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建议

一、关于加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1](2021)在《基于AP-42法和TRAKER法联用的道路扬尘排放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道路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地方政府需要了解城市道路扬尘排放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当前我国尚无标准化道路扬尘采样方法,我国各省市和地区的道路扬尘治理水平受科学技术、投入成本、治理手段等多方面限制,治理成果存在显着差异。因此,研发成本低、精度高、简捷快速和满足多方需求的道路扬尘检测方法对我国城市道路扬尘精细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保定市为研究区域,分别采用当前被广泛应用的AP-42法和基于激光传感器的TRAKER法,对保定市城区不同类型道路的积尘和扬尘按不同季节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研究了保定市不同类型道路的扬尘排放特征(积尘负荷(sL)特征、积尘化学组分特征和道路清洁参数(a));对sL和a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研究,进而联用AP-42法和TRAKER法探究了保定市城区不同季节的道路扬尘排放特征、不同类型道路的sL均值特征和道路扬尘污染等级。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保定市道路扬尘排放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P-42法获得的sL值存在时间和空间序列变化。同一道路的sL值在不同季节也存在显着差异,整体表现为sL春季>sL秋季>sL夏季,主要受季节性气象条件的改变、城市施工活动和城市扬尘治理力度的影响;基于TRAKER法测试的道路扬尘颗粒物检测模型中积尘浓度(T)与车速(S)具有较高非线性相关性。该模型可归纳为:T=a·STb的形式,其中b与颗粒物粒径有关。本文测试获得的b值约在2.17~2.23之间,均小于国外推荐值3.00。a与sL均能较好地反应道路污染程度且数值在同一数量级;道路积尘碳组分分析结果中,有机碳(OC:Organic carbon)和元素碳(EC:Element carbon)比值为22.0±9.0,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二次有机碳(SOC:Secondary organic carbon)对OC贡献约占1/3;水溶性离子中,Ca2+、K+、Mg2+、NO2-、NO3-、Cl-和SO42-质量分数相对较高,道路扬尘的主要来源可能包括:道路旁裸地、渣土运输、机动车尾气、燃煤及生物质燃烧。(2)AP-42法和TRAKER法联用法的研究结果表明:sL与a值之间基本维持稳定的正相关性,不同季节的最优拟合方程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94(春季)、0.98(夏季)和0.96(秋季),各拟合方程的p值均在0.01处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相关关系主要受不同类型道路积尘粒径分布影响。(3)联用法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保定市春季城区外环道路(sL范围:0~3 g·m-2)相对城区内部道路(sL范围:0~5 g·m-2)清洁,多数路段sL值在2 g·m-2左右。夏季积尘负荷显着降低,秋季部分区域仍然存在sL高值现象;不同季节城区内不同类型道路的sL从大到小排序均为:支路(6.3 g·m-2)>次干道(1.4g·m-2)>主干道(1.3 g·m-2)>快速路(0.8 g·m-2);不同季节道路污染等级中的优良比例为36%~72%,支路全年污染程度较高。

申通[2](2021)在《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前后,环境问题积聚已久的邢台市迎来了爆发,被严重的雾霾天气持续笼罩,空气质量直接在全国垫底,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刻不容缓。虽然整个京津冀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但是各界将污染防治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北京,邢台市在地理环境和工业布局等因素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对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专题研究十分必要,一方面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性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为邢台市的环境执法提供相应的法律基础。本文在研究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参考国内外一些代表性城市的防治措施,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第一部分对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从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的时间特征和污染的空间特征三方面进行了展示,介绍了污染产生的危害:一方面阻塞交通,给出行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对人身体健康有害,有致人患呼吸和心血管疾病的隐患。然后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了污染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而人为原因分为企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和生活燃煤污染;第二部分以污染源为分类,从工业企业、机动车、生活燃煤和面源污染等方面列举邢台市为防治大气污染进行的措施并同时从地方立法、政府执法、司法救济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分析这些措施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以国外城市洛杉矶、伦敦,国内城市北京、石家庄为代表,从其污染防治经验中得出对邢台市行之有效的启示:完善立法是污染防治的基础;健全机构是污染防治的后盾;司法救济是污染防治的蹊径;公众参与是污染防治的保障。第四部分则是对邢台市目前污染防治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立法层面要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分为细化上位法和修改完善现行法两个方面;执法层面要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包括建立各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和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与此同时要注重司法救济:明确诉讼主体资格、建立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明确诉讼中各项费用收取标准;最后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监督和公众参与救济制度,同时进行环境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法律对策的提出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徐双喜[3](2021)在《秋冬季“2+26”城市民用散煤燃烧对北京市PM2.5的影响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北方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结构中,除了秸秆薪柴,民用散煤便是家庭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直接燃烧会产生很高浓度的SO2、CO、烟尘等空气污染物。因其排放高度较低,距离农村人群很近,对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构成了较大危害和影响。我国农村能源消耗存在着消费分散、利用方式落后、低能效等问题,为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北方农村地区秋冬季取暖“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化改造工作步伐的加快,北方农村地区家庭散煤燃烧造成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为评估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农村居民面源控制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该区域特别是北京市秋冬季节PM2.5污染、硫酸盐浓度的改善成效,采用空气质量模型对北京市2018—2019年秋冬季5次重污染事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基准情景“2+26”城市PM2.5浓度高值区位于河北省西部、山东省西南部等邻近地区,呈南北向带状、或零散片状分布格局。