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管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饲管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一、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钱瑾瑜,朱渊,张琴,骆怡清,曾诗颖,刘畅[1](2022)在《基于澳新风险管理标准在食管癌留置肠内营养管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澳新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对食管癌留置肠内营养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胸科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经病理学或影像学诊断为食管癌需留置肠内营养管理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基础上AS-NZS4360评估患者并增加相应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及营养管滑脱、营养管堵塞、营养不良、管道投诉事件等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肠内营养管堵塞、营养不良、管道投诉、腹泻、反流、鼻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管道投诉、营养管滑脱、胃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S-NZS4360在食管癌留肠内营养管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控制各项分组风险的发生率。

付晓云,李银银[2](2022)在《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中改良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中改良十二指肠营养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泰安市肿瘤防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手术患者62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4例。研究组采用改良十二指肠营养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十二指肠营养管,两组均做好病情观察及肠内营养的护理。比较两组管道移位、管道脱落、局部皮肤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管道移位、管道脱落及局部皮肤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十二指肠营养管可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肠内营养的舒适度,有效预防/减少管道移位、管道脱落及减轻局部皮肤受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林荣,李翠[3](2021)在《徒手经鼻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肿瘤并发吻合瘘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徒手经鼻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肿瘤并发吻合瘘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高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食管癌术后吻合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对象分为两组, 分别为参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 参照组中患者依照普通胃管置入术行营养支持, 观察组中患者则依照徒手经鼻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病情康复的积极作用与安全性。结果统计两组间研究数据显示, 在实施干预后第5、10日患者营养指标水平得到提高, 且观察组在干预后不同时间段的Hb、TP与ALb水平均相比参照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营养干预后,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之前均有明显增高, 观察组患者BIM指数、置管天数及瘘口愈合天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 且临床指标肛门排气时间较之参照组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经营养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食管癌并发瘘病患者在行营养支持中采用徒手经鼻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方式, 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抵抗力与营养指标, 改善营养不良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

蒋春霞,曹晓东,顾虹,陆燕,肖淼丹,丁一冲[4](2021)在《循证护理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病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食管癌术后病人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因食管癌手术治疗的25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干预及康复管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循证护理理念进行早期营养干预及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术后1 d、3~5 d和7~10 d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胃肠动力恢复情况、消化道症状、管道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术后3~5 d、7~10 d 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术后排便时间、进食半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发生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留置胃管、胸腔引流管、胸管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结合快速康复管理能促进食管癌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管道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机体营养水平,促进病人康复。

庄欢[5](2021)在《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采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问卷选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或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情况1.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状况:术后第15天胃残余量均值依次为204.91±66.56ml、175.88±62.61ml、157.52±55.43ml、141.06±53.41ml、133.27±61.35ml,其中胃残余量最高值为430ml、最低为48ml。1.2持续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情况下,不同免疫营养总量患者与其胃残余量状况:≤500ml/d组胃残余量均值为212.20±77.87ml、5011000ml/d组为156.88±32.41ml、>1000ml/d组为105.03±20.37ml。1.3不同喂养时间节点患者胃残余量变化:从每日喂养开始0h、6h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上升,喂养第12h达峰值,喂养第18h、24h持续下降,至第二日开始喂养之前降到最低值。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慢性胃炎病史、术前PG-SGA等级、手术时长、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手术吻合部位(P<0.05);术前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术后疼痛等级、免疫营养液量、喂养方式及喂养途径(P<0.01)等11个因素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营养的量与胃残余量值呈负相关(r=-0.762,P<0.01)。(2)手术时长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07,P<0.01)。(3)焦虑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660,P<0.01)。(4)抑郁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501,P<0.01)。(5)疼痛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75,P<0.01)。2.3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PG-SGA评分(β=-10.296、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β=20.606、P<0.01)、手术时长(β=4.554、P<0.05)、免疫营养的量(β=-33.445、P<0.01)、喂养方式(β=-10.335、P<0.05)及喂养途径-空肠造瘘管(β=-15.579、P<0.05)、鼻空肠管(β=-25.112,P<0.01)共6项纳入到回归方程。结论: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变化状况:食管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胃残余量均值最高,至术后第5天胃残余量均值逐日下降;持续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每日的胃残余量均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达峰值之后虽继续给予免疫营养但患者的胃残余量仍逐渐下降,至第二日喂养开始前下降至最低值。当喂养量不足时患者的胃残余量呈上升趋势。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焦虑程度、术前营养状态、手术时间、免疫肠内营养的量、喂养方式或喂养途径是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术前焦虑程度越高、术前营养状态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免疫营养的量不足、应用鼻十二指肠管喂养方式或重力滴注营养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胃残余量。

