方差。研究创新:从熵、机器学习和计量经济学三个角度论证了交叉熵熵权法,保证了赋权结果的无偏性和赋权方法的可操作性。研究价值:构建的赋权方法为多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刘占宁[7](2019)在《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储量估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山规划、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采矿工程师进行资源评估、采矿设计及计划编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利用已有地质数据实现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基础上,借助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矿石品位进行估计。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及其特殊形式对距离幂次反比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升距离幂次反比法估值效果的方法;研究将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对并其估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好的估值效果;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研究采用了多个矿体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种方法对不同矿体类型进行估值研究,检验了不同估值方法在不同矿体中的估值效果,为其它矿山使用该类方法进行估值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以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为对象,通过建立三个矿山的三维矿体模型与块体模型,分析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的估值效果。首先,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代替欧氏距离作为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闵可夫斯基距离用于距离权重计算中的估值品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分形克里格方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的估值特征,将分形变异函数用于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再次,研究使用训练图像代替变异函数,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分析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最后,横向比较不同估计方法的最优估计结果,分析不同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通过研究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矿体品位的估值获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二维矿体剖面直接转换为三维剖面的原理,给出了二维转化为三维过程中的转换关系式,构建了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的地质数据库和矿体三维实体模型,确定了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组合样样长。(2)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替代欧氏距离,用于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是可行的,且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研究扩展了距离幂次反比法距离权重的计算方式,给出了闵氏距离权重时TFe、Ni、MgO、Li2O和Ta2O5估值品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样品点数量和品位分布对估值的影响,确定了闵氏距离下最优的品位估值结果。(3)相比于球型变异函数,采用分形变异函数可提升拟合效果,使得估值过程更便捷、估值结果更准确;相比与普通克里格方法,而分形克里格方法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其有更大的均值偏差;研究给出了分形变异函数、普通克里格方法下品位最优估值结果。(4)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研究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训练图像分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估值效果,但太大训练图像严重影响计算效率,且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间的匹配问题。在理论上,提升离散区间数量可提高估值准确性,实际上其会降低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的匹配率,降低估值准确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该方法可克服单纯多点地质统计学估值中低频品位信息不准确的问题。研究给出了混合方法下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最优估计结果。(5)研究对比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的品位估值结果,分析了估值偏差特征、品位趋势特征、变异函数特征,并获得了如下认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估计的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均值较为接近,Ni和MgO品位有较大最小值偏差,该偏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品位分布影响,减少参与估值的个样品点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最大值和最小值偏差;估值品位与样品品位在变化趋势一致,克里格方法估计的Ni和MgO品位有较大的平滑特性,估值的平滑性同时也受到了样品空间位置的影响;参与估值的样品点数量对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样品点数量越多,样品品位变异函数与估值品位变异函数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估值品位变异函数的影响不明显;勘探工程和样品分布同样对估值品位的变异函数是有影响的。混合估值方法的估值结果与距离幂次反比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相近,混合方法的估值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且估值理论更为先进。

