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多抗、高显性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

优质、多抗、高显性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

一、优质、多抗、高优势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军,董永梅,李有忠,赵曾强,孙国清,谢宗铭[1](2019)在《新疆杂交棉育种及推广示范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棉区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棉区,近年来,该棉区选育的60多个常规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不显着,出现徘徊现象,常规品种的增产幅度已经进入瓶颈期,利用常规种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杂交棉能够集中2亲本的优势,可将高产、优质和抗病三者结合,且组合选配周期短,能较快地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对于新疆棉花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疆棉区开展杂交棉的育种、栽培示范以及推广应用研究对于提高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鉴于此,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深入新疆地方和团场连队调研数据,归纳总结新疆杂交棉育种、推广应用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新疆杂交棉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王晓辉[2](2012)在《杂交棉的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原棉生产国,常年植棉面积536万hm2,总产600万t左右。棉花不仅是我国1亿多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关系到近2000万纺织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及棉纺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尽管棉花产量大幅增加,但仍需要进口约40%的原棉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棉花自给率在60%左右。所以,国内棉花生产存在较大的供给压力。本研究以杂交棉为分析对象,紧扣杂交棉在我国的创制与发展,经验与教训,分析杂交棉对提高棉花单产的优势,针对我国杂交棉市场推广的有关问题,结合我国未来棉花产业发展方向提出杂交棉的发展思路。通过对国内外杂交棉种的推广分析,认为对杂交棉种的需求不断增大,大力发展杂交棉能提高棉花产量。从制种角度来看,杂交棉种的制种方法也决定杂交棉推广的力度。由于杂种优势利用在理论上是局限于杂种F1代的,因为F2代会产生性状分离,造成产量下降、降低品质。目前杂交组合的选育主要依赖于育种家的经验,来配制大量组合然后筛选获得。众多杂交棉品种产量间没有显着差异,同质化现象突出。由于育种者不注重亲本的提纯复壮,造成生产上利用的组合退化严重。杂交棉良种良法不配套,密度过稀靠增施化肥增大棉株个体,造成棉花生产投入过大;稀植补偿能力降低,受自然灾害影响,易造成单株桃减少,从而导致棉花大幅度减产。棉种公司的规模大相径庭导致棉种市场的不稳定,生产制种也受到很大影响。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多乱杂的根源在于生产上的棉花品种繁多。这为中国杂交棉的飞速发展设定了阻碍。本文通过探讨分析得出:1..雄性不育(三系法)制种是显着降低制种成本的手段,制种易,成本能降低(40%-50%),易保持纯度。难点是配组较难,对亲本有限制。2.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单产。盲目追求稀植,大铃,导致产量因素不协调,产量难突破。3.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促进杂种优势的不断发展,优异种质的发掘,是杂交种超强优势发展的关键。4.加大杂交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科研单位的利益,增强我国棉花杂交种的创新能力。5.人为掺假是造成棉花杂交种种子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田一秀[3](2012)在《显性低酚杂交棉的杂种优势及营养成分分析》文中指出显性低酚棉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无腺体性状,其应用于生产比双隐性无腺体基因具有更大的优越性:1)在杂交分离群体中识别容易,可以减少分离群体的样本容量,缩短该性状转移到不同背景中所需的世代数,加快育种进程;2)可防止隐性无腺体品系在大田生产中由于与有腺体棉的天然异交所造成的种子品质污染;3)在杂交制种中可作为标记性状——以显性无腺体的亲本作父本,F1幼苗凡是无腺体的必是杂交种,若是有腺体,则为假杂种,在苗期即可剔除。本研究采用以显性低酚棉为父本培育的显性低酚杂交棉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产量优势、棉酚、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含量的测定以及SSR分子标记检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将显性低酚杂交组合“苏杂501”、“苏杂502”与大面积推广品种“苏杂6号”做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两个低酚杂交棉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两个杂交棉组合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和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苏杂501”籽、皮棉产量比中亲值分别增产12.69%、12.57%;“苏杂502”籽、皮棉产量比中亲值分别增产21.41%、18.54%。“苏杂502”具有正向竞争优势,其籽、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苏杂6号增产3.41%、0.11%;“苏杂501”表现一定的负向竞争优势,籽、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减产1.02%、4.72%。检测2个显性低酚杂交组合的抗病虫特性,结果显示:“苏杂501”和“苏杂502”的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25.9、24.7,均表现为耐病;对棉铃虫的平均抗性值分别为2.50、3.42,均达抗级水平。2、不同品种间棉籽棉酚含量有显着差异,同一品种去油前后,棉籽棉酚含量也有显着差异。去油后“苏杂501”、“苏杂502”的棉酚含量分别为30.42mg/kg.39.34mg/kg;2个组合F2的棉酚含量分别373.22mg/kg、367.92mg/kg,均在安全饲用指标范围之内,显示出显性低酚杂交棉棉籽蛋白在饲料应用上的巨大潜力。3、测定“苏杂501”和“苏杂502”及其亲本和F2代的棉籽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有酚棉棉籽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低酚棉品种。棉籽中脂肪含量较高,在27%-29%之间。测定“苏杂501”和“苏杂502”及其亲本和F2代的棉籽氨基酸含量,共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它们是: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棉籽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平均为8.361g/100g。另外,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也较高,平均为5.2g/100g和1.64g/100g。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低酚棉籽与有酚棉籽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显性低酚杂交棉F1、F2棉籽中各氨基酸组分也没有明显差异。4、“苏杂501”和“苏杂502”枝叶的棉酚含量均较低,不到300mg/kg,低于安全饲用标准400mg/kg.“苏杂501”和“苏杂502”棉叶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从棉花枝叶棉酚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看出,在棉花生长后期,枝叶中的棉酚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5、在249对SSR引物中筛选到一对引物MH0454,绘制了显性低酚杂交棉的分子指纹图谱。利用该引物既可将显性低酚杂交棉与父本、母本区分开来,也可将显性低酚杂交棉与常规显性低酚棉区分开来,从而为鉴别真假低酚杂交棉提供依据。

