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与研究

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与研究

一、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巩少鹏[1](2021)在《电热塞辅助压燃甲醇发动机喷油参数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热塞助燃纯甲醇发动机可以实现甲醇对传统燃料的完全替代,且动力性相比原机有所上升。在燃烧方面,合理调控甲醇发动机各喷油参数可以准确实现完全预混合燃烧,即均质燃烧,又可以实现扩散燃烧,即部分预混非均质燃烧,两种燃烧方式在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等方面均有不同表现,在不同的燃烧方式下各喷油参数对发动机各项特性的影响亦有差异,故论文旨在探究多燃烧模式下发动机各喷油参数的调控策略,填补喷油参数影响甲醇发动机各项特性的理论空白,从而为之后电热塞助燃纯甲醇发动机在供油、喷油系统的标定方面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论文将某三缸柴油机改造为电热塞助燃纯甲醇发动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喷油参数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规律,后基于正交试验结果:在单次预喷条件下,利用电热塞助燃预喷甲醇控制缸内的主要燃烧方式,研究对比了均质燃烧和非均质燃烧两种方式下各喷油参数对发动机燃烧特性、动力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在多次预喷条件下,研究了预喷策略对甲醇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喷油参数对燃烧始点均有显着影响,其中最为显着的是预喷脉宽及主喷正时,通过这两个参数的相互配合,可以准确地控制缸内的主要燃烧方式;在均质燃烧模式下,主喷正时与主喷脉宽对于压升率的影响最为显着;轨压是影响甲醇发动机循环波动率的最显着因素,对于喷射压力的选择,应考虑在动力性与循环波动率之间寻找折中量。发动机各转速大负荷下使发动机经济性、循环波动率、最大压升率获得最佳改善的燃烧始点各不相同,故对燃烧始点的优化应在几个目标之间折中选择。各喷油参数在不同的燃烧方式下,对常规排放物有不同的影响规律:CO排放方面,非均质燃烧下,提前预喷正时、减小主喷脉宽及降低喷射压力时CO排放下降,而均质燃烧则几乎不产生CO;NOX排放方面,非均质燃烧方式下,增大预喷脉宽、推迟主喷正时、增大主喷脉宽、提高喷射压力均会使NOX排放改善,而均质燃烧方式下采用前述调节方式则会使NOX排放恶化;增大主喷脉宽与提高喷射压力在两种燃烧方式下均可以降低HC排放;提前预喷正时、提高喷射压力均可以降低两种燃烧方式下的SOOT排放。当总喷射脉宽一定时,合理调控多次预喷的喷射策略,可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改善发动机循环波动率,缩短燃烧持续期,使燃烧压力增大,最大压升率减小,使燃烧更加柔和,降低发动机振动与噪声。

王宇[2](2020)在《基于复合喷射的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资源广泛、价格低廉和具有优秀理化特性的甲醇为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缺、尾气排放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应用复合喷射技术将甲醇、汽油两种燃料用于内燃机上,采取了GPI+MDI和MPI+GDI两种喷射模式,研究了甲醇/汽油复合喷射对发动机缸内燃烧和常规气体排放以及微粒排放的影响。所获得的结论总结如下:对不同工况点下GPI+MDI与MPI+GDI两种喷射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两种喷射模式下发动机输出扭矩、缸压峰值和放热率峰值均随甲醇比例的增大而升高,且缸压峰值相位与放热率峰值相位均提前,不受发动机工况点的限制。相较之于MPI+GDI,GPI+MDI喷射模式在改善燃烧、提高动力性的表现上更好。两种喷射模式甲醇含量的升高均可有效减少HC、CO排放,且燃用纯甲醇时GPI+MDI比MPI+GDI喷射模式的HC、CO排放更低。在NOX排放上,两种喷射模式表现出了不同的趋势,MPI+GDI喷射模式的NOX排放随甲醇比例的增大持续降低,而GPI+MDI喷射模式则表现出先降低又升高的趋势。两种喷射模式下甲醇的加入均可大大降低GDI发动机的微粒排放,当甲醇比例大于60%时,二者几乎都无微粒排放产生。在微粒的粒径分布上,两种喷射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甲醇比例较小时,GPI+MDI喷射模式主要呈核态的单峰分布,而MPI+GDI喷射模式呈核态与积聚态的双峰分布。相较之于MPI+GDI,GPI+MDI喷射模式在降低微粒排放的表现上更加有效。重点研究燃烧、排放性能表现更佳的GPI+MDI喷射模式发现,随点火正时的提前,发动机扭矩先升高后降低,燃用甲醇后提升了火焰传播速率,纯甲醇的MBT点要比纯汽油晚2-3°CA。HC、NOX排放随点火提前不断升高,而CO则表现出先升高又降低的趋势。在较小的点火提前角下,随甲醇比例的升高,HC、CO、NOX排放逐渐降低;当点火提前角过大时,甲醇含量过高使得HC与NOX排放又有所回升。核态、积聚态及微粒总数随点火提前均逐渐升高,当燃料为纯汽油时,点火提前角为25°CA BTDC时的TPN是5°CA BTDC的2.7倍。对于当前范围过量空气系数的研究,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火焰发展期、火焰传播期逐渐延长,COVIMEP逐渐增大,甲醇比例的增大有助于缩短火焰发展期和提高燃烧稳定性,火焰传播期则呈现为先缩短又增长的趋势。随甲醇能量分数的增加,λ=1、λ=1.1时NOX排放先降后升,而当λ=1.2时NOX排放持续下降。核态微粒占据微粒排放的主导地位,过量空气系数增大使得核态、积聚态及微粒总数均迅速下降,λ=1.2时的微粒总数相较于λ=1时降低了约50%。甲醇含量高于60%的复合喷射可使得微粒降幅达95%以上。