邓俐伶[8](2019)在《基于跳跃、共跳的波动率预测研究 ——来自高频金融数据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市场的波动率是影响资产定价、投资组合策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内外学者和金融实务从事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直接威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改革的不断加深和衍生产品的开发,我国市场虽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如何对波动率进行估计和预测,从而有效地应对各种金融理论和实务问题,是控制和防范潜在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问题。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波动率的描述步入高频时代。Andersen等(2001,2003)提出用日内高频收益的平方和来对波动率进行直接测度,这种方法称为已实现波动率(Realized Volatility,RV)。同时,资产的高频收益在日内近似连续的某些时间节点上可能发生突变,这种行为称为跳跃。Barndorff-Nielsen和Shephard(2004)在已实现波动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日内跳跃行为的检测。大量研究表明,跳跃对资产波动率的刻画和预测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具体形式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较为一致的观点。因此,本文尝试从多种不同角度对跳跃的类型进行区分,并通过已实现波动率模型进一步分析在预测中起主要作用的跳跃成分。同时,随着衍生产品的活跃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市场间的联动关系和风险传导机制逐渐受到关注,不同资产或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共跳(Cojumps)也日益成为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部分研究表明共同跳跃对波动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显着改进对波动率的预测。相比单个资产的跳跃,对多个资产共跳的研究目前非常有限,且基本都没有对共同跳跃的符号方向、发生时间及风险来源等可能影响波动率的因素作出进一步分析。因此,本文在跳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对不同类型的共跳成分进行识别,并考察在波动率的预测过程中共同跳跃所表现出的性质有何异同。在高频波动率的度量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日内效应和隔夜效应,综合考虑两种效应的影响,构建最优估计量是对波动率进行建模的首要问题。同时,日内效应的存在可能导致跳跃的过度识别,选择有效的检验方法,是研究跳跃与共跳对波动率影响的必要条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沪深300股票指数、股指期货及部分上证指数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关于跳跃和共跳的HAR-RV模型,并从波动的非对称性(杠杆效应)、隔夜因素及系统性因素等三个维度展开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模型构建与方法选取。在波动率的度量方法上,综合日内效应和隔夜效应的影响,构建日内无加权已实现波动率、日内加权已实现波动率、扩展已实现波动率及扩展加权已实现波动率等四种估计量作为建模变量;在跳跃的检验方法上,通过理论推导了 S-BNS检验的改进形式——WS-BNS检验的统计性质,并构建了关于共同跳跃的BW检验准则。第二,波动率与跳跃的特征分析。首先对可能导致波动率与跳跃出现不同特征的信息来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类型的跳跃变差,并建立相应的HAR-RV-CJV模型;接下来对上述四种已实现波动率分别建立HAR-RV模型并进行拟合能力的比较。实证结果显示:波动率和跳跃均存在较强的集聚效应,且波动率具有明显的长记忆性和异质性。对沪深300股指和期指市场来说,扩展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H)是最优估计量,而对于上证综指,对全天收益进行加权处理的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是波动率的最佳估计。第三,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在HAR-RV-CJV模型框架下,分别从非对称性、隔夜信息及系统性因素等三个角度分析跳跃在波动率预测中的作用。跳跃对波动的非对称性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并且在不同阶段发生了方向上的反转。价格对隔夜信息的反应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隔夜跳跃的影响大于日内跳跃,隔夜跳跃能够传导至当日日内和次日隔夜。第四,共跳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基于BTL检验和WS-BNS检验的BW检验是最优的非参数检验方法。首先在该检验下对共跳及共跳协变差的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接下来在HAR-RV-JCOV模型框架下,分别考虑共跳的符号方向、发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证表明:1、共同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同样具有非对称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具有阶段性和反转特征。2、共跳的隔夜特征非常明显,隔夜共跳对下一期波动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与跳跃不同的是,在股指市场隔夜共跳并不能传导至当日日内,因此实证结果并不支持期指市场对股指市场存在波动溢出。3、总体来说,周期性行业指数的系统性共跳对下一期波动率具有显着正影响,而非周期性行业指数的系统性共跳则具有显着负影响或影响不明显;同时,系统性共跳对波动率的预测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第五,符号共跳协变差是基于符号跳跃所构建的关于符号共跳的新的估计量。通过基于滚动预测技术的SPA检验发现,符号共跳协变差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的样本内拟合能力和样本外预测精度,从而改进对波动率的预测。本文基于沪深300股指、期指和上证指数的高频数据,研究引入跳跃和共跳的波动率预测方式,在资产定价、投资组合及风险管理等金融理论和实务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理论层面,分别对跳跃和共跳建立具有不同效应的已实现波动率模型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其中对已实现波动率的度量形式和跳跃检验方法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高频波动率的方法体系。