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法测定火腿肠中的大豆蛋白

ELISA法测定火腿肠中的大豆蛋白

一、ELISA法测定火腿肠中大豆蛋白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汪正熙[1](2021)在《动植物凝胶复配特性分析及在仿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仿肉制品的开发,分别选取动物源和植物源原料,以鸡蛋、植物油、大豆分离蛋白复配模拟制作乳化肠,以魔芋精粉、卡拉胶和玉米淀粉复配模拟制作肥肉丁,在研究不同动植物凝胶复配特性基础上,确定仿肉肠产品的配方和加工工艺。通过配方优化以及仿肉肠重组工艺的研究,开发出具有逼真口感及肥肉丁颗粒感的仿肉肠产品。进一步地对仿肉肠产品的蒸、煮、炸、炒等加工性能和储藏期间微生物指标、冻融损失、TBARS、硬度、感官指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仿乳化肠复配凝胶特性分析及加工工艺的研究。对鸡蛋凝胶复配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色拉油能增强鸡蛋凝胶的润滑口感,大豆分离蛋白可增强凝胶的硬度和咀嚼性等,全蛋液、水、色拉油和大豆分离蛋白的添加范围分别是15~25%,35~50%,15~30%,10~20%。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是鸡蛋19.857%,水41.687%,色拉油20.779%,大豆分离蛋白17.677%。当红曲红添加量为0.2 g/kg,加热温度为80℃,加热时间为50 min时生产的仿乳化肠色泽、硬度、弹性和感官评分最佳。(2)仿肥肉丁复配凝胶特性分析及加工工艺的研究。植物凝胶复配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卡拉胶能有效增强魔芋胶的强度,玉米淀粉能削弱凝胶的灰褐色,使产品趋近于猪背膘颜色。魔芋精粉添加量、卡拉胶添加量、玉米淀粉添加量分别在4%~8%、0.5%~1.5%、3%~6%范围内,仿肥肉丁在硬度、弹性、白度值和咀嚼性与肥肉丁接近,蒸煮损失较小,感官上能被消费者接受。响应面结果表明,最佳配方是魔芋精粉5.75%,卡拉胶0.90%,玉米淀粉5.98%,最佳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95℃,加热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能较好模仿肥肉的硬度和弹性等指标,能被消费者所接受。(3)仿肉肠重组工艺研究及产品品质评价。重组工艺表明仿肥肉丁作为约1 mm×1mm×1 mm添加,仿乳化肠与仿肥肉丁之间的比例为8:2时产品表现了最佳的切片稳定性、保形性。仿肉肠通过蒸煮炸炒等不同工艺结果表明,产品的色泽和品质会因为加工方式发生变化,但是总体可接受,通过测定产品保藏期间的微生物指标、TBARS、冻融损失、硬度、弹性、咀嚼性和感官评价等,产品适宜在4℃条件下保藏7天。结合仿肉肠加工性能和贮藏性能为仿肉肠生产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朱林韬[2](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和显微照相技术的火腿肠品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肉类工业的大国,火腿肠是我国肉制品中产量最大的产品之一,现在国内火腿肠的总产量已占全部肉制品产量的1/3。为了确保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准确地进行火腿肠的品质评价尤为重要。本文以市场上流通量大的猪肉火腿肠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质构指标和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以质构测定值和感官评分值为基础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同时,还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方式将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模拟,预测感官品质以减少人为误差;采用正置光学显微镜和成像系统对被染色的火腿肠切片进行显微照相处理,得到可肉眼观察的照片,并测定和计算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占总视野像素的百分比,以此为基础建立准确测定火腿肠中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方法,同时以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占总视野像素的百分比和感官评分值为基础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消费者的喜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模拟火腿肠质构模型,选择75%作为测定普通级火腿肠硬度的最适压缩比,40%作为测定弹性和内聚性的最适合压缩比;选择75%作为测定优级和特优级火腿肠硬度的最适压缩比,60%作为测定弹性和内聚性的最适合压缩比。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感官品质研究中,对用质构仪测出的火腿肠的物性指标和感官评分值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火腿肠的硬度(H)和弹性(S)与感官评分(HS)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912;而其它五项指标与感官评分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则不好。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HS=0.579H(kg)+1.069S(cm);如果将该方程输入到基于纹理分析的计算机中,便可以实现HS的输出,其可以用于常规模拟消费者喜好的目的。此方法还可用于猪肉火腿肠不同等级的划分。2、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感官品质研究中,以质构仪测得的火腿肠的弹性、硬度、内聚性、胶着性以及感官评分值为基础建立神经网络。仿真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纹理特征评分与感官测试得到的评分相关性差异不显着(P>0.05),相关系数是0.993(P(sig)=0.00<0.01;RMSE=0.0676;RSD=0.18617),预测精度达90%以上;从而实现机器测定代替人为感官评定的目标。聚类分析证明,由神经网络预测的火腿肠的感官评分很好地区分了不同等级的火腿肠。3、显微照相结果表明,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占总视野像素的百分比与它们在火腿肠中的含量呈正比,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它们在火腿肠中的含量;蛋白含量与实际的质构感官愉悦评分呈正比例关系,而淀粉含量却成反比例关系。从所拍出的照片中可直接观察出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在火腿肠中的分布情况。同时以总视野像素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百分比与以上物质在火腿肠中的含量为基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所预测得出的感官评分结果因级别不同而有显着的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蛋白质和淀粉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占总视野像素的百分比和实际的质构感官愉悦评分能准确地判定火腿肠的级别。4、将多元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预测的感官评分与九段愉悦评分法的感官评分比较,结果表明感官评定测试和多元回归方法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另一方面,在感官评定和神经网络之间分析的所有样本的感官评分没有差异(P>0.05)。因此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适用于模拟火腿肠品质的感官评价,可推广应用于实际肉类生产,实现质构和理化品质的快速评价。

王锐[3](2020)在《鸡皮复配凝胶制备及其在乳化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皮是畜禽加工中的重要副产物之一,量大且富含脂肪和胶原蛋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本研究以鸡皮为主要原料,以植物纤维蛋白为辅料,制备了复配凝胶。研究了鸡皮糜复配凝胶的在不同条件下的理化、质构及功能特性,探究并优化了鸡皮复配凝胶的配方和加工工艺。在确定鸡皮靡复凝胶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乳化肠产品中,研究其在乳化肠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条件下鸡皮糜理化性质及其乳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鸡皮皮糜相比鸡皮蛋白质含量更低,脂肪含量更高;最佳制备工艺为乳化速率11000 r/min,乳化时间14 min,乳化温度0-2℃。在鸡皮皮糜的制备及其之后的生产应用中,pH 5、冷藏48 h有利于鸡皮皮糜及其产品有利于鸡皮皮糜及其产品呈现出处更好的品质特性。鸡皮皮糜受热易出油,因而在鸡皮复配凝胶的制备中应采用冷凝胶的方式。2.通过对鸡皮复配凝胶的配方的优化,发现鸡皮皮糜的添加会减小鸡皮复配凝胶的硬度,增大其弹性;大豆分离蛋白能提升鸡皮复配凝胶的硬度和弹性,但添加量过高时会导致弹性下降;随着冰水添加量的增大,鸡皮复配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先增大后减下。鸡皮复配凝胶最佳配方为鸡皮皮糜15.586%,大豆分离蛋白19.557%,水64.857%。3.通过鸡皮复配凝胶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发现随着斩拌时间、斩拌速率和凝胶时间的增加,鸡皮复配凝胶的质构特性呈现出先提升后下降的趋势;相比冷藏,冷冻更适合作为鸡皮复配凝胶的凝胶条件。鸡皮复配凝胶最优加工工艺为斩拌时间12 min,斩拌速率2600 r/min,凝胶时间22 h,凝胶温度-8℃。4.鸡皮复配凝胶功能特性探究。结果表明,相较单纯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鸡皮复配凝胶在各pH环境下溶解度更好,在pH为7的中性溶液中溶解度最大,吸水性不及SPI凝胶,但保水性上相差并不显着,持油性比单纯的SPI凝胶略低,但吸油性更好,冻融稳定性和耐蒸煮性方面虽均低于纯SPI凝胶,但对应的冻融稳定性和耐蒸煮性的数据尚佳,能在肉制品中发挥良好功能性的情况下,不产生纯SPI组带有的异味。5.通过对不同脂肪替代比例的的产品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鸡皮复配凝胶替代脂肪会提高乳化肠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降低乳化肠中的脂肪含量,水分活度也会随之增加,但经过蒸煮工艺后能得到有效的降低。蒸煮后,较低的替代比例时,鸡皮复配凝胶的加入会对乳化肠的色度和质构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着替代比例的持续增加,乳化肠的质构和色泽呈现回升的趋势,特别是在鸡皮复配凝胶完全替代肥肉时达到峰值。结合感官评价的结果,得出可通过对不同定位消费者选取不同的鸡皮复配凝胶替代比例。