王也[3](2020)在《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问题促使内燃机向清洁可再生能源方向加速发展。其中,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我国有较为广阔的前景。为了探究此类发动机的缸内燃烧过程,本文开展了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火焰的可视化实验,获取了该火焰的阴影法以及自然发光法图像。基于实验获取的火焰图像,本文研究了此类火焰的发展特征、局部火焰结构特征。此外,本文还开发了一套火焰图像处理算法对火焰的燃烧特征进行提取,最后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条件下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火焰燃烧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火焰中,着火区域主要出现在柴油较浓位置。随后,火焰在柴油路径上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向甲醇较浓区域的传播速度。当甲醇区域被引燃后,火焰开始偏离柴油喷油器轴线。从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局部区域图像中可以发现,在燃烧末期,仍有一部分甲醇较浓区域未完全燃烧。并且,未燃烧区域在柴油盲区的面积要明显大于柴油喷雾下游区域,这解释了相关整机实验中普遍出现的未燃碳氢化合物过量排放现象。柴油喷射压力变化主要影响到与甲醇喷雾的混合程度。在柴油以高压喷射的条件下,柴油在着火前与甲醇混合更充分,甲醇被引燃的时刻提前,但与此同时甲醇对引燃柴油的着火抑制作用也更强。随后,甲醇的燃烧加速了碳烟氧化过程,因此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火焰的空间积分亮度下降比直喷柴油火焰更快。由于柴油燃烧是产生碳烟的主要过程,在高压喷射柴油条件下火焰亮度总体下降。甲醇喷射压力对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甲醇与空气混合质量以及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这体现在高压喷射甲醇条件下甲醇区域被引燃后的火焰传播速度以及火焰分布。另外,甲醇喷射压力的变化还改变了着火区域气流运动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不同甲醇喷射压力下火焰初期偏离喷油器轴线的程度不同,此外这种变化也对滞燃期产生了一定影响。环境气体温度的提高总体上促进了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火焰的燃烧过程。随着温度提高,甲醇和柴油都取得更好的雾化特性,和更高的反应性,火焰滞燃期缩短。引燃后火焰在甲醇区域的传播速度加快,总体燃烧持续期缩短。当喷油器布置调整使得甲醇和柴油喷雾的交汇区域下移后,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火焰的滞燃期变化更加稳定具有规律性。引燃柴油在着火前受到甲醇的抑制作用变小,但是由于柴油着火前未与甲醇进行掺混,部分柴油火焰未能完全进入甲醇喷雾区域。与此同时,柴油着火后反应气迅速升温膨胀,密度相应减小的情况也有可能导致其受甲醇喷射诱发气流运动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秦超群,吴家正,吴继盛,林易,戴述礼,樊宏彪[4](2019)在《喷射压力对电热塞引燃甲醇发动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电热塞引燃式直喷甲醇发动机,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喷射压力对甲醇雾化、空燃混合、燃烧、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喷射压力使可燃混合气的均匀程度提高,而缸内平均温度和压力降低。火核形成于电热塞端部,火焰传播呈现出与柴油机和汽油机不同的规律。在高喷射压力下,处于靠近电热塞一端的燃烧室凹坑中的可燃混合气首先燃尽,而后火焰向外部传播。在排放物方面,喷射压力越大,膨胀行程中甲醛的含量越高,但排气中甲醛残余量越低,膨胀段甲醛与排气过程产生的甲醛相比可忽略不计。增大喷射压力有利于增加发动机的膨胀功,提高动力性,但喷射压力过高导致早燃,反而有损动力输出。

董鹏,牛耀文,郭世达[5](2019)在《我国甲醇汽车发展困境与出路》文中提出分析了甲醇汽车发展历程及推广政策,从国家政策、行业标准、产品结构、配套设施等方面阐述了甲醇汽车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局,最后从多方面提出了推动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陈杨[6](2018)在《基于非线性大涡模拟的甲醇发动机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醇发动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技术,为发动机节能减排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大涡模拟随着计算资源的发展也逐步开始应用于工程当中,在甲醇发动机的缸内模拟和喷雾燃烧模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发动机缸内数值模拟的复杂性和瞬时变化特性,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能够满足计算资源的要求同时准确捕捉物理化学场的瞬态变化;预混燃烧和喷雾燃烧作为两种主要的燃烧方式,在发动机中应用较为广泛,甲醇裂解气缸内预混燃烧和甲醇喷雾燃烧在本文中都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裂解气的缸内模拟是为了对汽油机进行改造,使其变为火花塞点火式甲醇发动机;对甲醇喷雾燃烧进行分析是为了对柴油机进行改造,使其变为压燃式甲醇发动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分析,选择不同化学反应机理同着火延迟时间的实验值进行对比,得出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度、压力、当量比等)同实验值的匹配程度,结果表明在Sandia机理在以N2为惰性气体、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同实验值匹配较好,同时该反应机理的组分和反应过程适中,能够满足计算资源的要求。发动机缸内燃烧模拟分析,在化学反应机理选定后,模拟在不同甲醇裂解率条件下发动机缸内燃烧的情况,分析不同的甲醇裂解率对缸压和尾气排放的影响,选择两组不同的裂解率(0%、30%)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在不同条件下(发动机转速、过量空气系数、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动力性和排放性的影响。甲醇喷雾仿真模拟分析,选择不同的大涡模拟模型单方程粘性模型、Smagorinsky模型、梯度结构模型,分析在不同模型下对喷雾贯穿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度结构模型能够准确捕捉在气液两相界面处动能的传递,在计算喷雾贯穿距时,梯度结构模型的模拟值同实验值匹配最好。甲醇喷雾燃烧过程分析,在建立准确的喷雾模型之后,模拟发动机缸内高温高压的环境使甲醇喷雾在缸内充分雾化蒸发后进行燃烧反应,结果表明液态拉格朗日粒子分布位置和速度具有随机性,不同模型条件下进行液态颗粒雾化分散及蒸发计算的结果不同,因此对气态甲醇的分布影响不同,特别是气体的湍动能差别较大,造成不同模型条件下气态甲醇同空气的混合程度不同。最后将准确的喷雾模型同压燃式发动机结合起来,进行缸压匹配并分析燃烧过程,分析结果后发现,在提前喷射(-140°CA)时甲醇和空气能够进行充分混合,近似为预混燃烧,有效的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并降低污染物排放。