由于波动率的估计和预测在金融计量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波动率的建模入手研究各种复杂因素对波动率的预测作用,对我国市场的定价、投资和风险预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实践研究中,波动率的有效预测有助于投资者深刻认识市场微观结构因素和衍生品市场的复杂性,在进行有效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指定最优组合策略。不同市场或不同指数之间的价格共跳与影响整个市场的宏观信息冲击关系密切,研究波动的共跳特征有助于分析市场间的信息溢出及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不仅可以帮助金融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了解风险来源和建立预警机制,而且可以为投资者优化决策、规避风险提供指导。与现有研究单独考察跳跃、共跳、杠杆效应、隔夜信息及系统性风险等因素不同,本文在非参数检验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上述等因素对高频数据中波动率的预测效果进行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检验跳跃的方法上对非参数检验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由于U型效应的存在,可能产生跳跃的过度识别,影响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尝试拓展了单一检验方法的限制,提出BW检验,并对跳跃的识别效率及其在波动率预测中产生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二,将系统性共跳引入波动率的预测模型,考察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跳跃行为对未来波动率的影响,并在对波动率的研究中尝试考虑共同跳跃的方向符号,对共同跳跃是否也具有杠杆效应这一问题进行了检验。同时,进一步构建了新的符号共跳变量——符号共跳协变差,并通过SPA检验分析加入符号共跳协变差对模型样本外预测能力的影响。第三,在跳跃和共跳的研究中考虑了隔夜信息的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隔夜跳跃的日内传导性,本文分别对日内波动、隔夜波动和整体波动三种不同成分进行建模,并分别就隔夜跳跃(共跳)和日内跳跃(共跳)对波动率预测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尝试在波动率度量中综合考虑日内效应和隔夜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加权处理的同时兼顾隔夜尺度,且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何海芝[9](2019)在《广义回归校准估计方法及其在连续性抽样下的扩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如何在既定的辅助信息下,提高抽样估计精度是抽样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传统的抽样理论方法往往比较重视辅助信息在抽样设计环节的应用,而忽略了其在抽样估计环节的应对辅助信息的利用。广义回归估计量就是一类在抽样估计阶段充分利用辅助信息的估计量,主要是通过建立超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模型辅助抽样估计,其在传统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抽样估计精度。校准估计本质上是对样本权数进行调整的一种方法,是在事后分层的基础上利用辅助信息对样本的设计权数进行校准,该方法不但能够大大降低样本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能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抽样估计精度。因此,针对既定的辅助信息如何利用既定的辅助信息来提高抽样估计精度的问题,本文在校准估计和广义回归估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辅助信息的二次利用,构造了传统抽样下的广义回归校准估计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在轮换样本调查的连续性抽样下,对非拼配样本和拼配样本的辅助信息加以利用进行约束,将构造的广义回归校准估计量扩展到轮换样本连续性调查中,从而在广义回归估计量的基础上再考虑校准估计,得到连续性抽样下的广义回归校准估计量,并证明该估计量并从理论上推导了其估计量的表达式以及估计量的方差具有设计无偏性和渐近一致性等优良性质。为了说明上述估计方法的效果为了验证所提出的估计量的优越性,本文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别在针对传统抽样和连续性抽样情形下,对比了不同的调查规模,不同的相关系数下,所构造的广义回归校准估计量的表现,以研究变量在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偏差(RB)、以及相关效率(RE)、误差率等三个评价指标作为评价依据下的数值。轮换样本下用估计量的误差率进行衡量,从而论证了在传统抽样和连续性抽样下广义回归校准估计量的优越性。通过对比各类估计量在不同评价指标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在估计精度方面,基于传统抽样条件下,广义回归校准估计量无论是在均方根误差、相关偏差、以及相关效率等的指标上的表现要优于传统的广义回归估计量和校准估计量,估计精度将更高;而基于轮换样本连续性抽样下的广义回归校准估计量的误差率更小。本文研究的这一套抽样估计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政府统计的实际调查中,可以帮助有效提高调查数据质量。

冷祥光[10](2019)在《基于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的舰船目标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以CFAR(Constant False Alarm Rate,恒虚警率)为代表的传统单通道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方法主要面向检测产品(即幅度或强度数据),在完全发展的相干斑假设条件下认为相位信息对于检测是无益的,无法有效利用当今高分辨率SAR图像中的复值信息。而幅度或强度信息相对而言通常是非常单一的,且对雷达频段、极化方式、入射角、干扰等因素非常敏感,使得传统方法在复杂背景环境中容易产生虚警和漏检,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性能瓶颈问题。本文认为单通道高分辨率SAR图像中的相位信息有助于区分舰船目标和背景杂波,采用复值信息可以提升舰船目标检测的性能。一个复图像包括了两个实图像(幅度和相位或实部和虚部图像),还包括了二者之间的代数和几何分析。因此,本文在研究单通道SAR图像幅度或强度信息的基础上,同时研究了其相位信息,并重点研究了描述实部和虚部之间关系的复值信息。具体地,本文首先对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的提取和表征等基础问题进行了研究,然后对复值信息在舰船目标检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真实和仿真数据进行了验证。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一、系统回顾了现有的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方法对单通道、极化、干涉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以及方位模糊去除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梳理了本领域发展的主要脉络。