“2+26”城市民用散煤燃烧控制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区域PM2.5污染浓度最大值由324μg/m3降至251μg/m3,下降比例23%,与此同时,北京市区PM2.5浓度由139μg/m3降至124μg/m3,下降比例11%,说明民用散煤替代措施使得该区域重污染天气得到有效控制;硫酸盐是PM2.5重要组分部分,农村居民燃煤排放产生SO2对北京市硫酸盐浓度有较显着贡献影响,基准情景结果显示,与PM2.5浓度分布类似,硫酸盐高值区呈点状、南高北低空间分布,显示硫酸盐对PM2.5有较大贡献。控制情景下,随着区域内SO2浓度的显着下降,模拟区域硫酸盐浓度高值区范围已有明显收缩,各城市硫酸盐污染均有较大改善,区域内硫酸盐浓度最大值下降4.70μg/m3,下降比9%,与此同时,北京市区硫酸盐浓度下降4.68μg/m3,下降比24%。本文应用数值模型过程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控制情景下北京市硫酸盐浓度受传输、扩散、气溶胶化学和源排放等主要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和贡献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控制前5次重污染案例,北京市硫酸盐的形成受物理过程影响较为显着,水平平流和垂直扩散是影响北京市硫酸盐浓度的最主要过程,但不同重污染水平平流过程的贡献存在差异。控制后,主导北京市硫酸盐形成的物理过程不变但强度减弱,垂直扩散清除过程浓度贡献下降34%,同时气溶胶二次转化过程浓度贡献下降25%。但水平平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平流输送、水平和垂直方向湍流扩散这4个物理过程绝对值总和中的占比有了明显上升,同比增幅为7%,说明北京市硫酸盐的形成受外来输送影响绝对重要性上升、影响增大。为探究京津冀区域内目标城市SO2、硫酸盐浓度形成的区域及行业贡献和影响,结合空气质量模型ISAM颗粒物源示踪技术,秋冬季5次重污染过程,以北京市为对象进行了SO2、硫酸盐区域与行业来源解析,SO2来源解析显示,控制情景下,从源类别看,民用源贡献占比显着下降,北京市SO2浓度主要受工业过程源影响(占比65%),说明散煤控制取得成效,工业是北京市及周边城市重点控制行业。区域来源分析显示,北京市SO2主要为外地贡献,占比达55%。外地贡献中河北省对北京市平均贡献较大为43%,河北省境内8个城市对北京市硫酸盐的形成起着重要贡献作用,其中保定市对北京市SO2浓度贡献最大达19%;而硫酸盐来源解析表明,硫酸盐浓度主要受工业过程源影响(占比82%),区域来源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硫酸盐主要为外地贡献,这与过程分析结果相符,外地贡献中河北省贡献最大,平均贡献达56%。河北省8个城市对北京市硫酸盐贡献最大的为保定市,平均贡献占比达17%。建议北京市污染防控进一步关注其周边城市污染源的排放控制。

申通[4](2021)在《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前后,环境问题积聚已久的邢台市迎来了爆发,被严重的雾霾天气持续笼罩,空气质量直接在全国垫底,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刻不容缓。虽然整个京津冀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但是各界将污染防治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北京,邢台市在地理环境和工业布局等因素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对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专题研究十分必要,一方面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性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为邢台市的环境执法提供相应的法律基础。本文在研究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参考国内外一些代表性城市的防治措施,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第一部分对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从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的时间特征和污染的空间特征三方面进行了展示,介绍了污染产生的危害:一方面阻塞交通,给出行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对人身体健康有害,有致人患呼吸和心血管疾病的隐患。然后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了污染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而人为原因分为企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和生活燃煤污染;第二部分以污染源为分类,从工业企业、机动车、生活燃煤和面源污染等方面列举邢台市为防治大气污染进行的措施并同时从地方立法、政府执法、司法救济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分析这些措施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以国外城市洛杉矶、伦敦,国内城市北京、石家庄为代表,从其污染防治经验中得出对邢台市行之有效的启示:完善立法是污染防治的基础;健全机构是污染防治的后盾;司法救济是污染防治的蹊径;公众参与是污染防治的保障。第四部分则是对邢台市目前污染防治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立法层面要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分为细化上位法和修改完善现行法两个方面;执法层面要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包括建立各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和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与此同时要注重司法救济:明确诉讼主体资格、建立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明确诉讼中各项费用收取标准;最后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监督和公众参与救济制度,同时进行环境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法律对策的提出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任天翼[5](2020)在《石家庄市VOCs管控与臭氧变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的不断升级与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2019年臭氧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第二大大气环境问题,臭氧污染主要与其前体物氮氧化物与VOCs的排放相关,我国的臭氧污染主要是VOCs控制型,河北省石家庄市以制药、化工、包装印刷及制造为主,这种高VOCs污染的工业特点也导致了石家庄市的臭氧污染与VOCs排放高度相关,2018~2020年河北科技大学以三方团队模式负责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挥发性有机物及臭氧管控项目,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管控研究成果并掌握了石家庄VOCs与臭氧污染特点,因此本课题在此项工作基础上对石家庄市的臭氧污染与其前体物VOCs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河北省石家庄市确立了具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管控措施与臭氧应急管控措施。1)通过数据收集与汇总,分析出了石家庄市的臭氧污染变化情况与其前体物VOCs的排放特点,2016-2019年石家庄市臭氧浓度逐年升高,污染月份也逐渐延长,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石家庄的臭氧污染为VOCs控制型,通过对VOCs来源的解析了解了石家庄市重点行业的VOCs贡献率。2)通过2019年石家庄市重点行业VOCs绩效评价得出2019年石家庄市源头控制减排量约为5996t/a,2019年石家庄市VOCs减排量约为11500t。3)通过体检式评估整理总结了医药、农药与化工行业的控制措施,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汇总,提出了主要问题与一般问题共20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28条相应的建议。4)通过2020年的臭氧督导帮扶行动,对104家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汇总,提出了5条共性问题,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5条相应的建议。5)在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在石家庄市范围内开展了关停UV光氧及低温等离子设施的实验,发现关停该类设施后,每日减少臭氧排放3035.28公斤,且实验期间石家庄市臭氧浓度有下降趋势,同时预计每小时节约电能24228千瓦时,年节约电能720万千瓦时(以300天计),减少煤炭用量2376吨,即关停该类设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建议石家庄加快对UV光氧与低温等离子设施的升级改造速度,采用高端高效VOCs治理设施对其进行替代,进一步降低VOCs排放,减少石家庄市的臭氧污染。