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小平[8](2017)在《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稀燃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立足我国“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国情,发展以煤基甲醇燃料并推广应用于车用发动机替代传统燃料是缓解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西南研究院提出的一种高压缩比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方案,为开发高效甲醇发动机提出了新思路,本文利用甲醇燃料的辛烷值高,抗爆性强,火焰传播速度快,稀燃极限宽的优点,在一台柴油机改装的高压缩比(ε=17.5)甲醇发动机上,提出了一种稀燃结合高压缩比的技术策略,探索高压缩比点燃式甲醇发动机的爆震燃烧机理,提升甲醇发动机经济性进而提高热效率,改善甲醇发动机排放性能,为实现甲醇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本文首先以试验样机的气道和燃烧室为原型,应用CFD建立计算模型,模拟了点燃式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情况,并从微观方面探索爆震机理并解释爆震形成的原因和部位,同时还研究了点火正时及EGR等运转因素对爆震的影响规律,为样机试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为了验证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在样机上开展了点火正时,EGR稀释及EGR温度,空气稀释对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爆震燃烧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一致,在低速大负荷运行工况下,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更容易发生爆震燃烧;采用较小的点火正时能有效抑制爆震燃烧,实现全工况范围稳定运行;利用EGR稀释燃烧和空气稀薄燃烧对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的爆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在试验样机上研究了空气、冷EGR及热EGR三种不同稀释工质,在均质稀燃条件下对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种稀释工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对比而言,空气稀释具有最好的经济性,热EGR次之;当稀释因子达到一定程度后,三种稀释工质均能实现NOx的超低排放。综合而言,热EGR在稀释因子为1.51.6的范围内能获得较好的be-NOx折中。为了降低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泵气损失,提高甲醇发动机热效率,同时降低高负荷时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的爆震倾向,本文提出了取消节气门,利用EGR控制甲醇发动机负荷的燃烧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EGR控制负荷不能实现发动机全工况范围内运行,最低运行负荷为36%左右(扭矩为55.5 N·m);且只有在62%负荷(扭矩为95 N·m)到100%负荷(扭矩为153.4 N·m)之间,利用EGR控制负荷燃烧方式才能获得较原机更好的经济性。因此,本文采用EGR与节气门协同控制负荷,研究了中、高负荷对甲醇发动机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EGR与节气门协同控制较原机和单独利用EGR控制负荷都有较好的经济性。为了实现全工况甲醇发动机的高效燃烧,本文在中、低负荷采用EGR和过量空气系数协同控制负荷方式,研究了其对甲醇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利用EGR和过量空气系数协同控制负荷试下,在25%负荷,甲醇发动机的热效率能达到34%,在20%EGR率和过量空气系数在1.41.6之间时,能同时获得较高的热效率和超低的NOx排放,实现甲醇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在不同负荷控制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高压缩比点燃式甲醇发动机上全工况范围高效清洁燃烧的负荷控制策略。即在中、低负荷工况,采用EGR协同过量空气系数控制稀燃获得相对较高的热效率;在较高负荷,采用EGR协同节气门稀释燃烧获得高的热效率和低NOx排放;在高负荷,采用EGR控制负荷稀释燃烧获得较高热效率和低NOx排放的清洁燃烧。这一控制策略为甲醇燃料在车用发动机上实现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拓展EGR控制负荷的运行范围,降低大EGR率时的燃烧循环变动,提高EGR容忍度,本文提出了EGR插管和螺旋隔板两种EGR分层方式。首先应用CFD软件研究了EGR压力及EGR通入时间对EGR在缸内的分布规律,从空气运动学上解释了其分层原理及分层效果。模拟研究表明:EGR全程通入时,单纯地提高EGR压力,两种方案均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层,分层梯度不到5%;合理选择EGR压力与通入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分层效果。采用插管分层时,EGR压力较高时,通入时间较长时,缸内平均EGR较高,但在燃烧室凹坑以上,形成中心EGR率较高,周围EGR率较低的分布;缩短通入时间,在凹坑以上,形成EGR率中心较低,周围较高的分布,燃烧室凹坑内EGR均未形成径向分层。采用螺旋隔板分层时,提高EGR压力,同时缩短EGR的通入时间,虽然会导致缸内平均EGR率有所降低,但分层效果更明显,浓度梯度增大;计算结果表明:当EGR压力为130kPa,在EGR通入时长为97°CA时,平均EGR率为40%,燃烧室凹坑以下最高的EGR率可达53%,燃烧室凹坑以上火花塞附近EGR浓度为23%,浓度梯度达到为30%左右。为了验证两种分层方案在实际发动机应用中的效果,对样机气道进行了改造,插管引导方式较容易实现,只需要对气道做简单改造;为了在试验样机上实现螺旋隔板分层,本文根据样机气道尺寸设计了螺旋隔板,采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单进气道改为双进气道的气道改造。并在试验样机上研究了插管分层和螺旋隔板分层对样机EGR容忍度的提升潜力。研究表明:两种分层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EGR的容忍度,提高甲醇发动机的稀燃极限;对比两种分层方式,螺旋隔板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及燃烧稳定性的改善效果更明显,且拓宽了甲醇发动机的稀燃极限。