杨卫韵[4](2012)在《抗虫杂交棉浙杂14配套高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栽培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于2004~2006年在浙江省进行多点试验,对影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浙杂14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措施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浙杂14施用N、P、K复合肥的效果显着优于尿素。在杭州地区的施肥量以每公顷纯氮225kg的复合肥,应采用2/3苗肥和1/3花铃肥的比例,人工施用宜采用穴施盖土技术,机械操作应采用沟施盖土技术。2.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水平下的产量表现,得到皮棉单产与种植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合非线性方程,其中金华试点的非线性方程为Y=11213.745×e0.2566X(r=0.9190);海盐试点的非线性方程为Y=11242.552xe0.2575X(r=0.9270)。在浙中棉区适宜种植密度为2.929万株.hm-2,浙北棉区为4.123万株.hm-2,上述密度种植可期望得到最佳的皮棉产量。另外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有效地改善原棉的纤维品质。3.通过不同水平缩节胺对棉产量、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显示,喷施缩节胺可明显改善农艺性状,并改善其纤维品质,特别是纤维的比强度。当田间喷施45g/hm2缩节胺时,可显着地提高其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4.叶面喷施氮肥能显着提高浙杂14的皮棉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增产作用主要通过有效结铃数的增加来实现。叶面肥喷施数量和次数应根据田间植株生长情况而定,浙杂14一般宜喷2次叶面肥。

童旭宏[5](2011)在《抗草甘膦棉花突变体R1098的选育及其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草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危害之一。人工除草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原始而有效的除草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传统低效率的除草方式显然不适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广谱除草剂能有效得去除一年生及多年生深根恶性杂草,在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它在去除杂草的同时也会伤害到作物,培育抗草甘膦作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国是草甘膦生产和使用大国,抗草甘膦棉花品种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潜力。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棉花品种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核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并结合体细胞定向筛选,育成了高抗草甘膦的棉花种质系-R1098。本文对R1098的选育、抗性、遗传特点和抗性机理以及其在杂交棉制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抗草甘膦种质的选育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草甘膦棉花突变体选育本研究采用体细胞连续定向筛选,结合核诱变育种技术,获得了非转基因抗草甘膦突变体R1098。将珂字棉312胚性愈伤组织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转移至草甘膦筛选培养基上,经过逐级筛选,最终愈伤组织可以在含20 mM草甘膦浓度的培养基上出愈,并获得了稳定的抗草甘膦种质系一R1098。2、R1098的抗性表现及其抗性遗传通过抗性鉴定R1098植株可以抗1.48 kg ae ha-1(田间除草推荐用量)浓度的草甘膦且抗性稳定。R1098霜前皮棉产量与苏棉12号相当,纤维品质优良,对枯萎病、黄萎病具有一定抗性,是一优异的棉花种质资源。遗传试验结果表明,R1098的抗草甘膦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无细胞质效应。3、R1098的草甘膦抗性生理机理根据剂量响应试验,R1098草甘膦抗性是其遗传背景材料珂字棉312的71倍。莽草酸含量的检测是用来快速鉴定植物草甘膦抗性的有效的方法。试验发现1.50 kg ae ha-1浓度的草甘膦处理后5天,珂字棉312中莽草酸含量要比R1098中含量高13.1倍。研究还发现草甘膦可以显着提高R1098和珂字棉312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然而在相同浓度草甘膦处理后,珂字棉312 GSTs活性要高于R1098中GSTs活性,表明草甘膦可能造成植株体内氧化胁迫,而R1098对草甘膦有抗性所以所受损失小于珂字棉312,因此体内GSTs活性也低于珂字棉312GSTs活性。4、R1098的抗草甘膦基因的克隆本研究从R1098中克隆到两个不同的EPSPS基因序列,EPSPS-1和EPSPS-2。两者开放阅读框内碱基序列相似度达97.7%。与其它植物EPSPS氨基酸序列相比对,其氨基酸序列序列相似度大于83%。通过比对R1098与珂字棉312 EPSPS-1基因序列发现,R1098在EPSPS-1基因序列的1216位点上插入一个丙氨酸使得原本缺失一段氨基酸序列的EPSPS-1基因得以正常翻译成完整的蛋白质。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表明,草甘膦可以诱导R1098 EPSPS基因表达量的显着升高。基因的突变、EPSPS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R1098对草甘膦抗性的分子机理。5、R1098在杂交棉纯度控制中的应用价值由于R1098的草甘膦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用R1098作父本与一般陆地棉杂交,其F1仍具草甘膦抗性,可以用于棉花杂交种的纯度鉴定和假杂种的自动清除。本研究以抗草甘膦陆地棉突变体(R1098)为父本,通过广泛地测交筛选获得高优势的抗草甘膦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对河南、安徽和浙江三个制种点6批次的浙杂14杂交棉种子分别进行发芽试验和苗床试验,采用10%的草甘膦进行纯度鉴定,不同纯度杂交棉种子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杂交棉的皮棉产量与其种子纯度呈负相关,用草甘膦去除假杂种后,可显着增加皮棉产量,并对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和纤维比强度有明显改良作用。