张俊,雷激,刘江,胡玲[4](2019)在《发酵麸皮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麸皮富含膳食纤维,将其应用到火腿肠类肉糜制品中,可降低脂肪含量,提高营养价值,但麸皮的添加会造成产品口感粗糙,风味、组织结构变差。为改善这一现状并提高麸皮添加量,该实验对麸皮进行发酵制备发酵麸皮,并用大豆油对发酵麸皮进行预乳化处理,分别将预乳化发酵麸皮和发酵麸皮添加到火腿肠中,对比不同麸皮对火腿肠感官、色差、质构特性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肠添加发酵麸皮后,产品的色泽和口感变差,感官评分下降,麸皮最大添加量(质量分数)为6%;发酵麸皮经预乳化处理后,火腿肠的色泽、感官和质构特性相比发酵麸皮火腿肠都有显着改善,其麸皮最大添加量(质量分数)提高到8%;且产品不饱和脂肪酸显着增加,饱和脂肪酸显着下降。由此可见,使用大豆油对发酵麸皮进行预乳化处理后,能够显着改善产品感官和质构特性,提高产品营养价值,提高麸皮的综合利用价值。

陈阳[5](2019)在《高钙芝士鱼肉肠的研发及工厂设计》文中指出白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又名白鲢、水鲢等,是一种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白鲢鱼是我国公认的四大家鱼之一,具有生长发育快、繁殖能力强、耐疾病、营养高等优点,广泛地分布于我国的江河湖泊中。白鲢鱼肉质鲜嫩,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尤为丰富,同时白鲢鱼肉具有较强的凝胶形成能力,适合加工成鱼糜制品。然而,由于白鲢鱼鱼肉中含有较多的细小骨刺且土腥味重,因此白鲢鱼的鲜销量很小。本论文以白鲢鱼为主要原料,经过亚临界水蒸煮、超微粉碎、复配调味、转谷氨酰胺酶增弹等技术研发出一种简单易携、营养丰富的高钙芝士鱼肉肠产品,并对此产品制定年产300吨的工厂设计方案。本论文攻克了高钙芝士鱼肉肠生产的主要核心技术,为后续高钙芝士鱼肉肠的批量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白鲢鱼鱼骨,以白鲢鱼鱼骨粒径为指标,以超微粉碎时间为变量,研究可用于制作高钙芝士鱼肉肠的超微鱼骨粉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标准大气压、进料粒径1-1.5 cm、粉碎次数一次和粉碎时间25 s的条件下,能获得最高产量过150目筛(粒径小于106μm)的超微鱼骨粉。2.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芝士鱼肉肠的质构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TA-XTplus质构仪对不同配料的芝士鱼肉肠进行质构检测,比较不同配料芝士鱼肉肠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的差异,研究大豆油质量分数、马铃薯淀粉含量、猪肉糜与鱼肉糜的质量比对芝士鱼肉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油质量分数5%,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6%,猪肉糜与鱼肉糜的质量比1:4为最佳的主料配比,在此条件下加工制作的芝士鱼肉肠的感官评分值为9.2。3.采用单因素实验,以高钙芝士鱼肉肠的质构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TA-XTplus质构仪对不同超微鱼骨粉添加量的高钙芝士鱼肉肠进行质构检测和感官评分,比较其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的差异,研究不同超微鱼骨粉的添加量对高钙芝士鱼肉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鱼骨粉的最佳添加量为1.5%,感官评分为8.3。同时,通过常温贮藏试验和POV加速试验对高钙芝士鱼肉肠的贮藏期进行预测,依据一级反应线性回归方程、Arrhenius经验公式和Vant’Hoff方程式得到高钙芝士鱼肉肠在20℃条件下的贮藏期为162天,大于同类产品的货架期。因此,高钙芝士鱼肉肠的贮藏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4.根据高钙芝士鱼肉肠的加工工艺流程和工厂设计原理对年产300吨的高钙芝士鱼肉肠进行工厂设计。结果表明:年产300 t高钙芝士鱼肉肠产品需新鲜鲢鱼450 t、猪肉糜46.39 t、马铃薯淀粉18 t、大豆油15 t、芝士12 t、大豆分离蛋白10.21 t、卡拉胶2.01 t、六偏磷酸钠0.51 t、焦磷酸钠0.9 t、谷朊粉0.3 t、蛋清粉3 t、转谷氨酰胺酶0.15 t、食用香精1.5 t、乳酸链球菌素0.18 t、D-异抗坏血酸钠0.225 t、山梨酸钾0.0225 t、脱氢乙酸钠0.18 t、超微鱼骨粉4.5 t、食盐2.01 t、料酒2.01 t、味精1.8 t、木糖醇0.51 t、塑料肠衣6.6万卷、包装袋300万个、纸箱50万个、年用水量17854.5 t、年用电量99919.2 kwh等;年利润率为33.03%,年利润为520.25万元。

张明成[6](2015)在《酶水解结合酶交联处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SPI)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木瓜蛋白酶限制性水解结合TG(Transgl-utaminase,转谷氨酰胺酶)交联处理或者采用TG交联结合木瓜蛋白酶限制性水解两种方式对其进行改性处理。通过测定改性前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特性(紫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圆二色谱、粒径分布、ζ-电势、凝胶排阻色谱和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SDS-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等等)以及功能特性(分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等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酶水解结合酶交联处理或者酶交联结合酶水解处理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构效机制。另外,研究经过改性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在实际生产和加工条件下与肌原纤维蛋白的互作,揭示其对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将改性效果最佳的大豆分离蛋白样品添加到火腿肠中,探讨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为开发肉品品质改良专用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水解度(DH≤2.0%)水解结合TG交联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蛋白质分散指数(PDI)、乳化活性(EAI)和乳化稳定性(ESI)(P<0.05),特别是DH0.5Cr(水解度DH=0.5%的水解物经过TG交联后)样品的PDI、EAI和ESI达到最大(P<0.05)。通过对改性大豆蛋白结构特性的测定发现,水解后交联的大豆蛋白紫外扫描图谱的峰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出峰位置发生红移,色氨酸荧光峰位发生蓝移,并且荧光强度减弱,这些现象说明酶改性使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结构变得松散,蛋白质分子变得伸展,有更多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暴露出来。通过圆二色谱和拉曼光谱研究表明改性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α-螺旋结构减少,β-折叠结构有所增加。粒径分布、凝胶排阻色谱和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水解样品经过TG交联处理后,样品的粒径变小,水解度越大,交联后的样品>100KDa的分子含量越高,1050KDa的分子含量越少,说明先水解后交联的大豆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集聚,形成了一些聚集物。(2)TG交联结合低水解度(DH≤2.0%)水解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PDI(P<0.05),特别是Cr-DH1.0(大豆蛋白经过TG交联后水解度DH=1.0%)样品的PDI达到最大(P<0.05),但是TG交联结合限制性水解处理显着降低了大豆分离蛋白的EAI和ESI(P<0.05)。通过对改性大豆蛋白结构特性的测定发现,先交联后水解的大豆蛋白紫外扫描图谱的峰强度随着样品水解度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出峰位置呈现先红移再蓝移的趋势,色氨酸荧光峰位先蓝移后发生红移,荧光强度减弱,通过圆二色谱和拉曼光谱研究表明改性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α-螺旋结构和,β-转角结构减少,β-折叠结构有所增加。