同时,分析了现有检测方法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总结了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机遇,最后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主线。二、详细研究了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的提取和表征等基础问题1)基于统计建模的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提取和表征方法。本文从回顾复值随机变量的重要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传统幅度统计建模方法,然后重点研究相位统计建模方法。针对相位特征比较抽象和难以区分目标和背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邻域相位方向差特征的相位统计建模方法,可以有效描述舰船目标和背景杂波相位特征的差异,说明了利用复值信息提升检测性能的可行性。最后对基于复广义高斯分布的复值SAR图像统计建模方法进行研究,针对经典方法估计其形状参数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近实时的基于高阶矩的快速估计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估计效率。估计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可以有效表征复值数据的非高斯性。2)基于非圆性分解的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提取和表征方法。非圆性是区分复值信号处理和传统实信号处理的一种基本复值信息。为了发掘非圆性的内涵和应用价值,提出一种非圆性的分解、度量和生成方法,扩展了非圆性理论:一是非圆性分解公式,明确了非圆性的构成;二是非圆性度量,可以更好地衡量目标之间的非圆性差异;三是非圆性生成方法,可以仿真任意强度非圆性的复值随机变量。在此基础上,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舰船目标和海杂波之间非圆性的差异,为基于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的舰船目标检测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三、详细研究了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在舰船目标检测中的应用问题1)基于复值信息的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和射频干扰区分方法。射频干扰是严重影响舰船目标检测的一种SAR图像质量问题。本文详细研究了其产生机理和对SAR图像的影响。针对其容易造成虚警的问题,作者首次发现射频干扰复值信息的两个特点:一是呈现非常弱的非圆性(或者说是圆性的),二是主要呈现亚高斯性;并根据这些新发现,提出一种基于非圆性和非高斯性的舰船目标和射频干扰区分方法。结果表明射频干扰是预测的一种特殊非圆性情形:其具有和舰船目标近似的幅度或强度,但是非圆性和非高斯性却截然相反;同时,提出的区分方法能够有效鉴别单通道SAR图像中的射频干扰。2)基于复值信息的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方法。为了充分利用复值信息的优势和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论文引入复信号峰度这种高阶复值信息,并阐述了其和非圆性以及非高斯性的紧密联系,指出其是海洋目标监视和SAR成像质量的一种重要指示器,并根据其较少受到雷达频段、极化方式、入射角等系统因素影响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复信号峰度的单通道复值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方法。其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快速区域提取,可以快速地提取可能包含舰船目标的区域;二是目标迭代分割,可以鲁棒地对舰船目标进行分割和确认;三是目标特征增强,可以提升舰船目标的图像质量。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复杂环境背景下的有效性。

二、无偏性与一致性没有一定关系的论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偏性与一致性没有一定关系的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多维异质性的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组织异质性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2.1.1 组织异质性理论基础
        2.1.2 组织异质性研究综述
    2.2 网络治理机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2.2.1 网络治理理论基础
        2.2.2 网络治理机制研究综述
    2.3 价值共创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2.3.1 价值共创理论基础
        2.3.2 价值共创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量界定与理论模型构建
    3.1 变量内涵界定及维度划分
        3.1.1 组织异质性
        3.1.2 网络治理机制
        3.1.3 价值共创
        3.1.4 环境动态性
    3.2 变量间关系及假设提出
        3.2.1 组织异质性对价值共创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3.2.2 网络治理机制对价值共创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3.2.3 组织异质性对网络治理机制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3.2.4 网络治理机制对组织异质性与价值共创关系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3.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3.3 理论模型构建及假设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原则
        4.1.2 问卷设计步骤
        4.1.3 问卷内容构成
    4.2 变量测量
        4.2.1 组织异质性的测量
        4.2.2 网络治理机制的测量
        4.2.3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4.2.4 价值共创的测量
        4.2.5 控制变量的测量
    4.3 预调研测试
        4.3.1 预调研测试程序
        4.3.2 预调研数据分析
    4.4 数据收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企业特征分析
        5.1.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问卷质量检验
        5.2.1 数据正态性检验