吴寿明[6](2010)在《转基因抗虫棉单交种、三交种的优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12个转基因抗虫杂交三交种、9个单交种的F1及2个F2为材料,对它们的产量、纤维品质、抗虫性等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及对F1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21个杂交组合各性状的差异较大;单铃重等10个性状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或极显着性差异。和对照TD-5相比,各杂交组合的平均表现在:衣指、衣分、株高、单铃重、籽指、皮棉产量等性状都低于对照。三交种与其亲本的比较,结果表明,部分三交组合的产量与其亲本单交种存在显着性差异;(4007*IR3)*ER7、ER8*Z905表现出较高的籽棉、皮棉产量,说明配制出与单交种产量水平的三交种是有可能的。2.在纤维品质方面,三交组合与单交组合的平均表现不存在差异,12个三交组合中,纤维长度均值为27.97mm、整齐度85.17%、马克隆值5.40ug/in、伸长率6.24%、比强度28.32cN/tex;而9个单交组合纤维长度均值为27.91mm、整齐度84.32%、马克隆值5.30ug/in、伸长率6.19%、比强度28.31cN/tex,三交种和单交种的各项品质指标比较接近。三交种与其亲本的品质比较,结果表明,大多数组合的品质都优于其亲本单交种,只有少数组合比亲本差,说明配制三交组合,比较容易得出品质优良的组合,品质好的亲本更易配出优良的组合。3.分析的两个材料F2中,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的变异很大;各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上,三交种的分离要比单交中严重。4.对21个抗虫杂交组合与感虫对照ER7进行比较发现,各个杂种F1的棉铃虫危害程度较ER7明显减轻,多表现为高抗或中抗。F2抗性上,三交种(ER8*Z905)*ER9表现为中抗,而单交种ER9*3047-2-001表现为高抗。5.在杂种优势分析中,许多杂交组合产量的竞争优势表现值都是负值,只有(4007*IR3)*ER7和ER8*Z905组合的为正值。在单株结铃数,籽指上很多组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只有少数组合优势不强;在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指、衣指,衣分上的中亲优势也很明显。转Bt基因杂交棉具有较大的产量优势,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结铃数的增加较大,其次是单铃重,衣分优势最小。6.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4007*IR3、ER8、119和Z905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好;B11*4-6、ER8、Z905在纤维品质性状方面的一般配合力较好;杂交组合(B11*4-6)*ER9、(B11*4-6)*3047-2-001、(ER8*Z905)*ER9、(ER8*Z905)*3047-2-001、(4007*IR3)*ER7、ER9*119、ER8*Z905和B11*4-6在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面表现较好,其中组合(4007*IR3)*ER7、ER8*Z905是较为理想的组合。纤维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不明显,三交组合(B11*4-6)*ER9和(ER8*Z905)*3047-2-001,单交组合ER7*119和4007*IR3在纤维品质特殊配合力方面表现相对较优。

曹雯梅[7](2010)在《高产杂交棉数量性状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河南省2007~2009年杂交棉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品系)为材料,首先分析了杂交棉育种的发展态势(即育种方向)及各性状的变异程度,其次采用表型相关、典型相关、通径分析、最优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了杂交棉各性状间的关系,以期为高优势组合的组配及筛选提供有益的指导,为杂交棉高产、高效栽培的主攻方向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1.杂交棉发展趋势为:生育期略有延长,株高、果枝数、第一果枝着生节位、籽指等形态性状是增加趋势,抗病性则是降低;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铃数增幅最大,衣分总体水平较高,但表现降低趋势,产量水平在提高;棉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整齐度、反射率、纺纱均匀指数匀呈提高趋势,马克隆值在5.0以上,是纤维变粗的不良变化。2.性状变异性分析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结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铃重和衣分。棉花的生育形态性状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尤其是生育期变异系数仅为2.41%。而抗病性状中的枯萎病指和黄萎病指的变异系数均较大,枯萎病指变异系数最大,为66.30%。品质性状的变异程度均较小,从大到小依次为:黄度>纺纱指数>麦克隆值>比强度>纤维长度>伸长率>反射率>整齐度。3.表型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总作用都最大,其次是衣分和铃重。生育形态性状中,各性状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生育期(0.615**)>果枝数(0.601**)>第一果枝着生节位(-0.459*)>株高(0.391)>籽指(-0.137),产量构成三因素间均成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以单株铃数与衣分(0.544**)相关最密切,铃重与单株有效铃数及衣分相关均不显着;单株有效铃数与生育期(0.602**)、株高、果枝数呈较大程度的正相关,与第一果枝着生部位(-0.427**)成显着的负相关;单铃重与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着生部位呈较小的负相关。纤维品质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伸长率(-0.77**)>比强度(-0.370)>长度(-0.360)>纺纱指数(-0.310)>整齐度籽指(0.220)及马克隆值(0.220),即大多为较大的负相关。4.皮棉产量与4组性状的相关程度依次为:产量构成因素(0.8729**)、品质性状组(0.8119*)、形态性状组(0.7527*),与抗病性状组典型相关不显着。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组的相关主要是由于单株有效铃数与产量的关联引起的,产量与形态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果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引起的,产量与品质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伸长率与产量的关联引起的。生育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极显着,且二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单株有效铃与籽指间的负向关联和衣分与生育期间的正相关联引起的;品质性状与生育形态性状的相关极显着,且二组间的相关主要由整齐度与株高;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极显着,且二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单株有效铃数与纺纱指数间关联引起的;抗病性状组与产量性状组、形态性状组间的相关均不显着。5.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最优回归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果枝数关系最密切,其数量预测方程为:Y=13.05+0.51X1+1.15X3+1.73X76.主成分表明:棉花数量性状的主成分比较突出,主成分m只需取5,就已使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3.02%,即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在17个特征根中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3.02%,能基本反映杂交棉的全部特征。依特征向量绝对值大小选出如下:单株有效铃数(0.3470)、皮棉产量(0.3141)、伸长率(-0.3102)、生育期(0.3081)、果枝数(0.2945)。