通过粒径分布、凝胶排阻色谱和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水解样品经过TG交联处理后,样品粒径变大,交联后的蛋白样品水解度越高,>100KDa的分子含量越少,1050KDa的分子含量越多,先交联后水解处理的大豆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发生了聚集,产生了更多大于100KDa的蛋白分子。(3)经过综合考虑与评定,最终选择具有最优分散性和乳化性的DH0.5Cr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MPI)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并研究复配后复配蛋白的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变化。复配蛋白的乳化活力和溶解度随着DH0.5Cr大豆分离蛋白的添加量的增加显着提高(P<0.05),而复配蛋白的浊度则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显着降低(P<0.05),这可能是由于肌原纤维蛋白可以与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发生结合形成一部分可溶性的聚集体。与此同时,复配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强,出峰位置无明显变化,紫外光谱出峰位置发生红移,峰值强度随随着DH0.5Cr大豆分离蛋白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弱。(4)向火腿肠中添加DH0.5Cr大豆分离蛋白样品后,随着添加量的增加,产品的蒸煮损失比未添加大豆蛋白或添加未改性样品的蒸煮损失显着降低(P<0.05),但是当添加量大于2%时(3%或者4%),其蒸煮损失变化不显着(P>0.05),而产品的a*-值显着降低,L*-值显着提高(P<0.05)。DH0.5Cr的添加量为3%的肉糜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和均匀的组织状态,加热后,能够形成坚实的凝胶网状结构,从而显着提高产品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P<0.05)。感官评定的结果显示,DH0.5Cr的添加量为3%的火腿肠虽然色泽改善不明显,但是风味、口感和组织状态均得到显着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低场NMR研究发现,拟合后的T2弛豫时间分布为2个主要的峰,随着DH0.5Cr添加量的增加,主要峰T21和T22向快的驰豫方向移动,同时对应的峰面积A21增加,A22显着降低(P<0.05)。结合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T21与蒸煮损失呈显着正相关(r=0.7323),与硬度显着呈负相关(r=-0.5591),而与胶黏性、咀嚼性、回复性负相关性很小。

诸葛洁婧,潘家荣[7](2014)在《食物蛋白致敏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食物过敏是指所摄入的食物中某种组成成分(主要为蛋白质)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疾病。食物致敏蛋白的快速高效检出已成为目前食品行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介绍了食物致敏原致敏机制,体内、体内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食物蛋白致敏成分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致敏蛋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方娟[8](2014)在《核桃蛋白ELIS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桃不仅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有许多营养价值。数据显示,每100g的生核桃中含有26.1g的核桃蛋白。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核桃类产品如核桃乳、核桃粉中添加廉价的大豆粉、花生粉等,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也在与日俱增,因此,加强核桃蛋白类产品掺假检验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将制备的核桃蛋白溶液作为抗原(标准品),分别对新西兰大白兔和豚鼠进行周期性免疫,制备得到两种抗体: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豚鼠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两种抗体,效价较高,分别达到1:108、1:106。进行纯化及酶联标记后兔多抗效价为1:104。然后对两种抗体分别进行非特异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抗体对核桃蛋白有较高特异性,对其它食物材料,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没有特异性。可见两种抗体具备建立ELISA方法的基本条件。以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和HRP标记的羊抗兔Ig G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方法。基于扩大检测范围且控制空白OD值较低的前提下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标准品及样品用碳酸盐缓冲液稀释后包被于酶标板,于37℃C条件下温育2h或者40C过夜,以0.05%Tween-20的PBS作为洗涤液,以含5%脱脂牛奶和0.05%Tween-20的PBS作为稀释液和封闭液,洗板后封闭2h,一抗为稀释度1:1000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37℃条件下温育1h,二抗为稀释度1:1000HRP标记的羊抗兔Ig G单克隆抗体,37℃条件下温育1h。结果表明,本法定量核桃蛋白的线性范围为800-25ng/mL (R2>0.99),最低检测限25ng/mL,回收率为88.47-111.5%。以豚鼠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和HRP标记的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夹心ELISA方法。基于扩大检测范围且控制空白OD值较低的前提下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以0.05%Tween-20的PBS作为洗涤液,以含5%脱脂牛奶和0.05%Tween-20的PBS作为稀释液和封闭液,包被抗体(一抗)为稀释度1:5000豚鼠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用碳酸盐缓冲液稀释后包被于酶标板,37℃条件下温育2h或者40℃过夜,洗板后封闭2h,之后一定稀释度的标准品和样品加入反应孔中,37℃条件下温育1h,捕获抗体(二抗)为稀释度1:1000HRP标记的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37℃C条件下温育1h。结果表明,本法定量核桃蛋白的线性范围为160-20ng/mL (R2>0.99),最低检测限20ng/mL,回收率为84,25-99.8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建立的两种检测核桃蛋白的ELISA方法的重复性、稳定性等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最优检测方法为夹心ELISA方法。并完成试剂盒的组装。通过利用自制试剂盒对市场上核桃类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市面上的部分核桃乳制品掺假情况严重。因此,本研究开发的核桃蛋白试剂盒可应对市场上核桃蛋白定量及掺假检测的需要。

江韬玲[9](2014)在《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的检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鱼糜制品产量的不断增加,鱼糜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向鱼糜制品甚至原料鱼浆中添加价格较低的大豆蛋白代替鱼肉蛋白的现象经常出现,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本研究以大豆蛋白中热稳定性良好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STI)及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为目标蛋白,制备抗体并建立高效灵敏的大豆蛋白检测方法,为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大豆粉通过丙酮浸泡、酸处理、硫酸铵盐析、DEAE-Sephacel及SP-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柱的纯化,最终获得高纯度的STI。将STI经110℃处理30min后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雄兔(从小喂养不含大豆蛋白的饲料),制备抗STI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喂养不含大豆蛋白饲料的BALB/c小鼠制备了1种单克隆抗体(A11-6)。并分别采用Protein ASepharose及Protein G Sepharose柱层析法对抗体进行纯化。分别将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及单克隆抗体进行大豆蛋白免疫检测方法的构建。以抗STI多克隆抗体建立的c-ELISA法,最低检测限为24mg SPI/kg食物,对含5、10、20mg/g大豆分离蛋白的鱼浆进行回收率分析,回收率为76.0%~109.0%。利用抗STI单克隆抗体(A11-6)建立的传统的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最低检测限分别为50mg SPI/kg食物、187.5mg SPI/kg食物。两种方法均能对鱼糜制品中大豆进行半定量分析,但传统的Western blot法的灵敏度比免疫荧光法高,而免疫荧光法具有耗时短、安全等特点。对传统的Western blot法的检测准确度进行分析,回收率为81.9%98.7%。