王燕鹏[9](2016)在《电控汽油机燃用M100甲醇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醇既是一种化工产品,又可作为燃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发动机含氧替代燃料。甲醇的十六烷值较低,一般采用火花点火的方式在发动机上应用。根据甲醇与汽油理化性质的特点,将电控汽油机改装为M100甲醇发动机。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发动机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对M100甲醇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M100甲醇发动机低温起动困难,开展了烃类添加剂对发动机低温起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根据甲醇燃料的特点,对汽油机的燃料供给系统进行了改装,对传感器、控制单元、执行器等进行了选型和改造,建立了甲醇发动机标定的控制、通讯和台架测试系统。采用试验的方法,制取了充气效率、点火正时、配气正时等控制参数的脉谱图。采用试验的方法,测量了汽油机和M100甲醇发动机的外特性和负荷特性,对燃用不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经济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按外特性运行,转速低于2500r/min,甲醇发动机外特性转矩略低于汽油机,转速高于2500r/min,甲醇发动机的外特性转矩高于汽油机;2000r/min负荷特性表明,甲醇发动机当量燃料消耗率低于汽油机。依据车用发动机常用的城市道路行驶工况,选择发动机转速2500r/min、60%负荷工况点,采用试验的方法,测量了甲醇发动机转矩、燃料消耗量、排放物浓度随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正时的变化规律,以及提高压缩比后甲醇发动机的外特性和负荷特性,探讨了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对甲醇发动机动力、经济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空气从0.75增大到1.3,甲醇发动机转矩先增大后减小,当量燃料消耗率先降低后增加,NO排放呈单峰状曲线,HC、CO排放呈下降趋势;点火提前角从15.4°CA增大到34.5°CA,甲醇发动机转矩增大,当量燃料消耗率降低,NO排放增加约80%,点火提前角对HC、CO排放影响较小;压缩比从10.0提高到11.5,甲醇发动机按外特性运行,发动机转矩最高增大约6.4%;2000r/min负荷特性表明,压缩比为11.5时,发动机当量燃料消耗率降低约2%,有效热效率提高约1%。针对M100甲醇发动机低温起动困难的问题,提出向甲醇中添加异戊烷、石油醚、汽油和改变首循环燃料喷射量的措施,测量了环境温度分别为-20℃、-10℃、0℃时,使用不同添加剂对发动机低温起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温度下,分别向甲醇添加异戊烷、石油醚、汽油可以使发动机在4s内起动;添加石油醚,甲醇发动机在三种温度下的起动时间均最短。

陈昱锦[10](2014)在《用快速压缩—膨胀机研究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文中认为高压缩比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技术是实现纯甲醇燃料高效、清洁、大功率应用的重要手段。为探索高压缩比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高效燃烧及爆震抑制的有效途径,本课题使用快速压缩-膨胀机对高压缩比点燃式甲醇发动机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针对点火时刻、混合气浓度、压缩比、燃烧室形状、多火花塞点火等多个因素对甲醇燃烧过程和爆震现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作者首先以现有的快速压缩-膨胀机系统为基础,搭建了高压缩比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模拟试验平台。针对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的模拟研究,开发了试验平台电控和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符合CCP协议标准的上下位机监测标定软件。使用所建立的试验平台研究了点火时刻、混合气浓度、液压源压强、燃烧室形状、多火花塞点火等因素对甲醇燃烧过程和爆震现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气浓度越高,最佳点火时刻越推迟,甲醇燃料燃烧速率越快,略稀的混合气能够获得较佳的指示效率;随着压缩比的提高,发动机运行效率也会提高,但过高的压缩比增加了爆震倾向,较低的燃料浓度能够降低爆震发生的趋势,但是同时会降低指示效率;不同的燃烧室形状影响缸内混合气流动,从而影响了甲醇燃烧速率以及运行效率;双/多火花塞的使用能够提高甲醇燃烧速率和发动机指示效率,对爆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综合各个参数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通过采用优化的燃烧室形状和较高压缩比,并使用多火花塞稀燃以及合适的点火时刻来实现高效、无爆震的甲醇燃烧过程的方案。本项研究的结论,为高压缩比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实现高效燃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和手段,为高压缩比条件下的爆震抑制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在自由活塞发动机中,如何高效地利用甲醇燃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

二、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热塞辅助压燃甲醇发动机喷油参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动机燃用甲醇研究现状
        1.2.1 非甲醇单一燃料研究现状
        1.2.2 助燃法燃用纯甲醇
    1.3 项目来源及支持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平台搭建
    2.1 试验平台搭建
    2.2 燃烧测试系统介绍