李红[8](2008)在《抗虫棉杂交种主要性状遗传效应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本试验利用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做母本,6个非抗虫棉花品种(系)做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设计),配制30个杂交组合,研究抗虫棉杂交种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并根据数量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亲本、不同性状配合力及各性状遗传效应和相关性,在研究杂种F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组合研究F2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和变异系数,探讨抗虫棉杂交种F2代的利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优势分析抗虫棉杂交种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F1代在单株皮棉产量和株铃数上的优势最大,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92.30%和45.67%,平均竞争优势分别为16.88%和15.97%;在纤维品质方面,2.5%跨长、比强度和整齐度的平均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为正,平均优势分别为3.51%和1.09%、1.67%和0.83%、0.62%和1.11%。2配合力分析不同的抗虫棉亲本和非抗虫棉亲本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很大,具有抗虫基因的母本中41、D17和非抗虫棉父本百农527、HN68在主要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很高,都是比较理想的亲本。在产量性状方面表现较好的组合有A1B4、A2B5、A2B6、A4B1和A4B6等,在主要的品质性状上组合A1B1、A1B2、A1B5、A2B1、A2B4、A3B6、和A5B2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3遗传效应分析抗虫杂交棉产量和品质性状主要是加性遗传,个别性状伴随一定的显性效应,同时受到环境的一定影响;产量性状中衣分和籽指的遗传力较高,品质性状(除整齐度外)的遗传力都较高,说明这些性状的表现型变异大部分是遗传变异,且加性作用较大,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遗传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都较小。4性状相关性分析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和衣分的遗传相关系数都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分别为0.448和0.514。铃数、铃重和衣分三者之间呈正相关,通过亲本选配,这三个性状可以同步提高;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绒长与比强度、整齐度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且与整齐度的达极显着水平,与马克隆值为负相关,因此,棉纤维绒长的提高会伴随比强度、整齐度和马克隆值的改进。5 F2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2代一些组合在主要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一定的中亲优势和超过杂种一代的优势。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杂种F2代在纤维品质和一些主要的产量性状方面变异不大,可以通过选择优势较强的杂种一代组合来利用二代。6棕色棉研究利用棕色棉杂交组合在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具有一定的正向中亲优势,且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随着纤维颜色的加深而降低,中间色的棉花与白色棉在主要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差异不显着,因此可以通过利用白色棉和棕色棉杂交来提高棕色棉的产量和纤维品质。

胡德玉,成云峰,孙玉平[9](2008)在《湖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湖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的成就,提出了要重视优良种质的创新与利用,加大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力度以及扩大其利用途径等措施,认为加强湖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高敏[10](2007)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4个高产、优质、抗病或抗虫的新品种(系)为母本,4个高产、优质、抗虫的新品种(系)为父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了16个F1组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重复,进行了比较试验。研究各参试材料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农艺性状、抗病虫性等的杂种优势表现;同时分析了各重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遗传力与遗传方差、配合力分析。通过试验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 F1代杂交棉的子棉产量中有9个组合比对照鄂杂棉12表现增产,增产幅度为1.27%~9.96%;有8个组合的皮棉产量高于对照,变幅在0.98%~6.535%之间,其中5号(C19×科抗312)、6号(鄂棉24×R808)、10(C19×R808)、11号(华2003×鲁1138)、12号(华2018×科抗312)、13号(鄂棉24×绿盾2号)组合的皮棉、子棉产量都极显着高于对照。(2) F1代杂交棉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其衣分只有13号(鄂棉24×绿盾2号)杂交组合的衣分与对照鄂杂棉12相比具有竞争优势,其他杂交组合的衣分都低于对照;16个组合的单铃重都具有竞争优势,1号杂交组合(C19×绿盾2号)的单铃重最大;有13个组合的单株成铃数高于对照鄂杂棉12,其中1号杂交组合(C19×绿盾2号)的单株成铃数最多。(3)试验杂交组合F1的纤维品质,其纤维长度在25.093mm~27.473mm,16个组合的纤维长度都具有杂种优势;整齐度为82.3%~84.166%,有4个组合的整齐度具有杂种优势;16个组合的纤维伸长率都不具有杂种优势,对照鄂杂棉12的纤维伸长率最高;断裂比强度为23.618cN/tex~27.21133cN/tex,16种组合的比强度都具有杂种优势:所有材料的马克隆值都偏高,为5.29~6.046,其中组合15号(华2018×鲁1138),2号(华2003×绿盾2号),3号(鄂棉24×鲁1138),5号(C19×科抗312)纤维品质比较好。(4)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试验杂交组合F1的株高,有8个杂交组合在7月15、8月15、9月15均具有竞争优势,其中1号、10号株高明显的高于对照鄂杂棉12;结铃率在7月15号只有14号杂交组合(C19×鲁1138)具有杂种优势,8月15号14个杂交组合具有竞争优势,9月15号有13个杂交组合具有竞争优势。(5)试验杂交组合F1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枯萎病的抗性鉴定以(鄂棉18)为对照,15杂交组合(华2018×鲁1138),16号杂交组合(华2003×R808),17号杂交组合(华2018×R808),10号杂交组合(C19×R808),12号杂交组合(华2018×科抗312)五个杂交组合具有抗;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其中以(冀棉11)为对照15号杂交组合(华2018×鲁1138),16杂交组合(华2003×R808),17杂交组合(华2018×R808)3个杂交组合具有抗性级别。(6)遗传方差和遗传力估计,棉花纤维品质五大指标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主要是受加性效应影响,受环境影响比较小,遗传力比较高,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单铃重、衣指、子指、衣分、子棉总产环境方差很小,单铃重、衣指、子指、衣分、子棉总产加方差比较高,主要是受加性效应影响。棉花农艺性状受环境影响比较大。(7)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母本C19在纤维品质方面,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伸长率、在产量性状单铃重、衣指、衣分、子棉总产、子指,在农艺性状开花期7月15、花蕾期8月15、铃期9月15的株高、结铃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较好。华2018×鲁1138组合的五种纤维品质指标都比较好。(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呈负相关,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呈显着正相关;单铃重与子棉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单铃重与皮棉产量相关;马克隆值与纤维长度、纤维伸长率、强度呈负相关。