同时,以A11-6为包被抗体、抗STI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s-ELISA法,最低检测限为13.6mg SPI/kg食物,定量限(LOQ)为61.7mg SPI/kg食物。通过对鱼丸及鱼浆中的大豆蛋白进行检测,回收率为100.1%122.2%,说明建立的s-ELISA法准确性高。本研究根据建立的s-ELISA法成功开发了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另一方面,通过等电点沉淀和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的纯化,从大豆中得到高度纯化的48kDa的蛋白质。经质谱分析得到9个肽段,共175个氨基酸,与大豆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同源性为100%,说明纯化的蛋白为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以该目标蛋白分别制备多克隆抗体及单克隆抗体,所得到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良好,但由于效价较低无法建立c-ELISA法。且经初步筛选得到的抗β亚基亚克隆特异性差,因此不再继续制备单克隆抗体。但是本研究可以为以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为目标蛋白构建检测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田少君,马宇翔,张君旗[10](2012)在《HPLC检测火腿肠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火腿肠中大豆分离蛋白的含量。色谱条件为:Xb ridgeBEH300 C4色谱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梯度洗脱;流动相A:0.05%三氟乙酸-HPLC级水溶液,B:0.05%三氟乙酸四氢呋喃溶液;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大豆分离蛋白在1%~9%含量范围内与特征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 923.1 X-970.85,相关系数R=0.994 2,平均回收率为99.30%,RSD为2.04%。HPLC法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良好,为火腿肠中大豆分离蛋白的定量检测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法。

二、ELISA法测定火腿肠中大豆蛋白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ISA法测定火腿肠中大豆蛋白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动植物凝胶复配特性分析及在仿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动植物凝胶的应用
        1.1.1 动物凝胶研究现状
        1.1.2 植物凝胶研究现状
    1.2 仿肉制品研究现状
        1.2.1 仿肉制品概述
        1.2.2 仿肉制品的分类
        1.2.3 仿肉制品的原料
        1.2.4 仿肉制品的加工技术
    1.3 动植物凝胶复配在仿肉肠中的应用
        1.3.1 动植物凝胶复配在仿肉中的应用概述
        1.3.2 动植物凝胶制作仿肉的主要问题
        1.3.3 动植物凝胶复配在仿肉中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2 仿乳化肠复配凝胶特性分析及加工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仿乳化肠的制作工艺流程
        2.3.2 仿乳化肠复配凝胶特性分析
        2.3.3 仿乳化肠复配凝胶配方优化
        2.3.4 仿乳化肠加工工艺研究
        2.3.5 仿乳化肠色泽改良
        2.3.6 测定方法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仿乳化肠复配凝胶特性分析结果
        2.4.2 仿乳化肠复配凝胶配方优化实验结果
        2.4.3 仿乳化肠加工工艺结果
        2.4.4 仿乳化肠色泽改良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仿肥肉丁复配植物凝胶特性分析及加工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仿肥肉丁的制作工艺流程
        3.3.2 猪背膘质构分析和色差分析
        3.3.3 仿肥肉丁复配凝胶特性分析
        3.3.4 仿肥肉丁复配凝胶配方优化
        3.3.5 仿肥肉丁加工工艺研究
        3.3.6 仿肥肉丁营养性能研究
        3.3.7 测定方法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猪背膘质构分析和色差结果
        3.4.2 仿肥肉丁复配凝胶特性分析结果
        3.4.3 仿肥肉丁复配凝胶配方优化结果
        3.4.4 仿肥肉丁加工工艺结果
        3.4.5 仿肥肉丁与猪背膘营养品质比较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仿肉肠重组工艺研究及产品品质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重组肉肠工艺流程
        4.3.2 仿肉肠重组工艺研究
        4.3.3 仿肉肠营养性能分析
        4.3.4 仿肉肠加工性能分析
        4.3.5 仿肉肠贮藏性能分析
        4.3.6 测定方法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仿肉肠重组工艺研究结果
        4.4.2 仿肉肠营养性能结果
        4.4.3 仿肉肠加工性能分析结果
        4.4.4 仿肉肠贮藏性能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BP神经网络和显微照相技术的火腿肠品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1.1 肉制品
        1.1.2 火腿肠
    1.2 火腿肠品质评价
        1.2.1 火腿肠品质的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1.2.2 火腿肠品质的质构仪测定方法
    1.3 人为感官评分与质构仪测定值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
        1.3.1 线性回归
        1.3.2 神经网络
    1.4 火腿肠中蛋白质及淀粉和脂肪的测定方法及显微研究
        1.4.1 蛋白质及其测定方法
        1.4.2 淀粉及其测定方法
        1.4.3 脂肪及其测定方法
        1.4.4 显微照相观察测定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研究
    1.5 进一步研究思路及方案建议
第2章 线性回归法模拟火腿肠质构测定值与人为感官评分间逻辑关系的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火腿肠质构测定条件优化
        2.2.2 火腿肠重要理化指标测定、质构特性测定和人为感官评定结果
        2.2.3 质构特性测定值与人为感官评定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4 多元线性回归构建质构特性测定值与人为感官评定评分值之间的逻辑关系
    2.3 结论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对火腿肠进行感官评分预测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火腿肠质地的愉悦(喜欢)程度评分
        3.1.3 火腿肠的质构特性分析
        3.1.4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3.1.5 火腿肠样品的成分分析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火腿肠质构特性的质构仪测定值及人为愉悦(喜欢)程度评分结果
        3.2.2 BP神经网络的建立及愉悦(喜欢)程度评分的预测
        3.2.3 BP神经网络的预测愉悦评分值与火腿肠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3.3 结论
第4章 显微照相技术应用于火腿肠品质评价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原材料
        4.1.1.2 试验药品试剂
        4.1.1.3 主要仪器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火腿肠显微观察结果
        4.2.2 基于线性回归研究火腿肠显微观察结果在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4.2.3 基于BP神经网络研究火腿肠显微观察结果在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4.2.4 运用显微照相分析结果聚类判定火腿肠的级别
    4.3 结论
第五章 各种火腿肠品质评价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质构测定值和感官评分建立神经网络与多元回归的比较
        5.1.2 显微拍片所得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染色面积百分比和感官评分建立的线性回归与BP神经网络的比较
        5.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神经网络计算值与质构仪法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值和人为评定值的比较结果
        5.2.2 神经网络计算值与显微拍照法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值和人为感官值之间的研究