刘思宇[6](2020)在《石家庄市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模拟分析》文中指出采用BC-1054黑碳仪对石家庄市监测点黑碳气溶胶(BC)质量浓度进行2年的连续监测,分析BC时间变化特征、模拟其空间分布、探寻影响因素,解析污染来源。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8月~2020年8月BC日均质量浓度为3.36μg·m-3,BC质量浓度在24 h内呈现“双峰单谷”趋势,峰值出现在早晚高峰时段;季节上呈现“冬高夏低”现象,质量浓度以1月份为中心逐渐向两端递减,正值年末及取暖季节,人为原因排放的BC质量浓度较高,且冬季逆温现象频繁,大气结构相对稳定,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因此导致BC质量浓度偏高;年际差异显着且均值呈下降趋势,监测点BC本底浓度值为1.75μg·m-3,是瓦里关山站本底浓度值的5.87倍,处于国内中等偏上水平。结合国控点大气环境因子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发现:BC质量浓度与PM2.5、PM10、CO、NO2呈现高度相关,应用所得方程对国控点BC质量浓度进行分布模拟发现平均质量浓度为3.47μg·m-3,各站点BC质量浓度均逐年下降,平均改善率达到19.74%;受机动车尾气及工业企业排放影响,西南高教与高新区两站点BC质量浓度呈现持续高值。HYSPLIT模型分析发现气团均源于西北方向,秋冬季节受到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外来输送会导致BC质量浓度偏高,最后WPSCF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南部黑碳气溶胶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山西省中北部及河北省偏南部地区。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为黑碳气溶胶的进一步研究及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及数据支持。

王芮[7](2020)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审计部门需要定期对政府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绩效审计并且给予评价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政府更好的履行受托大气环境责任,不断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绩效水平。但是,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步比较晚,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中核心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仍然不成熟、不完善。因此,寻找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行性的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必要且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根据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评价方法以及指标选取原则等方面的研究,依据PSR概念框架构建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评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绩效的实践中,检验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首先,本文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在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上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以及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现状分析,进一步总结了该选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布局出发,对本文的研究框架、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说明。其次,着眼于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阐明了与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概念并论述了环境绩效审计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关系;然后阐述了与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联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常用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同时对于本文所选用的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进行了论述。再次,指出了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阐述了PSR概念框架的原理和应用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同时明确了指标选取原则。基于PSR概念框架和指标选取原则及国内外选取评价指标的准则和政策依据,本文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本文收集了2015-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相应的指标数据,将压力层和状态层的11个指标作为产出指标,运用因子分析从中提取出3个综合性的公因子,然后将响应层的5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可行性进行检验并对不同城市的大气环境绩效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对不同变量的敏感程度并对敏感度进行了分级统计的量化分析,从而进一步找到改善不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绩效的风险节点,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审计质量。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阐明了本文所构建的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并基于本文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王传达[8](2020)在《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2013年~2017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典型污染物PM2.5质量浓度逐年下降,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近几年年来陆续发布了《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大气攻关项目课题“区域大气承载力与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制定了“2+26”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建议,然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大气污染源优化控制与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是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点研究问题。为此,本论文以实现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达标规划为目标开展研究,基于区域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和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系统,进行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PM2.5敏感区域和敏感源筛选,基于PM2.5优化减排原理制定合理的污染源优化减排方案。典型城市北京、石家庄、唐山2017年污染特征分析发现,三个城市PM2.5浓度呈现为夏季和春季<秋季<冬季,冬季PM2.5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石家庄市秋冬季超标天数最重;SNA组分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34.1%~49.9%,北京呈现为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石家庄、唐山呈现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OC和EC质量浓度呈现为石家庄>唐山>北京,SOC质量浓度呈现为唐山>石家庄>北京。同时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进行更新与完善,2017年京津冀地区典型污染物SO2、NOx、PM2.5、VOCs年排放量分别为86.8万吨、197.0万吨、234.8万吨、1942.9万吨,其中燃煤活动和工业源对SO2、NOx、颗粒物具有较高贡献。