二、优质、多抗、高优势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多抗、高优势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杂交棉育种及推广示范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杂交棉栽培示范研究现状
2 新疆杂交棉育种研究进展
3 新疆杂交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4 新疆杂交棉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4.1 杂交棉制种成本高
    4.2 缺少广适应性杂交棉品种
    4.3 缺少适合杂交棉生产的成熟配套技术
5 新疆杂交棉的发展前景展望

(2)杂交棉的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棉花市场供求分析
        1.4.1 世界棉花生产与供需概况
        1.4.2 我国棉花生产和供需状况
    1.5 国内外棉花生产问题分析
        1.5.1 国际棉花生产
        1.5.2 国内棉花生产
    1.6 国内外棉花育种技术发展
        1.6.1 国外棉花育种技术发展
        1.6.2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发展
    1.7 棉花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7.1 发展棉花生产是棉花产业安全的保障
        1.7.2 棉花产业发展是解决劳动力就业,加速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1.7.3 棉花生产技术发展有助于增加我国外汇储备量
        1.7.4 推进我国棉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杂交棉的发展分析
    2.1 杂交棉的历史和发展
        2.1.1 杂交棉的概念
        2.1.2 世界杂交棉技术的发展
    2.2 我国棉花杂交种的发展
    2.3 杂交棉对棉花生产的贡献
        2.3.1 杂交棉推广概况
    2.4 杂交棉的特性分析
        2.4.1 杂种优势背景
        2.4.2 我国棉花杂交种制种技术
        2.4.3 棉花杂种优势机理
        2.4.4 杂交棉生育特性
第三章 杂交棉存在问题分析
    3.1 我国棉种市场分析
    3.2 杂交棉优势利用问题分析
        3.2.1 杂交种的优势未充分利用
        3.2.2 杂交棉密度过稀
        3.2.3 杂交棉市场管理分析
        3.2.4 杂交棉产业化条件水平制约其发展
第四章 杂交棉的发展策略
    4.1 杂交棉科技发展
        4.1.1 转基因是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
        4.1.2 杂交棉高产栽培理论
    4.2 杂交棉未来发展策略
        4.2.1 政策分析
        4.2.2 国家储备棉收储
        4.2.3 技术分析
        4.2.4 生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显性低酚杂交棉的杂种优势及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低酚棉研究动态
        1、低酚棉研究概况
        2、我国低酚棉育种进展
        2.1 隐性低酚棉育种三阶段
        2.2 单显性基因低酚棉研究
        2.3 种子无腺体、植株有腺体棉花的研究
        3、低酚棉无腺体性状的质量与数量性状遗传
        3.1 棉酚腺体及棉酚含量
        3.2 棉籽无腺体性状的遗传
        3.3 棉籽腺体延缓形成特性的遗传
        3.4 低酚棉腺体数量性状遗传规律
        4、低酚棉腺体和棉酚的分子遗传
        5、无腺体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
        5.1 作为杂交制种的标记性状
        5.2 选育转基因抗虫低酚棉新品种
    二、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1、棉花杂种优势的基本表现
        2、国内外棉花杂种优势研究现状
        3、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
        3.1 经典假说及其佐证
        3.2 基因组的杂合性与杂种优势
        4、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实践
        4.1 人工去雄制种
        4.2 不育系制种
        4.3 化学杀雄制种
        4.4 特异新种质的挖掘利用
    三、低酚棉的综合利用
        1、食品利用
        2、饲料利用
        3、医药与其他利用
    四、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低酚棉的杂种优势研究
    一、低酚棉性状的质量遗传规律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二、2个显性低酚杂交棉组合的产量特征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三、两个显性低酚杂交棉的抗病虫特性分析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抗黄萎病检测
        1.2 生物抗虫性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 对抗黄萎病的抗性表现
        2.2 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
第三章 显性低酚杂交棉营养成分分析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棉籽中棉酚含量的测定
        1.2.2 棉籽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1.2.3 棉籽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1.2.4 棉籽中脂肪含量测定
        1.2.5 枝叶中棉酚含量的测定
        1.2.6 棉叶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棉籽棉酚含量
        2.2 棉籽蛋白质含量
        2.3 棉籽氨基酸含量
        2.4 棉籽脂肪含量
        2.5 枝叶棉酚含量
        2.6 棉叶蛋白质含量
第四章 显性低酚杂交棉指纹图谱的绘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特征引物筛选
        2.2 指纹图谱的构建
第五章 讨论
    1、SSR技术与品种鉴定
    2、低酚杂交棉棉籽产品的综合利用价值
    3、枝叶棉酚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可能原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抗虫杂交棉浙杂14配套高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我国棉花育种概况
    1.2 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的育成和推广
    1.3 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品种的育成和推广
    1.4 浙杂14棉花新品种的育成和研究
    1.5 转基因抗虫棉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浙杂14施肥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水平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方法的效果分析
        2.3 不同施肥比例的效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浙杂14的种植密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调查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2 纤维品质