    5.3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3)鸡皮复配凝胶制备及其在乳化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畜禽皮综合利用现状
        1.1.1 皮革加工方面的应用
        1.1.2 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1.1.3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2 鸡皮简介及其应用概况
        1.2.1 鸡皮的营养成分
        1.2.2 鸡皮的功能性研究现状
        1.2.3 鸡皮加工应用现状
    1.3 凝胶的研究进展
        1.3.1 凝胶的分类
        1.3.2 凝胶的制备
        1.3.3 凝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不同条件下鸡皮糜理化性质及其乳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实验方案
        2.3.1 鸡皮皮糜的制备
        2.3.2 基本成分的测定
        2.3.3 乳化时间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3.4 pH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3.5 冷藏凝胶时间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3.6 加热条件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4 测定方法
        2.4.1 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2.4.2 鸡皮皮糜脂肪液滴大小测定
        2.4.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2.4.4 质构测定
        2.4.5 乳化出品率的测定
    2.5 结果分析
        2.5.1 鸡皮的基本成分
        2.5.2 乳化时间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5.3 pH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5.4 冷藏凝胶时间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5.5 加热条件对鸡皮皮糜性质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鸡皮复配凝胶配方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3 实验方案
        3.3.1 鸡皮复配凝胶的制备
        3.3.2 鸡皮复配凝胶配方单因素实验
        3.3.3 D-optional混料设计
    3.4 测定方法
        3.4.1 质构测定
        3.4.2 感官评价
        3.4.3 评价指标规范化综合得分处理
    3.5 鸡皮复配凝胶配方优化结果分析
        3.5.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5.2 D-optional优化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鸡皮复配凝胶制备条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3 实验方案
        4.3.1 鸡皮复配凝胶的制备
        4.3.2 鸡皮乳化凝胶加工工艺条件单因素影响研究
        4.3.3 鸡皮乳化凝胶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4.4 测定方法
        4.4.1 质构测定
        4.4.2 感官评价
        4.4.3 评价指标规范化综合得分处理
    4.5 鸡皮复配凝胶制备条件研究结果分析
        4.5.1 单因素实验结果
        4.5.2 Box-Benhnken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鸡皮复配凝胶功能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3 实验方案
    5.4 测定方法
        5.4.1 溶解性
        5.4.2 吸水性
        5.4.3 保水性
        5.4.4 吸油性
        5.4.5 持油性
        5.4.6 冻融稳定性
        5.4.7 耐蒸煮性
    5.5 结果分析
        5.5.1 鸡皮复配凝胶溶解性
        5.5.2 吸水性和保水性
        5.5.3 吸油性和持油性
        5.5.4 冻融稳定性
        5.5.5 耐蒸煮性
    5.6 本章小结
6 鸡皮复配凝胶在乳化肠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6.3 实验方案
        6.3.1 鸡皮复配凝胶乳化肠的配方设计
        6.3.2 鸡皮复配凝胶乳化肠的加工工艺
    6.4 鸡皮复配凝胶乳化肠的品质评价测定方法
        6.4.1 感官评价
        6.4.2 基本组成成分分析
        6.4.3 pH值测定
        6.4.4 水分活度
        6.4.5 色差测定
        6.4.6 质构测定
        6.4.7 蒸煮损失率
    6.5 结果分析
        6.5.1 感官特性分析
        6.5.2 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6.5.3 色度分析
        6.5.4 质构分析
        6.5.5 蒸煮损失率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发酵麸皮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基本配方(以质量分数计)
        1.2.2 原料预处理
        1.2.3 工艺流程
        1.2.4 操作要点
        1.2.5 实验设计
        1.2.6 火腿肠感官评定
        1.2.7 质构特性分析
        1.2.8 色差分析
        1.2.9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8-9]
        1.2.1 0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预乳化发酵麸皮与发酵麸皮对火腿肠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色差分析结果
    2.3 质构分析结果
    2.4 火腿肠脂肪酸组成
3 结论

(5)高钙芝士鱼肉肠的研发及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鱼糜制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中国鱼糜制品加工现状及趋势
        1.3.2 鲢鱼鱼糜及其制品的研究现状
        1.3.3 鱼骨的营养成分和加工利用现状
        1.3.4 微米级鱼骨粉的发展前景
        1.3.5 鱼肉肠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1.4.3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选题意义
    1.6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微米级鱼骨粉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微米级鱼骨粉工艺流程
        2.3.2 出粉率的测定
        2.3.3 粒度的测定
        2.3.4 化学组成的测定
        2.3.5 持水性的测定
        2.3.6 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2.3.7 微量元素的测定
        2.3.8 微观结构的测定
        2.3.9 鱼骨中钙离子释放度的测定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出粉率的测定
        2.4.2 粒度的测定
        2.4.3 化学组成的测定
        2.4.4 持水性的测定
        2.4.5 蛋白溶解度
        2.4.6 微量元素的测定
        2.4.7 微观结构的测定
        2.4.8 鱼骨中钙离子释放度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配料对芝士鱼肉肠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芝士鱼肉肠的加工工艺流程
        3.3.2 芝士鱼肉肠的配方设计
        3.3.2.1 不同配料的单因素实验
        3.3.2.2 不同配料的正交试验
        3.3.3 实验指标的测定
        3.3.3.1 水分含量的测定
        3.3.3.2 脂肪含量的测定
        3.3.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3.3.4 灰分含量的测定
        3.3.3.5 质构的测定
        3.3.3.6 感官评价
        3.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
        3.4.1.1 马铃薯淀粉含量对芝士鱼肉肠品质的影响
        3.4.1.2 大豆油含量对芝士鱼肉肠品质的影响
        3.4.1.3 猪肉糜与鱼肉糜的质量比对芝士鱼肉肠品质的影响
        3.4.2 正交试验结果
        3.4.3 芝士鱼肉肠的组成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钙芝士鱼肉肠的制作工艺及贮藏期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芝士鱼肉肠中超微鱼骨粉最佳添加量的研究
        4.3.3 高钙芝士鱼肉肠贮藏期研究
        4.3.3.1 常温贮藏期研究
        4.3.3.2 高钙芝士鱼肉肠POV加速试验