    2.3 燃烧参数的基本定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油参数对甲醇燃烧特性的影响
    3.1 正交试验与 SPSS 软件
        3.1.1 正交试验介绍
        3.1.2 SPSS软件介绍
    3.2 试验方案及结果检验
        3.2.1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3.2.2 试验结果正态分布检验
    3.3 喷油参数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3.3.1 各喷油参数对燃烧始点的影响分析
        3.3.2 各喷油参数对最大压升率的影响分析
        3.3.3 各喷油参数对循环波动率的影响分析
        3.3.4 各喷油参数对最大缸压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醇预混式燃烧类型的试验研究
    4.1 多燃烧模式试验研究
        4.1.1 甲醇多燃烧模式燃烧特点
        4.1.2 预混比例对燃烧参数的影响
    4.2 喷射参数影响发动机性能的研究
        4.2.1 预喷正时影响发动机性能研究
        4.2.2 预喷脉宽影响发动机性能研究
        4.2.3 主喷正时影响发动机性能研究
        4.2.4 主喷脉宽影响发动机性能研究
        4.2.5 轨压影响发动机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喷策略影响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5.1 预喷脉宽配比影响燃烧的研究
        5.1.1 预喷配比对发动机动力性影响的研究
        5.1.2 预喷脉宽配比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5.2 预喷2正时影响燃烧的研究
        5.2.1 预喷2 正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5.2.2 预喷正时变化缸内压力特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复合喷射的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能源问题
        1.1.2 环境问题
    1.2 复合喷射技术
        1.2.1 复合喷射技术简介
        1.2.2 复合喷射技术研究
    1.3 甲醇燃料研究现状
        1.3.1 甲醇燃料特性
        1.3.2 甲醇在内燃机上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试验台架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台架介绍
    2.2 试验设备
        2.2.1 测功机与测控平台
        2.2.2 燃烧采集分析系统
        2.2.3 尾气分析仪
        2.2.4 颗粒物采样分析仪
        2.2.5 Lambda测试仪
        2.2.6 油耗仪
    2.3 电控平台
    2.4 试验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醇汽油在不同喷射模式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1 理论放热量分析
    3.2 不同工况下甲醇比例对复合喷射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工况下甲醇比例对扭矩的影响
        3.2.2 不同工况下甲醇比例对缸压峰值的影响
        3.2.3 不同工况下甲醇比例对最大放热率的影响
    3.3 不同工况下甲醇比例对复合喷射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工况下甲醇比例对常规气体排放的影响
        3.3.2 不同工况下甲醇比例对微粒排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点火正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甲醇汽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1 点火正时对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4.1.1 点火正时对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1.2 点火正时对甲醇汽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4.2 过量空气系数对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4.2.1 过量空气系数对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2.2 过量空气系数对甲醇汽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甲醇制备
        1.1.3 甲醇理化性质
    1.2 甲醇作为发动机燃料的发展历史
    1.3 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研究现状
        1.3.1 甲醇柴油双燃料压燃式发动机研究现状
        1.3.2 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可视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柴油引燃甲醇可视化实验布置
    2.1 定容弹系统
    2.2 燃料及燃料高压供给喷射系统
    2.3 可视化系统
        2.3.1 高速摄像机
        2.3.2 火焰自然发光成像系统
        2.3.3 火焰阴影法成像系统
    2.4 电控系统
    2.5 实验过程及控制参数
    2.6 本章小结
3 燃烧可视化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3.1 火焰图像预处理
    3.2 滞燃期
    3.3 火焰浮起长度
    3.4 火焰空间积分亮度
    3.5 本章小结
4 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火焰结构分析
    4.1 火焰的整体发展特征分析
    4.2 火焰的局部结构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火焰的燃烧特性分析
    5.1 柴油喷射压力对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燃烧特性影响分析
        5.1.1 柴油喷射压力对火焰总体变化的影响分析