    3 讨论
第四章 浙杂14化控效果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1.2.2 酶活性测定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农艺性状
        2.2 叶绿素含量与库源分配
        2.3 SOD和CAT活性
        2.4 纤维品质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叶面追肥对浙杂14的增产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试验设计
        1.2.2 田间取样和调查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性状
        2.2 纤维品质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5)抗草甘膦棉花突变体R1098的选育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草甘膦的性质及生产使用简况
    1.3 草甘膦作用机理
    1.4 草甘膦抗性的来源
        1.4.1 提高EPSPS活性产生的草甘膦抗性
        1.4.2 EPSPS基因点突变产生的草甘膦抗性
        1.4.3 草甘膦代谢酶相关基因研究
    1.5 抗草甘麟作物的创制与应用
    1.6 草甘膦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6.1 抗性杂草问题
        1.6.2 草甘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6.3 抗性作物杂草
        1.6.4 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1.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棉花抗草甘膦突变体创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草甘膦棉花突变体的筛选
        2.1.1 草甘膦对棉花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1.2 抗草甘膦细胞系的鉴定
        2.1.3 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的再生
        2.2 R1098的特征特性与农艺性状表现
    3 讨论
第三章 R1098草甘膦抗性的遗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1098的草甘膦抗性鉴定
        2.2 R1098成株期抗性表现
        2.3 草甘膦抗性的遗传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R1098抗草甘膦性状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甘膦处理对R1098的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2.2 草甘膦处理对R1098体内POD活性的影响
        2.3 草甘膦处理对R1098体内SOD活性的影响
        2.4 草甘膦处理对R1098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
        2.5 草甘膦处理对R1098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棉花EPSPS基因克隆及R1098抗草甘膦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EPSPS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2.2 棉花EPSPS基因DNA序列
        2.3 棉花发育过程中EPSPS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第六章 R1098在杂交棉纯度控制中的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发芽试验与室内纯度鉴定
        2.2 田间苗期纯度鉴定
        2.3 种子纯度与产量表现
        2.4 棉种纯度与纤维品质表现
    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6)转基因抗虫棉单交种、三交种的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棉花转基因抗虫研究现状
        1.1.1 国外Bt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
        1.1.2 国内Bt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
    1.2 杂种优势的概念
        1.2.1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
        1.2.1.1 显性假说
        1.2.1.2 超显性假说
        1.2.1.3 遗传平衡假说
        1.2.1.4 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
    1.3 中国棉花的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3.1 概况
        1.3.2 棉花杂种优势表现
        1.3.3 转基因抗虫棉杂种优势表现
        1.3.4 抗虫杂交棉F_2代杂种优势表现
        1.3.5 单交种、三交种的研究
    1.4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产量性状
        2.3.2 纤维品质
        2.3.3 抗虫性鉴定
        2.3.3.1 卡拉霉素鉴定
        2.3.3.2 室内接棉铃虫鉴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组合F_1的产量分析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比较
        3.1.1 三交种组合F_1产量的差异比较
        3.1.1.1 三交种组合F_1的籽棉、皮棉产量
        3.1.1.2 三交种组合F_1代产量构成因素
        3.1.2 单交种组合F_1产量的差异比较
        3.1.2.1 单交种组合F_1代的籽棉、皮棉产量
        3.1.2.2 单交种组合F_1代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3.2 杂交组合F_1的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比较
        3.2.1 三交种组合的纤维品质
        3.2.2 单交种组合的纤维品质分析
        3.2.3 F_2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
    3.3 转基因抗虫杂交种的抗虫性差异分析
        3.3.1 转基因抗虫杂交种F_1的抗虫性
        3.3.2 转基因抗虫杂交种F_2的抗虫性
    3.4 单交、三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比较
        3.4.1 不同杂交组合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表现
        3.4.2 不同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群体杂种优势分析
    3.5 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5.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5.2 亲本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和评价
        3.5.3 纤维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析及其评价
        3.5.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5.5 纤维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4 讨论
    4.1 杂交组合F_1代产量性状及品质