        4.3.4 高钙芝士鱼肉肠各项指标测量方法
        4.3.4.1 酸价(AV)的测定
        4.3.4.2 高钙芝士鱼肉肠p H值的测定
        4.3.4.3 高钙芝士鱼肉肠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4.3.4.4 高钙芝士鱼肉肠中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的测定
        4.3.4.5 高钙芝士鱼肉肠中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4.3.4.6 高钙芝士鱼肉肠化学性质的测定
        4.3.4.7 高钙芝士鱼肉肠质构的测定
        4.3.4.8 感官评价
        4.3.4.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芝士鱼肉肠中超微鱼骨粉最佳添加量的研究
        4.4.2 高钙芝士鱼肉肠贮藏期研究
        4.4.2.1 常温贮藏期研究
        4.4.2.2 高钙芝士鱼肉肠产品POV加速试验研究
        4.4.3 高钙芝士鱼肉肠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4.4.4 自制高钙芝士鱼肉肠产品与市售同类产品的化学性质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年产300吨高钙芝士鱼肉肠的工厂设计
    5.1 前言
    5.2 厂址选择与总平面图设计
        5.2.1 厂址选择
        5.2.2 总平面设计
        5.2.2.1 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5.2.2.2 总平面设计的设计内容
    5.3 原料和高钙芝士鱼肉肠产品质量标准的拟定
        5.3.1 原料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
        5.3.2 规范性引用标准
        5.3.3 产品标准
        5.3.3.1 原辅料标准要求
        5.3.3.2 感官标准要求
        5.3.3.3 理化指标要求
        5.3.3.4 微生物指标要求
    5.4 高钙芝士鱼肉肠工厂工艺设计方案
        5.4.1 生产设计、生产产量和班产量的估算
        5.4.2 工艺路线设计
        5.4.2.1 生产工艺路线流程图
        5.4.2.2 生产工艺流程说明
        5.4.3 物料衡算及包装材料选择
        5.4.3.1 原辅料需求量的预算
        5.4.3.2 包装材料的选择及衡算
        5.4.4 生产车间所需设备的选型及生产能力计算
        5.4.4.1 设备选型依据
        5.4.4.2 主要设备的选型依据及所需总设备列表
        5.4.5 生产车间工艺设计
        5.4.5.1 生产车间工艺布置的基本原则
        5.4.5.2 生产车间总体布局设计
        5.4.5.3 厂区总平面设计布局说明
        5.4.6 劳动力衡算
        5.4.7 生产车间水、电用量的衡算
        5.4.7.1 全年用水总量衡算
        5.4.7.2 全年用电总量衡算
    5.5 厂区卫生环境安全及废物处理
        5.5.1 工厂卫生要求
        5.5.2 废物处理要求
        5.5.2.1 鲢鱼副产物的处理
        5.5.2.2 废水与废渣的处理
    5.6 技术经济分析
        5.6.1 成本、利润及利润率核算
        5.6.2 方案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钙芝士鱼肉肠生产车间布局图
附录B 高钙芝士鱼肉肠厂区总平面布局图
附录C 年产300吨高钙芝士鱼肉肠加工工艺流程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酶水解结合酶交联处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大豆分离蛋白(SPI)概述
        1.2.1 大豆蛋白的组成与结构性质
        1.2.2 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
    1.3 大豆分离蛋白的酶改性研究
        1.3.1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的方法
        1.3.2 大豆分离蛋白限制性酶解改性
        1.3.3 木瓜蛋白酶与TG对大豆蛋白的改性
    1.4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4.1 肌原纤维蛋白概述
        1.4.2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的制备
        2.2.2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测定
        2.2.3 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性质的测定
        2.2.4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的互作
        2.2.5 添加改性后大豆蛋白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2.7 实验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酶改性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3.1.1 双缩脲法测蛋白含量的标准曲线
        3.1.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指数的变化
        3.1.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乳化活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变化
        3.1.4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
    3.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3.2.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
        3.2.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质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
        3.2.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
        3.2.4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CD)分析
        3.2.5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2.6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粒径的变化的影响
        3.2.7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SDS-PAGE分析
    3.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3.3.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性的影响
        3.3.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3.3.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
    3.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3.4.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
        3.4.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
        3.4.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
        3.4.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分析
        3.4.5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4.6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粒径的变化的影响
        3.4.7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大豆分离蛋白SDS-PAGE分析
    3.5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与肌原纤维蛋白的复配
        3.5.1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
        3.5.2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3.5.3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活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5.4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
    3.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品质的影响
        3.6.1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蒸煮损失的影响
        3.6.2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色差的影响
        3.6.3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质构特性的影响