        5.1.2 柴油喷射压力对火焰滞燃期的影响分析
        5.1.3 柴油喷射压力对火焰浮起长度的影响分析
        5.1.4 柴油喷射压力对火焰空间积分亮度的影响分析
    5.2 甲醇喷射压力对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燃烧特性影响分析
        5.2.1 甲醇喷射压力对火焰总体变化的影响分析
        5.2.2 甲醇喷射压力对火焰滞燃期的影响分析
        5.2.3 甲醇喷射压力对火焰浮起长度的影响分析
        5.2.4 甲醇喷射压力对火焰空间积分亮度的影响分析
    5.3 环境温度对柴油引燃甲醇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
        5.3.1 环境温度对火焰总体变化的影响分析
        5.3.2 环境温度对火焰滞燃期的影响分析
        5.3.3 环境温度对火焰浮起长度的影响分析
        5.3.4 环境温度对火焰空间积分亮度的影响分析
    5.4 喷油器布置对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燃烧特性影响分析
        5.4.1 喷油器布置对火焰总体变化的影响分析
        5.4.2 喷油器布置对火焰滞燃期的影响分析
        5.4.3 喷油器布置对火焰浮起长度的影响分析
        5.4.4 喷油器布置对火焰空间积分亮度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喷射压力对电热塞引燃甲醇发动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建立与验证
    1.1 计算模型建立
    1.2 初始边值条件
    1.3 计算模型验证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喷射压力对甲醇雾化的影响
    2.2 喷射压力对甲醇空气混合的影响
    2.3 喷射压力对甲醇燃烧及动力性的影响
    2.4 喷射压力对甲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3 结论

(5)我国甲醇汽车发展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甲醇汽车发展历程及推广政策
2 甲醇汽车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局
3 推动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4 结束语

(6)基于非线性大涡模拟的甲醇发动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甲醇的特点
    1.3 甲醇发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工作
2.数值模拟平台的搭建
    2.1 计算软件平台OpenFOAM
    2.2 大涡模拟概述
    2.3 大涡模拟数值模拟基本方程
    2.4 大涡模拟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2.5 大涡模拟在喷雾中的应用
    2.6 化学反应模块
    2.7 发动机缸内燃烧模块
    2.8 甲醇喷雾模块
    2.9 甲醇喷雾燃烧模块
    2.10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2.11 本章小结
3.不同反应机理分析对比
    3.1 反应机理的初步选择
    3.2 反应机理的验证
    3.3 反应机理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甲醇发动机性能分析
    4.1 甲醇裂解程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2 转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3 过量空气系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 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5 结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甲醇喷雾燃烧模拟计算
    5.1 不同喷雾模型的匹配
    5.2 不同网格精度对甲醇喷雾的影响
    5.3 甲醇喷雾燃烧计算
    5.4 不同模型条件对甲醇喷雾燃烧的影响
    5.5 甲醇喷雾预混燃烧
    5.6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8)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稀燃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醇燃料研究状况
        1.2.1 甲醇燃料理化性质
        1.2.2 甲醇在车用发动机的应用状况
    1.3 甲醇发动机的研究状况
        1.3.1 掺混燃烧
        1.3.2 纯甲醇(M100)燃料燃烧
        1.3.3 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
    1.4 稀释燃烧和稀薄燃烧
        1.4.1 EGR稀释燃烧
        1.4.2 空气稀薄燃烧
    1.5 EGR分层燃烧
    1.6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平台搭建
    2.1 模拟研究平台搭建
        2.1.1 模拟软件选择及模型建立
        2.1.2 模拟计算方案
        2.1.3 计算模型选择
        2.1.4 初始边界条件的选择
        2.1.5 模型验证
    2.2 试验研究平台搭建
        2.2.1 甲醇发动机结构改造
        2.2.2 发动机测控系统设计
        2.2.3 试验台架搭建
    2.3 基本参数定义
        2.3.1 稀燃表征参数
        2.3.2 燃烧参数
        2.3.3 爆震评价指标
        2.3.4 稀燃极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1 甲醇发动机的爆震燃烧仿真分析
        3.1.1 转速对甲醇发动机爆震燃烧的影响
        3.1.2 负荷对甲醇发动机爆震燃烧的影响
        3.1.3 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爆震燃烧的影响
        3.1.4 EGR对甲醇发动机爆震燃烧的影响
    3.2 甲醇发动机当量燃烧的爆震试验分析