在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建立WRF-CAMx-PSAT数值模式系统,进行PM2.5中一次颗粒物及二次组分(SO42-、NO3-、SOA)与其前体物(SO2、NOx、VOCs)的敏感性分析。一次颗粒物敏感系数为1.61~12.16×E-5(μg/m3)/t,保定、唐山、天津、石家庄的敏感性较高;二次前体物敏感性中,SO2-SO42-敏感性系数为0.45~5.87×E-5(μg/m3)/t,NO2-NO3-敏感性系数为0.42~1.92×E-5(μg/m3)/t,VOCS-SOA敏感性系数为0.09~0.38×E-5(μg/m3)/t,前体物对PM2.5二次组分敏感系数之和为1.06~7.98×E-5(μg/m3)/t。由于石家庄、邢台等地排放结构和二次转化率的特征,虽处于西南通道而其二次组分敏感系数排名有所下降。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础,根据优化控制技术理论,以区域污染治理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各城市PM2.5浓度改善、政策减排、减排潜力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减排方程,将京津冀减排城市单位污染物排放对区域PM2.5浓度贡献的敏感系数引入优化方程,方程求解并提出PM2.5达标规划优化控制方案。PM2.5优化控制减排方案结果显示,综合减排当量、各城市敏感性和各城市PM2.5改善目标,2025年实现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达到35μg/m3、周边城市45μg/m3,保定、邯郸PM2.5当量减排比例较大,分别为58.5%、57.3%。其中,北京市PM2.5当量减排比例为54.0%,其中机动车源需减排30.2%,扬尘源、工业源、其他源,减排比例分别为55.2%、55.1%、50.2%,京津冀10个减排城市共需减排68.6万吨,其中工业源、燃煤源和扬尘共需减排12.8万吨、17.4万吨、16.9万吨;在2030年各城市均实现到35μg/m3的情景下,周边城市中保定市、邯郸市PM2.5当量最高需减排64.3%、63.2%,周边9个城市共需PM2.5当量减排71.7万吨。优化减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025年需实现北京35μg/m3、周边城市45μg/m3的空气质量限值所需减排力度过大,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环境管理规划难以实现相应的污染控制,且目标浓度的实现还需保证有利的气象条件,因此建议在2025年~2030年延期实现相应减排规划;而在2030年北京及其周边城市均实现35μg/m3在中长期规划和优化减排方案下可在限期内完全落实各类源优化减排方案,实现相应环境管理规划。基于污染物削减情景和基准情景相同的气象背景场和模式设置的模拟结果可知,实现优化减排方案可使各城市浓度改善基本达到既定目标。

殷松[9](2020)在《河北省城市灰霾空间近邻关系的测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灰霾天气频繁爆发,灰霾区域性特征日益强化。河北地区成为中国灰霾污染的严重区域,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大气环流以及经济水平的影响,加之区域协同发展,灰霾在多个城市间的依存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结构形态,这也意味着单边治霾措施有效性势必会趋于下降,需要针对区域性关联调整现行灰霾防控机制。因此,对河北地区灰霾空间关系的研究将为该区域协同治理和空气质量整体改善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基于2013年和2017年河北省11所城市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小时PM2.5浓度值数据,利用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考察河北省城市灰霾的空间近邻关系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河北地区灰霾浓度值和浓度值变化在空间上存在显着依存关系,相邻区域灰霾空间近邻关系明显高于远距离的区域。(2)河北灰霾存在显着空间自相关性,南部地区主要变现为高高状态,北部地区表现为低低状态,并且随着灰霾浓度的降低,灰霾空间相关性减弱。(3)周边区域与目标城市灰霾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区别,特别是相关性强的两地区关联度较高,空间近邻关系更好。(4)综合来看,邯郸市、邢台市与石家庄市三市之间的灰霾空间近邻关系优于其他地区,保定沧州和廊坊三市、衡水与沧州两市间灰霾空间近邻关系次之,张家口市和承德市、秦皇岛市和唐山市灰霾同样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近邻关系。鉴于此,认为在当前区域灰霾治理和联防联控机制进程中,治霾的覆盖范围不能一味盲目追求大范围,必须充分考虑区域间的地理距离与行政关系,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同时,依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合理推进京津冀协同治理进程,推行各种方式的协同治理方案,建立能够支持其长期运作的治理系统。

周佳[10](2020)在《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即六项污染物浓度均达标,达标比例为36%),依然有190个城市PM2.5浓度超标(超标率为56%),治理PM2.5污染依然任重道远。《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83.73%SO2、63.77%NOx和80.14%烟粉尘排放量是由固定点源中的工业部门排放。现在我国主要通过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来科学合理地管理固定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核定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监管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来挂钩污染物浓度,进而直接关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然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至今,依然无法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挂钩,无法定量评估当前的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在效果、效率、公平等方面的真实价值,无法较好地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基于上述背景和管理需求,本研究梳理总结了分配领域与评估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从而确定了科学问题,即如何构建点源尺度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第一,针对科学问题中的分配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排放标准法(M1)、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M2)、环境容量法(M3)的点源尺度(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本研究基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M0)的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结合当前排污许可制度分配方法实践和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通过工业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筛选出来的工业锅炉、水泥、玻璃、焦化、钢铁等5个工业行业,构建了3种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第二,针对科学问题中的评估问题,本研究创新地整合构建了包括效果评估(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效率评估(费用效益评估)、公平评估(公平性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分配结果综合评估体系。在这一部分,首先,以基础排放清单为底部清单,分别加上了基于M0与M1、M2、M3分配结果的点源排放清单,以北京及周边城市为核心模拟区域,本研究构建了三层嵌套网格WRF-CMAQ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果评估。其次,基于效果评估中的M1、M2、M3与M0的污染物模拟浓度差值,以及基于M1、M2、M3与M0的污染物排放量差值,结合健康终端、暴露人口、反应系数、货币化参数,本研究分别构建了基于环境风险评估和货币化评估的健康效益评估模型,以及污染物减排量货币化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率评估。然后,基于M0、M1、M2、M3的城市5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加上M0城市其他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并结合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工业GDP、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人口等经济社会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环境基尼系数(EGC)法和绿色贡献系数(GCC)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公平评估。