        3.6.4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火腿肠水分子的弛豫特性影响
        3.6.5 蒸煮损失、T_(21)、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6.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感官评定结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4.1.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指数的变化
        4.1.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活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变化
        4.1.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
    4.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4.2.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
        4.2.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
        4.2.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
        4.2.4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分析
        4.2.5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聚集性质的影响
    4.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4.3.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性的影响
        4.3.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4.3.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
    4.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4.4.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
        4.4.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
        4.4.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
        4.4.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分析
        4.4.5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聚集性质的影响
    4.5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与肌原纤维蛋白的复配
        4.5.1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
        4.5.2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4.5.3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4.5.4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
    4.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
        4.6.1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蒸煮损失的影响
        4.6.2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色差的影响
        4.6.3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质构特性的影响
        4.6.4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火腿肠水分子的弛豫特性影响
        4.6.5 T21、蒸煮损失、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4.6.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感官评定结果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食物蛋白致敏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物蛋白致敏原简介
2 食物致敏蛋白成分检测技术进展
    2.1 体内诊断技术
    2.2 体外检测技术
        2.2.1 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技术
        2.2.1. 1 电泳法
        2.2.1.2质谱、色谱法
        2.2.1. 3 免疫学方法
        2.2.2 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
        2.2.3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3 展望

(8)核桃蛋白ELIS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动植物乳品真实度检测研发动态
        1.1.1 动植物乳品真实度问题的由来
        1.1.2 动植物乳品蛋白掺假检测意义
        1.1.3 动植物乳品掺假检测技术及应用
        1.1.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1.1.3.2 高效毛细管电泳(CE)
        1.1.3.3 双向凝胶电泳(2-DE)
        1.1.3.4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2 核桃乳品中核桃蛋白定性定量检测研发动态
        1.2.1 核桃乳品掺假检测现状
        1.2.1.1 核桃乳品掺假现状分析
        1.2.1.2 核桃乳品掺假检测意义
        1.2.2 核桃乳品中蛋白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1.2.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2.2.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核桃蛋白抗原和两种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材料及试剂
        2.2.2.1 材料
        2.2.2.2 购买试剂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3.1 核桃蛋白提取试剂
        2.2.3.2 SDS-PAGE试剂
        2.2.3.3 间接ELISA检测方法
        2.2.3.4 食物样品抽提缓冲液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抗原的制备
        2.3.1.1 脱脂
        2.3.1.2 碱溶
        2.3.1.3 酸沉
        2.3.1.4 纯化
        2.3.2 BCA法对抗原进行蛋白定量
        2.3.3 SDS-PAGE对核桃蛋白进行检测
        2.3.4 采集阴性血清
        2.3.5 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2.3.6 免疫豚鼠
        2.3.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7.1 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7.2 豚鼠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8 间接ELISA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
        2.3.9 食物原料的处理
        2.3.10 多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
        2.3.11 抗体纯化和HRP标记
        2.3.11.1 抗体纯化
        2.3.11.2 抗体HRP标记
    2.4 实验结果
        2.4.1 核桃蛋白定量结果
        2.4.2 抗原(核桃蛋白)电泳结果
        2.4.3 多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2.4.3.1 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
        2.4.3.2 豚鼠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
        2.4.4 多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
        2.4.4.1 兔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
        2.4.4.2 豚鼠抗核桃蛋白多克隆抗体
        2.4.5 兔多抗纯化结果
        2.4.6 HRP抗体标记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间接、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3.2.1.1 抗原
        3.2.1.2 抗体
        3.2.1.3 血清
        3.2.1.4 底物液
        3.2.1.5 HRP羊抗兔二抗
        3.2.1.6 HRP羊抗豚鼠二抗
        3.2.1.7 酶标板
        3.2.2 主要试剂配制