        5.2.2 无回应偏差检验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信效度检验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4 假设检验
        5.4.1 组织异质性对价值共创影响的假设检验
        5.4.2 网络治理机制对价值共创影响的假设检验
        5.4.3 组织异质性对网络治理机制影响的假设检验
        5.4.4 网络治理机制中介作用的假设检验
        5.4.5 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的假设检验
        5.4.6 稳健性检验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5.2 组织多维异质性对价值共创的直接影响
        5.5.3 组织多维异质性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理
        5.5.4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
    6.1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6.2 企业间价值共创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6.3 fs QCA数据校准及结果分析
        6.3.1 数据校准
        6.3.2 单项前因变量必要性和充分性分析
        6.3.3 前因变量组合的构型分析
    6.4 基于构型结果的模式提炼与案例分析
    6.5 进一步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2.1 正视组织间多维异质性
        7.2.2 完善网络治理机制
        7.2.3 企业间价值共创提升策略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企业间价值共创状况访谈提纲
    附录2 企业间价值共创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学英语教师的典型文学素养
        2.1.1 文学素养
        2.1.2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界定及其内涵
        2.1.3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2.2 文学素养测试
        2.2.1 文学科目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2.2.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2.3 综合型测试任务研究
    2.4 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
    2.5 效度及效度验证框架
        2.5.1 效度及其内涵的演变
        2.5.2 效度验证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
        3.1.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评分标准
    3.2 研究设计
        3.2.1 混合研究法
        3.2.2 探究性次序式设计
    3.3 研究参与者
        3.3.1 受访专家
        3.3.2 试测对象
        3.3.3 评分员
    3.4 研究工具
        3.4.1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3.4.2 评分记录表
        3.4.3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专家意见和建议
        3.5.2 试测对象测试表现
        3.5.3 评分结果和评分员反馈信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质性分析
        4.1.1 测试任务的代表性
        4.1.2 试测对象对拟测文学素养的运用
        4.1.3 评分标准的可靠性
    4.2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量化分析
        4.2.1 多面Rasch模型分析
        4.2.2 评分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4.2.3 评分结果与试测对象测试表现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测试任务效度论证
        5.1.1 测试任务测量拟测能力的充分性
        5.1.2 测试任务的区分性
    5.2 评分标准效度论证
        5.2.1 评分标准对测量目标的体现
        5.2.2 评分标准的区分性
        5.2.3 评分结果的可靠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
    6.2 研究贡献
    6.3 研究启示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外文学素养测试样题及评分标准
    附录2 测试样题
    附录3 各等级试测对象作答文本示例
    附录4 样题(初稿)试测调查问卷
    附录5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附录6 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示例
    附录7 评分标准
    附录8 评分员培训材料
    附录9 评分记录表
    附录10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附录11 FACETS软件数据分析指令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研究与无创产前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无创产前检测领域的建立
        1.3.2 胎儿分数计算与胎儿甲基化计算
        1.3.3 染色体疾病的无创产前检测
        1.3.4 单基因疾病的无创产前检测
        1.3.5 无创产前检测的临床需求解析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本文中使用的试剂
        2.1.2 本文中使用的仪器
        2.1.3 本文中使用的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富集体系制备
        2.2.3 文库构建与文库的靶向富集
        2.2.4 数据处理
    2.3 靶向富集的探针序列
第3章 基因型与单倍型定量研究
    3.1 深度测序基因型研究
        3.1.1 基因型分析原理
        3.1.2 基因型分析方法
        3.1.3 基因型分析结果
    3.2 单倍型定量研究
        3.2.1 单倍型分析
        3.2.2 单倍型定量
    3.3 胎儿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
        3.3.1 原理分析
        3.3.2 基于家系的单倍体分型
        3.3.3 滑动窗口胎儿定量计算
        3.3.4 胎儿基因型判断
        3.3.5 胎儿真实结果验证