最后,基于上述的效果、效率、公平评估结果,按照由专家建议构建了污染物浓度、净效益、EGC、GCC等评估结果对应的分数表,并根据专家建议的效果、效率、公平等维度的权重系数,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环境质量贡献度(AQA)、费用效益(CA)、公平性(EA)的单项评估评分模型以及基于3E综合评估的综合评估评分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综合评估。本研究有5个主要结果:(a)在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7.90、4.92、22.27万t/a,其N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21.91、13.56、15.34万t/a,其一次PM2.5许可排放量分别是3.54、2.22、7.82万t/a。(b)在效果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模拟浓度分别是30.53、29.83、34.902)/8)3,其NO2模拟浓度分别是49.98、49.43、49.502)/8)3,其PM2.5模拟浓度分别是62.15、61.44、63.912)/8)3。(c)在效率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健康效益分别为196.05、220.41、102.24亿元,其成本分别为4.85、8.17、5.09亿元,其净效益分别为191.20、212.23、97.15亿元。(d)在公平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30、0.4573、0.4783,其与NOx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98、0.4696、0.4642,其与一次PM2.5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3861、0.4319、0.4479;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NOx、一次PM2.5的GCC中,北京的均高于1.5,唐山的均低于0.5,其他城市的高于或低于1.0。(e)在综合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3E综合评估分数分别是56.91、57.94、55.74。其中,M1、M2、M3的AQA评估分数分别是47.54、47.97、45.97,其CA评估分数分别是76.66、76.91、68.68,其EA评估分数分别是49.66、52.27、55.82。本研究有4个主要结论:(1)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能被引入点源尺度分配方法,使分配方法能够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挂钩。(2)分配结果的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能很好地集成为分配结果3E综合评估,从而使多种分配方法能在单项维度和综合维度分别进行比较。(3)包含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综合评估体系能够定量评估分配方法在效果(环境质量贡献度)、效率(费用效益)、公平(公平性)、3E综合等不同维度的表现。(4)从不同分配方法3E综合评估分数(M2>M1>M3)分析,说明在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标准+传输法>排放标准法>环境容量法。其中,在不同分配方法AQ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的C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E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3>M2>M1。本研究的成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推动我国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及其评估技术的发展,为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等研究领域提供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方面的参考。此外,本研究为我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的点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的科学合理分配提供技术支撑,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

二、关于加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P-42法和TRAKER法联用的道路扬尘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大气污染与大气颗粒物
        1.1.2 城市扬尘与道路扬尘污染
    1.2 道路扬尘研究进展
        1.2.1 道路扬尘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 道路扬尘排放清单研究进展
        1.2.3 道路扬尘化学组分分析及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采样路段设计
        2.2.1 道路类型的划分
        2.2.2 采样路段的选取
    2.3 采样、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2.3.1 AP-42法
        2.3.2 颗粒物再悬浮分级采样及化学组分分析方法
        2.3.3 TRAKER法
        2.3.4 联用法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
    2.4 采样方案
第3章 保定市道路扬尘排放特征研究
    3.1 道路积尘负荷特征
    3.2 道路清洁参数特征
        3.2.1 TRAKER法模型构建结果与分析
        3.2.2 道路清洁程度特征
    3.3 道路扬尘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3.3.1 碳组分特征结果与分析
        3.3.2 水溶性离子特征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P-42法和TRAKER法的联用法研究
    4.1 联用法的方法研究
        4.1.1 积尘负荷与道路清洁参数对比结果与分析
        4.1.2 积尘负荷与道路清洁参数相关性分析
    4.2 联用法的应用研究
        4.2.1 城区全域道路积尘负荷分布特征
        4.2.2 不同类型道路的平均积尘负荷特征
        4.2.3 道路污染等级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危害及其成因
    2.1 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2.1.1 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2.1.2 大气污染的时间特征
        2.1.3 大气污染的空间特征
        2.1.4 大气污染的危害
    2.2 邢台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2.2.1 自然原因
        2.2.2 人为原因
第三章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3.1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1.1 对工业企业的治理
        3.1.2 对机动车的管控
        3.1.3 对生活源排放的控制
        3.1.4 对面源污染的防治
    3.2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存在的法律问题
        3.2.1 地方性立法有待完善
        3.2.2 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较低
        3.2.3 环境污染司法救济缺失
        3.2.4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弱,防治参与性不强
第四章 国内外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分析
    4.1 国外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
        4.1.1 美国洛杉矶
        4.1.2 英国伦敦
    4.2 国内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
        4.2.1 北京
        4.2.2 石家庄
    4.3 国内外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对邢台市的启示
第五章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
    5.1 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
        5.1.1 细化上位法,增强其可实施性
        5.1.2 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完善
    5.2 提升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治理水平