    3.3 稀燃对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3.1 空气稀薄燃烧对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3.2 EGR稀释燃烧对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3.3 EGR温度对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4 稀燃耦合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4.1 空气稀薄燃烧耦合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4.2 EGR稀释燃烧耦合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的爆震抑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质稀燃对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1 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1.1 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1.2 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1.3 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4.2 空气稀燃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2.1 空气稀燃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2.2 空气稀燃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2.3 空气稀燃对甲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4.3 稀燃耦合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3.1 稀燃耦合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3.2 稀燃耦合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3.3 稀燃耦合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4.4 稀燃优化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1 稀燃优化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4.2 稀燃优化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4.3 稀燃优化点火正时对甲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4.5 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5.1 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5.2 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5.3 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4.6 热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6.1 热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6.2 热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6.3 热EGR稀释对甲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负荷控制方式的试验研究
    5.1 EGR控制负荷的探讨
        5.1.1 EGR运行范围的研究
        5.1.2 EGR控制负荷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5.1.3 EGR控制负荷方式对甲醇发动机经济性的影响
        5.1.4 EGR控制负荷方式对甲醇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
    5.2 EGR与节气门协同控制负荷
        5.2.1 EGR与节气门协同控制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5.2.2 EGR与节气门协同控制对甲醇发动机经济性的影响
        5.2.3 EGR与节气门协同控制对甲醇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
    5.3 EGR与过量空气系数协同控制负荷
        5.3.1 EGR与过量空气系数协同控制范围
        5.3.2 EGR与过量空气系数协同控制对甲醇发动机经济性的影响
        5.3.3 EGR与过量空气系数协同控制对甲醇发动机燃烧的影响
        5.3.4 EGR与过量空气系数协同控制对甲醇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稀燃容忍度提升的研究
    6.1 EGR插管分层的研究
        6.1.1 EGR压力对插管分层的模拟研究
        6.1.2 EGR通入时长对插管分层的模拟研究
        6.1.3 EGR插管分层的试验研究
    6.2 EGR螺旋隔板分层的研究
        6.2.1 EGR压力对螺旋隔板分层的模拟研究
        6.2.2 EGR通入时长对螺旋隔板分层的模拟研究
        6.2.3 EGR螺旋隔板分层的试验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研究内容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成果
致谢

(9)电控汽油机燃用M100甲醇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车用甲醇燃料
        1.2.1 甲醇燃料理化特性与特点
        1.2.2 甲醇燃料应用存在的问题
    1.3 甲醇在汽车上的应用及研究
        1.3.1 甲醇燃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1.3.2 甲醇燃料发动机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甲醇发动机的改装及电控系统标定
    2.1 燃料供给系统的改装
    2.2 甲醇发动机电控系统
        2.2.1 电控系统的传感器
        2.2.2 电控系统的控制单元
    2.3 甲醇发动机标定系统