        3.3.6 深度测序模型优化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靶向富集测序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构建
    4.1 心血管单基因病的靶向基因列表
    4.2 靶向富集探针设计
    4.3 靶向富集实验优化
        4.3.1 无偏性文库构建
        4.3.2 靶向富集的条件和效果测试
        4.3.3 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
    4.4 家系的遗传诊断结果
    4.5 靶向富集污染造成的假胎儿分数和去除方法
        4.5.1 靶向富集污染来源
        4.5.2 靶向富集污染发现和去除
        4.5.3 针对胎儿检测的污染和去除效果定量
    4.6 无创产前检测模型建立
        4.6.1 干净背景的胎儿分数计算
        4.6.2 胎儿基因型概率分布计算
        4.6.3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4.7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1.1 研究定位
        5.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成果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完成的相关学术成果
指导教师(小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人口普查净误差及其构成部分的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研究综述
        1.2.1 人口普查净误差估计研究
        1.2.2 人口普查净误差构成部分估计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英国人口普查质量评估方案解读
    2.1 人口普查One-Number-Census项目的目标与框架
        2.1.1 英国实施ONC项目的原因
        2.1.2 2011年英国ONC项目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2.2 CCS抽样调查设计解读
        2.2.1 抽样方法
        2.2.2 样本量确定
        2.2.3 调查实施
    2.3 2011年英国ONC项目的估计方法
        2.3.1 基本思路
        2.3.2 比估计方法
        2.3.3 双系统估计方法
        2.3.4 如何满足双系统估计量的“3+2”假设条件
    2.4 “英国方案”与“美国方案”的比较
第3章 人口普查净误差及其构成部分的估计方法
    3.1 人口普查净误差的估计
        3.1.1 抽样区域内三系统估计量的构造
        3.1.2 抽样区域内总人口比率估计量的构造
        3.1.3 人口总数估计量的方差估计
    3.2 普查漏报人口估计
        3.2.1 抽样区域内普查漏报人口估计
        3.2.2 普查漏报人口比率估计量构造
        3.2.3 普查漏报人口估计量的方差估计
    3.3 普查多报人口估计
第4章 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模拟研究
    4.1 方案设计与数据说明
    4.2 人口普查净误差及其构成部分估计方法的稳健性验证
    4.3 人口普查净误差及其构成部分的估计
        4.3.1 “英国方案”三系统估计量结果
        4.3.2 “英国方案”双系统估计量结果
        4.3.3 “美国方案”三系统估计量结果
        4.3.4 “英国方案”与“美国方案”结果比较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交叉熵的无偏赋权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信息熵熵权法的评价
    1.对赋权过程的探讨和基本假设
    2.信息熵熵权法的计算方法
    3.信息熵熵权法的数值模拟
    4.信息熵熵权法在经济学应用中的缺陷
三、交叉熵熵权法的设计
    1.交叉熵熵权法的理论依据
    2.交叉熵熵权法的计算方法
    3.交叉熵熵权法在社会科学应用中的优势
四、两种熵权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对比分析
    1.指标与数据来源
    2.结果评价
五、结论及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7)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三维地质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储量估算与地质统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分形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矿山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2.1 矿山基本特征
        2.1.1 铁矿矿山地质
        2.1.2 蛇纹岩矿矿山地质
        2.1.3 瓷土矿矿山地质
    2.2 矿山地质数据库
        2.2.1 铁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2 蛇纹岩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3 瓷土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3 三维矿体模型的构建
        2.3.1 铁矿三维矿体模型
        2.3.2 蛇纹岩矿三维块体模型
        2.3.3 瓷土矿三维矿体模型
    2.4 样品统计与组合
        2.4.1 铁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2 蛇纹岩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3 瓷土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5 本章小结
3 距离幂次反比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3.1 距离类型
        3.1.1 闵可夫斯基距离
        3.1.2 标准化距离
        3.1.3 相关距离
    3.2 距离幂次反比法及其改进
        3.2.1 距离幂次反比法
        3.2.2 品位估值研究方案
        3.2.3 品位估值实现过程
    3.3 铁矿矿体品位估值
        3.3.1 距离权重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3.2 样品点数量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4 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
        3.4.1 距离权重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4.2 样品点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 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