邹晓影[6](2021)在《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泵入免疫肠内营养液,对比不同泵入肠内免疫营养方式其肠道不耐受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同时探讨两种不同泵入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某省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两个病区符合纳排标准的78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病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进行免疫肠内营养肠道耐受性的对照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以《加拿大危重症指南(2013年)》及加速康复理念为理论支撑,试验组持续6小时间歇2小时和对照组持续24小时两种不同泵入方式给予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根据《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2016年)》推荐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且其推荐能量需求量25-30kal/(kg·d),本研究均通过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T)。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患者胃肠道不耐受症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不耐受(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秘、胃残留、腹痛)发生率且分析其相关因素。患者采取干预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与营养状态相关的实验室指标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四格表或者R×C列联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不耐受症状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肠道不耐受症状比较中,对照组腹胀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为腹胀严重而终止免疫肠内营养进程,而试验组无一例终止免疫肠内营养进程;对照组腹泻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残留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相比,便秘与腹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免疫肠内营养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组间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在肠内营养第1天、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在肠内营养第1天、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肠道不耐受发生率为64.1%,试验组46.1%,对照组82%,依据统计学结果持续6小时间歇2小时的泵入方式有效改善肠道不耐受。而针对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三个主要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试验组患者所采取的泵入方式有效的降低这三种临床症状的发生,更适合于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2.两组患者在整个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白蛋白水平一直维持在30g/L以上,维持血浆白蛋白相对稳定,可有效维持血浆渗透压,不会导致小肠黏膜水肿,从而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本研究中患者血清白蛋白在肠内营养过程中持续上升,故有效的肠内营养对维持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血清前白蛋白对评估患者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有较好的准确性,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同时血清前白蛋白也作为营养状况评价指标,从本研究可以得出两组在改善营养状况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实验组持续泵入6小时间歇2小时对改善营养状况方面更优于对照组持续24小时泵入。

刘舒[7](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归纳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及管理的证据,并结合德尔菲法构建分阶段、操作性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实践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回顾与循证:计算机检索英国国家卫生与照护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数据库(NGC)、医脉通、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等网站,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JBI等数据库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相关文献,双人进行独立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等级评价,通过提取相关营养管理证据形成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初稿。2.德尔菲法:选取浙江省内胰腺外科或临床营养管理专家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判断营养管理条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经过完善后形成营养管理方案的终稿。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与质量评价后,最终纳入31篇文献,其中包括8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7篇RCT、10篇类实验性研究以及1篇诊断性实验研究。根据资料提取、证据总结等初步形成了方案初稿。2.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8、0.821。第1轮条目可操作性和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27、0.07~0.24。第2轮条目可操作性和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5~0.18、0.00~0.14。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范围为0.131~0.164。通过专家函询与小组讨论,最终确立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包括PD患者营养管理运作模式、术前营养干预、术后营养干预、营养支持的监测与护理在内的4个维度。研究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内容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

夏兆立[8](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临床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吻合口漏的早期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7长海医院和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8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生吻合口漏和未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吻合口漏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以期帮助临床评估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同时对815例资料按是否行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期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1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34例(4.18%)。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BMI、低蛋白血症(<35g/L)、合并肺功能障碍(FEV1<70%或肺活量<80%)、手术时间(≥240min)、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等因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合并肺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是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依据这四个因素构建了预测模型及风险预测列线图,并对列线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区分度(C指数,0.76;95%可信区间,0.68-0.84)。按是否置空肠营养管分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5天血清白蛋白、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准确评估TNM分期、术中预防性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nomogram列线图模型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预测性能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能使患者在术后营养支持、加快术后恢复、节约经济成本等方面获益。