        5.2.1 建立各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5.2.2 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5.3 注重司法救济,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执行
    5.4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5.5 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秋冬季“2+26”城市民用散煤燃烧对北京市PM2.5的影响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空气质量模型概述
        1.4.2 SMOKE/WRF/CMAQ模式系统简介
第2章 模型数据来源和参数设置
    2.1 京津冀及周边民用散煤燃烧源排放数据
        2.1.1 基准情景排放数据
        2.1.2 两个控制阶段模拟情景排放数据
    2.2 模拟网格与模拟时间段
    2.3 气象模型及参数设置
    2.4 化学传输模型及参数设置
        2.4.1 CMAQ-IPR过程分析技术原理
        2.4.2 CMAQ-ISAM源解析设置
    2.5 模型验证与污染特征分析
        2.5.1 气象模型验证
        2.5.2 空气质量模型验证
第3章 两类民用散煤控制情景特征分析
    3.1 基准情景PM_(2.5)及硫酸盐空间分布
    3.2 控制情景1 PM_(2.5)及硫酸盐空间分布
    3.3 控制情景2 PM_(2.5)及硫酸盐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污染PM_(2.5)组分硫酸盐形成过程分析
    4.1 基准情景与控制情景1 近地面过程分析
        4.1.1 基准情景近地面过程分析
        4.1.2 控制情景1 近地面过程分析
        4.1.3 民用散煤燃烧控制大气化学影响初探
    4.2 基准情景高空中硫酸盐形成过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污染PM_(2.5)组分硫酸盐来源解析
    5.1 控制情景1 硫酸盐及SO_2区域与行业来源解析
        5.1.1 不同地区对北京市SO_2形成贡献
        5.1.2 不同地区对北京市硫酸盐形成贡献
        5.1.3 不同行业对北京市SO_2形成贡献
        5.1.4 不同行业对北京市硫酸盐形成贡献
    5.2 控制情景2 硫酸盐及SO_2区域与行业来源解析
        5.2.1 不同地区对北京市SO_2形成贡献
        5.2.2 不同地区对北京市硫酸盐形成贡献
        5.2.3 不同行业对北京市SO_2形成贡献
        5.2.4 不同行业对北京市硫酸盐形成贡献
    5.3 污染防控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危害及其成因
    2.1 邢台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2.1.1 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2.1.2 大气污染的时间特征
        2.1.3 大气污染的空间特征
        2.1.4 大气污染的危害
    2.2 邢台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2.2.1 自然原因
        2.2.2 人为原因
第三章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3.1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1.1 对工业企业的治理
        3.1.2 对机动车的管控
        3.1.3 对生活源排放的控制
        3.1.4 对面源污染的防治
    3.2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存在的法律问题
        3.2.1 地方性立法有待完善
        3.2.2 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较低
        3.2.3 环境污染司法救济缺失
        3.2.4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弱,防治参与性不强
第四章 国内外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分析
    4.1 国外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
        4.1.1 美国洛杉矶
        4.1.2 英国伦敦
    4.2 国内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
        4.2.1 北京
        4.2.2 石家庄
    4.3 国内外代表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措施对邢台市的启示
第五章 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
    5.1 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
        5.1.1 细化上位法,增强其可实施性
        5.1.2 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完善
    5.2 提升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治理水平
        5.2.1 建立各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5.2.2 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5.3 注重司法救济,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执行
    5.4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5.5 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石家庄市VOCs管控与臭氧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臭氧的产生机理
    1.3 我国的臭氧污染现状与对策
    1.4 石家庄市臭氧污染现状与对策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石家庄市臭氧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2.1 石家庄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2.1.1 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2.1.2 月度变化特征分析
        2.1.3 日变化特征分析
        2.1.4 空间污染特征分析
        2.1.5 臭氧超标天数分布情况
    2.2 气象要素影响分析
        2.2.1 风向风速影响分析
        2.2.2 温度影响分析
        2.2.3 湿度影响分析
    2.3 臭氧前体物影响分析
        2.3.1 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
        2.3.2 VOCs污染特征及组分分析
        2.3.3 VOCs来源解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家庄市VOCs常态化管控分析
    3.1 常态化管控方案的制定
    3.2 体检式评估与VOCs绩效评价的范围
    3.3 评估方法与评价指标
        3.3.1 体检式评估的评估方法
        3.3.2 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
    3.4 体检式评估结果分析
        3.4.1 控制措施结果分析
        3.4.2 体检式评估结果与存在问题
        3.4.3 体检式评估建议
    3.5 VOCs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3.5.1 减排绩效分析
        3.5.2 绩效评级结果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家庄市臭氧应急期间的VOCs管控分析
    4.1 应急管控方案制定
    4.2 应急管控期间臭氧帮扶检查对VOCs减排的影响研究
        4.2.1 臭氧帮扶检查的工作范围
        4.2.2 臭氧帮扶检查的工作内容
        4.2.3 臭氧帮扶检查发现的问题与建议
    4.3 应急减排期间科学化错峰生产方案对VOCs减排效果的影响研究
    4.4 UV光氧及低温等离子设施排放臭氧浓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4.4.1 UV光氧及等离子设施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4.4.2 UV及等离子设备臭氧产生与排放的实验研究
        4.4.3 实验期间典型日大气环境臭氧污染分析
        4.4.4 关停区域VOCs浓度变化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石家庄市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黑碳气溶胶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数据处理