        2.3.1 标定系统功能及标定软件
        2.3.3 台架测试系统
    2.4 基本脉谱图的标定
        2.4.1 充气效率
        2.4.2 基本喷醇量
        2.4.3 基本点火提前角
        2.4.4 可变进气正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醇发动机性能试验研究
    3.1 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3.1.1 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因素
        3.1.2 燃料经济性评价指标
    3.2 试验方案
    3.3 与原汽油机性能对比
        3.3.1 动力性能对比
        3.3.2 经济性能对比
    3.4 运转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4.1 过量空气系数
        3.4.2 点火提前角
    3.5 压缩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5.1 提高压缩比的方案
        3.5.2 动力性及经济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醇发动机低温起动试验研究
    4.1 影响低温起动的因素
        4.1.1 环境温度
        4.1.2 点火时刻及点火能量
        4.1.3 燃料的蒸发性能
    4.2 改进措施及试验方案
        4.2.1 低温起动改善措施
        4.2.2 试验设备及方案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起动时间
        4.3.2 瞬时转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用快速压缩—膨胀机研究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车用发动机代用燃料
    1.3 甲醇燃料在发动机中的应用
        1.3.1 甲醇物化特性及应用中的特点
        1.3.2 发动机应用甲醇燃料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3.3 高压缩比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1.4 快速压缩-膨胀机在内燃机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1.4.1 内燃机模拟试验设备
        1.4.2 快速压缩-膨胀机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压缩比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模拟试验平台的建立
    2.1 快速压缩-膨胀机
    2.2 试验系统的组成
        2.2.1 液压驱动系统
        2.2.2 活塞组、燃烧室与加热系统
        2.2.3 电控及数据采集系统
    2.3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平台电控及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开发
    3.1 电控及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和原理
    3.2 系统硬件的组成
    3.3 控制策略及软件开发
    3.4 通讯软件的开发
        3.4.1 上位机通讯软件功能介绍
        3.4.2 CCP/XCP协议简介
        3.4.3 符合CCP/XCP协议的消息格式
        3.4.4 通讯系统开发的总体设计
        3.4.5 上位机监测标定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3.4.6 上下位机中CCP/XCP驱动的设计
        3.4.7 使用串口通讯的通讯软件开发实现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数据和分析
    4.1 试验边界条件的控制
        4.1.1 燃料量的计算
        4.1.2 点火时刻的控制
        4.1.3 其他条件的控制
    4.2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4.2.1 位移和缸压数据的处理和修正
        4.2.2 燃烧放热率和燃料累积放热率的计算
        4.2.3 爆震工况的判定
        4.2.4 示功图的绘制和指示效率的计算
    4.3 压缩比的影响因素
    4.4 点火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4.5 液压源压强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4.6 燃料浓度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4.7 燃烧室形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4.8 双/多火花塞同时点火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热塞辅助压燃甲醇发动机喷油参数试验研究[D]. 巩少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复合喷射的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试验研究[D]. 王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3]柴油引燃直喷甲醇的实验研究[D]. 王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喷射压力对电热塞引燃甲醇发动机的影响研究[J]. 秦超群,吴家正,吴继盛,林易,戴述礼,樊宏彪. 车用发动机, 2019(04)
  • [5]我国甲醇汽车发展困境与出路[J]. 董鹏,牛耀文,郭世达. 客车技术, 2019(02)
  • [6]基于非线性大涡模拟的甲醇发动机仿真研究[D]. 陈杨.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8]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稀燃特性的研究[D]. 李小平. 吉林大学, 2017(12)
  • [9]电控汽油机燃用M100甲醇的试验研究[D]. 王燕鹏. 江苏大学, 2016(11)
  • [10]用快速压缩—膨胀机研究火花点燃式甲醇发动机的燃烧过程[D]. 陈昱锦. 天津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