蒋璐剑[9](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王韶莉,刘燕,段稳,曾誉[10](2021)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三切口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148例行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前白蛋白(PAB)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PAB、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中放置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对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后对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科学细致的护理,可为患者术后的营养补充提供良好途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澳新风险管理标准在食管癌留置肠内营养管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干预组
        1.2.2. 1 风险识别
        1.2.2. 2 风险衡量
        1.2.2. 3 风险处理
        1.2.2. 4 风险实施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营养管滑脱、营养管堵塞、营养不良、管道投诉发生率
        1.3.2 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管滑脱、营养管堵塞、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管道投诉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1 AS-NZS4360风险管理标准可以改善食管癌留置肠内营养管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AS-NZS4360风险管理标准的发展和应用
4 小结

(2)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中改良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循证护理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试验组
        1.2.2.1 证据资源检索
        1.2.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2.3 寻找最佳证据
        1.2.2.4 证据应用
        1.2.2.5 实施干预
    1.3 观察指标
        1.3.1 试验室检查
        1.3.2 胃肠动力恢复情况
        1.3.3 消化道症状
        1.3.4 管道留置时间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见表1)
    2.2 两组胃肠动力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
    2.3 两组消化道症状比较(见表3)
    2.4 两组管道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4)
3 讨论
4 小结

(5)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研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D患者营养风险评估
        1.2.2 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1.2.3 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
    2.1 专业相关概念
        2.1.1 围手术期
        2.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2 循证护理概念
    2.3 德尔菲法相关概念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营养管理方案
    3.1 成立课题小组
    3.2 文献检索
        3.2.1 检索数据库
        3.2.2 文献检索词
        3.2.3 文献检索策略
    3.3 文献筛选
        3.3.1 文献纳入标准
        3.3.2 文献排除标准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4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3.4.1 文献质量评价
        3.4.2 资料提取内容
    3.5 研究结果
        3.5.1 文献检索结果
        3.5.2 文献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及证据总结结果
        3.5.3 初步拟定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营养管理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4.2.2 选择函询专家
        4.2.3 进行专家函询
        4.2.4 条目筛选标准
    4.3 统计方法
        4.3.1 专家一般资料
        4.3.2 专家积极程度
        4.3.3 专家权威程度
        4.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4.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4 研究结果
        4.4.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4.4.2 专家积极程度
        4.4.3 专家权威程度
        4.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4.4.6 第1 轮条目修改
        4.4.7 第2 轮条目修改
    4.5 形成最终的营养管理方案
5 讨论
    5.1 该方案对临床的实践意义分析
    5.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5.3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5.3.1 专家代表性及权威程度
        5.3.2 专家积极程度
        5.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5.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5.3.5 第1 轮函询条目修改分析
        5.3.6 第2 轮函询条目修改分析
    5.4 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内容分析
        5.4.1 PD患者营养管理运作模式
        5.4.2 PD患者术前营养干预
        5.4.3 PD患者术后营养干预
        5.4.4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护理
6 小结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本研究不足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 基本情况
        (二) 纳入标准
        (三) 研究对象分组
        (四) 排除标准
        (五) 围手术期处理
        (六) 手术方法
        (七) 数据来源
        (八) 观察指标
        (九) 吻合口漏的诊断标准
    二、统计分析
        (一) 临床特征描述
        (二) 危险因素分析
        (三) 列线图的建立
        (四) 列线图的验证
第3章 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
    四、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及验证
    五、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病例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围手术阶段的营养支持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9)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10)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对照组
        1.2.3 观察组
        1.2.3.1 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置入
        1.2.3.2 置入困难的处理
        1.2.3.3 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注意事项
        1.2.3.4 术后注入营养液前的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PAB、ALB水平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澳新风险管理标准在食管癌留置肠内营养管患者中的应用[J]. 钱瑾瑜,朱渊,张琴,骆怡清,曾诗颖,刘畅.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 [2]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中改良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效果分析[J]. 付晓云,李银银. 中外医学研究, 2022(03)
  • [3]徒手经鼻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肿瘤并发吻合瘘患者中的应用[J]. 周林荣,李翠.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2)
  • [4]循证护理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病人中的应用[J]. 蒋春霞,曹晓东,顾虹,陆燕,肖淼丹,丁一冲. 循证护理, 2021(11)
  • [5]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庄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D]. 邹晓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D]. 刘舒.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8]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D]. 夏兆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9]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J]. 王韶莉,刘燕,段稳,曾誉. 齐鲁护理杂志, 2021(06)

标签:;  ;  ;  ;  ;  

饲管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