    2.1 采样设备
    2.2 区域生态环境及采样点介绍
    2.3 分析方法
        2.3.1 线性回归分析
        2.3.2 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IDW)
        2.3.3 后向轨迹模型分析
        2.3.4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C时间变化特征
    3.1 BC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2 BC季节变化特征
    3.3 周末效应
    3.4 本底浓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C与大气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4.1 BC与气象要素相关性
    4.2 BC与环境空气质量参数相关性
    4.3 线性回归分析
        4.3.1 单因子线性模型
        4.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4 石家庄市BC污染空间分布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来源解析
    5.1 主要污染事件气团来源
    5.2 气团季节性变化
    5.3 石家庄市黑碳气溶胶潜在源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
    2.1 文献综述
        2.1.1 环境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2.1.2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2.1.3 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环境绩效的方法
    2.2 文献述评
    2.3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现状分析
        2.3.1 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开展现状
        2.3.2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现状
        2.3.3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运用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概述
    3.1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概念界定
        3.1.1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位
        3.1.2 相关概念界定
    3.2 环境绩效审计与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3.3 与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理论
        3.3.1 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3.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3 绿色发展理论
        3.3.4 经济外部性理论
    3.4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3.4.1 专家意见法
        3.4.2 多变量综合评价法
        3.4.3 本文选取的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4.2 基于PSR概念框架的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取
        4.2.1 PSR概念框架的原理
        4.2.2 PSR概念框架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4.2.3 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3.1 指标的筛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3.2 指标的具体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及数据来源
    5.2 因子分析
        5.2.1 基本思想
        5.2.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数据包络分析
        5.3.1 基本思想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4 敏感度分析
    5.5 实证分析总结与相关审计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气PM_(2.5)污染特征研究现状
        1.3.2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现状
        1.3.3 空气质量模型研究现状
        1.3.4 大气PM_(2.5)来源解析研究现状
        1.3.5 大气PM_(2.5)与其前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
        1.3.6 大气污染控制现状及优化控制技术原理
    1.4 研究内容、特色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特色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京及周边大气环境污染特征与污染源排放现状
    2.1 大气环境污染特征
    2.2 大气环境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大气环境PM_(2.5)与主要组分污染特征
        2.3.1 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2.3.2 SNA组分污染特征
        2.3.3 碳质组分污染特征
        2.3.4 无机元素污染特征
    2.4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更新与完善
        2.4.1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2.4.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2.4.3 京津冀区域外污染源排放清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及周边城市PM_(2.5)来源识别和敏感性分析
    3.1 WRF-CAMx-PSAT数值模拟系统
        3.1.1 参数设置与模拟构建
        3.1.2 模拟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3.2 典型城市来源识别研究
    3.3 典型城市敏感源筛选研究
        3.3.1 区域一次颗粒物敏感性分析
        3.3.2 区域二次前体物敏感性分析
        3.3.3 典型城市敏感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源优化控制方案研究
    4.1 北京及周边典型区域大气环境防治规划概述
        4.1.1 北京市大气环境防治规划概述
        4.1.2 周边城市大气环境防治规划概述
    4.2 大气PM_(2.5)优化控制模型构建
        4.2.1 优化控制理论基础
        4.2.2 区域PM_(2.5)优化控制方程的建立
    4.3 基于不同达标率的优化减排方案
        4.3.1 京津冀区域2025年PM_(2.5)优化控制减排方案(情景一)
        4.3.2 京津冀区域2030年PM_(2.5)优化控制减排方案(情景二)
        4.3.3 优化减排方案可行性分析
    4.4 京津冀区域优化减排方案PM_(2.5)污染改善效果模拟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点源清单网格化分配
附录 B CAMx-PSAT敏感性计算
附录 C 空气质量改善优化方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河北省城市灰霾空间近邻关系的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灰霾相关研究
        1.2.2 灰霾空间测算方法研究
        1.2.3 灰霾空间关系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灰霾的空间近邻关系分析
    2.1 灰霾的认识
        2.1.1 灰霾
        2.1.2 PM2.5
        2.1.3 灰霾污染
    2.2 灰霾的空间近邻关系
        2.2.1 空间近邻关系
        2.2.2 灰霾的空间近邻关系
        2.2.3 灰霾空间近邻关系的影响因素
    2.3 河北省城市灰霾空间近邻关系的影响因素
        2.3.1 人口聚集
        2.3.2 工业结构
        2.3.3 能源消耗
        2.3.4 地形地貌
        2.3.5 气象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城市灰霾的相关关系分析
    3.1 数据采集、处理、选取
        3.1.1 数据采集
        3.1.2 数据处理
        3.1.3 数据选取