        4.1.1 杂交组合F_1代产量性状
        4.1.2 杂交组合F_1的纤维品质
    4.2 转基因抗虫杂交种F_1的抗虫性
    4.3 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
        4.3.1 不同杂交组合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
        4.3.2 不同杂交组合品质性状的群体杂种优势
        4.3.3 配合力效应评价
    4.4 抗虫杂交棉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产杂交棉数量性状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高产育种的意义
    1.2 棉花纤维品质育种的意义及目标
        1.2.1 棉花纤维品质育种的意义
        1.2.2 棉花纤维品质的现状
        1.2.3 棉花纤维品质的育种目标
    1.3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选育过程
        1.3.1 棉花利用杂种优势的发展过程
        1.3.2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1.3.3 杂种棉的筛选
    1.4 棉花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及度量方法
        1.4.1 数量性状遗传特点
        1.4.2 数量性状的度量方法
    1.5 生物统计在杂交棉选育上的应用
        1.5.1 数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1.5.2 通径分析
        1.5.3 聚类分析及其应用
        1.5.4 灰色关联度分析
    1.6 棉花数量性状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1.6.1 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相关研究
        1.6.2 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1.6.3 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研究
    1.7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发展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3.3 气候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5 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杂交棉育种进展趋势分析(从棉花区试结果看品种变化趋势)
        4.1.1 杂交棉主要形态性状及抗病性进展趋势
        4.1.2 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素进展趋势分析
        4.1.3 品质性状变化趋势
    4.2 杂交棉数量性状变异性分析
        4.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分析
        4.2.2 形态性状及抗病性状的变异分析
        4.2.3 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4.3 皮棉产量的聚类分析
    4.4 高产杂交棉数量性状间相关分析
        4.4.1 产量构成因素及形态性状与产量间表型相关分析
        4.4.2 产量与品质性状间表型相关分析
        4.4.3 产量及产量性状组、形态性状组、品质性状组、抗性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4.5 高产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及形态性状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4.6 高产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形态性状与产量间的回归分析
    4.7 高产杂交棉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8)抗虫棉杂交种主要性状遗传效应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的概念
    1.2 杂种优势理论基础研究
        1.2.1 遗传假说的提出
        1.2.1.1 显性假说
        1.2.1.2 超显性假说
        1.2.1.3 上位性
        1.2.2 分子基础研究
    1.3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利用概况
        1.3.1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1.3.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1.4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1.4.1 人工去雄
        1.4.2 利用指示性状
        1.4.3 化学杀雄
        1.4.4 棉花雄性不育系
    1.5 抗虫杂交棉的研究与利用
        1.5.1 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5.1.1 抗虫杂交棉F_1利用研究
        1.5.1.2 F_2剩余优势利用研究
        1.5.2 抗虫杂交棉配合力研究概况
    1.6 彩色棉的研究及利用
        1.6.1 彩色棉利用概况
        1.6.2 彩色棉育种研究进展
    1.7 我国杂交棉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1.7.1 存在问题
        1.7.2 发展方向
        1.7.2.1 具有综合性状优势
        1.7.2.2 简化制种
        1.7.2.3 杂种二代利用
        1.7.2.4 抗虫杂交棉的安全性评价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田间试验设计
    3.3 性状调查及测定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杂种优势分析
        3.4.2 配合力分析
        3.4.3 相关性及遗传参数分析
        3.4.4 杂种F_2代优势衰退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抗虫杂交棉(F_1)杂种优势分析
        4.1.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杂种优势分析
        4.1.2 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4.2 抗虫杂交棉产量及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4.2.1 亲本及F_1代产量及形态性状配合力分析
        4.2.2 亲本及F_1代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4.3 中亲优势与配合力的相关性分析
    4.4 抗虫杂交棉F_1代主要经济性状亲子相关性分析
    4.5 亲子表现及其与配合力的关系
        4.5.1 亲本表现与配合力的关系
        4.5.2 杂种F_1代与配合力表型相关分析
        4.5.3 亲本一般配合力与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关系
    4.6 抗虫杂交棉(F_1)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性分析
        4.6.1 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4.6.2 抗虫杂交棉(F_1)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7 抗虫杂交棉F_2代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4.7.1 杂种F_2代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4.7.2 杂种F_2代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抗虫杂交棉组合间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5.2 配合力大小与亲本选配