        3.5.1 距离权重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2 样品点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克里格方法在矿石品位估算中的应用研究
    4.1 分形理论
        4.1.1 分形原理提出
        4.1.2 分形特征与分形维数
        4.1.3 矿石品位分形插值
    4.2 变异函数
        4.2.1 有基台模型
        4.2.2 无基台模型
        4.2.3 分形变异函数
    4.3 克里格方法原理及矿石估值
        4.3.1 普通克里格法
        4.3.2 分形克里格方法
        4.3.3 矿石品位估值方案
    4.4 变异函数的拟合
        4.4.1 铁矿样品品位变异函数拟合
        4.4.2 蛇纹岩矿样品变异函数拟合
        4.4.3 瓷土矿变异函数拟合
    4.5 克里格方法估值结果
        4.5.1 铁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2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3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5.1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5.2 SNESIM方法基本原理
        5.2.1 SNESIM方法
        5.2.2 SNESIM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形式
    5.3 SNESIM方法改进研究
        5.3.1 品位估值中的特殊问题处理
        5.3.2 训练图像的建立
        5.3.3 一种新的矿石品位估值方法
    5.4 铁矿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5.1 Ni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2 Mg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6.1 Li_2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2 Ta_2O_5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矿石品位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研究
    6.1 铁矿估值品位对比
        6.1.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1.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1.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2 蛇纹岩矿估值品位对比
        6.2.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2.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2.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3 瓷土矿估值品位对比
        6.3.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3.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3.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跳跃、共跳的波动率预测研究 ——来自高频金融数据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高频数据的研究现状
        2.1.1 收益和波动序列的统计性质研究
        2.1.2 基于高频数据的计量模型研究
    2.2 金融市场波动率的研究现状
        2.2.1 低频模型研究概述
        2.2.2 已实现波动率的度量研究
        2.2.3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建模研究
    2.3 跳跃与共跳的研究进展
        2.3.1 信息冲击与跳跃
        2.3.2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跳跃研究
        2.3.3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共跳研究
3 模型与度量方法
    3.1 HAR模型的基本理论
        3.1.1 异质市场假说
        3.1.2 HAR基础模型
    3.2 已实现波动率的度量形式
        3.2.1 日内无加权已实现波动率(RVD)
        3.2.2 日内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D)
        3.2.3 基于隔夜信息的扩展已实现波动率(RVH)
        3.2.4 基于隔夜信息的扩展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H)
    3.3 跳跃与共跳的检验--非参数方法
        3.3.1 BNS检验的理论分析
        3.3.2 WS-BNS检验统计量
        3.3.3 BTL方法
        3.3.4 BW检验及共跳的检验准则
4 高频数据下波动率与跳跃的特征
    4.1 波动的非对称性与隔夜信息
        4.1.1 非对称性
        4.1.2 隔夜信息的由来及度量
    4.2 高频数据下波动率特征
        4.2.1 样本数据及波动率基本特征分析
        4.2.2 波动率估计比较
        4.2.3 波动率的长记忆性特征
    4.3 跳跃及其特征分析
        4.3.1 正向跳跃与负向跳跃
        4.3.2 隔夜跳跃与日内跳跃
        4.3.3 系统性跳跃与异质跳跃
        4.3.4 跳跃变差统计特征
5 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基于HAR-RV-CJV模型
    5.1 跳跃对波动率的非对称性预测与反转
        5.1.1 跳跃对波动率预测的非对称性
        5.1.2 跳跃对波动率预测的反转特征——以政策改革为界
        5.1.3 跳跃对波动率预测的反转特征——以牛市和熊市为界
    5.2 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能力分析:隔夜跳跃与系统跳跃
        5.2.1 隔夜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
        5.2.2 系统性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
    5.3 符号跳跃及其对波动率的样本外预测
        5.3.1 SPA检验
        5.3.2 符号跳跃变差的设定
        5.3.3 符号跳跃变差对波动率样本外预测的影响
6 共跳及其对波动率的预测--基于HAR-RV-JCOV模型
    6.1 共跳的建模
        6.1.1 共跳协变差(JCOV)
        6.1.2 共同跳跃的方向符号
        6.1.3 隔夜共跳与日内共跳
        6.1.4 系统性共跳
    6.2 共跳的检验与统计特征