    3.2 河北省近邻城市的选择
    3.3 空间依存关系测算模型
    3.4 河北省灰霾浓度值相关分析
        3.4.1 2013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相关分析
        3.4.2 2017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相关分析
    3.5 河北省灰霾浓度值变化相关分析
        3.5.1 2013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变化相关分析
        3.5.2 2017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变化相关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城市灰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1 空间自相关测算模型
        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1.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2 灰霾浓度值空间自相关分析
        4.2.1 2013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空间自相关分析
        4.2.2 2017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城市灰霾的关联关系分析
    5.1 灰色关联分析
    5.2 数据选取和处理
    5.3 河北省灰霾污染的灰色关联分析
        5.3.1 2013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灰色关联分析
        5.3.2 2017年典型月度灰霾浓度值灰色关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涉及的符号和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排污许可制度现状
        2.1.1 美国排污许可制度
        2.1.2 欧盟排污许可制度
        2.1.3 其他国家排污许可制度
    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的演化和改革
        2.2.1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演变过程
        2.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展
        2.2.3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2.4 深化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方向与建议
    2.3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研究
        2.3.1 基于操作简便的分配方法
        2.3.2 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的分配方法
        2.3.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分配方法
    2.4 影响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因素识别
        2.4.1 可分配的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
        2.4.2 分配原理
        2.4.3 分配尺度
        2.4.4 分配指标体系
        2.4.5 污染物种类
    2.5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评估研究
        2.5.1 评估维度
        2.5.2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构建
    3.1 研究对象
        3.1.1 区域与城市:北京及周边城市
        3.1.2 分配的行业与企业排放口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基于排放标准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3 基于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4 基于环境容量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企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2 行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3 城市分配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配结果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WRF-CMAQ模型构建
        4.2.3 WRF-CMAQ模拟结果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北京及周边城市的月主导风向和月均风速
        4.3.2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
        4.3.3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
        4.3.4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配结果的费用效益评估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健康效益模型构建
        5.2.3 减排成本模型构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健康效益
        5.3.2 减排成本
        5.3.3 净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评估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2.3 基于绿色贡献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环境基尼系数
        6.3.2 绿色贡献系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配结果的3E综合评估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与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3E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分配方法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分数
        7.3.2 不同分配方法的费用效益评估分数
        7.3.3 不同分配方法的公平性评估分数
        7.3.4 不同分配方法的3E综合评估分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
        8.3.2 在我国环境管理、环境政策领域的应用
        8.3.3 在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四、关于加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P-42法和TRAKER法联用的道路扬尘排放特征研究[D]. 李冬.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2]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 申通. 河北大学, 2021(02)
  • [3]秋冬季“2+26”城市民用散煤燃烧对北京市PM2.5的影响模拟研究[D]. 徐双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4]邢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 申通. 河北大学, 2021
  • [5]石家庄市VOCs管控与臭氧变化趋势研究[D]. 任天翼.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6]石家庄市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模拟分析[D]. 刘思宇.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7]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D]. 王芮. 河北大学, 2020(08)
  • [8]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研究[D]. 王传达.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9]河北省城市灰霾空间近邻关系的测度研究[D]. 殷松. 河北大学, 2020(08)
  • [10]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D]. 周佳.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关于加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