    5.3 亲子表现及其与配合力的关系
    5.4 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5.5 主要产量、品质性状间相关性
    5.6 抗虫杂交棉F_2代的应用
    5.7 彩色棉的研究与利用
    5.8 抗虫杂交棉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9)湖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1.1 杂交棉育种取得的成就
    1.2 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现状
        1.2.1 隐性核不育系的利用
        1.2.2 胞质不育三系研究
        1.2.3 指示性状的应用
        1.2.4 生态敏感型不育
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对策
    2.1 加强新材料的创造、转育和利用
    2.2 扩大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2.2.1 改进人工去雄制种方法
        2.2.2 加强不育系选育
        2.2.3 应用化学杀雄剂
        2.2.4 利用杂种二代

(10)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杂种优势
    1.2 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1.2.1 人工去雄授粉
        1.2.2 利用雄性不育系
        1.2.3 化学杀雄
        1.2.4 利用指示性状
    1.3 棉花杂种优势的机理
        1.3.1 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
        1.3.2 杂种优势的生理原因
        1.3.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亲本选配原则
        1.3.4 配合力的原因
        1.3.5 棉花的病虫的原因
    1.4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1.4.1 抗病性方面的研究
        1.4.2 抗虫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棉花杂交杂交组合的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杂种优势比较试验方法
    2.3 抗病性鉴定试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棉花杂交组合的纤维品质性状
        3.1.1 参试组合F_1纤维品质表现
        3.1.2 参试组合F_1纤维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
    3.2 棉花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2.1 参试组合F_1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3.2.2 产量因素分析
    3.3 参试杂交组合株高和结铃率的杂种优势表现
        3.3.1 参试组合F_1株高和结铃率的表现
        3.3.2 参试组合F_1株高、结铃率的竞争优势
    3.4 参试组合F_1的抗性鉴定分析结果
        3.4.1 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3.4.2 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3.5 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与遗传力估计
        3.5.1 棉花纤维品质性状遗传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5.2 棉花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遗传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5.3 棉花株高、结铃率遗传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6 配合力分析
        3.6.1 参试组合亲本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
        3.6.2 参试组合F_1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
        3.6.3 亲本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一般配合力效应
        3.6.4 参试组合F_1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
        3.6.5 亲本株高、结铃率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
        3.6.6 参试组合F_1株高、结铃率特殊配合力效应
    3.7 杂交组合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7.1 参试组合F_1不同纤维品质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7.2 参试组合F_1产量性状各重要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7.3 参试组合F_1棉花产量,品质,抗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F_1代杂交棉的产量分析
    4.2 F_1代杂交棉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4.3 杂交组合F_1的纤维品质分析
    4.4 F_1杂交组合株高,结铃率分析
    4.5 F_1杂交组合抗性鉴定
    4.6 遗传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4.7 配合力分析结果
    4.8 相关性分析结果
    4.9 杂种优势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优质、多抗、高优势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杂交棉育种及推广示范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志军,董永梅,李有忠,赵曾强,孙国清,谢宗铭.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4)
  • [2]杂交棉的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研究[D]. 王晓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3]显性低酚杂交棉的杂种优势及营养成分分析[D]. 田一秀.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4]抗虫杂交棉浙杂14配套高产技术研究[D]. 杨卫韵. 浙江大学, 2012(01)
  • [5]抗草甘膦棉花突变体R1098的选育及其抗性机理研究[D]. 童旭宏. 浙江大学, 2011(07)
  • [6]转基因抗虫棉单交种、三交种的优势分析[D]. 吴寿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7]高产杂交棉数量性状间关系的研究[D]. 曹雯梅.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8]抗虫棉杂交种主要性状遗传效应及相关性分析[D]. 李红.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9]湖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J]. 胡德玉,成云峰,孙玉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08(03)
  • [10]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 高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优质、多抗、高显性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