        6.2.1 跳跃的检验方法
        6.2.2 跳跃、共跳的统计特征
    6.3 共跳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
        6.3.1 共同跳跃的杠杆效应
        6.3.2 隔夜共跳的影响
        6.3.3 系统性共跳的影响
    6.4 符号共跳的构造及其样本外预测能力的比较
        6.4.1 符号共跳协变差的设定
        6.4.2 符号共跳协变差对HAR-RV模型样本外预测能力的影响
7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启示及建议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广义回归校准估计方法及其在连续性抽样下的扩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广义回归估计与校准估计概述
    2.1 广义回归估计概述
    2.2 校准估计概述
第3章 广义回归校准估计及其在连续性抽样下的扩展研究
    3.1 广义回归校准估计的构建及统计性质
    3.2 连续性抽样下的广义回归校准估计方法
第4章 数值模拟分析
    4.1 传统抽样下的模拟分析
    4.2 连续性抽样下的模拟分析
第5章 论文总结与应用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基于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的舰船目标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2.1 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研究现状
        1.2.2 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统计建模的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提取和表征
    2.1 引言
    2.2 复值基础
        2.2.1 复值及其函数
        2.2.2 复值随机变量
        2.2.3 数值特征
    2.3 复值SAR图像幅度统计建模
        2.3.1 研究现状概述
        2.3.2 典型统计分布模型
    2.4 复值SAR图像相位统计建模
        2.4.1 相位循环统计量
        2.4.2 von Mises分布
        2.4.3 邻域相位方向差
    2.5 基于复广义高斯分布的复值SAR图像复值统计建模
        2.5.1 广义高斯分布简介
        2.5.2 复广义高斯分布及其生成
        2.5.3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复广义高斯分布参数估计
        2.5.4 基于高阶矩的复广义高斯分布形状参数快速估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圆性分解的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提取和表征
    3.1 引言
    3.2 非圆性的概念
        3.2.1 非圆性定义
        3.2.2 非圆性测度
    3.3 非圆性分解理论
        3.3.1 非圆性分解基础
        3.3.2 非圆性度量空间
        3.3.3 非圆性的生成
    3.4 SAR海洋图像典型目标非圆性分析
        3.4.1 海杂波非圆性分析
        3.4.2 舰船目标非圆性分析
        3.4.3 理论上存在的另外两种特殊情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值信息的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和射频干扰区分
    4.1 引言
    4.2 射频干扰介绍
        4.2.1 射频干扰成因
        4.2.2 Sentinel-1图像中的射频干扰
    4.3 射频干扰的非圆性和非高斯性研究
        4.3.1 区分原理介绍
        4.3.2 敏感性研究
        4.3.3 射频干扰的影响
    4.4 舰船目标和射频干扰的区分方法
    4.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区分结果与分析
        4.5.2 实验结果讨论
        4.5.3 射频干扰源的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复值信息的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
    5.1 引言
    5.2 复信号峰度的概念
        5.2.1 实信号峰度
        5.2.2 复信号峰度的阐释
    5.3 复信号峰度检测的基本原理及敏感性研究
        5.3.1 基于复信号峰度进行检测的基本原理
        5.3.2 典型目标的复信号峰度敏感性研究
        5.3.3 复信号峰度和SAR成像质量的关系
    5.4 基于复信号峰度的舰船目标检测方法
        5.4.1 方法描述
        5.4.2 迭代分割过程的阐述
    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1 检测结果与分析
        5.5.2 检测结果讨论
    5.6 基于复信号峰度最大化的舰船目标特征增强
        5.6.1 旁瓣抑制和复信号峰度的关系
        5.6.2 基于复信号峰度最大化的舰船目标聚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均匀分布的熵
附录B 相关系数和相位一致性的关系
缩略语

四、无偏性与一致性没有一定关系的论证(论文参考文献)

  • [1]验证性分析框架下学科背景偏差研究[J]. 陈锦,曾用强. 现代外语, 2021(06)
  • [2]基于多维异质性的企业间价值共创实现机理及路径研究[D]. 李鹏利.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D]. 姜秀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研究与无创产前检测[D]. 杜梅捷. 清华大学, 2021(01)
  • [5]人口普查净误差及其构成部分的估计方法研究[D]. 滑梦珂.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基于交叉熵的无偏赋权法[J]. 崔彦哲,赵林丹.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3)
  • [7]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D]. 刘占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基于跳跃、共跳的波动率预测研究 ——来自高频金融数据的证据[D]. 邓俐伶.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9]广义回归校准估计方法及其在连续性抽样下的扩展研究[D]. 何海芝. 暨南大学, 2019(02)
  • [10]基于单通道SAR图像复值信息的舰船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 冷祥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无偏见和一致性不相关的论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