        3.2.2.1 ELISA包被液缓冲液
        3.2.2.2 ELISA洗涤液(PBST)
        3.2.2.3 终止液
        3.2.2.4 封闭液及样品稀释液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间接ELISA法检测方法的程序
        3.3.2 间接ELISA检测方法条件优化
        3.3.2.1 抗原和—抗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3.3.2.2 二抗最佳工作稀释度的确定
        3.3.2.3 间接ELISA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3.3.2.4 对建立的间接ELISA法的评价
        3.3.3 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程序
        3.3.4 夹心ELISA检测方法条件优化
        3.3.4.1 包被抗体、抗原最佳反应浓度的确定
        3.3.4.2 酶标抗体最佳工作稀释度的确定
        3.3.4.3 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4 对建立的夹心ELISA法的评价
        3.3.5 核桃类产品处理方法
        3.3.6 核桃蛋白溶解率、核桃类产品中核桃蛋白成分的测定及掺假比例的计算
        3.3.7 核桃类产品检测
        3.3.8 两种ELISA检测方法优缺点分析及最优方法的选择
    3.4 实验结果
        3.4.1 间接ELISA:抗原、一抗最佳反应浓度的确定
        3.4.2 间接ELISA: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3.4.3 间接ELISA法对核桃蛋白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3.4.4 对建立间接ELISA法的评价
        3.4.5 间接ELISA方法检测核桃类产品
        3.4.5.1 A品牌核桃粉
        3.4.5.2 B品牌核桃乳
        3.4.6 夹心ELISA:包被抗体、抗原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3.4.7 夹心ELISA:二抗最佳工作稀释度的确定
        3.4.8 夹心ELISA法对核桃蛋白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3.4.9 对建立夹心ELISA的评价
        3.4.10 夹心ELISA方法检测核桃类产品
        3.4.10.1 C品牌核桃粉
        3.4.10.2 D品牌核桃乳
        3.4.11 两种ELISA检测方法优缺点分析及最优方法的选择.
    3.5 讨论
    3.6 总结
第四章 核桃蛋白试剂盒的组装及初步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盒各组分的制备)
        4.2.1 抗原(标准品)
        4.2.2 抗体
        4.2.3 封闭液及样品稀释液
        4.2.4 20×浓缩洗液
        4.2.5 底物液
        4.2.6 终止液
        4.2.7 酶联免疫吸附板
    4.3 试剂盒的组装
    4.4 试剂盒说明书
    4.5 试剂盒初步应用
    4.6 结果
        4.6.1 试剂盒的组装
        4.6.2 试剂盒的初步应用
    4.7 讨论
    4.8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9)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鱼糜制品
    1.2 大豆蛋白
    1.3 大豆蛋白检测的目标蛋白
        1.3.1 β-伴大豆球蛋白
        1.3.2 大豆球蛋白
        1.3.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1.4 大豆蛋白的检测方法
        1.4.1 SDS-PAGE
        1.4.2 HPLC
        1.4.3 ELISA
        1.4.4 Western blot
        1.4.5 PCR
        1.4.6 近红外光谱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原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及其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STI 的纯化
        2.2.2 β-伴大豆球蛋白β亚基的纯化
        2.2.3 蛋白浓度的测定
        2.2.4 抗 STI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2.2.5 抗 STI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2.2.6 生物素标记抗体
        2.2.7 R-藻红蛋白标记抗体
        2.2.8 鱼浆、鱼丸的制备
        2.2.9 样品前处理
        2.2.10 SDS-PAGE
        2.2.11 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
        2.2.12 Dot blot
        2.2.13 Western blot
        2.2.14 i-ELISA
        2.2.15 c-ELISA
        2.2.16 s-ELISA
        2.2.17 回收率分析
        2.2.1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STI 的分离纯化
    3.2 β-伴大豆球蛋白β亚基的分离纯化
        3.2.1 β亚基的纯化
        3.2.2 β亚基的分子量及纯度鉴定
        3.2.3 肽指纹质量图谱分析
    3.3 抗体制备
        3.3.1 抗 STI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3.3.2 抗 STI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3.3.3 抗β亚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3.3.4 抗β亚基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3.4 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4.1 c-ELISA
        3.4.2 Western blot
        3.4.3 免疫荧光法
        3.4.4 s-ELISA 法
    3.5 大豆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制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10)HPLC检测火腿肠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肉样品的制备
        1.2.2 样品的前处理
        1.2.3 HPLC条件
        1.2.4 HPLC分析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1.2.5 精密度试验
        1.2.6 重现性试验
        1.2.7 稳定性试验
        1.2.8 回收率试验
        1.2.9 实际样品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制品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2.2 流动相的选择
    2.3 HPLC分离肉制品中的大豆分离蛋白分析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现性试验
    2.8 回收率试验
    2.9 市售样品测定
3 结论

四、ELISA法测定火腿肠中大豆蛋白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植物凝胶复配特性分析及在仿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D]. 汪正熙. 成都大学, 2021(07)
  • [2]基于BP神经网络和显微照相技术的火腿肠品质评价方法研究[D]. 朱林韬. 西南大学, 2020(01)
  • [3]鸡皮复配凝胶制备及其在乳化肠中的应用研究[D]. 王锐. 成都大学, 2020(08)
  • [4]发酵麸皮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J]. 张俊,雷激,刘江,胡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2)
  • [5]高钙芝士鱼肉肠的研发及工厂设计[D]. 陈阳. 南昌大学, 2019
  • [6]酶水解结合酶交联处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D]. 张明成.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7]食物蛋白致敏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诸葛洁婧,潘家荣. 核农学报, 2014(09)
  • [8]核桃蛋白ELIS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研制[D]. 方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9]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的检测[D]. 江韬玲. 集美大学, 2014(01)
  • [10]HPLC检测火腿肠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方法研究[J]. 田少君,马宇翔,张君旗. 中国粮油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ELISA法测定火腿肠中的大豆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